b站是懂推荐的。
才读完虚无主义大作《长夜行》,就给我推了阿基·考里斯马基导演的《薄暮之光》,虽然影片男主不像巴尔达米那样命运颠簸,但几番挣扎只换得人生苟且的命运倒是一模一样。
一边看一边想起《长夜行》中一段描述:“在这个树木青翠的地方,在这种气候、炎热和蚊子之中,你几乎来不及发现人们、时日和事物的消失。
一切都在消失,真叫人讨厌 ,一段一段地、一句话一句话地、一个肢体一个肢体地、一个遗憾一个遗憾地、一个血细胞一个血细胞地消失在太阳底下,融化在光线和色彩的激流之中,趣味和时间也随之消失,一切都在消失。
空气中只剩下闪闪发光的焦虑。
”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向如此,画面体验感拉满,而故事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单到粗糙。
都是不厌其烦地呈现着底层群体逆来顺受、带着悲剧性的乐观主义,但也因此巧妙地呈现出一种具有反身性的讽刺格调,辛辣地嘲笑着这种无用的乐观,同时犀利地指向社会伦理的失能。
每个人都荒诞每个人都面无表情每个人都冷漠木讷很多场景都不发一言但是无论生活多糟糕总有那么几个人没有理由的对你施以援手给予温暖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节奏和每一个看似荒诞的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好像每一个有点戏剧化又有点刻意刻板的表演,眼神和动作之后很长的空白都是让观者有更充分饱满的时间去揣摩喜欢那些不知道应该叫隐晦,抑或委婉的表达比如女主被黑老大从沙发对面叫过去然后镜头没有切换直不愣登的对着女主起身之前的酒杯和沙发留下大概5秒也许更长的空白这种稍显尴尬的空间让你无法抑制的脑中瞬间脑补一整场缠绵动作画面却又因为自己的想入非非而有点尴尬然后镜头毫不转折的直接进去下一场总有种在话剧现场和电影院里甚至镜头前自己瞬间移魂大法不停转换的乐趣 2021.05.30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 最后结束也许太多人不知导演所云,竟只有我一个人鼓掌,很好的呼应了略显荒诞,荒诞戏谑中又带着莫名其妙愣头愣脑的幽默
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悲劇。
因此哪怕它很短,卻極力抗拒去把這部想看了100多天的電影看完。
正如很多電影不敢去看第二次一樣,往往這樣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過程,你需要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微小的感觸全部再一次從記憶中翻轉過來,因此很多電影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評的都遺棄了。
這部電影透射的豐富的色彩,但卻又缺乏現代感,一次又一次我懷疑這是不是90時代的電影。
或許是現在的電影都已經變得膚淺,總要人在一些赤裸裸的鏡頭才能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
男主角很帥,開頭就已經渲染了濃郁的霧感,他一直想改變現狀不滿足現狀但無力改變,他相信未來始終是美好的,因此所有打擊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力的。
他不曾懷疑過現實,是不是太黑暗的現實讓他無力去承受還是他始終想像未來的一絲的光亮來讓他期待,因此,他都沒有去撕破現實的面紗,也許他最後心是絕望了的,當他去了監獄。
他終於相信現實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挽回的機會了。
因此,之前的有光的,然後慢慢消失了。
他沒有回信,對於那個烤香腸的女人,他也許知道愛情這次是真實的,但他并沒有理會。
對於那個讓人驚艷的笑容,他一直沒有微笑的臉龐在監獄的陽光下,格外充滿魅力。
我覺得這是他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并從這個讓他入獄的女人中的陰郁中走了出來了。
最後。
他出獄後,生活變得更差。
但他并沒有做出任何的過激行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也許代表了一切。
最後我看著那雙握緊的雙手,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的意義。
“哪怕世界沒道理也沒希望,也要活下去”。
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阿基拍了一部一黑到底的残酷电影。
观影过程中始终让我想到了雷诺阿的《母狗》。
影片的故事结构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阶级发生了调换,并且恶人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所有的不幸都让善良但懦弱的底层人独自承担。
考斯迪南是个珠宝店的保安。
他有着创业的梦想,总向一个女性朋友发表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他的贷款计划遭到了银行拒绝。
他古怪,孤僻的性格遭到了同事的排斥。
作为社会底层人,他处处透露着自卑的心理。
没有表情,没有笑容,在酒吧里向美女搭讪却被高大的陌生男人呵斥,他唯唯诺诺的拿着酒杯站到酒吧的角落,眼神卑微,还被从厕所出来的顾客将门撞到了自己身上。
但他也有爱心,想要买下路边忍饥挨饿的狗,却被狗主人暴打……他这样一个胆小的失败者形象被犯罪集团的老大看在眼里,于是考斯迪南的悲剧上演了。
黑帮老大安排了自己的情人米尔雅主动亲近考斯迪南,目的是为了得到珠宝店密码。
孤独的考斯迪南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米尔雅自然迅速的坠入了爱河。
他们一起看电影,吃饭,开车兜风,听乐队现场(阿基私货......)但每当有肢体接触时,米尔雅都找借口离开了。
这让考斯迪南很烦恼,可卑微的他哪有发脾气的资格。
当米尔雅找到他要求看看珠宝店里的珠宝时,他爽快的答应了。
他开门的过程中米尔雅看到了密码,计划成功了一半。
随后米尔雅在车里将考斯迪南迷昏后,团伙将珠宝店洗劫一空。
而考斯迪南在被利用的同时还成为了犯罪嫌疑人。
考斯迪南看着米尔雅将部分珠宝偷偷放入自己沙发里嫁祸于他的时候,他没有吭声,而是等待着警察来抓自己。
他深爱着米尔雅,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从牢里出来后,他隐藏自己莫须有的犯罪经历找到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
却碰巧遇见了米尔雅与黑帮老大在餐厅用餐。
黑帮老大告诉了餐厅经理考斯迪南的犯罪过往,考斯迪南被炒了鱿鱼。
愤怒的考斯迪南拿刀刺向黑帮老大却被保镖暴揍一通……最终他落魄可怜的躺在河滩上,与女性朋友依偎在一起,浑身是伤,毫无希望。
阿基将如此卑劣的生存状态施加到底层人的生命中,并且不断加大折磨的力度,作为当代芬兰三部曲最后一部,可谓一改前两部最后的光亮,用彻底的黑暗给三部曲做了终结。
孤独自卑的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往往会给予炙热的回应,如同寻得一位超级英雄解救无助的自己,这是考斯迪南被利用的最大软肋。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
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
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
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
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
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
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
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
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结尾才得以窥见薄雾之光。
随后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男主是个底层小人物。
作为巡夜保安,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事。
他安分守己,却并不受人待见,管钥匙的大叔对他没好脸色,同事们背地里讥讽他“娘娘腔”。
就在这时,金发女的出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
她华丽地出现在他面前,正抓住的男主寂寞的心。
“缘分”从天而降,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约会。
男主是渴望摆脱现在生活的。
他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他想开自己的公司,想开自己的修车厂。
我想他内心并不似表面那么平静。
金发女终究还是别有用心,为了男主看管的那些珠宝首饰。
他毫无防备地落入圈套,甚至知道自己被陷害后,也选择了不反抗,坚决不说出金发女的存在。
当真“忠诚得像一条狗”。
我看到了加缪《局外人》式的审判,受害人无罪,但他不加辩解,或者说不愿辩解。
他用沉默对抗这个世界的荒谬,用自己的纯真去蔑视那些谎言。
影片中有几处强烈的冲突。
一处是男主为了狗狗挺身而出,面对那几个壮汉他毫不胆怯,结果没悬念地被暴揍,或许在他心中那条可怜的狗就是自己的化身。
一处是约会失败,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
”后抄起家伙要拼命,这里他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他不想所有人都看轻他。
还有一处是当他看到金发女和她的老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刀。
他不傻,只是想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可他发现所做的一切并不值。
餐车女的爱是沉默的,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不加修饰的关切。
她默默关注着他,醉酒时送他回家,给监狱里的他写信,去旅店探望他,得知他受伤时急忙去寻他。
“别死”,“我不会死在这的”。
最后握手的那一幕温暖又自然,仿佛他们之间就该是这样。
那个沉默又木讷的男人,经历过讥讽、背叛、不公,迎来新生。
芬蘭片子與這國家緯度的色調是一致的。
冷調子,是我愛的那種。
逼死人的邊界上,每次男主角遭遇了什麼時,他總能夠又回到原點,說著接下來的可能與命運,一格一格逼緊的畫面如此方整,抽掉再抽掉,所有屬於劇情的浮塵全部濾掉了似的,透視著一個人如何被整頓,抽走血肉,還在血漬裡殘留一滴滾燙的鮮血。
喜歡這片名,當然更喜歡冷凝的說故事調子。
其實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那些邊縫裡冒出的微弱殘光..
据说阿基的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因为芬兰人民认为他把芬兰拍得很穷很落后。
确实,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民的日子真不好过,动不动下岗,动不动无辜入狱,动不动流落街头,动不动被流氓打得鼻青脸肿。
看完几部片子我一度很纳闷,北欧不是一向以高福利生活优越著称么?
芬兰人怎么混得比当年的苏联人还惨?
百度一下才知道,芬兰虽然在近现代受制于俄罗斯,但在苏联解体后它就彻底自由了,后来入了欧盟。
作为一个多党制国家,从生活水平到民主法制方面应该都不落后。
由此看来,阿基的电影反映的并非芬兰的全貌,他只是拍自己感兴趣的侧面,反映自己想反映的部分。
但是面对一个干过各行各业的土生土长的芬兰导演,我不能不把他的芬兰当参考。
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都是什么性格呢?
芬兰人比较孤僻保守,不喜欢呼朋唤友夜夜笙歌。
《火柴厂女工》里的老姑娘,《薄暮之光》里的单身汉,都闷得很,生活单调缺乏娱乐精神。
芬兰人比较实心眼,闷,但不闷骚。
爱你没商量,要来就来真的,这辈子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愿意跟你浪迹天涯吃糠咽菜,就算被伤害得遍体鳞伤也学不聪明。
这点除了《火柴厂女工》里的老姑娘,《薄暮之光》里的单身汉,还有《天堂孤影》里的收垃圾工,《升空号》里的单身母亲,《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里的卖花姑娘,《没有过去的男人》里的失忆男人等等。
芬兰人不乏正义感和热肠心。
这一点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体现尤为明显。
虽然男人被几个坏蛋洗劫一空并打得只剩半条命,但是这个世界好心人大有人在。
自己都吃不饱的一家人愿意收留可怜的失忆男人,社会福利机构愿意提供工作给他,女人愿意和一穷二白来路不明的他交往,街坊邻里会对坏蛋们群起而攻之,说明芬兰人的心并不像天气一样冷。
在《薄暮之光》中,明知自己人单势孤的落魄男人,为了替拴在路边的狗伸张正义,也不惜鸡蛋碰石头。
芬兰人喜欢冷幽默。
在阿基片子里那些傻憨傻憨的直来直往的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越是煞有介事一本正经,你越觉得他们好笑又可爱。
他们并不高高在上,并不崇高伟大,但最后你不得不服他们,你会渐渐喜欢他们。
比如《浮云》中那群曾经深陷生活泥沼的失业者重拾信心朝梦想进发的时候,比如《天堂孤影》里垃圾工人板着脸对心爱的女人说“我们去蜜月旅行吧,因为我不能一个人去”的时候,比如《升空号》里那个爱吃蛋糕的黑道中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时候。
我姑且先把以上特征视为芬兰人的普遍性格吧!
芬兰离我很远的好处是,不容易因为现实中接触到一两个讨厌的芬兰人而对这个国度产生坏印象。
PS:阿基的片子画面一直很美,忧郁的蓝、清冷的绿、纯粹的红,放在静止的镜头中,构图很经得起推敲,这是北欧的极简美学
主角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士,保安一名。
性格内向,孤独,没钱没房没朋友,相貌一般,穷屌丝一枚。
在别人面前经常不自信的说:这只是暂时的,我马上就要开公司了。
没钱启动啊,贷款时被银行经理一顿呵斥撵了出来。
他是个好人,同情狗的遭遇,被爆啐一顿;被美女欺骗,失职,锒铛入狱;丢了工作,报复黑社会团伙,被差点打死。
活的是那么憋屈与无望。
还好,有一位小店女老板一直关心着他。
为啥主角拒绝女老板的爱情呢?
是因为他的尊严。
这个女老板,看样子应该认识男主很久了,邻居或是同学吧,知道他的一切,在她面前男主角毫无秘密,极度的自尊促使男主害怕和女老板在一起。
男主能拿的出手的只有那一句毫无力度的话“我马上要开公司了”,估计说了多少年了。
虽然那么的无力和苍白,所有人,甚至包括男主角都怀疑这句话实现的可能,但毕竟是主角对美好未来的那么一丝希望之光,即便是为了维护尊严,即便是明知道遥远到希望渺茫,渺茫也是有啊,它支撑着男主在生命的旅途中前进,支撑着社会的底层避免坍塌,从而也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架构,即便是摇摇欲坠,如狂风中闪烁飘摇的一丝火苗。
“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片中的美女就是这么一位。
单纯善良的男主以为天上掉下来一个林妹妹,上苍派给他的爱人。
其实是盗窃集团的圈套。
其实美女一开始就很讨厌男主,看不起他,导演高明在经常的让美女好像良心发现,要提醒男主,在平铺直叙的叙事中加入了一点点悬疑的细微波澜。
美女宁愿做盗窃集团头子的情妇,打扫卫生拖地面,也不愿意做穷屌丝男主呵护的宝贝,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现实,没有金钱的支持,即便酒瓶里插的玫瑰花再美,也是分文不值。
快餐车女老板真的爱着男主,关心他,理解他。
恰因为理解,才使的男主在她面前有赤裸的感觉,没有所谓的体面的尊严。
最后男主接受了女老板。
生活的现实冷酷无情,难得的是还有一个女人关心他爱着他,凛冽的寒风中有一个家,给人一丝温暖和希望,就像冬夜东方那一抹亮光。
我某些方面其实很像男主。
小的时候相当科学家,想当兵,后来相当运动健将拿金牌,又想当音乐家、文学家、诗人、发明家、企业家,每次都满怀希望,也努力过,可是这么多年下来一事无成,生活依然拮据,依然是平民一位。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
心底深处,一方面确实感受到了目标的美,真愿意向这方向努力,一方面也给自己构筑了一片虚幻的未来,让当下的我感觉活的还行,不至于在那些成功的同学和亲戚面前太难堪。
呵呵,人就是活在希望里,即便这希望变成空想,可是不这样,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这片子算得上纯文艺片了。
特点是对话极少,能用镜头和表演说明的,坚决不说话。
镜头四平八稳,非手持。
有意思的是画面色彩,基本上每个镜头都有一抹红色,红玫瑰、红灯壳、红衣服、红色装饰画、远处红色的吊机等,这也从画面上代表了那一丝希望之光吧。
墙也是彩色的,或墨绿,或灰色,看上去很舒服。
不知道外国的室内装饰真的如电影中那样色彩斑斓吗?
现在不梦想着当企业家了,现在是“我想拍电影”。
但愿这是能够实现的希望之光。
涉及剧透,不过阿基的电影剧不剧透没什么区别,他想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处境。
色彩饱满,层次丰富,即便是同一场景,构图打光也有微妙的区别,看起来赏心悦目。
人物克制不辨悲喜,仰赖导演的镜头美学叙事。
清冷,孤寂,颜色浓烈,冲击感强,仿佛被压抑的人物内心世界。
捋了一下逻辑线,也很有趣味。
男主穷困潦倒,但心比天高,孤僻寡欢,愿望是开公司,实际是个保安,没钱没人脉,被女主盯住,然后是一出仙人跳之类的剧情。
男主被构陷入狱,他有两次可以说出实情的机会,但他没有,女主背后的大boss拿捏男主的心理"他忠诚地像条狗",但我会觉得他是个自尊心很高的人,落魄但竭尽所能地保有尊严地活着,就像他餐桌前会有一枝红玫瑰,他不想接受露水姻缘实际是一场为他量身定制的陷阱,就像他一直欺骗自己"工作住所都是暂时过渡,他总有一天会当老板"一样,可以说他活在一种想象的生活中,说出真相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监狱,真实的监狱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赋形。
吊轨的是,当他真的在监狱里,反而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男主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公正,但他的生存法则却是忍耐,他会因为一只狗的遭遇而打抱不平,结果被人痛殴,然后鼻血横流地和狗对视,在这里,对称般的处境有一种滑稽的趣味性。
人物与狗相互补充,共同叙事,像纳西索斯垂目湖面顾影自怜。
男主为了开公司,去学习一些课程,但他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被送进了监狱,成功的理论趋进于理想状态,现实处境是行不义之举大发横财。
但他忍耐住了,像一拳头抡进了棉花里,他惯性哑火,如同无数次遭受白眼。
但他真的没有任何价值,得不到任何爱吗?
未必。
开餐车的女生对他青眼有加,但他们之间的处境没有任何区别,一样被生活围困在底层。
男主想要的要高于这些,但他无法突围,没有出路,女主降临犹如某种启示和希望,犹如理想生活的线索,所以他会忽略餐车女生,心知肚明地沉沦一个对他缺乏激情的女人。
当她离开,绝望会重新笼罩住男人。
他不懂反抗,不会反抗,不能反抗。
沉默到底已是生活的惯性,他的体面限制了他的反抗。
当他出狱,他重回底层。
刷碗洗盘,然后遇到了骗她的女主,她羞愧,他当做无事发生,女人背后的boss却挑衅,将男主偷窃罪入狱事件公诸于众,男主被辞退,曾经忍气吞声苦苦维持的尊严被粉碎殆尽。
接下来就是反抗,他不是擅长反抗的人,穷人的愤怒不过是一把水果刀,他戳不到对方的心口,反而落得一个伤横累累的下场。
但这个片段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他不仅是拿起武器反抗(虽然这武器也很滑稽),而且是直面了某种生活的真相,他曾经渴望成为成功的人,然而他没有机会,他总是被更成功的人压榨利用,他忍耐一切却没有放弃对于成功的叙事,正是没有放弃,所以他很容易被压榨,直到这个社会上看起来体面成功的人完全摧毁他的生活。
所以他的反抗不仅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人,他的水果刀也捅向了自己内心纯粹而不切实际的幻影。
至此,他以绝望的姿态打开了通向生活本身真正的道路。
他在这个真实的(足够冷漠)社会中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条他曾经想要营救的小狗出现在身边。
餐车女孩也出现在他身边。
他对她说了太多大话,关于那些成功富有的梦想,她全都知道,她全部相信。
因为她的信任,他才会觉得被他看到看到失败,是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
在此之前,他逃避她,逃避着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然而此时此刻,他们的手交叠在一起。
他看到了她,也终于看到了自己。
这个故事当然是很悲苦的,它的作用并不是鼓舞人心,但真的只有成功才值得书写吗?
这种一丧到底不可以吗?
男主最后拥有了一条狗,和一个真正看到他的女人。
曾经他是荒岛与孤舟,活在冷漠的社会中,如今他仍然穷困潦倒更甚从前,但交握的手中有温情的火光。
成功与否,是面目光鲜的童话,但人如果有心意相通的时刻,能够感受当下,活着就不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
这是阿基给人的一点慰藉。
芬兰三部曲中,最无感的便是这一部,更多的是关于爱情执念和傻到天真的可怜,当男主和狗放在一起落魄的样子时候,画外音是不是又在说“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哎”。
阿基拍出来的人物都有点《局外人》的意思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很阿基啊很阿基啊很阿基啊。。。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阿基的作品 小人物从头惨到底 讲义气做舔狗也没办法改变人生。
没啥意思,就是阿基以往作品的一个大杂烩,逆来顺受的男人,被他人与命运所捉弄,最后依然坚持逆来顺受,并且他的一根筋既不太令人共鸣、又有些不合常理——为一个一见钟情的人,心甘情愿地被打入牢狱,实在是恕我无法理解。不过男主真的帅啊,侧脸贝克汉、眉眼努涅斯,还有一种很安静的气质,阿基是会挑演员的。
这一部倒是拨冗去杂、单线叙事,可流水账般的表达毫无任何艺术价值附着,冰冷得如同阅读法律条文。
每一个画面都像爱德华·霍普的画。
既不戏剧又不生活。这剧情真的看烦我了…
好冷
(20231007于Filmothèque,被删后补标)标准版考里斯马基:广播、港口、工作场所的更衣室、赫尔辛基灰冷街景、夜色中建筑物门口的街灯、陈旧北欧风室内装潢、摇滚乐演出现场、羞涩但执着的失败者、拯救寂寞心灵的伴侣……阶级主题依然清晰,美学始终在线,但感觉故事略微傻了点。
3.5背微微驼。我喜欢“笨蛋”
四星半
这部片子和《火柴厂女工》相相对照来看,一个复仇已经结束,一个复仇刚刚开始,《薄暮之光》问得最多的大概是“为什么是我”,“我”已经开始明白自己被捉弄,却不能逃离或者不愿逃离。人面对的深海边境,恶意之源,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
接受命运,结局还是留了一手温柔。
第一部 AkiKaurismäki ,表示还在适应中
选这么帅气纯真我见犹怜的人演不讨喜被孤立的底层loser真不科学!只会让人觉得白皮丁真活得如此凄惨都是别人的错!颜值和运气成反比吗?前作失忆男行到水穷处还能事业爱情双收,这个英俊失意男则一衰到底,心有不甘挣扎几下反而更一败涂地。光的背后是暗,希望的另一面是更深的绝望,阿基这次躺平了。但到底还是心软给他留了一道熹微的光。
【6分】可能是故事原因,和考里斯马基的风格不太搭,后者让前者变成了不太有说服力的戏剧性存在,也因此失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