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原创from一个我再也找不回来的豆瓣账号,因为手机换号忘了把豆瓣找回来 看过很多的电影,但是记忆中还是有它。
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喜欢上黎明,排斥徐静蕾的,深深深深的迷上了心理学,个人情感太容易影响我的语言了,语无伦次。。。
催眠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我曾经试着去了解,比如就着学习心理学的方便,我问过老师,但老师也没多讲什么;也看过一些视频,比如鲁豫有约一次邀请的嘉宾就是专门搞催眠的,由于某种需要,节目并没有放出催眠的过程,我只是看到了结果——一堆人在舞台上随着他的指令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
这个应该还比较真实吧,让我看到了催眠之下,人的脆弱与真实。
电影里面,黎明就是利用了郑伊健与林嘉欣彼此的爱恋作为突破口来催眠他们,他们在被催眠的那一刹那感情是那么的真实不虚伪,虽然在生活中他们彼此总是误会错过,语言是假的,但心是不会骗自己的,在催眠的那一刻,他们好真实,释放着心里的一切。
我崇尚真实,但不可能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于是有人在虚假里受伤。
但愿我可以学会催眠。
因为我想让我身边的人真实简单,至少感觉跟我在一起没有负担。
王菲有首歌我很喜欢,叫催眠,很随性的一首歌,歌词简单的不像歌词,像是一种陈述,流水账似的。
但是听来没有负担,还会觉得是一种心情的发泄,催眠自己,忘记一些琐碎。
这份随意淡然,我喜欢。
定义《双雄》的性质非常容易,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场面安排、摄影手法、剪辑特效再加上音乐,足以使它成为一部典型的商业片。
很标准的悬疑和打斗中加入一两点吸引人类普遍的同情心的因素是香港此类电影五年来的一般趋势,如果说有深度,那么就在于剧本创作者在导演的要求下使用了一些启蒙哲学的话语,这些话语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跟虚无联系在一起,而在《暗战》、《无间道》、《双雄》等影片里跟实在血肉相连。
香港从一百多年前被暴力开埠后就似乎将暴力揉进英雄影片中,拥有暴力能够使用暴力能够以暴制暴的就是英雄。
在上世纪90之前的香港一直秉承着这一特征,在商业中充斥着暴力,并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这对于香港市民德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在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引发的风潮迅速地进入电影界,从故事到拍摄手段都让人意识到数码电影的到来,柔情的粗暴的无一不和科技这个暴力英雄一直拒绝的词联系在一起。
拿着砍刀手枪威震一方的英雄们都过气地成为科技英雄的马仔,昔日遮天的手如今成睿智的头脑的烟灰缸。
此时的英雄不仅是招式独到的武术冠军和万里挑一的车场老手,还是个数码精英,是个毕业于名校的或者智商超群的计算机技术的爱好者。
在好莱坞将《AI》等人工智能的理念输入电影的时候,香港也没有落后,也已经产生了不少“意念英雄”,《双雄》中的催眠术有着黎明学者般的打扮和心理医生般的磁性嗓音足够让他成为新的英雄。
而昔日在江湖中打打杀杀的蛊惑仔郑伊健仍旧是一个以暴力为主的传统英雄,敏捷的双手和凶狠的枪法遮掩了他偶尔在导演安排下显示出来的智慧。
这是一部英雄片,新香港的新英雄,有两个。
这个商业城市不仅需要头脑也需要勇气,只有这样的英雄才是香港的传统和现代的完美体现,只有这两个英雄才是香港的商业真实。
他们很酷,酷得很年轻、很得体、很商业。
我相信我们很快会忘了他们的,因为新香港会有不断的新英雄。
最后,陈木胜说这是部展现人性情感的片子,尤其是爱情。
我想用一句歌词来结束我的文章:关于爱情,我只字未提。
难怪黎明在电影这一块能够被人记住,甚至经常被人称赞。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也有他出色的展现。
梁朝伟和黎明的搭配,无论从颜值还是演技都是一流的配置。
除了黎明和郑伊健的双雄对峙之外,吴镇宇的第三雄奸雄角色也是相当吸引人的。
挺好的电影,有深度,有剧情,有矛盾,有颜值。
不见了东西,就到不见了东西的地方去找。
值得敬佩的两位英雄,最后的结局,黎明的表现非常的感动人。
推荐,挺好的一部电影,我觉得这个分数偏低了。
别说我对部分亚洲警匪电影抱有偏见,但是很多导演或者编剧都有一个严重的通病。
就是为了追求大场景和戏剧性效果,肆意牺牲故事的可信度和情节的连贯性。
影片中开始还算过得去,越往后越离谱了。
据部分警察称被击毙的匪徒瞬间回到了老巢阻挠英雄救美,黎明饰演的英雄肩膀连中四枪还能举起一人多高的煤气罐子。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遭到嘲笑的《十面埋伏》里,小妹死了有半小时了又从雪地里爬起来,随手就击毙了坏人。
还有目前的热门话题,《无极》中馒头对儿童心理的摧残。
好像电影里有了惊人的画面和不可思议的特技就能作为大片了,简直是对观众智力的侮辱。
嗯,当年被认为是黎明的翻身之作,将亦正亦邪、进退两难的的心理医生演绎得很到位,伊面的表现也非常不俗,黄浩然以及我最喜欢的林嘉欣(那时候还真是可爱)崭露头角,还有戏份不多但是很到位的徐静蕾。
剧情安排比较新颖,将心理犯罪搬上了银幕,可惜在颁奖的时候还是稍稍逊色。
看的时候一直跑神,吴镇宇出场我就知道那两主角完了,那样的气场、眼神、服装、发型,完全是他的巅峰状态啊!
其他人不被秒成渣才怪!
一直好奇以吴镇宇的外型演技为何得到的机会总比别人少,个人YY得出的结论是:他太霸气外露。
除了和他同一级别的几个戏精,那些跟他拍过戏的人多半心里不是滋味,眼看着被抢啊!
导演当然不反对演员表现出色,但一人独盖影片太耀眼了未必个个导演都喜欢,估计也会嘀咕:天,下次我找谁才能镇得住他。
话说看伊面的戏我就老想如果镇宇来演他会怎样?
这个念头一经出现是如此的顽固,以至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偏心的。
于是想起高群书形容吴镇宇的一句话:”吴镇宇总被江湖误,狗日的势利的江湖 。
“
双雄这部片我很喜欢 感觉黎明的演技很好 对戏的把握很有定位 尤其眼神的表现 那简直太棒了 这部片也是一个心理电影 把人的心理内容曝露无疑 借助了催眠这个噱头 说明了人的心影响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那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一旦被人打开这个心结,那就意味着你被催眠了.......每个人心理都是自己不可告人的事情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用一个面具来掩盖住我们内心里不可告人的一面 其实 我们的心是很脆弱的 需要细心的呵护 而呵护我们心灵的不是我们的面具 而是爱的力量 只有爱的力量才能化解一切 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 在生活中与其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得很累很累 还不如放开自己的心 用爱来感动别人 这样对我们自己 对别人 都是非常好的 常常想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 没有那么多猜疑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回更好呢?其间 电影中 对爱的诠释也是很好的 尤其是那句 对爱你的人说心理话 不要太迟了 我们对爱的理解真的是太少了 也许 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 我们能多注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爱散播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_^
人的大脑里面有很多扇门,看来好像很复杂。
其实,还有一定的规律。
只要你知道门的密码,你就可以打开它,看到里面的秘密。
而打开大脑的方法,我们就叫催眠。
我们可以用事件、眼神、说话……引导对方,进入你设计的空间。
“创伤理论”:每一个人至少有一次藏在心理的创伤。
可能是童年的回忆,或是人生最痛的一次,这就是死穴,就是那扇门。
当然成不成功,看人,看对方的意志。
——电影《双雄》忘了什麽時候看的这电影,應該是很早以前的事。
後來閱讀催眠術方面的質料,才想起了這電影。
人生總有許多無用的記憶,在人生後來的旅程中偶爾翻檢,總會有暮然回首的感慨……
其实不记得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好看不好看了……但是,这是我们一起进电影院看的第一个电影。
买票时是寄希望会精彩的。
实际情况,参见第一段。
想比较大部分的香港的警匪片,这算是更胜一筹了。
因为它引进了许多元素于其中,诸如催眠,让人重新认识了,而且不在是单纯的打斗场面,整体的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比较不错的,存在悬疑。
还是不错的。
要是练会了那眼神真是无敌了
可惜了,本是有内涵的题材。。。
怀念导演来看的,名副其实烂片...讲催眠的,全程只能看脸了……郑伊健黎明颜值过硬。
黎明看不下去 凑合看
徐静蕾和黎明那一对崽儿,还真叫难看啊,黎明你回去审审你老婆,肯定不是亲生的
假!扯!神经!
老片重温。在<无间道3>之后,我觉得香港影坛就开发出了一种表演新流派,叫面瘫派,就是面皮无法做出正常表情。黎明在这一派里算是翘楚,不仅限于面瘫,更做到神瘫的程度。浩南兄在这部戏里面应该只学到了点皮毛。演技是差,不过做人要有良心,一部戏不行,最大的责任肯定是导演。双瘫之所以在这部戏里
這種片還可以被提名欸,反正過沒多久就都忘記只會記得吳媽啦^_^
当时看了好几遍 尤其是那幅画的情节 记忆深刻
可有可无的港产警匪片
你们不喜欢伊面和黎明,我偏偏就爱他俩。就这么简单
打开电梯看电视,看电视看烂片
暗示,不断地暗示
徐静蕾在这里应该算是败笔把
意淫的伟大胜利.
黎先生的眼神一直很喜欢,催眠这个题材也可以接受,但是狗血已经洒到扯淡的地步了。
有点港剧的感觉。3颗半星吧 -- 2012-8-28
不见了东西就要去不见的地方去找
当年因此很爱心理学家
又见老徐。老徐,因为有你,烂片烂得都格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