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小红书看到片段,于是找来重温,还记得第一次看是大学时,在准备司法考试的吃饭间隙来看。
最喜欢里面的平阳公主!
真得好有气质!
还有段宏也很不错!
据说二人现实中是情侣。
然后男主林峰也演得很好,尤其是各种感情戏,非常动情,果然是TVB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还有沈葭也很漂亮有气质。
虽然这剧普遍而言口碑一般,但个人特别喜欢里面的曲子,尤其是琴埙合奏的古曲,真得超级爱!
还有台词也很精到,在重要的几位男主女主这里,台词都是半文半白,有一些诗性在里面,也很喜欢!
另外,这个月还重温了《都挺好》(全集)和《再见爱人》(高潮结局部分),也算是独居生活里找些情感安慰吧……尤其《都挺好》39集起的后面,简直太好哭了……
卫子夫,她在我的心中是一个隐忍的形象,从一位歌姬到皇后,她书写着传奇。
汉武帝的女人都有一种悲伤的命运,陈阿娇从年少的青梅竹马到“金屋藏娇”的允诺最后到打入冷宫唱着长门赋的那个寥寂;李夫人的倾国倾城之貌到临死之前也要不让皇上见其病容的聪慧女子;钩弋夫人由一个拳头的传说走入宫廷到最后的赐死,可以说,与汉武帝有关的四位女子,命运都有那么一份悲情,也有那么几分的传奇。
卫子夫的黑发,李夫人的倾城之貌,阿娇的金屋藏娇,钩弋夫人的拳头,人们在她们的身上都可以窥探出很多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并不真实,只是所谓的野史和后人的杜撰,但是他们都成了历史的一抹云彩。
如果从历史的背景分析,卫子夫不可能像电视剧中多次提及到的“不争不抢不露”的那么良善,她能够赢得汉武帝的尊重,说明的确可以称作“一代贤后”,但也犯不着性格如此的小白兔。
因为条件不允许她这样。
她需要面对皇后对她的刁难与责罚,需要面对宫中妃子之间的争斗,最重要的是,她需要依靠着皇上去站稳自己的脚跟。
当她进宫一年之后,还没有被汉武帝提及时,她利用时机走到了汉武帝的身前,所以,她不是那种良善之辈,她心中会有她的计较,也会有她的思量。
她从平阳公主府走出来,某种意义上也是平阳公主的一颗政治棋子,平阳公主需要她,她也需要平阳公主的势力。
同时她还需要考虑她背后的那个家族。
所以,她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隐忍,而不是处处都宽容。
当一个女孩子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时候,那是对人性的考验,你可以说她把自己要吃的那个饼子给以后的那个厨子,但是当你听到她在那里说着“夫子”之类的就会有一种反感。
电视剧介绍了卫子夫的性格。
“卫子夫不是牡丹芍药,却幽婉如王者之兰,不争、不显、不露,凭著乐观坚毅、恭谨谦让、仁厚善良的中华美德,母仪天下,嬴得汉武帝的恩宠,也嬴得朝野后宫的尊重,贤慧之德更嬴得后世的称颂,泱泱懿行,显显流芳。
”我很喜欢这段话,因为这是对这位皇后的最高评价与概括,但是当每集里面都会反复提及“不争、不显、不露”的时候,就给人一种感觉,每天看心灵鸡汤之类的文字会厌烦,偶尔看看会倍增力量。
这种”不争、不显、不露“在人物初期是可以说过去的,因为面对这宫廷的争斗,卫子夫需要隐藏自己,但是当她走到皇后的宝座,她也会这样吗?
我不知道。
也许,编剧只是想着不依靠宫斗而演绎出一种独特,但是当皇后化为玛丽苏的时候,不知道观众是个啥反应。
有同类的素材就会有比较。
我们熟悉的就有《大汗天子》里面那个贤惠又隐忍的卫子夫,也有《汉武大帝》中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表现很精湛的那个卫子夫,更有张檬在《美人心计》中的惊鸿一瞥,她们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很有个性,历史题材的挖掘很难再出新意,尤其是女主角色的设定上。
电视剧里面给卫子夫安排了一位儿时的伙伴,这种设定让人难免想起几年之前的《宫心计》。
到现在,已经不记得《宫心计》的主要内容了,但始终会记得那几句话,“说好话,存好心,办好事”,因为作为编剧的一个特色,这句话会时不时地被反复提起,估计卫子夫的那几句话也是一样。
在这部剧里,估计有点看点的是,剧中详细交代了平阳公主的前两任丈夫和卫青的前任妻子,交代了一下卫氏家族的背后的一些成员,在平阳公主与卫青这条线上,估计会很有看头。
因为我们在其他剧中很少会看到交代清楚的,而这部剧大多是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上写得,所以在思维与表达上会有那么一点不同之处。
都说后宫的女子不可干政,但是到了电视剧里,就发现卫子夫还是一真得个没有呀被册封的,都可以在那里高谈阔论,就好像她真得对时事很关注一样。
历史上记载她入宫一年多余,汉武帝没有再召见她,她只好初次下次,跟着别人宫女出宫,获得能够和汉武帝见面的机会,而不是电视剧中“为了皇上好”。
她演着属于她的高大上,皇上也成为了痴情皇帝的代表,我已经表示无语。
尤其是皇上可以轻易出宫。
估计这部剧最出彩的就是平阳公主了,因为她真的很了解她的皇帝弟弟,所以,在这部剧中,会看到她的那个强大的气场,同时也可以观摩到她的聪慧。
主演王珞丹就不多说了,实在是不喜欢那个中分的发型,分分钟钟都出戏的节奏,只能说,她以前的演的戏在观众中印象深刻。
也许,她真的不太适合古装。
每次看到太皇太后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穿越的节奏,因为她好像在02年的《大汉天子》也演太皇太后。
我不知道当把汉武帝塑造一个仁君的时候,历史学家不知作何感想,你很少会联想到那个“武”字,看到更多的是那个“仁”字,从挑选演员中就可以看出来。
看到卫子夫想离宫最后和皇帝在那里互诉衷肠的时候,我想我应该会为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感动,但是真的没有一点点,每次看到女主与男主都会觉得两个人虽然分开都演得很好,但是一旦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就感觉到一种怪异,就好比,看到汉武帝和她的姐姐平阳公主的戏份还不错,但镜头一转到男女主演就会觉得有点不怎么搭配。
反过来,看到太皇太后说把段大哥拉下去的时候,卫子夫立马说皇上不在宫里,会有那么一点触动。
当平阳公主成为“亲娘”平阳公主去质问曹时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不仅在外面有了家室还留下一子。
我想每个女人如果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感觉到欺骗和愤怒,如果她在意那个家的话。
看到那个镜头的时候,我很是期待平阳公主会怎么处理这个烫山芋,我没有想到她会收留那个孩子,成为孩子的亲娘。
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成为了嫡长子,因为看过历史的都知道,卫青和平阳公主结婚之后,是生了孩子的。
这样写的话,估计这个孩子也是她最终和卫青走到一起的一个障碍吧,怎么可能的事儿,有了卫子夫对皇上的劝说那都不是事儿。
就好像,只要皇上看到平阳公主的“母性”,最棘手的问题也可能迎刃而解。
平阳公主生气骑马,卫青去追赶开解她,并且两人为马接生的那一段,怎么看着都有点像电影《赤壁》中的小乔与周瑜。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受到影响,因为这么一件事情,让平阳公主走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决定接受自己丈夫的私生子。
每次看到平阳公主与卫青在一起的镜头,就可以隐约感觉到他们两个人的微妙的化学反应。
我没有想到编剧还为平阳公主设置了一个隐秘的情敌,那就是卫子夫身边的那个跟随她一起进宫的沈霞。
她暗暗地喜欢卫青,不知道这个设定会不会为他们的将来埋下一个定时炸弹。
汉武帝刘彻时期(窦太后把持朝政)。
卫子夫从一个平民出身的市井女子,经历幼年饥荒,后在平阳王府为婢,歌姬。
刘彻因不能实际掌权郁郁寡欢,多次反抗无效后出宫视察民情,途径平阳王府拜访姐姐平阳公主,并在府中邂逅卫子夫(苦饥寒,逐金丸),后两人一同进宫,力排众议、众难。
逃脱陈皇后(陈娇,金屋藏娇)的刁难和迫害,始终谦卑待人,赢得汉武帝的信任与宠爱。
其弟卫青也因此得以一展抱负,多次率军征战西域,抗击匈奴,尤以龙城之战最为出名,是我国第一次战胜匈奴,后娶丧夫的平阳公主。
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男,陈皇后被废后,卫子夫封皇后!
暑假前期剧荒的时候发现了这部剧的预告,看了后,发现是林峯与王珞丹主演,当时还非常期待,因为林峯好久没有新戏了,而且王珞丹也是第一次拍古装,所以我对于这部戏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现在更新了快二十集了,个人感觉,远比不上同类型的甄嬛传来的好看精彩。
首先,要吐槽一下林峯饰演的汉武帝刘彻,林峯的演技我个人认为是没得说的,可是编剧对于刘彻这个角色的塑造,我觉得实在不能直视。
作为一个皇帝,即使再宠一个妃子,也不大可能几乎每次当太皇太后皇太后刁难此女时随时随地都出现并且解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只要有人刁难卫夫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听到宫人大喊“皇上驾到”,对于这一点,颇有点琼瑶的感觉。
其次,编剧将剧中的刘彻塑造的有点懦弱的感觉,太皇太后在的时候,受制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不在时,却又受制于其母后,处处以其母为主。
不过在皇太后威胁要么取段宏之命要么取她之命时,编剧在这点上值得给个赞,至少将刘彻一国之君的威仪展现出来了。
再者,作为一部古装戏来看,皇帝对于卫子夫的无条件信任以及爱屋及乌,毫无架子的与卫家兄妹把酒饮欢,我觉得这个可以有,但若是当作一部历史剧来讲,这个有点不尊重历史了。
其次,说说武帝之母王美人,对于这女性,我其实很好奇的是她如何在嫁人并育有一女之后又进宫侍奉皇帝,封建社会,平常女子被休之后,都很难再嫁,何况她还是嫁给皇帝,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女子必然得在那深宫中事事慎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必定要忍辱负重。
但景帝死后,却被太皇太后压着,事事听从太皇太后以保儿子皇位,这样一位女子前半生是不容易,可是太皇太后一死,她松了一口气,轻松不少,却又纵容同母异父之弟,处处保其弟而令自己的儿子为难,在这部剧中,演皇太后的演员将前期的唯唯诺诺演的很赞,可是太皇太后死后,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骄纵跋扈,纵容弟弟,并且处处与卫子夫为敌,这个演员的演技真的不能再赞了,只是中间没有一点过度看剧时就觉得跨度有点大了,编剧将后来的皇太后塑造的只能说是还可以。
下来再说说这部剧,就像某些评论说的,好像宫心计的姊妹篇,编剧将卫子夫塑造的跟刘三好差别不大,刘三好有“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卫子夫也有“不争,不显,不露”,两位女主的性格也差不了多少,再加上一些场景例如兰林殿门口的荷花池,TVB场景瞬间冒泡,再往前点,皇帝带卫子夫回宫在船头的那段,场景不真实,总之多多少少有种TVB的感觉。
在百度百科上边写到,“卫子夫”是华策“中国皇后”系列的首部作品,也就是说,华策以后还有更多的皇后剧出现,平心而论,我觉得这部剧在服装场景上边还算OK的,演员挑选上边也有很多老戏骨大牌,只是在编剧方面一些情节问题,让人有点不喜欢,幸好不是一部历史剧,与历史偏差太远,看看就好,没必要深抓。
(PS:第一次写评论,仅个人而言,有问题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
从预先片开始我就被浙江蓝给恶心到了,剪辑的的令人反胃。
再加上又是后期配音,又是母仪天下的林大婶,又是太平天下的王小姐。
这部戏真是槽点无数啊开后看了一集,真是由如五雷轰顶!糟糕糟糕糟糕!
真是没一处可取之处!
场景廉价,妆扮廉价,演技平淡。
我为什么就对后期配音的剧没一点好感。
一看到这部剧在电视上播。
心里就有一句话始终穿过:王珞丹你红不了,王珞丹你红不了……
喜欢看【卫子夫】不单单是因为林峰饰演了汉武帝一角,还有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西汉的历史…这二者的完美结合让我爱上这部剧!
虽然是一部小清新的历史剧,但不管是演员还是剧情的衔接,都很细腻~~一个人细细看时会被其中的剧情感动落泪…一直不忍心在网上看47集的完整版,都是追的38集的TV版(精编版),原因似乎很可笑:因为有些剧情自己实在不愿意去看完整版,不想过于缱绻…虽然这部剧的结局是甜的而且很完满,但在历史上,卫子夫的结局却是悲的…总喜欢在提起卫子夫的时候想起窦漪房,前者是汉武帝的皇后,后者是汉文帝的皇后,她们都对西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两者的帝后情都让我动容。
当然,总归是帝王,在拥有了最高权力地位的时候,就开始享受起女人了…就像窦皇后失明后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卫皇后之后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赵夫人(即钩弋夫人)…总这样觉得,窦漪房比卫子夫幸运。
虽然她们都位列后位,其子都被封为太子,但窦漪房可谓历经四朝位至太皇太后,要知道汉文帝还未驾崩她就早已失明,能稳坐后位除了窦漪房自身因素外,很大程度还是要依赖帝王的决定;而卫子夫却不能稳坐后位直至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子也…尽管卫氏一族为汉武帝时期的稳定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会想,如果汉武帝没这么长寿,寿命如汉文帝般,卫子夫是否可以如窦漪房般看着其子由太子成为帝王…终归汉武帝不是汉文帝,卫子夫也不是窦漪房…总归她们的丈夫是天子…她们在未央宫内挣扎着,毕竟那椒房殿不是那般的易于坐拥守护…自古帝王多情…情易逝…又能有多少女人可以荣宠长盛不衰呢…2014.9.2
有很多人给这部剧打分是感觉 王珞丹不好,我不知道这样的 打分能不能算,这部剧我是快进着看的,因为剧情确实拖沓,王珞丹描写的太完美,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分数只能评个中等,一部剧再华丽 没有一个好的剧本来支撑也不过是一个花瓶罢了,不过这也是了。
没办法,在中国似乎剧情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请到一些知名演员,剧情 凑合就能赚到钱
看完整部剧,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场戏,三场都是在卫青最后一次出征前: 第一场是沈葭撞见卫青吐血。
沈葭:来人!
来人!
(卫青抓住沈葭的手,将其拉回座位) 不行!
我得去请医工!
卫青:不要去!
此事不能够外扬。
沈葭:为什么?!
卫青:大敌当前,出征在即。
此战筹划多时,非打不可,也非胜不可。
我的状况,若是皇上知道了,或会阵前易帅。
沈葭(两眼含泪,忧心状):怎是或会?
是一定要易帅!
以你现在的身体,不留下来好好调养,难道还想挂帅出征?
卫青:只有建功立业,才能保住我大将军之位;也正因我位高权重,才能保姐姐,还有那初立为太子的据儿。
皇上用人唯才,这是无可厚非,但是朝廷后宫,总会潜藏豺狼虎豹,恩宠权位,一朝变异,谁,能预计后果如何啊!
沈葭(泣不成声,卫青握住沈葭的手):你是顾虑周全,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难道你身子抱恙已久?
你只是.....一直隐瞒着我?
我知道你怕我担心,我不怪你隐瞒,但是.....你现在这个状况......怎谈建功立业?
...... 卫青:你不用担心,能打此仗,已经使我精神百倍,重新抖擞。
我虽六次胜敌,但那敌人死而不僵,重犯边境。
此战,足可让我大汉子民长久太平!
试问能有几人,可以七次胜敌?!
更能根除后患!!
所以,我要打!
葭儿,我想打!
第二场是出征前,卫青进宫见卫子夫。
卫子夫为卫青熬了化瘀伤的粥。
卫子夫:想当年你第一次出征,虽一脸稚气,却亦是英雄威武,神采飞扬。
如今虽然成熟沉稳,却也尽显沧桑。
卫青:戎马十年,饱经历练,从当初羽翼未丰的无名小卒,到如今身名显赫的大将军,当然是沧桑沉稳了。
正因此,才能调兵遣将,尽显威仪,统领大军,辗转南北。
卫子夫:这些年,弟弟血拼沙场,旧患未好,又添新伤。
日月附加。
不知会否埋下隐疾?
卫青:姐姐。。。
卫子夫:或许你心里有话,很想讲,又讲不出来;又或是不想讲,还是踌躇着不知该怎么讲。
都不要紧,姐姐都明白。
。。。。
卫子夫:你是我弟弟,你的神色言行又怎瞒过姐姐?
看你最近神色渐差,步履不复刚劲,又滴酒不沾。
现在,沈葭又执意要陪你出征。
卫青:姐姐不必忧虑,我虽有旧患,但轻微不碍事。
只因大战在即,一切需小心谨慎,才不沾酒,不比剑。
卫子夫:从你首次出征,到如今最后一战,作为皇后,深知为江山百姓,你是不能不打;而你作为战士,相信你也必须打。
但我更知道,你为国为民之外,也是为圆大哥扬名显组的心愿,更是为保姐姐这个皇后安稳无忧。
卫青:姐姐。。。
卫子夫:姐姐感激你的苦心,但姐姐也希望你知道,什么荣耀、功名、后位。。。
对姐姐来说,都不如你安然无恙来得重要。
卫青:我会记住姐姐今天所说的一字一句,记住姐姐的关心盼望,奋力而战,也会谨慎而行。
姐姐就安心等着我扫平外患,边疆报捷,再次大胜而归吧!
卫子夫:好!
到天下臣民奏以古乐,喜迎功将凯旋而归时,姐姐要见你踏着刚劲如昔的步伐,回到姐姐身边(哽咽)。
卫青:弟弟定不负皇上和姐姐所托,决胜大漠,安然而归,建立太平盛世!
卫子夫:好。。。
姐姐会为你绣一件长寿绣袍,佑弟弟如意平安,福泽安康。
让你释甲归朝,卸去重担,好好享受你用这半生血汗打下来的太平盛世!
全剧的大部分内容,都十分的假大空;全剧的大部分人设,都有着圣母圣父光环。
这显得很不真实,也很让人不舒服,这样单薄片面的人物塑造,就像没有阴影和高光的素描,无疑是十分失败的。
而唯有这两场戏,说出了卫氏姐弟应该有的心里话。
对于卫青:一方面,他很清楚自己身上背着家族的荣辱,自己的权势更是姐姐后位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七战七胜的战绩,前少有古人后也难有来者,功成名就,只差这最后一步。
所以在为国为民之外,无论从保姐姐还是自己想要建立功业的私人原因来说,这一仗他都是要打的,哪怕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也必须要打。
对于卫子夫:作为姐姐,她十分忧虑弟弟的身体,也很感激弟弟对自己的后位所起着的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作为皇后,她的身上也系着卫氏一族的沉浮,她也想在这个后位上呆得安稳一些,呆得久一些。
所以她并没有极力劝阻弟弟出征,即使知道卫青身体状况可能已经不容乐观。
这两场戏,并没有高歌为国为名,鞠躬尽瘁的大腔调,而是从人物内心,诉说着辉煌的历史之下,荣耀与尊荣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卫青七战全胜的背后,是尽管伤痕累累,新伤叠旧患,不知哪一天便会死在沙场上,仍然只能前行,只能胜不能败的无奈。
一句“卫青见单于的时间比见老婆还多”的戏言或许真就如此。
卫子夫几十年皇后尊荣的背后,是日日忧心弟弟身体,每每卫青出征都忧惶难安,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为其绣长寿袍,愿弟弟能健康能长寿的心酸。
身处高位,牵一发而动全族甚至全天下,所以会有更多的不得不做,会有更多的没得选择。
在大汉帝国的权力巅峰,出身卑贱的卫氏姐弟,就这样互相扶持着,互相依靠着,荣辱与共的艰难前行,不知道谁会先倒下,不知道荣耀恩宠会在哪一天戛然而止。
也正因他们的苦心经营,低调谨慎,加上霍去病惊人的才能,才使卫氏家族,曾经低贱的奴隶家族,竟一跃成为大汉帝国的顶梁柱。
“一个皇后两个大将”、“帝国双壁”、“卫氏五侯”。。。。。
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不可一世。。。。
最后一场戏,是卫青出征时,对三个与他有联系的人物活动的镜头剪接。
配着【江山背后】的音乐,刘彻一掌覆在地图上那片曾经不属于自己,而卫青即将为他打下的疆土上,眼中是野心,是贪婪,是势在必得。。。。。
没有一字台词,但一切已昭然若揭,这一战不仅系着卫氏家族的荣辱,更是刘彻超越先祖,功盖千秋的关键一步。
有太多太多的理由,此战只可胜不可败。
这一战的结果,是卫青大胜而回,卫氏家族因此而达到顶峰。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这一战败了,对卫青、对卫氏家族、对刘彻、对大汉。。。。
会有怎样的影响?
但从这样一个短短的瞬间,却不难体会卫氏姐弟每走一步所面临的艰辛,凶险;要从低贱的奴隶登上荣耀之巅所要付出的努力,所要做出的牺牲,所要跨越的艰险。
洛宾王写《代李敬业讨武曌檄》的时候都还在用:“曾以更衣入侍”这种比喻来贬低武则天,说明卫子夫以草根上位的故事的确是个励志的故事。
其实卫子夫的一生,是可以去媲美甄嬛传的,但很不幸,毁就毁在这剧情上。
汉武帝或许喜欢过她,但绝对不会像剧里这样的喜欢。
原谅我承认林峰的帅但我实在无法把“内多欲,而外施仁政”这种政治形象结合在林峰这种深情款款的眼神上,(虽然这人秦皇汉武都演过了,秦皇本身戾气很重,他狂一点的演技问题,而且那戏的主角不是他。
)汉武帝的第一桩婚姻就是政治联姻,这也导致了我无法直视剧中的陈阿娇,出身是汉朝最尊贵的皇后还要去跟一个小小的侍女勾心斗角最终还不能在宫斗中成功的剧情。
最终打败陈阿娇的,不可能是卫子夫,而卫子夫的上位,也只能说明汉武帝的一种政治走向。
武帝的心,哪里会为一个女人而停驻呢,后来那个死前都不肯让武帝看一眼病容的李夫人才明白的透彻,武帝喜欢的,只是美色。
片子对卫子夫的定位是贤后,这个我实在有太多诟病的定位。
我印象中的卫皇后,早年在平阳公主府上更衣入侍,这至少说明她有美色,有希冀,也有心机,而后入宫就被武帝忘了,说明没特色,后宫遣返宫女,她在武帝面前哭着求出宫,又引起武帝的注意,说明这个时候她至少在揣度武帝的心了,后来有子嗣,正值皇帝想摆脱窦氏的摆布,阿娇做了政治的牺牲品,武帝扶植卫氏,打压以王、窦为首的旧贵族…卫皇后正位中宫还真不是单单因为武帝那深情款款的爱恋,如果是,编剧就无法解释为嘛在卫氏做了这么多年“贤后”,最终汉武帝还是赐她在花甲之年自缢。
武帝心里关于政治这条线,谁碰谁死,连住着“尧母门”的勾弋夫人最终都逃不过,何况还只是那个本身作为好控制的政治立场的卫氏歌女呢?
卫子夫跟陈阿娇一样,都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的政治牺牲品。
只是陈阿娇没有尝过年老之后丧子的剧痛,也没有尝过飘散在三尺白绫上的绝望。
那么编剧你是想说只要顺应男人的心意就是贤明的吗,至少应该是向长孙,独孤这样有作为的才担得起这个贤字吧?
那么原来到了今天,居然还是在宣扬女人应该为做好男人的附属品所努力这种价值观。
幸好武帝是千古一帝,不然一个金屋藏娇的盟誓的背弃,就够他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诟病的,不信参见汉朝那个班婕妤。
最后,汉初期尚道,应该从服饰到首饰都简单一点的说,谁来给我解释一下那满头的金饰是要闹哪样,而且剧组你不能因为我们都知道她最终当上了皇后而在她还做夫人的时候就让她跟汉武帝穿情侣装…
虽然看着吐槽着,还是快进着看完了。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和我一样的观众能坚持到最后(不只是说卫子夫这部剧,还有很多其他古装剧)。
也许是想看到结局,也许觉得已经看了很多,不看完是一种浪费,也许就是闲的。
所以收视率经常并不能说明什么。?。
以下是看完剧的感受。
首先,最大的印象是卫子夫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强劲的对手。
刚进宫时,太皇太后、馆陶公主、陈皇后算是一个阵营的,卫子夫也受了一些些委屈。
然后,太皇太后就被感化了。。
卫子夫怀孕了,一个接一个生了仨女儿。。
再接着,和皇太后就有了些误会。
不知怎么的又好了。
这样折腾一番,陈娇被废了,子夫终于坐上了皇后宝座。
接着就是王燕姐妹,也就放肆了那么两集,就死的死,走的走。
最后是李夫人和她义父(名字好难找)。
也没见李夫人坏几次,就诬陷皇后惩罚她嫉妒她,接着自己就死翘翘了。
最后她义父说皇后和段宏有私情,也被皇上慧眼识穿。。
整个真是,太搞笑了。
卫子夫凭借强大的个人魅力将对手一一打败,其实最大的外挂(请允许我这么说)是皇上。
真是坚定不移地爱着卫子夫,无条件相信。
最开始是因为爱她而相信,后来是因为她贤德的名声。
反正总觉得这么痴情的皇帝太少见了。
其次,卫子夫也忒善良了。
这么善良的人在后宫、在后位能如此稳固地呆这么久?
想想纯元皇后都被亲妹妹害了,唉。
后宫那么对嫔妃,只有王燕王桑和李夫人坏么?
她的善良是可以感动很多人,但不至于都被感动得五体投地吧?
应该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剧中有一点我挺喜欢的。
就是最后子夫为了救段宏而非常威严的命令守卫。
皇后就该有此魄力,但狗血的是,真正的皇后会如此不顾礼仪地冒险吗?
虽然不能每个皇后妃嫔都像甄嬛那样,但也不能如此离谱。
再次,汉朝应该重礼,但剧中真的没体现多少。
比如,男主授受不亲在剧中似乎从未得到体现。
卫青和段宏可以直接去歌姬舞姬化妆的地方看她们。
段宏身为臣子可以自由出入皇后的椒房殿,还有易寒,卫青似乎也应该避嫌。
平阳公主和卫青的行为更不必说,怪不得夏侯颇会嫉妒。
说一说好的方面吧。
剧中刻画的爱情都挺美好的。
义无反顾,生死相许。
只是平阳有些可怜。
还可以,王珞丹表现得不错,剧情也还行。
。。。
小时候觉得非常不好看 但现在被烂剧围绕居然意外看顺眼了。。王珞丹其实挺漂亮的 男一男二都很帅 汉武确实杀伐决断 而且前期对女主真的是无条件信任 真的有魅力!卫青的线我也很喜欢 但后来两个流水线反派王姬和李夫人真是丑丑的。。能不能好好选角!而且最后的最后拍的还是happy ending 想看点史实相关
作为一个快进党,这剧还是能看下去的。王珞丹不丑啊,林峰帅,徐正曦帅,卫青也不错。。好的我就是看脸怎么了!公主美丽!阿娇脸太大了。。
太tvb
周丽淇版的平阳公主为史上最靠谱!
剧情扯到不行,有种你把太子造反,汉武帝废后也拍出来啊!但为了帅气的男一、男二、男三,我居然还都看完了,那结局半途杀出来的叶璇是个怎么肥事,就不能让男演员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吗?
我觉得还可以吧,里面演员的演技真的不错,就是造型不太好看?
内地观众早已不满足于貌若壮观内涵空洞打着帝王将相幌子讲家庭伦理故事了。tvb擅长的家长里短这么多年来还是这么些,即便换了场景、服装、演员,台词也做了更精细的打磨,人物及其关系也依旧老套~什么天子贤后,目前的内容不就是婆媳斗争,祖孙矛盾,正妻小三外加夫妻关系么?呵呵
不足很多,但还是值得看看
拍得很好,相对其他片子算比较尊重史实,搞不懂那些没认真看就给一颗星的
林峰真的可以,但卫子夫和刘彻不是小白。还有香港电视剧导演真的容易水土不服的。要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懂了吗?
历史剧完全不严肃啊 应该是借了朝代和名字 编剧自己yy出来的吧!
虽然王珞丹不漂亮,但是在这部剧里真的演出了大汉贤后的气度。与兰陵王里的林依晨圣母白莲花不可相提并论。配角有亮点,台词也很赞,是很用心的一部剧。那些打一星的我理解不能,好像不骂人就显示不出自己独到的品位似的。
尬
初二看的,痛哭流涕啊
节奏明快、画面美、道具服装精良、置景大气
就五星。不管王珞丹本身怎样,反正我没看出戏。而且我本人很喜欢卫子夫,这部剧可哭死我了。我的北斗星大哥!再说,都打一星是吧,我就不!哼!妈的。这种风气真傻逼。
篡改历史所以一星
汉武帝没气势,卫子夫太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