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妙物语 2016年秋之特别篇故事一两个多年不见的同学偶然巧合相遇,两人把酒言欢畅聊往事,谈起两人的相遇和现在生活,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向酒保感叹起巧合的奇妙。
酒保向他们解释这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奇妙巧合称为共时性。
然后讲了个共时性的谋杀小故事吓了吓这两个女人,接着画风一转开始了恐怖主题。
两人走出酒吧,碰到中学男老师。
在男老师盛情邀请之下,两个人决定与老师一同乘出租回家。
路上老师说起十二年前的今天他们那个自杀身亡的女同学,两个人承认当时为了自己不被欺负,不仅在女同学被欺负的时候没有帮她,还在坏同学的指示下挖了陷阱打算让这个女同学掉进去。
可是在这之前,女同学已经自杀身亡了。
说完,男老师拿出水果刀把玩,也讲起往事:那时候男老师和这个女同学谈恋爱,见过父母,打算结婚了,可女同学却自杀了,之后男老师一直无法释怀。
这两个女人以为男老师来报复了,叫停出租,准备逃跑。
没想到被男老师捉住,男老师解释说:后来得知女同学自杀的原因是怀了自己的孩子。
说完,男老师落寞的离开了。
于是两人继续乘车,这时出租司机也说起共时性,讲起自己十二年前掉进这两个女人挖的陷阱而去世的女儿和六年前同一天去世的妻子,以及今天自己决定追随妻女一同离去的心情。
最后出租司机拉着这两个人撞上大客车,故事结束。
这则故事很短,只有二十分钟出头,有几个小转折,当你在以为恐怖的时候发现时虚惊一场,当你在以为终于可以放松的时候又危机重现。
但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非常精彩,只是一个引出共时性的概念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复仇行动。
故事二这是贴标签的故事。
男主本是一个雷厉风行的成功银行家,负责贷款事宜。
但某一天发现自己身上被别人贴了各种各样的标签。
因为他对别人的批评,总是招来负面的评价,这让他痛苦不已。
后来发现他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情,标签的内容就会变好。
于是他开启了跪舔所有人的人生模式,好不容易身上的标签开始变得大部分都正面评价了。
但因为对属下的工作失误导致了他被开除,之后找工作不顺利,渐渐变成了工作卑微,人生失败的形象。
随着他金钱和地位的下降,不论他如何努力,身上的标签也很难有好转。
后来无意发现他曾经发放贷款的一家小公司老板的标签变成了黑色,然后他去看望那家公司的情况,没想到公司老板去世了。
他意识到自己从没有试图理解别人的心情,而只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标签,然后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差劲的人,难过的哭了起来。
泪水滴在标签上,标签飞散,他的生活恢复正常。
时隔多年,他有了幸福的家庭,在他想要守护住这份小幸福时,发现标签又飞上了自己的身。
这个故事讲的是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吗?
还是不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其实男主在一开始也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的,看到属下办事不力,他也在心里默默的给他们贴个“蠢猪”标签。
直到有天他能看到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他的注意力才全部集中在如何消除负面评价,正因为太过在意身上的标签,他开始活得被动,行为准则全是基于别人的喜好。
而当他没钱没地位的时候,发现不管如何谦卑认真,都会被周围的人鄙视,获得好标签的希望都没有。
看的过程让我感到绝望,弹幕一直有人在刷: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就好了。
可想到在生活当中,别人一个鄙夷的眼神都常常让我不开心好久,反省好久,当切切实实的看到别人对我评价贴在身上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在意呢。
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一个社会人来说实在太难了,但完全在意又会导致自己的生活不能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
那究竟要怎么办才好嘛?
幸好这一集明确的给了我们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试图体会别人的心情,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不过也是获得好的评价嘛。
就算男主一开始体会到小公司老板希望获得贷款的心情,那又如何?
明明是业绩持续下滑并且没有希望的小公司,也要顾及对方的心情贷款给他们吗?
故事的最后,虽然这个小公司生存下去了,但其实事实摆在眼前,这样的公司能存活下去的希望很小。
而且现实生活中,真切的体会别人的心情谈何容易。
所以,其实这个故事不过是抛给观众一个沉重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已,导演似乎耸耸肩,两手一摊说:“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然后留下看过故事之后独自纠结的观众,转身离开。
故事三俗话说,有舍必有得。
这个故事里面的女主经过一个神秘和尚的点拨,将此作为人生信条来奉行。
通过丢掉心爱的东西,她发现似乎能得到更多。
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旦出现困难的事情,就要丢掉东西。
最后成为了大电视台的名主播,家里也变得空无一物,而且连男友和唯一的亲人妹妹也丢掉了。
后来,因为一次未经证实的新闻的被播出,导致女主的职业生涯出现滑铁卢。
她不知道还可以丢掉什么,最终走火入魔,将自己自杀的视频播给观众看,成功的丢掉自己换来收视率。
虽然这个故事讲的特别有警世的样子,但看完之后,我却很想丢掉些什么,让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啊。
故事四第四个故事是个有趣的推理小故事,发生在一节火车车厢里,故事中依次出现的人物是:醉酒大叔、乘务员、贩毒小哥、警察大叔、卖饮料的女人和白衣男子。
故事的前半段主要集中在贩毒小哥、警察大叔和白衣男子身上。
白衣男子也自称警察,试图通过推理质疑警察大叔的身份,怀疑他是贩毒集团的头目——水獭。
然后警察大叔又做了一个推理,怀疑白衣男子才是水獭。
接着,白衣男子又以警察大叔是贩毒集团的间谍为基础进行推理。
两个人你来我往,把盆脏水相互泼来泼去,情绪越来越紧张,气氛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这时,一直假扮傻白甜的贩毒小哥用枪对准白衣男子,哈!
原来贩毒小哥是一个与真实贩毒小哥长得很像的警察,是警察大叔那个阵营的。
他们设计了这个连环戏来引诱水獭的出现。
可是,就在以为能够逮捕白衣男子的时候,一直装睡的醉酒大叔救下白衣男子,两人夺命而逃。
紧接着,仅在开始有一个镜头的乘务员出现,用枪打伤了醉酒大叔。
于是醉酒大叔、白衣男子被逮捕。
因为大家以为白衣男子是水獭,遂警察大叔先押解着白衣男子继续乘火车回东京。
途中,卖饮料的女人出现,警察大叔和白衣男子买了酒来喝,白衣男子幸灾乐祸告诉警察大叔:他不是水獭,他是水獭贩毒集团的竞争对手。
说完,也喝了一大口酒,然后两人昏睡过去。
卖饮料的女人微微一笑,镜头转到她的脚踝处,定格在一只水獭的纹身上面。
这确实是个十分有趣的推理故事,也是2016年秋季SP的最佳。
并没有暗含什么深意,但推理和反转的过程足够有意思,而且节奏进展快,没有拖沓,看完真是神清气爽啊。
关于最后一个故事的一些猜想。
首先列车员是水獭没错,一开始她是为了她的小弟来的,后来发现,小弟不是真的小弟,而是警察为了引诱她出现而设下的陷阱。
为什么后来古川小哥被人带走后,她仍然下药了呢?
黑白西装有问题,要不然水獭不会冒着暴露的危险去下药。
那么问题来了,黑白西装到底是什么身份?
我觉得白西装是真的刑警,他讲黑西装勾结黑帮的事情是真的,他一开始给黑西装“讲一个警察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试探他。
试探没出结果,反而被怀疑是水獭,黑西装要捉他。
他想,不行啊,我他妈只是试探一下,要是被捉了那我查他的事不是暴露了,况且黑西装还是个组长。
所以他就跑了,这时候出现了他的同伙--胖子。
胖子朝着古川小哥的膝盖开了一枪,跟白西装一起下了车,结果被逮个正着,在这里胖子受伤了。
接下来就是胖子被铐住带到警局,腿中枪小哥也一起去了,黑西装押着白西装在火车上。
警局里的胖子一直喊疼,局子里的警察说,别喊,救护车马上来了。
接着说,白西装正押着黑西装,胖子马上说:不是,他是.......所以我认为,胖子不是警察,白西装当初拉这个胖子入伙的理由应该是,他怀疑黑西装是水獭(正如他一开始对白西装和小哥说的),而不是他怀疑黑西装勾结黑帮,原因是在他不确定之前,他不想让更多人知道。
由此来讲,胖子想说的应该是:不是,他其实是刑警。
再说黑西装这头,他勾结的事是真的,现在有个可疑的人跳出来,讲出了他勾结的事,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怀疑。
巧的是,找个人正好是坏人。
现在好了,不靠他自己的手,这人也能被解决掉,况且,犯人的话也没人信。
在押送途中,白西装称自己是大河内组的人。
他应该是在说谎保护自己免得路上就被解决掉。
根据是,他倒下的时候有些意外的感觉,说明他跟水獭不是同伙。
水獭为什么要下药?
前面交代说水獭心狠手辣,讨厌别人背叛她。
所以她想杀的应该是黑西装,因为黑西装背叛了帮派,害他们交易时被围剿。
白西装也被下药,因为两杯酒,水獭不知道黑西装会拿哪一杯。
但是仔细一想问题很多。
比如。
那个是毒药吗?
是迷药的可能性比较大。
迷药的话,目的就不太可能是报复了。
还有,白西装在黑西装晕倒之前说“原来你是...”,他想说啥?
“原来你真的是勾结吗?
”不太通顺,而且,他是怎么由怀疑转为确定的?
黑西装让小哥假装跑掉的马仔,为什么要安排他一直说自己是被抓错的?
白衣服上车后发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獭是黑西装,第二部分是警察的故事,他为什么要有第一部分的发言?
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交流
本片延续了以往的风格,由《共时性》、《被贴标签了》、《弃物狂》和《车里的变故》四个故事组成,外加一个短篇《永远是朋友》,风格上涵盖了悬疑、惊悚、讽刺、恐怖等多个类型。
由黑木明纱领衔的《共时性》讲述了一个有关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故事,中学时的好姐妹意外重逢,而对过去曾欺凌女同学并导致其自杀的共同回忆却一直萦绕在她们心头。
《被贴标签了》和《弃物狂》可看做对现代都市人的两则讽刺寓言,《被贴标签了》讲述了一个平日对他人刻薄寡恩的银行家被客户诅咒后,身上贴满了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标签,上面全是别人对他的各种评价,为了取得他人的好评,银行家开始不断讨好他人。
这个幽默荒诞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一方面讽刺了现代人虚伪的表面,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现代人往往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丢失了自我。
由深田恭子领衔的《弃物狂》则讲述了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女主播偶然发现“有得必有失” 的真理后,通过不断丢弃身边的物品来换取事业的发展,最后甚至连亲情生命都可以丢弃。
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已经35岁的深田恭子依旧美丽动人,岁月仿佛在她脸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北村一辉领衔的《车里的变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警察与毒贩的故事,在20分钟的时间里围绕到底谁是警察谁是毒贩剧情反复反转,是全片最烧脑最精彩的故事。
至于那个串场的恐怖故事《永远是朋友》显得了无新意,好在比较短小。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第一次接触世界奇妙物语系列,以前看小说,电视剧,或者是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非常急切的期盼希望现实生活中的巧合能够符合三一律特征,剧情能够集中紧凑,线性叙事,主线分明。
没有多余的插诨打科,跌宕起伏短小精悍最好。
看到奇妙物语简直是看到了有生之年的短片系列大成,一千零一个故事的 升级版成人寓言故事。
后面校园暴力升级为恐怖片处理女主播的丢物癖金融男的标签巧合事件的必然性因果关系的巧合处理细思极恐,像是不自觉掉入了楚门的世界的设定。
脉络分明,看上去十分清朗,观影过程犹如在烦闷的夏日午后听着乌压压的蝉鸣,被闷热的空气悟出了一身汗腻,昏昏睡去后被清凉的大雨的声音唤醒。
真是美好!
无聊的恐怖故事不提,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故事个人觉得真是毫无意义。
这集比较精华的就是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了吧。
第二个故事无法摆脱标签的精英男,就像在意他人眼光的每个你和我。
很多人活在世界上,为了找一个认同。
做符合大家期待的事情,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
像精英男这样极端固然不好,但其实完全不去在乎别人怎么想根本也是做不到的。
第三个故事弃物癖的女孩,其实就是迷信着某些神秘力量,反而忽视了自己的能力的一些人的影射吧。
明明靠自己,也可以做得非常好。
不管是报导台风,还是当上节目的顶梁柱,其实都是靠自己的判断。
判断失误也是该自己承担。
她却去求助于一些迷信的力量,却丢失了自己。
其实在某些紧张的关头,去相信点东西确实对于横下心来做事有帮助。
人有的时候就是个心态问题,只是不能太依靠这些小窍门。
每半年看一次《世界奇妙物语》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就像有个多年的老朋友,你知道他的一些脾气和爱好,你甚至知道他的古怪无常,但你每年都会如约和他定时定点见面一样。
某种程度上,tamori桑更像是世奇朋友的实体化形象。
于是16秋我又来了,怎么感觉每个世奇sp我都会忍不住写一次似的。
上半年的16春,我写了《少了精分和恐怖,世界奇妙物语也可以很精彩》,还承蒙大号“日语学习”君厚爱得到了转载。
说到底,短小精悍还能在短时间内有数次反转的小故事,还是很有看头的。
这次tamori桑在出场时聊了巧合,还提到了二战时苏联给一对双胞胎做的巧合实验。
于是我知道这一次,世奇要郑重其事地拿巧合说事了。
——可是你是世奇啊喂,你简直就是为巧合而生的好嘛!
所以《共时性》的故事把这种巧合推向了极致:所有的巧合全都遇上,会是怎样恐怖而麻烦的事。
两个偶遇的老朋友,他们发现这一次的重逢带上了很多种巧合的因素。
酒吧老板告诉他们,这叫“共时性”,而黑木明纱发现在这多重巧合的背后,或许是由一件遥远的重大事件所引起的。
她隐约预感到了不安。
充满巧合的是,出酒吧的时候他们遇上了读书时代的老师并一起坐同一辆出租车,而老师在车里的恐怖自白,让她终于崩溃了。
就在这时,老师却告诉他们,同学的自杀并不是由他们的间接欺凌造成的,而老师一直在寻找他们的原因,只是希望他们能放下心中多年的负担。
就在两人宽心之际,出租车司机却开口了……老实说,这个故事虽然是很典型的世奇故事,但是这种巧合真的太像是刻意为之的了,反转有些牵强而生硬。
很明显的一个bug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解释了之后就消失在出租车上了呢?
所以看片的时候一直和旦那讨论剧情会如何反转,以至于所有的巧合反倒都变成了意料之中的事——这就不太好玩了。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校园欺凌,顺带附带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复仇小故事。
除了转脸时刻的恐怖,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一脸懵逼状。
相比《共时性》,《被贴了》这样的警世小故事就显得有趣深刻得多了。
银行精英成宫宽贵的职场一帆风顺,却一夜之间得到了一个麻烦的事物:一张怎么也撕不下来的被贴在西装上的标签。
从那以后,众人的内心所想,全都表里不一地真实记录在了一张张标签上。
在意他人眼光的成宫宽贵,开始讨好他的下属和客户,却有更多的标签接踵而至……这时下属出了不良贷款,他为了获得一张赞誉的标签主动辞职,却因为职场污点无处安身。
这时候他发现了仅存的一张赞誉标签,这恰恰是他当时顾及他人目光而违心批的一笔贷款所在工厂的厂长。
在厂长的灵位前一番真情告白之后,所有的标签都消失了,生活也开始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突然有一天,因为和女儿的一番交谈,再一次,一张标签从天而降,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未来等待着他……大概,他人的目光是每个人永远挣脱不掉的枷锁吧。
《弃物狂》感觉是“断舍离”理念的一碗反鸡汤,和今年冬季的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对照着看,更是有深意。
故事的逻辑很简单:丢弃掉一样事物,你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一个成功。
于是深田恭子慢慢地成为了一名知名播音主持,但是她的弃物的瘾头也越来越大,最初是衣服、首饰,后来是男朋友,再后来甚至是唯一的一张家庭合影照,还有她的竞争对手……面对更大的成功的诱惑,她最终选择抛弃了她自己。
套路很简单,就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走向毁灭的深渊。
回过神来,看着家里一堆扔无可扔的东西,就觉得,啊,还是过段时间再考虑它们的去留吧。
《车里的变故》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密闭空间短时间内冲突迭起的对白很精彩,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如月疑云》(也许有一天我会尝试写一写这部吧,又好想安利又担心剧透过猛)。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把这个小故事看了一遍。
昭和30年代的火车车厢里,一个带着疑犯的警察,一个偶尔路过的乘客。
乘客对警察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我猜你不是警察。
于是他讲起了他的推理故事。
原来,这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五日前的一场毒品交易,只不过毒贩组织的老大一直未曾露面,江湖传言是一个有着水獭纹身的穷凶极恶的男子。
这边的老警察也不甘示弱,反而一口咬定乘客根本不是警察,而是真正的“水獭”,并且讲述了自己的逻辑。
就在两者僵持不下之际,疑犯掏出警察的枪对准了乘客,告诉他其实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疑犯……如同是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竹林中》所描述的那样,所有的叙述和判断,都无法真正成为能够说明事实真相的语言。
罗生门般的场景,就在观众以为快接近事实真相之际,剧情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所以,即使最后一刻“水獭”的真相呼之欲出,之前的所有想象的空间,也并非全部不能相信。
毕竟,竹林中的局,至今没人能破。
不得不说,北村一辉、杉本哲太和古川雄辉在这个小故事里的演技简直爆表,看有话剧或舞台剧功底的演员演戏果然是一种享受啊。
说到世奇的推理小故事,这里再推下08秋的《推理出租车》,真的很精彩。
看了这么多年的世奇,其实感觉这几年的开始不怎么玩精分和恐怖的梗了,也显得平淡了许多,虽然还是会有一些佳作出现。
然而内心反倒期待起,什么时候再来一个恐怖向的小故事呢(反正你也不敢看,瞎期待个什么劲)。
p.s. 看到豆瓣上有人说,最起鸡皮疙瘩的居然是第一个故事里酒保讲的那个故事。
我回想了下,好像是这么回事……-打个广告,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池琪看日剧
半年一次的反鸡汤大补药真是越吃越精神。
这期世奇四个正剧都很有意思:黑木明纱的故事讲的是,自己挖的坑跪着也要填平;成宫宽贵那个告诉我们,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深田恭子那篇警示我们,秃驴的话谁信谁作死;北村一辉古川雄辉那个套路故事就是讲,看世奇别瞎猜结局,还木有尘埃落定的盖棺定论都是在打脸2333333至于那个恐怖的小短剧告诉我们:别人说你是朋友,或许只是为了找墓友...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想得到什么,必须要先丢掉什么。
我素来喜欢都市传说。
大学看世奇,还只是微博上的一个个小片段,毕业后因为伞哥误打误撞入了日剧坑,才开始真正培养起了对世奇的热爱。
从2015年秋之特别篇,不知不觉就经过了2016春季篇,接着又是秋季篇,每一次看到电影公告定时把它推到我的首页来,都忍不住感叹,啊又是半年啊。
总是忍不住想,这半年我又有什么变化,做了哪些令自己喜欢的事呢?今年的秋季短篇我最喜欢是第二个标签男的故事。
一开始出场的男主,意气风发,作为银行精英,习惯了居高临下去评断别人,蛋白质男,谄媚女,可悲的男人,黒心眼的司机...然后忽然有一天,别人给他贴的标签真的是纸片一般贴到了他的身上,一层又一层,但却撕不掉。
为了获得好的标签,他开始变得和善,然而这些不过都是用金钱打出来的关系,只要有一些些不悦,那些好的标签又立刻变成坏的标签,人渣,居高临下,自大...为了获得好的标签,他也诚心做过好的事,帮助濒临倒闭的企业进行融资,最后挽救了中小企业,避免更多人流落街头。
然而能够读到别人的内心话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毁灭影响,在你以为他因为这些标签而变成好的人的时候,一头热为下属担责,结果却被下属贴上好骗的单细胞生物,从那以后,便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总能轻易读到别人的真实想法,越来越不自信,曾经大银行的精英职员沦落成为了丧家犬。
世奇特别可爱,也是我一直在坚持看它的一点原因是,它能把我们脑袋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给真的拍出来,促使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停一停,想一想,去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目前的状态。
这也是秋季篇中我最喜欢贴标签这个短篇的原因。
我们太喜欢给人贴标签了。
总是充满了各种理所当然。
是啊,我真的很讨厌被人说还小,小姑娘,一类的词。
难道单纯就不可以懂得世界有多艰辛吗?单纯就一定是不知人间疾苦吗?“自大冷血”的标签一开始让业务精英的主角懂得了从人情的一面去与世界交往,然而他越来越关注别人给自己的标签,用金钱将同事聚集,对下属也失去了往日的严格要求,而在案子出事以后,他主动背上责任,一方面所有同事安慰他不是你的错,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暗地一朝变脸,“活该可悲”。
说不清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成年的、规则的社会。
利益是很重要的联结,但又不是唯一的联结,只要是人聚居的地方,就不可能不讲人情。
最后他意识到,只有当你真的不再在乎别人给你的标签时,才能好好生活下去。
最后的结局有些小调皮,一贯世奇的路子,笑~是啊,这就是人嘛。
另外,我还很喜欢第四个小故事。
深冬的夜晚,封闭的火车厢,三个人物,一层又一层的反转,做足了腔调。
现在已经很难有这种场景了,因为确实,如今的发展趋势就是三秒钟内必须能吸引到观众的视线,而愿意坐下来慢慢品味,细细回味的人,已经不多了。
四个故事中,故事1和故事4或者荒诞或者扑朔迷离,故事4甚至还有点昆汀《八恶人》的影子,那一长段人物之间的对白仿佛是一场不见刀光的争斗;而故事2和故事3又充满隐喻:故事2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他人对自己态度的影响,讲的是人的非独立性;故事3呢,显然又在讨论人在舍弃与得到中的艰难抉择,这样一看,反而又暗合了故事2的主题......奇妙
没意思 不如春季篇有趣
好厌恶nari
脑洞挺大的,把生活中的事,具体化,放大化了。还有这剧挺长寿的。
1凑数,2和3不错异曲同工(都像自我暗示),4结果有点为转折而转折,笑笑就好,那个无仁义之战的bgm...
三星半,车里的变故 >被贴了 >弃物狂。水獭纹身笑死!
这回的意外的还不错啊,最后一个故事好评,太可爱了。
惊喜不多,强行要说的话,标签最佳,火车案其次。其他两个,弃物狂失之直露,共时性失之刻意。
那个插播的故事怪吓人的。标签不错。
不是很吃这种感觉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都市传说小短片,以及“因为所给线索不足所以怎么反转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
这次这几篇真的挺无聊的。
1.共时性 三星 2.被贴了 四星 3.弃物狂 三星 4.车里的变故 近年来少有的反转向+推理系 算是佳作了 四星
4/5/3/4.完爆16春。假如说16春是被吹捧过誉的作品,那这部才是真正的水准之作。分成两段播的那个小短篇,如果最后是手机炸了就神作了。
近几年来最好的一期,人世间的事情都有着熟悉的逻辑,让我们难以料到结局的故事也是越来越少,能猜到故事的结局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共时性蛮有趣的但欺凌自杀这个套路在日剧中确实有点厌倦了,贴标签具象化蛮有趣的,扔东西也是很套路化的故事但恭子太美,最后一个推理故事凑数,年代感不错。
四个故事都挺喜欢的
感觉回春了。成宫宽贵的标签男、深田恭子的扔东西狂魔和最后的列车推理都很棒。
除了贴标签和车里的变故这两个故事偏有趣和搞笑反转再反转,剩下的,就只有深田恭子的颜了【每次都要被她的颜和演技击中,这种反差太强烈了…
小短片手机应该爆炸的啊!炸了就是真。神。作。(讽三棒子星多好的机会啊喂!)~
3.5/4.5/0/3.0/3.5
这几年最好的特别篇!很久没给世奇五颗星了吧。标签的故事简直是太写实了。最后的反转直逼控方证人,虽然兜兜转转让人(我)有点晕(IQ捉急。话说深田恭子哪里“演技卓群”“美人”了?倒觉得是既户田之后又一个我理解不了的审美和演技。BTW这次竟然有两个故事与いじめ有关,而且都是悬疑恐怖的类型…
贴标签这个段落是世奇进入新千年第二个十年后少见的在20分钟内做到点子奇、演员撑、讲法妙、感同身受的一个。然而1、3和穿插段还是证明了,世奇这几年的模式让很多故事会只能停留在奇上,为了反转而反转,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每个都足够奇足够好看,但也会偶尔横生老套感。3/4/3/3.5 / 穿插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