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的第一天》。
红酒局后,半梦半醒间看一部电影,倒是很适合。
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可以这样,开一瓶红酒,然后死去。
恩,那是一瓶奥比昂。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前半部分 觉得很糟心 想象着自己以后也要围绕着家庭 孩子 丈夫团团转的生活 感到恐惧。
从故事中的妈妈被车撞后 一家人似乎都打开了心扉。
爸爸和儿子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这段让我感到很和谐很温暖。
结尾父亲去世 又将氛围带向忧伤。
生活就是这样,痛苦 难过 孤独等等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这样才显得幸福快乐的可贵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们已经不再聊心事。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连被你看到身体都感到不自在。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只想离开这里,暗自决定从这个被许多规定束缚的家走出,开始自己自由的生活。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你那对我充满期待和严厉的眼神,已经成为我沉重的累赘。
我下定决心,从这余生的第一天起,由我自己来支配。
凌晨1点,电影结束。
我看了看时间,过得真快。
一开始看片头,心里便不抱期待,以为只是简单的家庭喜剧而已。
慢慢才知道,完全不是。
我已经厌倦你的喋喋不休,我已经痛恨你的迎头一击。
那一切对我曾是多么新鲜,是对是错,我不需要你的经验,我要亲自品尝,哪怕到最后得到的将是一个恶果,我心甘情愿。
我要为自己而活,对余生负责。
大人的世界我们总是无法理解,因为有那么多的叛逆,那么多的代沟。
当我发现有一天,我终于能心平气和的与你坐下聊天喝茶,原来我也老去了。
而这一切终于有一天将上演在我的身上:恨铁不成钢的挥去一掌;无意或者有意的偷看日记;深夜寻觅外出聚会未归的TA;担心孩子的健康却不得不为TA把烟点上火。
而TA,我的孩子,也许也会在某一天对我怒吼着当年我说过的:“你总是对我不满意,从来没把我放在心上过!
”然后夺门而去。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每一种关系都是如此危险细腻。
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也许就是天差地别。
相伴多年的夫妻,总会在时间的冲洗下显得陈旧发白,心生困惑猜疑,然后越放越大。
赌气的举动,难免会有代价,却能在最后一刻保持清醒,回归他身旁,重新体验一种熟悉干净的温存。
就如七年,必有一痒。
留守到最后,也许又是一番新的动人情怀。
相伴多年的父子,母女,亦是如此。
因每个人都是凡人,终有脾性难以控制。
伤人的话一旦出口,伤的决不止仅仅是一个人。
也许最初不会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仍是最亲的人,但愿那天不会太晚。
相伴多年的兄弟,姊妹。
也许会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也许会为口角很长时间不再相互搭理。
但如果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遇到意外,会发疯似的担心和难过。
原来大家的命运早相连在一起。
这是好的结局。
但生活中相反的一面也同样存在。
没有经起考验的夫妻最后离散;没有选择原谅的父子与母女,一生冷漠;没能忘记前嫌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
这一切都取决于前进还是后退一步或者爱的多和少。
有什么比穿越时间的考验更加让人信服。
这一辈子,我都会认下。
因为想起看过的一段话:有些人注定就会与你有关系,有些人就算与你有了关系也还是没有关系。
这是一份不容混淆的内心感受,我愿意服从他。
余生共度。
一对夫妻,三个儿女,一个有钱的老爹和巴黎中产以上的生活,没有岁月静好,却是凑活着生活在一起。
青春期、更年期、交织着父子嫌隙和母女矛盾。
这就是生活,蝇营狗苟,在一家人的名义下过着各自的生活。
一方面,每个人都要求独立、摆脱家人的束缚,大儿子早早地搬出去,二儿子习惯自己无业青年的废柴生活,小女儿则画着烟熏妆放荡私生活。
家庭主妇的妻子去学校上艺术课,丈夫则坚持是自己开出租车赚钱买下的带落地窗的独栋大房子,不过是先向老爹借的钱,每月都在还罢了。
另一方面,每个人又希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理解,从第一次聚餐每个人吼着离开餐桌到最后丈夫去世前的心结解开。
美好的生活只出现在夏天旅行的录像带里,成为仪式般的追忆。
生命开始的时候,是围绕家人的记忆,生命结束的时候,就是一张家人填写的死亡登记表。
一起走过一段开心的日子,一段悲伤的日子,然后又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整部电影围绕的是一个家庭和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与父母矛盾的话题展开。
中间过程似乎有点冗长,有些部分其实可以适当删减。
喜欢片尾,人总是在离别时醒悟,总在将要分手时才能相处融洽,或许已知时日不多,才悔当初为何没有敞开心扉解决矛盾。
父母是孩子们的保护伞,因为是义务所以总觉理所当然,吵架便会放大他们的所有不好,其实回头看看他们一直都在那,从未离开过我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片中能看出欧美普遍的家庭现象就是孩子长大总想搬出去住,并且也不会赡养父母,大儿子是个不错的医生,至少片中看来收入还算不错有着高级办公室,但老爸依旧开自己的出租车,孩子们都搬出去时他们注定要在自己的房子孤独终老。
片尾父亲得知时日不多,最后一次家庭晚餐时对孩子们说,“别开玩笑,家庭很重要,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最幸福的事。
能有孩子是最美好的经历。
”尽管曾矛盾至深,摔门争吵打巴掌,但都因为爱才会这样做不是吗,尽管偶尔他们也有错。
最后面向大海,妈妈 2个儿子 一个女儿,偶尔觉得家里多几个成员事件如此幸福的事,开心能分享痛苦能依靠。
非常喜欢最后的片尾曲。
蛮喜欢的,好像一杯温开水。
发现自己笑点真的很低也蛮怪的。
我印象最深的剧情还是妈妈玛丽撬开女儿弗洛尔的日记本,一开始是笑着读的,然后开始逐渐随着弗洛尔写的东西变得有些崩溃和悲伤,因为她发现她女儿连打胎这件事都是瞒着她和好朋友一起去的。
弗洛尔消失两天后淋着雨回来,站在门口环视一圈她妈打扫过的房间,质问她你为什么在我房间里,她妈立马怒火上涌反唇相讥说你到底去了哪?
最后弗洛尔摔门说再也别进我房间,我讨厌你。
她妈用食指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回应,失落地离开了。
还有罗伯特愤怒地指责他父亲说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我,母亲去世后你选择忽视我,家里甚至连一张我的照片都没有。
直到他父亲死后,他才在他贴身的钱包里发现自己泛黄的童年旧照,已经在那放了很久。
还有拉菲回想起自己六七年前参加比赛,遇到一位怦然心动的教吉他的女老师,在回去的路上难过地说她甚至连个再见都没说,然后就在口袋里摸出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风从车窗外吹走。
六七年后又奇迹般梦到那串号码,兴奋又语无伦次地打过去以为能重拾缘分,结果电话回过来还是说你打错了。
不知道什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了解,有时人与人间这种隔阂,连血缘都无法打通的那堵墙。
其实电影是很平静和温情的,我只是出于个人经验对这几段印象深刻。
他们仍然是一个家庭,再怎么争执不休也是相爱的。
202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很在意。
想了一下,觉得可以看上个月想看而没能看的《光语者》,但网络还不能看,院线也基本没有排片了。
当然,今天也只想在家里。
最后,想到了这部《余生的第一天》。
记不太清是哪一年,大概是18年,看过一点开头,应该是到大儿子开车的部分,然后因为什么没再继续看不记得了。
这几年,我常说,有些电影总会在最适合的时候出现。
这部《余生的第一天》今天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份感受。
2020年看的第一部《迪丽丽的奇幻巴黎》,是法国电影,今年还是,很巧。
只是没想到,开年第一部,就五星了。
这个感觉,像2017年的《托尼·厄德曼》。
影片是散文式,法式清新,并无太大波澜,一切都好似平静,但生活的细腻与动人,在不知觉间,如诗一般,一点一点,沁入心中。
炫目的家庭影像资料过后,一上来就是死亡,狗狗的死亡。
妹妹说:“你离开得太早了,我们一家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是妹妹第一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大儿子要离开家,妈妈对儿子百般挽留,给他拍照,担心他之后住不好,而爸爸,那个时候就已表现出与大儿子的疏离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带着所处的地方、一起做过的事,一切的回忆,都要在离开之后才开始发酵,而后感受变得复杂而浓郁。
大哥一边看《豪勇七蛟龙》一边念着其中的台词,画面开启了回忆,那是儿时哥哥和弟弟一起角色扮演的时刻。
而此时,在家中的弟弟也在看那部电影,也在念着台词。
从那时起,就开启了全片的诗意了。
弟弟看到哥哥搬空的房间,比一比曾画过的身高记录,有一种怅然。
即便说着无所谓,可面对岁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动容。
时光飞逝,转眼妹妹已经16岁。
进入房门时,她回身,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还有什么镜头能够这样优雅而诗意。
家庭聚餐中,全家品酒。
爸爸看起来好惨,一直被爷爷怼,只得愤然离席。
父子矛盾从小到大,从未解决,也不能解决,跟紧接着登场的母女矛盾一样,妹妹只能跑到卧室里哭泣。
孩子从小受过的伤,太多父母永远都难以理解。
可即便是这样,作为妈妈的那个人,也有她的绝望。
一家人,没人记得妹妹的生日,大家会下意识地看向妈妈,好像责任只在于妈妈没有提醒。
妈妈抛下一句话“我不是秘书我不要承担一切”,同样崩溃离去。
长久以来,世人常以为女性要找一个靠山、要找一个好的归宿,可若真的一笔一笔算起来,女性在婚姻中的“失去”可能比“获得”要多得多,尤其对于自身人生目标与生活轨迹的选择上,最后都会被照顾家庭所束缚。
这也是为何,妈妈年纪已经很大,却突然决定要去读大学。
当然,这点儿子很难理解。
家人都离开后,妈妈独自在家中抽烟、跳舞,那种迷乱感,是婚后女性在自我与家庭之间的极致混沌。
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照顾他们就是妈妈生活的全部。
这也是为何当孩子离开时,妈妈会那么魂不守舍。
人真的不能总是投入太多情感,那是关爱,也是负担。
但把握好度,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
大哥发现了妹妹情绪的不同,妹妹不仅是因为今日家中之事,更另有隐情。
妹妹趴在大哥身上哭泣,和大哥离开家前她紧紧抱住大哥的腿一样,都是一种极富温情的信赖与依恋。
而大哥果然永远都能挡在妹妹前方,帮助她,保护她,即便有时可能会过度。
弟弟学习不好,生活里吊儿郎当,但找到了自身所长,终于能隔代沿袭爷爷的品酒本领。
而在爷爷家中,关于奶奶的谈话,又让人瞬间落泪。
爷爷说:“这里的一切都会让我想起你奶奶。
”小的时候,看到年纪大的人,总觉得就好像是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世界的人,是离自己、离时代很远的人。
慢慢才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老人,也都活在自己的岁月中,即便已经年迈,但也一样拥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记忆与感受。
爷爷去世了,爸爸在大儿子的婚礼上失控。
在心理学上,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也是一种沿袭。
曾经,自己的爸爸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如今,自己当了爸爸,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
人生固然总是要面对离别,但孙辈结婚时祖辈离开,实在令人心痛,不知该如何去形容这世界。
爸爸给爷爷写死亡证明,一个写不下去了的镜头,足以令人落泪,看到钱包里的照片,更是泪流不止。
离开了,就是离开了。
即便曾经有那么多的怨怼、愤怒、遗憾,全部都会因为离开,而离开。
时间推着每个人向前走,妹妹也成人了,与家庭的矛盾达到极致。
妈妈看着妹妹的日记,眼前是小女孩成长的所有画面。
时间留下的记忆掠影令人触动,但眼前的一切却依然难以解决。
妹妹说:“家庭是碾碎情感的机器。
”这是妹妹第二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妈妈总不理解为什么妹妹不听她的话,可妹妹却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如果是小孩子,那是家庭。
可一旦孩子长大,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关系中不再是谁听谁,谁管控谁。
大哥是这样,弟弟是这样,妹妹也是这样,终究都要离开。
孩子们都已有了自己的生活,妈妈终于想到,还要拥有自己的人生。
她开始给自己造型、拍照,时隔不知多少年再次考取驾照,结果还撞到了狗狗,又是狗狗。
这样的回环,刻意,却十分有意义。
妈妈安慰狗狗主人时说,“狗狗10岁,是人的7倍。
70岁了,已经不年轻了。
”没想到狗狗主人更伤心了:“我也70岁了。
”法式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该笑还是该痛。
紧接着,妈妈问狗狗主人:“你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什么?
”回答说:“是爱。
开玩笑,是整容。
”妈妈跑到大儿子办公室脱掉衣服,想要让大儿子给自己整容。
妈妈说“我变老了”,儿子反过来安慰妈妈“我也在变老”。
儿子说,“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想回到以前,可是什么都回不去了。
”这是妹妹小的时候面对狗狗离开时,说过的话。
生命从出生开始,就必须向前,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尽量让自己更精致,也想影响自己每天无所事事的二儿子。
自从爷爷离开后,他或许连唯一的爱好都没有再继续下去了。
儿子总是明日复明日,妈妈对他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明天想做的事,用你的余生都做不完。
”这句话,妹妹在日记中曾有过表达,“我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本片的片名,好像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说了。
这是妹妹第三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妹妹发现妈妈看了日记,最后的自我已被侵犯,忍无可忍,深夜暴雨离家。
这是最后一个在身边的孩子了,妈妈疯狂地追了出去,不幸车祸。
三个孩子都回来了,爸爸,妈妈,五个人在一起。
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生命太重要,我们实在太害怕终结。
妹妹在风中哭泣,大哥在医院看到意外、生死,二哥剪掉长发、从头开始。
就连爸爸也终于打算戒烟,而戒烟的过程,实在太可爱了。
美好总是短暂的,悲伤总是推着我们向前。
一家人刚好了一些,爸爸就开始后背疼。
那位医生,真好。
从医院出来进到车里,那一长段的时间,爸爸那眼神,泪目。
爸爸知道,要结束了。
爸爸一路开车,载着各色人等,上班族、情侣、孕妇、母女,就这样看着人间百态,此时此刻,一定百感交集。
那么巧,最后遇到了自己的大儿子。
爸爸与大儿子沟通一直有问题,但既已上路,就像出租车司机和普通乘客一样随意聊聊天吧。
儿子问爸爸,“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走错路的时候?
”爸爸说,“希望能有一辆出租车路过。
”就是这一句,让一切好像变得不同了。
爸爸和大儿子一起去二儿子的店里喝酒,父子三人有说有笑,还去找了爸爸儿时恶作剧的对象,一切像是在告别。
看着爸爸走向丛林的背影,再次落泪。
想起《我们这一天》中,每个平安夜都要爬的山。
家庭聚餐结束后,在车里,爸爸对妈妈说,“爬山时又看到了儿时的死亡之钩,小时候不敢跨越,长大了还是不敢。
”妹妹送给了爸爸一个充气靠垫,爸爸把它吹好,可是知道,再也没办法用了。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我有事跟你说。
”然后镜头就变成了,无尽的黑暗中,一个充满暖色光芒的远景。
那样平静,那样沉寂。
景无声,人,却已泪流满面。
晚餐时,大儿子说,不打算生孩子了。
爸爸难以理解,“能拥有这个机会,见证三个孩子成长,是多么幸福的事。
”爸爸说的对,儿子说的也对。
前边说,在离别时,人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令人流连,令人珍惜,可这是结果,过程呢?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的争吵、伤害、憎恨,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大儿子沿袭了这样的父子关系,如果不再生育,对于此种过度伤害型的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终结。
几个月后,又是,死亡证明。
回到一家五口曾一起去过的海边,才明白影片最初的影像意义。
妈妈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一起见证着三个孩子成长的那个人,就这样不在了。
她只能回到车上,拿起爸爸曾吹过的那个靠垫,放气,最后一次,闻到熟悉的味道。
生命啊,是那样能够轻易获得,又是那样无助的离去。
人啊,是那样明白这一切的规律,又是那样的泪流不止。
如同《辉夜姬物语》一般,人生太过复杂,可即便有那么的苦痛、折磨,最后的最后,竟还是那般的怀念,流泪挥别。
妹妹,怀孕了。
一次新的循环,又要开始了。
希望妹妹记得曾经对妈妈说过的话吧。
多么完美的一天,有幸与你一起度过多么完美的一天,就任我在一旁守候每个人从生到死都要经历苦难今天一切都会改变,在你余生的第一天无所谓是何种代价,听从自己的内心真是完美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如此。
2021年的第一天,我与我余生的第一天。
《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曾是令我泪流不止的电影,看到今日的豆瓣日历,才发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许,我也曾看见了,但当时未能完全理解,也便没有记忆。
今天看到了,又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相遇。
2021,就此启程。
电影展现了每个家庭的缩影,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所以,我们其实都是多么的相似,都有着原生家庭的烦恼,不论是横向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还是纵向的不同年代父辈祖辈的,大家都这样过来的。
也许像哥哥所说“家庭是摧毁感情的机器”。
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咒骂,每一次冷漠,每一次心碎,我们都会这样想。
所以我们像哥哥一样,一直都想赶紧逃离;像妹妹一样,叛逆反抗。
但是,当母亲车祸,曾经被我们的愤怒所掩盖的那些爱意,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它们是:父亲背着妻子给给女儿点烟哥哥保护妹妹教训欺负她的渣男父亲和儿子探讨追女孩……如果没有妈妈的车祸,难道一切都不会变?
我们会始终拧巴着,纠结着,我们不会直视生活中的那些矛盾,我们的问题,我们永远不会敞开心扉拥抱彼此?
其实我们并不是才知道是相互爱着对方的,我们也曾在这过程中做过努力:妈妈中年再去上学,想要接近年轻人的世界,但却仍旧越走越远;爸爸尝试戒烟,然而戒了十多年也没有戒掉;明明看了女儿日记后感慨万千,可是女儿回来后的第一句还是忍不住兵戎相见。
我还以为妹妹在“余生第一天”的日记是幡然醒悟了呢!
我太天真了。
她那个年纪怎么会懂“回头是岸”呢。
我仍旧不敢看完影片后就去思考自己的家庭,我怕,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
法国电影还是喜欢HE的,有多少家庭能真的像影片中这样迎刃而解呢?
喜欢电影的章节模式,下面穿插着图片记录一下我的感受。
这是哥哥的余生第一天,他成为了第一个搬出这个家的人。
独居真爽!
哈哈哈哈哈哈
弟弟来到哥哥房间,从小到大在这里玩耍的画面闪过。
弟弟在门框量身高。
哥哥从小不被爸爸重视,爸爸自己没有得到过爷爷的重视,将过多的期望给了大儿子。
却忘记了给他更多的爱。
所以即便大儿子发展的最好,自己打拼,读大学、当医生、找到人生另一半,看起来似乎离开了这个纷争的家,但他却觉得活得很没意思。
这是妹妹的余生第一天,她16岁生日,对渣男交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哥哥去帮她教训了这个人。
给女儿点烟
父女俩回来看到妈妈自己在家一个人玩的可惬意
父母一起跳舞、开心、浪漫妹妹是叛逆的,一直想要摆脱“小孩”的标签,所以她早早的“不学好”,和妈妈吵架,无法言喻的代沟,各种口不择言,但又找不到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的合理方式。
这是弟弟的余生第一天,他在这天参加了无吉他的吉他比赛,遇到了一见钟情的女孩。
弟弟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点点复原自己的家,好好!
所以弟弟就是这时候回来了,不工作,成了唐吉。
放上拨针的那一刻、啊!
就是这个感觉!
小儿子和父亲很亲!
讨论音乐,看他演出、讨论追女孩。
这一段很燃,看爸爸的反应我也完全被无吉他表演感染了!
爷爷去世,爸爸这时候才知道爷爷原来一直将他小时候的照片贴身带着。
从爷爷去世父亲的暴怒就能看出其实他也很爱父亲。
母亲其实早就把生活当成余生第一天了。
母亲这段我是看的感触最深的一段。
母亲拍下桃子腐烂的过程、花朵枯萎的过程,就像她自己的身体、容颜、生命,一点点松弛、凋零。
原来那时候就有这种类似于蓝牙拍照的技术了哈哈哈。
将女儿的房间一点点收拾干净,已经成为了一个母亲自然而然的反应。
母亲看女儿的日记,想象女儿在自己面前,这一段太好了。
丈夫熟睡,没有回应她的亲吻。
太喜欢母亲的演技了!!
母亲的心哀不动声色,只是在一个平静的堵车的一天,在车上,说出“没什么,就是做人很失败”。
她想,也许她年轻了就好了。
于是她想去整形。
整形医生大儿子告诉她:来这的人她们都想时间倒流,可是时间是回不去的。
她尝试接触仍然觉得她有魅力的其他男人,但最后也无法做到跟他回家。
这是中年女人的探索,自我价值的寻求。
多少家庭主妇、多少母亲都是这样。
忙碌了大半辈子,为丈夫,为孩子。
但最后丈夫却嫌弃了自己,不想碰自己;孩子讨厌自己,想赶紧离开自己。
问题出在哪里?
自己错在哪里?
心疼。
这居然是我第一个泪点!
就是很心疼妈妈!
躲开丈夫的抚摸,丈夫怅然的眼神,继续平常的对话,但是心已经不在了。
就是很小的细节,却充满了悲伤😭但是这个爹真的,他一直对家庭挺忠心耿耿的,感觉他一直不会出轨,就算对老婆没兴趣也对别的女人没兴趣,就是感觉性冷淡哈哈哈哈。
母亲车祸醒来,哭
和好如初,不言而喻。
父亲真的很爱母亲。
这么多年,他一直把戒烟的这个东西带在身上。
他不敢丢。
他心里始终想着要戒烟。
这是父亲的余生第一天,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最后才讲爸爸,爸爸就是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啊
从医生那得知自己时日不多,出来后的神情。
法国看的这医生怎么都跟私人医生似的,感觉不是医院里,像是私家城堡里
能有孩子,是最美好的经历。
都快把我这个说什么也不要生孩子的人骗的想生孩子啦!
多少父母都觉得“把孩子们平安健康养大是最快乐的事情”
父亲,去世了。
怎么这么好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母亲撒骨灰之前扭头深呼吸这个细节演的太太太好了。
这里有一段母亲怀老二时,带着老大一家人在海边玩的影像。
哪一对父母没有年轻过?
没有过美好爱情?
没有过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
后来渐渐被付出、被生活磨平了。
母亲打开父亲腰垫里的气,仿佛丈夫的气息还在。
看了以后就完全能理解那种中老年另一半去世后心里的痛苦了,陪伴了那么久啊!
已经成为了自己身体的另一半了
母亲打开父亲腰垫的气,仿佛还能闻到父亲的气息。
看了以后就完全能理解那种中老年另一半去世后心里的痛苦了,陪伴了那么久啊!
已经成为了自己身体的另一半了。
还有几个点:妹妹看到父母重新做爱后超级兴奋开心。
果然,父母有爱孩子才会感受到幸福啊!
也不会缺爱。
不可能有父母相爱却不爱孩子的。
在母亲车祸后用,弟弟剪掉了长发,妹妹变成了常规的装扮。
和大儿子不一样,小儿子被宠着,却什么都不干,他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喜欢的音乐,可以不找工作,但依然有宠爱。
最后他也找了服务员的工作。
即便是服务员,他也幸福。
偏末尾一家人在饭桌那一段感觉很熟悉,但是又不怎么熟悉似的,聊自己的近况,可能因为太过熟悉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
但其实又是幸福的,就是这样说说话就够了。
很有温度的一部电影,很喜欢。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爱家人。
与其说是第一天,更想把余生都当成最后一天过。
还有个豆友的影评好喜欢。
❤️
perfect day这首出现在很多电影里面的歌曲听起来有种熟悉的感觉却不知道是因为这首歌而熟悉还是这部电影里面的情节一家人有争吵有欢笑有沉默有理解有财政危机有健康危机有叛逆期的孩子有更年期的大人情绪总是在变幻关系也纷纷扰扰不变的是时光总把我们变的越来越老没有时光机器只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这部片子其实充满了死亡从一开始的陪伴多年的狗狗死去开始爷爷的去世练车撞到的狗死亡之沟以及最后爸爸的死去一家人在一起回忆之前的一切这是生活最常见的节奏谁也无法避免的死亡而在那之前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每一天你总是让我提心吊胆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写一篇影片太艰难了,对我,这部片子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意达言止,哀而不伤。
导演把节奏和尺度把握地恰到好处,煽情处不滥情,伤心处不欲绝,快乐处不癫狂,总之,这部片子我完整地看了两遍,有选择地拖着看了一遍。
画面摄影赞啊,绝对文艺;配乐也赞,绝对值得收藏,可惜我下了半天了才1%,这让我很沮丧,用电驴拖则是一点速度都没有,这让我绝望。
演员长得也不错,男的都挺帅的,女的都挺有范儿的,电影有这些,看着心情也舒畅,情绪也不沉闷。
片子在小女儿弗莱尔初尝禁果的情节场景设计很巧妙,在镜头里弗莱尔的面前虚拟了她自己小时候的模样,那个小时候的弗莱尔看着长大后的自己走进那个房间,长大后的弗莱尔看着小时候的自己,心情复杂,但处在叛逆期的她最后还是走进了房间,关上了门,她和从前的自己告别了。
这也是一个成长吧,后来她的男朋友又抛弃了她,这让她觉得伤心,大哥知道后,帮她出头,教训了那个男孩一顿,大哥骂了那个男孩孬种之后,在一旁的弗莱尔不经意地被逗笑了,这里片子没有再说什么,我想,弗莱尔又成长了一次。
从小,在弗莱尔眼里,大哥就是不可离开的。
她小时候,大哥离家独立生活,她依依不舍。
后来,妈妈在弗莱尔两天不归后心烦意乱,帮她收拾房间时,无意翻出弗莱尔的日记本,从小时候就开始记录,那时她8岁。
妈妈翻着日记,十多年里,她意料不到的是,弗莱尔身上发生了这么多事,堕胎一次,为此,弗莱尔也很沮丧,悲伤地写道,不知医院把胎儿扔到了哪里?
在片子最后,已经和埃里克结婚的她,有一天孕测,发现自己怀孕了,一种释然,幸福的笑容荡漾在她脸上,这样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孩谁能会料想到她有一个如此的心灵呢?
人心深似海,不可估一时啊!
整部片子一共有三场死亡戏,第一场是小狗尤利斯的死亡,那时,大儿子杜瓦尔正闹着独立生活。
第二场死亡是祖父的去世,去世的当天正是杜瓦尔教堂举办婚礼,自祖母死后一直单身生活的祖父,那天穿着洁白的婚礼礼服,躺在自家的沙发上永久地离开了。
祖父的儿子也就是孩子们的爸爸,悲伤不已,情绪失控,在大儿子杜瓦尔婚宴上闹得不可开交,杜瓦尔对爸爸的不满一下子全部爆发了出来,两个人从此不再言语。
后来一次爸爸在开出租车的时候,杜瓦尔无意上了车并没有发现是父亲的车,父亲从后视镜里认出杜瓦尔,主动开了口。
以前杜瓦尔一直不满爸爸自他搬出去住后从来不去看望过他,说他对自己的儿子就像祖父对他的儿子一样,从不关心。
而这场出租车问答戏,则隐隐地道出了儿子其实也并没有了解过父亲,父亲开出租车三十多年,杜瓦尔却问父亲会不会迷路,曾经是否迷路过这样的问题?
俩父子在一问一答中冰释前嫌。
第三场死亡戏是爸爸的去世。
突如其来,孩子们在接到妈妈的电话时,二儿子拉夫正在酒吧,听到这一噩耗时,心如刀绞,隐隐不发。
事实上,在所有的三场死亡戏中,导演给二儿子的面部表情特写最足,每一场死亡戏,拉夫都表现得很悲伤,不同于他大哥和小妹。
小妹弗莱尔在接到妈妈电话时正在和埃里克做爱,电话设了留言,片子没有把妈妈在留言里告知爸爸去世的情节展现出来,但可以通过正在做爱的弗莱尔的表情的变化得知,很悲伤,由愉悦急转直下的悲痛;大儿子杜瓦尔刚刚做完一个手术正在医院门口休息,镜头给的是中景,不是特写,看不太清楚脸上的清晰表情,不过我想,这也正是导演的用意,大致可以体会到杜瓦尔悲伤的表情,那时一种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爸爸的骨灰撒向大海时的配乐是绝赞的,一家人妈妈和三个孩子的表情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从整片来看,心思最细腻的可能倒是二儿子拉夫。
一个家庭,几十年里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后,爸爸去世了,在去世前,爸爸和妈妈再拾往日的珍爱。
爸爸因为常年开车脊椎痛,弗莱尔送给爸爸一个气囊垫在腰背,爸爸吹足了气囊试了之后就一直放在驾驶位上,去世后,妈妈坐在车子里,看到气囊,想起丈夫,打开气囊的气口,深深地吸入气囊里的空气,那是丈夫吹入的气息。
在第二次看到这个部分时,我不由地想到为何妈妈一次吸完了气囊里的气息,而不留下次以思念丈夫。
不过,我又转而一想,这种想法真是太愚蠢了,对一个人的思念,哪有分割分次的呢?
每一次的思念都是会穷尽所有的啊!
Perfect Day的出現相當合意。結構很可取,但似乎沒有撞擊出更多東西。
我发现我喜欢这种结构和编排。
一家人,更需要彼此的理解跟关爱。
又一最爱!!!!!!!!!!!!!!
家庭温情片。剧情的感觉很淡,小女儿后期的那种愤怒很勉强,大儿子最后在聚会上的笑容简直就是做作,除了这两个细节,其他都很好。但看完了最大的收获是,总算想明白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不会碎的......只不过,后来,他们重建成功了吧。patch & rebuilding
主题是人类养孩子这事是好的。。。亲情不变。。。爱的需求。。。。观后感神马的。不痛不痒。主题与预期。。。两极。。。绝症者的意识流神马的。。。
一部真是的法国家庭生活情景剧
好像不怎么喜欢小篇章式多角度叙事的电影,尤其是基调一眼就知道是在搞温馨。但是帅哥们帅得让人原谅了。最后他妈打开他爸的充气垫闻他生前呼进去的二氧化碳那一段我哭了。
最后母亲打开腰枕感受丈夫气息的片段突然深深打动了我
1-3-2010@pipi6.5/7。我只看得到美男。。。
boring
前面闷了点,后面的几段很不错。法国的化妆和道具师真有一手,什么年代啊年龄啊都不留痕迹
比起圣诞故事,更喜欢这个,虽然圣诞故事更多细节。这片的剪辑确实太棒了
多么漂亮的一部电影啊~
下了一直没看的电影 很失望 不解释!剧情片文艺片参半 讲诉家庭的琐碎事 孩子叛逆到成长 不是我的菜 两分
很感人的家庭剧!尤其是看到玛丽打开气囊,感受丈夫气息的镜头,深深被感动了...
越看越觉得好看。三个孩子各有特色,老大扬起头的时候眼神和胡子都很像Jean Reno,老二像个幽灵一样生活在家里,而小妹最精彩的是老妈翻看她日记的那一段。剪辑是本片的绝对亮点
法国teenage,无感
烂片
结尾母亲闻父亲留下的那袋气息很棒!结尾的那首歌也不错。很典型文艺的法国片~不太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