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偷家族夜校鬼店另有主护士小姐向阳素描SP今天也无异样撒哈拉神探阿蒙第五季顽皮鬼2瓦嘉达父亲和他爱的男人大病后的一年许愿人最好的时代哑巴新娘太想爱你岳父大人皇妃她不讲武德樱花开了爱丽丝之歌她在这里拆局专家无敌铁砂掌岸边之旅年少轻狂第一季美麗高解像未来小姐大话骰古城荆棘王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第二季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考试?又一部少年题材佳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之盐(fuckart-movie),欢迎关注

少年题材的佳作有很多,比如被称作颠覆了古典电影的《四百击》,一个被送进管教所的少年安托万。

比如近年来最火的大概就是状告父母的《何以为家》,在一个极度贫穷的社会里,流浪是赞恩唯一的选择。

而今天要说的这部影片《系统破坏者》,则是《何以为家》的另一个侧面,或者说是当代版《四百击》。

又一次的把原生家庭这个主题放入了影片的内容里。

这部69届柏林金熊奖的提名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不太友好,只有7.2的低分。

这种低分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视听处理非常激进,以至于接受起来不是很舒服。

这个部分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说。

《系统破坏者》这部影片的标签有很多,但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粉色的外壳下的暴力,这种暴力不再是红色而是粉色。

这就关系到故事的角色9岁的本尼(海伦娜·曾格尔饰),她是一个系统破坏者,也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但又极度的暴力,表现为谁欺负她,她就会直接爆头解决问题。

而关于系统破坏者(system crasher)这个词,它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指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反社会并无法控制自己。

他们因为非常暴力以至于不能待在寄养院以及寄宿家庭,但又因为年纪太小不能采取适当的治疗项目。

也就是本尼在本片遇到的所有问题,而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中跌落,最终被送去非洲。

本尼的过激反应表现为,有人碰到她的脸,她就会爆发。

而这种表现是因为幼年时遭受了暴力创伤,本片中只有一个细节提到了她母亲的表述,但没有人知道她幼年发生了什么?

但影片在这个部分,着重的描写了她的母亲。

本尼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没有工作依附于男友,并且总是在换男友,有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父亲是谁也是未知的。

本尼第一次从疗养院逃回到家里,她帮自己的弟弟妹妹热饭,并且管教她的弟弟:“不要去看暴力片,小孩子应该看动画片。

”而这一细节在影片结尾也有交代,就是本尼的弟弟表现出跟本尼一样的暴力倾向。

而紧接着本尼看到了极为讨厌的母亲男友,在本尼之后的表述中,她很喜欢母亲怀孕时的那个男友“人不错”。

也可以得知,母亲的现任男友也许做了令本尼无法忍受的事情。

而在本尼情绪发作时,她母亲泣不成声的跪在地上,并目睹了男友像攻击一个成年人一样狠狠的打了本尼。

作为本尼的母亲,她害怕本尼。

当医生要给本尼开未被证明是否有害的药物时,看到几页A4纸的说明。

她只希望医生告诉她,本尼会好。

最后在决定接本尼回家后,又再一次丢弃了本尼。

因为她既找不到工作也没有新住处,并且本尼会影响她的弟弟,变成像本尼一样。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对错,但一个明显的事实,让我们得知,以暴制暴的前提是先有暴力。

库布里克曾在《发条橙》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以暴制暴是人类最为可笑的矛盾之一。

”可是当它进入到孩子世界中,它就不再可笑了。

我们以为生病的是大人,而真正生病的是孩子,而孩子成为了大人。

这是一种在成人与孩子间的循环,而如何打破这种循环?

是真的可以通过教育来做为父母的门槛吗?

但是明显这种行为会导致,很多人做不了父母。

这也是为什么在发达地区出生率却明显下降。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病人,而生了孩子之后只会延续这种病症,那谁还会有勇气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孩子都像武志红一样,在重度抑郁的母亲陪伴下成长,然后成为心理医生,最后还有足够的资金治疗自己。

看《小丑》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激动。

但目睹一个小丑的童年故事时,残忍以及无解让我们更多地想要逃避这类影片。

本尼的病症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答案,医疗治不好,药也不管用,她疯狂地奔跑想要逃离机场,就像《四百击》中少年疯狂的奔向海边……没有结果、没有正义、没有答案、只有残酷的现实。

最终是一个小丑的诞生,小丑杀人后跳起了舞。

本尼伤害完小女孩后,过起了生日。

而小女孩在遭受暴力后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本尼。

而本尼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小丑?

谁来拯救她,或许如同亚瑟一样,再大一大就可以进入精神病院了。

或者再大一大,就不只是伤人了,而是可以直接杀人了。

最后要么在监狱中渡过余生,要么精神病院渡过余生,本尼还有希望吗?

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就像影片结尾。

她会被带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你见不到,我也见不到。

但在此之前,本尼遇到过一个护工米夏。

在本尼爆发情绪的时候选择拥抱她并说对不起,我们看到了爱带来的可能,但是米夏不能把她带回家里,这违背这项工作的基本规则。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制止本尼情绪和创伤机制的可能,是拥抱与爱。

但没有人愿意去拥抱刺猬,而且是发怒的人形刺猬。

她的母亲也是人,所以面对生活的困苦,她选择逃避,选择避开不可控的事情。

而米夏的做法却是因为自己的拯救者情结,这种情结会把自我视为上帝或者英雄,总是想救他人于水火而自己恰恰深陷泥潭。

似乎这部影片最终展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而该怎么做,就像一直带着本尼的阿姨一样,蹲在地上痛哭,面对一个不愿意跟自己女儿解释清楚的母亲,以及没人愿意接收的本尼,无能为力。

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视听上非常出色。

导演的叙事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并且是坚决的。

以电影化的方式展现一个女孩的世界。

初到的森林的茫然困惑,是在一系列的快切镜头以及摇滚配乐中完成,突然戛然而止的设计中,让观众有了和女孩一样的感受。

以及她每一次尿床,都是极度混乱的视听,像是以前看碟片卡机一样。

而影片在本尼从米夏处逃走后,是第一次陷入了情感的沉重之中,因为本尼会有被送进疯人院的可能。

导演选用了长镜头的方式去呈现这种无助,2分钟多的长镜头。

而这种段落上的呈现与其他段落的蒙太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结尾,似乎是致敬《四百击》之举,一个定格画面,如小鸟一般腾飞,或许她才是那个自由的灵魂,系统破坏者。

但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这部片子一样,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

而现实主义的态度是,鸟人最后一次飞翔是高楼坠亡。

导演用极具形式感的镜头呈现女孩本尼的世界,兴奋、迷茫、愤怒、失落,所有的情绪。

而最终只有一个开放性结局,这个颇为复杂的题材涉及了社会、医疗以及家庭甚至是心理学科,导演除了展示细节与表露内心世界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做法。

如果最后是这样的小女孩成了杀人犯,我们是要判死刑还是要怎么办?

这类个体该有人去关照,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态度。

我们可以不喜欢这样的片子,因为它拒绝讲道理,它没有表现让人讨厌的护工,而是每一个护工都尽力在帮助本尼。

它没有展现本尼的家庭更为深刻的混乱,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现了一个无力负责任的母亲,以及无力的医疗,不仅不能解释也不能治疗。

它给了全部无助的表象,但最终没有给你一个希望,或者好的结果。

我想这样去理解这种影片,我们还没到那个解决问题的时候,因为在发现问题上我们就能力不足。

暗号:系统破坏者

 2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

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

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

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

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

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

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

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

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

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

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

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

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3 ) 系统破坏者

不太清楚本片导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经历怎样的电影教育,拍过什么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对电影语言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系统破坏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处女作常有的生涩,反而在视听上有很多亮点,比如小女孩躁狂症发作到处暴走,背景音乐会出现一段很有动感的摇滚乐;小女孩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立刻出现一片大红色,模拟小女孩眼前浮现痛苦记忆的状态,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视听效果。

这两点处理非常好,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彻底摆脱苦情戏的路数,从更抽离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她的病症。

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艺术贡献奖发给本片应该是为了表彰这些视听处理,这个奖给得很精准,本片确实有新意,又不至于过于标新立异而放弃与观众的共鸣,所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新,很难得。

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

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

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4 ) 女演员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

柏林电影节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里最强调性别平等的一个了,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把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女导演作品(《梦鹿情缘》和《不要碰我》),而去年继续发挥鼓励女导演的精神,在竞赛单元里足足有六部女导演作品入围,数量堪称欧洲三大电影节之冠!

这六部作品题材各异,有人物传记,也有现实题材,有恢弘历史叙事,也有私人化作者小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女性为探讨焦点,除了《琼斯先生》是唯一的例外。

而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我离家了,但……》擒获,也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入围竞赛的六部女导演作品里,有一部导演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

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

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

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

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

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

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

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

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5 ) 找不到容身之所,只好把自己撞到头破血流。

9岁的小女孩有个男孩名字,叫本尼。

她的本名其实叫伯纳黛特,但她不喜欢,就改成了本尼。

本尼长得白净乖巧,安静的时候看起来是个小天使。

但她其实是个令所有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因为狂躁易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破坏力极强,发起飙来秒变恶魔。

她无法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也让多家儿童收容机构和家庭闻之色变。

电影《系统破坏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孩的故事——德国运转良好的儿童福利系统,找不到一个属于她的容身之所。

本尼的悲剧起源于她的母亲。

那是个根本算不上成年人的女人,接连交往各种不靠谱、甚至暴力倾向的男朋友,不会照顾自己更别说照顾孩子。

本尼甚至在妈妈怀孕的时候还要照顾她,弟妹出生后会照顾弟妹。

本尼很爱妈妈,她无数次想要回到家里和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也并不是不爱她,但妈妈无法承担抚养这样问题孩子的责任,而且令人悲伤的是,妈妈也同时在害怕她。

所以她只好进入了“系统”,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破坏者。

系统里所有人的初衷都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本尼发狂时的状态让所有人吃尽了苦头。

所以最终本尼沦落到地区内没有任何收养机构愿意接受她,这些需要抚养众多孩子的地方也实在没有能力控制她。

由于年龄不满12岁,封闭治疗的场所也没有办法接收她。

于是她就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破坏中,变得流离失所。

本尼的内心深处无比渴望一个普通平凡的家。

本尼的陪读,反暴力教练迈克尔带着她在林中小屋与世隔绝单独教养,让本尼对他产生了如对父亲般的依恋。

就在他们离开林间小屋回到城市的时候,本尼不愿意离开迈克尔,迈克尔不得已就把她带回了自己家。

迈克尔有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第二个宝宝也马上就要出生了。

也许是家的氛围太诱人了,本尼问迈克尔能不能做她的爸爸。

协调员巴法内老师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本尼,尽管本尼的母亲不尽责,收容院也实在没有本尼的容身之所,巴法内老师还是一次又一次努力帮本尼找个家。

可惜没有人能给本尼一个家。

妈妈在商量好接她回家后又临时变卦。

迈克尔感觉自己带本尼回家,让她问出是否能做自己父亲的行为越界了,所以准备渐渐从项目中抽身。

医疗机构的临时收容所的医生担心她过于依恋这里后,一旦产生新的刺激会更加不可收拾。

本尼需要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却在流离失所中损耗掉了过多的温暖。

每当本尼有一点点朝着趋于正常孩子的生活方向前进,就意味着有人在系统中“失去专业距离”了,于是他们只好止步于此,然后看着本尼再次流失掉温暖,回到自己一个人。

本尼的愤怒界限很突然也很脆弱,对所有爱她的人来说这也是一枚定时炸弹。

她在迈克尔拒绝收养她的时候说要杀掉他的妻儿独占他。

在偷跑出来再次来到迈克尔家的时候,不肯把怀里的婴儿还给迈克尔的妻子,最后把自己所在屋子里跳窗逃跑了。

她暴躁易怒,尖叫挣扎,习惯靠拳头解决所有问题,经常把自己和“对手”都搞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本尼并不是坏孩子,她内心深处无比温暖善良,在被妈妈拒绝带回家后,还在安慰替她伤心的巴法内老师。

但可惜的是,并没有人能完全读懂本尼,所以人们爱她,也怕她。

怕她突然的愤怒,也怕她需要的源源不断的爱会让人们精疲力尽。

他们用“专业度”在系统中严格保持着和本尼的“安全距离”,一次又一次止步,后退,把她送去下一个地方。

在系统框好的界限中,本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撞了个头破血流,最终依然无家可归。

于是本尼只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系统破坏者,在被送往非洲的飞机起飞前,继续转身逃跑,自由飞翔。

电影《系统破坏者》并没有把所有问题直白浅显的摊在表面上,而是给了很多留白让观众自己思考。

它用很多动人的时刻,演员们完美的演绎,交织出了一部本尼的悲剧。

如果只是解读成一个熊孩子搞破坏的故事,大概就完全背离了看电影这件事本身的初衷。

在这出悲剧中,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更深刻的社会问题。

没有任何事能简单规划对错,即便是所有人都向着能更好的方向在努力,也依然拯救不了所有碎裂的灵魂。

我们找不到所有苦难的源头,有些问题即便找到了来源,也最终没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从简单的故事中照射出的复杂性,正是一部优秀电影应该具有的轮廓样貌。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6 ) 破坏天使与虚伪人类

电影刚看完时的感受并不太好,但是仔细回想过后不禁大为惊叹,从而深深地被打动。

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故事长片处女座,展现了很高的导演天赋,这种天赋是电影语言上的,类似于贾樟柯当年在《小武》中展现出的那种开山辟路的天才之处。

所有的电影语汇都意在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氛围,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以及人类所搭建的社会体系的失望,这种对人类的绝望很是枝裕和——这也是乍看之下令人感到不适的原因。

首先,镜头运动时不稳定的。

影片中几乎没有固定镜头,但是这与娄烨惯用的那种手持不一样,而是将不安定感融于每一个种类的镜头之中。

被摄主体快速运动时,镜头也会剧烈的摇动,甚至会产生些许的眩晕感,横移和摇镜头也是不流畅的;就连在拍摄不移动的正反打时,镜头也在微微的颤动,并且这种颤动有别于增添自然感的呼吸镜头。

其次,炸裂的声音、断裂的音桥和配乐。

开篇第一场戏就是贝尼在声嘶力竭地尖叫,资料馆的混音音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尖叫的声音极为刺耳,我听过之后都忍不住揉了揉耳朵。

镜头间连接的音桥常常配合跳接镜头出现断裂的情况。

配乐之间的主题联系也是如此,运动场面的快节奏动感音乐与平时的现实主义配乐存在一定割裂感。

虽然这里是否是导演控制力出现问题依然存疑,但我认为这一点同样服务于主题。

最后,紧凑和混乱的构图。

影片室内戏居多,构图紧凑,拍摄人物时大多采取中近景(贝尼确实长得很可爱)。

镜头设计也是如此,贝尼坐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那一场戏,景深拉开,可以看到路边的大树一直在不安地摇晃着。

所有这些电影语言都是一个目的——让观众体验与贝尼相同的感受。

影片的表意体系是精密的,但是叙事是混乱而缺乏重心的,这也与所有的电影技法一起,将观众置于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自身无法控制,他人无法依赖。

观众在镜头的驱使下被肆意驱赶,就像贝尼被这个社会到处丢弃,前一秒满怀欣喜地以为能和妈妈回家,后一秒又被抛弃。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贝尼脸上大大的笑容,我也接收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那一种无力感。

首先说说个人对这个结尾部分的理解。

我认为,贝尼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过那片森林,那一段贝尼在森林中迷失,最后和狗一起在狗窝中安眠的部分,现实与环境交杂。

在现实的部分,导演其实给出了贝尼被包上塑料袋抬走的画面——这是对死尸的处理方法。

而最后贝尼醒来见到母亲,之后被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的那一段,其实是导演的一段表意段落。

理解这个结局,首先要理解全篇要探讨的话题。

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同时也在做一个关于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

本片也是一样,讲述一个异类被遗弃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社会严密的儿童保护体系,即使像本尼这样的孩子,仍然有三十多个儿童中心可以辗转,还有愿意接纳她的家庭。

但是同时,导演也通过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来讲述了,人类社会所建立的根基是自我保护。

本尼患有的是所谓的PTSD,创伤被激起之后的狂躁反应是她无法控制的。

大家都深知这一点,同时也因为这一点而怜悯她,但是这种怜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

这种创伤从何而来,原生家庭和社会问题先不予探讨。

重点是这种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面对,导演所展示的结局就是抛弃。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病发时的本尼是非常善良可爱的,她渴求爱甚至到了小心翼翼去讨好的程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孩子在被伤害之后,又再次遭到了“系统化的”遗弃。

本尼从米夏家出逃后,跑到一片狂野上,米夏追出来后,看着本尼的背影渐渐停了下来,这时本尼回头看着停止追逐自己的米夏,她心里渐渐明白,此时的米夏希望她逃走,希望她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时米夏个人对她的抛弃。

之后本尼被决定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则是一种社会性的抛弃。

米夏在片中曾提到一个叫“拯救幻觉”的概念,心理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这种心理功能系统利用有敌意的全能幻想来防御无助感。

治疗师拯救孩子的幻想中包含着对父母的潜意识敌意,可能是对父母的防御性敌意的反应性因素,而这加剧了工作的困难。

”这个是针对儿童工作者的,提醒他们产生这种心理会对治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概念在片中显得和其虚伪。

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也是她决定做电影的原因。

或许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恐怕也是如此。

 7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

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

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

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

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

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

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

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

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

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

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

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

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

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

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8 ) 拽小孩,无关融不融入系统,你会好好地吗?

2024.10.5标记想看——看过那个拽拽的小孩的剧照,太好奇了。

▶说看就看,已看:我哭啊。

非常好看,而且片尾曲太太太加分了,Nina Simone(那个一直以来的奇异巧合又出现了:电影看到一半我去听歌了,正好包括Nina Simone弹唱的Stars/Feelings,结果看完电影居然又遇到她!

)。

奇怪,这一次我没有带入到剧情里审判剧情。

我在心里问过:这帮有监护职责的人是怎么能够做到让事情变成这样的??

不过完全能够抑制得住,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我相对更能体谅。

在这种事情上我懂得尊重的重要。

我甚至期待一个大团圆结局(也许只是想求得一个心理安慰),电影没有给,但让我感觉它更好看了。

hhh。

电影虽然没针对这个小孩的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的结局,但是我认为电影还是引发了很多思考啊。

我不认为“未尖锐指明和批判问题背后的责任方”是这部电影的败笔之处。

这个小孩面临的问题,有责任的各方都有在电影里头涉及到啊,父母,学校,医院,制度,社会/他人,孩童个人的“病情”,原因和责任已经很明显了吧?

观众难道还会被蒙在鼓里吗❓而且我并没有感觉到这部电影刻意特写这个不合群的孩子所散发的负面情绪以及她造成的破坏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额,是想要一个叙事电影多深刻。。

我觉得编剧导演做得挺好的,既让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也引导我们去反思背后的原因,一个也没落下。

💐本尼需要被看见。

我们只有看见她,才可能更好地面对问题不是吗?

这个社会、这个系统就应该先认真地看见他们。

一些细节:①我仍然不知道米夏当时在楼下一边打电话一边骂的是什么,还以为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噢!

想起他说他有拯救情结,也许是他以前救助的儿童,由于他越过了职责界限,现在犯了事还是找上他吧。

祝一切都好。

② 只有妈妈能碰Benni的脸,后来她也让小婴儿碰她的脸了耶。

是整个系统没有从一开始减轻对她的伤害,加上很多巧合(就是这么巧她妈找的对象是个虐待婴儿的人,就是这么巧由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则,救助站只能保持距离地帮助儿童,educator如果给他们爱,那将是违反职业伦理的,就是这么巧,一步一步她变成了有精神问题的暴躁儿童)。

不能只怪罪于她不符合这个系统。

电影展示那么多她骂脏话、打砸东西、打人的片段,不正是给我时间思考的么。

当然,她抢人家婴儿的片段很可怕,还有她问educator能不能收养她,对方回答不能,她说如果我把你妻子和孩子杀了呢?

包括用头撞车窗,在滑冰场打人,没有生存能力但是仍然决绝出走,易怒的问题必须超儿童剂量用药等等。

她不是一个真正让我们害怕的孩子。

她自己也很害怕。

希望她有足够的爱、被全然地信任、有真正的自由。

她会好的。

每一个越过了职业伦理爱着这个孩子的救助者都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

③还想说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个天生反社会的破坏者。

她爱妈妈,想见妈妈想和妈妈联系,给妈妈唱歌,由于婴儿时期被虐待所以无法忍受妈妈的现男友,但是并不伤害弟弟妹妹。

educator对她好,她也会爱屋及乌和米夏的妻儿友好相处,在救助阿姨为她伤心而流着眼泪坐下来的时候她也能安抚对她好的阿姨。

就算不喜欢上学,也许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系统”对她的异样目光,在教育员的爱护下她也能在教室里读完自己写的作文。

我觉得她并不是没有可能融入系统,需要爱来促成她的社会化。

但可惜这个社会、这个系统不一定能给她足够的爱来帮她实现她的社会化:一个高度体系化的系统对边缘人很冷漠,很讲究保持距离。

一切只不过是各种偶然的组合。

要么不被救助机构接受,要么对救助机构产生了依赖感就不得不被要求离开,个人领养者甚至可能不如救助机构的老师了解她,因此她也很难有被领养的机会;救助机构的老师真心关爱她,却因为职业伦理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

这个系统,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爱和依赖吗?

好像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看到她的脸因为大剂量吃药而在玻璃窗里面抽搐的时候,好难过。

④一个小孩子兴奋地纵身一跃。

如果你就这样解脱了,为你开心;如果你不幸又被救上来了——既然你大冬天逃跑到雪地里差点冻死都能被救回来——祝福你在肯尼亚有一个重新幸福的开始,也许一个没有那么死板冷漠的系统会允许你更加自由地拥有被爱的机会。

如果对这样不幸福的你说一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会不会太轻飘飘、太讽刺、太何不食肉糜?

但你有试探如何更好地生存的权利,可以不在庞大冷漠的系统里生活,也可以试图摸索融入系统的方法,希望有更多幸福的“偶然”遇见你。

不论是什么结局,你的生命都因为你本身而有意义。

————————————————————————就像片尾曲《Ain't Got No, I Got Life (Live)》:Ain't got no home, Ain't got no shoes,Ain't got no money, Ain't got no class,Ain't got no skirts, Ain't got no sweaters,Ain't got no perfume,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faith,I ain't got no culture,Ain't got no mother, Ain't got no father,Ain't got no brother, Ain't got no children,Ain't got no aunts, Ain't got no uncles,Ain't got no love, Ain't got no mind,I ain't got no country, Ain't got no schooling,Ain't got no friends, Ain't got no nothing,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air,Ain't got no smokes, Ain't got no ticket,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air,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wine, Ain't got no money,Ain't got no faith,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love.And what have I got?那我拥有什么?

Why am I alive anyway?为什么我还活着?

Yeah, hell,What have I got nobody can take away?我有什么是没人能拿走的?

I got my hair, Got my head,Got my brain,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I got myself.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I've got life,I've got lives,I've got headaches, and tootaches and bad times too like you.I got my hair on my head,Got my brains,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 I got my smile.I've got my tongue, Got my chin,Got my neck, Got my boobies,Got my heart, Got my soul,Got my back, I got my sex.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我还有满腔热血,I've got life,我还拥有生命,I've got my freedom,我还拥有我的自由,Ohhh I've got life!哦!

我还有生命!

然后电影彻底结束,live音频里众人的鼓掌声音洪亮地响起。

好喜欢这部电影。

色彩搭配好看,剧情有意义,画面吸引人,配乐特别新颖,小演员特别出彩。

 9 ) 所有的憤怒,都是虛張聲勢的惶恐不安。

她能破壞一切外在系統對她的束縛,卻始終逃不出更為隱秘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

她的陰影,只是來自於母親的一時疏忽大意嗎?

不,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讓她不由自主的學會了怎麼樣做才能繼續好好被愛的模式,形成了另一種飲鴆止渴。

她不斷地暴走,不斷地反抗外在的一切,不斷地自我傷害,可以看見,幾乎她的憤怒是她母親極度懦弱的反面,只不過也許她母親的憤怒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懦弱、反复無常、飄忽不定。

一個可以在她親自送走女兒的那一瞬間還是對女兒說我愛妳這種鬼話,混餚女兒的認知,然後轉過身舒舒服服過自己的生活,繼續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的迫害者,還能充當好人,這手段也是足夠高明的。

所以就算她說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會把女兒接回家,就在大家都在皆大歡喜的時候,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女兒再次暴走,調解員也在這個時候崩潰了。

我在思索,她崩潰的原因是在於看見自己的高興其實並不單純還是在於原來噩夢遠沒有結束?

仔細想想,能把女兒丟給機構自己逍遙快活的人,當她說出要接女兒回家這種話的時候,就需要忌憚三分。

人性裡頭的幽微複雜,連紙上的承諾都能作廢,口頭承諾更是過眼雲煙。

如果她真的愛女兒,就不會只是輾轉各色男人,而是在女兒出生的那一瞬間,養家糊口會是第一選擇。

如果不是,說著我愛妳卻幹盡傷害妳的事情,這不就是渣男的手段嗎?

怎麼到了母親這裡就可以變得高尚了?

母親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她能認清真相,在母親多次的反复無常裡,看清母親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可能,必須自己開始艱辛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母親的溫柔毒藥說不要,當她被陪讀帶到森林裡,她會認出,沒有母親的愛,她自己也能過得很好。

而那些不知名的爆炸式的憤怒,也許會有更大的出口。

在調解員最大限度裡的幫助,她也可以經由自己走出生活的泥潭。

不會在誰對她多一點的傾注裡、關懷就陷進去而無法自拔進而糾纏,而是認清這些都將是過客,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掌舵者。

只是,每一次,當母親對她投向溫柔的目光,她都義無反顧的投降了。

一如外人對她每一次的傾注、關懷,都被她變成了另一種引火自焚的方式,更快速的隕落。

她不懂,為什麼每一次都對這種有毒的溫柔鄉投降,但每一次她都會為之奮不顧身、飛蛾撲火。

縱使只是片刻安寧,能夠安撫她心底的黑洞,她在所不惜。

於是那些過客都被她當成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甚至她會用盡各種方式去留住他們,包括傷害自己,或者就算對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嬰兒也寧要佔為己有,堅決不會放走。

縱使後來都一一失敗了。

然而這一點,不正是複製了她母親的行為模式嗎?

只不過她母親用的是懦弱,而她使用了暴走。

所以,她失控的憤怒只是病情的症狀嗎?

不,也許正是來自於她對她自己的憤怒。

或正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手段。

更確切地說,這憤怒背後更多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

恐懼母親再次拋下自己,於是用恐嚇的方式試圖阻止母親。

然並卵。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憤怒還加劇了恐懼本身。

於是每當夜半尿床,她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彌補來安撫自己。

就像一個口子,經由大量的外來的力量瘋狂的左右拉扯,漸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坑,而這種拉扯是會越來越上癮的,就在這種毫無停下來的跡象裡,這個大坑終於進化成黑洞,裡頭還像上了發條的抽風機狂暴地吸走了所有陽光氧氣溫暖,最後只剩下陰暗潮濕冰冷,令人奄奄一息。

而她的恐懼,也已經在外在的各種碰撞下變得越來越巨大,直到她自己再也無法扛住這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所以她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發洩出來——只要外界稍有一個不善良的眼神、話語、舉止,都能立即點燃她失控、怒火的炸彈,燃爆全場,令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受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引導她。

因為她的存在就像揭開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正視的一口煮著發出惡臭味爛粥的大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偽與陰暗,誰也別說誰。

也許最合適對待她的方式,不是告訴她沒事,也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鬼話,而是告訴她,現在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是這種鬼樣子,妳母親就是不要妳了,妳母親就是沒能力再把妳帶在身邊撫養了。

妳暴走也好,發瘋也好,這就是事實。

只有妳自己才能決定以後的一切是將繼續更加糟糕,還是可以慢慢好起來。

妳可以自己決定在這裡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然後計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好好上學直到成年不想呆在這種只有傻瓜才會待的地方了,就自己去森林裡獨立過生活,也可以決定現在就去別的地方比如肯亞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沒有母親,妳不會死的。

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

有那麼大的世界等著妳長大,只要妳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想辦法靠自己活下來?

妳可以繼續戰鬥。

但不是向這個世界去戰鬥,而是向妳自己的心魔去戰鬥。

在妳最恐懼最恐慌無措的時候,學著自己安撫自己,不再奢望誰來替代這個部分。

反正妳的母親就是沒辦法再給妳所謂的愛甚至就是將會不停的拋棄妳不停的不要妳不停的放棄妳,妳是繼續無限期的憤怒到老到死到發瘋到變成終身廢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愛自己自己不拋棄自己自己要自己自己不放棄自己,隨便。

反正這個也真的是他媽的巨艱難。

妳可以摧毀一切外在的系統對妳的束縛,但妳是不是要認出還有一個更為隱微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不再不知所以然的一直在這個系統裡兜兜轉轉,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隨便。

 10 ) 其实,就是个小精神病,可悲的是,爱没法治病

首先,有个概念,国内对小孩和对大人一样狠,不听话都是狠狠地打。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小孩很宽容,像女主这么闹事的孩子,剧中的大人一次次试着用爱包容,用爱容忍,只能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发达、社工素质也较高。

但是!!!

女主一次次被劝退,最后甚至要去非洲,显然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只是发达国家不会打骂小孩,但一样会残忍地将你赶走。

因为孩子还小,由于他们法律,他们的国家不能治她,等她成人了,就是妥妥的精神病!

影片中男主提过一次,然后女主就乖乖不吭声,其实精神病是个他们不愿提及的真相。

出现在影片1:00:00左右很多朋友因为小女主有时候变得温柔就同情她,觉得她不该被大家抛弃,这正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制造矛盾,让观众为人物的命运揪心。

举个例子,某某心狠手辣的杀手,回家时孝顺父母,疼爱老婆,在某次兄弟要被杀死的一瞬间,他替兄弟挡了子弹,闭眼前手里还拽着女儿给的项链。。。

感人吗?

同情吗?

事实却是,他是个杀手,早就该死了。

回到影片,小女主的暴力倾向是种病,家庭不幸是一部分原因,但家庭不幸的孩子多了去了,他们都能学会适应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正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影片中女主的妈妈说另外一个小孩也有这种倾向了,那就很可能基因里面的因素了,就是有病,要治疗,要管控,否则开车撞人、从楼上扔个微波炉下去、给她把机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能随时突突突一屋子人。

非要等她杀死了人才能治疗?

那被杀死的那人找谁说理去?

那个被她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孩如果在郊外没人看见,说不定就死了。

而且,女主的暴力倾向不只是单存地随机破坏,已经有盘算了。

如下图:

是不是有人觉得她后来跳窗逃跑时没把婴儿怎样,她还是个有良知的小孩?

还是举个例子,张三捅了你两刀送你去医院没收油钱是不是还要谢谢他?

以前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件事,一父亲报警叫警察把他儿子抓去精神病院,他经常被打就算了,他怕邻居也被打,祸害他人。

他儿子虽然是精神病,但会烧一锅开水泼向进屋的民警,恐怖吗?

纯疯子不可怕,有逻辑的武疯子才叫恐怖!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曾经遇到的这件事情,那个精神病在和民警对峙了很久觉得无聊了就拿着把刀去看电视了,边看电视边吃饼干,再后来就睡觉了,然后民警医生一起进去打了镇静剂才完事的。

这不就是长大后的女主吗?

谁一不小心惹她了真是倒了血霉。

写了这么多,那导演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

这是他们国家的一种难以处理社会现象,拍成电影让更多人去思考,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送去非洲眼不见为净就当解决了。

小孩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失控的一面,怎么办?

没有答案。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部电影直面这种现象,那肯定会引起热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吗,那么多共鸣!

因为没钱的癌症病人太多了,医院病房里无奈的眼泪从来就流不停。

《系统破坏者》短评

小姑娘是真厉害.....不过这片儿看得实在太堵了.......

4分钟前
  • 由纪🍬
  • 推荐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8分钟前
  • 舒肤佳
  • 还行

暴力、破坏又撕裂的表达,不断撞击画框的手持镜头是宣泄也是突围,更是找不到任何出口的绝望,以个体之体验力透系统之淡漠,是社会的,更是情感的。真切感受到那种爱的真空与爱的无力,难受。

12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15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养娃劝退片。主演小姑娘(德国)演技太可怕了看完很不喜欢她(不能这样代入)。有这样的小精神病在身边正常人还是远离好,就像远离成年黑洞人,感谢导演三观正常:这种用爱治不好的病人在现实中没有理想结果才是正常。当然原生家庭有很大责任,如果感觉自己像女主母亲这样还是生娃劝退的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她没有,家里的小儿眼看也有问题(不得不说遗传基因值得考虑)。男主优秀,努力过并克制失控,懂得及时止损。最后定格在女孩满机场乱跑的灿烂笑容画面,只想说:笑,你还有脸笑。

20分钟前
  • 咕咕
  • 还行

童星非比尋常,尤喜歡森林的段落,我都好想去這種地方住個一陣子。只能是佳作最大的問題是觀點,導演從來都是站在外人的立場去看,並沒有真的進到女孩身上,以至失去了靈光。

22分钟前
  • DINGAYIN
  • 推荐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27分钟前
  • 推荐

真是受够了,前几天看的《我是布莱克》也是要遵循规章制度,对待心理有疾病的孩子的治疗何尝又不是另一种遵循规章制度。

30分钟前
  • Puff
  • 推荐

🔹siff2019🔹暴力女孩一次次挑战着着所有人的忍耐底线,但大家的专注力都在如何平息而不是如何改变。问题少女的症结是母爱父爱的缺失,一次次的抛弃让这个恶性循环始终难以瓦解,所以小女孩在山谷里声嘶力竭对妈妈的呐喊才那么触动。结尾有些画蛇添足,停在超现实段落会更好一些。ps:我也想要一个耐心温柔24小时贴身照顾的教导员。

31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被系统排斥在外的《系统破坏者》就像一个在医院与教养院之间滚来滚去的皮球。作为一个问题少女,她需要的不是双方推来推去的卸责游戏,而是需要一个永恒的真理。准确地说,这个弱小而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亲人的爱和陪伴。亲生父母的缺席或无能导致了陪读老师的介入,他们于原始森林里共同经历了一场冒险,在这段难得的过渡期里,缺爱少女也真正体验到了颇有意义的亲子游戏。一只被遗弃在大自然里的小猫咪呼唤着妈妈,虚弱而凄惨的叫声被旷野放大了无数倍。可惜“爸爸”终究是个替身,“拒绝”游戏再次于家庭、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上演。女导演兴许是默克尔的支持者,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围绕德国儿童社会福利话题探讨了近几年令德国政府颇感棘手的难民危机。或许,议题的要诀并不在于学习多少《同义词》才能敲碎不断升级的高墙,而是什么时候更换门禁系统。

33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兴许是另一种“小丑”

36分钟前
  • 西南季风
  • 还行

3.5。结尾停留在森林里会更好,不理解为什么最后还来那么一出。

37分钟前
  • 文白
  • 推荐

简直是带娃式观影,感觉身边一群熊孩子在吵吵闹闹。导演有立场表达的不清楚,直接将这一边缘人物他者化。粉色、红色、猫头鹰都这些元素运用的相当糟糕。梦境部分很差,比蜂巢幽灵低了不知多少个档次……离家出逃的行为拍的算是我看过的最差的。

41分钟前
  • 杜诗镜铨
  • 较差

所有人都想救她,但没人想懂她,也就没人救得了她。

42分钟前
  • 春田映畫工作室
  • 还行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恶意,愚蠢

45分钟前
  • Lelia🌈
  • 较差

小变态小时候,给她一个鹈鹕之血里的养母不知道还能不能救,估计也不太可能。她要的爱有排他性,而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她需要遇到一个义无反顾不怕牺牲一心无二的圣母与她伴生,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最好是她亲妈,但也不能保证她时不时的爆发,外在因素总是防不胜防的,一点微小的刺激就能引爆她,这需要源自自身的克制,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有类似症状,程度不一而已,有些尖锐乖张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岁月的辗转人潮的冲击渐渐给磨合了,有些就上新闻了,进监狱了,拍成影视剧了,进精神病院了或者半路夭折了。小演员演的真好。

46分钟前
  • |(·_·) |·靖
  • 还行

被温柔色彩包裹的野兽,很喜欢。(结束后只有稀疏几下掌声,今天资料馆观众不行。

47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怎么面对系统破坏者,当然是驱逐出这个系统啦

50分钟前
  • Rosalia
  • 推荐

?什么系统,教育体制?家庭关怀?还是自说自话的不可理喻

53分钟前
  • 長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