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说来也巧,偶然按到音乐频道,发现正在播放张信哲的专访,偶然多看了几眼,发现节目提到了曾参演过的那部电影。
偶然记起当时我非常关注这部片,期待着要去影院捧个场,仅仅因为阿哲和迅哥儿都是我喜欢的艺人。
却不记得后来怎么就没了下文,甚至连片名也不知道,就渐渐淡忘了这事,连阿哲也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许久了。
原来这片叫做《烟雨红颜》,赶紧上网百度,庆幸找到了片源,并在开看前照例研究了下各种背景。
相比《烟雨红颜》,我更喜欢原著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仿佛上联一般,脑中噌地跳出了下联——酒干倘卖无!
都是一段悲情故事。
表妹和表哥一见钟情,表哥却苦于已有未婚妻,深深的爱和犹豫的性格让表哥一直游走在纠结之间,直到英俊年少体贴多金的医生也爱上了表妹。
大病后的表哥终于鼓起勇气要去求婚,却在这错过的时间里被医生使了计谋捷足先登。
我很难在使计谋的医生前加上“卑鄙无耻”这个形容词,为了爱不择手段和为了爱舍弃一切,在我看来并无区别。
婚后的表妹偶然得知了真相,于是离开医生去寻找表哥而未得。
为了终有一天的相见,她用力地活着,把相见活成了生命唯一的信念。
但爱情不是童话,爱情有时比惨淡的生活还要残酷,终于相见的时候,他早已不是那一个翩翩少年。
于是他离开她,他说自己十年前已死,如今的自己,活着只能沉,他不愿她一起。
而她只有一句话“从十年前我就知道,爱你本就是一场自暴自弃”。
他始终不敢靠近,选择远离,而她固执地等在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让他那压抑阴暗的小阁楼投进阳光和微风,甚至盛开了鲜花。
故事的结尾,他仍不回,而她仍等。
鲜花盛开的春天,窗外随着微风散落的,不知是絮,还是雪。
心一直跟着疼到了现在。
许多年过去,终于明白,最爱的还是如此调调,欲言又止的爱,莫名其妙的错,多年之后的恨,记忆深处的光。
还有那一个走在阴暗潮湿咚咚作响的阁楼上的孤单背影。
年少时喜欢阿哲,并不太因为他的歌,单单因为他的笑,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的那颗有些歪的小虎牙,尽管他努力笑得灿烂,却还是无法掩盖笑容之下的忧郁。
写到这里要夸一下刘导的选角,忽略掉阿哲并不太专业的演技之后,至少呈现在我这个还算用心的观众面前的,就是那一个渴望爱情,又惦记责任;向往勇敢,又选择退缩;以为成全,又消极沉沦的表哥。
而影片一开始,拉着马车的阿哲用台湾式的东北腔问溪边浣花的迅哥儿“请问XX是从这里走吗?
”(原谅木有字幕的片源让我真的木有听清那个地名),这是和《停车暂借问》多么天衣无缝的呼应。
这许多年过去,我仍矫情地相信一瞬便是一生,当那个人在你生命中初次却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四目相对所迸发的光,足以将你的一生照亮,哪怕从此以后,生命便会跌入无尽的黑暗,那也是不悔此生。
所以我仍然相信,爱情只能被冠以的两个形容词是真假,而不是好坏。
所谓好的爱情,人民说要爱的双方共同成长,可是爱是命啊,一个固执一个沉沦的时候,这固然不好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若是遇上了,你怎能逃掉?
最后说个题外话:初中的时候居然还给阿哲写过信,由于找不到收信地址又舍不得扔掉就给放到了课桌里。
被调皮的男生拿去,居然跑来要挟我,而我居然给了他五毛钱让他不要宣扬这事。
如今想起,那时的逻辑,真尼玛捉急啊!
《烟雨红颜》是刘德凯指导的片子,周迅与张信哲主演,原来的名字叫《停车暂借问》,改编自钟晓阳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
在沈阳乡下温暖的冬日里,单纯无忧的赵宁静初遇已有未婚妻的表哥林爽然。
两情相悦而忧患自此始。
宁静从家里逃出来,去鞍山找爽然,母亲去世之后,她更是把爽然当作自己的依靠。
然而终究遇上了爽然的未婚妻。
宁静大病一场,在病中结识了熊大夫。
误会迭起。
等到真相大白,宁静已成为熊的未婚妻,爽然也孤身远去美国。
宁静狠声发誓,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在有生之年,才有可能再次遇见爽然。
只是为他而活着。
终于在上海重遇,可都已不是当年的自己。
即使宁静心甘情愿陪着爽然沉沦,也不过物是人非事事休。
爽然再次选择离开,留给宁静无限回忆,甜美而哀伤。
外界评论这部片子是“反琼瑶式的言情片”。
我想,也许是因为它的哀伤与欢喜都是淡淡的,并不张扬,一直郁在心里。
即使有一天,爆发出来,也不会歇斯底里。
说到底,忧伤与欢喜都是他们自己的,与旁人无关。
或许也有叹息,但那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叹息了。
整部影片笼罩在一股淡淡的忧伤之中,有张爱玲小说中那样贵族气息的惨绿,纵然有欢喜,那喜悦也不过是星星点点,稍纵即逝。
譬如庙会里爽然买给宁静的素白风车;譬如雪地里宁静织给爽然的天蓝围巾。
它们都是对那些喜悦的见证,只是经年之后,物是人非事事休。
那些过往的欢喜,全都化为无能为力的怅惘,仿佛春天的雨水,落在小溪里,散开了。
更多的,是在现实与梦想中犹豫,在猜忌与信任中挣扎,在爱与被爱中选择。
爱情故事不过是两个人在一起制造困难,排除万难的过程。
宁静与爽然也是如此。
他们与皑皑的白雪,依依的杨柳,一齐构成了这部电影里悲伤的色调。
与众不同的是,那样悲伤的感情,在片子里是内敛的,欲说还休,就仿佛红酒一样,要慢慢的品,才可以感受到它的内涵。
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美丽。
很喜欢影片的配乐。
清冷的,并且澄澈。
好象山涧的流水,缓缓经过心田。
电影开场就用了单纯低沉的清唱,应该是周迅的声音。
只是简单的旋律而已,如同儿歌,却给人无可名状的哀伤。
也似乎暗示了这个故事的基调。
音乐响起的几次,宁静已从初遇爽然到误会横生,最后,在上海古旧的房子里,她静静地听爽然说“我不会再回来了,我不要你,陪着我,一起沉。
”是那样优美得如同风笛的音乐,却联结这般哀婉的 故事。
似乎这音乐也已经陪着宁静与爽然的心,一起慢慢无怨地沉沦下去了。
喜欢周迅饰演的宁静。
单纯倔强的女孩子。
因为深爱,所以几次从父亲身边出逃,没有想过,前方的 路是怎样崎岖艰难,就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未知的世界。
也并不介意世人的眼光,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心。
是那样炽热的爱,才给了宁静在爽然离开之后,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只要宁静还活着,她的情感就不会变化。
她是坚信爽然一定还活着的,纵使有意外和不幸发生,爽然也依旧活着。
活在宁静的心里。
一直忘不了那样一个细节:十年后上海美琪大剧院门口,宁静透过车窗看见落拓的爽然,被人推搡着,摔倒在墙边。
眼泪从宁静的眼眶里不断涌出,滑落。
她用手捂住脸,呜咽起来,像受伤的小兽,让人心疼。
十年光阴,只是证明,爽然已经成为宁静生命中的一个部分。
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于是宁静开始找寻她的爽然。
每个晚上,她都在剧院里,看一个女子哀怨地对哪个俊秀的男人说“带我走吧,,我要跟着你”,一如宁静最想对爽然说的话。
她一直都在剧院里等待爽然的出现。
虽然知道,爽然与自己,都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可是依旧要等下去。
那是宁静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她再不愿意,只是一个转身的时间,而错过原本极可能属于自己的天荒地老。
宁静就是这样,怀着极大的爱,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毫无怨言。
并不喜欢爽然。
他与《十八春》里的世钧相似,是个极其隐忍软弱优柔的人。
约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是并不说出来,情愿眼看自己失去没,包括心爱的人。
他什么也不对宁静说,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也不对宁静说他的忧伤与烦恼。
哪怕宁静负气地冲他喊“我就这么不配与你分担吗”,他也选择沉默不语。
就这个角度而言,他们的悲剧是爽然一手造成的,并且因为他不知道,随意更加可悲。
仍旧是喜欢这部片子的。
仿佛在品一壶香茗。
讲述了如此美丽动人的故事,纯粹得看不见杂质。
爱情是可以排除万难的,只是万难之后,还有万难。
lp说要去看烟雨红颜,本不太想去。
以前很喜欢张信哲的歌,不过他和孟庭苇一样都是看过真人就感觉大打折扣的歌者。
看过张信哲的舞台形象,一直以为他根本就应该躲在音乐的背后,不应该抛头露面。
各种普通话在电影中出现,张信哲的国语根本就跟整个故事的东北背景不搭调,一开始就感觉不适应,加上整个片子都没有字幕,只有原音,听着忒辛苦。
很多情节上听不清楚对白,只能根据前因后果猜猜。
故事很简单,虽然很多对白没有听清楚。
但是觉得很闷,简单的爱情故事很多,好看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数好看的爱情都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人物承载的逼人代入角色的魅力,可是烟雨红颜中的周迅和张信哲都没有这种魅力,苍白。
浪费时间,看这么一出电影。
不过据说这个电影是一部曾经非常出名的小说改编的,有空看看那篇小说吧,因为片子越是不好看,说明原著的小说的魔力大到让眷恋它的人无法控制。
相信导演太着迷于这个故事了,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完全陷入自己的世界,无论拍成怎样,他都满足了自己对一个梦的追逐,就是苦了我们这些观影人。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看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高中时在电影频道。
中午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胡思乱想。
思绪纷乱得叫人窒息。
室友在小声地放着不知谁的rap。
下雨,门关着,有些昏暗的压抑。
雨已经断断续续的下了小半个月了,让人有些烦躁了。
前天扬宇他们来,昨天他们走了。
来去匆匆,可是我居然还是很平静,还在心底抱怨着为了接待他们又浪费了一整天的复习时间。
这样心烦意乱的中午,突然想起一部叫《烟雨红颜》的老电影。
太平常不过了。
对有些神经质的我来说。
张信哲的气质是忧郁的。
还记得在剧中他的角色叫爽然,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那个干净的宁静的男孩,有些瘦弱的无力的样子。
至于周迅的角色已经忘了名字了。
也懒得去找了。
烟雨红颜。
这是个很美丽的标题。
从标题里就透着淡淡的幽怨。
只是有些奇怪,这样的标题居然是放在东北那苦寒的地方,心底想着的是江南水乡才有的迷蒙。
忘了剧情了,只记得爽然骑单车载着周迅,周迅开怀大笑。
这样老套的场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似乎。
还有整部电影弥漫着的忧伤的基调。
有时间找来再看看吧。
期末考会结束的。
今天看了张信哲和周迅主演的《烟雨红颜》。
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最终还是没在一起。
周迅选择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她始终忘不了他,她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和他在一起的机会,并把离婚作为他们重获幸福的手段。
而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支持她的离婚。
他说,你不要和他离婚,你跟着我不会幸福的。
我在十年前(十年前,他遭了一场变故)就已经死了,这十年我是多活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但我想一个人沉,我不愿你跟着我一起沉。
周迅说,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我要和你一起沉。
最后结尾的时候,周迅收到一封信,内容还是一样的,充满了悲观色彩,特别是“我们的情充满了悲伤”。
周迅穿着旗袍,推开窗子。
手轻轻地接住空中飘着的雪花,心里叹道,十年前我妈死的时候,我觉得不管在何处,始终是异乡,你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真的没骗你,我活者完全是为了你,原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这样的男人何必去爱,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在感情方面软软弱弱的人,不值得拥有爱情。
这部电影看了不下三四遍。
有人说张信哲的演技不够地道,我却觉得他很适合这个角色,挺有感染力的。
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却也百转千回,触动人心。
这部戏的画风和色调跟周迅很多年前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相似,但剧情平凡现实很多。
林爽然被张信哲演得很合理,形象鲜明,正是他那样的性格,才会使两人一次次的错过,人生也转眼从明朗的翩翩少年磋砣成沧桑沉默的中年男子。
而邱心志演的熊应生,典型的高富帅,映衬得林爽然更加落魄悲苦。
整个戏有的地方有些沉闷造作,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毕竟现在好电影太少,这样的算很不错了。
说不清的悲欢离合,道不尽的愁情离索,难道这就是男女之爱,烟雨时有、红颜难寻,可偏偏烟雨从屋檐划过时就会联想到一方伊人,这样的情思实在难以剪断,即便达到寤寐思服地境地也依旧是求之不得,你我之间仿佛就横亘了一条“汉水”在眼前却像在天方一般不可求思,纵使泪流不止结果又能如何,真可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也许留给彼此的只剩下了青葱的回忆,年轻的时候想想或许是一种美,可是宛转蛾眉又能有几时总有一天谁都逃不掉须臾鹤发乱如丝的命运,到那时也不得不临镜悲叹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周迅那个小女子在电影结尾,站在阳台上,望着纷飞的雪,这样说到: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一段宝黛式的悲剧爱情。
两小无猜的表兄妹在时光中渐渐靠近,却因为种种世间的不如意而终于失之交臂,再相逢时,伊已嫁作他人妇。
恍如隔世。
依稀旧梦又渐渐在眼前变得清晰。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穿着制服的少年骑着单车,载着女孩,单车哗哗啦啦轻唱,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印下青春的车辙。
一转身就是春天,少男少女漫步在山顶的桃园,粉的白的花开了满眼,幻化出两张涉世未深的脸。
点点滴滴的爱情,遥遥摆摆的成长,长成心中一朵小小的、伶仃的花,只有自己知道,无依无靠。
表哥是订了亲的表哥。
他们所做的挣扎,一切一切努力的手段,在旁人眼里,不过是无谓的叹息,定格成一个苍凉的回眸。
她不远千里跑去找他,见到的却是那位美丽的未婚妻。
两人成双,三人即痛苦。
而他,只是埋头,一笔一笔,在纸上划下数也数不过来的她的名字。
爱情,是在枝头颤袅的花。
稚嫩的,经不住冰雪。
不够成熟,无法宽恕。
单单渴望拥有,以为这一刻就是天长地久。
不明白的是:一点微光,无法照亮整个深巷。
在送她回家的火车上,他们相互拥抱,却不知道这就是两人最后的拥抱。
再见面时,她已成为医生的未婚妻。
相对无言,原本终于下定了决心,到了临了,什么话也说不出口。
大雨的巷口,她把围巾系在他颈上。
从此无法回头。
都以为今生不再相见,万万没想到,许多时候,见面也不过是一次回头,残酷的是,彼此都已在时光的河流中,逐渐沉溺,成长为面目不清的模糊的路人。
机场的邂逅,是在镜子里望见,昔年梳着长辫子的女孩已经盘起头发嫁为他人妇。
四目相对,中间隔了数年时光,彼此都不复年少的轻狂。
密密匝匝的中式立领旗袍,层层包裹住久已冰封的心,原先如同邻家男孩般亲切的少年亦被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所取代。
她想过不顾一切的追上去,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相思这么多年的等待这么多年的期盼原本以为往事不过如烟只可用作怀念再次相见却把奢望变成现实。
但是,曾经刻骨铭心的那个人,早已经不复当年可以无拘无束带着女孩上山赏花观雪的少年。
传统的东方男人,典型的隐忍与退让。
面对她的来访,唯一的回应是选择再度离开。
把所有被人离弃的尴尬和落寞推给最后留下的那个人。
等到她闻讯赶来,眼前只剩一屋凌乱,满室寂寥。
窗帘在深秋的晚风中翻飞。
默默转过头,空洞的眼神,没有一句话。
人处在最深的痛苦,不会呐喊,也不会流泪。
所有的悲伤要积淀在从此以后的岁月里,用剩下的日子,一点一点的尝。
从远方,他在寄给她的信中写到:……你喜欢的那个守仁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只是躯壳。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如今看来,我们的这一段情,只是悲伤。
她走上阳台,外面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飘起了雪花……“守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以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
……我没有骗你……我活着这些年,都是为着你的。
……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男人永远也无法明白,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天长地久的拥抱,哪怕从此死掉,也可以在爱人的眼光中得到永生。
上周六在书店看到碟子了,拿着逛遍了书店最终还是决定不买了。
记得曾经疯狂在网上搜过,呵呵,为的只是一个纪念,在学校露天的电影院里,抱着一个女孩子看过的电影。
她是阿哲的忠实FANS,而我,喜欢这个男人的某些情歌。
很多人也许不赞成他演的好。
也有道理。
那就让我们说刘导选对了演员吧,阿哲的稚嫩和个性恰恰是爽然应该具备的,他就象一个孩子,爱的那么天真单纯,乃至生意,他也不愿意转弯,直接的表达着自己的所有情感。
这也许与阿哲身上白羊座的气质有关系。
周迅自不必多说,出道N早的她已经不能用演技好坏来评论了。
也许,演员,或者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投入吧,变成应该变成的角色。
当时,女孩子跟我说,阿哲演的真好。
呵呵,是啊。
雪地里,一个女孩子抗着一大枝梅花,欢天喜地的跑着笑着,她还只是个孩子啊。
幸福的坐在男生的车后面,吹来飘雪落在脸上一定都是暖的。
很久以后看到的书《停车暂借问》是片子的原著,《烟雨红颜》确实很俗气的名字,然而故事却让它脱俗了,这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记得书里有个片段,电影里似乎没有演到,爽然过生日的时候,拿着红皮的鸡蛋一大早瞧开了宁静的窗户。
呵呵,幸福有趣的画面,孩子们总是会做些意想不到的事,然后自得其乐,让外人只有眼睛羡慕的份儿。
我喜欢小说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人生总是走走停停,一站一站,碰到很多人,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守着你的人,充满未知和奇遇。
唉,愁。
故事的结尾,我至今都没想通,就算爱一个人,疼她,不愿意她跟着自己吃苦,不能努力吗?
而还是把她推回给那个她不爱的人。
既然她愿意跟你一起吃苦,又何苦自怨自艾的说自己不能给她幸福呢?
不爱了吧,有一种遗憾,无法弥补,有一些伤害,不能恢复。
爽然的离开,只能证明他不再爱宁静了。
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
跟书的感觉是不太一样。为了周迅,我铁杆支持这部电影。也为了这部电影,我真去吃了王家沙的拌面……
没印象了
阿哲你还是好好唱歌吧
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周迅临窗握雪的画面美醉了。
今天早上豆瓣FM给我放了首张信哲的《某某某》,让我想起曾经周迅也和他演过一个电影,表哥和表妹的爱情故事,02年他已经开始淡出了,看到新闻也是关于收藏古董以及走穴类表演。周迅竟然还凭这部片子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噢~谁还记得#
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其实张信哲演得还不错,只是他略带港台腔和独特的声线让人出戏
3星半
你敢信,导演是演员刘德凯。演员是歌手张信哲。哈哈哈哈。时隔多年,再看这部电影,倒也觉得,还是挺好看的。毕竟有张信哲、奚美娟和周迅。
一直想着看看,没想到一晃22年过去了!曾经听着阿哲的歌长大,当片尾曲响起时不禁感慨万千!
远没有书好看,看书的时候对女主角很期待的,可是周迅完全没演出想要的那种感觉
又能是白糟了演员和剧本的电影。小说里那让人心的和心醉的种种都没拍出来,一个解放初期的故事搞得跟改革开放80年代末的乡土片,我真无语。
纯粹是想找点东西听着……
男女主的爱情观太诡异了
噩梦!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民国爱情戏,青梅竹马的表妹周迅和表哥张信哲互生情愫,却因为多番波折(周迅母亲去世/张信哲多地奔波/周迅生病/张信哲工厂被烧)分隔两地,在香港重聚后,复合的戏码却因张信哲的自卑与逃离未能上演。故事是典型的琼瑶戏,由琼瑶小生刘德凯来导演也算是相得益彰,但他确实没什么技法可言,构图平庸甚至糟糕。彼时的周迅26岁前后,刚刚在她演完成名作之一《橘子红了》前后,甚至在前半段两个角色的戏路也是类似的(后半段完全变成周迅的个人旗袍秀了,其实她穿旗袍的造型一般),她发挥最好的一场戏应该是在香港街头偶然看到落魄憔悴的张信哲后嚎啕大哭,却要极力克制不被同车的丈夫发现。张信哲这个优雅病娇公子爷的角色完成得尚可,表演也没什么生涩感,就是台词念白还不太行,和其他演员相比差距明显。
遗憾的是爱情??
多久以前了,都快忘记了……与大学城的记忆有关
张信哲的演技比想象中的好很多
挺沒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