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1911 Revolution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辛亥革命》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辛亥革命》剧情介绍

辛亥革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偶像星愿菩提伞学院第一季流入山谷闹在碗中圣诞倾情齐天大圣·万妖之城我想更懂你爱的阴暗面向往的生活麻烦跟我走超强台风百万个幸福现在曼哈顿的槲寄生第三个人午夜惊梦猫女乐队关机计划子弹就是上帝永远的守望最好的圣诞节困兽之斗西单女孩犬部!赏金猎人爱能给别人吗真爱如血第三季元气少女缘结神新婚篇魔女娇妃鬼玩人第二季

《辛亥革命》长篇影评

 1 ) 生活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

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

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

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

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

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

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

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

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

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

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

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

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

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

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

他们有勇气与决心。

有理想与信仰。

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

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整日忧伤颓废。

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

何如盛?

我们的名族如何强?

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

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

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

他们无力抵抗。

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

你在抱怨什么?

你又在愤怒什么?

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

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

”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

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

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

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

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

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

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

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

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2 ) 「革命」,不是革異己的命——關於信仰

看到有短評如下:『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個人觀點…其實這話相當偏激成龍的某些言論,有過耳聞,我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他一個演員(有人稱之為:戲子),人品高低能如何?

鄙視也好仰視也罷,我覺得都很可笑——我只當他是這環境的一個自然存在而已,其他何必多言。

電影的價值不在由誰拍,由誰來演,而在於誰來看,以及對其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才是衡量電影價值的標準。

若將文化劣根性歸結於對某個體人品的質疑,其實是乏智而無責任意識的表現政治鬥爭並非都是醜陋的——真正能稱為「革命」的鬥爭,倒可以算作是「神聖」了;多半,很多爲了利益集團的爭執,最後都演繹為「黨同伐異」,其實所謂「黨同伐異」才是假名為「革命鬥爭」的最醜陋一面。

所謂「革命」,不是革異己的命。

革命的最初目的是爲了民生平等自由,其必備的精神素養是:爲大局犧牲小我,讓其他人過的更好的奉獻精神。

而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什麽呢?

一向是『愛自己勝過愛周圍的人』,『愛周圍的親人勝過愛關係不密切的人』,『愛同鄉勝過愛異客』,『愛中國人勝過愛外國人』……這些看起來都十分符合『倫常』,再合理不過了然而,這看似天然而合理的邏輯下,其實掩蓋了一種與『自由平等』完全背離的精神——將自私視為理所應當,仿佛自私是『天賦人權』一樣。

人當然有「自私」的權利,但超越了一個限度的話,天知道會發生什麽情況——『遠疏近親』的本質,是極度畏懼私利被侵犯的防衛態,是爲維護私利的最省事最保守的思維模型。

當一個人帶了這份心,還自稱是一個革命者,你會相信他是一個革命者么?

也許表面上會很像——比如戊戌變法時期的袁世凱,也是有過意氣風發的表演——但袁世凱畢竟是袁世凱(這裡所提到的「袁世凱」並非指袁世凱其人,而是指代了以如上天然的『倫常』為基準的牟私利者),他們眼中的革命,無非是「利用」政治鬥爭,實現集權,黨同伐異消除異己——其實,在天朝,袁世凱才是最多的,也是最吃香的『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

然而,他们卻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目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文忠先生说,鄙俗如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

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流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不是革異己的命,那是革自己的命嗎?

也不是。

革命不是要幹掉誰活著的權利,不是以頭破血流為目的,更不為爭個你死我活。

Evolution是進化,加了一個R變為Revolution就是革命革命的真諦就是:循序漸進,革新命運袁世凱們是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無私』的人。

我也不信——因為這個世界也的確真的沒有絕對『無私』的人。

所謂『大公無私』,應說成『大公有私』。

『私』代表個體利益的同時,也代表著個體意志——為公之心,同樣也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說『無私』只是道德層面的褒揚,卻不是客觀理性的評價。

每一個為天下人謀永福,不惜犧牲小我的人,也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是有著個人意志兒女情長的普通人。

只不過,他們沒有將意志中的『有私』局限於倫常範圍內的『一己之私』,而是以包藏人性情懷和博愛大公為個人意志的一部份,并將『大公有私』的『私』的優先級設置在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種種『私』之先,這從倫常的角度看來,或許是極端『迂』『傻』,但在『大公有私』的人看來,一切都值得——堅定信念,只爲實現心底的夢想,爲了信仰,爲了改變命運什麽時候開始重新定位價值觀,建立信仰,停止窩裡鬥,重塑中華誠信度,為共同利益積極合作共贏,人們才不會被表面上的虛假繁榮所蒙蔽,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會真的富強起來,我們才會真的改變民族命運,『革命』才會真的綻放真諦,變得有意義辛亥革命給人最多的思考,正應是這些吧

 3 ) 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

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我是正文的分界线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

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郎心似铁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

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

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

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

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4 ) 内涵片儿

如果你看得时候恍神了以为突然切片儿了,请不要惊慌。

本片的特色就是各种风格不断切换而又神奇的合为一体,大概除了两大导演,各路出钱出权的神仙都有了一点话语权的缘故,不失为民主和妥协的神作。

穿越偶像林觉民,每次出场就是穿的倍儿潮的MV特写镜头;莲花姐出场就是为了和龙哥谈一场恋爱;黄兴的造型多简单啊照着品客薯片那样贴两撇小胡子都不行吗龙哥,每次我看见他都得想一秒这哥们儿是谁来着。。。

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总之看了本片最后浮雕定调子的那一段神来之笔你会对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所理解和领悟。

本片揉合了爱情,动作,西部,清宫,枪战,偶像,MTV,党史等种种元素,总有一款元素是你喜欢的哦亲。

亮点也是有的,赵文瑄的台词,老万的演技,各路酱油腕儿的豪华阵容,决定了它虽然不伦不类但也不至于落到垫底儿的地步。

听话听音,透过剪接看内涵,乃是本片之精华所在。

 5 ) 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辛亥百年的前夕看《辛亥革命》,是个应景的事儿。

在观影之前,我就断定这部影片在内容上是会超越那两部“大业”的,首先因为这段历史给了这部电影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其次因为导演是张黎,如果你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你看过《大明1566》,尤其是如果你看过《走向共和》,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导演还有成龙,但我们都清楚,他是带头大哥。

当然这仍会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因此您也别把期待放得太高,该高大的仍然要高大。

不过韩三平用两部“大业”教会我们,曾经的反面角色却不必再渺小了,不但不能再渺小,还要高大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票房全指着这些反角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史上最强袁世凯,看到了隆裕太后那凄切的悲伤。

历史不想去谈,情节不便透露,不妨谈谈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不记得这是赵文瑄第几次饰演孙中山了,他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型演员。

也许是他演得次数太多,也许是主旋律的要求,这个角色并不出彩。

倪匡曾经点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其中有那么一类是“伪人”。

郭靖就是个“伪人”。

倪匡说:郭靖是一个完人,但是太完美了,变成了一个伪人。

电影中的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太完美了,以至于像一个神,就像影片中袁世凯所言:世上怎么会有无私的人?

所以这个角色僵硬了,我们也只能“无可置评”。

有人说成龙是把双刃剑,这话不假,他能带来投资和票房,但他本身却可能毁掉一部电影的整体性。

因为他是成龙,仿佛任何角色的名字都压不住他自己的名字,黄兴也不行,于是我们总是出戏,总是期盼他以一当十,最终他真的满足了我们的愿望。

有些人,是为某些角色而生的,比如王刚之于和珅,比如孙淳之于袁世凯。

袁世凯的跋扈、草莽、阴险,被孙淳演绎得淋漓尽致,孙淳堪称浑身是戏,气场磅礴。

演员刘佩琦的老师曾跟他说:你要成名,得四十开外,因为形象限制了你的发展。

貌丑有这样的悲催,谁料貌美也有这样的悲催,在女性普遍崇拜高仓健式硬汉的年代,唐国强、孙淳这样的奶油小生们生不逢时,孙淳的演艺生涯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他人到中年“遇到了”袁世凯。

因为孙淳的演绎,你都会忍不住崇拜这个乱世枭雄。

和范冰冰塑造的花瓶太后不同,陈冲让我们看到了隆裕太后这个软弱女子的内心之苦,她茫然无助,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荣禄和李鸿章,放眼望去,围绕身边的都是些蠢猪和虎狼,当她让袁世凯走近身前的时候,我真期望她能用自己的金指甲给袁大头破了相,然而她忍了,她不是慈禧。

陈冲把这一层一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如层峦叠嶂,因此当她喊出“退位”的时候,我恍然以为这是来自一百年前的声音,这声音分明在倾诉:我做错了什么?

凭什么这江山就断送在我的手里?!

说到花瓶,影片中有两个大大的花瓶,余少群扮演的汪精卫和胡歌扮演的林觉民。

这个汪精卫让人很不满意,就像处理其他一些争议人物一样,汪精卫还是有被丑化的嫌疑,和袁世凯见面以及对孙中山有不同意见就不必说了,有一个镜头,孙中山遇刺,汪精卫躲在桌子底下,神情惊恐。

这是那个为刺杀载沣不惜一死的汪精卫吗?

这是那个面对杀头怡然不惧的汪精卫吗?

这是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吗?

无论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有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但你不能在人格上侮辱他,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

白乐天有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汪精卫在抗战之前就死去的话,那他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无出其右。

无论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物,我们可以不褒不贬,客观评述,任何的主观塑造都让影片落了下乘。

看照片林觉民并不如何英俊,但也许是当时照相技术太差,也许是一个人的魅力非一张面孔所能涵盖,作为林徽因的大伯,我们不难想象他当年的丰姿。

林觉民的美审讯他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可以作证:“惜哉,林觉民!

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料想张鸣岐没有读过《与妻书》,否则断断说不出肝肠如铁,那文字,那情怀,直让人肝肠寸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我们回首那一百年前发生的一切,无论这之后又有多少失败和反复,那些仁人志士们的功绩都将彪炳千古,那场革命都值得我们去纪念、去赞扬。

这场革命的意义何在?

也许感性的表达比理性的分析更能让我们去感悟,不妨去听听李建复演唱的《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

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

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

梦里遥望,低低切切,千百年后的三月,我也无悔,我也无怨。

 6 ) 耐力!耐力!张黎去练叉腰肌!

这部片子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至少让我浮想联翩。

路人夹道,却皆尽茫然,无人知道这个女子姓名籍贯政治面貌。

秋瑾对这个世界最后一瞥,唯一动容的,只是一个埋头吃奶的婴儿罢了。

引刀一快,从不是难事,更不用说这位弃夫抛父东渡日本,倭刀手枪从不离手的鉴湖侠女。

关键在于,这一刀,是否能斩出希望;这一屏幕的赤子之血,会不会化作下一代中国人的春泥。

面对行刑官,她只说,安得广厦,哺乳天下。

可她还有好多话没说。

不知道张黎有没有让秋瑾明白,正如《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一再暗示的那样,她所追求的事业,并非革几次命就大功告成,并非几代人之内就可以解决,甚至并非是一两个王朝所能承载之重。

那个婴儿仅仅是一个最不靠谱的希望。

如果他家境富裕,20岁以后可能会考个公务员,从此蝇营狗苟。

如果家境贫寒,则可能浑浑噩噩,来不及被人唤醒,就在不到20岁的年纪变成了军阀混战的炮灰。

如果他侥幸未死,并且有幸开化,对不起,还有北伐,还有中原大战,还有剿匪,还有用人肉扛过来的淞沪长沙。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和前浪都死在沙滩上。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林觉民一帮孩子在沙滩上嬉戏。

后来他们都成了烈士。

林觉民这一代没有完成革命,那他的后代呢?

他的堂侄女林徽因,建国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你懂的。

李鸿章说过,黄仁宇也说过,当前中国所经历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依然身处这一变局之中。

开头的几分钟一过,后面的剧情就无可救药的迅速滑向平庸和幼稚,几乎可以称为一部准主旋律电影。

说平庸,生搬硬套的武戏和感情戏相当令人作呕。

难到商业片就一定要靠哗众取宠来获得认同?

胖胖的黄兴摇身一变辗转腾挪飞檐走壁,革命党唯一知兵的将领硬生生的成了保镖。

保镖也就罢了,你丫还和星矢有一拼,大炮都轰不死,爆破弹近距离爆炸衣服都不破,从头到尾就断了根手指,还是自己切的,我了个去。

(其实我在成龙影城看的电影,而且他们家团购真便宜,就不说这是成龙大叔的错吧……)感情戏,我就没明白李冰冰是干嘛滴,莫名其妙的哭,莫名其妙的笑,一会扮护士一会扮人妻,还不知所云的臭骂成龙一通。

说幼稚,朱尔典和袁世凯虽然是跨国好基友,但他俩的对话也绝不可能如此一丝不挂。

朱说:“我的目的就是给英国在华利益找个代理人。

”袁说:“那你可找对人了。

”……你当人人都学过中国近代史纲啊!

还有林觉民就义前受审那段,张铭岐可真是一个作风民主、爱民护民的好官啊,居然1对1审犯人,旁边连个衙役都没得,而且还让嫌犯站起来,而且在嫌犯咄咄逼人嚣张气焰下依然和颜悦色循序善诱,甚至不惜违抗上谕法外开恩,这是什么精神!

我好不容易去次电影院,本以为可以像《让子弹飞》那般频频被台词戳到G点,或者会和《走向共和》那样被详实又韵味无穷的叙事、爱恨交织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所倾倒,没想到看的睡意盎然。

我真想问问,张黎,你招安了?

还有一点有关本专业的唠叨,电影里有个场景。

刺客在开会时妄图刺杀革命党人。

被抓住后,黄兴去审他,就问了一句话,刺客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伦理纲常,黄兴满脸不屑的听完,冷冷的丢下一句:“别审了,这个人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

”然后就潇洒的走了。

这句话居然引出满场欢笑……革命党人可是要建立民主共和,建立法制的啊。

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没有用任何法律,没有经任何程序,怎么能定罪?

怎么能下令“别审了”?

就算是大总统也没有这个权利。

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这种混账话怎么能出自革命党之口?

又怎么能在百年后的今天激起笑声一片?

实在不解。

 7 ) 林觉民 《与妻书》

战争中的爱情很浪漫。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

谁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8 ) 何为革命?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9 ) 《辛亥革命》:华彩者,孙淳也!

先说几句张黎。

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

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

《走向共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

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

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

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

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

《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

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

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

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

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

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

诚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

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简单的镜头。

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

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

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

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

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

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瑄和成龙身上打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

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

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

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辛当冲锋枪了。

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10 ) 为什么会有辛亥之役的成功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之前大小举事无数,却被一一扼杀,不是志士们无能,而是无人响应。

围观者众,助力者寡,虽然人人奋勇争先,最终都是一掊黃土。

相比与现在,在那个时候宣称“xx民族不适合xx制”的人数更多,或者说大部分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并没有从这个既成的体系下获得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于是他们只在一旁默不作声,听任一小群人商议庙堂之事,冷眼看着另一小部分鼓噪呐喊的人,宛如在看一出戏。

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却没有人能想到会来的如此突然。

不是事情太过突兀,而是大部分人沉睡者没有苏醒之意。

于是很多人就这样“被动”地被卷入这一个概念之中,以至于随之逐流。

我们看到了散落于地的《警世钟》,看到了每一封的绝笔信,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拼争,或许一个民族的希望之火会在这里点燃,然而我们却看不到燎原之势,那些人还依然沉浸在梦境中,他们虽然生在世上,却醒在梦里。

耳畔不断传来催眠曲,靡靡之音,哄着每一颗沉睡的心,让他们就这样了此一生。

孙文要树立建制,宋教仁要改组社团,一切都是在为另一个概念作准备,而这个概念还没来得及点亮四周寂静的黑夜,就已经被这茫茫黑幕吞噬了。

我们追求这“另一个概念”这么多年,100年了,它依然离我们很远。

每次到了这种时候,总会有“催眠曲”传来,用低沉的吟唱胜,诉说着自己独特的风姿,以此来取悦在睡梦中的人们。

还要等多久?

还要等多久?!

当年的那个带头大哥已经不在了,那一抹红已经在火黄中消散;而如今,我们再谈及任何关于这一个概念或者那一个概念的话题,也要多加谨慎;语言文字不是用来诉说心声,而是用来麻醉,何等的凄凉。

《辛亥革命》短评

这种片子就当历史教育片看得了!谈不上多出彩!就跟建党伟业一样!别太较真!

9分钟前
  • 迪格明
  • 力荐

重要的是一起看的人

13分钟前
  • judyzhu
  • 力荐

历史自古就是一个美艳风骚的婊子,引无数英雄好汗竞折腰带。金钱这个流氓强奸她,政治这个恶霸蹂躏她,就连历史本身也时常露出荡妇的本色,聊以自慰。

16分钟前
  • 四月天
  • 较差

辛亥革命是個不好拍的題材,雖然因為成龍投資而在結構上有些失衡,但張黎很好的處理商業和現實束縛的矛盾。可能我很喜歡那個時代吧,開頭的秋瑾“此番我赴死,是為革命...”和廣州起義的一眾絕筆書很讓我震撼,包括失敗後的這個打撈場景有時恍惚間覺得現世跟100年前真像~

21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2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原来我喜欢革命片儿~

24分钟前
  • 鑫鑫鑫❤
  • 力荐

不了解历史 不过看完令我十分讨厌高谈阔论的孙大炮 对黎元洪和袁世凯印象不错 并且最后还是睡着了

26分钟前
  • ELEVEN.W
  • 较差

有时候想想,皇权统治的清政府与民主共和的革新时期怎么能共存了那么久。辛亥革命的确是一次决定性的变革。最搞笑的是,有刺客时,黄兴一秒变成龙!

28分钟前
  • 古正中
  • 还行

真不喜欢某两个人。孙文下船接受采访的内容说得真好啊,实在讽刺。

30分钟前
  • 盐粒
  • 还行

比较客观。

31分钟前
  • 胖杏
  • 推荐

不能这么拍的

32分钟前
  • 勒根丁
  • 较差

基友革命啊....这么严肃的题材怎么被拍的如此MV啊....分镜太不靠铺了吧蜀黍们!!!!...只有赵蜀黍很像孙中山有没有啊!!!

37分钟前
  • Anni P
  • 还行

台词很棒。

40分钟前
  • Enjoy_時光機。
  • 还行

成龙不适合黄兴,陈冲很棒,典型主旋律。

44分钟前
  • echo
  • 推荐

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

48分钟前
  • 林三郎
  • 还行

我觉得还行啊,为毛这么些人评分很低?赵文瑄真是孙中山不二人选~~~

53分钟前
  • cat0811
  • 推荐

怎么看都觉得大哥要从政咯…四分是因为李冰冰的护士服及新军们硬朗的造型。姜武的破音有点崩溃,大哥也是配音的但是演员表里没写。

56分钟前
  • 羊毛哥
  • 推荐

刺客被捕后振臂怒斥孙大炮,黄兴说:不用审了,他和我们没活在一个世界里。

1小时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推荐

袁世凯加一分

1小时前
  • 四十斤莴笋
  • 推荐

真的挺没意思的

1小时前
  • Spid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