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电脑上看了科恩兄弟的《阅后即焚》,今天刚好看了《三枪》。
之前媒体上水木上豆瓣上是一片骂声,说什么恶俗、大烂片、千万不要花钱去电影院看。
甚至豆瓣上很多人居然直接打了一分?!
看了此片,不得不说,老谋子一点没老,而且是个聪明绝顶的人。
首先,画面非常美,大广角,色彩丰富。
科恩兄弟喜欢用灰暗色调,老谋子依然改不了他对美的解读,用五颜六色做底子,映衬惊悚的主题。
其实生活是看似华丽的袍子,但是谁身上没几道伤疤呢?
即使我们穿着光鲜亮丽,人生难道没几许悲沧吗?
那些评一分的人,看懂了吗?
真的以为就是二人转那么简单?
真的以为没有剧情?
我们喜欢“憨豆”那样的夸张的表演,却不能容忍“二人转”式的搞笑。
一部短短的电影,浓缩了人生百态,嬉笑怒骂:小沈阳很娘,但最后做了回“纯爷们”;老板很变态,最后死在自己雇佣的杀手手里;大板牙很傻,却死于贪婪;杀手很阴很缜密,却死于对巧合的多心;毛毛很傻很一根筋,却逃过一劫。
生活的变数永远比我们算计的要快得多。
一直觉得老谋子跟科恩兄弟一样有种悲情主义情结,他们对人生是悟得很透的人,但是却要用一直看似不经意云淡风轻甚至戏谑的方式给表达出来。
笑过之后其实内心有点伤感。
不是穿了件大红大绿的衣服就是低俗,不是红土高坡就是土,不是请了二人转的演员就是东北大拌菜。
我们都以为自己比别人要聪明,都以为自己看到是全部的真相,都以为自己能够把他人踩在脚下,其实我们才不过是传说。
片尾曲才是老谋子要表达的中心吧。
谁又认真的听完了呢?
(下面是从网上转载的对片尾曲的解读)别瞅我长得委婉,但耳朵根子不软(别以会我低调,就因为你们的损骂而改变自己)就算你整上几句肺腑之言(就算以中国电影发展的高度去损我的作品)有泪我也不会轻弹(我也不会感动,因为我是骂不倒的)只是眼下没有合适机会轮到我作战(因为没好本子,所以没机会拍电影)吃碗油泼面,我保准就能啪啪地冲锋向前(我是陕西人,忙完奥运吃面泼面,一样冲锋到电影界最前线)绝不掉链子关键时刻办事是指定保险(虽然三年多没拍片,我一样拍出观众喜欢的电影,并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熊猫若是憋红了黑眼圈,老虎它看了也不敢急眼(即使你象老虎想咬我也无济于事)好好再 看看咱 纯爷们儿这张修长瓜子脸(你们好好看看,我是纯爷们)印象很深刻,大漠长空马蹄扬(以景抒写《英雄》以来的几部片子印象很深刻,落日入山路漫长(的回忆,苦中有乐,满怀豪情壮志)不要疯狂地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你们不要迷恋我,我也不会重复自己,自谦他只是一个普通导演)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不要再对我和中国电影说三道四,大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你们都自说知道我和三枪电影的一些传闻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也就是个传说(其实你们听到的也只是八卦)命运是那漫长未知的道路(中国电影发展和每个人的命运都漫长,前面的道路是未知的)但是总会一直向上(但我相信是一直向上的,对中国电影事业充满信心)扑朔迷离事件背后总会隐藏着无数真相(中国电影市场存在问题的背后有很多真相)头顶光环的大人物(承蒙外界给我头顶光环,把我当作大人物)哪个没有艰辛的过往(谁知道这一路的艰辛,请不要羡慕)你要挺过 一路踉跄 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你如果一路坚持,不断努力,未来也有希望成为大人物)梦想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你们的梦想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损批我的电影)而是与他同往(而是与我一起为中国本土电影而努力拼搏)不管世外几多风云 总能坚持着顽强生长(不管别人外界如何评价,风吹雨打,坚持自己就是不断成长)谁要能活得轻松快乐(如果我们都这样就活得轻松快乐)那个才是我们的榜样(这样的境界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印象很深刻 浮生晓月迷人眼(回忆自己面对的种种圈内诱惑)印象很深刻 冷酒醉卧梦惊变(同上,认清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要疯狂地迷恋我,你只是太寂寞(求你们不要嫉妒我的充实,你们是寂寞红红的太阳这边升,月亮那边落(太阳升起,必有月亮落下的时候,不会永久)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我们这些电影人只是中国电影路上的过客)其实留下的绝对不是,绝对不是寂寞(但我们留下的绝对不是寂寞,而是足迹)印象很深刻,一骑千里绝尘起(再次借景抒情,这里写的是三枪拍摄场景)印象很深刻,身后烟云铺满天.(三枪公映后,必须又是争议批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文艺电影,商业电影,都是电影,一流导演二流导演都是导演,你批我你骂我都是寂寞)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表扬我批评我都是同行,高制作低成本制作,看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都是娱乐)
这种电影,真不用张艺谋来拍。
不过张艺谋还是拍了。
谁都没有阻拦他拍傻片的权力,但是大家都有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的权力。
so,不用那么愤慨吧?
张导又不是第一次拍傻片了,他有那么让你惊讶吗?
F35这机器真不错,以后要多关注。
回头把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找出来看看。
最后出字幕时的舞蹈看着还挺热闹。
很多观众还是看得挺开心的。
我照例睡了一会儿。
对2009年的中国电影,我没啥可说的了。
───────────完全是闲扯淡地漂过───────────国外网友评论:完全被《阿凡达》震撼了!
那150分钟,让我觉得又回到了童年。
谢谢你, 詹姆斯·卡梅隆!
还有,3D立体效果绝对是突破性的,震撼!
我戏仿一段:完全被《三枪》震撼了!
那90分钟,让我觉得又回到了幼年。
谢谢你, 艺谋·张!
还有,F35高清摄像机的效果绝对是突破性的,震撼!
伴着闫妮最后的撕心裂肺、影院的大灯突然亮起,全场观众一片哗然,OMG,这就结束了么?!
这是电影么?
之前看了豆瓣的童鞋们都劝还是省下银子别去看这场烂片、可周末闲来无聊,还是自掘坟墓,花了120大洋,彻底被老谋子这些江湖骗子彻底忽悠了。
大伙都把这电影当成了喜剧片去看,影院里除了几个小孩看到小沈阳那滑稽的表演笑翻了之外,所有人都是一脸麻木!
这是我们期待中的大片么?
整部影片粗制滥造、低俗恶搞,完全不知道那些蹩脚的笑料老谋子怎么好意思搬上银幕、忽悠广大的人民群众,试问我们的钱就那么容得下你糟践么?!
从之前的《十面埋伏》、《英雄》到现在的《三枪》,老谋子在电影方面的才能也算是黔驴技穷了,这样不顾口碑的烂片也敢拍,我不得不说,你牛!
我替英国政府谢谢你,幸亏你没答应人家伦敦开幕式,不然你就真得雷倒众生了!
最后我替广大受骗上当的影迷深渊,这么没有档次的烂片“上头”却声嘶力竭的为其宣传造势、反而能够反映广大群众心声的《蜗居》却被喊停,试问监管者你们到底什么居心?!
ps:强烈要求精神赔偿、或者把这场电影的所有票房捐给希望工程,我们容不得这样的欺骗!!!
这几天,很多人开始谈论《三枪拍案惊奇》。
这里面,肯定有托,因为电影制作方、发行方要赚钱,就要找人来公关,制造话题热点,来吸引眼球。
很多人就乖乖地把腰包里的银子掏出来:张大爷,你笑纳了吧。
这里的张大爷,就是张艺谋,张伟平。
我特别注意了韩寒的评论,拍一拍身上的土。
张艺谋无疑是一个投机主义大师。
问题是,在当下的中国,谁不是呢?
从邓爷爷到今天的主政重庆的薄公,哪个不是?
张国师从西安棉纺厂的工人,到写信给教育部长才得以参加高考进入大学,从广西一个小电影厂,到走向世界,哪一步,不是踏着投机主义的鼓点?
问题就在于,他成功了。
黄土地、大阅兵、老井、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奥运会、国庆庆典,他一路走来,在正确的地方,作对了正确的事情。
三枪里面的元素,无非都是市场的热点,一切的元素,都是为了钱。
商人的计谋,一切的切点,都是看市场上有多少肉。
这样的电影,多俗啊。
赵本山、小沈阳、孙红雷、闫妮、张艺谋、科恩兄弟,都是刀,而所谓的艺术,就是案板。
观众,就是肉。
问题还在于,在当今的中国,有很多的人愿意做肉被人切,特别是当张艺谋的刀高高举起的时候。
张发财(@zhangfacai)在Twitter上转载了别人的对联: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三枪毙命。
段子传开之后,音乐人科尔沁夫对横批很不满意,于是做了一下修改: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闫妮大爷(演你大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三枪》最全面、最深刻、最到位的影评。
周六。
搜秀。
三枪拍案惊奇和麻辣诱惑。
其实比实际评价还要好很多。
当粉色的(男主人公/男主角/男一号)哭喊颤抖着把尸体往马车搬的时候,笑声爆发在影院中。
明暗交替中,大脑没能转过弯。
他的确是一个胆小、没有担当的男人。
所以所有人看到这样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自己身旁的男人还是有所作为的,既是嘲笑,也是自我安慰。
但是他最终却是举起了铲子。
生活中大概有太多对自己的局限了吧,胆小、心软、懦弱、无能之类是属于他,但归结于本性却是【不敢担待】。
那么,有几个人在这个词面前还可以大笑着站出来呢?
几年前学微观的时候,对【需求】这个词的定义深刻。
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欲望。
【担待】这个词也是相同。
空口无凭,任谁佳人在侧时都可以许下“我愿为你赴汤蹈火”的誓言。
愿意,可你能够么?
上学的时候,总是轻狂不把人放在眼中,脸上虽然带着微笑,骨子里却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
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局限是越来越多,做不到的事情直线飙升,有的是不愿意而更多的还是不能够。
面对过去的自己,心中充满了厌恶和憎恨,但意图塑造新的自我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正如他一样面对着未知恐惧惊悚地颤抖。
Socialization无疑是一个极其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我们都强迫着自己融入这个已经畸变的社会,勾心斗角和坑蒙拐骗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学习程序。
如同血淋淋地撕下原本包裹在身上的皮肤,然后生生地浇上铁水铸成铠甲。
我们坐在麻辣诱惑里言笑晏晏,披上外套又匆匆地潜入帝都的浓重夜色中。
送君千里终须别。
算了还是扯回正题吧。
整部电影套用了血迷宫的剧情,外面则是挂上了近年流行的轻喜剧。
但比起描写西方式婚姻暴力出轨的《血》剧,中国农民式的婚姻情节对人物性格塑造无疑要细腻很多。
而擅长处理西北民俗细节的导演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一如片中无限延展浓墨重彩的土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荒凉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直至疯癫。
本来是不太喜欢男一号的,甚至不喜欢提起他的名字。
但毫无疑问这次电影中,他的演技是很好的。
本来不想说这片子的,刚好在约稿中写了一段关于他的话,就敷衍开来随便说两句好了。
今年对老谋子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一年,他终于用《三枪拍案惊奇》真诚地面对自己,秀出了自己的本色。
不要再把他的创作分成什么艺术时期和商业时期了,也完全没必要考究他到底是在创作还是投机。
他的作品早期追随八十年代精英搞反思和控诉,后期逐浪商业大潮堆拳头和馒头,其实根本没有一句他想说的话,他的追求都在那些大红大绿的伧俗色块上。
尚敬和赵家班或许能为老谋子顶几个雷,但任何人也无法抹去海报上的“张艺谋作品”那几个大字。
实情是,这确确实实是他的作品,完全没必要提什么“艺术家屈尊俯就商业片”之类的话,好像张艺谋为此放弃了什么自我似的,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正是他百分之百的自我。
草台班子和民间戏曲早在《活着》中就出现过,葛大爷为此献出了他最乡土的扮相,大宅院里姨太太和小白脸偷情更是他乐此不疲的话题,从《红灯笼》、《菊豆》到《黄金甲》,根源是中国小农躲在被窝里抑制不住的对大户人家的想象。
当老谋子提起勇气来想拍一部商业大片的时候,就像个泥腿子迈进了庙堂一般,琢磨着怎么也得说点国家大义吧?
不能再琢磨村子里那点事儿了,于是膝盖一软,有了《英雄》。
结果拍来拍去,发现大家最爱看的其实还是永恒的人“性”,于是又拍回了他热爱的偷汉子戏,只不过换成了一个更大的“宅院”——皇宫而已。
所以说,《三枪》是个回归。
张艺谋终于抛开了什么国家民族的形而上学(他管这个叫作“武侠梦”),带着被压抑了多年的热情,狠狠地拥抱了一把脚下的这片五彩大地。
二人转、霹雳舞、七彩戏服、春晚小品、油泼辣子面,什么俗就来什么,过节么,贺岁么,不唱大戏做什么?
难道学陈凯歌那样,羞羞答答地答应一声“和你在一起”么?
说实话,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我为每一个找到了自己的土鳖根性的中国人高兴,真的。
如果有朝一日张艺谋真的凭借《三枪拍案惊奇》拿了奖(现在看起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他最该感谢的不是张伟平,不是科恩兄弟,也不是小沈阳和CCTV,而是赵本山——虽然我不懂外语、没啥能力、也不神秘,但我相信我跟绝大部分观众们一样都看出来了:这是一部向二人转致敬的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全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出字幕时的死人复活、群魔乱舞,一溜人马穿着清朝官服(我怎么联想起僵尸来了?
)在黄土高坡上大转手帕,再加上网络语言充塞其中的歌词以及老谋子的配唱,我觉得这是近年来内地电影中最华丽的片尾秀。
贺岁嘛,华丽一点,必须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三枪拍案惊奇》,此前我专门看了一遍《血迷宫》,不出所料,还是科恩兄弟商标般的沉闷。
毕竟是二十五年前的旧作,而且是处女作品,《血迷宫》不可能是广大观众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再说了,科恩兄弟本来就是走独立电影的路子,这风格倒也搭调。
于是就很好奇,老谋子怎么把这么个怪异东西改编成贺岁大片呢?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果然,老谋子失败了。
悬念抖了一半就夭折,笑料全是春晚小品的山寨版,加进去的线索和人物更是盲肠般无法收场——最后,程野被活埋,毛毛卷铺盖走人,这就把俩人物给打发了。
更糟的是,在经过癫狂的喜剧化淘弄后,原作的精髓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如果你想看一部剧情紧凑、悬念迭出、喜剧桥段和精彩台词满篇的贺岁大片,那么我告诉你:这些,在《三枪拍案惊奇》里都没有——不骗你,这个真没有。
演员方面,成也本山叔,败也本山叔。
斗鸡眼警探出场寥寥几分钟,把全片的光彩都笼罩了。
只不过那些桥段完全是《卖拐》和《不差钱》的路子,于剧情无甚裨益——我甚至怀疑此片有给春晚做软广告的嫌疑;而另一段面馆伙计做油泼面的场景,明显就是炫耀二人转演员手绢技法的,全部剪掉也丝毫不影响剧情走向;至于片头那段闫妮买枪时“Ten贯”“Three贯”的说辞倒是很有几分喜感,只是全片开演前某银行卡的广告已经把这段剧情给用了,所以包袱走了光,放在正片里反而不那么靠谱了。
不过话说回来,把《血迷宫》改成中国古装片,还是能看出老谋子的一片苦心——毕竟原作黑色电影气息十足,直接拿到当下中国来说事,难免不够和谐,改成古装版本,孙红雷由警务人员变成杀人越货的强盗也就不那么唐突了。
不过这又让演员有些尴尬,红雷哥在片中一下子就鸡肋起来了:玩酷吧,酷劲没出来;装傻吧,在一干二人转大腕面前哪还有他的彩?
我个人觉得最好笑的段落就是小沈阳埋尸的那一段,从进入地下室到最后误杀麻子老板,我从小沈阳第一句“滑了一下”开始就乐不可支,最后误打误撞小沈阳一枪崩了老板,俺就彻底high了。
不过不喜欢小沈阳表演风格的观众朋友估计也很难乐起来,我在电影院里傻笑的时候,前后左右的人就都对我投来了鄙夷的目光——当时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
另一段程野和毛毛的急智问答明显是《武林外传》的路子,果然,在片尾字幕里我看到一行字“喜剧部分导演:尚敬”——乖乖,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果然高歌猛进,连导演工作都实现流水化作业了,我以前还只知道武戏、文戏能分开导,没想到这么部近乎独立电影的小制作还能把喜剧部分单拎出来找个导演。
难怪不搭调,瞅着满片都是小品、二人转的套路,就是缺乏一个完整电影的故事。
不过从导演的创作心理上猜度一下,这也不难理解:老谋子这几年估计是玩大型团体操玩腻了,这回整个小制作彻底换换口味(但是片尾的群魔乱舞又让我看到了大型团体操的影子)。
当然,电影不是不能向二人转致敬。
但是不能只借一副壳,把魂给丢了。
我记得在《锵锵三人行》里宋晓军说过,小沈阳的走红跟埃米纳姆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是东北重工业基地衰败后迅速走红的(如果看看纪录片《铁西区》,你会发现小沈阳比许多民间二人转艺人的水平差多了——当然这一点东北的朋友们比我更有发言权),而痞子阿姆则是底特律重工业区萧条以后倍受追捧的。
所以,真要挖掘一下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人转颇耐人寻味。
《三枪拍案惊奇》显然没有承载这样的功能——人家也不需要承载。
我只是觉得,有朝一日中国电影老老实实的拍一拍二人转演员的喜怒哀乐,把这群民间艺人的心路人生展现在大银幕上,倒估计能出一部佳作(声明:绝无给贾樟柯《站台》做广告的意思)。
此外,《三枪拍案惊奇》过于浓重的大蒜味也可能对其在南方的口碑和票房起到反作用。
毕竟,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二舅们不买账,光靠秦岭淮河以北的大舅们就能托起张伟平所言之四亿票房?
对此,我这个不懂外语没啥能力也不神秘的不靠谱影评人深表怀疑。
不过我看片的时候,前几排一直有个观众很投入,估计这哥们high满了一个半钟头,散场的时候我看他大学生的模样,于是就很羡慕——还是青春年少好哇,连笑点都比我多,像我这立了秋的人,还是一门心思等《阿凡达》吧。
(南方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昨天晚上看完《三枪拍案惊奇》回到家,我在我的微博上发了这样两条“观后感”,然后就洗洗睡了:观后感1: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
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观后感2:回来一股沟才知道,原来这部《三枪拍案惊奇》是翻拍科恩兄弟1984年拍的那部《血迷宫》——《血迷宫》我没看过,不过估计那应该是一部黑色悬疑Cult电影,这样一部电影竟然被翻拍成大陆贺岁喜剧?
——张艺谋上次是翻拍《雷雨》,这次又翻拍一部Cult电影,看来张对现在的内地电影编剧基本没啥信心了。
今天,又想起了这部《三枪拍案惊奇》,那就随便再说两句吧。
正如我在上述微博中所说的,这是一部被“包装”成“大片儿”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它以“大片儿”的声势呼啸而来,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以尽量少的成本席卷更多的票房。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
只是对于观众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地道。
不过估计制片方也很清楚,本片最大的卖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此前已经拍了好几部大片儿,所以现在即使制片方让他“偷工减料”拍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认定这又是一部大片儿,只能说他们的算盘打得太精了。
有时候想想张艺谋的“艺术人生”,我总觉得用“歪打正着”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他就是一个喜欢摆弄照相机的棉纺织厂工人,后来快30的时候据说是卖血买照相机然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刚毕业那会儿他给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当摄影,估计他那时跟着陈凯歌混心里就想导演这活儿我也能干啊,后来他也开始当导演,必须得承认他那会儿挺会选剧本的,连拍了几部所谓的文艺片,就这样他歪打正着地成了国际知名文艺片导演。
再后来他选剧本的眼光越来越不准了,陆续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幸福时光》等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很失败的电影。
我相信那时的张艺谋也挺怀疑人生的,再后来在《卧虎藏龙》的启发下,他开始拍古装武侠大片儿,愣是歪打正着地开创了内地电影工业的一个新时代。
在豆瓣上混的应该基本都听过杨宪益的这两句诗:“千年古国贫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
”要说张艺谋早期拍的那几部文艺片,基本上就是批判“千年古国”是如何“贫愚弱”的。
而对于“一代新邦”的“假大空”,张艺谋却很聪明地选择了迎合,而不是批判。
而他的这种迎合的姿态,外加那几部虽然被骂得几乎体无完肤但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大片儿帮他赢得的“盛名”,使得他先后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和60年国庆晚会导演。
于是他又从商业大片儿导演歪打正着地摇身一变,变成了很多主流媒体眼中的“国师”,此时的张艺谋在名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现在哪怕他只是拍一部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一部“假小空”的小成本制作电影,也可以很轻易地被包装成一部大片儿。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我相信这个国家的某些“假大空”的东西也曾经让年轻时的张艺谋感到极端痛苦,但当他步入中年以后,他却成了一位将“假大空”上升为一门“艺术”的“国师”。
说实话,我很想知道如果张艺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会怎么想——当然,我估计他很可能会用一套很“成熟”的理论很轻易地为自己开脱。
在我上大学时的那几年,我总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人类弄出来的很多假大空的体制啊、文明啊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是与年轻人为敌的。
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的敌人更是无处不在,而且那些敌人看上去无比强大。
中国年轻人在前进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禁行标志,看到一些所谓的“南墙”,很多中国年轻人就用自己的头在那上面撞啊撞,撞得自己满头是血。
于是一茬又一茬的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认为无法战胜那些敌人,于是他们加入到了昔日的敌人阵营之中。
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这样,那这个国家想不停滞乃至倒退都很难。
现在只希望现在这一茬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有更多的人能自觉地避免成为下一茬中国年轻人的敌人,那样这个国家也许才会变成一个不再只是盛产奴才和蠢才的国家吧。
下午去看了张天师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正如网上的评论所言:“拍重量级烂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这部钻石级烂片在我被《倔强萝卜》震出的内伤上又扑哧扑哧地补了好几刀,我实在忍不住地要来喷几口血。
喷血之前,我遵照某些挺枪派的意旨“没看过《血迷宫》就别在这瞎嚷嚷”,找出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好好看了一遍。
然而看完之后,我对三枪唯一的印象改变就是毫不犹豫地把原先给的两颗星改成了一颗星。
因为除了羊肉片般的山峦全景之外,我那颗小星星是给这部电影烂俗之下的一点惊悚影子;然而当我发现这点惊悚影子不过是《血迷宫》的低级山寨时,我便实在是挑不出什么亮点了。
惊悚跟喜剧根本就是两个完全搭不上边的事情。
据传言老谋子是在某年的戛纳开幕放映的时候,无字幕无配音地看完了《血迷宫》,很震撼,然后决意搞部电影致一致敬。
就冲着这一点,我相信最初他是打算为我们奉献上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惊悚片的。
然而很不幸的这时有个傻X出现了,说,我们用小沈阳吧?
我们进贺岁档吧?
(关于这个傻X欢迎围观12月10日《南方周末》文化二版)我猜老谋子听到了之后肯定是吐了口血,他毕竟也曾经是一个有追求的大导演。
但是正因为有追求,他更加愿意挑战自己。
于是在考虑了一个礼拜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说,给小沈阳打电话吧。
于是,喜剧与惊悚顺利会师,史上最伟大的“带着惊悚的笑”或“带着笑的惊悚”诞生了。
我看的血迷宫也没有字幕,我不知道老谋子的英语水平跟我哪个好,但如果说他当年看《血迷宫》没怎么听懂对白我是完全不怀疑的。
因为综观全局,他确实学到了《血迷宫》的许多形式上的情节。
许多,许多。
特别是细节上的东西,极其逼真。
比如最后闫妮用“剪刀”插住了孙红雷的手,在原作中是艾比用“水果刀”插住了私家侦探的手。
再比如孙红雷死时看到脑袋正上方横梁上的一滴水渐渐落下;原作中是私家侦探看着脑袋正上方钢管上汇聚了一滴水珠,缓缓落下。
然而细节上大量对应的同时,原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却被遗忘了:那就是在大量对话中体现出的人与人的猜忌。
这尤其集中地体现在艾比与雷伊(即闫妮与小沈阳)之间的大量争执中。
雷伊以为艾比杀了马迪(即麻子),因而帮忙掩埋料理后事;而艾比却以为雷伊杀了马迪偷了钱。
两人争吵了至少3次,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
我认为这是片子最大的悬疑之所在:对于这两个人来说,谁也不知道真相,他们都有一套猜测,但是谁也无法求证。
而私家侦探的搅混水使得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当艾比以为马迪已经死了的时候,酒吧的另一个伙计却安慰她说,马迪肯定活着,因为下午他还打过电话。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艾比对私家侦探开枪的时候,口中却说,我不怕你。
因为她真的以为那个人是马迪。
她一直到最后都以为,是马迪对他们开了枪。
这些情节非常动人,它表现出了在可能的谋杀面前,两个相爱的人所经历的恐慌、猜疑,以及责任与担当。
然而在《三枪》中,闫妮居然一觉全部睡过去了!
她居然一觉全部睡过去了!
等她醒来的时候,小沈阳跟她说,一切都结束了,我帮你搞定了。
她说,啊?
搞定什么了?
我一直在睡觉,刚醒。
小沈阳说,啊,那可能是我搞错了。
然后迅速地,小沈阳就被射死了。
他就这么死了!
原剧中长达至少半个小时的猜疑寻证争执居然就这么被三句对白取代了,情何以堪啊!
老谋子以牺牲这些细腻的心理戏,悬疑戏为代价,植入的却是大专辩论会,重复夸张的舞台表演,还有孙红雷在小窗户里爬进爬出的动作戏等一系列所谓的喜剧成分。
我不知道是我有问题还是怎么着,当镜头一次次给大牙胖子同学的口水以特写的时候,我真的想抡一个什么东西把屏幕砸了。
麻子,大牙,罗圈腿,娘娘腔,衣冠不整,口水邋遢,如果这些就是搞笑,就是幽默,就是喜剧,那么我认为真的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民众的审美趣味真的已经恶俗到这个地步了么?
看着别人大牙打掉被塞进嘴巴里咽掉,这个如何可以作为喜剧成分出现在影片里?
《血迷宫》也有喜剧感,它唯一的喜剧成分体现在那个私家侦探,即《三枪》中的孙红雷上。
我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颠覆:既然无可避免地植入喜剧,无可避免地启用小沈阳,不如把整个喜剧逻辑颠覆一下。
于是原剧中唯一的喜剧人物变成了永远一个表情的巡逻官——唯一的严肃角色;而其他所有的人物全部喜剧化。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至少是一条很好的思路,然而可惜的是,老谋子的颠覆只停留在了表情上。
换句话说,孙红雷除了表情比其他的演员都严肃以外,本质上还是个喜剧角色。
一次次地从窗户爬进爬出,用尽各种方法撬锁,他最终还是被大大的喜剧之网束缚住了。
当悬念被喜剧,或者说恶俗喜剧成分,所取代的时候,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整个故事变得奇形怪状没有主题。
当《血迷宫》结束的时候,我长吁一口气,心想,that’s the end。
而《三枪》结束的时候,所有人却都要爆棚了,“啊?
结束了?!
”。
大家都在等着最后有个什么东西出来为这一堆破烂玩意总结个意义,升华个主题,但是它却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切的莫名其妙,归根结底是因为所有的悬疑成分被抹去,大家都以为喝了一肚子的白开水最后能有块糖吃吃,但是老谋子说了,你们刚才喝的那些白开水就是我说的糖水儿,散场走人吧。
所以在最后,该骂的骂够了,我还是忍不住想对那个怂恿老谋子植入喜剧成分的傻X吐口唾沫,就您这智商,还4亿票房?
阿呸!
x
我想此片评价颇低 是因为张艺谋的关系 那就把张艺谋忘了 想这是一部赵本山导演的 乡村爱情加强版 那就是部很棒的的片子 你也会发现很多快乐 人生不要老是计较 换个角度 开心最重要~
可能是看盗版的原因吧,感觉十分糟糕,不仑不类,我的孙红雷啊!
明明翻拍得很有趣啊。自嘲感十足。
电影版小品,张艺谋式的纷红骇绿。。
取景很美,长镜头也很考验演员的功力,多好的一部电影,一般演员演不了
不入流。
张艺谋你不能因为你是腕儿你就玩票,视听玩的再漂亮,这也是一片没有内涵的过眼云烟
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闫妮有一种大俗的美啊~我们是不是对张艺谋太苛刻了,无论哪方面三枪都比同期上映的刺陵要好吧。刺陵给两星,这个绝对三星。我觉得是剧本台词出了问题,太像加长版小品了。
老板娘一般般,老板年轻的时候很帅,小沈阳很搞笑不负众望,程野形象很残但也很搞笑,毛毛笑声很nb,孙红雷舞跳得很nb,赵本山继续对眼儿。一句:老板,卡住了。爆笑全场。剧情不禁琢磨。有bug。孙红雷倒下的时候手上没伤口没血没剪子。
之前听了太多骂名了,导致我自己看时觉得还是不错的。本子是好本子,拍的有点不够认真的感觉,笑料太冷。这两年情节单薄的内地产幼稚片太多了,本人对国产片的要求已一再放低,这个已然算能过关的了。另,对二人转实在有点欣赏无能啊
因为是张艺谋 所以更不能忍受!!!!
扯
看本山大叔的小品长大虽然大叔这次戏份不重但还是会去看滴!!看会玩出什么花花来
还不错呀,闫妮很能带动气氛,哭起来让人感动得想跟着哭。
今年的,也是有史以来最烂的片子,绝对不适合去电影院观赏,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当我们都耐心等待结局的时候,结局真的是让我们目瞪口呆。真是,居然这样就完了。整个片子的拍摄经费肯定还没有片尾的那个东北二人转MV来的更高。
中国人要的是快乐,为人民服务是很重要的
大漠之中演春晚,而且极其扯蛋,完全混乱,一星名副其实。
没那么大片,也不山寨,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