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主要给导演和编剧,都是一个人。
导演知道什么样子更标准,可是他偏偏要玩自己喜欢的,喜欢那个对刚出生的孩子痴迷的角色,长得漂亮不说,演技很好,最后死前的动作掏出一个袜子,把我看神了。
虽然对于一起观影的朋友来说,觉得很多余,节奏很慢,不懂既然这个人物出场几分钟就死了,为什么要铺垫这段戏。
还有找装甲车的劫匪,正式打劫前也铺垫了两段打劫他人的戏,虽然这两场戏其实和主线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导演要玩的自己的风格,每一个人物都讲到位,不紧不慢,不为走节奏而丢人物,反而这种慢悠悠一本正经吊着你也是一种节奏和风格。
再举个例子,警察二号去给未婚妻买戒指的时候,说自己有些忧心事。
珠宝商说我知道了,你要分期付款吗?
警察二号否定,说是别的麻烦。
珠宝商说,我老婆有两个兄弟是心理医生,三个姐妹是律师,你需要我联系吗?
珠宝商服务周到,做足会做生意的犹太人设。
这也涉及到下一个点,台词的功底,几句话能把犹太人写出神,有记忆点。
台词很见功底,有些点是那种在脑子里面转一圈才能心领神会的笑点,也有些痛痛快快直给的种族歧视笑话。
还有些是人物的聪明和反应,要不就是导演脑子非常好非常跳跃,要不就是他写的时候是真的用心,不管哪一种,都值得表扬。
随便举几个例子:Henry的残疾弟弟打游戏的时候说:I wouldn‘t wanna be hunting animals for real. It is like some white rich people shit. 讽刺白人喜欢打猎炫耀。
警察们吃早餐被领导临时叫走,于是不得不打包,警察一号说服务员你来打包下。
服务员一脸不情愿的婊里婊气说:你要我把刚给你这么辛苦端上来的食物,再给你打包?
警察毫无歉疚又贱兮兮的理直气壮:Correct!
再接了一个服务员吃瘪的表情,好笑又小爽。
Henry说:You don’t know nothing. 被白人警察一号反驳:正确的语法是You don‘t know anything. 接着Henry说,反正你听得懂对吧。
几句台词充满了种族之间斗嘴的小乐趣。
还有一个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一些反高潮细节的设计,比如最后警察男二临死前问女友是不是答应求婚,结果是否定。
一般电影处理都会是让好人在临死前如愿以偿,但这个设计就很反套路,也很喜欢。
电影我看了一千多部,小说看的比较多,对电影制作本身视听觉啥的我是无知的,所以请容许我套用鉴别小说的思路来摸索一下电影。
道具服装背景及声光影等电影因素不在我论述范围,以下几点是我考察一部电影优劣的基本标准:A 主题B 结构C 时间度的把握D 演员的阐释能力E 脚本和主题的嵌合度以及脚本自身的艺术性以我个人排行第一名,德国片《自由意志》为例:主题是人是否自由;故事的结构我相信相当经得起锤炼,属于忘不掉追看类;时间度即故事情节或对话情节在时间中运行的节奏是否符合人类心理的需要,要知道有些东西又臭又长,徒增厌烦;D E 点该片在我心中都是满分。
主题有必要单说一下。
依据我的人生经验,电影主题好像和小说和人生一样,是有高下之分的。
具体鉴定标准如下:头等:人本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纯灵魂部分,或人对自身理智及超于理智的信仰的认识。
…………末等:成人肉搏电影,即纯肉体叙事中间省略号不好排序,主要逻辑应该是越和人类的意识理智接近的越上等,越和肉体接近的越低贱。
顺便我想插一句,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有早期的欧洲片和近日我看的《绝望号列车》都是头一等的主题。
荣誉、诺言、爱情、家庭、背叛、凶杀、屠戮、虐杀 这些主题中我比较钟意“诺言”——约定的达成总是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
另外,我得说说为什么关于“暴力”主题的电影那么使我缠绵悱恻。
取他人性命能让人获得超道德体验,而其过程中的虐杀正如体验爆浆前肌肤间触动带来的喜感。
我有把握梅尔吉布森是重口爱好者。
关于一些特殊因素,《六尺之下》《绝命毒师》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以及新近的《逃出水泥地》里面老有种暴力类型:六尺之下里公路上被恶人追杀,毒师里实验室抓苍蝇的濒死体验,《低俗小说》里大佬被缸等等。
该流派貌似欧洲人是开创者。
它在严肃时刻,用看似庄重,实则戏谑的对话或情节让观众留下记忆。
像是喜剧演员留下的关门声,它是一个终结,又因为喜剧成份,让人回味无穷把玩不已。
还有关于一些以结构和时间度取胜的犯罪型动作片,如 《亡命天涯》《龙胆雄威》《谍影重重》系列 《窗台上的男人》等等,除了好看,其实了无它物,单挑救世界谁能呢?
再让我以《逃出水泥地》为例做个评价,结构上来讲,我怀疑该片如《六尺之下》,当编剧了开头后,结尾是啥,编剧也不知道,依势走着看。
所以该片没有一以贯之的气魄,它们是许多情节的混搭。
而且这种情节的混搭不是依据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往往的动机却是要让观众耳目一新和出乎意料。
1、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儿取来神秘快递,想和母亲一起打开来看,因为里面很可能会有失踪多日父亲的讯息。
母亲拒绝了,因为父亲之前透露给了他会去干点私活,她知道里面很可能是寄来的黑钱,要瞒着女儿去独自分享。
2、一家人看狮子王,女儿说狮子小的时候可爱,长大了就变味了。
3、年轻的警官对自己婚姻的看法非常消极,因为他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未婚妻想要的生活(经常有钻石的生活)。
在这段关系中,他处于弱势的一方,女友直接挑明了他们智商和地位不对等。
4、年轻的警官很俗套的求婚,女友因为工作忙没有接电话。
当看到求婚钻石回电时,年轻的警官处于枪战之中挂了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拨电话给女友,女友却因为赌气拒接电话。
梅尔吉布森将手机砸个稀巴烂,年轻的警官很难咽下这口气。
5、梅尔吉布森最后在车里和黑人小伙子对峙出于二点:一是他不相信黑人,女儿经常被黑人骚扰,他对黑人有成见。
二是他憎恨手机,上一次因为他被人拍了手机视频被停职一直耿耿于怀。
梅尔吉布森最后被黑人打死是因为他不知道黑人也同样偷偷摸摸藏了一支枪。
6、黑人小伙子最后没有四六分账,只是拿出来几根金条打发了梅尔吉布森的妻女。
因为他的疑心也比较重,根本不相信梅尔吉布森真的家庭困难。
7、几个罪犯之间,他们也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在导演心目中,没有一段关系是牢固可靠的。
8、警察局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埋头苦干有业绩的警察上不去,懂政治会做人的前搭档却升了官,坐在办公室指手画脚。
他们被停职去干私活有逼上梁山的意味。
9、银行女职员被小白脸逼去上班,导演没有一丝同情的意思。
当她临死时温情脉脉的拿出小孩的袜子准备搞点感情戏的时候,被劫匪一散弹枪爆了头,真是黑。
10、电影开头,黑人小伙子刚出狱,母亲和弟弟连信息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的家庭感情也只有一般。
兄弟很够意思,让他去嫖小学的女神。
可惜,终不似,少年游。
11、电影结尾,黑人小伙子要玩之前的杀大象的游戏。
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他喜欢躲在后面射阴枪,笑到了最后。
S·克雷格·扎勒的犯罪电影优雅而令人吃惊,但它有一个硬伤。
如何解决像“穿越混凝土”这样的问题?这部由S·克雷格·扎勒执导的暴力犯罪片证实了他作为B级片制片人的实力。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扎勒是一名低俗小说家,他的故事包裹在迷人的黑色美学中,以优雅而惊人的方式展开。
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嘛?他对待种族主义的态度就像一个网络喷子一样傲慢。
言归正传。
让梅尔·吉布森饰演一名脾气暴躁的顽固警察,并不是导演对获得提升漠不关心的行为,吉布森在片中饰演布雷特·里奇曼警官,在虚构的巴尔瓦克市的黎明时分,拿着枪蹲在那里,与志趣相投的搭档安东尼·卢塞蒂就一名拉丁裔嫌疑人进行了不友好的交流。
嫌疑犯很快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一段有关该事件的视频浮出水面。
现在,里奇曼和卢塞蒂被停职了,在工作多年后,他们被金钱的忧虑所折磨,无奈地愤怒起来。
一个计划被酝酿出来,一个新来的海洛因贩子监视着“看看他是否有不需要的钱”。
当他们的猎物负责巴洛克式恐怖的银行抢劫案时,计划变得复杂了。
这也是另一条情节线的交点,因为除了里奇曼和卢塞蒂,扎勒还勾勒了一对黑人角色,似乎是为了模仿他们,骗子行家亨利·约翰斯和童年好友饼干,他们被招募为逃跑司机,现在实际上是他们邪恶老板的俘虏。
扎勒做事并不着急。
接下来是一场流氓警察和两个强盗之间的追逐,但它以无尽的耐心展开,就像经历了漫长的一天后进入美国的夜晚,一场电影般的奥德赛,点缀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但是,如果你不把手指塞进耳朵里,你就不会听到扎勒给里奇曼和卢塞蒂设计的精彩对话——远远超过亨利和饼干的对话——以及从对话中发出的傻笑的欢乐。
给人的印象是,在这部令人头疼的电影中,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梅尔·吉布森在银幕上说些难听的话,因此,正如他们所说,触发他的即兴表演——这是对扎勒才华的软弱运用。
By: Danny Leigh
警察a,一直兢兢业业,买了钻戒,快要和女友求婚了,没想到却被停职。
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
警察b,一直兢兢业业,快要退休了。
却没升过职。
住在很差的小区,女儿经常被骚扰,老婆得了瘫痪的病。
想换个房子换个小区住,没想到却被停职,经济问题严重。
黑人,自己帮兄弟打架坐了牢,老妈靠卖淫挣了钱又用来吸毒,有一个坐轮椅的弟弟,想报考游戏设计学校,急缺学费。
银行女职员,被劫匪控制,告诉了劫匪银行的作息时间和金条运来的时间。
孩子被劫匪劫持,成为劫匪的内应,知道劫匪准备抢银行,不敢离开孩子去银行上班。
不敢报警也不敢让别人报警,怕劫匪撕票伤害孩子。
这些矛盾碰在一起造就了这个影片的精彩之处。
1.黑人兄弟死的时候说,要给他妈买一台电视,很大的电视。
然后把钥匙吞进肚里,没想到有排斥反应,吐了出来,于是又吞了一次。
很真实。
2.警察b兄弟死的时候说怕自己清白的一生留下污点,警察a说会帮他处理的。
后来警察a为了拿到黑人的手机录像,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没有辜负警察b3.警察b女友发现警察b买的钻戒,打电话给他。
这时警察b正跟劫匪对峙关键时刻,拒接女友电话。
一分钟后警察b中枪,快死了,想打电话给女友做死前告白。
女友竟然耍小性子,拒接了!于是警察b没打通电话,就这么气的砸电话。
很讽刺,很真实。
还有很多地方黑色幽默和讽刺的等等。。。
一部标准的八十年代风格警匪片,故事、拍摄、完成度都很好,但是,节奏、画风明显有拖沓沉闷之感,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有些冗长了。
两个敬业好警察,家里日子可怜兮兮,又因抓毒贩有粗暴执法被停职,老警察带着年轻拍档决定利用掌握的线索玩次黑吃黑,发笔横财,结果玩砸了,横死荒野。
影片最后又来了个生硬的神反转,内讧的黑人小弟在最后鹬蚌相争中成了最后赢家,打死了老警察,告诉他应该相信黑人,并且也寄了金子给老警察的孤儿寡母。
大量的冗长的对白、空镜来揭示人物和故事,还有些貌似深刻的水泥地、猎狮子之类隐喻,其实没啥意义,两位主演这种爆裂刑警的脸谱,本就该是说干就不的轰天炮的主,总之,影片看得很不爽快,完全不是梅尔吉布森的风格。
大约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逃出水泥地》。
片名Dragged Across Concrete (2018),别名高压制裁(台) / 黑吃黑。
本片由狮门出品,狮门以B级片著称,在影片一开始就奉献了一幕惊爆的肉搏戏,瞬间调动起了观众们的热情。
但随着影片发展,整部《逃出水泥地》带动的情绪呈现从高到低的平滑曲线。
影片最开始的激情随着时间流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废话和拖沓的情节。
老硬汉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在本片中担任男主角Brett Ridgeman,他是一名年仅60的老警察,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抗击罪犯最前线。
一次他和搭档Anthony Lurasetti抓捕罪犯时,采取了过度暴力的方式,遭到“热心”市民拍下向媒体投诉。
在圣母情结泛滥、政治正确第一的情况下,警长选择息事宁人,Brett和Anthony被停薪停职6周。
这让脾气火爆的Brett十分不爽,心想自己拼死拼活一直兢兢业业抓捕罪犯,却落得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而自己几十年前的搭档则早已升官发财,坐在办公桌后训斥自己。
同时,他的老婆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只能依靠拐杖艰难生活;女儿上下学路上总是被路边小流氓骚扰欺负。
一桩桩烦心事积压在一起,Brett决定弄点钱,改善生活条件。
同样被停薪停职的Anthony一样也有很多生活的烦恼,没了生活来源,他甚至连准备好求婚的钻戒都负担不起,结婚大事也遇到了大麻烦。
Brett找上Anthony,想要做一些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去赚钱,Anthony原本内心是拒绝的,但架不住金钱攻势。
有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时,什么公正道义都先免谈吧。
Brett想到的办法是黑吃黑。
他依靠以前的线索推断出有一伙歹徒会做坏事,于是想要监视他们,打劫这群歹徒,赚一笔钱走人。
随后剧情就在黑吃黑的过程中进行。
要么是黑警吃了黑帮,要么是黑帮灭了黑警,具体结局大家可以在影片中寻找。
俗话说的好,黑吃黑,越吃越肥。
而在这里却变成了黑吃黑,越吃越废。
影片十分详细的描写两方势力争夺最终战利品的过程。
黑警的优势是专业战斗素养和技能,黑帮的优势是人数优势和先发制人,鹿死谁手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不论哪方获胜,最终结局都是极其惨烈的,想着一网打尽赢家通吃几乎是不可能。
想逃出水泥地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潭。
下面的人幻想着野鸡变凤凰,可是按照《刑法》里的方法绝不是出路。
当水泥凝结变硬,水泥地里的人只能永远陷在其中。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影片立意是在这个基础上,兢兢业业干活的永远赶不上投机取巧的,懂得经营的人早早地爬到安全高位,闷头苦干的人则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再给他们安排上一场黑吃黑的枪战,于是让老实人吃亏似乎就成了唯一出路。
缺点也同样明显,电影实在是太拖沓了。
159分钟时长的电影,有一大半时间在说废话,拍完这个人说话再拍下一个人说话,好像导演在练习他的正打反打。
《逃出水泥地》编导把时间全用在描写无关紧要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导演看《冰与火之歌》看多了,觉得POV的方式特别酷,一定要事无巨细地表现小人物,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感情,然后再把这个角色用很普通残酷的方式写死,让观众们觉得很震撼。
可是就影片的时长来看,观众完全来不及对这些角色产生认同。
出场人物太多太密,详细描写地又缺乏重点,结果只能让人昏昏欲睡。
屌丝互斗黑吃黑,叙事拖沓没重点。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开头停职的时候还大骂政治正确,中期组织抢劫,有点交代不清,就为了突出劫匪的凶残,为了杀而杀,抢劫一个便利店,就把启动资金弄到了,还浪费时间的介绍了一个银行职员,后面就不得不让黑叔叔活下来,黑叔叔都是好人不得不犯罪,最后还墨迹半天,还住上大房子,成了富翁,没有狗咬狗和大烟枪那么干净利落败笔。
很简单的故事,节奏极其缓慢,凑时间,把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拍了一遍,支线多的可怕。
有不懂人情世故一辈子小警察的,有没文化只能跟着悍匪瞎混的,有专业抢匪杀人狂的,还有可怜兮兮心理障碍坚持上班的,总之一堆生活不如意的人凑到了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但影片拍得质感不错,能看。
聚焦低收入人群的暴力问题。
越穷越贪,素质越低,非得火拼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把钱全吞了才算完事。
加拿大福利不行啊,警察这么惨?
一个半月停薪留职就撑不住了?
从下定决心干一笔到真正实施,没计划没安排,没b计划,一个电话给搭档叫过来,来到盯梢地点死守,一路跟着到银行,还被发现了,这水平也是有的瞧。
好在交火还算专业,虽然把搭档赔进去了,还算单枪匹马干翻一帮匪徒,没狠到底,阴沟翻船,很写实的笔法,没有主角光环,漏洞百出,全靠黑人仗义,寄来一箱金条,over。
就算赚外快还玩这么悬的,随便街头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