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是永恒的主题,就象四季反复接替~万事万物冥冥之中的纤微关联一被发现拉扯出来就变得巨大、漫长`````呼吸,同一房间,同一城市,还是同一片天空之下?
墙角的呼吸,阳台的呼吸,木桥的呼吸,雪地的呼吸;探望室没有了呼吸的唇闭`````一直不喜欢张震居然也被老金激活了,老侯都未能达到的火候啊老金除去一如既往在电影里潜藏着的主题外,还一如既往的很会挑选女主角,尤其是在“经看”这方面刚播放影片时看到不太漂亮的中年女子,我就能立即肯定我会越来越喜欢她,她越接近片尾会越漂亮,这次依旧没有失望感谢某种延续,就如感谢能持续呼吸强大的力量就是如此容易被人忽视。
别忘了最终是谁结束了张真的生命
《呼吸》,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继《空房间》、《弓》之后的又一温情作品。
据说,这还是金基德特地为张震度身订造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韩国妇女发现了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之后,与一个死囚犯(张震饰)产生情愫,最终却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
金基德式的温情在国内,提起金基德,首先联想到的必然是情色和暴力。
《漂流欲室》近乎变态的虐恋,《收件人不明》挑战着对暴力容忍的极限,《坏小子》为占有而毁灭一切的爱恋……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让人在生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
金基德的作品也很自然而然地被套上色情暴力的帽子。
在国内,很多媒体把《呼吸》冠以“激情大片”大肆渲染。
而我却更愿意把它称为温情片,一种金基德式的温情。
金基德,温情,两个水火不容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滑稽。
然而,却找不出别的第二个词来形容《呼吸》这部片子。
这种滑稽实质是金基德路线的巨大转变而产生的陌生感。
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金基德的温情在一点点地向外渗透。
这时,金基德迷们才发现,这个如此冷血残酷的汉子居然还有这么温情的一面。
说这部片子温情,何以见得?
从剧情设置来说,女主角的出现,为死囚绝望的生活带去一丝的希冀;死囚的等待,让女主角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监狱长的通融,让这个不可能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和结局;出轨丈夫的回头是岸,让悲剧的色彩消褪于忏悔之中;一家人在雪中的雪仗,让一切冰释前嫌。
从影片构思来说,女主角用心地为死囚设置四季的相见情景,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繁华似锦,秋天的金叶满地……都给监狱死气沉沉的灰色调带来亮丽的色彩。
这种温情,若不是对边缘群体怀着极其深切的关注与凝视,恐怕也不会想得出来。
最后,从片名来说,呼吸—— 一个朴素得如同空气的词却道出了无尽的玄机。
肤浅点来说,可以看作片中女主角小时候溺水的经历让她无法呼吸的回忆让她对呼吸的强烈追求。
再深层一点,不如说是导演对电影的追求的宣言。
《漂流欲室》、《坏小子》这些金基德之前的作品,都让人有种无法呼吸,将近窒息的感觉。
片中的爱情无一不是以捆绑他人,独占他人,甚至是疯狂到以毁灭的形式去达到爱的目的和意义。
此片以“呼吸”为名,或许象征着金基德对于爱产生了一种新的认知,对过去窒息式的爱情的摒弃,对未来的电影中所探讨的爱情如呼吸一般自然,而又不可缺少的宣言。
这是金基德这个铁汉独特的温情表现形式。
一如既往的失语症虽然,金基德在一小点一小点地往自己的电影添加不同于以往的元素。
但是对于他在电影中一步步摸索出来,具有金基德印记的元素,他始终没有放弃。
失语症群体便是其一。
从《雏妓》,《收件人不明》,《坏小子》到《呼吸》,金基德从一而终地关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被主流社会所蔑视,被主流声音所淹没。
这也是他们失语的症结所在——在权力面前,他们是失去话语权的一群。
金基德只是用一种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状态。
主角们的失语也从无意识的“失语”进化到了有意识的失语。
从《漂流欲室》哑女在生理上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到《弓》《空房间》《呼吸》里面的主角选择性地“失语”——对权力一方采取沉默的态度,只等待某刻的爆发。
而这种选择性的“失语”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荒诞感。
《呼吸》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失语”的人物。
在丈夫和死囚面前,她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在自己自己出轨的丈夫面前,无论丈夫说什么,怎么说,以婉约的态度还是粗暴的态度,她都一言不发;只有在死囚面前,她才像往常一样说话,甚至比往常说得更多,欢快地跟死囚说着很多过去的故事,甚至情深款款地唱着情歌。
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金基德镜头下的这一群人,与其说他们的沉默是被迫的,不如说是他们自身的选择。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彼此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所说的话也不会产生任何效力,于是采用沉默——这种异常的反抗方式——来抵抗。
荒诞感与东方神秘色彩金基德的作品总带着某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感来源于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的。
《坏小子》里的坏小子为占有女主角而设计毁掉她前程,《漂流欲室》里的哑女为唤回爱人的回头用鱼钩塞进自己的阴道。
这些都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却又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群体现状。
当这群失语症的群体进入了有意识“失语”的阶段,金基德似乎更钟情于这种荒诞感,并为此添加更多的东方神秘色彩,《空房间》里男主角的隐身术,《弓》里面女孩的神秘算命方法。
而这种神秘的东方色彩到了《呼吸》似乎又嘎然而止。
然而荒诞感却仍然延续,从不露面的监狱长,在背后监控着一切,控制着整个事态的发展。
这是一种对权力的暗喻,还是对一种社会无形力量的揭露?
金基德与暴力美学提起金基德,不得不提暴力美学。
哑女用鱼钩钓起所爱的人(《漂流欲室》),强壮的小伙子把母亲的情人以杀狗的方式进行杀缪(《收件人不明》)都让观者一看难忘。
这种血腥的表现方式也是金基德电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然而,暴力与失语症人群联系起来,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组合。
因为权力的不平等,这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当所有可以与社会为之维系的权利被剥削瓦解,其人性的弱点将充分暴露,呈现出最初的一种近乎于动物性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现。
《呼吸》算是金基德作品里面较为少的暴力血腥场面的作品。
或许是因为在这部片子中,死囚处于了维护权力统治的核心——暴力机构里面,就连最基本的动物性也已被剥削,成为了被囚化的形象。
由此,金基德的电影里面,总是带着一种猩红的色彩,让人胆战心惊,却不得不惊叹。
我的开头不应该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看完《呼吸》后心情沉痛、不能平静,无法从金基德电影中解脱”,事到如今,对待金基德必然要理性起来。
《时间》时是“再看”,这次是“又看”,可见这位老兄的效率确实是高(眼下依然期待小田切让加李娜英的《悲梦》,堪称迄今最具份量的卡司阵容)。
直观地对《呼吸》打个分数,大概相当于戛纳刊物2.1的评分(与王家卫的蓝莓夜接近),没有大突破,只有小亮点,还行。
喜欢者依然可以戴着眼罩、摒住呼吸继续支持,但《呼吸》不错一点当属它的结构小巧轻盈,片长也只有80来分钟,金基德的低成本速成创作依然特立独行,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1.重复延续的主题只要是金基德作品,不管是有意无意去设置一些细节表露个人特征,它们都能被影迷将无做有地一一翻出。
以下要说的,你可以不当一回事,但它们在《呼吸》中真实存在。
首先是开头出片名前的自残,之后还有几次溅血再演。
《时间》中作为变相自残的整容,居然被一伙人看出是抨击韩国整容业,现在回想还是不可理喻。
张震饰演的囚徒在不折不扣地自残寻死,猛刺喉咙的行为与塞鱼钩并无二异,均是出于恐惧,尤其是惩罚与死亡的恐惧。
他的行为又要联系及为何被判刑入狱,究竟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
在后面,《呼吸》的故事自然提到了相关一切。
此人灭妻杀女,当属大恶之徒。
类似自残还有他的撞墙,讽刺的是当妇人和他来了段感官世界般的交欢后,要将他窒息而死,他却表现出了逃避的恐惧。
其次是家中做雕塑的女人和中间一段阳台上的人偶道具,冰冷没有生命的物体。
这个可以追溯至金基德的美术本行和《野兽之都》、《时间》等多部片子。
在《时间》里有人不客气地批评了海边稀奇古怪的几何体,没办法,金基德的审美就是如此,太主流大众的他反倒看不上了。
同样的,对于春夏秋冬的故事形式,乃至死亡宿命的无法逃脱,这类陈列堆积并不陌生。
最后是《呼吸》的影片灵感,来自《空房间》里年轻人修炼隐身消失大法的西大门监狱(密室禁闭的空间束缚)。
得承认在某些时候,会好奇为什么是安排四个人蹲一间牢房,简陋的铺设实在叫人想起三池崇史《46亿年之恋》的同性爱。
2.影片故事的解读几个关系是要搞清楚的,囚犯和狱友、囚犯和妇人、妇人和丈夫等。
妇人给囚犯讲述的春夏秋冬,其实就是她和丈夫的美好点滴。
丈夫变心找小三,她的记忆复制献给了处于痛苦状态中的囚犯,约他分享。
囚犯过去的家庭(应该)和妇人的初始处境相当接近,比如妻子变心,他痛下杀手。
他们示好的开始就是讲述死亡体验,对于囚犯而言,死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他有过几次尝试。
他的内心阴暗很难去揭示清楚,不如留白给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来进行解释。
妇人接近他、亲吻他甚至热烈交欢是喜欢他吗?
显然不是。
当丈夫回心转意后,她解脱得很轻松,可称之为务实。
之所以接完冬天的故事,既是让故事回到起点,也是弥补妇人对囚犯再度自残寻死的内心不安,墙壁的白灰即是冬天的壁纸,我们并不惊讶地看到丈夫和女儿在高墙外堆起雪人打雪仗,她与囚犯却在里面仪式般肉体交欢。
在这里有人要用上老套的救赎一词,何来救赎?
对于一个死刑犯,哪来的救赎余地。
说白,《呼吸》的关系之争就是爱情的角斗,受困一方要挽留离开的,妇人和丈夫之间冰冷无语,同性的妒火杀死囚犯。
死在爱自己的人手上,这不会是一个很坏的结局,即便他是个男人。
其他合力谋杀的狱友作翻滚状退出屏幕下方时,这个与死亡有约的故事正式终结。
妇人唱着欢快的歌曲,一家三口行驶在冬天白雪铺地的回家路上。
《呼吸》的故事并不难懂,难懂的是触成囚犯和妇人接触的监狱长,即是躲在监控器背后的金基德导演。
他藏身在后,从不露面。
这里已不能用常理去解释说这个人是否因待监狱太久有了窥淫癖——他是站在导演的身份上去控制整个个故事,让观众目睹剧情的展开前行,而不是一步到位。
他在控制镜头、按响警铃之余,还会干点切换画面的闲杂活(冬天一段),这无疑是助于观众的理解。
2.深呼吸的合理性这个故事需要合理性吗?
为什么监狱内的囚犯安危可以被新闻反复报导,为什么监狱长会允许他们做出格的肌肤之亲,又为什么其他狱友会合力反对囚犯的 “出轨”。
面对喜欢边缘人物的金基德,似乎很难平心静气地去将故事圆说。
它的合理性其实只是建立在监狱与家庭这两个室内空间上,监狱并非只是单纯的禁锢,更多是一种囚禁人的象征。
比方说妇人被婚姻及女儿所累,自知丈夫出轨却不断封闭。
不让囚犯开口,这是自残造成,又是另一种失语症。
现实中没有爱的囚徒,在幻灭的情感体验后,他避开了刑罚,死于爱人的掐杀。
这个逻辑又是什么,会面室的风光、歌声、自白,都充实了囚犯的空虚躯壳,但它们之后只是被烧掉的壁纸,妇人也不是真心爱他,他们每每又被强行拆开。
最后一次,妇人给了他漫长、真实的死亡体验,正如她在第一次所讲的那样。
有所顾念的囚犯害怕了,害怕这种热烈疯狂的死亡,他本能地逃避,如同一个失败者——就相当于妇人将所藏记忆倾泻于他,自己如愿地全身而退,甚至因为她的所作所为,丈夫也被挽回。
囚犯的死,反倒是个合乎情理的结局。
对于《呼吸》,金基德这样解释说:呼吸是一种围绕着死亡的行为。
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死。
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
在这个故事里,囚犯实践了这一说法。
我们也可以将《呼吸》理解为一个散发死亡气息的故事,所以它经历四季,就在冬天作结。
所以影片与气管所在的喉咙会有诸多联系,借此,更是跟以往失语的金基德完整地缝合在了一起。
众所周知,老金喜欢拍一些边缘人的主题。
这些题材往往都不是主流,或者说社会上人眼所见到的最常态,而是一些大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异化后的一些负作用。
老金总是喜欢关注人的情欲。
空房间的和谐式偷情也好;漂流欲室中残忍冷酷的占有也罢;坏小子的因自卑而破罐子破摔相的沉沦;又或者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轮回执念等等,每一部片子里,都或多或少与这个主题相关。
而老金粗糙的镜头语言却总是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压抑。
情,难以抑制,痛,给人真实。
每一次影片的开头,都是与常规方式不同的阐释。
没有交代故事,没有台词,对白,没有大场景大环境。
只是像手持DV跟踪主角一样。
通过一件件小事串起主线,让你在中后期有一种“啊,原来主角的非寻常表现是因为老公的偷情背叛”这样的感慨。
恰如其分的让人感同身受。
世界本来就不是黑白之间,泾渭分明。
总是纠葛在一起。
前一秒,你觉得她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后一秒,她内心的痛苦,虽无语言,但仍能让你切肤体会。
四季变化的探监像是女主报复老公偷情的时间,你出轨一年,那我也要做足这个时间,让你感同身受。
不做足这个对称,对等的报复,两人都无法平静的面对。
复仇,人人都会有的心态,但出现的时间点,前后的强烈对比,才让人觉得本来难以理解的情节,如此恰当。
不禁引发观影人的思考,我若是她,我会如何?
上一次我写长篇的时候就提过,老金总是在影片中,或深或浅的含着救赎。
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犯了错误,悔改,承认,就可以完结的。
痛会伴随,真相,不会终结。
金基德所期盼的,不是人的悔改。
而是从最初,最起始的原点上,这些带来悲痛的错误都无复存在。
这也是他之所以大部分影片中都涉含超现实元素的真实意图。
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无法实现的,在影片中构造出的理想的世界里,得以呼吸,得以长存。
我不想讨论情节,我只想说一点我对于这样安排情节的感受。
那就是如我标题这样,在我感受金基德这些影片中,我的理解,所谓的边缘人,也是在特定环境下,由普通人产生的。
只是正常人,加上了那一点正常但特殊的环境。
自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后产生七情六欲而引发的人类本身的罪孽,世世代代为此赎罪。
或许,金基德所营造的,期盼的,是那食用禁果前的无拘无束,难分难离的人与人的沟通和共存。
标注:硬盘里13部金基德的电影,这部是最后看的,所以我是对他这些影片整体做了一个感慨。
这些难以驾驭的题材,让人看后,不觉得费解,仍然有能够理解,觉得合理,而后感人。
难以置信这样的导演仅仅是出自朝鲜半岛上偏安一隅的棒子国国民。
我大中华13亿人口。
怎么说呢,其实,生活挺难的,拍电影挺难的。
他们说,一个人濒死的时候,会发出粗而重的潮状呼吸。
沉重得仿佛可以冲破胸腔。
那代表一种欲望与绝望,想要留住的却终于还是要失掉。
欲望,生命,还有,呼吸。
呼吸,又看到熟悉的金基德,失语的挣扎。
没有窒息过你怎么能够体会得出自由呼吸的快乐?
一个人的窒息,却换来另一个人的自由。
女人对死囚说,你知道窒息的味道吗?
他隔着厚的玻璃从小孔中拔下女人的一根头发,然后重重地吻一下,眼中透出的有绝望也有凶猛。
她在会客室里演着春夏秋,跳舞唱歌,那些美丽的回忆,在眼前复活。
终于,自由在冬季来临,是她逐渐陷于窒息的婚姻和他的救赎。
一切终将结束。
完结的时候,在耳边回响的还是那一轮又一轮沉重的潮状呼吸。
死囚犯与良家妇女的爱情故事——很多介绍都这么说。
我觉得根本就不是这样。
主角可能是死囚犯与良家妇女(这称呼真搞笑),但真正涉及爱情的还是女人与其丈夫。
另外再算上死囚犯与另一个死囚犯的男男爱。
女人的家庭丈夫出轨,女人却只是沉默,或者不停的做雕像,雕像是一个有一支翅膀加一支断翅的女神像。
再不就是带孩子,和女儿一起做幼稚的事情。
甚至会神经质的拿别人用过的发卡带在头上,凶狠地拒绝丈夫把发卡拿下来。
不与丈夫讲一句话。
她表面是安静而顺从的,内心却无人可知。
她冷眼瞧着丈夫因接外面女人的电话时露出的笑容,不发一声。
终日追踪关于死囚犯李真自杀的新闻,近乎执念。
她是爱他丈夫的,所以默默忍受丈夫加之于精神上的伤害。
但承受是有限度的。
因此,当忍受到一定程度时。
她去看了死囚犯李真。
李真其实只是一个通道,让女人重返她与丈夫美好爱情的通道。
正如女人对死囚犯所说的关于死亡5分钟的事。
她死了有五分钟,变成一只鸟在天上飞。
在她模糊的记忆中,那是及其美好的五分钟。
所以有时候,她想重返那遗失掉的五分钟。
但她无法找到重返的道路,正如他无法重返丈夫的心。
而囚犯在电视上出现了,他即将死去,或许他是离死亡最近的一种人吧,因此安全,不会背叛。
可能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她去见了死囚犯。
她像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一样出现在李真面前,为李真讲述她 的故事。
她尽其能地让他看到再也不会见到的监狱之外的自然美景,以四季 的形式展现。
把会面室用墙纸布置的充满有季节特色的氛围,如满目的繁花,或清凉的海滩,或鲜艳的枫叶。
而且每次她都会穿上相应季节的服装,带过来相应的道具(游泳圈等),亲自为其演唱一首歌,最后递上一张自己的私人照。
女人在死囚犯面前尽显其风情,显其温柔,显其宽容。
但一回到家,脸色僵硬,仍然不发一语。
男人终于忍不住了,他问,你在外面是不是有别人了。
女人当然没理他,第二天照去。
男人决定跟踪。
在监狱保卫科长的办公室里,他看到监视屏上女人与死囚犯吻得热烈,还有墙壁上似曾相似的长满枫叶的山。
死囚犯被拉走后,男人放大女人的表情,发现女人的脸上是深深的悲伤。
很深很深的悲伤。
虽然没有一滴泪。
男人仔细看着放大了的女人的脸,不发一语。
或许就在这一刻,他才终于发现他伤女人有多深。
之后,男人断绝了外面的女人,专心的想让女人回来。
男人虽然之前有不对,但终究回头了,而且对女人宽容而有耐心,甚至是令人感动的。
女人最后一次见了死囚犯后,看到男人和女儿堆 的三个雪人,便加入他们的雪仗。
最后,一家三口坐着男人的汽车回家,车内女人和男人低低的唱着冬之歌。
女人终于还是获得了爱,宽容与救赎。
而死囚犯在监狱中被恋着他的死囚犯勒死了。
终究是死去。
死囚时张震演的,一时没认出来。
眼神闪着噬人的光,赤脚,像只野兽。
电影基调有点灰暗,但最重要的是,女人终获救赎。
女人与死囚犯间应该没有爱情。
根本没这个可能。
女人其实是多么深爱她的丈夫。
丈夫其实也爱她,但他在久远 的时间中已渐渐遗忘,所以才会做出伤害女人在外面找女人的事情来。
女人可能这样对自己说,我把所有的爱都放到死囚犯身上,然后,在他行刑的那天,就能带着我的爱永远的消失了。
我也不用再爱,不用再痛苦了。
她原本是这样打算的,秘密的孤独的绝望的进行一次精神性自杀。
她把自身置于幽暗的无法见到日光的地下通道,踽踽独行。
宛如那死去的5分钟一样。
但是深爱她的丈夫终于发现了,他向他伸出了手,向她重现了光明。
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时间遮掩、层层叠叠被深埋地下。
但是,一旦爆发,能量巨大。
一场沉默的拯救。
张震加金基德简直就是非常奇妙的组合。
最搞笑的是影片中饰演的名字的角色也叫张真。
这是一部非常奇葩的影片,这部影片不是拍给我看的。
当然也不是拍给那种普通人看的。
我觉得像我这种普通人,平常人可能根本欣赏不了这部电影。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归结于一个字就是:烂。
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意象太满。
导致装逼过了头。
人物动机莫名其妙。
台词也很糟糕。
我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居然都没认出来那里面的那个男人居然是河正宇。
我男神就这样被这电影毁了。
之前在《时间》里面也不是这样的啊,怎么现在这部电影里拍成这样?
还有张震饰演的那个角色跟那个男狱友的戏份也是莫名其妙。
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而且这部电影我敢保证成本制作费非常低,为什么要我如此肯定呢?
因为场景非常的简陋。
整部影片就两个场所辗转拍摄。
说实话,这电影挺辜负了两位主演的演技的。
我自认为演的还不错,特别是张震,眼神饱满,含情脉脉,特别有戏剧张力。
就是跟那个男狱友的那个戏有那么一点点莫名其妙。
看了这么金基德的电影,我觉得他拍的最好的就只有两部:《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其他作品要么是奇葩之作,要么就是反复重复一个主题:轮回。
要么就是莫名其妙恶心人的作品(如《莫比乌斯》,当时看完被震惊到了,完全不知道这电影要表达什么。
)要么就是装的逼逼真(如《圣殇》,当时看完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这部片子能得金狮奖。
而且我记得金狮奖最大争议的连续三届就是那三届,包括《圣殇》在内的那一届。
还有就是有些韩国电影真的拍的就是烂。
像什么《下女》《金钱之味》居然还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提名???
包括这部《呼吸》。
幸好没拿奖,不然我要被金棕榈吓死。
昨天看完金基德的新片《呼吸》,因为里面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张震,因为是金基德,因为一直很想看,所以特别期待。
金基德的电影很特别。
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成本,有种“巧合”,关于叙事的技巧他游刃有余。
在我看来,他的电影可以稍微归类一下。
关于水的印象的例如《弓》和《漂流欲室》是一类,固定发生在水面的木制空间中的超越年龄的爱与一个妓女对一个杀人犯的爱,弓与鱼钩成为表露内心的唯一道具;他电影里根据“由一个念头”而产生的事件的有《海岸线》和《撒玛利亚的女孩》,海岸线因为一次挑衅,一个监视海岸巡视间谍的士兵打死了一个村民,从此该士兵的生活只能伪装,敌我关系最后诠释得很决绝,而《撒玛利亚女的女孩》想法更是荒唐,两个为了去欧洲旅行的女孩为存钱去做妓女,其中一个女孩接客(她也是《弓》的主演),一个女孩放风。
女孩接客的时候遇到警察搜房,然后跳了下来,坠楼身亡。
另一个女孩开始按照死者的笔记本,找出通讯录里的一个个男人接客,杀掉。
而女孩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他接受不了自己女儿是妓女的一切,跟踪后刚好发现女儿在人民公厕解决完一个男人。
这名父亲终于选择毁灭自己的女儿;之后的金基德电影思考就更深入了,更有种探讨的意味。
除了《冬去春又来》这类和尚题材,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命理分析外,《空房间》、《时间》、《呼吸》,其实都是在探讨一些过于苍白的,七年之痒、爱情成为过去式的话题。
《空房间》里擅长开锁,最后练成幽灵身法的男人;《时间》里为了保持恋人新鲜感,整容后勾引自己丈夫,丈夫却不相信她的女人;《呼吸》里抱着画纸却汉城监狱探望张震,在摄像头前唱歌、接吻、做爱的女人。
金基德的电影已经从之前的简单、突然的人性之爱与恨转移到了探讨时间对爱情的历练与璀璨。
《呼吸》里的女人的生活是苍白的。
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在电视里看到死刑犯张震自杀的消息,对于死亡的记忆让她想见他。
她从家里电脑里找出昔日和自己丈夫记忆里的片段,把探监室布置成春天、夏天、秋天的景象,给他唱歌,和他接吻、和他做爱。
看到故事的最后(女人的丈夫在监狱外等她,她在监狱里和张震纠缠一起,窗外下着大雪,丈夫和女儿在堆雪球打雪仗),我都不能确定她对张震的爱情是否存在。
她只是找到了一个缺口,仿佛找到一个干净而清白的人,把他当成一个载体,灌输着自己幻想的、曾经存在但当时人已经忘记了的,关于爱情的记忆。
呼吸与窒息是一个孪生的命题。
电影叫窒息未尝不可,5分钟死亡记忆,身体膨胀,像气球一样浮了上来。
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层淡淡的膜,因为只是一层膜,很近很近,只要稍微再靠近一点,两个人就能像一个人一样发生任何关系;因为的确存在一层膜,纵使很薄,却始终存在,因为这一层膜,看不见对方,于是很孤独,于是,在膜之外的另一处寻找着突破口,人没捅开应该捅破的膜,却捅开了另一层膜。
被五彩画布装饰的房间,很美好,很漂亮。
充满爱。
女人为他几乎唱了整个四季的歌。
一开始是春天,当时的歌词是: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我们的心窝里;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无边的原野中;绿意盎然,新春降临啦……那是女人第二次见他的时候。
她一共见了他五次,在第五次,本来应该唱冬天的歌。
但她没唱,在短暂的时间里,她获得他的身体。
是的,在那一刻她明白自己的一切,她送过他照片,她为他拍过全身,她最后一次见他时,她的丈夫已经答应不搞外遇了。
所以最后一次,她什么也没说,让一个死囚获得他应该得到的。
最后一阵狂热的吻后,张震像个成全女人获得原本爱情的工具,被抛弃了。
而结尾时,女人和丈夫在孩子跟前唱着心照不宣的歌。
在歌声中,张震被犯人锁着喉咙,窒息而死。
那一段歌声是这样的:雪花纷飞,你已远走;雪花纷飞,我心寂寥;梦中作画,暖暖微笑,覆盖白雪,我看不见,目视你远去,我仿佛被雪击中,即使我悲伤的呼吸,唯有雪花纷飞……
金基德说:“呼吸是一种围绕死亡的行为。
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死。
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
”她的婚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发现丈夫有外遇,他不解释,不道歉,还粗暴地夺去别在她头发上的情人漂亮的发夹。
她觉得她的婚姻只剩下冰冷的沉默和濒临死亡前微弱的呼吸。
活着对她而言已没有意义。
这时,她在电视新闻中看到那个自杀多次的囚犯,他因为妻子变心,杀了妻女,成了死囚。
多次自残让他失语,执行日期也一次次提前。
她发现他是和她一样想体验死亡的人,于是她开始去监狱探视他。
将会面室布置成春夏秋冬的景色,墙上的风光、歌声,自白,其实是她和丈夫美好的点滴。
每次会面结束后,当那些美好的回忆结束时,她会绝望地撕掉那些画,将壁纸和花烧掉。
去见他,成了她婚姻里唯一重要的事,她不再做家务,也不再带孩子,不和丈夫说话,在严冷的冬天穿着春天和夏天的衣裙去见另一个男人。
她的反常让丈夫困惑,他偷偷跟踪她,发现她去见的是一个死囚,在监视器上丈夫看见她和那个死囚接吻,伤了心和自尊。
丈夫结束了婚外情,想和她重新开始,他希望她也别再去监狱看那个男人。
死囚再次用利器自杀,未遂。
她最后一次去见死囚,在爱欲中,她让他体会到真实的死亡体验,当他在吻里无法呼吸时,惊恐、害怕,挣扎并且退缩了。
原来人在死亡面前,有天生的懦弱和求生本能,只要有一丝呼吸的可能都不会放弃自救,她也一样,当临近死亡的婚姻有了转机,她知道她又能在婚姻里正常呼吸了。
最好的创意来自探视室的布置,春天那段看得我笑死,女人五音不全地又唱又跳,颇有点金三顺的感觉,跟日常生活中的她是一点也不像的了。
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看到的花朵的颜色,她涂抹在课本上的梦想,就算父亲用杜鹃树枝不停地抽打也无法阻止。
对,她是那样执拗的,一直这样,对于人,对于物,对于内心的叛乱,执拗到疯狂。
丈夫外遇的始终、不属于她的发卡的安放、白色衬衣的洁净与肮脏、雕塑的完成和毁灭……她把人生四季中最美好的记忆与这个有着迷人眼睛的死囚分享,她把一个女童、一个少女、一个少妇的全部的炽烈的爱倾泻在一个偶然出现又很快会消失的男人身上,他之于她不过是花样年华中梁朝伟的树洞,她要借助于他实现自己内心的巨大疯狂,毁灭他或任他自行毁灭,然后完成一个轮回。
在白雪的覆盖下,好像没有人能够穿透另一个人的内心,雪藏的时光适合疗伤,然后,春天就来了,绿意盎然了,什么伤痛都可以不去在意了。
四季歌歌词不错,保存一下:春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我们的心窝里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无边的原野中绿意盎然,新春降临啦降临在街灯的阴影下新春降临啦人人乐开怀哦春风轻拂让我们手拉手啊去看花儿哦去看湿漉漉的春雨哦一滴又一滴啊四处的花儿都苏醒啦它们齐声唱啊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我们的心窝里夏我们去海滩啊,那里星星疯狂的闪烁我们去海滩啊我们去海滩啊,那里青春四溢我们去海滩啊我们去海滩啊,轻轻的告诉我,你甜蜜的爱哦我们来到情人海滩,那一片海滩即使你不说爱我,即使你不说爱我即使你不说,我也会纵身爱之海滩我第一感受哦,那燃烧的嘴唇踩下无尽的情人的脚印哦秋路边摇曳着美丽的花朵啊我踏着这秋日芬芳的小路焦急的等待哦怀着黄色秋叶之心我唱啊当落叶坠落藏身于花儿背后我为那寒风叹息路边摇曳着美丽的花朵啊我踏着这秋日芬芳的小路,踏着……冬雪花纷飞,你已远走雪花纷飞,我心寂寥梦中作画,暖暖微笑白雪覆盖,我看不见目视你远去我仿佛被雪击中即使我悲伤的呼唤惟有雪花纷飞
越是死到临头,人反而都活明白了!
张震狱中独角戏。他的眼睛又长又静,像心事暗涌的少年的眼睛。没有杀人动机,主角互相之间全然陌生,牢友的感情寄托不知从何而起……就只有一个,两个,三个人各自的孤独,金基德是在表述,剧情背景缘由都不是必要的,唯孤寂共通。
人性的极致幻想,剧情稍弱
很不金基德,很不张震
金基德的蛊惑力对我来说减小了。看的时候刚好扁桃炎,特别能理解窒息同咽喉的痛
观众是不是监视器前面的人,旁观着这一切。
恶心..
爱与爱……张震没有一句台词都能那么秒人啊!
越爱越恨,宗旨有点禁片的味道。
金基德。。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没看懂……
俺沒文化你可別蒙我啊!真是不懂這邏輯了,俺只看到了周旋在倆男神中的家庭主婦T T這跟呼吸有任何關係嗎?爲什麽去招惹死囚啊?!
女主角好丑好丑好丑好丑
和《悲梦》差不多,流于形式忽视了内容,有些地方蛮搞笑,总的来说无趣
6/10。监视器作为一个介入者控制两人的情感发展,妻子精心装饰的四季房间、冬天不怕冷穿上连衣裙载歌载舞,到最后通过窒息的亲吻确认张震放弃自杀,她只是希望从跟自己家庭处境相像的囚犯那里获得解脱,原谅了丈夫的出轨,属于自由世界的在堆雪人紧紧相依,短暂拥有虚假爱情的张震则孤独流泪走向死亡。 @2016-10-21 21:54:03
金的惯性思维
很不爽!感觉刚被撩起来时,后面就续不上了。和几年前的《空房间》比,高下立判。
看惯了金基德,这部似乎有些平淡了。但金基德还是金基德,即使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都能被他编排在一个故事里,可能这就是他的魅力,在不同表皮底下,隐藏着相同的无奈伤痛,这就是金基德电影里的人物。春夏秋冬作为一年也代表了生命,其实金基德的隐喻看多了还是很容易懂的
感觉这导演也就是这点套路吧
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