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超
主演:耿乐,常洁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简介: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陈思绪(耿乐 饰)因为高考第四次落榜而对考试已经心灰意冷,带着女友郭萍(常洁萍 饰),两人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的灵芝培育术,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上面。最终,从郑大姐那里,他们花高价买走了提取类固醇的技术项目,可回去后才发现郑大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骗子。愤怒的两人又折返回去找郑大姐..详细 >
3.5
希望自己不忘理想
389
高考和青春夹在一起的艰难迷茫,影片最后女孩的青春似乎还游走在无休止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当重点放在旅途上面,那其实就是已经接近了探索的本质。人生是含糊的,甚至没有办法说清。他让你觉得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们认定是冰冷的。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所有的东西都被包含在了其中,你可以说说两性,你可以说说家庭,你可以说说教育,你可以说说执拗与怪异;就这么112分钟的片子,已经让一切变得通透。相比之下,贝拉塔尔那些就是垃圾影像
杨超真的对长江有执念,耿乐从黎明的候车室醒来穿越隧道看到码头的镜头犹有余味,那时候的杨超对镜头调度的追求还没有那么精准刻意,“高三学生的逃避高考之旅”,谁都有过厌学的时候,但总缺乏这份天真与勇气。(主人公第一站武汉在武大落脚,和去年三月我去看樱花的武大十几年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但这个档口念及武汉满心惋惜慨叹,惟愿疫情早日消散!
闷
三星半吧,还能看,喜欢那个结局
迷惘着,焦虑着,毁灭着,新生。
……
杨超拍电影,总是有意模仿贾樟柯。电影不停学着余力为的摄像风格,长镜头和缓慢摇,叙事平静。可惜呀,你只是学了贾导的皮毛。电影没有深意,剧情实在无聊,对话还不如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用。这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讲故事最差的电影。
言多必失
长江图的元素已经出现了,很有趣也很符合那几年国内的现实,记得我有个同学的父亲也在那个年代陷入那种灵芝骗局了。
写实与虚幻两头都不搭的伪劣产品
到底是不同的家庭,会造就不同的孩子,他们分别会有怎样的未来,在结局我对他们的旅程充满好奇
《长江图》前传单主角故事情绪化电影有几个镜头简直精妙绝伦关于成长和抉择适合大四毕业党看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关于武汉大学的影像一闪而过。很平实的青春文艺纪实片,有很多睡马路牙子、晨曦在军训、车噪声中醒来的情节,有叛离家庭、跟路上偶然遇到的人的写意闲聊,也有年青情人之间的心灵相通与彼此龃龉,家庭的干预,经济上的掣肘,在路上从来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充满了挫折、沮丧和背负,路呵路,开满红罂粟,最后仍然是无路可走处抱头痛哭。本来是很好的立意,但是有点敦敦的呆呆的,缺乏提炼。
镜头真挺老塔的,这片子的风格在国内也算独树一帜了,艺术电影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产物,因为剥离了大多数的资本关系。看了导演的访谈,感觉导演是幸运的,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拍这样一部艺术片,但当然这也离不开导演曾经坚持的自己,很受鼓舞。
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和风格的电影,杨超在里面用了全力,影像与台词都有太多寓意。只是时光回溯二十年,杨导这一辈青年时代的挣扎与屈服、希望与失望、选择与麻木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淹没,结尾处女主的意识觉醒告诉我们曾经年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3.5
希望自己不忘理想
389
高考和青春夹在一起的艰难迷茫,影片最后女孩的青春似乎还游走在无休止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当重点放在旅途上面,那其实就是已经接近了探索的本质。人生是含糊的,甚至没有办法说清。他让你觉得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们认定是冰冷的。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所有的东西都被包含在了其中,你可以说说两性,你可以说说家庭,你可以说说教育,你可以说说执拗与怪异;就这么112分钟的片子,已经让一切变得通透。相比之下,贝拉塔尔那些就是垃圾影像
杨超真的对长江有执念,耿乐从黎明的候车室醒来穿越隧道看到码头的镜头犹有余味,那时候的杨超对镜头调度的追求还没有那么精准刻意,“高三学生的逃避高考之旅”,谁都有过厌学的时候,但总缺乏这份天真与勇气。(主人公第一站武汉在武大落脚,和去年三月我去看樱花的武大十几年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但这个档口念及武汉满心惋惜慨叹,惟愿疫情早日消散!
闷
三星半吧,还能看,喜欢那个结局
迷惘着,焦虑着,毁灭着,新生。
……
杨超拍电影,总是有意模仿贾樟柯。电影不停学着余力为的摄像风格,长镜头和缓慢摇,叙事平静。可惜呀,你只是学了贾导的皮毛。电影没有深意,剧情实在无聊,对话还不如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用。这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讲故事最差的电影。
言多必失
长江图的元素已经出现了,很有趣也很符合那几年国内的现实,记得我有个同学的父亲也在那个年代陷入那种灵芝骗局了。
写实与虚幻两头都不搭的伪劣产品
到底是不同的家庭,会造就不同的孩子,他们分别会有怎样的未来,在结局我对他们的旅程充满好奇
《长江图》前传单主角故事情绪化电影有几个镜头简直精妙绝伦关于成长和抉择适合大四毕业党看
有点意思。站在青春终点的十字路口,两个人做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
关于武汉大学的影像一闪而过。很平实的青春文艺纪实片,有很多睡马路牙子、晨曦在军训、车噪声中醒来的情节,有叛离家庭、跟路上偶然遇到的人的写意闲聊,也有年青情人之间的心灵相通与彼此龃龉,家庭的干预,经济上的掣肘,在路上从来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充满了挫折、沮丧和背负,路呵路,开满红罂粟,最后仍然是无路可走处抱头痛哭。本来是很好的立意,但是有点敦敦的呆呆的,缺乏提炼。
镜头真挺老塔的,这片子的风格在国内也算独树一帜了,艺术电影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产物,因为剥离了大多数的资本关系。看了导演的访谈,感觉导演是幸运的,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拍这样一部艺术片,但当然这也离不开导演曾经坚持的自己,很受鼓舞。
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和风格的电影,杨超在里面用了全力,影像与台词都有太多寓意。只是时光回溯二十年,杨导这一辈青年时代的挣扎与屈服、希望与失望、选择与麻木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淹没,结尾处女主的意识觉醒告诉我们曾经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