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钢锯岭,钢铁英雄(台),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16

《血战钢锯岭》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血战钢锯岭》剧情介绍

血战钢锯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去拉斯维加斯的七天作家之殇瘦身家族莫茜血伞凶灵幽冥部队东城寿司放逐追踪青春之旅觅迹寻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献祭斯隆女士若叶女孩恩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驴县令之酸儿辣女战争永不止步战马一号葡萄庄园的圣诞节消失爱人假面学园富贵千团狄仁杰之鬼影血手医院革命第五季蝶影惊魂意外空间芝加哥警署第十一季

《血战钢锯岭》长篇影评

 1 ) 看完《血战钢锯岭》你会发现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

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

这就是专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

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2 ) 《血战钢锯岭》和真实历史良心拒服兵役事件的出入。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让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

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

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

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

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

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

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

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

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

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

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

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

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

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

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

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

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

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

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

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

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

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

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

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

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

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

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

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6.关于周六不工作祷告多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周六真的是不工作呀,虔诚的祷告呀。

起初在军营的时候就是这样。

后来上战场实在没办法,只能周六也“上班”。

但是上班前,他也必须祷告。

这就有了电影里上战场前士兵都在等他的祷告。

7.关于法庭审判电影中他父亲来救场。

现实中当然没有了。

只是多斯的父亲确实有在外场联系了教会的战争委员会,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在拒绝2周探亲假后,重新给了多斯3天的探亲假。

8.关于救援日本兵?

电影中有一段是多斯在地洞了救了一位日本兵。

这一段是在纪录片里多斯的战友的描述。

当然了,这位战友因为政治正确,他的用词非常小心,说得很含糊。

一会说的是日本士兵威胁了多斯,一会说只是看见了某个日本兵有美国式包扎。

而且多斯因为大爱嘛。

等等等等。

但是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至今还是一个小秘密。

9.关于多斯脚踢手榴弹这个是真的,只是不是日本兵投降扔手榴弹。

而是在一个夜晚,他们经过了日本兵的一个巢穴,被突然扔过来的手榴弹吓蒙了,说时迟那时快,多斯一脚踢开。

最后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多斯的腿。

之后多斯坐在原地等了5小时担架才过来,但是抬没两步,多斯发现有战友比他伤势更严重,决定把担架让给战友,自己走下去,而这时他被日本狙击手打中胳膊。

再次负伤。

10.关于多斯的后来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

看完电影大家全体起立鼓掌。

真正的反战核心就是得到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多斯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

但之后多斯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

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

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

1988年接收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因为战争多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去考取了护士职称,全职工作,增加家里收入。

多斯兑换了政府给的保险,买了一个四亩地的小房子。

他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平时在小房子的草坪里种植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最后为了全面维持生计,那块草坪拿来耕作用了。

之后多斯健康允许,开始尝试做一些兼职,比如维修工,家具工等等。

1991年,多斯的妻子多萝西患上了乳腺癌,并死于一场车祸,而那次车祸正是多斯载着多萝西去医院的路上。

1993年,多斯再婚,赢取了第二任妻子,叫佛朗西斯。

2006年,多斯去世。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3 ) 信仰高于理性?换了一个背景的超级英雄片

血战钢锯岭的优点毋庸赘言,堪比第一滴血的战场还原场面,个人信仰对抗体制的坚持。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作品相距顶级的战争电影,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部优秀的战争反思电影,其中的血腥场面不应当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嗜血欲望,而应该是为了突显战争对人类同性的摧残。

如美剧《太平洋战争》中,士兵深陷泥沼,皮肤溃烂却无能为力。

而不是像昆汀电影或者第一滴血系列,那种“上一秒微笑,下一秒头被轰烂”的震撼更多是为了满足观众杀戮的心理。

《钢锯岭》其实相对努力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例如满载着尸体的军车。

可是这些刻画依然是温婉的,依然是亚里士多德所谓“不令人作呕”的丑。

《钢锯岭》传递了战争的残酷,却缺少心理的刻画。

战争带给战士心理的创伤仅仅限于一个战场医生说的,他们是恶魔。

这种创伤相比于现实实在相差的太远。

战争反思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描写战争带给人心理的压力,即使是描写战场的残酷也是为了描绘心理的压力。

而《钢锯岭》则明显不足,观后并无法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或许这是为了商业利益的考量,为了不给观众带来过大的心理冲击,然而却无疑影响了电影的质量。

《钢锯岭》的感情线也很薄弱,两个并不熟悉的情人,在出游几次后,男主决定参军。

此时女主的不满似乎更多是装出来的。

刚走两步,就激动地说要嫁给男主。

或许历史上,二战时期的女性就是这么冲动?

可是,这绝不是爱情,更多的是激情。

一种因为刚刚结识且男人参军报国浪漫情怀下的冲动。

这不是危难之际够相濡以沫的亲情,而是浪漫主义时期 “亲爱的,我不认识你,但是不吻你我就会死”的浪漫主义幻想。

假如说,以上弱点都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么紧接着的这一点在我看来是不可宽恕的。

就是《钢锯岭》是一部信仰高于理性的电影。

电影更像是一部优秀的传教书,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认真思考过的作品。

给我的感觉像是错换了时空的美国西部片,充满着“不假思索的知道”。

主角并没有考虑过不拿枪上战场真的可行么?

上尉也问过他“当你所爱的一切,都面临着威胁,你怎么办。

”主角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而在电影中,导演也很取巧地让主角逃避了这些抉择。

人在世间的生活都是模棱两可的,然而一个哲学思想则往往是绝对的,在一个情况下,只有行得通和行不通两种情况。

主角从来没有面临过一刻,他不拿枪射击,他的生命必将消亡抑或他所爱的人必将死亡的境况。

然而在那样的一瞬间,才是真正拷问其信仰的时刻。

一个人信仰什么宗教没有问题,可是一部电影在讨论一种思想的对抗之时,不给这种思想足够强大的敌人,则是很不合格的。

就像一个人说我的拳法世界第一,结果却叫了一个业务运动员,给他暴打了一顿,之后宣称,我的的确世界第一吧。

这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

《钢锯岭》更像一个新的漫威英雄片,主角怀着自己并不清楚的信仰,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周围的人,可是这种拯救与信仰是不具有普适性的。

一场战争中,有一个这样的基督徒,冒死救援,他是传奇。

假如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基督徒,二战也不用打了,现在世界已经被纳粹德国和军国日本平分了。

难倒这是基督徒们所追求的么?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传奇,一个奇人的自传,一个基督精神的宣传单,然而却永远不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电影。

在看过之后你反思自己得到了什么,受到了多大的改变。

一切都乏善可陈。

你不会因为这部电影而反战,你也不为其中的爱情心动,最重要的,你“永远永远”也不会不拿枪走上战场。

当然,这部电影对以上的回击最有力的则是,这是真人真事。

但是,真人真事可以成为传奇,却不能使这部电影成为好电影。

不加以反思,那么传奇也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一段谈资,而非后人可以效仿学习的经验。

 4 ) A Hero among Heroes

二刷完觉得可以说点什么了,就来说点什么吧。

直接说,钢锯岭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喜欢的两部war drama新片之一,另一部是13 Hours,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今年我最喜欢的两部新电影。

钢锯岭的主角是战地医护兵(combat medic),Desmond Doss是二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CO(Conscientious Objector,出于道德或宗教原因拒服兵役者)身份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美国军人,CO并不是一定不入伍服役,而是不从事战斗任务,可以从事部队后勤文书工作,或者像Desmond那样当医护兵,而上了前线战场想不拿起武器杀人,当医护兵是惟一现实可行的途径。

8航题材电视剧12 O'Clock High的111里的主角Cpl.Lawrence也是个CO,原本在大队指挥部办公室当文书军士,被发现是CO后大队长Savage将军找他谈心,强行将他送去训练成了机枪手,后来在飞机上他亲眼目睹朋友阵亡,幡然醒悟化身复仇战士操纵机枪轰掉了两架敌机。

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体现了两点:作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又进了军队的人会被怎样看待(即使是Savage将军这样有人情味的领导照样不会同意和接纳Lawrence作为CO在大队里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本片里Jack Glover连长对Desmond的态度,他的态度就是最正常的态度,即使是The Pacific里尤金的好连长碰到Desmond这样的部属,他又能怎样反应呢?

);Conscientious Objector基本上都会主动或被动放弃,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想保守住这样一种原则,太艰难了。

Desmond保守住了,不仅仅在军营里,同样在太平洋战场上。

他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是Sarge嘴里的kid或son。

这个小伙子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周遭所有人,Glover连长、连军士长、Smitty、其他战友,对他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向他坦承,“我们看错了你”,Desmond Doss不是懦夫,他是他们中间最勇敢最坚定的人。

国会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是美国至高无上的军事荣誉,美军最顶级勋章,对等英军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二战中美军全军只颁发出464枚MoH,其中266枚为死后追授,活着受勋的只有小半数,266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一些授予当时没挂、之后在别的战役里挂了的,比如USMC的巴斯隆,他在瓜岛获得MoH,授勋仪式在之后墨尔本休整期间,后来在硫磺岛战役里牺牲;101空降师的R.G.Cole中校在诺曼底战役荣获MoH,在荷兰战役阵亡,因为身在前线,到死都没摸到过自己的勋章(霸王行动有“一师一章”的名额限制,他的受勋导致506团2营E连的Winters中尉被推荐MoH却只能降等为DSC)。

血腥的贝里琉战役陆战一师得到8枚MoH,其中五人为追授。

可见MoH作为全军最高荣誉获得之艰难。

理所当然,top honor needs extreme bravery and great sacrifice!

而美军的荣誉勋章也跟英军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样很重视嘉奖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救护同袍的行为(次级勋章也一样重视这点),二战之后的现代战争里,尤其是越战之后,荣誉勋章颁发数量很少,从这些有限的授勋事迹来看,其中相当大比例的recipients是因为战场上的救护行为而受勋:索马里有两位狙击手死后追授,为了救援坠毁的黑鹰里的幸存者;阿富汗有13人,其中三人追授,包括红翼行动中牺牲自己去无掩护地带打卫星电话为战友争取救援的Michael Murphy(Murph the Protector);伊拉克有四人追授,第一位是英勇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离,其他三位都是用身体挡手榴弹掩护战友。

一个人因为救护同袍而受勋,是最没得挑剔的了。

英军VC历史上全军仅颁发出一千余枚,同一人两度获得VC的,仅有三个人,这三个人里两人是Medical Corps的,另一人也是在救援伤员。

在此想特别提一位跟Desmond有一定相似性的英国人,一战阶段惟一一位两度获得VC者,军医Noel Chavasse上尉,牛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生,1908届奥运会参赛选手,在索姆河战役和帕森达勒战役中先后荣获VC,第二次是追授,他于1917年8月4日因伤而死,年仅32岁,之前一直在不眠不休往返战场救护、带回伤员,到达离敌方堑壕咫尺之距处找伤员,冒着重火力奔波战线上,这些Desmond嘉奖令里提到的行为,他一样没少干,被炮弹炸成重伤当时他正难得得到休息的一线时机。

和医护兵Desmond Doss一样,这位青年军医身上体现出的是非凡的勇气和完全的无私。

他们的眼睛里都只有伤员,没有自己。

因为MoH获得者经常都已经死了或将要死,所以二战中没有同一人两度获得MoH的例子。

巴斯隆在硫磺岛也很英勇,但只给了次一级的海军十字勋章(Navy Cross)。

其实救护同袍的例子在全军非常多,但很多人的事迹并不为大众所知,也很难像Desmond Doss这么开挂一个人救护这么多人。

可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舍己为人这种情况是很多见的,读书时读到这些人的事迹,真是无法不被感动和肃然起敬。

比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最惨烈的岛屿战Peleliu战役里,一个27岁的海军陆战队步兵连连长James Shanley上尉(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数度冲出掩体救护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负伤部下,自己因此被迫击炮弹炸死,他的副连Collins少尉在冲出去救援他时被反坦克炮击中同日阵亡。

Shanley上尉因其英勇表现被追授第二枚海军十字,他曾在格洛斯特角战役里获得海军十字。

当时我看到他的事迹,真心觉得表彰MoH也不为过,如此勇敢和仁爱的年轻人。

Mel拍Desmond负伤撤下战场那段已经是对真实情况的极尽简化,他要是一板一眼丝毫不加改编地照着拍,不知道有些观众是不是要大呼“老美就是会煽情”或美帝伟光正英雄主旋律大片什么的。

实际的情况在他的MoH嘉奖令里写得清楚明白:Desmond救护伤员直至腿部被手榴弹炸伤,之后并未如电影里那样马上被抬走,也没有喊叫掩体后的医护兵来救他(这样做会危及医护兵的生命),而是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处,等了五个钟头等到担架兵找到他把他抬走,在抬走去安全处的路上又遭遇日军坦克攻击,尔后他见到一个伤势更严重的伤兵,就让出担架床,指挥担架兵先把这个战友送走。

在等担架兵返回时他被另一个战友带走,路上又被日军狙击手打中一只手臂造成骨折,他用枪托当夹板固定好伤臂后自己在崎岖的地面上爬了数百码回急救站。

在冲绳战役里他数度负伤,紫心拿了三次。

在之前的关岛战役他就因救援伤员获得铜星,在莱特岛染上结核病,这些伤病对他的身体造成很大损伤(电影里没有提到)。

荣誉勋章是嘉奖45年4月29日5月21日期间的英勇救护伤员行为,数度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却没有死,也许真的应该认为,God guided and protected him, and he's the guardian angel to his buddies。

Smitty、Glover连长和连军士长Sgt.Howell是配角里三个最醒目的形象,次一级的配角火喷手Kirzinski、好莱坞也有辨识度。

天亮Japs反攻时只有连长全身退下去,Kirzinski阵亡,Smitty阵亡,Sarge腿部负伤,好莱坞为救援他腿部和面部负伤,两人都无法撤离。

96师(影院中字误译为“96连”,应为96步兵师,其于45年4月28日被Desmond和Smitty他们所在的77步兵师替换)残部的医护兵将血浆让给别的伤员后没能幸存。

Smitty Ryker,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刚开始不待见Desmond、后来在战场上护着他、救过他、蹲过同一个散兵坑/弹坑、彼此交心的战友,没能熬过来太遗憾了……还是个没有父亲,打小就被母亲扔到孤儿院的苦逼孩子,Smitty对Desmond的讨厌大抵是那种尝过生活艰辛的苦孩子对慈悲、软弱、不会反抗、不懂世间险恶的好孩子的天然反感情绪,当然后来知道了Desmond并非表面那样单纯软弱,反而有一颗至为坚强之心,也不是什么幸福和谐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

对Desmond的惊讶和认识越多,他对Desmond的关注也就越多,刚开始挑衅Desmond,质问他是不是懦夫,到夜间舍友群殴Desmond,发现后立即制止的也是他,再到战场上的互助互救。

战场上的Smitty刚毅英勇冷静,十分醒目,仿佛久经考验的老兵,即使中弹重伤,他的反应仍是镇定、面无惧色,但当Desmond跑过来救护他时,他却说“I'm scared”。

卸下被战争揠苗助长的形象和面具,Smitty仍旧是个孩子,被迫装得很强势,他起初也许幻想战争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进入军队服役,他也许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人,但在碾压一切的战争机器里,他也不过是炮灰。

Desmond负着Smitty炮火中狂奔那幕,是全片最令我伤感的一幕,尤其是之后得知Smitty没能救回来(当时以为能救回来,就像那个双腿炸伤被别的医护兵放弃了,Desmond却坚执要人送下去、不肯放弃的伤兵)。

救了75人,惟独没有那一个。

全连撤离时悬崖边上孤伶伶的Desmond呆呆看着死掉的Smitty,欲哭无泪,问上帝“要我怎样做,我听不见你”。

他听到了战友的呼救声,就独个儿留下来救人了,这就是给予他的神启,而他祈求的是,“再让我多救一个”。

Smitty并无具体确定的某个历史原型,Desmond也没有哪一个战友叫Smitty这个名字,他是个混合体,多人多事迹杂糅而成的虚构角色,他在战斗中做出的那些事迹(炸机枪碉堡、把迫击炮弹当手榴弹扔)出现在一些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嘉奖令上,而他本人,可以说是Desmond面对的那群士兵和战友的代表,是整体的缩影。

Desmond每次背负或拖着伤员回到崖边,都能看到Smitty躺在那里。

死去的战友也能给他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

有好上帝,有好战友,他并非孤独一人在做着这非凡艰困之壮举。

最终撤下悬崖时,他带着Smitty的遗体一起跳下来。

他救援了75个伤员,或许更多,带回的死者只有Smitty。

有几个问题:一:电影里只表现了冲绳战役里夺取钢锯岭一役,给人一种“他们好像是刚上战场的新兵”的印象,好莱坞爬绳梯时和激战中躲弹坑里畏缩不前的样子更强化了这种印象,实际上当然不是Desmond和他的连队的初战,Desmond于42年4月入伍,随后被送到南卡的杰克逊堡加入新建成的77师,77师于44年开拔海外,在冲绳战役之前打过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战役和菲律宾群岛的莱特岛战役(44年7-12月),进入冲绳主战场替换96师前还作为前锋拿下了庆良间诸岛和伊江岛(45年3-4月),在美军主力对冲绳岛的登陆行动于4月1日开展前他们早就打了几天战。

只不过电影局限于重心和片长把这些抹掉了。

所以问题是打到冲绳时主角阵容还这么完整?

二:连队指挥链残缺,Desmond所在307团1营B连指挥层仅连长和连军士长两人(Sarge按照他总跟随连长左右来判断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是1st Sergeant),整个军官层不存在,连部和各排组织结构不存在,除上尉连长外好像就看不到一个军官,只有Desmond几个PFC。

The Pacific里处理K/3/5也差不多,连长、机枪排排长和Gunny当代表。

当然这都是我理想化状态下的吹毛求疵,毕竟就两钟头出头的片长,又不是拍电视剧,还得交待主角青少年时期、恋爱结婚情况,只好省略前面几场战突出拿荣誉勋章的重点冲绳战役,省略军队组织结构细节,这也不是本片重点。

像Generation Kill那种主题之一就是军队内搞关系的电视剧,倒是能够好好讲。

看到有友邻认为本片归功于信仰有点说教,我倒觉得电影里并没有很浓重地渲染或者说宣扬信仰之功,只有悬崖上Desmond问上帝那句“要我怎样做,我听不见你”之后听到战友呼救声有些神启的意味,还有片尾对重伤躺在担架上沿绳滑降下来的Desmond给了一个仰拍视角,有种向上飞升的圣洁光照感(他本来就是个guardian angel,给予这样的镜头也无可厚非)。

全片与其说归功于信仰,不如说归因于家庭悲剧,也即是战争悲剧,他的老兵父亲在一战中遗留的从未痊愈的PTSD导致他无法善尽好父亲好丈夫之责,导致冲突中儿子险些用手枪射杀父亲,弹坑里他对Smitty说过所以他决定不持枪。

虽然在切实踏上太平洋战场前他从未亲身经历战争,但是战争的杀戮本质带来的悲剧破坏性早已让他深刻体会。

兄弟斗殴中Desmond失手用砖头险些砸死Hal,也是因为当父亲的放任不管,还有Hal的那句“我恨他!

”父亲Thomas Doss因为战争创伤变成了一个心灵破碎的人,Desmond意识到杀戮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它只会加深仇恨和损害,所有卷进去的人都是受害者,无论他们是不是胜利者,正如他的父亲,在法国失去了战友,孤独地幸存下来,无法面对战后的生活,将家庭也拖入悲惨境况。

也许是因为这样,Desmond才决定,他要做个救护者,而非杀戮者。

Saving is better than killing, anyway.在前面提到的12 O'Clock High里,Cpl.Lawrence也是因为家庭悲剧变成Conscientious Objector,他的父亲死于一战停战日当天,in the war to end wars。

非常讽刺。

一战并没有终战,21年后二战再度爆发。

这些饱受一战造成的苦痛的年轻人,除了看到战争本质上的荒谬性和毁坏性,看不到积极的意义,要他们继续效法父辈,拿起武器厮杀,然后再给自己的下一代留下苦痛,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而Savage将军在与Lawrence的谈话里对他说,“放弃行不通”(“Men of goodwill had learned one thing since 1939, giving up doesn't work.”)。

那么Conscientious Objector是不是等于放弃呢,等于不尽任何公民的责任,在同胞拿起武器捍卫国家时,自己安全地坐在一隅袖手旁观呢,Desmond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不拿起武器杀敌,他也要在战场上尽到自己的一份力:他要做一名战地医护兵,他要尽可能多地救护战友,尽可能多地减少他所品尝到的悲剧。

哪怕这种力量只是杯水车薪,在巨大的碾压性的战争车轮前无比微弱。

但每一条生命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对于他的家庭、对于爱他的人们而言弥足珍贵,而不是各种统计数据中的“1”或者“0”。

---补充下Smitty的历史原型之一:正文里有说Smitty是“多人多事迹杂糅而成的虚构角色”,影片里有一段镜头显示他在战斗中“把迫击炮弹当手榴弹扔”,这个事迹的原型T/Sgt.Beauford T.Anderson是荣誉勋章获得者,生于1922年,1942年入伍,1944年7月送至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在莱特岛战役里获得铜星勋章,参加冲绳战役时他是一名技术军士,隶属96步兵师381团1营。

1945年4月13日拂晓时分在Kakazu Ridge上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反攻里,他凭借一杆卡宾枪和手掷解除保险销的迫击炮弹,单枪匹马阻击了敌人在侧翼的攻势。

在被弹片重伤的情况下他拒绝医疗后送,直至找到他的连指挥官得以报告战况。

1946年6月27日,他因Kakazu Ridge上的英勇行为获授国会荣誉勋章。

历史上至少有两例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嘉奖令里提到把迫击炮弹作为手榴弹使用的事迹,一在太平洋战场,一在欧洲战场(Cpl.Charles E.Kelly)。

12.11补记:今天陪一位朋友去看了一场,完成了我的三刷。

三刷Hacksaw,看Smitty死了三次……简单扫了下77师二战战史,发现冲绳阶段他们和陆战一师曾协同作战过,啊,想起了TP里尤金他们,顿时有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其实三刷完出来,我跟朋友就说了,看到Desmond和伙伴们在钢锯岭艰难奋战,想想陆战一师的尤金们此时此刻同样在冲绳战场上煎熬。

看过The Pacific的观众还记得吧,在贝里琉尤金失去了他父兄般的连长,精神支柱崩塌,在冲绳战役时已经twisted,变得冷酷好战,“希望他们不要投降,希望我们能把他们杀光。

”他这样说。

War is hell!

从战场上幸存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幸存,如果人活下来,精神却垮了,那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不算幸存了。

冲绳战役里美军因精神问题导致的非战斗性减员有26,000人。

77师二战阶段(关岛、莱特岛、冲绳三战)共有六人荣获Medal of Honor。

在冲绳战役里被他们替换的96师二战阶段(莱特岛、冲绳)共有五人荣获Medal of Honor,其中四枚在冲绳战役,五人中三人为追授。

Salute to all the heroes buried over there.关于Conscientious Objector:有兴趣的可以看看Conscientious Objector的wiki条目,它实际上是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概念上也非常广。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cientious_objector而Desmond Doss也并非第一个以CO身份获得本国最高军事荣誉之人,早在一战中,英军部队里就有一名担架兵William Coltman作为不持枪的CO获得了包括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C在内的一系列勋章。

他成为一战中受勋最多的Or。

在美国,一战中CO被允许作为非战斗性(noncombatant)的军队人员服务。

越战中被授予Medal of Honor的两个CO,Thomas W. Bennett和Joseph G. LaPointe,两个人都是medic。

具体说到Desmond Doss,CO这个条目下对他的介绍很有意思:When attempting to establish his status as a non-combatant, Desmond T. Doss was told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But, to get around the problem, he was informed he could register 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ss made clear he was not an Objector because he would willingly serve his country, wear a uniform, salute the flag and help with the war effort. He only became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to join the army.也就是说,他是因为要入伍而被迫成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他本人只是强调他是个non-combatant,但部队告诉他,没有non-combatant这个名目,他在填报时只能登记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可是Doss并不认为自己是个Objector,他只是拒绝战斗,但不拒绝从军为国家、为赢得战争做贡献。

(可见狭义上的Objector是拒绝应征入伍的)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具体是什么情况,只能看Doss传记了。

 5 ) 他打赢了一场救人的战争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当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广岛,安倍晋三前往珍珠港,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道德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和解。

近几年事关二战的佳片,也开始远离正面战场和著名战役,转而另辟蹊径,像讲述坦克小队作战的《狂怒》,集中营特遣队的《索尔之子》,还有诺兰新片《敦刻尔克》。

以此来看,《血战钢锯岭》选择冲绳岛战役,不仅老派,看上去还有点过时。

但我必须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正的二战电影了。

打仗当然要杀人。

这部电影却讲一个拒绝拿枪的美国大兵。

他投入战场,只为了救人。

这是死伤近两亿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戴斯蒙德·道斯一个人的战争。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

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

后半段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

你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老面孔,老生常谈,甚至感觉有点难以忍受。

那么,你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自己都要跟自己打起来了。

《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是这样的:戴斯蒙德和哥哥,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美国小城。

虽然当时已经是战时状态,但满目的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如果不去战场,戴斯蒙德可以自由恋爱,打一份安稳工,像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那样,过着舒心的小日子。

但战争毕竟爆发了。

所有年轻人都想为国捐躯,戴斯蒙德也不例外。

不过,因为小时候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还有对酗酒的家暴父亲忍无可忍,身为虔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愿意上战场却拒绝拿枪——也就是公然违抗兵役制度。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与神无关,而是与精神病有关。

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疯狂新兵。

哪怕改成120帧的心理活动,也难以颠覆观众的战争观。

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喜欢爬山。

他无意中救下了一名陌生人的生命,他直通通地跟姑娘示好求爱……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

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念的性格。

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缺一不可。

还有一名父亲遭受的战争创伤,它也深深伤害到了家人孩子。

戴斯蒙德跳进了战争,却希望母亲和孩子能不再哭泣,摆脱该死的噩梦循环。

光有动机上的合情,剧作上的合理,影像上的默契,依然解释不了大多数人对《血战钢锯岭》的本能质疑。

上战场不杀人,这怜悯同情心,比圣母还白左了,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有人物原型。

这下观众就能明白顿悟: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

这部反战电影,比以前的反战还反战。

它根本是把钢锯岭的战场,当做了《圣经》里的一则故事来讲述。

戴斯蒙德目睹杀人,却拒绝自己拿枪杀人。

戴斯蒙德不仅救自己人,连日本兵也救。

这确实是万中无一的案例啊,比超级英雄电影的主角光环还BUG。

同样关于救人的《萨利机长》,后来者很难用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去模拟正常人在一架飞机上的心理反应。

人们都明白,踏上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生命岌岌可危,那么,是个人都会打心眼里呼喊一个救世主。

没有呼喊的,绝对是因为来不及。

好在救世主并不远,他也是一个人类。

戴斯蒙德连救75人当然伟大,但他也是一具血肉之躯,会中弹负伤,退下火线。

战争把好端端的人类,变成面孔狰狞的非人。

和平时代的人们也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容许自己的身心意识彻底转变,去赞美战斗英雄,去宣扬辉煌战果。

戴斯蒙德则把战争与和平都放在了一个脑容世界里头:他在和平时代救人不杀人,他在战场上也是救人不杀人。

《血战钢锯岭》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

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士兵神游于战场。

他们参与着战场杀戮,也对战争本质存疑。

他们身在现场,却神游于另一个世界。

伊斯特伍德借《父辈的旗帜》镜像版的《硫磺岛来信》,成功把日本敌人当做了人来看待,而不再是面目凶暴语言不通的魔鬼化身。

《血战钢锯岭》更深远的一层意义,是针对已经杀了太多人的战争。

如果战场双方都是会疼痛,会流血,会呼叫的生命。

那战争的存在意义,就等于摧毁人类生命。

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那不是数字。

那是生命。

戴斯蒙德授勋杀一个人与杀几十万人,都是杀人。

但救一个人,可能救下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有无数家庭背后连接的美丽新世界。

所以,即便我不太相信,戴斯蒙德一个人把钢锯岭拖到了胜利。

但我相信,他用不要命的精神信念和实际行动,赢下了自己的战争。

【请勿转载。

刊于 《第一财经日报》】参考:维基百科上的Desmond Doss和它一样厉害的战争片,还有这些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可惜了故事

看完后其实一直挺惋惜的,好好的故事为啥就不够劲呢?

想了一天,大概明白了: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想做成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人文层次,甚至也没想做到《勇敢的心》的层面。

光从电影名就能推断出一二了。

上述两部,再加上《战马》《爱国者》,没有一个是直接体现战争,而这部电影则干脆以阵地或战役名命名。

也许,它是想参考《硫磺岛家书》,但还是从电影名上看,“家书”一下子让硫磺岛战役有了厚重的人文依托,不仅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而已---每个士兵不是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封封家书让士兵回归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钢锯岭》则不仅没有以Doss命名,更连“家书”都没有,中文译名更直白《血战钢锯岭》---这本身就是在强调或突出这部电影的精髓乃在于描绘战场的惨烈了,就直接扔掉了人文深度的可能。

而看影片短评里观众的话---“热血”、“燃”等👴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仅仅突出战场的惨烈,那跟游戏、跟血浆片又有多大区别呢?

所以Doss的故事必不可少,这是全片唯一的人文基础。

所以电影花了一个小时描述其参军前的生活,其中又有一半在描述他如何追到妻子。

这个手笔之明显,只要受过小学语文的训练都能看出来:前半部的美好对比后半部的惨烈。

但这电影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故事。

即便从宗教出发,这个故事能比《阿米什人》更能震撼心灵;从战争出发,也能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引发更深刻的思索;从剧情或传记出发,也能比虚构人物的《阿甘正传》更能有力度。

可惜这个电影的重点放错了地方,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众多战争电影中还算不错的一个了。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引发思考,不在于其开头近半小时的惨烈,而在于小队各人的观点和经历;而这些又都牢牢地浓缩在了米勒上尉临终前对瑞恩的叮嘱中:“Earn this…”。

《战马》能赚足眼泪,也不是因为其刻画的一战战场的阴云,或跟美如画的田园生活的对比,但这些却铺垫出了主人公男孩和马各自经历种种后、相遇时刻“Where you been…”感情的迸发。

如果以Doss战场营救的故事为重点,达到真实主人公本身的故事带来的张力和思考点,那么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可以砍去:比如战场最后日军军官的自杀、Doss如何追到妻子。

那么空出来的时间则该用来讲述Doss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电影中Doss的抉择太突兀、太单薄了,基于目前的剧本估计连汤姆汉克斯来演也会无能为力,更何况是个小生呢?

一脸傻笑总让人觉得Doss可能就是个“二杆子”。

但即便真像阿甘一样是个“二竿子”也需要各种铺垫交代清楚啊,更何况Doss并非一根筋的无脑男呢?

所以不论Doss的信念来自信仰还是性格,都应该好好交待的。

从电影来看,Doss信念的养成是两个阶段:首先是儿时打架差点把兄弟打死,“不可杀人”的信仰影响凸显出来,长大后在父母冲突中差点开枪打死父亲,则进一步促进了“不可杀人”的信仰特化为坚决不再碰枪。

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是体现其信念形成的最佳例子,但就电影现在的安排顺序上就没达到效果---它不应该被分段讲述,而应一气呵成,这样才会使Doss在新兵训练中坚决不持枪、乃至被软硬兼施地逼走都不走显得合理,也才能使影片这第一个高潮达到其应有的力度。

可惜因着电影拆开讲Doss理念的形成的策略,就使得新兵训练这第一个高潮必须得增加虚构被延误婚礼、父亲找关系闯法庭说情的佐料才呈现出冲突效果。

拆开后讲差点枪杀父亲稀释了这第一高潮的根基,后者添加虚构情节则消解了Doss理念坚持的可贵性。

结构上失误的另一点则是战场描绘与Doss救人的失衡。

应该后者是重点,前者是舞台。

战场喧宾夺主,造成了Doss救人没有达到还有的震撼,以至于很多观众第一印象是这不可能,“开挂”似的。

实际上不管剧本如何写,既然这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认真一想就能体会到一点Doss的不容易:且不说枪林弹雨下穿梭战场能活下来是个奇迹,一个一直吃素的“玉米秆”如何能连夜救下七八十个比他粗壮的战友呢?

光累也得累死啊,这肯定是靠信念才能达成;这一点没有合适的铺垫,光几个“one more”祷告的镜头,实在乏力。

另外一个冲突点则是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Doss不持枪的信念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这一点影片仅仅以一个噩梦和几乎是突然成为好友的大个儿的死来表达,实在太过肤浅了。

唉,总而言之,从整体布局结构到细节运用,各需要的元素有陈列而无没起倒“化学反应”,有对比却无效果,有顺序却欠缺逻辑。

 7 ) 血战钢锯岭:真的猛士

自2006年的《启示录》以来,梅尔·吉布森已经有10年没有重执导筒了。

但10年的光阴显然并没有消磨掉他的任何一丁点才华。

在CG特效和PG分级泛滥的今天,《血战钢锯岭》与上个世纪的梅尔·吉普森战争片之间有着跨越时空般的一脉相承,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战争电影,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随着近年来各种真翻拍和假复古的盛行,Memberberry综合征在整个流行文化圈中显露出了集中反扑:战争游戏两大IP《战地》和《使命召唤》系列今年都推出了最新作,前者和《神奇女侠》一样重回一战获得赞誉无数,后者依旧是玩了若干年的未来科幻,令人倍感疲惫。

在这个新不如旧、Nostalgia热情洋溢的时代里,即便料子再好,风格上找不准,也是很难抓住观众想要的精气神的。

好的战争电影可以令人芒刺在背。

诚然,通过堆砌CG特效和提升画面分辨率能够实现以假乱真甚至是身临其境,但对创作者来说,是很难在戏剧性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的——而前者恰恰是任何对故事有追求的电影作品的驱动核心。

《血战钢锯岭》能带来2016年最暴力的感官冲击,同时也从未失去叙事上的重心。

虽然前四分之一的铺垫情节可能会令某些观众感到不适,但安德鲁·加菲尔德几乎灵魂附体一般的表演堪称完美,与其搭档的泰莉莎·帕尔墨也足以令人信服。

加上其他大牌演员的强力支持,将整部电影带往了更高的层次。

有言道,真正崇尚战争的人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

梅尔·吉布森的战争片从未充斥着无节制的暴力和血腥,而是始终将镜头对准了身在其中却依然坚持信念的人。

《血战钢锯岭》所描绘的英雄主义令人钦佩,但并未让这种形而上的内容取代了简单却扎实的叙事。

敢于直面淋漓鲜血,《钢锯岭》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者》和《勇敢的心》。

残酷,激烈而又优雅,自《勇敢的心》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之后,《血战钢锯岭》堪称是20年来最好的梅尔·吉布森作品。

《血战钢锯岭》很可能是近年来最无情和血腥的电影,甚至比《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还要令人感到不适——许多场景都足以让观众如坐针毡。

梅尔·吉布森对暴力的热爱几乎是病态的——但通过聚焦于战争对人物心理造成破坏,《血战钢锯岭》很好地平衡了这种潜在的不道德感。

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高度赞扬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的同时,将这位现实生活中的和平主义者的故事描绘得扣人心弦和满怀敬意。

而这其中的功劳,多半要归功于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

但需要指出的是,前半部分中新兵训练营的部分场景显得有点不切实际(比如在军事法庭军事诉讼中,主角的父亲突然乱入),同时对戴斯蒙的形象刻画有些过于高大,从而丧失了一定可信度。

一般来说,描写正面战场的战争电影都会尽可能少地引入浪漫元素(《珍珠港》就是典型反例),但德斯蒙与妻子多萝西·舒特之间的关系虽然保有一定篇幅,但在处理上谨慎而克制。

泰莉莎·帕尔墨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还原角色,设法使其脱离纸片人的形象。

配角方面,雨果·维文一如既往地奉献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好的表演之一。

但真正令人惊喜的反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角色:自2012年的《诸神之怒》以来,萨姆·沃辛顿已经很少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而葛洛佛队长这一角色几乎算得上是他最好的表现。

但整部电影中,最出人意料的演员当属文斯·沃恩。

霍威尔中士这一角色对本片的重要性直逼R·李·埃尔米在《全金属外壳》的上校,而将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喜剧片的文斯·沃恩并没有让人失望。

继萎糜不振的《真探》第二季之后,我们很高兴看到他重新找回了他在90年代末期的表演热情——毕竟作为一名出道即在道格·里曼、塔西姆·辛、格斯·范·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中担纲主角的演员来说,他的确是有一定潜力的——何必跟凯文·詹姆斯抢饭吃呢。

有趣的是,虽然《真探》第二季让人大跌眼镜,但几位主演反倒是在大银幕上有着不错表现:瑞秋·麦克亚当斯当了《奇异博士》的人肉背景,科林·法瑞尔在《神奇动物在哪里》找到了长期饭票——终于可以甩掉票房毒药的头衔了。

唯一翻不了身的就是泰勒·克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见到转机的苗头。

支撑整部《血战钢锯岭》的两大支柱是动作和摄影。

和表演类似,在这两方面,《血战钢锯岭》也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对于担纲本片摄影和剪辑的操刀手们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由于电影的重点在于戴斯蒙·多斯和他在钢锯岭的英勇义举,观众们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他参加的唯一战斗。

事实上,戴斯蒙·多斯还参加了太平洋战场的关岛战役和莱特湾海战,并最终获得了荣誉勋章。

片尾的历史图片和采访剪辑为整个故事和戴斯蒙本人增加了现实主义的力度。

硬派而又勇气非凡,疯狂而又感人至深。

简言之,《血战钢锯岭》是一次对信念和坚守信念的人的伟大致敬。

作为狮门影业今年唯一的好电影,《血战钢锯岭》凭借蛰伏多年的梅尔吉普森超高的导演造诣成功续命,并且绝对有实力成为2016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小加菲摆脱蜘蛛侠头衔之后一路披荆斩棘,之后还有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加持,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和电影的复古风格相比,与其说是依靠情怀讨好观众,不如说是依靠更坚实的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制作,以及更少更精的CG特效来体现究竟如何制作一部真正的战争电影。

梅尔·吉布森作为电影人展现出的惊人能量令人侧目,和戴斯蒙的战地奇迹一样,对于当下的电影行业,他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奇迹。

 8 ) 血肉横飞、信仰之力:梅老板的炼狱生存手册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则故事,我身边的一则趣闻。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宿舍去网吧通宵联机暗黑2,那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玩,啥也不懂就是瞎打。

我选了个法师,有个二货选了个圣骑士,也不会配装备和加点,把圣骑士当野蛮人使,拿着二五眼武器上去PK,总是死。

后来这哥们郁闷了,索性碰见大怪躲着远远的,跟着我们后面蹭经验,就这还是总被灭。

他是那种特别喜欢近战PK的那种人,说这次选得角色不对,不好用(实际上就是这货笨,后来熟练了选野蛮人也是总死,我记得很清楚,丫曾经创下了一次捡19个尸体的记录)。

但我们一致认为,圣骑士可是牛逼角色啊,别的不说,可以加血奶人这一条就足够牛逼。

这个故事虽然跟这部电影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有个比较鲜明的噱头,在如地狱般的战场,我方能出现一个救死扶伤的英雄有多么的可贵,而且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情况,想要保证自己也活下来,是有多么的困难。

《血战钢锯岭》,这个故事如果放在平时,肯定会被人喷矫情和装逼,但电影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历史原型人物就是这样,而且查资料,真实故事要比电影中所展示更加开挂。

上哪说理去?

典型中的非典型《血战钢锯岭》是以戴斯蒙德·道斯的开挂故事改编的传记作品,如何去吸引观众?

依靠战争场面还是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救赎?

在如今二战电影整体式微的情况下,常规的战争电影内涵,并不能让本片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任何一部电影,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话题性。

“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士兵”,这就是本片的话题。

就像一个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的运动员最终获得奖牌一样,以这样看似具有矛盾性的噱头为故事起因,很容易吸引观众去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如此一来,本片的选材可谓精妙。

那么话又说回来,仅仅有话题是不够的,这部电影究竟要表现什么?

一个枪林弹雨之下的幸运儿吗?

并不是这样,以梅尔·吉布森过往导演作品的风格和方式,《血战钢锯岭》有着梅老板过往作品强烈的风格属性。

梅老板的特色如何评价梅尔·吉布森的导演成就?

这位迄今只导演过四部电影,各个惊艳,虽然题材不同,但仔细研读,却有着统一的风格和主题。

梅老板的作品,从电影技法上来看,乃是好莱坞最为典型的商业电影模式。

以《勇敢的心》为例,从叙事到场面,再到气氛渲染和角色刻画,可称好莱坞商业片的标杆,与《宾虚》《阿拉伯劳伦斯》这样的作品比肩。

虽然梅老板是澳洲人,但他的作品确实美国人最喜欢的那种风格和技巧。

而且他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主题:从不避讳的血腥暴力和宗教信仰。

我最喜欢的是那部《启示》,而且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与《血战钢锯岭》除了主题之外,在叙事节奏上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影片花了大半的时间向观众讲述玛雅人如何狩猎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风俗信仰。

影片进入后半段,恐怖的瘟疫、残虐的大祭祀仪式相继映入眼帘。

电影的重头戏是长达半个小时的丛林追杀。

这一段极为精彩,负伤逃亡的“虎爪”凭借顽强的韧劲、敏捷的身形和对妻儿的牵挂,利用丛林地势以一己之力将敌方的七人劲旅击败,镜头的表现至关重要,信仰的主题得到深化。

而《血战钢锯岭》大致也是如此,我们稍后再分析。

真实的残酷本片的战争场面的真实与血腥,是广为人知的。

很容易将其与《拯救大兵瑞恩》那场战斗联系起来,但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拯救大兵瑞恩》开场30分钟诺曼底登陆,晃动的手提摄影、浅绿色的滤镜和“卡式噪点”、跟拍过肩拍等大量主观镜头,子弹呼啸而过,几乎将观众置身于那个炼狱般的清晨,身临其境的残酷,是电影所追求的。

《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则是较为宏观的场面,多数为第三视角,昏黄色的滤镜和高速摄影,光影和烟火特效,这里要表现的是,观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这是很传统很传统的那类好莱坞式战争片拍摄技巧。

随处可见的断肢残臂、被炮弹炸成两段的人、子弹瞬间在人脑袋上钻好几个洞,浑身是火的日本兵冲向美军、自杀式冲锋等等。

电影对这些血腥场面是直观的展示,甚至还有大量特写镜头,口味相当重,容易造成肠胃的极度不适。

这是《拯救大兵瑞恩》那种晃动的主观镜头无法展示的地方,虽然前者也是以血腥残酷闻名,但是不会出现慢镜、特写镜头对气氛和场面的烘托。

《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是震撼多于残酷,而《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只有残酷。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清晨日军从坑道中一涌而出的冲锋镜头,宏观镜头下日本兵高呼“万岁”如潮水般的冲向美军的临时战壕(玩过《使命召唤5》的朋友绝对不陌生),跟僵尸世界大战中的丧尸一样,这种的场面,甚至要比各种血腥镜头更加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信仰之力MAX在如此残酷的战争场面渲染之下,男主角多斯的经历就更加具有传奇色彩了。

电影一再突出一个主题,多斯之所以能够“不带枪上战场,救了多人自己也活了下来”,并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而是信仰之力。

回到《启示》,本片与之类似的就是故事模式,实际上梅老板所有电影的叙事都是如此,前半段细致的铺垫,后半段对气氛渲染的极佳功力。

前半段用大量篇幅展示主人公的日常信条,对于信仰的坚持,令其不惜代价,甚至上了军事法庭都在所不惜。

正式这份对信仰的坚持,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让后期的出生入死更有说服力,这样细致的铺垫,是后期的故事渲染力的极佳载体。

有意思的是,本片并没有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主角建立信仰的过程,只是一笔带过。

很多新观众或许不太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坚定自己的信仰。

但个人认为,这正是梅老板的特色,他的任何作品,虽然都是专注于信仰,但绝不对去描述信仰。

略过经过,直接表现结果,用角色的行动力去反衬信仰的伟大。

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样。

《耶稣受难记》就不用说了,《血战钢锯岭》中的“再救一个”,几乎等同于《勇敢的心》中的“自由”。

主角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营救,几乎等同于《启示》那半个小时的丛林之战。

而且本片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几乎是两个极端,后者展现的是大环境下的信仰缺失,让大英雄变得一文不值。

而《血战钢锯岭》则是突出对信仰的坚持,让小角色变成大英雄。

相比于当下时代,个人信仰才是最珍贵最坚不可摧的,信仰的价值远甚于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大时代背景下,战争让人感到渺小和迷失,也会让人变得伟大。

结语《血战钢锯岭》很好看,尽管电影可成典型的好莱坞主旋律作品,拍得也很传统,但主要是娴熟的电影技巧,对气氛和主题的烘托,让电影非常流畅。

,没有刻意营造的戏剧冲突和大起大落的情节,该细致的时候细致,该渲染气氛的时候将画面和桥段渲染到极致,甚至煽情也是恰到好处。

PS:有人问,为什么日军不把钢锯岭上的绳梯割断,让美军彻底上不来。

查了下资料,这是当时日军的战术,故意把美军放上来,然后利用四通八达的坑道跟美国人玩地道战,自己有主场之利。

如果不放美军放上来,就等着炮弹大礼吧。

PPS:电影里的角色颜值都非常高,而且除了主角安猪等几位之外,本片是澳洲演员大集合, 萨姆·沃辛顿、泰莉莎·帕尔墨、卢克·布雷西,外加导演也是。

俺特别喜欢卢克那个角色,很有型很重义,结局有些悲,他在片中拿着泰莉莎的照片说,这样的女子应该跟我, 我一下就穿越到《极盗者》里了,这二位在《极盗者》里就演一对。

 9 ) 信仰至上

作为一部战争片,这部电影还是很成功的。

日本人火烧美国兵,当时吓到我,瞬间落泪。

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多是信仰的力量,男主如此瘦弱,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那么多人。

别人都笑他傻,他却在信仰的支撑下救了一个又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他是个伟大的人,不肯拿抢杀人,用自己不多的医学知识救治伤病,不肯放弃任何一个人,甚至连敌人也救。

他用他的信仰和行动激励了整个军队,再最后一次交战,所有士兵等着他祈祷完毕才出发,在士兵眼中,他似乎就是上帝。

士兵们认为有他在,就能取得胜利,结果就真的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取胜了。

这部电影另一个加分项就在于他的真实故事改编。

有真人真事支撑,让人对信仰产生崇高的敬意。

 10 ) 《血战钢锯岭》:一个非主流英雄的诞生

简单粗暴地概括下,《血战钢锯岭》讲的是一个非主流英雄的诞生的故事。

在战争渐渐远离公众视野的年代,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能让人们重温血与火的灼热,亲临那个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悲壮现场,从而前所未有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反对战争的再次发动。

《血战钢锯岭》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梅尔·吉布森堪称这个时代最适合执导它的天才创作者,用仅为4200w美元的小成本拍出了上亿投资的大片质感。

战争场面血腥惨烈,救人情节动魄揪心,《血战钢锯岭》带给观众是无比震撼的观影体验。

久违银幕的男性热血,回眸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时代浮沉的大气恢弘,都精准而完美地浓缩在了这部电影中,令人叹为观止。

不玩结构,不秀技巧,在开头短暂地对战场进行慢镜头呈现后,导演遵循人物成长经历,从童年生活开始对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展开了介绍。

误伤亲兄弟,陷入了深深忏悔;情窦初开,和女友互许终身;穿上戎装,在军营中接受磨炼。

直到这里,剧情仍十分常规,但马上迎来了分界点:戴斯蒙德拒绝拿枪,而他因此遇上了被排挤,开除,乃至被起诉的一系列麻烦。

这时,影片对戴斯蒙德家庭的铺垫便派上了用场。

他的父亲是一战老兵,在家中却是一个冲动的醉鬼,戴斯蒙德曾目睹父亲伶仃大醉后举枪对准母亲的危险行为。

于是,影片提出了第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父亲是一个好军人,是国家表彰的英雄,但他却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爸爸。

他把战争对他造成的伤害转移到了妻子和孩子身上。

为国家牺牲至此是值得提倡的吗?

自身的遭遇令戴斯蒙德下定决心,绝不拿起枪。

这个看似幼稚和赌气的行为,在常人眼中简直不能算是一件事情,正如女友所劝:你就不能装模作样地拿一下吗?

但他毫不让步,这是他不能妥协的原则。

然而,戴斯蒙德的固执让他陷入了危机。

军队要求绝对服从,缺乏对待少数派的包容机制,这让他成为例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怀着做一名医疗兵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被视为异端,管理者想方设法地要把他赶出军队。

此时他的战争已经到来,即对抗纪律。

他要为自己争取不拿枪的自由。

如何在纪律森严而不近人情的军队中获得自己坚持想要的自由,这是影片的第二个争议话题。

为了解救戴斯蒙德,身为老兵的父亲再度登场。

此时我有一种错觉,父亲在出于父爱搭救儿子的同时,还仿佛在搭救年轻时的自己。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尽管在战争中活了下来并荣归故里,但父亲生活得分外浑噩与潦倒,根本不像是个英雄。

得知一个儿子没经过商量就去参军后,父亲明显不赞成。

我想,父亲害怕的无疑是儿子们即便活着归来,也会变成自己这样。

后者和死亡,都是他不愿看到的。

当父亲发现儿子执拗到这般地步,心中何尝没有闪过一丝欣慰,因为至少他不会重蹈自己的覆辙。

回到戴斯蒙德为自己争取不拿枪的自由上来。

军队机械化管理的必然恶果,是将每一个人能改造成上好发条就精准无误运行的机器。

但个性泯灭的同时,人性还剩下多少呢?

因此,不拿枪只是件小事,但关系到戴斯蒙德对自我精神完整的捍卫。

而这是军人们往往失去的东西,而致命的是,他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正是这种自由的失去,让他们一辈子被困在了战场。

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已经死在了战场上,当戴斯蒙德的父亲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家,余生便在战场和对战场的痛苦回忆中蹉跎和消磨,走不出去了。

说的严重一点,他们毫不犹豫地杀人的时候,就已经自杀了。

父亲作为反例,旨在说明战争使人异化,以及戴斯蒙德为了抵抗这种异化所做的努力。

从累赘眼中钉,到无害化,再到新英雄,影片以戴斯蒙德在战友眼中的改变为线索,组织了后半部分的剧情。

《血战钢锯岭》最为催泪的部分,是戴斯蒙德在体力透支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开始生死未卜的救援。

这是他的独有的傻与痴。

因为他的敌人,是死神。

有人曾试图教会他“聪明”一点,用“别救了,自身难保;别救了,反正他也活不下来”等话劝他。

但他一次又一次不自量力地回到炼狱般的战场上,背回一个又一个战友,顾不上去做这种得失判断和利弊分析。

哪怕是一个孩子都知道,有些事情因为概率之小是不值得冒险一试的,尤其是用生命去冒险,但戴斯蒙德学不会,也不想学会这样的计算。

这便是他可贵可敬之处了。

因为,他战胜的不是死神,亦不是概率,而是人类在二者之前的畏惧和退缩。

戴斯蒙德是惨绝人寰的战争为数不多的真正幸存者,因为他目睹死亡,知道其残酷的同时没有成为其帮手,而是凭一己之力,在它手中抢夺生命,和他争分夺秒地赛跑,他甚至还救了几个日本士兵。

他的善良,宽容,爱都在他身上健康地活着,没有因为战争死去,而他,也成功救活了他战友身上这些已经奄奄一息的美好情感。

正因它们的存在,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免于荒芜。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理解戴斯蒙德的这份信念,影片还花不小的篇幅展现了了宗教元素。

如戴斯蒙德手握圣经祷告;战场救援归来后,洗去身上的血污,宛如化身上帝,成为了全队的精神支柱;而在负伤后被抬上担架往下运送时,远方光芒穿破云层,仿佛神明降临,当然这可能是个人的幻觉。

戴斯蒙德毕竟不是神,除了自己,他没法做到让任何一个人不去杀人;但救回了生命的那一刻,他离上帝最近。

《血战钢锯岭》改编自真人真事,主人公戴斯蒙德在历史上确有原型,靠着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回75个人壮举(这不是具体数目,究竟救了多少人,当事人也记不清了)。

曾经为难他的队长,在片尾的采访中流着眼泪说,没想到是他救了我;当错看,误会都被解决开,戴斯蒙德依旧是一个腼腆,青涩,平凡而不计前嫌的大男孩。

萨姆·沃辛顿扮演的军官对他说:我不知道你的信仰是什么,但我知道你的信仰如此坚定。

一个非主流英雄的形象在影片中诞生了。

但个人认为,生命得救其实不是影片最感人之处。

最打动我的,是一个非主流在对其不友好的社会里,找到了容身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一席之地。

在《血战钢锯岭》中,主流曾经想要扼杀,说得客气一点,收编非主流戴斯蒙德,但最终承认了这种做法的错误和荒谬,并为非主流献上了赞美和认同,心悦诚服地,心怀愧疚地,充满尊敬地接纳了它。

通过这场战争,人们意识到了非主流看似格格不入,处处和主流唱反调;但却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对主流的超越。

大部分人做到的,他做不到;但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

这一次,主流认输了;但人们全都同意,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败北。

《血战钢锯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非主流与主流共存同时感化主流的案例,但同时应注意:它具有偶然性。

如果男主的父亲没有托老战友大领导写那一封信,这个勇敢但并不被人所理解的士兵是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的。

正是他的稀有令我们得以反思主流社会的层层筛选机制,其看似稳妥与保险的做法背后,是过滤掉被视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认同的异己,最终得到了一群平庸的最大公约数,显然,戴斯蒙德是不能被它整除的。

一个社会更需要公倍数,而不是公约数来团结,同样地,一个军队也是。

最后,成了作战队伍的精神支柱的戴斯蒙德正是如此。

他曾因拒绝拿枪而被质疑为懦夫和精神失常,但事实证明,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傻瓜;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正是这样的选择,拯救了我们。

那时我们将多么庆幸,我们保留了他们犯傻的自由。

只有一种单一价值观被认同的世界是可怕的,因为那里人人精明,深谙明哲保身,做出理性无比同时也难免冷血的一致选择。

戴斯蒙德做了那个不识抬举的反对者,在营救的那一刻,他心中只剩下单纯的一句话“上帝,让我再救一个”,这时的他多么像是愚公,徒手在地狱和人间搬运生命。

只不过,这不是一个神明最后显灵的童话,但他最终让一种上帝般崇高与博大的情感在战士们心中复明。

我们总是把奖章送给死者和先烈,歌颂他们为国家和后人做出的牺牲。

但我们是否曾想过,战士们其实最想要的嘉奖,是活着看到和平与胜利到来的那一天,而不是成为一具被缅怀的冰冷尸体。

为国家而战和为自己而战并不矛盾,死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活着却难得多,而救活一个人,则难上加难。

这也是为何一个战地医生如此打动人们的原因。

他不仅减轻了士兵对死亡的恐惧,更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勇敢和忠诚。

戴斯蒙德曾在军事法庭上说,有人因为体检不合格不能入伍而自杀了。

这是一个非主流的极端案例,因为不能融入主流,所以选择毁灭。

这是令人害怕的。

我们主张社会应该多元的时候,总是难以避免对那些边缘人心存芥蒂;所谓主流的权力不能过大,至少不能大到驯化个人,那就变成洗脑了;维系社会和人心是不能靠暴力训诫的,至少从某一个角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主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主流的支持,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支持方式,这是我心中文明社会最高级的形式。

战争摧毁了文明,而戴斯蒙德让文明在战场上重建。

这是他真正英雄之处所在。

(作者知乎ID:赵未青)

《血战钢锯岭》短评

不要带脑子,用心和灵魂去感受梅尔吉布森的宗教力

6分钟前
  • 斑陀螺
  • 较差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就矫情了。拍得纹丝不乱、节奏控制特别好,这真难。大场面枪战怎么拍?一比起来前段时间热映华语片就落了下乘。日本军人非常凶残,比中国电影里的日本军人大约凶残一万倍。不把敌方当傻子,才是战争真残忍。

11分钟前
  • 盘子
  • 还行

文戏好尴尬,武戏太小气。关键是一直在讲耶稣,私货太多,当真是二十世纪福音战士

15分钟前
  • LF
  • 还行

导演水平很业余 尤其战争场面拍得跟油画似的假到爆

18分钟前
  • 子安
  • 很差

梅尔吉布森真的所有片都是一样的,不厌其烦地反复捍卫核心立场,既没进步也没惊喜,看都看腻了。

2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宗教反杀戮片,不是反战争,必然矛盾的是救护战友去杀戮一样服务于杀戮机器。各国的主旋律都是一样的好,但是我更加尊重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杀戮。

27分钟前
  • Carf
  • 还行

Does it count as profanity that I laughed out loud in cinema?

3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较差

正宗主旋律,梅老牛逼。

35分钟前
  • 文刀大土申
  • 推荐

看的过程中唯一想法就希望这辈子都不要经历战争

36分钟前
  • twotwo
  • 力荐

注定是迄今最过瘾最血腥最手撕鬼子的战争场面,有了这些部分,开头的《珍珠港》和《全金属外壳》翻版的再烂,也就都容忍了

3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Desmond不通人性,只知天命。他从钢锯岭下来后被战友拍肩膀的反应,是典型的为人性而人性。前后不怎么统一。

44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蛮好看的。只是看时有点烦躁:(1)你坚持你的信仰可以,可是你坚贞的固执把其他人都给卷了进来,为你操心,为你愤怒,带来诸多冲突,当然这个固执也是他之后救了那么多人的动力。(2)这种类型的片子女性永远都是扁平的配角,有点厌倦了。

47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不把japs翻译成小日本,也算是一种进步吧。传教片。梅尔吉普森仍旧是那个狂热虔诚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有个镜头很有意思:一场大战后幸存的加菲怀抱圣经,这时对剪日本士官剖腹自杀,还真是“所有信仰都值得尊重”。战争场面不错,够横店导演们喝两壶的,不过战争的荒谬远胜残酷,这与信仰无关。

51分钟前
  • m89
  • 还行

人设基本渣男,剧情基本流水账,逻辑基本靠bible。。

53分钟前
  • 空哥
  • 很差

信仰的坚持,个人英雄主义。今才发现我竟一部Mel Gibson的片子都没看过,还蛮喜欢这种不拖泥带水的导演风格,每场戏的设置都有目的,目的达到就进行下一场。加菲真人真的可爱到爆棚呀。

5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二战耶稣传+血浆丧尸片。主角用祈祷祝福子弹+敌军唯美慢镜切腹。一边宣扬非杀,一边用血腥镜头取悦观众,这一点都不伪善真的。

58分钟前
  • winterwood
  • 很差

可能是因为对阿甘式电影/战争片免疫,加上加菲实在有点显老啊,故事很感人是真的。

60分钟前
  • MaxHorowits
  • 还行

非常生气地接受了某福音派支派(有智障倾向)长达65分钟的传教...看在某人份上,就不打两星了~

1小时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mel gibson's come back和donald trump's election, 哪个更容易点?

1小时前
  • mideastsptfire
  • 很差

这评分怎么那么高…美国抗日神剧啊(这个故事也许不太适合改编电影,片尾的真实采访要更好看些)…另外加菲好像有点长残了

1小时前
  • guiltybo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