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在电影院看的所以更加震撼,像是一种悲哀发泄不出来。
那里面有着很多的矛盾,特别突出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上士不愿面对他有一个阿拉伯的母亲,不希望法国女子与北非人相爱而阻断他们的联系,所有的北非士兵得不到尊重对他们许下的诺言也只是空谈。
“我解放了我的祖国,虽然我从未见过她,但她仍是我的祖国。
”阿尔及利亚人的话,是否会让法国为他哭泣。
或许也只有美丽的法国土地会为了倒在她身上的战士哭泣,而不因为他们不是出生在他的怀抱中。
死去的人是悲哀的他们活着时从未知道自己所要守护东西的模样,活着的人更是悲哀的,因为死去的人定已尽了天国,而活着的人却亲身经历着与战争同等残酷的歧视。
有时候死亡或许也是一种恩赐。
活着才是无尽的煎熬。
这片电影或许并不只是在讲战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残忍。
看着曾经许诺他的上校毫不在意离去的车影,北非战士的悲伤从那一刻到了极致,他们心中的悲哀或许是那片无情的沙漠野抹不去的、盖不住的。
那这光荣的岁月是否值得被称为光荣?
总的说来,这部电影是很优秀的一部电影,人物刻画,道具服饰,战斗场面刻画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不过其中最让有感触的还是这些穆斯林比较普遍的那种希望被法国人接纳,拥有正常法国人身份和权利的那种内心。
可能因为在他们眼里法国人是高贵的,而自己是卑微的、贫穷的,法国人高高在上,而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如果不被电影海报迷惑的话,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情节单调、情感单一(爱情渲染不足)、战争场面没有一贯的宏大,最要紧的是演员太寒惭:不帅气、不高大、不威猛、不符合大众的一贯审美情节,甚至不像士兵。
我不是一气呵成看完的,连看了三个晚上,我想还有人和我一样,或许有点失望,毕竟电影是用来娱乐的,但它却没有娱乐了你我的神经,等等让你我失望的有很多,但看完整片后,我还是被触动了。
这部影片极现实、极客观、极自然简朴的还原了那个真实的岁月、那些真实的士兵。
毫不修饰、做作,或许这已经区别开来了很多商业片的俗套路线,尤其是结尾处才知道这是一场回忆,看似影片从这儿就要结束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这部影片要告诉观众的:这也许只是故事里昨天的结束而已,光荣岁月仍在继续。
还有就是电影原声非常悦耳,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不为过。
说起来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看情侣场一个人。
2007年前后的银幕数远远不如现在多,上映的影片也少,所以大片往往垄断了影院大部分银幕。
而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也不不是好莱坞大制作,甚至连题材也不讨喜的战争片就只能在影院的夹缝中才能看到,比如,安排在人很少的情侣场。
当时售票表示,如果我的邻座卖出去了,我就要和别人一起坐。
坐就坐了,谁怕谁,你在情侣厅放法国战争片光荣岁月还指望满座啊。
结果那一场全厅好像是5个人,前排有一个哥们估计也是战争片迷,还有大概是一家三口,那家的小孩在就在几乎没人的影院中跑来跑去。
但不管怎么说,当初那片子能引进,能在院线看到,真的不容易啊。
看名字, 看海报, 都以为又是一部战争片, 二战中摩洛哥的子弟加入自由法国同纳粹作战, 在非洲, 在意大利, 一直打"回"法国, 这就是他们的"光荣岁月". 没想到看完很压抑. 当将军在台上老泪纵横地说"终于能打回法国"的时候, 大概没想到他的阿拉伯士兵可是一步步远离故土远离家人. 做殖民地做久了, 大概总有点想不起来自己本来的身世, 阿拉伯士兵也觉得法国是"母国", 有"上国"气象. 可怜这些阿拉伯士兵一边解放一个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国家, 一边却要忍受这个国家军队里的歧视性待遇, 伙食, 休假, 晋升机会, 一切一切, 他们都要排在那些白人士兵的后面. 解放马赛时候认识的姑娘并不认为爱上阿拉伯士兵是不光彩的事情, 然而负责审查士兵信件的人却不这么觉得, 相爱的人就这么被人为的分开, 以为对方变心, 战死...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阿拉伯士兵在小分队带队的上尉触雷阵亡中士重伤无法行动之后, 依然占领了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 顶住了德军的一次次反击, 坚持到大部队的到来. 支持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上校向他们描绘的光荣: 想想看, 你们是第一批解放阿尔萨斯的自由法国军人! 阿拉伯士兵一个接一个倒在德军的枪下, 最后只剩下一个下士; 然而他要求的唯一的光荣也被剥夺了: 笑嘻嘻的和村民合影留念的是后来赶来的白人士兵, 他们才是"第一批"阿尔萨斯的法国军人. 到这里我已经很郁闷了, 影片最后的字幕更让人郁闷, 战后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要求独立, 法国因此取消了所有来自殖民地的法军士兵的退休金. 2002年欧盟判法国补发这部分退休金, 法国依然不给. ws的法国, 可怜的阿拉伯士兵.ps 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立即纠正了退休金政策, 阿拉伯士兵终于得到他们长久以来被剥夺的平等权力.
"弟弟:当我小的时候,法国人杀了我全家,然后呢?
哥哥:法国人说和解"很简单的两个字,道出了殖民者的丑恶与虚伪。
但话说回来,任何当下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妥协,屈服,斗争,回望。
这四者的轮回才呈现了丑恶与真实,并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与反思...不过这一直是个循环,循环,循环.......
这部电影中的士兵们,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其他法国的殖民地,他们为法国而战。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责任,却又不断遭遇自己作为二等公民所面临的窘境,哪怕是共和国一直以来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黑人和阿拉伯士兵们不许吃新鲜的西红柿,升职仅仅是针对本土出生的法国人而言,非洲军团连战数月也不能撤退、休息。
这种歧视和我们现在社会中那些自以为自己很高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不过只是出身好而已我不喜欢那个下士,是因为他一直在鼓励其他的士兵,要相信法国,相信博爱,相信会公平,可是最后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以下这段对话印象深刻,当下士去找上校要求他履行升职的承诺时,连近上校身都做不到,就被旁边的警卫拉开了,让他去找他的中士。
- 去找你的中士- 他死了,我的上尉也死了- 那你的排在哪里- 我没有排了,他们全死了- 中士,你需要一个下士吗?
这里有一个(对另一个人说)......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很残酷,这充分表明了不要以为战争中的英勇会博得他们殖民者的认同,这些人是永远没办法同法国本土人同起同坐的。
正如片尾所述,法国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还是一直拖欠这些阿拉伯战士的退休金。
而在德国人面前,不会因为我们是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而也区别对待,不会把子弹往我们身上打......
周末佳片有约播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光荣岁月》。
本来我不爱看战争片,但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节中慢慢把你融化。
《光荣岁月》讲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入侵。
几个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小人物受军队征召,为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进行着一场以解放法国为目标的战斗。
而实际上,他们与法国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谓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们所在的殖民国,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玩笑,并且是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不允许撤退的玩笑。
一样描写战争,《光荣岁月》选取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
比之于宏大的叙事,也许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让我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豆瓣上的网友已经写了很好的评论,我只须看就是,写不出更好的东西。
只是我想说说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有的女性。
一个是赛义德的妈妈。
几十年前,法国人杀害了这些阿拉伯人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家园,而现在他们却会扛起枪,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似乎根本没有爱过他们的宗主国而战,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对入伍怀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命运,有的人希望在军队里得到晋升,成为法国人认可的主流。
而赛义德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他决定要入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就是要解放法国。
赛义德的妈妈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军,就陪在自己的身边。
而赛义德告诉她,哦妈妈,没事的,他们一定会解放法国,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年迈的母亲不需要财富,也不需要所谓的解放祖国的荣光,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远远是高于所谓的国家的。
她只希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唯一的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
有谁知道一个即将送儿子上战场的淳朴农妇的心酸呢?
或许他将一去不复返,留下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故土痴痴地凝望北方。
另一个是马苏德的法国女朋友伊莲。
在一次庆贺战争胜利的狂欢中,马苏德遇到了伊莲。
在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与法国女子来往。
对于单纯的马苏德来说,在战争中能遇上一个和自己相爱的人,并且是比他有着更高社会等级的法国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爱情突破了禁忌,他以为现在他已经参了军,是法国战士中的一员了,只要他胜利凯旋,就可以和伊莲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而实际上,他和伊莲之间的书信,被军部审查扣下,因为他是阿拉伯人,没有权利和法国女人相爱。
伊莲一次次地探问,却总是杳无音信。
终于在解放阿尔萨斯的时候,马苏德在一场艰苦的巷战中牺牲了,他头上的钢盔里,还藏着伊莲的照片。
如果你决定要爱上一个人,不要去爱一个战士,因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
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会让所有的爱恋消退,死亡的残酷也让恋爱的乐章戛然而止。
“你会等我回来吗?
”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马苏德仰头问窗台上的伊莲。
她在两株艳丽的花朵之间,那样地美好。
“会的。
”只是她真诚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爱人了。
电影轻描淡写这两个女性,其实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
贾樟柯在接受《城市画报》对他的采访时说到,男性被体制奴役的程度更高。
更多的男性太认同于体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维护地更加用心。
而即使在高级体制化的国家和年代里,女性显得更加本能和自我,还能保持很多非体制化的一面。
这点我很赞同。
不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陈述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庄严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国人拍的电影让我爱不释手。
另外一部《漫长的婚约》也写到战争,却让人看到坚守、可爱、调皮和明媚。
再残酷的事,它也不会刺痛你,不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你觉得辛酸就好,点到为止。
甚至百转千回之后,还给你一些启发和带有些许乐趣的感悟。
《光荣岁月》是一部1987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由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
这部电影是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1923年执导的无声电影《战舰波将金》的翻拍版,尽管两者在故事和人物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影片讲述了一群印度士兵在印巴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影片以印度士兵的忠诚和勇敢为主题,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影片中,士兵们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敌人,展现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光荣岁月》中运用了许多创新的拍摄手法,如快速剪辑、特写镜头和象征性的画面等。
这些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光荣岁月》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展现了印度士兵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同时也传达了友情和团结的力量。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1943年,在战场上自古鲜尝胜利快感的法兰西,终于依靠北非殖民地后裔们的奋战,吹响了对德第一声胜利的号角。
他们生长在遥远贫穷的北非,唱着神秘苍凉的歌曲,他们的先辈甚者还死在法国殖民者的刀枪之下,然而为了海之彼岸从未踏足过的“祖国”,他们却不远万里,转战各地,英勇奋战,直至献上自己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他们只是希望能通过战争摆脱贫穷,赢得认同、自由和尊严。
然而他们的宗主国,那个一直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却从没给过他们应有的荣光,赐予的只有歧视和侮辱:他们总是被命令冲在最前线;西红柿没有他们的份;升职的只能是本土出生的法国人;甚至他们的爱情也被“祖国”的人民扼杀。
影片最后的阿尔萨斯战役,当所有的弟兄都英勇牺牲,卡德尔奋战至法国军队进驻,得到的不是赞许,而是冷落和傲慢,记载胜利者的镜头也没给他留下丝毫的位置。
他们都是被遗忘的英雄,注定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然而他们的追求和牺牲、团结和勇气应该被铭记,他们所建立的功绩应该得到彰显和尊重。
身为北非阿裔后代的导演Rachid Bouchareb,以全新的视点,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搬上银幕,让我们跟随这些北非士兵重新审视那一段光荣岁月。
这么看来法国政府也不是个东西·
光荣是谁的光荣?士兵们是为谁而战?
主题很好,被利用和遗忘的一群人~但是打仗不能老是手插裤袋啊~最后梅拉尼·罗兰还是那么美!
兄弟连里有它的影子,法国,这个充满伤痛与不平等的国家,然而在这里仍旧共存着饱受不平等对待的人们
糟践好题材 借战争片形式批判种族主义 这边厢高沙义勇军可是正宗日化的台湾土著 可那帮除了会说殖民国语言和其文化宗教八竿子达不到的北非雇佣兵解放法国动机是什么呀? 脑残主角结尾还学Ryan里Tom Hanks...
又是一部战争的片子 不错哟
本片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中规中矩,节奏稍慢。主要是为一群本不该被遗忘,却被政府给遗忘了的一群人树碑立传。影片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了法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弊端。这也算是给多民族国家一个反面教材吧。
一部二战题材的法国电影。在解放法国的战争中,来自北非的殖民地部队,为宗主国奉献了太多的鲜血和牺牲。但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得到像法国本土士兵一样的待遇。甚至在战后60年,他们都不能拿到养老金。不过,反观法国国家队的非洲裔球星,比如齐达内之类的,倒是一个个风光无限。不由让人唏嘘。
对于历史,很多已经被遗忘,比起《集结号》谷子地,中士更加令人心酸
②战争!战争!
作为战争片、历史片爱好者,我觉得受到了导演、编剧的侮辱。这种仅比国内神剧稍好点(好在舍得把演员和衣服弄脏)的法式神剧延续了法国人一贯的作风:不会好好讲故事,但又想把逼格拔高高~在演员选择上,并非我歧视残疾人~但这种明显需要一个健全人来饰演的角色,你让一个右手永远插兜的演员来演,合适吗?!片中很多战术安排、战场处置根本看不出来是一支久经沙场的英雄部队所为,糊弄别人可以,糊弄军迷可不行……如果只是在片子里多吼几声自由、平等、博爱就能得高分,那这世道就真的呵呵了!如果确实是真人真事,那么好好讲个故事会很难吗?
Arabi lives matter!
发人深省的战争片,为了改变生活也为了更崇高的目标献身,却不过是掌权者的踏脚石。节奏偏慢,勤务兵角色类型不怎么讨好,影响了整体效果。最后的字幕极其悲凉。
自由和尊严,讲亲妈才是妈的故事。
1、虽然这些北非人的部分后裔造成了社会问题,但是法国人不应该忘掉,是这些北非人拯救了法国。2、JAMEL不再是搞笑的或是懦弱的。
困
看不下去
2012年一张“我不懂法语前面都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的截图以一天十次的频率出现,如今为了Laurent下决心去看,果然并非非看不可。6.1/10
法国人的法国也是流着非洲哥们的血啊
(星期二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