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可以看到很多看不到的拿督,但感觉还是为了剧情的起伏修改了好多,恍惚之间感觉是在看一部电影,而不是李宗伟的传记但是不得不说选角真的很牛逼,真的各个方面都好像,嫂子也是喜欢拿督好些年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也看了许多,再没有谁给过我他给我的感动,我想也再没有谁背负过他肩上的重担每次我都想当我都为他的失败如此惋惜和难受的时候,那他呢,只会更难受吧为他流过太多泪了,以至于到后面真的都不敢再去看他打球了,但是他也还在球场上无畏的战着,他真的是个英雄,就各个方面而言在无数次可以退却的时候,他都毅然的继续挺着,16年奥运会之后我真的以为他会退役了,加上他大婚,我真的觉得快了,但我真的没想到,又是劳模的一年他心中的梦与执着,可能不允许他退下把和他相关的故事真的可以说太多太多了,感觉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我都可以写好多很多……直到,听到他鼻咽癌的消息,我真的蒙了,我甚至想帮他质问老天,为何如此不公,但静下来,也许是老天都心疼他,想让他早点休息了吧现在,每每看到你发和家人的照片,我就无比的开心,希望你平安喜乐,也感谢你过去带给我的一切力量与勇敢
虽然不是羽毛球迷,但对于李宗伟和林丹的史诗级对决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看到李宗伟的传记电影便非常感兴趣。
这部电影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主角的选取,外貌、气质、打球水平,完美契合现实的李宗伟,可能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吧。
另两个精彩的地方是父亲对小宗伟的阻挠和教练米斯本偷看坤成和宗伟的方块对决。
父亲对宗伟的阻挠表现得矛盾激凸,家里的贫困状态使得父亲的阻挠十分可信,而父亲本身对于羽毛球的喜爱,与他的阻挠形成很强的戏剧性。
但很可惜这段父子的矛盾收尾得很尴尬,父亲态度的转变不具备说服力,同时把之前的阻挠归结为自己过往的经历,把剧情的可信度彻底摧毁,也把父亲这个人物的弧光消散。
而米斯本偷看宗伟时默念的技术动作和宗伟实际使用的技术动作完全一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体现出宗伟的羽毛球天赋,同时展现出普通大众对于羽毛球技战术不了解的部分。
但很可惜,宗伟的天赋和技战术没有更多的展现,大大降低了影片内容的丰满程度。
影片一个令我十分感动的地方是小宗伟因为身高问题未能入选国家队,晚上偷偷摸高的情节,表现出宗伟的精神力量和一个孩子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性光辉。
但是,就整个影片来说,问题还是太大了,没能应用好这么出色的题材。
其一,过多的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
之所以矫揉造作,是因为人物情感的爆发显得极不真实,或者缺乏根据和剧情支撑。
具体来说,小宗伟得知自己因身高未入选国家队时,一秒哭,实在令人出戏,这不是正常人的反映,情绪应有酝酿的过程;同样的,宗伟没能参加全英赛,回家一秒哭;宗伟跟对象的分手情绪可信度不够,因为看起来两人并没有情感基础,剧情没有体现;宗伟多次败给林丹后,盲目狂练体力时,米斯本两句话就说得二人抱头痛哭,既缺乏酝酿,又缺乏基础,因为比赛过程的艰难的体现近乎为零。
其二,配角过于空洞。
球拍店老板、赌球掮客、郑教练、米斯本等都有这个问题,出现得莫名其妙,与宗伟的关系进展得莫名其妙,最终与宗伟的情感就显得莫名其妙。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对这些人物背景的完整设计,以及缺乏对细节的讲述。
例如球拍店老板为什么帮宗伟,赌球掮客为什么找到宗伟,郑教练和米斯本对宗伟的认可是为什么。
配角实际上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引领着剧情发展,如果他们过于空洞,会使得整个电影变得不可信。
例如郑教练和米斯本与宗伟的深厚感情,让人觉得难以信服。
其三,反派林丹的设计形同虚设。
林丹作为宗伟一生之敌,是发挥宗伟体育精神的重要一环,宗伟有多伟大很大程度上要看林丹有多厉害。
然而影片对于林丹的描绘可以说就一张纸那么薄,仅仅几场比赛的结果罗列,林丹带给宗伟的压力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影片最终爆发出的力量因此而弱得可怜。
其四,对于羽毛球项目本身的展现过于稀少。
不是说因为这是一部体育电影所以一定要讲述更多体育项目的细节,而是说关于体育项目的故事,很大一部分是由体育项目本身支撑的,没有这部分,就会缺乏支撑。
其实就算羽毛球是很普及的体育项目,大众对于职业比赛的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讲述起来反而容易将观众引入剧情。
而影片中,小宗伟为什么有天赋,为什么能赢冠军,后来的宗伟为什么没参加第一次全英赛,为什么能赢比赛,输林丹输在心态上而不是技术上等等,都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回答。
将这些问题一笔带过是致命的的失误,使得故事的负荷价值变化难以成立,从而整个故事难以成立。
而宗伟参加的各种国际赛事也没有仔细演绎过,包括与林丹的终极一战,都非常草率,就算加一个解说也会好一点。
但终究是因为对于羽毛球技战术、运动员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或者表现太少,使得比赛没什么实质内容可演绎。
真的非常喜欢传记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体育传记题材,可以看得出《败者为王》是想要认真制作的,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实在是可惜可惜。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寇者,贼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当第一名,要拿冠军,要做到最好。
因为人们总说,只有第一才能被铭记。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胜败不过一个词,历史只歌颂胜者,却不见为了梦想而付出的汗水和血泪。
但今天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败者也能为王,第二名也能当英雄。
《李宗伟:败者为王》Lee Chong Wei
李宗伟,马来西亚羽球一哥,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了解他,更多是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好像是林丹对手?
”“对对对,总是输给林丹的啊”“emmmm……就是千年老二?
”
李宗伟而这部电影,就是以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
事实上,在胜者与败者之间,小猩更喜欢看到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充当着“失败者”的角色,毕竟这世间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第一。
拼了命的努力,却依旧赢不过别人;一次次奋起直追,却依旧只能当第二。
当我们置于这样的境遇时,该怎么办?
李宗伟,或许是最有资格说出答案的人。
1这部电影可以被分类为传记,因为故事是从他小时候讲起。
李宗伟从小就爱打羽毛球,但是贫困的家境和父亲的反对,让打球的梦想成为一种奢望。
于是,他背着父亲偷偷练球,却被地下赌场利用。
后来他开始了正规的羽球训练,并被选入国家队。
然而幸运的日子没有多久,打击接踵而来,队友排挤、落选、失恋,他更是在国际大赛中遇到劲敌(嗯,就是林丹),频频落败。
直到2006年,他终于战胜林丹,登上了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是的,从故事选取的时间段来看,影片最后还是不免落入了成功结尾的俗套里。
但我们都知道,接下来连续三届奥运会,他都拿下羽毛球男单亚军。
而前两届冠军是林丹,2016年冠军是谌龙。
可那又如何呢?
因为知晓他从前的所有经历,即便他是“千年老二”,马来西亚人仍然以他为英雄,为他摇旗呐喊。
2008年奥运会,李宗伟再一次败于林丹之手,获得羽毛球男单亚军。
但马来西亚人依旧欢呼雀跃,热爱羽球的首相夫人罗斯玛亲自为李宗伟受封“拿督”称号。
在马来西亚和文莱,“拿督”是荣誉制度下的一种称号,不具有世袭和封邑的权力,是一种象征式的终身荣誉身份。
李宗伟创建了运动员册封“拿督”的先例,更打破了“拿督”头衔只颁给30岁以上的人的规定。
马来西亚首相参加李宗伟婚礼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对李宗伟的痴迷已经不在乎他是否能拿冠军。
我不爱你第一,只爱你坚持不懈的努力。
而这,不正是对一个运动员最好的认可吗?
2回到电影本身,事实上,这部电影并不算出色。
中规中矩的叙事,中规中矩的煽情,中规中矩的美术制作。
不好,也不差。
或许是文化不同,父亲对于孩子态度的转变、面对他人挑衅时的转折,都显得有些刻意。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母亲,她由马来西亚著名女演员杨雁雁饰演,曾凭借《爸妈不在家》拿下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李宗伟母亲许金水(杨雁雁 饰)在电影里,她贡献了足以撑起整部片子的演技。
此外,影片的选角也是亮点。
少年李宗伟和青年李宗伟简直就是李宗伟的翻版,无论是神情或动作都演绎得十分贴切。
童年李宗伟(黄炜杰 饰)
青年李宗伟(曾冠源 饰)而李宗伟本人?
最后当然也以特别出演的方式出现在了影片中。
电影最后那场李宗伟与林丹的终极大战,无疑是全片高潮也是描绘得最好的一部分。
小猩认为,评判一部体育竞技电影优秀与否,比赛场景的激烈传染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荧幕前的观众都为电影里的人物提心吊胆、为比赛的过程揪心、为最终的结果舒一口气,即便你早已知道历史的结局,却依旧为之触动,那电影就是成功的。
而这部影片特别的是,主角最终大战的对手是中国的羽球英雄——林丹。
于是便有人说,如果我们心疼他、希望他能取得成功,那就是三观不正。
但小猩却想说,这才是最无脑的道德绑架。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会因爱国之心希望自己国家的选手获胜,我们也会因感动希望对方能获胜。
于是当结果出现时,不论是哪一方胜利失败,都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而这不正是体育竞技本该有的精神么?
我们喜欢的是坚持不懈的拼搏,而非金闪闪的荣耀。
当越来越多的“道德绑架”赋予选手和观众后,这部电影,又带你找回那种为了梦想不懈付出的纯粹——即便失败了又如何?
屡败还愿意屡战,才是英雄。
球打得好,喜欢看他和林丹的比赛,观赏性强,可惜了,一直是千年老二。
可运动员里,千年老二的应该不止李宗伟吧。
除了技巧,运气占的比重也不低啊。
看这部电影,其实看不出李宗伟的坚韧和热爱,只记得他的小聪明,天赋,和所有人对他的友善,给他第一支羽毛球拍的球店老板,免费教他球的教练,还有偏爱他的妈妈,所以,他就是个在爱中长大的有天赋的小孩子,这应该不是影片想表达的吧,是不是有点偏题?
励志效果不强。
李宗伟永远输给林丹,千年老二,这是事实但是电影题目叫《败者为王》,我却不能苟同在体育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成败,只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永远不停的努力去追求超越自己作为球迷,看到李宗伟和林丹的比拼思考最多的并不是输赢,而是他们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赛事让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了很多期待和看点最近接连看了《欢乐喜剧人(第一季)》和《李宗伟》我觉得这两部影片都是在告诉我勇敢的去尝试、去挑战,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坚持和不放弃不管自己面临什么处境,都让自己坚强、积极的去面对
武汉出差回来重庆路上手机看完,一如既往的感动得一塌糊涂,鼻涕眼泪占据全片四分之一时间。
羽毛球,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送我了一副球拍,红色的球拍架子和黄色的穿线,我把自己最喜爱的旺旺贴画,认认真真地贴在了手柄上,那年我12岁。
打球就要认真,这是我对自己第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尊重。
认真就有输赢,但一个人的输赢只能让我笑笑,唯有一群人的荣誉能让我热血沸腾。
有幸体验过一次,曾经参加过一次网上羽毛球群里组织的团队比赛,我作为男双之一,为团队而战。
比赛是累积积分制,我上场之时,我们队总分大概落后对手20分,中间过程略,最终,我和队友一起,把这20分差距全部追回,留给了后来的队友一个平分的起点。
虽然最后我们还是没赢,但那种感觉,为了一群人的荣耀,拼尽自己的全力,最后那一瞬间,无上荣光。
李宗伟,网友查出来的记录是:世界最多69个公开赛冠军,世界第一350周保持记录,417km/h杀球记录,首位积分破10万男单运动员。
却没有一个世界冠军头衔。
因为世上总有比自己强的人,我们会自卑,我更是如此。
剧中,启蒙教练对年轻时候的拿督说,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的人。
全剧出现了两次,自己眼泪涌出两次,我不是在鼓励中长大,性格中,自卑占据主要。
经历过人生的低谷,黑暗,绝望,可没有跪在命运面前,在自己的心里深处,一个坚定的声音,我是不认输的。
马上32岁了,就可以说是打了20年羽毛球了,我还会再打下一个20年,下一个40年。
我的评分:8.0影评:李宗伟,从小特别贫苦的却天赋异禀,羽毛球打得特好,他父亲却不让他打球。
最后李宗伟被骗到地下赌场去打球,他爸来救他,原来他爸爸也是羽坛高手。
在赌场他们父子联手打败了很多人,最后他父亲也同意他打羽毛球,他也走上了职业的道路,被选进了国家队,在国家队里历尽千辛。
有人跟他说:能到这里的人不是没有天赋,不是没有机会,但他们缺少那份坚持。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汤姆斯杯亚洲预选赛,他碰到了他的一生的对手——林丹。
他拼尽全力也败了,然后在往后的每一次比赛中都败给了林丹。
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赢了一次林丹。
林丹、李宗伟都是天赋型选手,现在李宗伟已经退役了,我很敬佩这个人。
我也是爱打羽毛球的,李宗伟他是好的运动员,不他是伟大的运动员。
“我知道生命有太多残缺……”电影主题曲的意境和旋律无论放在影片还是李宗伟的运动生涯都是那么恰如其分[强]作为运动员传记,倘若主角换成林丹,必然平淡无趣了。
想当年和数友人一起观看的李宗伟和林丹的最后一场比赛,只有我从头到尾揪心地希望李宗伟赢,可能是心疼英雄迟暮[爱心],也可能是希望他的生涯里有那么一次战胜林丹后成为冠军。
以下是知识点(敲黑板)[嘘]:在李参加的四次奥运会中,某一次林丹没有进入决赛,李却因为半决赛战胜林丹消耗太多而与冠军失之交臂。
anyway电影里选的那一场也很经典了——国际大赛上,决胜盘13:20落后的绝望之境,连得7分,最后逆风翻盘,也是王者之风了
电影宗伟的题材真的很好,但是拍摄 有点像流水线走过场一样,没抓住重点的瞬间放大,另外羽毛球但凡有点业余水平,看演员的出球都有点尴尬癌,我宁愿导演把羽毛球p上去,演员光做动作,都比这出来的效果好,最后马来赛的时候,林丹正手接杀挑起的几下动作真的奇丑无比,李宗伟演员的落点也很尴尬,我觉得导演p球上去,演员光做动作,观众会看得舒服一点
如果以电影艺术各方面来讲这片子确实中规中矩,但让我有了共鸣,那对我而言他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就是佳片。
羽毛球对于不喜欢乒乓球,又不太打篮球,足球又没人陪的我来说是接触网球前,经常打打的球类运动。
为此初中时,中二满满的我还以羽毛球为主题写过奇幻短篇小说。
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也会和母上在她家谷场上来一场,亦或是有机会和蒋小姐切磋一下。
而李宗伟和小聪明与坚持让我有着共鸣,我会偷懒也不愿放弃,我也直渴望“赢”,也最后明白如果想“赢”,我很早就达到了。
现在的努力,早已不是目的,而是目标,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成为更好的人,除了你自己外。
我曾不断怀疑自己,想过如果,想过假如,也是那些相信我的人,还有讨厌我的人,支持着,推着我走到了此时此刻,感谢。
电影对这些情节人物的描绘,让我触动。
谁不喜欢失败的英雄,谁能不爱不断拥抱失败后成功的英雄。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付出不一定会有应有的回报,但输的只是一场“比赛”又不是自。
林丹与李宗伟的相互成就,如果没有林丹,李宗伟也许能赢但为必成为一个传奇。
上帝果然是调皮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上帝,我们接受挑战,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成为更好的人。
林丹说过“不管是半决赛还是决赛,只要站在奥运赛场,至少证明我们在33岁还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并表示两人曾一起约定共赴奥运赛场。
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也成为过败者,小的时候考试,运动会,长大了工作,创业等等;所以我们都有着成功的资本,为自己生活之王的资格。
请相信自己,鼓气勇气去尝试,去承担。
最后李宗伟还是没有拿到奥运会金牌,直至2018年影片上映时他还在用他的方式坚持,2019年因身体原因正式退役。
而退役后,李宗伟曾在微博上发文说道:“如果可以我想和林丹再战一场,如果可以......但,人生没有如果。
”而而宣布退役后,李宗伟在微博上发文感慨着人生的无常,“如果可以我想和林丹再战一场,如果可以......但,人生没有如果。
”PS:林丹的演员真的可以找的再帅一点,虽然我知道导演组已经很努力了,但脸型相似这怎么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额……NOPE
也算是挺励志的
演员太像了!林丹的动作都有积分相似
拍的跟流水賬一樣,所有的勵志電影都是這個樣子,表達的太一般了
看比赛的人比比赛的人还紧张。
浪费了好题材,剧本和演员都比较差。
在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想想那些觉得自己可以的人。在李宗伟的身上,竞技体育绝不是简单的赢,而是一直精神、一份坚持。感谢这个时代有他们的陪伴。
一颗星给李宗伟本人,他是为数不多的中国队对手中属于值得尊敬,甚至还有些喜欢他。一颗星给杨雁雁,本片为数不多的表演出色的演员。这种碎片化的拍摄手段早在上世纪就过期了,很多运动装备也不仔细考证,李宗伟的弹簧步和防守也看不见,最后的高潮部分平淡看完,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比赛情况,给人感觉既不专业,也不认真,就是草草结束。让人印象深刻的倒是米斯本对李宗伟说的那句话:不要做拿金牌的运动员,要做走得远的运动员!恭喜李宗伟,你成功了,因为林丹退役了!
看过几次林李大战,李宗伟真心让人觉得可惜,始终给人一种谦卑的感觉,原来是有这样的故事和背景。比起林丹,更喜欢他身上的坚韧。180911想看 201123看过
选角很用心,少年李宗伟的确很像本尊。说实话,2016里约奥运会上,作为中国人,我真的希望李宗伟能赢谌龙。
沒想到我是在台北看完這部電影...
李宗伟他哥哥投拍的,就是打算在他国立个牌坊而已,搞不懂在本国公映的意义。从电影的角度,也是完全不合格的,运动场面一般,故事完全公式化,失败之后消沉一阵加几句旁白马上满血复活,骗鬼呢,对角色内心和情感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看在符合史实和“凌丹”的噱头上,两星不能再多
奥运会上会为林丹夺冠而欣喜,同时也为李宗伟的倒下而落泪。电影本身三星,故事老套,多一星给最纯粹的拿督·李
故事有点问题,剧情有点破碎,人物的变化发展也有些突兀。只值2星,多1星给李宗伟本人。
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非常工整规矩的体育传记片,不是特别出彩也毫无毛病。主演选得太好了,非常相像。
李宗伟绝对称得上是伟大的运动员,不过影片拍得实在太过平庸。作为一部励志类体育人物传记,人物的成长过程没有抓住精髓。像是受到了《摔跤吧爸爸》的启示,不过起承转合太过平淡,有几处转折有些过于刻意,比如教练不让李宗伟去全英赛,人物的成长太过依靠嘴遁,少了很多人物内心的刻画。最终的比赛也选取的不好,既然是败者为王,前面可以选取李宗伟不败的战绩,最后的选一场奥运会失败的,但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感动人。运动场面也拍得不好,可以参考一下《绝杀慕尼黑》,不是用升格镜头和慢动作就能表现比赛的紧张和精彩的。不过,还是喜欢李宗伟,如果没有他,林丹不会成为超级丹,没有林丹,也不会有败者为王的拿督。
小演员真的棒啊,又帅又会打,中规中矩的励志传记。但是既然叫败者为王,就应该把被林丹按在地上摩擦摩擦的岁月全给拍出来,而不是“我觉得他和林丹实力相当”,也不是最后为了圆满大结局而拍到赢了林丹。林丹不配拥有正脸和帅气的演员来演吗
1080#李、林的对决一直有耳闻,对羽毛球运动粗浅了解,拿督李宗伟的意志是值得学习的。新闻说他有了病情,希望一切都好。不仅仅是民族荣誉,那份对体育的热爱才让人类不断进化。
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部粉丝向电影;以传记片的标准来看,影片从角色刻画到叙事节奏上都是不合格的,“成长”被描绘得过于公式化,伴随成长的亲情和爱情两条线也是蜻蜓点水;“林李大战”本是浓墨重彩的宿命感,但“凌丹”却成了李宗伟的背景板,所谓的“败者为王”也就成了口头上的一句“不放弃”,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