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断背山》时我还不到十九岁,英语不行,片中多西部口音,DVD的字幕翻译也不行,看不太明白。
十几年后再看,竟然已是戏中人。
当年觉得节奏慢有点无聊,今天重看发现还是因为第一次看的时机不对。
李安的片子节奏不会慢到哪里去,那时其实就是年纪小而且字幕翻译的问题。
不知道他们在说啥自然觉得无聊。
jack真的是咱们现在说的钓系高手,撩汉一绝十几年后的今天第二次看,捕捉到一些当年错过细节:第一次离别时杰克杰伦恩哈尔(Jack)望着车后视镜里的的希斯莱杰深呼吸了口气忍住没哭,希斯莱杰(Ennis)则转身就在巷子里哭到呕吐;在那个年代不得不隐瞒身份的他们和自己妻子相处的方式(因为压抑欲望无处宣泄怒火有些暴力喜欢关灯后入老婆的攻,还有因为吃不了苦懦弱地找了一个强势富二代事业型老婆的受);在同性关系中比较主动的Jack在社会上比较懦弱,富裕的老丈人说他生的儿子不像他像老丈人他都不在乎;而沉默的攻Ennis每一次暴力地和人起冲突其实都是一定性压抑的结果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狂怒;骚浪的受Jack同性传闻早就臭名远扬,因此连想交个朋友都会被误会想搞基被人指指点点(为悲剧埋下伏笔)……对了,还有那一场可以被列为表演教科书级别的重逢戏,两个演员以及扮演Ennis妻子米歇尔威廉姆斯的精湛演技在这场戏表露无疑:在没有手机的、同性群体不得不隐瞒身份的年代,两个人四年后有妻有小,再一次见面。
这一场戏里,两个人被四年的思念折磨得仿佛发了疯。
一向沉默被动的Ennis居然揪住衣领大力亲吻Jack,而Jack抬起那双鹿眼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捧起Ennis的脸反客为主把他逼到墙上回吻。
此时,Ennis老婆Alma正巧推开门从楼上看到这一幕,错愕,又轻轻掩上门,转身回到客厅,身体摇晃,手扶着椅子差点站不稳。
这时两个男人走进家门,丈夫和她介绍“钓鱼友”Jack而她转过身,还在震惊中,眼睛直愣愣地望向Jack,看似平静,其实胸口一直在起伏。
三个演员那时才二十五六岁吧,已经演得这么行云流水了!
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演技还体现在丈夫在老情人回来后毅然决然收拾包袱要去和老情人“到山上钓鱼”时那场戏。
她渴望丈夫留下来的眼神,丈夫夺门而出那一刹那她把脸埋在孩子颈窝里压抑地啜泣,浑身发抖的样子,把一个被欺骗四年的同妻演得丝丝入扣。
虽然希斯莱杰饰演的角色Ennis更内敛更难诠释,但杰克杰伦恩哈尔的眼睛,是把人勾进这个故事的原因。
特别是俩人年老后,他俩最后一次争执前,他痴痴望向爱人从哀伤到愤怒的眼神(还在生气爱人多年前不肯抛弃一切跟他走),所有经典的台词都来自他口中:
truth is...sometimes I miss you so much I can hardly stand it. there is never enough time,never enough…You are too much for me Ennis,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跨度二十年,可几个主演都才25、26岁而已,安妮海瑟薇才23岁,就不违和地演完了几个人的一生。
当年我觉得安妮演得最一般,今天发现还是由于我当时年纪太小根本看不出演技。
她的角色最不出彩,最长的台词来自尾声电话里向Ennis通知Jack死讯的那场戏,可就简单的一场戏,她撑起来了:一开始只是机械地说谎,由于自己出轨又搞基的老公被恐同者打死了,编造的死因重复过了无数遍,完全没有感情;后来随口说到断背山,说老公生前希望骨灰撒在那里。
当她猜到电话那一头是老公生前的恋人,发现断背山的意义,这时她鼻翼张开,双眼立刻噙满泪水,最后又强装镇定的告诉Ennis他应该去看看Jack的父母把把骨灰要出来完成老公遗愿。
整个过程大特写镜头没离开过她的脸。
她的眼泪说来就来。
这一次看《断背山》最后三十分钟的戏,我眼泪几乎没停过。
从他俩最后一次争执,因为不能常相见而无奈抱头痛哭开始,我也跟着一起哭;
他没能要走他的骨灰但是他的妈妈让他带走了那件带血的衬衫,还让他常来看看;最后,他的女儿要结婚了,他打开衣柜,抚摸那件衬衫和断背山的明信片,郑重其事地为衬衫扣上第二颗纽扣,然后像说婚礼誓词一般眼含热泪地说“Jack,I swear…”
李安这部作品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且这股力量历久弥新,跨越时间,仍能击中人心。
这部电影的伟大来自于李安天才的调度(我至今无法理解一个华人是如何把这部美国西部风格浓郁的电影拍得如此原汁原味)无论是润物细无声地细节展示,还是四位演员动人的表演,甚至仅仅只有吉他扫弦的简单配乐,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完美。
今天看来这个四个演员的选角, 简直是这部电影的天选配置 ,非他们四个不可。
感谢李安选角眼光毒辣,调教有方。
十六年过去,想不到戏里戏外,都是天人永隔。
我记得这部电影是很多普通人了解性少数的一扇门。
我记得我十几岁时第一次看,看到帐篷里他们初夜那段戏的震撼,但是并不厌恶,等到长大了,有了类似的经历再看,竟然已经是戏中人,也经历过并且面临着和爱人的离别。
一切仿佛冥冥中注定。
我太理解Jack那一段近乎疯狂的控诉:“以前我们有机会在一起,你不愿意,这20年来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们什么也没有,只有这座该死的断背山!
我和你不一样,我没法这样一年凭借见一两次面活着……我希望我知道如何戒掉你。
”有人质疑这两个人感情的起源,我也质疑过。
等到长大了,我才知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由简短的相处和契合的性爱开始的爱也是爱。
爱是占有,爱是思慕,爱是死都要回到我们爱情开始的地方的痴念,爱是断背山。
(我记得我曾经无数次和她说,如果我死在这个国家 ,把我烧了,把骨灰撒到Telok Chempadak。
那是我27岁生日那年她开五个小时的车来给我庆祝生日的海滩,待了不到一天,又开了五个小时的车回去,那年我们就是如此约会。
那是我真正爱上她的地方,那是我的断背山。
于是我到今天才看懂断背山。
)
1. Jack Twist:(stop smiling)Tell you what... The truth is...... (breathing hurrily)Sometimes I miss you so much I can hardly stand it. 杰克.特维斯特:(收敛笑容)告诉你吧… 事实上…… (呼吸急促)有时候我好想你,想到无法承受。
2. Ennis Del Mar: I'm gonna tell you this one time, Jack fuckin' Twist, an' I ain't foolin'. What I don't know - all them things I don't know - could get you killed if I come to know them. I mean it. 恩尼斯·德尔玛:我只说一遍,狗娘养的杰克·特维斯特。
我没跟你开玩笑。
我不知道——那些事我都不知道——如果我知道了就宰了你。
我说到做到。
Jack Twist: Yeah well try this one, and I'll say it just once! 杰克·特维斯特:好,那你也给我听着,我只说这么一次!
Ennis Del Mar: Go ahead! 恩尼斯·德尔玛:说啊!
Jack Twist: Tell you what, we coulda had a good life together! Fuckin' real good life! Had us a place of our own. But you didn't want it, Ennis! So what we got now is Brokeback Mountain! Everything's built on that! That's all we got, boy, fuckin' all. So I hope you know that, even if you don't never know the rest! You count the damn few times we have been together in nearly twenty years and you measure the short fucking leash you keep me on - and then you ask me about Mexico and tell me you'll kill me for needing somethin' I don't hardly never get. You have no idea how bad it gets! I'm not you... I can't make it on a coupla high-altitude fucks once or twice a year! You are too much for me Ennis, you son of a whore son bitch!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杰克·特维斯特:我告诉你,我们本来可以很美满地在一起!
真正的他妈的美满生活!
我们本来可以有一个只属于我们俩的地方。
但你不想要,恩尼斯!
所以现在我们就只能在断背山上见面!
这就是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所得到的,操他妈的。
所以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就算你从来都没关心过更多的!
你他妈算算看我们这20年里在一起几次,再他妈量量你狗链栓得有多紧——然后你问我墨西哥的事,跟我说要为一些我想要却几乎从没得到过的东西杀了我。
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切对我有多难!
我不是你……我受不了这种一年到头就在这深山老林里干一两次的生活!
你太过分了,恩尼斯,狗娘养的!
我真希望知道怎么离开你。
Ennis Del Mar: [crying] Well, why don't you? Why don't you just let me be? It's because of you that I'm like this! I ain't got nothing... I ain't nowhere... Get the fuck off me! I can't stand being like this no more, Jack. 恩尼斯·德尔玛:(哭泣)好啊,走啊?
干嘛不让我一个人呆着呢?
正是因为你我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我一无所有……无处可去……你他妈滚远点!
杰克,我受够了!
另一版本: 恩尼斯:这话我只跟你说一遍,狗日的杰克。
我可不是说着玩的。
我不知道,那些人干的那些勾当,我不知道……但如果我知道你干过,我就宰了你。
杰克:那你也听好了……(停顿)我也只说一次。
恩尼斯:你说!
杰克:我告诉你。
咱俩本可以好好过日子。
真正他妈的的美好生活。
拥有我们自己的天地。
但你却拒之千里。
这样一来,我们现在就只剩下那座断背山了。
一切事情都根植于那里。
我们的全部,所有该死的一切都在那山上了。
别的事情你可以不知道,这一点你一定要清楚。
你自己掐指算算,这20年来咱俩见过几次面。
再算算你把我拴在身边的日子。
然后你再问我去墨西哥的事情。
然后再决定是否该因为这些空虚透顶的事而宰了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种日子有多难熬。
杰克(继续):我不是你,我也办不到。
一年才来这深山野岭干它个一两次。
(停顿)我受够你了,恩尼斯。
你这没心没肺的混蛋!
(停顿)我真希望自己知道怎样来戒掉你!
我们现在看到镜头拉回的场面。
就像冬天的温泉蒸腾起来俄水气,这么多年未曾提起的,当前无法言表的——允诺,誓言,羞愧,罪恶,恐惧——此刻都萦绕在他们心头。
恩尼斯站立德样子仿佛胸口中了弹——脸色苍白,皱纹齐聚。
他就像在打一场无声的战斗,面部表情都扭曲了。
恩尼斯:那你为什么没有?!
你干嘛不放过我?
就是因为你,我才落到现在这般光景。
一无是处,一无所有。
杰克向他靠过去,但是恩尼斯挣开了。
恩尼斯(继续):别他妈碰我!
杰克再次靠近他,这次恩尼斯没有拒绝回避。
杰克:过来……我不说了。
没事了……你真混,恩尼斯。
终于还是看了。
断臂山的开头的确美呆了。
让人叹气的美。
一时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
那种色彩的冲击力。
黛色还是藏蓝。
我只看到远山,广阔的天,大朵大朵的绚烂流云悠然地飘荡,开阔壮丽的大自然。
仔裤,衬衫,干干净净的面孔,宽檐帽就这样随意地戴着。
60年代的两个英俊西部牛仔第一次相见。
19岁的脆弱年龄。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人群中充斥着吸毒者,流浪汉,嬉皮士。
Bob Dylan带着他的《blow in the wind》成为青少年中的行吟诗人,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肯尼迪被刺,同样的命运几年后降临在小肯尼迪身上,所以阿甘说:“It must be hard being brothers。
”做兄弟真不容易啊!
越战大规模扩张,那是最动荡的年代。
可是,这一切丝毫与断臂山无关。
它世外桃源般地荒凉着,纯净着,绚烂着,而又神秘着。
无数只羊,两个人,寂寥的岁月。
互相陪伴,支撑,取暖。
爱几乎是一瞬间的事。
听从天性的趋势。
之后是不得不分开的结局和漫长的纠葛。
有一刻也让人误以为是年少冲动。
就像一个朋友在看完后评论说,蛮荒之地,除了男人就是羊,要么男人,要么羊。
最后不选羊,就只能选择男人。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想好端端一场爱情就被你这么解构了。
其实我想不是。
若是一时冲动,完全可以在一年后轻松告别,各奔前程。
不会有分手时激烈的呕吐,像揪心一样;不会有长久的念念不忘,以至成为人生中唯一的坚持。
我倒觉得应该感谢禁忌。
他们身份的禁忌使爱情绵长如新。
巨大的障碍反倒成就了这段爱情。
人对禁止和阻碍都有天生的反抗性。
“任何温暖现实带来的平静、满足,任何坚如磐石的幸福形象,都会毁于时间之手;而那被禁止与被损害的爱情,却藉着施加力量的一方和承受压力的一方,得以永生。
”在一起那么难,才会分外珍惜;不知道何时再见,人才会懂得想念。
我们的身边见得太多的是毫无阻力却无疾而终、自摆乌龙的感情。
或者说,我们自己也在轮番上演着这样拙劣的戏码。
Jack一出场就让人嗅到同性恋的气息,长相有种说不出的挑衅意味。
在其后的纠缠故事中,他也是更主动和坦诚些。
而恩尼斯沉默,克制甚至压抑。
始终对自己的感情抱有罪恶感。
抛开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的确确都是健壮骠悍的牛仔硬汉。
一边打架着一边相爱。
这是李安的高明之处,也是意图所在。
他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我要表达的是爱。
纯粹的爱。
一种普遍的情感。
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
过去的一切同类题材的影片,诸如《蓝宇》,《东宫西宫》《春光乍泄》,男主角都是一个更强悍有力,一个瘦弱阴柔些。
对男同性恋的理解就停留在sissy sissy boy的层面,或者仍然跳脱不了现实生活中男女爱情模式的窠臼。
可是,李安做到了,他太有控制力了,放得开也收的住,他讲了两个真正有力量的男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非常自然。
非常内敛。
或者说,他就是讲了两个“人”如何相爱。
这其中的留恋、心痛、争吵、妥协、挣扎、告别,一切的一切,都和传统的爱情并无二致。
这根本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
我们已经看过,也体验过太多了。
李安的表达非常含蓄,没有太多冲突的剧情,很多细节需要体会。
我分明一滴眼泪都没掉,可是看得极伤心,也胸闷。
不只是同性恋群体,所有的爱情都是一样的。
有美好在,也有绝情和残酷。
那些剧中爱上恩尼斯和Jack的女人们,我想,她们的悲伤,坚强,她们的困惑,反抗一点也不亚于两位男主角。
她们同样在爱,也在经历爱之悲欢。
断臂山唤起的是每个人心底深藏的感叹,爱人而不能的心痛。
清冷幽寂、不知所终。
同样,它还表达了一个人对真我的追寻。
在追寻中所遇上的荆棘。
对责任和自由的取舍。
以及那些不可言说的悔和恨。
每个人都怀抱着各自的心事、各种痛苦、想尽办法生存着。
为了生活和爱所受的委屈、难堪,最怕的不是崩溃或爆发,而是郁郁而终。
随着岁月流淌,琐碎消磨,容颜变老,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温情,变成了生活的真相。
离合聚散的日子一天天地过。
有些人老去,有些人成为记忆。
只有断臂山上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华,天真如孩童的感情,提醒着那曾经充满激情和怀想的过去,和对于逝去的青春永不满足的追求。
难怪李安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
”
书写《断背山》究竟获得了多少世俗成功是浪费笔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殊荣就足以让李安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亚裔导演。
当年被好莱坞小子们顶礼膜拜的“电影天皇”黑泽明未做到的事情,李安做到了。
李安甚至对此还不满足,在奥斯卡颁奖晚会结束的当晚,在后台的媒体群访环节,李安直言不讳地表示影片没有拿到最佳影片让他很失望。
一直以来李安的外在气质给人儒雅、谦逊的存在感,在整个华人世界,他是被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导演。
但李安的作品气质实际上与传统东方式的含蓄、内敛、节制、迂回无缘。
不论是影像美学还是叙事法则,李安都并不具备东方气质、中国气质。
李安被好莱坞的接受程度如此之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因为他本来接受的即是好莱坞的训练。
《色戒》是最经典的一个案列。
徐皓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色戒》最大的问题是把原小说中含蓄的笔墨给破坏掉了,“隐秘的变成赤裸裸”,“复杂的感情变得廉价”。
最庸俗之处,是把王佳芝最后关头的反水,理解成了性和戒指的动因。
如徐皓峰所批评的,这是典型好莱坞剧作法则,海明威的小说被好莱坞电影败坏掉,也是这个原因。
王佳芝最后的反水,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实质性的原因。
这虽然是小说的高潮,但并没有明确的、可见、可说的动因把这结果推导出来。
暧昧、幽微、难以言说的瞬间情感爆发才是晚期张爱玲风格所竭力追求的。
王佳芝是在刹那、瞬间了悟、辨识出自己的情感认同,这个瞬间的爆发,李安很难理解。
而王佳芝和汉奸易先生之间极端特殊的情感关系,长期接受好莱坞剧作法则训练以致成为思维定势的李安更难理解。
《断背山》的难点是同性恋,同性恋电影的难点在于情感的分寸、情感表达方式迥异于异性恋。
不少华人知名导演都拍过同性恋电影,但很难说有特别杰出的。
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在戛纳大获成功,是王家卫步入西方顶级影展圈的敲门砖电影。
但这部电影在王家卫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最不王家卫的。
《重庆森林》里想象的、梦幻的、非占有的浪漫冲动,《花样年华》里暧昧复杂曲折的中年沉郁,都消失不见。
影片代之以单刀直入的爱你爱我。
实际是与97有关的时代符号、身份认同提升了影片在国际影展的号召力与关注度。
《断背山》当然是一部极端催泪的电影,这种催泪感甚至超越性别,异性恋观众也会轻易为影片的情感表达所动容。
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办法在一起(恩尼斯的原话是“两个男人住在一起,不可能”),二十年来只能依靠一年几次的相会,更多的日子是苦熬。
杰克最终不幸殒命,恩尼斯发誓此生不再另找他人,孤独终老。
孤儿出身的他,最终以孤儿的姿态被社会遗弃。
同志-孤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自我指涉。
杰克与恩尼斯的半世情缘之地断背山,于是成为了哀怨、凄迷、美好的乌托邦意象,它是化外之地,而它的自然属性又指涉恩尼斯与杰克二十年同性情缘毫无造作,实乃天定,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如出一辙,无分优劣,都是自然生发。
压抑之下的铭心刻骨,永志难忘,爱的就是你,肝脑涂地,抛妻弃子,无怨无悔。
这是影片的催泪所在。
大部分观众即便对同性恋情没有认同感,但对于受压迫的爱恋,很容易激发出同情心。
影片的问题之一,是对于催泪点的斧凿式设计。
这并非事后揣测创作者心理。
李安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提过这一点。
影片首次内部试映后,李安的老搭档也是影片的制片人夏姆斯就不太满意,“太长,三个泪点,两个尿点,我要的是四个泪点,一个尿点。
”实际上,影片的泪点也确实很显眼。
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第一次分手后,恩尼斯路过墙角,突然嚎啕大哭。
这是第一个泪点。
杰克对着断背山说出金句“但愿我能戒掉你”,是第二个泪点。
收尾,恩尼斯把象征着二人情定时刻的衬衫放入柜子中,是第三个泪点。
过于明确、过于寻求共鸣的催泪点设计意图,不管打中不打中,怎么说也不是高明的创作法则。
即便不认同设计点高明不高明这样吹毛求疵的问题,影片的情节设计有些细节处亦值得商榷。
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第一次分手,四年后再见,相拥而吻,正巧被恩尼斯妻子爱玛撞见。
这种设计就是电视肥皂剧级别水准。
如果硬比较东方美学说破不点破的含蓄节制,小津、侯孝贤断然不会如此处理这类戏。
再退一步说,重大转折是依靠偶然性完成的,这按照好莱坞的编剧法则来说,也是等而下之的。
更值得商榷的是,以恩尼斯谨慎、内敛的性格以及不敢违抗世俗法则的处事原则来说,思考不考虑妻子的感受,肆无忌惮地与杰克相会,有点不符合人物性格。
实际上即便以催泪效果来说,两位女性角色的整体形象设计也有失稳妥。
爱玛与露琳的存在感很弱,形象单薄,甚至有不真实的虚假味。
爱玛的受害者形象一点程度上削弱了恩尼斯的悲情力度,恩尼斯可以不爱她,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依恋,这是忽略人性复杂一面。
爱玛后来嫁的超市丈夫,更是白纸一张。
仿佛三流电视剧里走出来的角色。
露琳对杰克的情感处理也失之简单,甚至有点不莫名所以。
恩尼斯与杰克对现实家庭中的另一半可以轻易抛弃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强烈感情。
这种处理方法就只是为了强化而强化。
如果二人家庭关系更复杂一点,其实是会显得情感面向更复杂。
再扩大来看,影片的整体情节设计,就是强化恩尼斯与杰克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甚至为了表现这一点,用了火鸡的剪辑点,将杰克与家人吃火鸡的戏与恩尼斯与家人吃火鸡的戏剪辑在一起。
一场是表现杰克不容于岳父,在岳父一家看来不过是繁衍子嗣的工具。
另一场更是有点奇诡,爱玛已经与恩尼斯离异,却能够与现任丈夫、前夫一起与孩子共餐。
而爱玛又突然爆发,当面向恩尼斯捅出其性向的痛楚,造成不欢而散的后果。
这段情节相当勉强。
隐忍性格的爱玛为何突然爆发?
逻辑层次上显得非常勉强。
两厢结合,只是为了强化杰克、恩尼斯各自家庭生活苦楚。
如果抛却泪点的有意设计不提,影片中恩尼斯与杰克的同性恋情,在同性恋题材中非但没有显出如何非凡之处,反而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处理方法。
李安似乎是在有意强化同性恋情的普世性,但于此同时却留下一些疑窦。
杰克与恩尼斯的形象设计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强调一种二元对立的差异性。
恩尼斯粗粝、内向、质朴、谨慎(抿嘴的习惯性动作尤其强化了这一点)。
杰克细腻、外向、阴柔,对情感充满自由奔放的追逐之心。
影片甚至从服饰颜色也强化了这一点,恩尼斯永远是浅淡的服饰,杰克永远是深浓的服饰。
恩尼斯保守,有明确的守贞心理。
杰克开放,不求唯一,但求最深刻的爱恋。
二人初始的性爱过程,有一种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意味,以此强调同性爱情的正当性、神性色彩。
总之,一阴一阳,刚柔相继,不免恍惚:这究竟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尤其令人觉得诡异的是,一部为同性恋伸张正义、争夺平等权利的电影,对于男性身体的表现却显得非常保守。
影片对于男性身体的展现,多少有点欲说还休的姿态,与维斯康蒂、法斯宾德、格斯·范·桑特等著名同性恋导演影像中的男性身体大相径庭。
并非说异性恋导演无法拍好男性身体,克莱尔·德尼《军中禁恋》中的男性身体就成为了男性精神欲望的图腾象征。
影片中非凡的精神追求,是通过男体在空间中的移动姿态逐渐显露的。
这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
《断背山》一方面是忌惮于展现男性身体,另一方面却毫无必要的剥削式展现女性身体。
两位女主角米歇尔·威廉姆斯、安妮·海瑟薇在影片中都有裸露演出。
海瑟薇的裸露戏其实毫无必要,她后来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那场裸露戏让她有受辱感。
一部同性恋电影,忌惮于展现男性身体,却很“照顾”异性恋男性观众的色欲需求,表现女性裸露身体,这是什么心理状态?
直白一点说,《断背山》里的男性身体影像,其实是很典型的恐同创作者的投射。
上佳的文艺作品,是能够触及到人性中意想不到但极度真实的面向,所谓人性原来还有这一层,比如徐皓峰总结的《色戒》里善恶颠倒的高级爱情。
同性恋情因为被压抑,所以有很特殊的分寸感,对分寸感的处理能显出创作者锐利、敏感、通达的眼光与胸襟。
白先勇《树犹如此》是华文世界上佳的同志叙述,好就好在对分寸感极佳的把握。
他不把这份压抑不容于主流社会的情感悲情化、崇高化,予人同情,予人赞赏,而是以平实淡然的口吻叙述情感的点滴,流淌出来的是至为珍贵、从容的生命能量、情感能量。
《断背山》只是以斧凿式的催泪影像,寻求大众廉价共鸣的同时,伸张了一把政治正确的平权正义,远远算不上同志电影的经典佳作。
(首发虹膜邪论专栏,此版为修正版)
上帝造人,只有两种性别,但是,他没有规定,什么样的灵魂才能相爱,如果爱情要存在同一性别中,就一定是不对的吗?
我知道同性恋也许是一种被世俗鄙视的感情,但是,无论怎样,爱是没有错的……上天不该用性别做约束,来阻断爱情,阻断应该有的幸福。
恩尼斯在杰克死后打开他生前的衣橱,看见两人初次分别打架时的那身衣服,两件重叠在一起的衣服,连血凝结的地方也重叠,两件可以相守在一起的衣服……他带走了两件衣服,那是他一生的见证,他没有朋友,但是他有值得回忆一生的爱情,就算为人不齿,就算失去的多过得到,但是,这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他永远的拥有一个人的爱情,甚至他的生命……电影最后一幕,他独居,打开衣柜,两件互拥的衣服,他满眼泪水,只说了一句:“你怎么可以离开”……
看完這部片子已經好長一段日子了,但每每總會想起李安說的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不知為什麼,自從有了這部電影後,「斷背」這個名詞居然和同性戀畫上了等號。
所以有人以為,李安的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同性戀的基因。
但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同性戀這個的東西,我看到的反而是某個人心中的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夢想。
在故事講述的60年代的美國,同性戀是一種不為世俗所接受的事情,因此,斷背山成了兩位主人翁的桃花源,只有在那裡,他們才能自由自在的做自已想做的事情。
縱使只是一年一次,但已足矣!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在種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心裡想做又做不到的事又何止同性戀呢?
也許,每個人心中真的有那麼一座斷背山,只可惜它並不一定能像電影裡的那麼美好……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是否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我在时隔三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终于明白了李安说这句话的含义。
不,它不是在说你是一个同性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你心中的断背山,你看得到它,知道它在哪里,可就是永远不能达到。
所以,李慕白永远无法像玉娇龙一样纵情,Ennis也只能羡慕女儿小Emma的豁达,我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永远无法做到。
*关于爱情很多人都认为是Jack更爱Ennis,我却不这样认为。
他们的感情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Ennis是受传统,俗世和家庭连累更多的那一个,正因为他的矛盾,他那一点点的表露才显得如此珍贵。
中年时他们吵完架后Jack脑海里浮现出那个他们年青时Ennis跑过来抱住他,轻轻摇晃,说“不要像马一样站着睡”的镜头,哄他唱歌谣,现实中却是Ennis默默离去,真叫人肝肠寸断。
Ennis是被动的那个人,但他的爱一点也不比Jack少,而正是因为没有表现出来,才更令人痛心,比如他们俩分开后他跪在角落里边哭边吐的样子。
那真是一个人痛到了极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对着衬衫轻轻说句:I swear,与Jack的那句“The truth is Sometimes I miss you so much that I cant hardly stand it”形成多么清晰的回应,却只有永远无法回应的遗憾。
*关于电影其实我很是奇怪美国人接受了这部电影,以他们那直来直去的思维而言。
李安近年的电影,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克制”。
这哪里是西方电影,分明就是一部美国风景的《卧虎藏龙》。
且不说断背山的风景在李安的镜头中显得那么诗化,重点也不是那些Ennis和Jack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上遥遥相望的浪漫场景,而是他们像东方人一样对自己的感情欲言又止,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无言相对。
同性恋这个题材选得好,因为李安可以在他熟悉的“出世”和“入世”之间纵情驰骋。
李慕白是这样,Ennis是这样,王佳芝也是这样。
两人的从头到尾,连一个爱字也无,自己的委屈甚至都不敢拿出来放在对方面前。
这种无言的,甚至没有音乐的镜头让人想起国画的大片留白,空无一物的地方却是最能扣人心扉。
正是这样的留白才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关于生活三年前的某个冬天晚上,我和tt下班之后兴冲冲跑到竹子的家里看这部电影。
坐在竹子温暖的绣花白床单上。
我们被牛仔们一口难懂的西南口音难倒,更被蹩脚的翻译迷惑。
纵使这样,还是被那两件血肉相连的衬衣震到,说不出的感叹惆怅。
昨天办公室新来个碟仙,阴差阳错卖给我张D9的断背山,于是回去之后整个晚上都放任在牛仔的感情世界中,为他们的隐忍克制哭到眼睛都快睁不开。
我一个人时,就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在亲人面前,反而变得感情缺失,张口结舌。
你真的有那么深的爱过一个人吗?
那个你最爱的人,是否和他说过你爱?
大部分时候把爱说出来,只是为了感动别人,甚至感动自己。
真爱的那个人,自己都不知道,一爱就爱了二十年。
人和人的沟通交流是那么难的事情,正如Jack和Ennis的感情无法有个完满的结局那样,生活中的遗憾也总是太多。
才想起来,那个在断背山里惊艳演出的 Heath Ledger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是个用生命演戏的人,像James Dean一样,把他的生命留在了最天才的年月。
戏中死了的那个人还在,活着的那个人却死了,这不是造化弄人,又是什么。
杜拉斯说,“写作是自杀,是包围在身边无尽的黑暗。
” 买了张电影卡,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过档的老片子,以胶片的形式再次出现,这一周,是《断背山》。
说实话,影像效果没有我当年的参赛版高清DVD好,但是黑漆漆的电影院独有吞噬时间的隧道,让人深陷其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一见钟情,因性而爱,因为贫穷,因为权力,因为孤独,因为边缘,因为虚荣,因为仇恨,因为美色,因为新鲜感,因为父母之命,因为要给孩子找个爹,因为得有个人分担生活成本,一起付一张电费账单,甚至是因为斯德哥尔摩困境。
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爱情其实并不重要,爱情是进入之后的无法抽离,爱情是沦陷之后的无法自拔,爱情不是一种选择,爱情是不能选择,无法舍弃,挥之不去……爱情是明明握得生疼却无法挣开的手,爱情是呕出灵魂都无法拔除的毒。
Jack 和Ennis,是被这个男权社会边缘化的两个人,同样因为暴戾的父权,褫夺了他们作为一个男人或者社会角色,或者爱情角色的自信。
Ennis佝偻的背,紧抿的嘴唇,永远插在衣兜里的一只手。
Jack撒尿的曲线,沉溺于被征服的奴性,强势的妻子和岳丈,以及自暴自弃的放纵。
只有断背山的爱情是他们逃出囚笼的桃花源。
他们产生爱情需求的世情根源之低下迫切,接近于一种生存需要。
这爱情的现实功用是如此强大,而非主流社会人群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精神嬉戏。
正因为如此,这爱情显得这般劣质而又粗砺,却触底到大多数人都无法到达的深处。
路太宽,进入的深度反而有限。
少时因为《呕吐》爱上黄碧云,爱上孱弱、孤独、倔强、求而不得的叶细细。
读过东野圭吾笔下嫌疑犯X那呕出灵魂的哭泣,也见识过村上春树《呕吐 1979》里那个专门跟朋友妻子睡觉的男人……还有躯体下得山来,灵魂却一生留在断背山上的Ennis,在Jack望着后视镜远去之后,独自躲在墙角的阴影里,痛得用呕吐来释放眼泪。
我偏爱用消化系统来爱的人。
三四岁的时候,每当远归的爸爸问我,想爸爸了吗?
我说,想。
哪儿想?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肚子是全身上下最重要的地方,便腆起小肚子拍一拍说,这里想。
断背山真是一个很完美的电影,边缘题材中的主流,贴合的时代和地域背景,硬净粗砺中潜藏细腻深邃的原著语境,微妙精准的细节,恰到好处的深度,中庸儒雅的导演视角,饱满而又压抑的情绪,灵魂附体的表演,直接爽脆的摄影调性,天空中总是有大片云朵在迁徙,以及谷斯塔沃·桑托拉拉的配乐,淡扫吉他闲拨弦。
最伤感的是那些排除在这段爱情之外的元素,被掏空内脏的羊,抱着孩子饮泣的阿尔玛,流泪的女招待,以及用强势来掩藏空虚的露瑞,还有Ennis最重视的家庭和孩子,Jack母亲默默撑开的纸袋,他们走后重归寂寞的断背山。
所有的一切,被背叛,被牺牲,被秘而不宣,挂着非常饱满的,滞重的,压抑的伤痕,见证和成全了这一段禁忌的爱情。
所有麻木和空虚的脸之中,只有他们俩抓住了一点点鲜活的快乐和真实的爱情,谁又能舍得责备什么,生之艰险,辗转求欢。
也正是这些被伤害的人物,恰如其分地衡量出了这段爱情的分量。
在有些感情里,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被辜负,注定成为背景,注定成为天平那端的砝码,注定成为微不足道的配角。
所有人的感情、疑虑都是秘而不宣,极其压抑。
正是这一张张被伤害的面孔,从侧面折射出了这爱情的理所当然却又无可奈何。
惟其如此,才能把出轨衬托得如此真挚而无奈,也算是极致了。
所以,当Ennis和Jack光着身子从崖边纵身跳入湖水时,所有的情绪都敞亮了。
爱情就是冗杂沉闷的人生中,短暂光亮。
书里最喜欢的一段便是:“让Jack一直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断背山上埃尼斯给他的那个拥抱。
当时他走到他身后,把他拉进怀里,充满了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喜悦。
这个慵懒的拥抱凝固为他们分离岁月中的甜蜜回忆,定格为他们艰难生活中的永恒一刻,朴实无华,由衷喜悦。
即使后来,他意识到,埃尼斯不再因为他是杰克就与他深深相拥,这段回忆、这一刻仍然无法抹去。
又或许,他是明白了他们之间不可能走得更远……无所谓了,都无所谓了。
”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人有时候就是被这样一点似是而非的情愫吊着。
他不爱我,却又似乎有一点爱我。
他爱我,却又似乎还不够。
到底是怎样,仍然是秘而不宣。
最悲伤的结果是最后,Jack放弃了。
他终于放弃了,但是他死了。
这个世上最深的爱情或许就是和自己灵魂的战争。
比起Jack单纯直接的进攻,Ennis一次次的退,一次次的挡,一次次的老拳相向,才是这种压抑着灼烧的爱的神髓。
内里熔岩滚烫,外表却如火山灰烬一般耗干了生命力。
“I want to know how to quit you.” 这是Jack的台词,却是Ennis的写照。
他可以放肆地表达,他却只能隐忍着不说。
电影里最痛快的一幕,恐怕就是Ennis挑衅差点误撞他的卡车司机,却被痛扁一场,那种慢慢堕入黑暗的疼痛,如此直接的释放了他生命中三缄其口的痛苦和压力。
用疼痛来释放压力,是男同性恋电影最典型的要素。
打架,本来就是专属于男人的前戏。
20年,一年一两次,驱车14个小时,跨越120英里而来的Jack无怨无悔的奔腾着情感,原地等候的Ennis,却在天人交战中煎熬着等待。
爱情源于某种自私,即使是自私地折磨着别人,更折磨着自己,但就是有那种“你丫必须受着”的底气。
为了每年自如安排的几天假期,宁愿一辈子干着嚼蜡般没有前途的工作,为了守持情感上的洁癖,宁愿在死水的婚姻中将夜灯熄灭,将妻子翻转。
为了什么,甚至连扎根在地上的房子都不要了,连女儿的婚礼都踌躇着是否参加。
仿佛远离一切可能的幸福,才能赎清自己沉堕感情的罪,好坦然放纵在每年那几天的钓鱼季。
避免去教堂,浸染在内心的地域火焰之中,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但是他深爱这罪,所以尽力惩罚自己。
最后的最后,女儿说要结婚,Ennis招牌式的嗫嚅了几下,问了句,他爱你吗?
女儿大概是惊讶吧,原来爸爸也懂得“爱”这个字眼。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最后,才能经由他人,间接承认这个早已存在的爱。
为什么非要等到一切成灰,才有勇气面对。
为什么宁愿自我放逐,也不肯坦然拥抱幸福。
压抑的感情或者才能够持久,痛痛快快喝下去的快乐,待到五内俱伤呕吐出来那一点点被世人鄙弃的残渣,才是爱。
整个电影情绪的G点,就是呕吐。
仿佛要吃掉对方的深吻,仿佛把胃袋翻转过来,丢进洗衣机转上几百圈也洗不掉情感烙印的呕吐。
我偏爱用消化系统来爱的人。
爱如黑血一般呕出来。
我仿佛纯洁如婴。
四年后的相遇,Ennis不停喝酒不停抽烟不停看着窗外,等待着Jack的到来。
终于相见是深深的拥抱,像是要把对方都用力掐进自己身体里。
久违的鼻息,那一吻他们等得太久。
Ennis环顾四周,勇敢地,不顾一切地吻了上来,马上得到了Jack的回应。
在镜头后面的观众,被那久违又充满力量的吻震撼。
只要是爱情,都有足够强大而又不可思议的力量。
这里,导演没有设计一个离别的场景,大概是前面的铺垫太长,太渴望,连观众都一同被带到荒漠,就那么一丁点的甘露,如果马上收走,用一个冲突来分层,似乎又不近人情。
借鉴,不妥私信删。
李安是一粒中国式情种。
这情种如今在世界开花,蒲公英一样放出千蓬万蓬光,国人面上也有余晖。
《断背山》拿奖拿到手软,其标志性的谦谦笑容也能保持得相当持久。
“奥斯卡那天,李安用中文跟全世界说谢谢”,黄舒骏《改变1995》里的镜头,过去十年仍不变。
末了,仍不忘用母语祝福同胞:新春快乐——他似乎比旁人更像中国人。
“不知哪个朝代,哪个佳日良辰的事了。
高楼上是夜晚的星空秋风无边际的刮来,远天隆隆的炮声,一阵阵欢叫里,灿炽的烟火一蓬蓬的开在墨蓝的天空中。
”《断背山》片花的最后一幕,如同朱天文当年一篇散文的起头,灯火阑珊底下,一个身影茕茕孑立。
没有风雷,没有革命,没有创世纪,刀枪剑戟向来不是李安的看家本领。
他撼动人心的招术如同中国太极,慢条斯理细细幽幽,一个拈花指弹出,外表无恙,受的俱是内伤。
“父亲三部曲”里的家国情深,俞秀莲与李慕白的无言之爱,西部牛仔的不伦之恋——台北、江南、美利坚,历历足迹都是那些招式的空谷回音。
9岁的李安第一次看李翰祥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眼泪止不住地流,“电影院内其他观者好奇地循着哭声看是谁哭得如此凄惨”。
这几乎可以当作是这个中国式情种的启蒙教育。
大约自那时起,他开始于流云水袖与庭院深深之中学习何为美好,以及那些美好玉碎宫倾时,何为永恒。
他应该提前窥见了日后致胜的天机。
从此后,他大约也不需要再哭得那样日月无光爱得那样雷霆万钧。
喜怒不形于色,胸中有大海,作为中国人,学会这样耍太极才是第一要务。
据说拍《卧虎藏龙》时,李安独独对章子怡“连一次小小的鼓励都没有”;希斯·莱杰也说,“拍完《断臂山》之后,李安对我依然不甚了解。
”他俩之间的交谈非常模糊。
他们略略觉得被冷淡,戏里戏外,不无失意,反而成全角色……虽然李安麾下的人物来自五湖四海,但他又对他们一径地微笑,交杂羞涩与慈祥。
你道他是无情还是有情?
“人类的历史,逐渐明了意向:多情——无情。
”木心先生预测,“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
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
”既如此,当李安还有情时,云且留住云且留住。
恶心呢
李安你回避了所有不该回避的问题;片里打动人的不是直接从小说抄来就是演员的演技发挥,可怜我的眼泪还没流到嘴边就出字幕了……
整个过程我昏昏欲睡,同性之情也是爱情,一个沉闷的爱情片,如此而已..
友情而已
一对不被世俗接受的恋人,害惨了几个女人,也害惨了自己,很多情节都只是寥寥几笔,李安一直用很“收”的方式来推动剧情,很内敛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但在结尾ennis扣上那粒扣子的时候,情感终于爆发了,戏中每个人的表演都值得称赞!
节奏慢得让我睡着了。而且……听不懂美国乡村口音……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我看到两位男主角这种从沉默相识再到撕心裂肺不能相守时的痛苦,以及在压抑性欲望,同性时代时的惴惴不安与恐慌,当然是觉得非常的心痛。如果在当时能够拥有宽松的制度环境,可能这些悲剧就可幸免。但因先看了李安的《喜宴》,再看到这一同性题材的电影时没有那么大的触动与震撼,最可能的原因是两部电影中对“同妻”的刻画。《喜宴》中的同妻是有生命力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最终获得了还算是不错的圆满结局,所以两位同志的情感不仅深情亦得到了升华。但《断背山》无法让我感同身受,就是同妻的忍辱负重和有些扁平化的角色设计,在这里她们只成为了一个排遣寂寞的符号,看到男主对妻子的暴行,更让我愤怒失语,对于这段感情并不能全权地投入和认同。大概是联想到师妹曾经的情感,恕我不能苟同,爱是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之上
没有办法不注意同妻的部分…… 都太苦了
“因为我是基佬所以我最可怜我最惨全世界都要同情我”的主题思想,抱歉全程我都只看到了两位主角作死祸害自己老婆孩子,可没看到一丝一毫的伟大。什么时候同性题材的影视作品才能走出卖惨的怪圈?
爱情与隐忍
补评:17年看这片被雷死了 你们两个要搞基就搞基 建立在她人痛苦上的快乐 算个屁爱情
2005年62届威尼斯金狮
当年没觉得好看,太平淡了。也许现在能看出些味道
李安导演的节奏把控的很棒,进度很慢却让人一秒都不想快进。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
我想和你穿一样的牛仔外套。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恶心死了恶心死了,神他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每渲染一次他们俩的情真意切,每描写一次他们俩多渴望兴奋地盼望与对方碰面我就恨不得铁拳出击👊👊妈的,同妻无敌惨了。我真是接受不了,完全接受不了,你爱就爱了,还去招惹女人干嘛?也别跟我说看影视剧不要做三观党,它真的无敌恶心OK?无比同情两位妻子🙏
木兴趣
被骗婚的人不算人了?谁同情她们的悲剧?
文艺!闷骚!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