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知道是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概剧情时,以为是一部催泪弹,或者是个父辈应尝试了解孩子心灵的说教片。
可当老父亲只身上路,从满腹心事自我封闭到卸下防备敞开心扉,从一言不发面色凝重到借着酒劲宣泄情绪再到真正融入行者的队伍进入角色,一路上的美景、笑声、有惊无险,让这本来有点哀伤的话题变得自然轻松。
情节虽然简单,但内心却被一个极其宏大的主题轻轻摩擦,跟随着满满的南欧风情的旅途成长与沉淀。
记得一部小说里的女主为了觅回亡夫的遗物信件,千辛万苦,甚至付出肉体与为难她的官员周折,而当拿回了信件后,她松了一口气,收进柜子,再没有看过一眼。
就像旅行,我们总是赋予它或文艺,或信仰等各种意义,而实际上,你就像片中的各类“朝圣者”一样,忘了或不愿承认你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玩、为了减肥、为了茶余饭后的夸夸谈资。
经常,我们就在为寻找自己执着之物的百折千回中迷失,最终忘记了自己寻找执着之物最初的本质。
而本质和意义是事物的不同层面,不能混为一淡,也不能相互替代。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娱乐生命,都是人类浪费时间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和游戏规则,说穿了就是用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
但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中寻找所谓深刻而独特的意义,好象这样就可以用某种崇高来掩盖浪费时间的生命本真。
你也没有在朝圣,你只是或缘分或意外的因为一个人而朝圣这个人,也许那个人是你英年早逝的儿子,是你分手后念念不忘的爱人,是你生死之交的战友,但更多时候,你朝圣的是你自己,不管愿望是大是小,每个人的心之所向即是神圣。
没有神迹,只有慰藉。
影片看得很无聊,大概的原因就是没有共鸣吧,我好像对这种背着大包的行走不是很有兴趣——这就对了,最怕自己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有兴趣。
甚至,我到现在都依然迈不出去越野的那一步。
无数朋友跟我约三峰,我都呵呵了,那是一个阴影,身心的阴影,我真心克服不了了。
朋友圈的小梓洋已经玩了半年了,一路南下西行,去了我所有想去的地方,竟然徒步虎跳——这是我和七七的约定啊,从18岁约好,到现在未能实现。
还有墨脱,梓洋标志性的自拍打卡简直让我想屏蔽他。
奇怪,为什么对背包客的朝圣不感兴趣,对越野始终迈不出脚,甚至那么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我都没有共鸣,对虎跳和墨脱就不能自拔呢?
那么多身不由己,我做不了自己的选择,但我还是很庆幸我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当我轻描淡写的说我要去支教的学校讲课,竟然如同普通出差那样普通。
这也是我狂欢中的一步,正好写在影评里了。
我对梓洋说,下次一起去虎跳,他说,靠谱吗队友。
哈哈,说说而已……
影片的最后,汤姆将儿子的骨灰全数撒向大海。
他的孩子化为灰烬,被装进袋子里,又飘向了远方。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搭上这条朝圣之路,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吗?
是为了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或许不是的,因为真正能让一个人下定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
逃避?
宿命?
还是忏悔?
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
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
与其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若非不是有一颗活得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
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早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那么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是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得到一张证明,郑重要求在上面写下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
他又继续走,直至天涯海角。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在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得错。
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朝圣之路》
电影8.4分的评分有点偏高。
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
和国内闯江湖的武侠片和之前的“囧”系列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朝圣之路这一举动还是感动了我。
虽然电影完全没有体现这个旅途对一个年迈之人的困难。
其次,公路伴侣的设定也没太大的新意,看完印象不深刻。
一个荷兰中二青年,一个DY女,一个作家。
每个人上路的目的不同,而中间情绪的起承转合也略生硬,上一秒是冤家,下一秒又充满快乐,为了营造而营造,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都有所欠缺。
最后的结局没有出人意料,Tom带着儿子的骨灰一路走完了全程。
这样的朝圣之路也是他慢慢打开自己内心的过程吧,从一开始巴不得甩开荷兰胖子,到最后四个人一起默契一笑,都是Tom渐渐开始接受不同的人生的为人态度的转变过程,更多地,作为婴儿潮Bommer一代,老了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他,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儿子为什么要选择旅行,但愿我们都能在还有心力的时候,努力地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去了解渴求和缺乏什么,别到老了才开始懊悔。
但愿有生之年,我也能去走一次朝圣之路。
朝圣对天主教徒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基督说:“你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朝圣呢?
《朝圣之路》作为一部励志片,朴实得略显琐碎。
很多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丧子的父亲身上,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
其实,我们何尝不曾像那个写作遇到瓶颈的爱尔兰作家,或者希望借朝圣减肥的荷兰胖子那样,貌似活泼开朗,实则烦恼焦虑、充满困惑?
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信德不需要大家刻意去寻找。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爱尔兰作家,游客一般漫不经心地走进圣殿,觉得既然不是教徒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地敬拜。
听着不知所云的某国语言,看着神职人员在祭台前忙来忙去,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可能连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周围的教友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圣神的力量。
有时,我们会像那个荷兰胖子,对人生感到困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未来,甚至开始怀疑朝圣的目的,但是,就在踏入圣殿的一刹那,我们旁若无人地跪了下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圣神的力量。
也许,我们并没有选择天主,而是天主从亿万人中拣选了我们,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估计这会是一部激发许多人上路、寻求内心平静的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朝圣之路总是被大家拿来和Into the Wild对比,但在我看来荒野生存强调的是一种一去不返的极端态度,但朝圣之路并没有。
朝圣之路的编剧善良地给了所有主角一个退路,Sarah最后还是抽烟了,胖子说还是买件新衣服去参加弟弟的婚礼吧不减肥了,作家回想起来也发现完美的作品很难找到。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从新面对生活的力量。
这对于所有观影者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态度和立场,而不是[一个极端的人做极端的事情,最后死于荒郊野岭]这样的一个故事,使观众看完之后流下眼泪,能记得的也就只是那个悲惨的结局,并且对于远在他乡寻求内心平静这个做法望而却步。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差别导致我更中意the way.尽管into the wild也在赞颂同一种精神。
还因为他提醒了我,我是多么渴望上路,去经历一切未知的人事物。
(写这个评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议大家不要看人人影视的翻译版本...Speak of the devil被翻译成魔鬼之谈...patients被翻译成耐心,各种生硬的直译也是弄得我看不下去,直接看英文字幕了)
“你是为自己走这条路,只为自己。
”这是汤姆即将踏上“朝圣之路”时,负责接待他的宪兵队长的临别赠言。
汤姆六十有余,是个小有成就的眼科医生,之所以仓促走上这条道路原因令人唏嘘:几天前,他的独子丹尼尔因遭遇恶劣天气身亡,就在行程刚刚开始的第一站——法国圣让。
汤姆清晰地记得半个月前他去机场给儿子送行的场景:丹尼尔邀请老爸和自己一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父亲不仅没有答应,反而为儿子放弃博士学位的攻读大光其火。
出于对儿子的愧疚,也因自己已然孤身一人,汤姆医生让助理退掉最近一段时间的预约,带上儿子的骨灰、背起丹尼尔留下的行囊,拿着他刚盖了一个戳记的“朝圣者护照”,开启了属于这爷儿俩的征程。
旅途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出门汤姆就走反了方向,然后又选错了岔道,好在都能及时觉察和得到指点。
后来一不小心,背包从桥上掉进溪流,汤姆不得不追赶打捞、夜宿荒郊。
还有一次,“误入”一家私人旅店,店主人精神状态肉眼可见的不正常。
除了这些,人是避无可避的存在。
汤姆依次邂逅了来自荷兰的胖子(为了减肥,好穿上旧西服参加哥哥的第三次婚礼);来自加拿大的女人(为了戒烟,准确地说应该是戒“草”——大麻);来自爱尔兰的作家(他为旅游杂志供稿,想借此行收集素材,激发灵感)。
四人分分合合,最后结伴同行。
女人二十八九?
三十出头?
或者四十左右?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她对汤姆的寡言少语、尤其是沿途抛洒“灰尘”十分好奇,总是猜这想那、问东问西。
要是你(我)以为会有什么“好事”发生,那就大错特错了。
海峡对岸有个不(再)方便提及名字的著名歌手曾经(chensheng)说过(大意):男人过了一定岁数,就不要指望会有艳遇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好的策略是多挣点钱,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买到。
经过(二个多月)美食美酒、不太艰难的跋涉,四人“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朝圣之旅的终点——西班牙圣地亚哥/圣雅各大教堂,他们每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圣灵的敬意。
汤姆把“证书”改成丹尼尔的名字,然后按照旅途中遇到的一位吉普赛人的建议,在三个“小”伙伴的陪同下,继续前行来到穆希亚海边圣堂,将剩余的骨灰撒向大海。
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去。
减肥失败了的胖子说,无论如何,我都得换件新西装了。
戒烟失败了的女人说,本来也不是为了戒烟。
作家没啥可说的,他这一路收获满满,自然要拿作品说话。
这时候,至少是在海边的这一刻,每个人都与自己达成和解,接纳了有缺憾的人生和不完美的自己。
老汤姆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的身影,出现在摩洛哥?
/耶路撒冷?
的街头……——不论你相不相信、乐不乐意,我们每个人,都独自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朝圣之路,果然不是春光明媚,而是带着苍凉、悲怆的凛冽美感,也只有这样的路才能与suffering相联系。
我喜欢那一个个让人心生寒意的镜头,我喜欢那些斑驳的墙面、喜欢那些蜿蜒的路,静静地走也不会寂寞。
我喜欢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关怀,我喜欢那些不同国籍的欧洲人见面之后能够自然的攀谈,会有冲突但是也会真诚的道歉并相互理解,能够结伴走一路,吉普赛人对于团体荣誉的重视也很让人动容,“儿子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我们”。
四个人带着心事而来,朝圣之路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希望藉由宗教让自己relax&relief,年轻人更能诉说自己的问题,可是却又都不倒出真相,看,心事都是带着伪装。
这个60岁的老人,他默默的走,与儿子的一次相伴旅行,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美国人,由此去体会儿子的心路,在旅途的终点,他终于可以理解儿子。
朝圣,慢慢解开自己的心结,发现可以不必减肥、不必戒烟、不必畏惧枯死的灵感,问题另有答案,只是以往的我们不敢正视而已,所以,宗教给你的力量是:不用害怕面对真相,不必用表面的借口来欺骗自己,真相或许没那么可怕。
人生有时候就只需要几个朋友不一样的念想却有相同的路,走在一起,哭着笑着,吵闹着,却一直伴随在路上左右,看风景读人生。
平凡而又有目的的活在路上。
每个人都貌似抱着一个看似表面的目的开始朝圣之路,汤姆为了儿子,约斯特为了减肥,艾默生写不出东西,辛克莱为了戒烟,几个不相识的人从各种隔膜到真的成为朋友,虽然有些剧情有点老套,但是放在朝圣之路上却让人觉得旅途中能有这样的感情真好。
长距离的步行,汤姆一开始只为了帮助自己死去的儿子完成那未完成的路程,最后也不知道是自己为了完成儿子的路继续在走着,还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救赎,这段路的神奇之处便开始改变着汤姆,路上的神父,相同目的旅人,好心的当地人,都让这部片的风景变的更神圣,最后汤姆完成了全程,儿子的骨灰留在了这一路上,他也被救赎了。
让人也有想去走一遍,改变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放下一切马上就出发,活着这个玩笑太大了。
其实很平庸的一部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看多了 真的就没意思
也许是看的时间比较迟的缘故,除了几首好听的背景音乐,其他无感
故事刻意,一切困扰也都绝对中产阶级
不要给中文译名给唬住了。充其量这只是“北面”级别的户外徒步而已。相信很多北面族会多一个心向往之。
俗套的故事也没讲好景色也很普通加上结尾故意渲染的宗教味不太喜欢
烂片,2分,导演有一个价值9分的命题,可是只有2分的执导水平
在心里热泪盈眶
太无聊。
只是激起了我强烈的旅游欲,一个人出去流浪。影片拍得很渣,流水账一般,但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不是选择来的,而是过出来的。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部电影可以告诉我“人为什么要活着”,看完之后才明白,电影告诉我的是“人应该怎样生活”,略感遗憾。
2星,本人并非教徒或驴友爱好者,所以看这个片子就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 一段朝圣,一段旅行,仅仅就拿一段旅行来说,多多少少是对一个人会有所影响的,在心灵上,在认知上,都会有所改变。这点我个人是有所体会的,一个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打破了日常习惯,一段旅行之后,多少都会有所感悟。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有人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生活。但有人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 本片适合驴友和向往朝圣者的人看看。
四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寻找~
带着未完的爱前行,我觉得这部电影比转山更棒。
很简单的东西
不是很喜欢
勉强及格。《早餐俱乐部》里的辛家老大已经变成胖中年人了。这种带点宗教氛围的治愈系公路电影要拍好也并不难,摄影是一直用蓝色滤镜,看上去有些像安哲洛普洛斯的片子,当然,这种把西班牙北部弄得看上去湿漉漉的效果倒是能缓解路上的干涩感。配乐也用了不少,凡是走路的段落都加了,酷玩什么的,像是些小mv。除了满足儿子意愿踏上朝圣路的老马丁,三个旅伴:戒烟的加拿大毒舌女、减肥但一路送大麻的荷兰胖子还有神经质的爱尔兰专栏写手设定的都算丰富,沿路也有西班牙北部的地域段子,或是吉普赛小孩偷包的插曲,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吉普赛聚会上的弗拉门戈,每个人物的状态也有起伏收放,这些设计总体是有趣的。整体上和《冈仁波齐》较类似
宗教课讲到了Santiago de Compostela于是教授就顺便让我们看了。果然疗伤啊,看完了之后教授早下课半个小时要我们去享受阳光。
“You don't choose a life,,Dad,You live one”
原声弱爆了
走吧走吧
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是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