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看过这么文艺的四川话版的电影。
虽然用的全是中国演员,但导演是法籍华人,片子也主要在法国发行的,据说最后还被伟大的总局禁掉了(未证实)。
法国片总是这个样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娓娓道来,影片中的配角来了又走,就像生活一样,又更像梦。
故事发生在那个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铭记的十年,地点在一个远离所有暴风中心的重庆偏僻小山村。
这个山村太遥远了,远到在那个十年中也可以那么宁静,就像梦一样,就像三个主角的青春一样,浪漫而纯粹。
从一开始刘烨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出场时拉的那首“莫扎特热爱毛主席”就表明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他对小裁缝的爱几乎是纯粹的精神式的,所以他并没有和陈坤竞争对小裁缝的爱情,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着小裁缝怀孕帮她流产,每天去小裁缝家对她念书。
与像无处不在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小提琴背景曲一样流动着的浪漫主义情节相对比,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欧洲的小说。
那些欧洲的小说许多次都充当着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些小说不仅仅有巴尔扎克的,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巴尔扎克被写进了影片的标题中。
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充斥着魔幻的斑斓色彩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让迷醉的人清醒的药剂。
知青去了又走,爱情来了又去,山里的人们生活依旧宁静得像飘散在群山中的青烟。
但对于三个主人公,青春和爱情,还有梦,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藏书洞看书的时候,在窗外拉小提琴的时候,也许这个影片对人生的第一个思考,浪漫主义的情节永远是短暂的,最后随着涨水而消逝,留下苍穹无尽的遗憾。
而本片的第二处思考,则是梦要不要醒来。
陈坤说要通过给小裁缝读书,让她醒过来,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
但是当小裁缝真正的醒过来的时候,再浪漫的音乐也无法让她回头。
巴尔扎克对她说,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许比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还美。
所以她要走出去,巴尔扎克超越时间和空间,对这深陷浪漫主义的灵魂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救赎。
至于这救赎幸欤?
不幸欤?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小裁缝。
周迅饰演。
一直很喜欢她。
马剑铃(刘烨)和罗明(陈坤)是老天专程派来启蒙小裁缝的。
刘烨给周迅拉小提琴,在周迅流掉陈坤的孩子的时候也是..给她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她脸也不红地按照罗明的要求一遍遍地重复读写着“我爱你”,她自己给自己做了胸罩,那是那时的女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我被刘烨的爱给感动了。
在罗明不在的时候,他天天按时给小裁缝读《包法利夫人》,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换来妇产科大夫冒死帮小裁缝拿掉肚子里罗明的孩子,并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帮助手术中的她站岗放哨,随后又用卖掉小提琴换来的二十块钱给小裁缝补身体…… 还一直忘不了周迅被蛇咬的时候,他给周迅吸掉手上的毒在颤抖。
当时,我一直在疑惑,罗明不是也在爱小裁缝么?
为什么要马剑铃吸。
马剑铃很是爱小裁缝的,所以他清晰地记住这一切的故事,不远万里重访旧地,跳进天池试图寻找小裁缝的那艘纸船。。
可是最后她抛弃了他们。
连罗明最后那句,“我好爱你哦,可是你说都不和我说就走了”都没有留住她。
总之,随后,他们都没能再找到她。
今天的影评是写给《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
巴尔扎克是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裁缝是住在三峡边上的一个农家女娃。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的关系如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是那个特殊时期开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无疾而终的爱情之花的映射。
电影全片都充斥着这样鲜明而极富冲击力的对比,比如作家和诗人的儿子四眼在农田里耕牛,比如马剑铃用那双拉小提琴的手去掏粪…但文明的浪漫是杀不死的,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花来。
生产队长问罗明“成分”如何有问题,答案简直令人发笑:仅仅因为他父亲是个牙医,当年给蒋介石镶了颗假牙。
但是细想却一点也不好笑。
看着他们的遭遇,我只能庆幸自己还是晚生了二三十年。
他们一边挑粪,一边筹划着去偷四眼那一箱子返动书籍。
那里面有司汤达,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大仲马,有巴尔扎克…一个小小的箱子,里面装着大洋彼岸法兰西的整整一个黄金时代。
马剑铃熬夜读完了其中一本,他说,他的世界从此大不一样了,即便是这座大山,空气也变得不一样了。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即使身体被束缚,心也是自由的。
当他们从箱子里翻出红与黑,翻出罪与罚,当那个浪漫的法兰西世界在小裁缝面前徐徐展开,我想起了初中时期的我自己。
我的国外文学启蒙就是莫泊桑,是大仲马,是漂亮朋友,是珍尼姑娘,是巴黎圣母院,是三个火枪手。
我想起了那个躲在被子里举着手电筒捧着名著读得如痴如醉的自己。
谁会不为这样的著作而疯狂。
罗明说要用这一箱书去改变小裁缝。
他的计划成功了。
其实改变的不止是小裁缝,那个知道小提琴是Voilin的老裁缝,即使害怕小裁缝的思想受到“资产阶级腐败分子”影响,也会忍不住被大仲马的故事吸引,一连数天听着基督山伯爵入睡。
生产队女孩子们的新衣服上绣着的法式水手花样,是刮进大山坳里的一阵文明之风。
那是“破④旧”也阻挡不了的、人们对先进思想的渴望。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对小裁缝被改变的描述有些突兀。
当马剑铃给她念其他人的书时,她却说,我只想听巴尔扎克。
可是巴尔扎克带给她的仅仅是“野男人”和“文明人”对感情的定义,这些东西不足以驱使她离开心爱的人,离开家乡,去新的世界里闯荡。
那些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那段关于自由的描述,才更像是真正能改变一个人思想的文字。
它是掷地有声的,它是有力量的,它坚定地鼓舞着人们追求自由。
“自由的兴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值得用危险、痛苦甚至生命去交换。
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的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知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游泳,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当马剑铃在医院里和那个妇产科医生一起念出这段话,我觉得它其实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出彩和最升华的地方。
也是这里让我觉得,马剑铃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
虽然它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小裁缝和罗明如何相爱,但马剑铃是那个旁观者,那个读者,那个说书人。
马剑铃在阅读大山,阅读知青,阅读时代。
电影里从未说明他为何会去接受改造,只知道他的父亲和翻译大家傅雷一样被打为“反缂命”。
当他念出这段《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句子后,他突然哭了。
他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哭,可是我知道。
是为他父亲,却不仅仅是为他父亲;是为自己,也不仅仅是为他自己。
是为这个时代,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是渴望自由却飞不出山坳的桎梏。
他知道,即使是飞出去又如何,山坳外是另一个山坳,牢狱外是另一个牢狱,真正捆缚他们的,是那个时代。
这部电影没有专门制作配乐,几乎每次转场都是莫扎特的奏鸣曲。
悠扬的音乐从马剑铃的手指尖划出,回荡在大山里,让充满贫下中农气息的山沟沟里也笼上一层浪漫的色彩。
即便掏过粪,采过矿,那到底还是一双拉小提琴的手。
我喜欢看着刘烨拉小提琴,用那双修长的手,用那双忧郁而含情脉脉的眼睛。
与其他那些被离开大山的知识青年抛弃的乡村少女不同,小裁缝先离开了罗明,去寻找新的生活。
多年以后,在各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马剑铃和罗明再次重逢,他们没有见到小裁缝。
罗明看着马剑铃回到插队的凤凰山里拍的DV,村里还有人记得这俩知青,说他俩秀气得跟女孩子似的,挑不动也驮不动。
队长老了,嘴里还有当年罗明用锡给他焊的假牙。
那时候他还不是博士生导师,钻牙孔是踩着缝纫机钻的。
三峡工程启动了,马剑铃和罗明的整个青春岁月,随着凤凰山里的那些村落一起,永远葬在了水底。
电影在这里贡献了神似泰坦尼克号结尾的浪漫镜头——当三峡水库淹没了凤凰山,淹没了马剑铃送给小裁缝的YSL baby doll,淹没了老裁缝的缝纫机…他们仿佛又看到了那段青葱岁月:马剑铃拉着小提琴,罗明给小裁缝念巴尔扎克: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拥有思想。
题外话。
这部电影我看得七零八落的,原因无他,几乎每隔几分钟我就忍不住暂停截图。
那天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集齐了三双中国最美的眼睛,毫不夸张。
周迅刘烨陈坤,没有一双眼睛不是充满灵气的,含情的动人的。
但我还是最偏爱刘烨那双。
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作为一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颇有一些独到之处。
同类电影中,虽然也有表现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相互影响,但是大部分都是作为前知青们回忆的背景,鲜有以此为主题来推动整部电影发展的先例。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一开始是两个青年来到山中小村。
村长检查两个人的行李,翻出了菜谱和小提琴。
文化冲突到这一地步还算常见。
之后的两个事件开始把故事推进。
两个知青遇上了一个山中美少女,还搞到了一箱子的翻译小说。
于是这两个人一边偷着看小说,一边把小说读给美少女听,一边开始自己的初恋。
这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关于启蒙和成长,愚昧和文明的精彩故事,可惜的是编剧只沉醉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而无力把这个故事升华为艺术,在更多的时候,他在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各种可能性之前患得患失漂移不定,最终断送了这个原本应该更精彩故事。
或者这也就是创作者能力的限制。
故事中不乏精彩的段落,原本可以从容地表现文化对于这两个知青和村庄的影响,可惜一次次地错过机会。
例如,知青第一次读巴尔扎克,读了一通宵,早上起来说,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已经完全变了。
当然我们知道,改变了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看世界的人。
可是整部电影中,知青似乎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包括他后来去采风搞音乐,也很难让人判断那是他的爱好还是小说的影响。
对于村民的影响,电影得到的机会要更多,却也表现得很无力。
两个知青被派去看电影,然后回村来讲电影。
他们看来看去都是一部《卖花姑娘》,回来讲得却是法国小说。
所以在那个文化贫瘠的时代,这个小村中的人得到了远比外面世界的人更多的文化享受。
然而也仅是如此而已。
电影内容在离开了两个知青的说书场后,村民的生活并无任何变化。
老裁缝在听了《基督山伯爵》后,给村民们作海军服本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桥段。
然而同样的是,这些海军服在之后没有任何表现。
我本来觉得这故事应该有些魔幻现实的色彩,可实际上,他却非常的低调平实。
我不由想,如果由姜文来拍这个故事应该会好很多。
只是他或许会觉得这个故事太小题材了。
如我之前所说,电影的编剧由于某种类似于小资的情调,对于这个故事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最后只沉迷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对于小资来说,文化相对主义当然是好的,小村中的人就算再愚昧、再不见天日,也有他们自己的文化。
所以,他在讲述西方文明对小村的冲击时束手束脚,还没有点到就停下来了。
而且他那种对回忆的沉迷让电影的后半段非常不靠谱。
知青在离开村庄多年之后,在村庄要因为修水坝而被淹没之际,他又开始想念这个小山村,跑回即将被淹没的山村去怀旧。
这里,他已经完全不顾故事的真实性了,居然让一个十多年前还全是文盲的村子有了在水潭中放纸灯的传统,还有什么把思念写在纸灯上云云的鬼话。
他的意思很明显,象征现代化的水坝淹没了代表传统的小村,所以以后的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水灯了。
只是那些水灯完全是他的臆想,他一脱离让他受苦的山村就忘记了那里的愚昧和苦难。
那些水灯只能证明文化相对主义者的自私与愚蠢。
故事中处理最好的部分是山中美少女小裁缝。
她本来是个文盲,却在听来的小说的影响下,离开了这个山村。
而关于她的下落,电影巧妙的打乱叙事顺序,给出了一个精彩的悬念。
回过头来看,知青居然到十多年前她离开的村庄去找这个小裁缝的下落,他内心中那种愚蠢的优越感真是昭然若揭。
电影中的大部分台词都是重庆话。
刘烨和周迅似乎没有使用别人的配音,因为他们的重庆话实在是有点别扭。
优点:好故事缺点:电影语言贫乏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开头某处有这样一个介绍:曾有一个不爱美人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赐给了他心爱的太监,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同性恋的记载。
不得不说这段话极具误导性,让人以为本片讲的是罗明和马剑铃的同性爱情,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总避免不了爱情这个话题,通常是男知青和乡下姑娘注定没有结果的短暂情缘。
罗明和马剑铃给小裁缝读外国小说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北风那个吹》里的月亮湾大队,趁着夜色帅子给知青们讲《红与黑》。
春心萌动的年轻人们难以阻挡爱情的侵袭。
在山野之间偷看女孩子洗澡真是世间的一大美事。
罗明看到了湖水中美丽的小裁缝,并且因此不小心跌进了深坑,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马剑铃用小提琴给乡亲们拉莫扎特的曲子,生产队长说曲子名应该叫“莫扎特(老莫)经常想念毛主席”。
再加上影片中出现多次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的曲子,文革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人对于精神和知识的渴求是无法被遏制的。
马剑铃把心爱的小说段落誊写在坎肩的内衬,让人震惊之余感受到了文革时的压抑与反抗。
不过影片并没有沉浸在消沉的气氛里,相反有时候是喜悦的。
罗明和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小说,结果老爷子迷上了远隔万水千山的欧洲大陆的故事,从此他的裁衣风格大变,山村刮起了一股地中海风,俨然成为了中国时尚的最前沿。
这一段让人看得开心又担忧,这可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哟,被人捅出去可不得了,可山村里的人有谁会知道地中海是什么玩意儿呢。
小裁缝走出了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生活。
罗明说她是被巴尔扎克的那句话所启迪——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可我疑惑,仅仅一句话或者一本书真的能让一个山里姑娘对年迈的爷爷不管不顾而远走他乡吗?
我倒觉得,这是小裁缝面对爱情的艰难抉择之际做出的逃避。
她一开始爱的是罗明,并且和他有了鱼水之欢。
可在罗明回家看重病父亲的几个月里,和她朝夕相伴,给她读小说,为她找医生做流产手术的都是马剑铃。
小裁缝就是再傻也能看出马对她的情意。
要是在他们俩之间选择一个,兄弟情恐怕就会破裂,而这肯定是小裁缝不忍目睹的。
这种情况下两个都不选似乎就成了最容易的决定。
正如影片最后马剑铃说的那样,他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罗明和小裁缝的爱情就像炽热的火焰,迅速包裹了双方,很快有了肌肤之亲和强烈的占有欲望。
而对于马剑铃来说,小裁缝就是让他倾慕的圣洁女孩,他愿意为之默默陪伴,无声守护。
在为被毒蛇咬伤的小裁缝吸出毒血时,小裁缝很奇怪地问马:被咬的又不是你,你抖什么?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和心爱的女孩有了肢体接触,能不紧张得发抖吗。
仔细回想,小裁缝和马剑铃之间似乎有一次接近摊牌式的交谈。
那是罗明不在的日子,马剑铃兴致勃勃要给小裁缝读鲁迅的书,可她却说自己还是喜欢巴尔扎克。
那可是罗明给她读了那么久的书啊,也许这就是小裁缝在暗示马剑铃,她心里只有罗明。
小裁缝离别之际,她在罗明脸颊亲了一口,而马剑铃在远处默默看着她离去。
从中体现出了马剑铃在这场爱情里从没有奢求得到什么,他只单纯希望小裁缝能够幸福,见识外面美好的新世界。
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于是我盗用了它。
来自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此片一个小介绍的副标题,引起了我这个并未经历文革的现代小青年的注意,事实上我仅能从一些长辈的口中了解到那个动荡时代的些许,而这些许,又是那么不堪联想,不忍回望的。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城市下乡小青年来到位于三峡的一个小地方接受改造,他们同时爱上了当地一个美丽活泼的小裁缝,并表现出了对爱情不同的付出方式,他们为小裁缝阅读外国文学著作以改造女孩,最终小裁缝因书中巴尔扎克对女性肯定的态度而爱上罗明最后又因此离开了他走向城市。
三年中这两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没有在知青生活中堕落沦陷反而给落后的山村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生气,人们没有过多地责难两个年轻人反而让他们的学识成了生活中的消遣。
故事用很多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画面清澈明快,善良的山村农民,有目的的知青最终达到目的,那些对生活对文明对知识的热血,还有对爱情的,就是这样颠覆了我们对那一场灾难的灰暗印象,我像找到了一个舒适的睡姿,已不再对高度真实偏执。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改编于戴思杰的同名小说,这是一个多么温文尔雅名字,借着文革这样的背景又淡化了这个背景,几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演绎了不一样的时代生活,虽然背景是沉重的,但年轻的心总在改造的苦累中不时自我作乐。
美丽的姑娘腼腆的少年,享受着生活中的光明隙缝,享受着纯净天然的爱情;几本著作、一个巴尔扎克,吸引来年轻的和年老的心一起享用;那颗聪明的合着时宜的虫牙平息过一场风波;清澈的山涧溪道又是那么大胆地承载着赤裸的激情;还有那枚被解体后又重新装嵌的闹钟,就这样打破了一整个山村老旧的时间认知它们都那么淳朴以至于知青们所谓的接受改造所谓的再教育也就真的成为了所谓的。
在那三个年轻人之间,所有的爱都付出了也都收获了,即使方式差距甚大,但却就这样成就了故事本身,很多年过去后,当年那两个年轻人又华丽地成长了,有人成夫成父,有人故地重游,惟独那信奉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像迷一般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只有那浸尽在水中的轻轻关上的门,仍在述说着当年属于他们的故事。
据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为背景,但更犀利更表达了当时“革命”的深意,我是看过的,但我又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无法作出所谓的“两者对比看出在对文革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和回忆”的差异性比较,然而有一点,我可能永不会忘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宽容的记录,我宁可就这样接受那样的稀释来作为对历史的最后认知,浩劫已经过去,生产线还在轰隆隆地运作。
故事的结局,一瓶从遥远的法兰西带回的锥型瓶香水与那台古旧班驳的缝纫机一起缓缓沉入三峡渐渐溢灌的水中,伴随着那些年轻的回忆,伴随着那段老去的历史,就这样极度奢侈地唯美着抚摩那巨大的伤口。
it's a beautiful movie.I didn't notice in the beginning that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sanxia, a place poets give their highest compliments and writers place their moving stories. This balzac is special in the sense that it stitches the social movements, shanxia and the ideal of reason together. literatrue about young intellectrals send into the countryside, some have similiar romantic plots, is not new at all. when the story happens in a place where the gorgeous goddess wushanshennv shows up and obriginal scenery is alive, it means something else.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natural face the modern? we know the ending of the crash from reality rather than from the film. the movement was abortive and the sanxia was submerged into water. is memory or music persistent enough to convery and reserve the past of beauty?the meaning of balzac is very intriguing. upto the middle of nineteenth century, reaon is regarded as the motto of the whole civilization. humans is unique for its ability to reason. reaonality is the stickyard to justify the civilized and the uncivilized, as it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colonizing era, the occident and the orient. by turn of the twentith century, bearing the truma caused by the two world wars, reaon is doubted and even toppled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reason, as a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hegemony, loses its appeal in its home land and strangely bolosomed in the east, China. Will reason bring happiness or the utopia to a nation out of nostalgia? will the little seamtress become the person she wants to be after bathing in the light of balzac and stride into modern cities?
在学校看的,地方话版,还不错,周迅还是那么灵。
鸭不算内地,有负星多好
真搞笑说是要一起看结果我下了都没有一起看成最后自己看了一半结局不看了
在小提琴的乐声中,读着巴尔扎克的小说,好美啊……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可逗死我了!!!虽然反应的是那个精神贫乏的灰色世界,但影片中不乏纯朴的幽默,又是很深刻的主题。我想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应该走的道路!
没有任何一丝浮夸的元素 完全是纯正的质朴与诚心 剧情架构在70年代一定程度还是反映了不少当时的实情 而如此的感情却也是动人 全片后段表达有些模糊没能顺应前片的优秀 不过如此的表达也足够到位与传神
前头还是挺好看的,就是这个结尾…请问七几年女主咋滴能想去成都就去成都呢?介绍信呢??过分生硬了,还挺西方凝视的,依旧是给都市人看个奇观的故事。
结尾的女性独立意识稍显突兀了,再加点铺垫会更好。陈坤本来也挺小受的,可是和刘烨摆在一起就一秒变小攻啦!刘烨童鞋真是万年受啊~周迅在这里真好看~啊,四川话,陈坤表示毫无压力,另两位童鞋就有囧了,特别是刘烨。。
2011.2.21 PPS
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当年的刘烨 3.5
说我爱你。重复十次!
其實拍到迴去找不到小裁縫就好了,有很多事情不要説得那麽明白的。拍得太實在。只要和青春有關,即便是文革也可以很有情懷……
a myth of enlightenment,结构像青春小说,什么巴尔扎克莫扎特在里面都是幌子,一种布尔乔亚的想象而已
文革造成的心理创伤需要得不是巫术而是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卫生健康。可惜中国人并不在乎凸^-^凸 中医的药材里面却有“藏红花”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异装癖是病得治,莫须有得混到同志队伍中去?同志早已不是神经症。
A typical self-indulgent movie.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性别反转是天浴,性别与阶级交叉的叙事框架微妙而不自知,文艺或深刻得都如此缺乏自反性,令人难免替自以为进步的信徒们感到可怜,所以现在除了特别好的电影,我宁可看动画片。有那么一类片子,和巴尔扎克其实没什么关联,倒不如叫做傲慢与偏见。电影里人们还在读红与黑,可是却没有那个角色真的像于连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而我只剩下一副空壳,与其三个人这样耗尽年华,不如舍弃掉离去,成全完整的自己。或许遇到这两个爱她的少年,只为苏醒女性意识的契机。不是一定要选择爱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女人要有守护这份美好的坚强力量,而不是依靠男性。
这作者舔法国的菊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不论再怎样践踏,也践踏不了我们对文明对自由的向往!
结尾虽然很突兀,但是是整个片子最喜欢的部分,出走的小裁缝,他们把她当成把包法利夫人,她听到了巴尔扎克说女人就是无价之宝。这个转折非常生硬,前期的铺垫也不够,小裁缝前期的形象塑造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山里精灵,所以她安安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读书,突然地怀了孕,在小提琴地掩盖声中流掉了孩子,突然说要出走,有点看不懂这个表达。书是伤痕记忆里能够明道的痛楚,但是用得太满反而不会被打动,也没有感受到书对小裁缝的启蒙,这段互动的落点都在情感上,反而是一些细节让人感觉心痛,妇科大夫在袄子上认出了傅雷的译作,有些东西就是这样的难以忘记…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刘烨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像《那人 那山 那狗》那么有灵气
因为看到一半猜到小裁缝一定会怀孕堕胎再消失。所以总抗拒把它看完。就好像你知道这是你身处悲剧但无法改变,看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为了小裁缝最后无影无踪的消失加一星~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周迅28岁还那么水灵,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