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片名,还以为会是一部火爆的战争动作片,已经做好了晃镜头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居然是部文艺片,而且是人物传记,既然是人物传记,必须百度一下这个人的资料,与片子做比对,人物原型是驻阿富汗的美军最高指挥官,四星上将,在阿富汗干了四年,祸从口出下的台。
片子中也反映了他的一些理念,对待阿富汗人,他主张只打击反抗分子,对平民百姓要采取怀柔政策,杜绝滥杀无辜引起更大仇恨,通过增加就业等措施降低阿富汗人的反抗意向,从长远来说,本狼觉得这一策略是正确的,印度和某港都是镜子,两者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殖民统治,对于殖民者已经没有抵触了,反而更加依赖,某港回归之前,谁敢去站中?
打你一顿扔海里去站大海。
回归之后呢?
站了一次还不过瘾,还去站第二次。
英国爹划了条麦克马洪线,啊三就把藏南当作他们的土地了。
阿富汗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他们不会被彻底统治,反抗分子一转进山区就没影了,剿杀不净。
美军及其附庸狗腿子的开销太大无法长时间耗下去,另外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也是很大障碍,所以,男猪脚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虽然在努力地培养当地人来试图维持秩序,但是烂泥扶不上墙,看片子里那些伪军,个个歪瓜裂枣半死不活的。
别说对付反抗军保护老百姓了,那熊样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国内方面猪脚也讨不着好处,当家才知道柴米贵,国内的官员早就不想继续增兵扩大开销了,丫的还说要派兵,能对她有好脸色么。
百度上还提到了美军虐囚的问题,这可与猪脚的理念南辕北辙啊。
总评二星4分,片子中多次出现猪脚晨跑的镜头,也许是在暗示他是个孤独的行者,每天只吃一顿饭,喜欢住小房间,说明他性格上坚韧克己,是个硬朗的军人。
整个片子看下来很沉闷,有一些对入侵阿富汗的反思和不同意见表达了出来,毕竟人家是开放的国家,并不要求所有百姓都紧紧围绕在以总统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周围同发中色论坛
主要是讲美国前任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的,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的四星上将,因为在《滚石》发表对白宫不当言论,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一个只喜欢打仗的男人,在阿富汗的重拳出击仿佛打在了棉花上,跟结婚三十年的妻子在一起还不如跟士兵们在一起自然,妻子的演员选的……一点也不像两口子。
这部电影说讽刺吧,深度不够;说战争吧,没有激烈的场面;说喜剧吧,基本不好笑。
除了士兵们去出任务那一场,看见一个狂奔的阿富汗人,有一个士兵要射击,另一个说不行,没看见他的武器,要射击那个说,那你以为他是在晨跑么?
还有就是把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讽刺得够呛,不理国事,躺在床上看《阿呆与阿瓜》。
看电影的时候没事可以认认那些演员嘛。
《荒野猎人》的威尔·保尔特,《逃出绝命镇》的勒凯斯·斯坦菲尔德,女王蒂尔达·斯文顿,还有最后一闪而过的罗素·克劳。
卡司不错,电影不行。
片名叫战争机器,整部片要传达的想法就是军人的自大,想争取权利的欲望,使战争成为了其个人实现野心的机器一开始看预告片时我以为是走轻松打嘴炮路线,没想到正片根本什么都不是暨没有一般战争片的严肃深沉,也没我原先预期中的调侃轻快,整部片的基调可说是混乱不一致一开始花了一些篇幅介绍战争的背景以及麦克马洪与身边的人物,但全部藉由旁白说出,可说是相当无趣且匆匆带过,让人完全记不住。
唯一知道的麦克马洪是个对自我要求相当严格,且深受部属喜爱的将领,Bradley Pitt用夸张的脸部表情、手势以及粗哑的声线来诠释这个角色的确对这个传奇将军印象深刻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蛮有趣,但看多了就觉得疲累,而观众的心也随着麦克马洪将军一开始意气风发,相信他有能力改善战争局面的雄心壮志,到最后频频受到挫败,被战争的现实面打脸的发展而感到难受,电影想反讽战争体制的立意是好的,可惜故事说得不漂亮,就跟电影的结局一样,你努力的方向不对,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除了皮特的声音有些做作,故作深沉,老气横秋之外,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
说几点感悟。
整部片子都在紧扣一个话题,那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对于将军,亦是对于每一个普通人。
完美印证了马克思韦伯的那句——“人是生活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对于将军来讲,阿富汗乃至那一块地图行省对他的意义是什么呢?
——像一个真正的将军一样,取得辉煌的胜利。
无论这个胜利是战场上枪林弹雨中的征服还是战后重建,他都要取得胜利,那种让人自豪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力挽狂澜的,形象高大的,终归凯旋的胜利。
他活在这样的幻想之网里,并为止奋斗。
他保持自律,他自信满满,他吸引目光,他准备简报和出席晚宴。
然而,惨淡而冷冰冰的现实一次次把将军的幻想撕得破碎不堪。
他想认真地出名,却被小报戏谑。
他想向总统亲自汇报成果,却被巧妙冷场。
他想得到哪怕是阿富汗总统的认可,却依然被软拒绝。
他想为占领区的民众带去繁荣和民主,却被告知尽快离开。
他甚至觉得他的军旅生涯的全部意义由911事件开始,却不得不面对爱人的隐隐苛责。
他想向盟友求得一支精锐,却被盟国的记者的话搞得不知所措。
终究,他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他什么都控制不了,他的总统,他的部下,他的盟友,他的公众形象,他的民众,甚至他晚宴的身旁之人。
纵使他理想远大,运筹帷幄,是个好人,迎接他和这场战争的,依然是一地鸡毛。
他悻悻离开的背影让人心酸。
最可悲的是同僚对他乃至他所信奉的一切的嘲讽与质疑,乃是对的。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好了我们的角色,做好了一切准备,跳入那个结实无比的意义之网,未曾丝毫怀疑,但,现实有着自己的逻辑,命运有着讽刺的安排,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某处神像之前默默地向心中的理想敬礼。
谁能想象,一个近乎完美的将军,在乱七八糟的现实面前,丢盔卸甲,无能为力。
他也是某一个时刻的,每一个努力而不得的,我们。
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从演技到镜头语言都很专业,被低估的原因,我只能说,伟大的艺术都不是当下的人能看的懂的。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看了几个评论觉得你们没能领会故事主线很可惜。
这个的的确确很好笑:当主角兴高采烈的去机场想跟奥观海面对面谈谈,却被奥观海算计,抓住他猛拍照,个人觉得奥观海老谋深算啊,完全不把这个老古董,老顽固,老疯子看在眼里,一句话 我很忙 就把主角挡在了外面,我当时就笑喷了,哈哈哈哈 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深层的缘故,我就不多说,大家都懂。
第二呢,去欧洲的故事,宴会的时候那个大使馆武官,想讨好主角,被骂了一顿,虽然觉得好笑,但觉得没毛病啊,说的都在理啊?
骂得好啊,三观很正啊 为什么你们不喜欢主角 不喜欢主演的演技?
在酒店的时候得知妻子在房间等他,他突然慌张,紧张兮兮的去见妻子 不是很可爱吗?
有主角妻子这么强的后盾,这样被理解,主角不爱才怪。
在此很气愤评论里有人说他和妻子怎么怎么怎么。。。
我想说你们太年轻了。。。
爱一个人不一定每时每刻都陪在身边,而是当各在天涯海角,两个人都在为彼此关心,彼此理解,见面了还能这么恩爱,这比现在好多年轻人强多了,电影撒了一堆狗粮,够我吃了。。。
还有就是最关键的 整场戏的主心骨那个记者的问题,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你不能有野心,我质疑你的一切行动目的。。。
OMG!就好比问狼,我怀疑你捕猎吃肉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你自己的野心,你捕猎只能维持你自己的生命所需,不能有其他目的。。。。
我想问她你这话应该问希特勒。。
呵呵呵呵 还有 我觉得讨厌有好笑的还有旁白,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在经历什么,从来没外人(记者,作者,其他人员)能这么近距离去跟现在的美国军队高层在欧洲的生活接触,其实美军在全球各地吃喝玩乐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主角这么好心给你机会采访他,写他,他不知感恩,记者真不是个东西,所有记者都是,唉说什么好呢。。。。
《战争机器》由大卫·米奇欧德执导,布拉德·皮特主演,改编自著名记者迈克尔·哈斯廷斯的畅销书《操纵者:阿富汗战争的可怕内幕》。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美国军事与政治体制中的复杂矛盾,尤其是聚焦美国军工联合体如何影响战争的走向。
和传统战争电影不同,《战争机器》没有正面描绘战场上的惨烈场景,而是通过荒诞的幽默,揭示出战场之外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荒谬。
影片中的核心角色格伦·麦马洪以现实生活中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将军为原型。
在电影中,麦马洪是一位拥有四星头衔的战争英雄,带领美军征战阿富汗多年。
然而,影片的重点并不在于他如何英勇作战,而是他如何在政治与战争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最终走向失败的无奈过程。
麦马洪这个角色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作为一名军人,他相信通过力量和策略可以彻底扭转阿富汗局势,战争期间不断向上级请求增加兵力,希望通过军事打击解决叛乱,甚至不顾美国国内政治高层的劝说,坚持发动攻势。
然而,他的执着却显得有些狂热,观众不禁开始怀疑,他究竟是为国而战,还是纯粹的迷恋战争?
从麦马洪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对战争有着深厚的感情,仿佛战争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生活意义所在。
尽管他在政治上遭受了诸多打击,但他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军人信仰。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坚持与执念或许正是他最后失利的根源。
影片的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战争背后的荒诞现实,和传统战争电影的英雄叙事不同,《战争机器》选择从一种更冷峻、甚至有些滑稽的角度切入,表现出麦马洪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无奈和无力感。
无论他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战争的走向。
影片中的麦马洪一次又一次试图向政治高层表达他的想法,希望能够亲自与总统对话,但每次都被冷处理或无视。
他希望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更稳定的局面,向当地人民伸出善意的援手,然而却遭到对方的冷漠敌视。
这些场景下,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位四星将军的孤独无助。
麦马洪选择接受滚石杂志的采访,而这次看似无足轻重的媒体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记者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麦马洪的言行举止,这篇报道不仅让他丧失指挥权,也最终使他退出军旅生涯。
这对于一名曾经被视为战场英雄的军人而言,无疑是极为残酷的讽刺结局。
现实生活中,影片原型人物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是一位在美国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将军。
他参与了三场对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他凭借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获得了无数荣誉,甚至被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誉为“最优秀的战场领导人”。
然而,即便如此,麦克里斯特尔在现实中的结局与电影中的麦马洪一样,同样因为一次滚石杂志的采访而身败名裂。
曾经的光辉战绩与无数荣誉在政治博弈与媒体曝光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织,正是《战争机器》试图传达的主题。
现代战争中,权力、媒体和政治利益之间的角力,有时比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加残酷。
虽然是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
影片更多地反映出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麦马洪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所擅长的是制定战术、指挥战斗,而非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
然而,现代战争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军事行动,政治的干预与权力的博弈往往在背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影片通过麦马洪的失败,揭示出即便是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无法脱离政治的掌控。
战争不再只是战场上的对决,而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媒体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
在这一过程中,像麦马洪这样的职业军人往往成为了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对于主角布拉德·皮特,他在《战争机器》中通过细腻表演,将麦马洪的无奈、固执以及他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从动作到神态,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位被战场和政治夹击的将军形象。
然而,尽管主角表演堪称精彩,但由于电影整体节奏较为平淡,剧本在情节发展上缺乏高潮,皮特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被浪费了。
影片中,麦马洪的语态举止、步伐以及与下属的互动,皮特都拿捏得非常到位,他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展现了卓越的表演天赋。
然而,正如许多观众所指出的那样,影片整体缺乏强烈的情感张力,即便是皮特的精湛演技,也无法完全拯救整个电影。
作为一部试图揭露现代战争背后政治与权力斗争的电影,《战争机器》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通过麦马洪的经历,展现了战争中的荒诞与无奈。
然而,尽管影片有着深刻的主题,导演却未能完全发挥出这个故事应有的冲击力。
整部电影虽然从头到尾都围绕着重要的议题展开,但节奏平淡,缺乏足够的戏剧性冲突,使得影片在情感和思想层面都显得有些浅薄。
即便如此,《战争机器》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独特的视角,揭示战争背后的荒谬与复杂,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但它对战争的讽刺与反思,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无论战场如何变幻,真正的战斗或许并不总是在前线,而是在那些看不见的权力角逐中悄然进行。
我不喜欢给电影贴标签,艺术创作还戴上标签,是文艺片就必须沉闷是科幻片就必须奇幻是战争片就必须邦邦邦地打吗?
这部片子也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自行理解去,但是最大的特点还是黑色幽默,至于好不好笑,我反正笑死了,从头到尾几乎没停过。
当然个人笑点这件事需要讲缘分,尤其是幽默,科研表明幽默的实际效果和受众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语言背景息息相关,很有可能一个让北京人笑到肚子疼的笑话拿到上海完全没用。
所以我只想说,这部剧其实对某一群人是很管用很搞笑的。。。
对于故事主线我也想说几句,很多评论都喜欢说主角被丑化,编剧有左派倾向。
但是能不能冷静下来看看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吗?
那就是逗比,皮特的夸张表演也很配合得很清楚了,就像是说相声的你不能以演话剧的模式登台一样,所以整部剧都不能把表面现象当回事。
它的核心是:现代战争的内核是掺杂着政治上的私人利益以及国家资源争夺战以及其他种种领域的各种影响的,即便我给你设置一个最完美的、最善意的将军,战争也一样会一塌糊涂,因为根本没有人care这个幌子,大人物该咋咋,小人物该扑街都扑街。
虽然整体上显得有点cliche和傻乎乎,但是鉴于我笑得很开心,也就不那么介意了。
imdb的影评清一色都是评论美国政府的虚伪和阿富汗战争的犯罪,而豆瓣网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么重要的电影主题,可想而知豆瓣的biao子们有多媚外,看见个白人就发骚。
打开电脑玩空间而且我借钱我看仓库及埃及空气及权威舞曲肯定拿手机快到期无个未确权的1打打看什么类型擦上开了初三但卡机的骄傲滴我丢几千万的温情恶趣味内全文打磨快去问哦我去耳闻大家快点那
无条件觉得男神帅是可耻滴事实上我还是为小皮这个刻意的老头子形象抹汗了。
最开始感官还不错,以战争为题材的戏谑感,慢慢有点戏谑得散漫了。
其实某一刻我好像懂了点什么,就像斯文顿说的,没人怀疑你的好心,但是就是不对劲。
全世界都在怀疑米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居心,搞不定额就是一场自以为是后不知如何收场的局呢。
所谓高度民主自由的结果,好像就是每个人每个位置做事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出发点,因为你们民主嘛,可是讽刺的是现实是好像没人领情啊,我们怎么就觉得米国人就一定团结一致,智商圆满了咧,能被高度统一的不就是专制和“洗脑”吗,所以傻了吧
2017.6.17 还蛮逗的 打开第一眼都不敢认pitt,奇怪的动作眼神等等小细节。看完又去找了那篇rolling stone的文章。有趣
even worse than I thought.
两个小时的电影三分钟的战争戏还是第一次见
皮特塑造角色能力真挺强的...
2.5。网飞出品,本想打造一部讽刺电影,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不讽刺,不深刻,甚至不好笑;皮特的演技依然老辣,刻板的僵硬与人物相符;最让人难受的是后半程如天气预报一般的配乐,太枣糕了!
早就知道这么朋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都是假的!流水线将军回忆录
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个人职业发展,在这个公司做的顺风顺水,换个公司就不一定很好。做事方式,不要自以为是,要根据现实状况调整自己。对美国来说,阿富汗真是骑虎难下了。
现实题材拍得再烂,也爆你国十条街
唯一的intellectual亮点在于德国女学者的提问,以将军为首的军方高级将领是否在为个人荣誉而极力推动导致美国深陷泥沼的中东战争呢?is this war even winable?
斯坦利作為純粹的職業軍人,戰績和私生活無可挑剔,根本不怕這種低級黑。 除了黑斯廷斯,奧巴馬和女克,切尼一干人才是真小丑。
有点长,Pitt现在也演这样的角色了,岁月不饶人啊。
冗长和无意义。
78/100 尽管战争的目的各怀鬼胎,但执行战争却需要true war believer;推行民主和平权很大的障碍来自于普通既得利益者,比如让一个阿拉伯男人放弃他对女人的特权。不管你的故事实际上多么的复杂,最后不过是“xxx督战不利惨遭解职”的一条新闻标题。皮特全程大小眼表演,很拼。
其实剧情挺不错的,只是将军本人有太明显的个人风格,让皮特来饰演这样的人本来就强人所难,也难怪会觉得尬。美国能把这样的电影制作并发布出来,至少在言论自由方面是真的值得称赞。把高层和基层之间的思想冲突以及对伊战争的深思都有表现出来。个人觉得挺好的电影
什么都不干,好过老想着干点啥!
3.5
太做作,不好看。
皮特演得什么鬼?被女王虐得体无完肤。
看完才想起皮特来......
格伦跑步的姿势很有意思 对于格伦的描写略显空洞 机智如格伦也无法改变中东战争 最后出场的愤怒的鲍勃又是一个牺牲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