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鞍华导演的微电影《七里地》,从祖辈闯关东的艰辛,到父辈出国留学的不易,再到孙辈的万里迢迢回乡之情。
祖孙三代以贴福字形式衬托了思乡之情。
家是我们每个家族的绵延之地也是我们的根,有家的地方就有福。
不错的贺岁微电影,快过年了,在贴福字的时候,在支付宝扫描集福字的时候,不要忘了来影院看许鞍华导演的微电影《七里地》。
临近过年,各大品牌也玩起了春节营销,这里面集合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回家情结,亲情在春节过年回家时最浓郁。
去年,导演陈可辛通过iphone拍摄一直短篇《三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铁路工作者,在节假日不能休息,坚持在岗,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团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当煽情,却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毕竟在中国,还有很多像铁路工作者一样,节假日要执勤不能陪伴家人的故事。
或许一个知名导演+一个短片故事营销的方式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今年,支付宝联合许鞍华拍摄了《七里地》,贾樟柯联合iphone拍摄《一只桶》。
同样是讲乡愁,从名字上看,一只桶真的太接地气,这一只桶是无数城乡家庭的那只桶,也是我们无数小镇青年见过或许用过的那只桶。
而《七里地》透着文艺气息,让观众想一想,这是什么?
和《七里香》有啥关系。
看完影片后更想说,七里地和其名字一样,云雾缭绕不知所云。
显然,贾樟柯小镇青年的情结在拍广告片时也没放下,他也确实了解我们回家过年的故事,每次离开家,父母都要大包小包的装东西,孩子如果拒绝,父母说,“城里的哪有家里的好”,故事朴实,情节流畅,镜头记录着主人公拿到妈妈给的一只桶,从家里道镇上,从大巴到船上,拎了一路,重,被车里的女孩嘲笑,中途桶坏掉,去捡起来吗?
最后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观众的心思也跟着变化,里面到底是什么?
最后谜底揭开,竟然是一筐土,土里埋着鸡蛋,每个鸡蛋写着编号,还有一个鸡蛋挂着笑脸,看到这个笑脸,恐怕我们在屏幕前面也要笑了起来。
而许鞍华导演的则看起来不那么接地气,第一代人闯关东,第二代人留学生。
中国人喜欢过年的时候贴福字,这是多少年来留下的传统。
第一代人来到七里地落户,历经艰险,远远的走过来,第一件事往门上贴一个福,在历经艰险,他们向往的是稳定和安居,好吧,我们暂且接受第一代人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对福充满向往。
七里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界,要知道,那个年代,别说出国,在国内上大学就要费老劲了,可是第二代人却说着没有口音非常流利的英语,导演是不是对当年的中国社会有什么误解?
第三代人则是春夏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来到爷爷和爸爸曾经生活长大的地方,这个地方对她是新奇的,她是外来者又是参与者,福对于一个各方面富足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慌慌张张,演员靠着台词才让我们明白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有点煽情,有点强拉着观众掉眼泪的意思。
情节左拼右凑,只想问问这是导演在炫技巧吗?
几代人对福的感受没有变化,福的意义一成不变,想感慨一下,这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对现实生活有多少误解和不懂,还想强说他们的文艺主义,只怕这不是文艺是浮夸。
两个故事都贴合了广告主的主题,贾樟柯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游子离开家,和父母的羁绊,台词真实,剧情流畅,展现了中国人的情,也展现了iphone强大的拍摄能力。
七里地故事,时间在变,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变,对福的向往却没有变。
只不过讲述了不属于我们的故事,更像是导演的一场意淫。
总想搞个深度主题,但是人生的故事都在细节里啊。
《七里地》,是名导导演、名演员主演的优秀短片,表达出不忘文化传承和惦念血脉亲情、回家过年的主题,烘托出浓郁的新春氛围,还让观众捎带着学到“福”字的地道的英文翻译。
看了本片,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刚看到的纪录片《四个春天》。
别说是难走的七里村头地,就是高山大河、万里重洋,也不能阻止中华好儿女回家过年。
许鞍华导演拍的贺岁短片据说取景地是黑龙江三十五林场原生态美景令人向往看得出许导真的很喜欢春夏美眉啊 春夏的银幕表现力值得你期待哦又有台湾老戏骨金士杰倾情加盟那么就走进影院一睹为快吧快过年啦支付宝出资投入拍摄的“集五福”广告片感激TPP上海影友会组织免费橙天嘉禾影诚的观影活动顺祝豆友们新年大吉大利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1940年代到2019年,家门口的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历程。
这时候,我理解了每个人刚刚到家就迫不及待贴上红红的福字的心情,也理解了—一家的幸福也代表着国家的幸福,牵动着千家万户。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牛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40年代到2现在,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
爱,连接你我。
七里地,不止 七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故事情节很好,讲述了三代人在七里地为生存而来,为梦想而走,为寻根而归的故事。
那一句福在哪,家就在哪。。
那一句福到了,家就到了。。。
让人感受颇深!
好想回家了。
漂泊了这些年,该回家看看了!
回家贴上一个福字,和亲人们好好过个年。
无论走多远,站多高,无论身在何方,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了那个等你回家的人。
最近一年多总能看到金老的戏 但这次不是古装 而是暖暖的家乡味 贺岁味。
让我想起了那年的电影大雪冬至 看起来平淡,但是真实。
引人深思。
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电影出来。
我们需要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三代人,走出来 又走回去,还算圆满,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已经幸福了许多,再次感谢淘票票,祝大家春节愉快!
短短6分钟影片,动情讲述了祖孙三代人七里归家的故事,步行、马车、轿车,归家方式在改变,时代在发展,不变的是人们归家的执着和心中那份热腾腾的亲情。
一个福字寄托了三代人的情感,福之所至即为家。
人生旅途,谁人未经七里地回家之路?
家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和永恒的归途,常回家看看,与母亲谈谈生活琐事,与父亲聊聊人生规划,与兄弟姐妹嘘畅谈人生趣事。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中国人最讲究福文化,每当春节来临,福字红贴遍布大街小巷,门窗幕墙,以祈求福寿绵长的欢乐气氛,从影片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长辈对晚辈的希冀,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自然、深沉,令人感动不已。
导演将三个时空的展示,有机的把三代人对爱的铭记和对福的思念渴望很好的诠释出来,让人感觉温暖的亲情充满银幕。
人和人的联系因为时空与食物的距离变得疏远乃至于需要寻找。
三代人,几十年,一条回家的路。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这七里地见证了家庭从贫穷到富有,而温暖始终不变。而将贴福字和扫福字两个行为结合在一起也很巧妙,其实过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啊。
故事不够演员来凑,金士杰的演技是真的能打…怎么演怎么有。关于家族、传承、福文化的探索不能寄希望于广告。现在看见福字就条件反射想掏手机打开支付宝。【眨眼睛】
我爷今年七十多了,十多岁就离开了农村。以前无论搬哪儿,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步行距离住着。前几年父亲在村里山下整老大一地,有池塘果树建了一宅子。其实住不了多少年,老人就得回我们身边,毕竟农村里熟人不多,还得我们照顾。我跟母亲都反对,觉得挺费事的,且每年变得要赶春运回农村,我们都很陌生。我不太懂乡愁这回事儿,但看见爷爷高兴的脸,觉得也值了。
不如佩奇,春夏真好看
短短九分钟,大概有七分钟废篇。
就算那些年那么想走出家乡,现在过年还是想回去。
许鞍华导演与春夏的第二次合作,加上金士杰和张亦弛,演绎的三代人,福字贯穿始终,张弛有度,会演戏的演员即使只有几秒钟,也是有戏的。
这是一篇许大奶奶也写不好的命题作文……
金士杰演技真的太好了啊 台词 眼神 每一样都催泪
希望许鞍华拍这个能多赚点钱,剧情有点粗糙,音乐没想到是陈粒做的。山东大爷把孙女看这么重,移民了都没逼着生孙子,给4分吧
九分钟讲七十年。铺得太大,聚不起心,太散太碎,加上广告本身自带反感效果,无法打动人。
编剧一般,广告片,选角太棒,片尾还是陈粒。
金士杰赶马车那,声音太出戏了。压嗓子装糙,尴尬,别扭。主题想要宏大,片子也往大了去拍,结果跨度大,细节空,情感支撑也弱。记得有老师说过,以大写大是蠢办法;反方向往往能有大作用。想要大,往小了拍,这是许鞍华的长处啊。光凭这一点,它就输给了那只粉色风筒猪。9102了,少让高层审片吧金主们。
许鞍华导演广告片,但九分钟完全不足以表达她的情感,以一个“福”字连接三代人的七十年依旧单薄……
请得起金士杰春夏陈粒,就拍这么一个没内容的短片……广告的点定在扫福上,强行联系到福在哪家在哪,剩下什么家庭纪录片,外国人,出去上大学,七里地那条路,提了一嘴全没了……可山里质感也没见特别好啊……
这个文本真的不好,辜负了许鞍华,在大家都很努力的情况下,有点忽悠
改变了中国人过年传统的,不是支付宝,是现代科技。同为宣传片,看看人家佩琦。就这还俩编剧呢……
七里地走了几十年,但是带不走的是那份对家的眷恋,只不过最后支付宝的五福实在有点串戏。同样“福”系列短片,席然导演的《到哪儿了》更感人至深。
太对不起这个卡司。要深度没深度,要气氛没气氛,要感染力没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