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桑用微信调度姑娘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哥顿哥入狱的1996年出生的孩子今年都18了,都该拿身份证了,世界又怎会是十八年前那个样子呢。
香港,这个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高大上的代名词,面对如今大陆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港人的心态从电影和现实中看,倒颇有些微妙:一方面,不断曝出的与大陆人的种种冲突,反映出它作为(曾经的,现在其实也仍然是)国际大都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讲返自己的生活,曾随着哥顿哥吃香喝辣的Eason和阿金,这边厢做着大陆人的导游带着你去买奶粉,那边炒着韩流明星G Dragon的演唱会门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搵食嘛”,“世界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咯”。
世界变了样,香港也早已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个香港了,也难怪这近二十年都在牢狱中度过的哥顿哥会显得无所适从,在“乌蝇哥”的召唤下以为大活来了,“香港还是需要我们的”,结果却是被雇佣去随着示威的人群喊着“反对!
反对!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反对什么。
我从没去过香港,但在我印象里,能集“上流社会”的“贵气”和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做的“草根”精神于一身的,大概也只有香港这独一份吧。
变化是必然,融合是趋势,香港以后的路会怎么走,我也很想看看。
p.s. 王菀之还挺有喜剧天赋的。
小时候在租碟的商店看见我爸租《金鸡》这部电影回来,但是他不让看,所以一直以为是黄色电影,《金鸡》系列从没看过一部,知道今天在B站上看见它堂而皇之的占着分版首页,就点开了《金鸡3》,没想到片中串场明星多如牛毛,绝对是贺岁的范儿,只能感慨吴君如魅力无边。
在好笑之余也有几个片段差点儿戳中泪点,没想到港片里还留着这样的感动。
#生活艰难影片里妈妈桑阿金带着“女儿”们去日本取经,研究最新的色情行业发展,在“电车痴汉”那一段,小姐们需要忍受各种各样变态的要求,其中阿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忍一忍,马上就结束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常常会遇到很多无理的要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又只能选择忍受,默默地告诉自己,将来等自己有钱了,在不受这种罪了。
可是“有钱”的日子,是被“没钱”一步步推到那里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很多,失去很多,如果你也难受不妨告诉自己说“忍忍吧,马上就下班了。
”人离乡贱。
#鸡同鸭讲影片中有一场“鸡鸭共聚”的片段,郑中基饰演的鸭皇遇见了王菀之饰演的吴露,大家看着郑中基在KTV里表演杂技“用酒瓶敲头”,被打的鼻血直流,众人于心不忍,说不必那么认真,最后鸭皇被灌30罐啤酒,当场尿了。
他自己愣了一秒钟,然后就开始逗笑,拿自己尿裤子的事逗大家开心。
这时候弹幕飘过来一句话:“比卖身更疼的是放弃尊严。
”最后,吴露看见鸭皇一个人在角落里唱歌,让他做回自己,吴露也取下了牙套。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痛苦,不足与外人道。
#时代不同了张家辉扮演的哥顿哥刚出狱,面对新时代的香港仍然雄心未灭,但是小弟和阿金都告诉他,时代不同了,他不信。
直到他看见小弟当导游、卖奶粉、排队拿幼儿园票、倒票...他动手打小弟Jackie仔,然后指着Jackie仔的鼻子问:“你还当不当我是你大哥?
”Jackie仔说:“现在社会,只有一个大哥,那就是钱。
”哥顿卖掉了说要带进棺材永远不会卖的金表。
从前的光环,总让人留念,但是时代在推着你往前走,毕竟世道不一样了。
生活嘛,大家都是为了赚钱,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赚钱而已,何必太认真呢?
”这没关系,但是别让认真的自己不见了。
看了金鸡SSS, 来到第三集了, 依然很搞笑, 可是搞笑的背后, 藏着一个沉重的问题, 香港人的身份问题.我想说的是, 看了金鸡SSS, 戏中人物对白反映到现在香港的人心态, 就像南明时代的汉人, 面对着清人入主中原, 已经无力回天.香港已不属于我们的了, 香港已经无救了, 我们已经输了, 我就去另一张赌桌再来过.张家辉口中的话, 跟我四年前离开香港来大陆工作所说的现由一样.以前的香港, 确实是个黄金年代, 张家辉口中说的: 从屯门友爱, 打拼一直到中环...大家可能不知道屯门友爱, 对香港人的意义, 屯门是香港草根阶层聚居的地方, 而友爱是屯门其中一个大型的公共廉租房小区...从草根打拼至中环 (代表中产阶层), 是我爸他们那代人的成长轨迹 (据说我爸年青时候的愿望, 是打拼至中环港英政府核心工作, 之后结婚, 生个儿子)...他的愿望全实现了.就像中国跟世界脱轨由产转衰, 是从明朝万历十五年开始 (请参考台湾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书), 而香港的崩坏, 不知道是1997年7月1日, 还是2003年CEPA的签订, 还是2013年梁震英当政后 (这留待将来再论証), 反正到了我们80后这一代, 无论你再如果努力, 你还是逃不过李嘉诚的五指山, 高房价令香港人只能为李嘉诚那群开发商打一辈子的工, 满香港的购物商场把消费推得不能再高, 现在, 在香港打工赚一万八千一个月的工资都是个月光族, 生活过得很没有意思.可是最可怕的是香港人包括香港政府的心态, 为赚钱很多东西已经放开不管了, 不再认真去想什么东西该做不该做, 不认真的心态注定香港已经输了.有能力的人, 就像清朝时候的南明遗民一样, 漂泊到台湾和南洋重新发展了. 至于本人的经历和心态, 就应该像一代宗师里面的叶问, 拿着大衣和火车票, 去了沈阳找宫二去, 从此过着两夫妻彼此练着咏春和六十四圣手的生活.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 就当我在宇宙漂流.
能構成一部好的電影,不能夠失去時代面貌。
到底是電影做時勢還是時勢做電影,這個討論是雙向性的。
過往香港電影新浪潮激發了當時的少壯派運用創意、對社會、家庭倫理的關心,寫下了膾炙人口、日常的故事。
特別是八十年代方育平的《父子情》、《半邊人》,有這些的作品也是因為當時的港台節目《獅子山下》。
後來香港的電影工業愈來愈娛樂化、商品化、寫實的作品、關於香港的作品有所減少,所謂關於香港並不是背景的體現,而是香港人的精神意志與核心價值。
再見.獅子山在《金雞》(2002)與《金雞2》(2003)裡頭,穿梭時代帶我們認識阿金這個從魚旦妹到夜總會再到一樓一的性工作者,同時也借著電影表達對香港的情感。
時代巨輪在轉,阿金譜出努力打拼、具有人文關懷之情、卑微的典型獅子山下的成功例子。
做雞也可以做一隻快樂的雞。
第一集的《金雞》猶如是一部微型的編年史,而第二集講的是香港人面對疫症時的同舟共濟,展現香港人的守望相助與人性光輝。
過往兩集的《金雞》均是陳可辛監製、趙良駿編導兼任。
趙良駿有份參與的作品都有香港的情懷,即使他在零七年曾經拍過左派的《老左正傳》,同樣也有香港仔的特色。
什麼叫香港情懷,很簡單的元素就是要香港人共鳴,要似曾相識的。
相隔十一年,《金雞》重臨,有的只是令人無限失落的情緒,不單世事變,人情也變。
十年前,當時的財政司司長利用《獅子山下》的歌詞勉勵港人自強不息。
十年後,《獅子山下》成為絕響。
政府推出維穩歌曲《同舟之情》,愛在舊城窄巷,呃鬼食豆腐。
舊城窄巷都被清拆,且看近十年發生過什麼事情吧,拆天星、拆皇后、拆囍帖街、拆菜園村、洗腦教育、一切的事情也是去殖化。
《同舟之情》只不過是一起搭沉船,維港煙花璀璨,窮人蝸居劏房、五十萬人上街、大話精特首、還有的是「新香港人」帶來社會的矛盾。
如果說電影是屬於時代的,那在電影人眼中這些真實每一天發生的事情都有如過眼雲煙,討厭政治、避談政治、又何來電影藝術當中賦予的革命精神?
過去的阿金.今日360度反轉再反轉的阿金前兩集的《金雞》都在提醒香港人,過去已經過去,要活在當下。
曾幾何時的阿金是有人情味的,還記得《金雞2》的「一毛一例湯」與「沙士醫生」嗎,又或者是《金雞》裡面阿金借了一筆大的款項給予黑社會大佬,當時的阿金帶點傻氣、懵動、但有義氣、人見人愛。
但來到《金雞sss》的阿金只是一個拜金的土豪。
在她身上有的只是名牌,不放過每個搵錢的機會。
不敢相信眼前的君如真是阿金,以前的阿金會希望把每件事做得盡善盡美,待客有人情味與關心。
今日的阿金人如其名,在臉上鋪金。
懷緬過去常陶醉,只是短短十年可以使一個人徹底的改變。
從前關心身邊人的阿金,如今只是一個黑人憎的自私精,欠缺了同理心。
以前的阿金卑微、是個小女人,今日的阿金成為了討厭的人。
大概從今以後,阿金可以徹底的消失。
《金雞》的情懷是在於與香港人同聲同氣,如今卻淪為平淡,看者心痛。
本應是寫實的電影,只是一部玩粗口同音字與賣弄身體的電影。
錯誤的價值,新香港精神?
新的《金雞》不只沒有香港情懷,更加令人生厭。
當中對當前香港政治局勢的歪曲,自私自利只為自己的香港人,扭曲了香港人的精神。
戲裡的主角充分體現了黃子華金句「搵食啫,犯法啊?
」的精神。
近幾年香港炒賣成風,從紀念鈔、手機、奶粉到演唱會門票,本身這種炒賣的行為就不值得鼓勵。
這種搵快錢的手法對民生造成傷害,更扭曲港人的金錢觀。
只要是有利可圖的就紛紛出手,利字當頭,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給滾蛋了。
有的只是「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社會鼓吹這種風氣,窮得只有錢。
但最離譜的莫過於當市民參與集會的自由與權利被扭曲,電影利用收受利益去詆毀示威者。
電影人最失敗的是利用電影的自由打壓某些人,把市民塑造為滋事份子,其政治立場亳不發人深省,更顯出電影作者的無知與無恥,不但偏頗而且相當洗腦。
它教導香港人要搵錢至上,為了錢可以置社會公義於不顧。
特別在戲中張家輝飾演的哥頓哥,揶揄反對派的示威者是收錢上街。
出賣公義更加出賣良心。
難道這就是過去十年所調教出來的香港精神?
努力沒有用處、只有炒賣。
上街就是一種莫須有的罪名。
電影人利用電影作意識形態的宣傳,不用上頭通知就懂得做乖寶寶了。
《金雞》的褪色不無原因,正如這幾年「新香港人」來到香港一樣,有些電影作者選擇拍一些四不像的作品,又有些電影人主動掏空政治。
某歌手說的「我討厭政治」,陀地的消失歸根究底都是香港人本身不夠愛香港,有些人一看到香港有什麼事情就說要移民、又有些人一看到香港有什麼大事發生就撥冷水。
其實香港有這部《金雞sss》真是香港人自己結出來的果。
馬年到了,大可以繼續「搵食啫,犯法啊?
」。
別忘記是你們有份讓這小島沉沒,《金雞sss》或者在演繹上很好笑,是的,你們都愛裡頭的藝人,但請走出戲院看看香港發生什麼事,如果你是愛香港的話。
文/Dorothy
从香港人自己的眼光去看,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模仿大陆小孩撒尿的抗议刁民。
也有评论指责香港人总有股不知哪来的优越感。
其实换个角度看,整个香港都在你如来的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孙猴子在憋屈的狭缝里不顾形象,无耐的随便撇尿,谁又能怪他几分?
香港人多隐忍,弹丸之地没有把人逼退进海,反而更激发出勤奋、执着、势力、乐观、激昂、现实、百折不挠,自信一双手打拼天下。
香港人信奉关二爷,也深深的信奉自己的“香港精神”。
97年后的香港还会是原来的香港吗?
集体香港人都有这种疑惑。
在《金鸡SSS》里,吴君如的嬉笑怒骂里面,分分明都是奈若何的叹息调侃。
时代变了,妓女也纳入whatsapp的移动互联网里,古惑仔去做鸭了,要么就是炒韩国人的演唱会票,或者当枪手去抗牌子抗议,老大出狱欲重踏血路,却无奈发现只剩下用钱来玩资本运作这条道;不止于影片内,贫民窟改造,新香港人大批冲入,连特首,特首还是香港人的特首吗?
所以最后吴君如抱着刘德华的腰要他选特首,嬉弄叫着口号,很欢愉,但内里是深沉的酸溜溜。
这酸溜溜的结尾纯粹是调侃,叫人看了心里也有点烦躁,失却了时代,这影片变成了意识流调侃,因此最多打3星。
缅怀回归前的黄金时代,香港人抱持着“香港精神”,在如来的五指山下。
该怎么翻腾下去,心里却没底。
影片借助小人物(妓女行业)的奋斗史,开辟出前所未有的侧面烘托结构。
各种小人物的层出不穷的出现,渲染出了香港在新时代中的大变迁。
不得不说张家辉的表演,他影帝桂冠真不是白得的,如火纯清的演技再加上“大哥”风度,就连吐的时候的表演都那么逼真。
希哥的复出表演也是给了观众眼前一亮的小惊喜。
陈奕迅的哭戏也算是片中一大亮点,很少见他有很深的内心感情戏,这次似乎他做到了让观众提高了欣赏高度。
金鸡SSS 当然是一部很好很好的电影,港人的豁达/坚韧精神在里面隐现.冠希/天乐,自踩自嘲,郑中基,王苑之真的是很贴地气,没有内地演员那种端着的话剧腔,君如姐在剧中本色出演,窃以为,金鸡系列算得上是君如从影以来最好的电影.家辉哥唔使讲了.时代一直在变化,有可能往前走,也可能往后,比如伊朗,南非.不管环境怎么变化,美好的人性仍会引起人的共鸣.电影是媒介,承载的是一种精神,肉身易老,精神不灭.
说明看的港片真的不够多....这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金鸡。
在这个大浪潮的时代之下,香港人也改变了很多。
不同于奋斗的时代,这是个消费的时代,物质丰盈,光怪陆离的五彩世界终于到来。
有了钱,一切心理的生理的都能寻求到解脱。
然而一切看起来丰盈,实际充满了危机感和困惑。
如何自处,如何生存,今天大家都why so serious。
其实何尝不是想摆脱困境。
往上一代人迟迟不想放手,往下一代人不想再被管束。
其实大家真的都不必太认真,只要留得真情,那狂欢,就不只是虚伪的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金鸡三>观影有感,2017-10-5 这部剧拍摄于2013年下半年,上映于2014年春节,作为开年贺岁片登录荧屏。
我之前没有看过金鸡一和金鸡二,截止到看完3来写影评时依旧没有来得及看,很是可惜。
金鸡三无可置疑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且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香港电影史以及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名字。
我为什么会觉得它会留下名字呢?
我想从电影想切入的四个维度来谈一下,第一个是性,第二个是钱,第三个是情,第四个是变。
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最后的那个“变”的维度,为什么会被吴君如导演硬加进去。
或许在等到我写完这些文字后我会稍微明白一点,当然也可能更不明白甚至于批评吴君如。
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直击灵魂,即使是还没有击中灵魂,那也是有相当的深度了。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唯一路径,也是弗洛伊德所言的欲望的源泉,更是文明社会中无法断绝的羞耻。
理论上说,每个人都会有对于性的渴望,每个人也都会体验性的快乐。
可能本来性的快感是作为人类繁衍的诱饵或者说是附属品的,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的性事与繁衍无关,只是为了追求快感。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是想讲各种人追求快感达到高潮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很容易落入庸俗;在开场的时候,导演可能确实是制造了几幕这样的剧情来以较低的门槛引入观众。
而且为了提高可看性,电影还从原始人的性开始引入,第一幕里原始人的性也并不是自然的性生活,不是夫妻或者情侣因为生理冲动或者基于繁衍的使命什么的而来的性;电影中性的居然是基于一次意外,男性原始人在女原始人身上获得了性快感,而且为了维持这个快感,男原始人答应女原始人的谈判条件,放弃驱逐女原始人并送给女原始人肉吃。
这个谈判就是议价,一方要得到性满足就必须要通过给出条件让另一方接受以配合,在这个情形下,没有强权,而充斥着公平与理性。
在电影接下来的与性有关的一幕幕剧情里,其实都充斥着谈判,一方给条件,另一方满足条件。
双方都有一个议价的过程,并且在议价的过程中,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谈判,就是议价;钱,就是理性。
嫖妓的人是理性的,他们要尽量在可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要求姿色、技巧、态度、谈吐、性格。
卖淫的人也是理性的,他们要用最精确的投入获得最高效的回报,他们要练习技巧、控制时间、凸显特色、八面玲珑。
由于这部电影是讲“鸡”的,也就是主讲性工作者的理性,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被惊的目瞪口呆。
我们对于嫖客的熟悉度可能要远远高于性工作者。
其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卖点。
电影就应该记录和展现这些真实的形形色色的大众的真实生态。
性工作者的理性,电影里是这样讲故事的,女主角阿金一出场就是“妈妈鸡”,她手下有一个妓女团队,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很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戏份最多的是那个“吴略”,吴略的口头禅是“只要给够钱,什么都可以做”甚至于说自己在灵车上都可以做。
阿金除了要正常接单应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之外,还要管理团队,其实在这个目的非常明确的团队里,作为头领的阿金是不用怎么管理的,她主要做的是找客户,维护客户,提醒众妓女如何搞定这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及维护妓女团队的人数等等。
电影在团队管理这一块里,提醒观众说维护妓女团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头领要不断吸引新人,甚至于要疯狂吸引新人,但是其实从头到尾,阿金手下抛头露面的妓女就是那几个,这可能是电影的一个bug吧,不过这点不影响故事的进行。
阿金在进行团队人员维护和扩张时遇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鏬妈,鏬妈这个人曾是阿金的徒弟,后来自立门户了,以至于经常与阿金抢客户和“员工”。
为这事阿金非常生气,明争暗斗持续不断。
但是有两件事情使得阿金和鏬妈的矛盾消失了,第一件是阿金向鏬妈借两个人救急,鏬妈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还是借给她了,这次阿金虽然借到人了却也气得不轻;然后没过多久等他们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鏬妈说不用还人了,说自己已经结婚了,说自己不会一直做这行,并劝阿金也早日结婚。
阿金听到之后迟疑了几秒钟,就岔开话题走开了。
其实,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观众应该也会想到阿金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一直未结婚。
再其实,在电影开头没有多久的地方,阿金被骗,名贵包包被偷,遍寻周围可以帮自己找回物品的古惑仔无果,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找了哥顿哥的手下帮忙,结果没过多久包包就被这个手下送回来了。
哥顿哥,应该是阿金之所爱,而且哥顿哥还没有出狱,阿金也一直未嫁,那么这二者应该是有关系的。
在阿金经营“性”事业的时候,中间插入了两个长一点的故事,第一个是“鸭头”邀约,阿金趁机犒劳手下,让众鸡享受众鸭,在这个故事里面,有至少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其中一个是一个阿金的手下遇到一个说自己腿粗的鸭,这个手下很生气(被一只鸭说腿粗!
),结果那鸭说“即使你腿再粗,我都喜欢你”,结果这个手下立刻泪奔了,并且失态的抱住这个鸭说“带我远走高飞”。
说实话,我也很感动。
人就怕被冷不丁的一下子击中内心深处。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妓女吴略遇见鸭霸,鸭霸出场时,真的是特别拼命的那种。
吴略一直以为自己足够拼命了,以为自己的准则是只要钱给够,任何事情都可以做,但是当她看见鸭霸用真啤酒瓶疯狂砸自己头的时候,尤其是她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她自己被惊到说不出话来,原来世界上比自己更拼命的人还真的有,而且是真的是拿命在拼。
而后吴略在幕后正好遇见鸭霸唱伤感孤独的歌,又再一次触发自己的同感,于是二人抛开各自面具,深情对吻。
截止此刻,我们发现,原来之前鸭王说的可以给每一个妓女满足这句话是真的,连一直油盐不进的吴略都被深深的打动了并且得到满足了。
所以鸭王的能力不可谓不深。
但是,此时电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疑问,刚才让众妓女满足的到底是鸭们的真性情还是高技巧?
这个问题真是无解啊。
只要你有需求,就有人可以想方设法满足你的需求。
这种将性情通过理性管理来达成明确目的的办法,真的是人类的灵气所在。
在鸭王一幕之后,还有一幕就是阿金团队去拜师学艺。
这又是让观众眼界大开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其实还是如何通过高效的理性的管理操作,快速的达到目的,同时这里面也遇到了挑战理性的极限的事情,就是男人给男人口交,并且妓女们还要向男人学习口交技术,最狗血的是这个男的还非常享受,其实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更多的是人文的包容,这一段故事还起到了挑战以及纠正观众固有偏见的作用。
如果说前边这些都是在讲性、钱、以及情的话,那么最后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情。
讲的是阿金于哥顿之间的情深似海之爱情。
而且故事在情之下还加了一层香港社会变迁,使得这段故事完全可以拿出来当做社会心理学老师的讲课视频了。
说实话,这段加的过于生硬,而且过于长了,这段故事与前边的可谓完全没有关系。
但是,我此刻忽然想到了一层关系,前边讲的那么多理性化操作化的故事,都少了一个更深刻的支撑。
现在,我们再回到电影开头,那个女原始人为什么要吃饭?
她首先要活着啊,在那个极端的情况下,活着不饿死就是大事。
而到了21世纪的香港,妓女为什么卖淫?
或者说妓女们为什么挑战卖淫这个事情的极限?
在自己已经不需要以卖淫得到食物存活的情况下,她们做着许多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每一个妓女的人生故事里,都有一个让自己尽最大限度赚最多钱的理由。
这个理由可能很丰富动人,也可能非常心酸,也可能非常变态,也可能非常伟大。
在面具背后,那张动人的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刚毅和动容,是理性的全部支撑。
影评写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收工了。
电影把变迁的故事拉的很长,我的影评里却写得很短,不矛盾啊。
在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拼命的灵魂,他们都是在建造一个安息之处啊。
愿天下灵魂都能自得其所。
其实我对吴君如一直没有太多的感觉,无论是哪个角色,她都有太多矫揉造作的成份。
但是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围绕在一个大胸妇女周围,貌似也挺有喜感的。
打酱油的角色个个都颇为惊艳,尤其是黄子华的民国纨绔公子和刘德华在最后的“突然演出”。
张家辉在拿了多个影帝以后,这样的过气大哥角色更加驾轻就熟。
故事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在介绍时下流行的叫鸡模式和一贯的恶搞之余,充斥着香港人对过往的缅怀和对当下的无奈。
郑中基用酒瓶海扁自己的那个片段,看起来颇为苦楚,同时想起来张卫健当年的那首歌《你爱我像谁》,大家都只是很认真地在演戏而已。
“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做”和“不可以没了自己”是那个假扮北姑的姑娘的座右铭,大概也是众多从业者的原则,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个非常矛盾的定义。
做什么?
不做什么?
还是世界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还能做回自己么?
只剩鸡在没有金了
大失所望 已经找不到前作的感觉了...一部不如一部 到了这部真就是陈可辛送给吴君如的生日礼了只能...
一堆乱七八糟的致敬,加之一众明星撑场,娱乐效果不错。毕竟核心已去,空剩一副躯壳,也不好意思叫自己“金鸡3”了,而其中的煽情、情怀更是强差人意,当年的“金鸡”彻底沦为烂俗的商业片,真是让人感慨。当年的“金”,原是指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而如今的“金”,更多是指钱;唉,时代真的变了
前面还行后面就诡谲的越来越差,差是从唾液哥出来开始的恩
Ivana!
昨晚一个人在影院看的,因为失眠去看精神科时,医生是个香港的女医生,一直说小小苦楚等於激勵,可以说金鸡3里的所有音乐和台词蕴含的真是香港想说的话,一首 羅文 - 前程錦繡 激励了两代人
这个串烧串的好
神经病
香港人还需要人来告诉他们“香港变了”么?问题是重复事实一千遍能改变事实么?爱叫唤不是问题,敢不敢不要叫唤半天就以为自己非常深刻了?唉,只为了我的男神子华那惊鸿一现……
一个有情怀的鸡
前面后面简直两部电影
大牌们依然很加分!金鸡已变老鸡,不过依然一鸣惊人。有感动到。
没了情怀,只有搞笑。
古惑仔只有一個大哥,那就是錢。世界變了樣,香港已經沒救了,是電影人難捱的無奈。大波的吳君如、齙牙的王菀之,是卑微命運下仍堅強勇敢的港女形象。電影的最終依舊給了香港無線的期望,如同這部影片依然請來了那麼多星光熠熠的大明星。P.S 王菀之的戲劇天賦真的不錯.
虽没看过前两部,单看这一部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看的粤语般港味浓厚,数明星看各种大腕打酱油实为一大乐趣。叙事上倒没太多新意,几个独立片段连接起来的故事。片子调侃了拓也君、叶问、飞虎出征、毒战等,最后还打了一把情怀牌,玩的就是怀旧。其实,做什么都不容易的,还不都是为了生存而隐藏自我。
典型一部香港人意淫之作。不是这世界变化快,是自己本身迂腐。
作为贺岁小品还算不错
每次都想感慨 吴君如胸怎么那么大
其實OK喔,前面幾搞笑噶,後來又想搞啲精神層面,好過好多港片了其實,說不好看的肯定是不懂粵語而已。
阿金不再是那个阿金。早就已是情怀大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