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再到今天的3D数字电影,电影已经走过了117年的历史了。
《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
是马丁·斯科塞斯为早期电影和电影人准备的一份礼物(我猜测的),作为导演了《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殿下(达赖的一生)》《纽约黑帮》《纯真年代》《好家伙》一系列经典电影的传奇大师。
马丁在这部电影中,透过1930年在法国蒙帕纳斯火车站的小主人公雨果所经历的事件,带我们回顾了早期电影历史,片中壮美的3D效果和黑白无声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短短的一百多年电影的变化。
雨果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雨果的父亲(裘德·洛饰)在一场火灾中去世,成了孤儿的他由其酒鬼叔叔带到了巴黎的蒙帕纳斯火车站,在火车站的钟楼里为时钟调校时间。
为了修好带去的一个机器人,雨果在火车站的一个玩具店偷一些工具和机械零件,被玩具店老板乔治抓住,并没收了他的一本机械手册。
他追随乔治到了他家,认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伊莎贝拉帮助他问其养父要回自己的手册。
从小规规矩矩的伊莎贝拉早就渴望有一场小说中那样的历险记,于是与雨果一起找寻那本机械手册。
后来在图书馆的一本电影史中却发现了其养父乔治的身份。
原来其养父是早期电影的奠基人乔治·梅丽耶。
乔治在一战后,渐渐被人遗忘,没人喜欢看他的电影。
生活日渐潦倒的乔治卖掉了自己的所有电影胶片,烧毁了拍摄用的道具,从此不再回忆过去的辉煌。
雨果和伊莎贝拉为了帮助乔治找回曾经的梦,与图书馆中那本电影史的作者带着他收藏的唯一一部现存的乔治·梅丽耶的电影胶片去了乔治家……影片的场景有些是实景,但是1930年的巴黎城全景是3D数字特效,场面非常宏大壮丽。
在雨果的眼中,世界就像是一部巨大的机械,而这世界上所有的万物就像是机械零件,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机械存在的意义就是做它该做的事情,一旦机械坏了,它就不能运行了,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机械来说,雨果要做的就是修好它。
影片的故事背景在1930年,蒸汽与机械的时代。
影片中的人与机械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梦想——迷失——找回梦想。
机械运行——损坏——修好运行。
机械时代既是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又象征着电影本身,电影本身所经历的那种惊喜——萧条——繁荣。
影片中的乔治·梅丽耶,就像是雨果住处的那部机器人,在他的梦破灭以后,他不想回忆那些痛苦的回忆,这时候的他是一部损坏的机器人。
在雨果和伊莎贝拉、电影史作者的努力下,乔治·梅丽耶被修好了,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感动:电影巧妙的透过雨果追寻机械手册的下落而穿插了许多早期经典的电影,比如《火车进站》《大都会》以及摄影机发明以后拍到的首张报道摄影《蒙帕纳斯火车事故》,片尾雨果攀在钟楼外面的大指针上面则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场景十分相似,这是马丁·斯科塞斯在用电影的方式像早期电影和电影人致敬。
然而马丁·斯科塞斯最尊敬的是乔治·梅丽耶,而不是卢米埃尔,因为影片中也透过乔治·梅丽耶的话语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摄影机,却不愿意把摄影机卖给乔治·梅丽耶,因为他认为电影只是一个时尚的玩具,对电影的前景并不看好。
而真正让电影大放异彩的是乔治·梅丽耶。
乔治·梅丽耶在早期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拍摄了很多充满想象力的经典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电影不只是客观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营造梦想的工具。
所以从这点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推崇乔治·梅丽耶。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乔治·梅丽耶赋予了电影人文主义的内涵。
而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新时代的高科技条件下,重新强调了电影的本质。
电影,从其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绘画和文字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这部电影在画面方面无可挑剔,十分完美,我下载的是720P的高清版本,看了以后觉得如果要是在电影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肯定更强烈。
在剧情方面,有一些地方显得很突兀。
比如说帅男裘德洛的短暂出场,我觉得他的出场影响了整个剧情的连贯性,换个不知名的小演员或许更好。
雨果在梦中的火车出轨事故与后来在车站发生的火车事故以及现实中真实的在蒙帕纳斯火车站发生过的火车事故一模一样。
似乎在暗示早期电影的困境与电影的未来的担忧。
这部电影是不完美的,正如现实的不完美,以及机械的不完美。
马丁·斯科塞斯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会造梦,所以我们才会有梦想,所以才会Fix它。
向伟大的电影与同样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向我背叛了的电影理想致敬,我会在摄影领域好好的经营我的梦,Fix我的梦。
从反思意义上来说,雨果对于我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片子,它在开头5分钟就让我深刻地明白:我不想看怎样的电影。
当镜头移动在特效制作出的喧闹的火车站,雨果被警察追赶, 警察洋相百出跌倒在人群中,眼神单纯的女花匠注视着跛脚的警察,一对男女在通过宠物狗进行滑稽的交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目光被集中在一个无比虚幻的舞台,我也许看到了影片所有的角色和伏笔,却看不到作为一个观众所追求和愿意相信的,真相。
对于风情片,我想看到属于古城巴黎独特的细节,对于剧情片,我想看到立体的人物和他们值得同情的立场;对于幻想片,我想看到孩子在新奇世界的冒险,对于动作喜剧片,我想看到成龙片里那样伴随着种种紧张的笑点……然而什么都没有,眼前的一切如此浮华空洞,仿佛一场又一场过场戏的堆砌,没有任何镜头进入了心里。
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竟满足于童话风格的故事和彩色画面的拼接?
从头到尾我都有一种被草草糊弄的感觉,挣扎着想要逃出影院,却因为是自己出面邀请朋友观看此片,而被迫原地纠结……大家关心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和他风情万种的巴黎城:啥都没有,大家放心。
大家关心的哥特系小正太: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没啥表情,脸还脏脏的……比哈里波特差远了,也许以后能演个冷血吸血鬼什么的……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女主角也毫无特色,除了身为老头的养孙可以带雨果进门外对剧情毫无推动力,只是衬托了一下雨果的别扭性格……以及也没发生爱情……大家关心的3D和视觉特效以及蒸汽朋克什么的:假3D,人物部分都是2D的小片片浮在背景上。
都懂了吧。
全部背景CG味浓厚,我怀疑全部镜头为棚拍。
巴黎城的CG特效假到了家。
还有几处与其说粗糙不如说太奇怪的特效和剪辑。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戏,钟楼和摄影棚的设计并无特色,火车站确实有蒸汽火车头又怎样,伪造的“蒸汽朋克”的感觉虚无缥缈。
没有动作戏。
和剧情无关的生硬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反复上演。。。
其余基本就是雨果这个扑克脸死鱼眼孩子在各处钟表之间游荡,以及和所有人物进行对话。
挺无聊的……于是全片腻死人的粉金色的场景和响个不停的幻想系背景音乐,你对感官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
大家关心的白痴剧情,也就是被称作电影核心的那个剧情:(以下大量剧透)小表匠雨果,有强大的机械制作能力,是他爸爸生前教授他的,自从父亲死后他就边在火车站偷窃度日边继续父亲的遗作。
他的日子很苦,每天警察都会抓他,并且在这一次的行窃中,他的宝贝工程图被老头抢走了。
这个开头符合逻辑,引人期待。
于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老头的阻挠下,雨果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宝藏,最终制作出来的机械帮助他了解了父亲,结束了他的困苦生活并且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惊喜……但是,后面的剧情每每出乎意料,而且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本片中,雨果的父亲死得莫名其妙,也许根本没有人害死过父亲。
所有阻挠雨果前进的力量只是一个傻冒警察而已。
雨果的探险没有和他身世相连的任何使命。
雨果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开拓自己的世界。
自从影片的一半,雨果完成了父亲的遗作后,雨果就再也没有制作过机械。
开头埋下的几个种子沉入了水底葬身鱼腹。
更为搞笑的是,全力追捕雨果的警察,追捕雨果也没有任何个人理由,我觉得完全是为了拖延影片时间,雨果的探险太顺利了简直就没有任何剧情起伏可言,所以每当雨果快要接近答案时警察就出现了,然后乱追一通,整个火车站开始表演闹剧。
尤其让我不解的一个剧情是,警察当着雨果的面误逮捕了一个可怜的小孩,把他当作小偷关起来,最后送上了去局里的马车。
此举吓雨果不浅。
他一直注视着那个小孩离开……后来,那个小孩怎么样了?
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去救那个小孩?
为什么他没有内疚?
为什么警察没有被(哪怕是上天)惩罚?
雨果唯一一个和警察正面冲突,并且解决自己命运的机会被放弃了,是的,对于铺垫了很久的这个反派和这段命运,主人公选择了——无视……这段剧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警察竟然在同一个火车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
而且同样的,这份爱情也和主人公毫不相关。
火车站里还发生了另一段爱情,总之,这个特效稀烂的火车站发生了许多逻辑稀烂的温情叙事,就如故事的最后警察因为恋爱了心情好而放过了雨果一样不可思议。
一切的一切,都互相不联结,互相没有关系!
于是,让我们回到影片正题,那么影片想讲什么?
是的,影片有它的目的,在后半段,雨果的人生贡献给了另一个人:出场时颇为邪恶的那个老头。
原来,老头是个没落的电影导演,他想要忘掉过去的荣光。
而雨果父亲遗留的机器人在终于被雨果修好的那刻,却画出了老头当年的电影草图。
于是后面雨果和老人的孙女对历史的探索,就变成了对早期电影人的同情和致敬。
两个小孩傻兮兮眼巴巴地看着古老的胶片被放映(向我们展示这些早期电影片段实在占用了本片相当长的时间),感到自己和世界有了神奇的联结。
老头正视了自己的成就,雨果被老头收养,故事结束。
原来雨果的苦难就是为了给老头作嫁衣!
纵然雨果的父亲也是老头的崇拜者,但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出让给第三者,是不能被容忍的。
电影人顾影自怜,意在发扬电影人本身的魅力,却借助无辜小孩的好奇心和神棍技能,以近似意淫的方式自我膨胀,割裂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出卖了电影本身。
或许导演会辩解道:你没发现故事还有一条反战主题的暗线吗?
雨果的父亲至少是在战争期间死去的,警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也许成为他奋力抓小偷的理由,并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卖花女的理解而放弃了抓捕雨果的坚持,还有老头,也是因为战争才失去他的事业的呀,这些冥冥之中不都是相关联的吗?
So what?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纵然它有粉金色的钟表和(造型也弱爆了的)神奇机器人,以及巴黎和雨果这么可爱的名字,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爱和冒险的体验,它没有带我们走入一个人的灵魂,它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我不太明白这电影的各种设置“到底是为了什么”。
补充:发完此文后才得知这个电影是在向导演乔治·梅里耶致敬,片中“有24个电影的梗”,片中的幻想电影和导演生平都是现实存在的。
“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会看懂”。
我就奇怪,出于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电影拍成纪录片哩?
对于我们这些没看过梅里耶电影的人,占故事篇幅一半的雨果蹩脚的冒险,对于介绍这位导演真的有好处吗?
我还是那句话,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Film is history, with every foot of film that is lost we lose a link to our culture, to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ourselves. – By本片导演。
很多专事数码修复的工作室引此句入宣传片。
Martin Scorsese是电影人,是导演,但首先的首先,他是影迷,从最早的彩色片到3D时代不离不弃的影迷。
有很多家伙也自称“影迷”,不一样的意思。
有些家伙是“批评电影的迷”,与其说从电影本身中得到乐趣,伊拉更喜欢拿电影来亮摆自己的“品味”显示自己多么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到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必须一本正经地说“技术不错,但故事太没有深度了”,我问“什么深度?
你不是看过原作漫画么?
原作就这么些深,所以才流行吖”,伊拉于是更加一本正经“电影一定要有深度有意义能发人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去打差评。
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同学,跟吾辈,不是同一种“影迷”。
电影,有极端一本正经的,亦有非常轻浅浮华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现实和梦想交接的那条地平线上,有些离梦近些,有些挨现实紧些,如此而已,吾辈,都是爱造梦的人。
意大利都灵有家电影博物馆,不是“资料馆”那种性质的“博物馆”,里面摆放着最早的视觉trick,最早的西洋景,最原始的动画,一直到蓝屏技术和3D兴起。
顶楼的罗马厅里散放着沙发躺椅,架着四面屏幕,循环播放一些古早片的华彩片段。
全是没有深度的东西,但是远比Disney梦幻,一个超离于现世的存在,每次路过都灵都忍不住要进去玩,每次去玩都雀跃不已。
人类最好的玩具,可以益智,可以火暴,可以浪漫,可以狂想,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
岂不比专一的一本正经欢乐得多。
梅里爱的电影,当今看来情节幼稚画面粗糙颜色……呃,都是一帧帧手绘的,在《火车大劫案》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确立了电影语言规则和剧情片结构之后,这位最早把视觉魔术融合奇幻情节搬上屏幕的造梦大师被时代所遗忘是必然的。
但近百年后,他的作品被搜集被数码修复被再度放映,有些东西,任时间流转总归在那里。
从大屏幕上看《月球旅行记》就像在都灵电影博物馆里亲身进入视觉魔术一样,孩童时代的雀跃感在成年后如此的稀罕,梅里爱生前许不知道,他和他的电影将会被永远怀念的,就像那些万花筒,那些西洋景,属于电影的最初记忆。
而本片,根本是修复版《月球旅行记》的巨型宣传片(于是在巴黎,这两部电影同步上映呃),是大影迷MS向梅里爱表达“儒慕之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存在意义,每部电影也一样。
3D技术只是献礼的一种——影厅里的小孩在看到m&m’s的3D广告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叫,就像百年前的巴黎观众看到屏幕上的火车加速朝他们的方向驶来一样。
对于提升本片的观看性用处倒是不大——机械迷大概会喜欢3D版本的各种齿轮吧。
剧情展开的关节全靠人物的固执,比如:我虽然非常想要那个笔记本,但我就是不告诉你那是我爸爸的遗物,抑或:我知道你们这两个孩子一定会追根究底,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我老公曾经是电影人,这也算是此类型儿童绘本的特色之一了——情节不能太曲折必需单线发展,且基于故事的暖色底调不适宜有纯正的“反派”(站警蜀黍更多是作欢乐调剂用的),只好靠这种“你听我嘛”“我不听不听就是不要听”的戏剧推进。
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就略露出计穷相。
影片中20世纪初的巴黎,配上Hugo“孤儿”的身份,莫名有一种Dickens的腔调(根据车站距离铁塔的方位和距离,推断应该是Montparnasse站,虽然车站内的布置更像北站——好吧,我太认真了),画面虽美,但这一笔撇得有点远了,这到底不是说着法语但全世界乱走的丁丁,既然是建立在诸如一战结束,乔治·梅里爱生平这种真实的时间背景上,地理和城市风貌还是保真些好。
但是这些也没那么重要。
我本来以为《安赫利卡奇遇》会是最后一部使用古早视觉魔术技术的电影,但是本片抱着追念的情绪不但拍了火车入站和爬大钟的场面,在Isabelle跌倒后还神奇的出现了古早蒙太奇。
重现了梅里爱的视觉魔术,和他开创的“停机拍摄”技术(现代看起来你毛的太理所当然的做法,在当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创新)。
还有影片开头美得冒泡的追踪长镜头。
喜欢看古早片的返祖派影迷,会是MS的soul matePS一个也算古早片的消息:Studio Galande在周五晚上22h10和周六晚上21h重映《洛奇恐怖秀》(VO,Dolby SR)。
illimite的收(le passe不收)。
cult片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哟……我一直想在大屏幕上看这片儿不知道多乐的说
“If you've ever wondered where your dreams come from,you look around. This is where they are made.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梦都是从哪儿来的,看看四周就明白了。
这里就是造梦之地。
评:梦想始于足下。
“Everything has a purpose,even machines.Clocks tell the time and trains take you places.They do what they're meant to do.Maybe it's the same with people.If you lose your purpose,it's like you're broken.” 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一样。
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往目的地,它们都在做着本职工作。
也许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生活毫无目的,那就好像你坏了一样。
评:没有信仰和目标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悲啊。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you know. 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我喜欢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机器。
机器不会有多余的零件,总是需要多少有多少。
所以我觉得,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那我不可能是多余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
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需要自我发现和证明。
说起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除了经典的黑帮、犯罪题材,《雨果》或许是老马最特别的一部。
他为默片献上了爱与致敬,在关照无声电影的过程中自证了有声片的创作逻辑。
对于老马而言,声音和默片一样饱含造梦精神。
在这期「莫非听电影」,或许我们能从《雨果》的声音设计中get老马口中的“This is cinema”。
默片or沉默?
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部电影在新加坡上映的比其他国家晚了三个月,所以昨天才去影院欣赏了它的3D版。
必须承认我被其精致的画面和色彩吸引了,无论开场如齿轮般的城市环岛,还是一上来那个在火车站内穿行的长镜头,都透着一种像孩子眼中玩具一样的美。
略微不适应的是穿行镜头前进速度快了点,恍惚中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情节的确是略显沉闷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大家所习惯的“大片”套路,前面伏笔无数加上点笑料,后面大场面跌宕起伏出人意表。
这里更像一个安静而繁华的梦境,前面的铺垫在于帮你感受这个属于电影的世界,后面再把电影史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女孩儿说“I love secret”的时候,梅里埃的夫人说“It is not the sadness child should take”,Hugo说“You should understand”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演技都足够足够好了。
另外想单独提一下的,其一是通往梅里埃(那个玩具店的老头)家里路上的那8个阴森森的雕像,前后出现大概三次,第一次看到时候色彩渲染的宛若目地的幽灵。
总以为后面会交代一句,比如是以前的电影道具什么的,然而却没有出现。
倒是小雨果自己的梦里好好的惊悚了一把,火车冲出站台的场景在预告片里看过后一直以为会出现在最终的追逐中,却没想到是在梦中梦里,而第二个梦,当小男孩看到自己变成齿轮和法条的胸膛,配合上当时的音乐,我俨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咒怨的世界,真不敢相信这还是“儿童片”的范畴。
其二是预告片里的蒙太奇运用真是各种误导,虽然似乎这种手法在各种预告片里屡见不鲜,还是让我有一种“错过了什么情节和画面”的感觉。
比如只看预告片,火车站管理员肯定是要撞进蛋糕里的,而小男孩是在慌乱逃窜中撞上的梅里埃的养女,而实际上都不是。
非常喜爱《雨果》这部电影。
看完走出影院时心里暖暖的。
在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它之前,先要说清楚一个事情。
这部电影树大招风,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人的作品,在评价它的时候先入为主,用马丁以往的故事水准去套,或多或少失望了。
其实《雨果》改编自一本儿童书,名字就叫《雨果凯布瑞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7年出版,作者Brian Selznick是插画家出身。
这本书相当特别,以图画和文字交织讲述故事,不是纯文字的小说,不是充满插画的小说,也不是图画为主的绘本,而是图画与文本都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这本书及其豪华精美,因其华美和创新得到赞誉,像我这样的书颜控更是对它毫无抵抗力,不过故事性方面,的确有硬伤,后文详述。
电影版在框架节奏和画面上相当忠实原著,而故事其实比原著丰满得多。
先读过原著再看电影的观众,比如我,毫不觉得它慢或没有内容。
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毁与誉,马丁一个人都不能独自承担,原著本来就非常有电影感,只是马丁驾驭得更圆熟;原著的故事更单薄,马丁做了一些相当好的修改。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梦。
一个关于梦的梦。
就像观众看这部电影,而雨果在电影里看电影。
梦境本来就应该有种华丽的不真实感。
片中对巴黎火车站的建构充满了美丽的细节,从咖啡馆到花摊到那些迷人的钟表内部,全都美得不像话,而像画。
片子充分发挥了3D的特长,开头从大远景快速拉近到车站内部(跟书中的场景结构一模一样),速度快得让人眩晕,接着用长达5到8分钟(没有准确计时,感觉像是那么久)的时间介绍雨果的生活环境(也跟书里一样),引入几个配角。
车站墙内的狭窄通道,高耸的钟塔,陡削的楼梯,飘落的雪花,阳光里飞舞的灰尘,从高处眺望出去的巴黎市景,美仑美奂,用3D表现得那么自然。
想来《雨果》这个片子之所以吸引马丁,就是因为他想要把这个美丽的梦营造出来,他觉得很兴奋--我看得出来。
在这点上,他跟拍了《战马》的斯皮尔博格一样,还保留着童心。
有童心,就有创造力。
当然,还有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这件事。
原著的天才之处就在于通过雨果的经历引出梅里埃并向他致敬,这才是故事的创作动机,电影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个部分,因为,作为电影人,谁不想通过什么方式跟梅里埃拉上关系呢?
这大概也是马丁的创作动机之一。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的缺陷也在这里。
电影的名字是《雨果》,主角是雨果,大半的时间,观众通过雨果的视角观察故事中的世界,而在后半部分,雨果却成了旁观者,主角变成了早期电影和梅里埃。
那雨果的那些挣扎怎么样了?
他的丧父之痛就这么平伏了?
他的生活从此充满了玫瑰和阳光?
他的那个本子呢?
观众在前面不知不觉倾注在雨果身上的关心,最后却落了空,自然会觉得莫名的不满,而马丁大名鼎鼎,又不敢贸然鄙视,如此打个波折,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感。
缺乏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核心和值得深刻同情的角色,是这个故事先天的弱点。
然而我本人一点也不介意这个弱点,因为这个片提醒了我,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段是什么。
是画面--画面的结构、布局、角度、纵深、节奏等等。
简单的故事,反而凸显了画面的重要,换言之,让我更能享受画面。
也更能体会看似恬美质朴的画面后面,有多少前沿的电影技术在运转。
这也是一个提醒:电影向来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依赖技术。
在电脑上写文和在稿纸上写文也许有不同,但2D和真正的3D却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再早一些,有声片对默片的颠覆更不用说。
所以电影里特地两次向现代观众展示:同样是火车进站冲向人群的镜头,最早的电影就已经拍过,现在仍然可以对观众造成冲击力,因为技术不同,表现力就有新意。
这个片是怀旧没错,不过是用最先进的手段怀旧。
电影的进步和生存,技术至关重要。
当然文本也重要,这个片在这点上可说是个反面例子。
原著这方面不强,电影尽管已经加入很多情节去补充,还是不够。
奥斯卡很精明,给了五个技术奖,却不给其它大奖,说明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雨果》到底是部怎样的片子。
片子的卡士是典型的老绿叶扶持嫩红花。
Ben Kingsley(《甘地》), Christopher Lee(《魔戒》里的沙鲁曼爷爷), Sacha Baron Cohen(《宝拉胡闹记》),Helen McCrory(《哈利波特》里的马尔福母亲),还有Jude Law(把他叫做老绿叶他不会不高兴吧),等等。
Asa Butterfield的大眼睛太摄人心魄了(似乎又是一个大眼睛的近视帅哥,另一个是Elijah Wood),虽然比想象中的雨果漂亮高挑,但我没什么好抱怨的。
期待他演安德。
《雨果》不是魔幻动作儿童片,但如果你喜欢享受美好的画面和情怀,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电影,《雨果》不会让你失望。
有可能的话,不要在电脑上看这部片,屏幕越大越好,维度越多越好。
由获奖儿童插画小说改编。
年近古稀的Martin Scorsese第一次拍3D片,获得了自己的第三座金球奖。
在儿童探险故事的外衣下,实为向电影先驱们致敬。
Georges Méliès,一个传奇的名字。
他当过魔术师,做过玩具匠,造过机器人,而最让世人记住的,是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电影起源时期拍了五百余部电影短片。
虽然现在仅存不到一半,但仍不乏经典,当年更是轰动一时。
他是名副其实的特效先驱和科幻大师,代表作《月球旅行记》讲述6个科学家登上月球大战土著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及停格动画的鼻祖。
不过,观众口味的改变及一战的爆发使得他那凡尔纳或西游记风格的电影逐渐失宠。
1913年,他一手创办的Star Film公司破产;十年后,他苦心经营的剧院被拆。
他一怒之下烧毁了自己的很多底片和道具,退隐江湖,在巴黎蒙帕纳斯车站(Montparnasse)里开了家玩具糖果铺。
晚年时,他才又被电影界重新记起,给他开了表彰大会,并由卢米埃兄弟亲自给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致力于鼓励和帮助年轻的电影人,虽然生活依然贫困,也未能再拍电影。
他临终前对朋友说:“laugh for me, because I dream your dreams.”片中的Méliès基本符合以上史实,而作为片名的小男孩Hugo则是虚构的,有着《巴黎圣母院》和《雾都孤儿》的影子。
以一个神秘的机器人来引出玩具店老头背后的秘密,本是个不错的构思。
但问题是主线过于单薄,支线又嫌太散;人物性格过于简单,感情流于肤浅。
中间制造的一惊一乍感觉完全没有必要,突然蹦出的升华台词只能说雷人(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巡警的爱情和两小孩的互动简直味同嚼蜡。
总之,苍白的剧情稀释了讨巧的主题,使本片看起来正像那个运转良好但缺少灵魂的机器人。
当然片中也不乏亮点,比如Hugo的双重梦境:第一层梦中的火车既致敬了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也重现了1895年蒙帕纳斯车站的火车出轨事件;第二层的变身则有些后现代的味道。
本片在第84届奥斯卡上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的11项提名,为当届最多,但最终拿到的5个奖项全为技术奖。
影评界的赞誉未能换来票房的丰收,再加上1亿5千万的高额成本,导致到现在上映三个月了仍入不敷出。
乔治·梅里耶是电影史上被称为“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
在电影还是魔幻艺术的年代,魔术家和机械师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电影studio,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并创造了许多开创先河的电影技术,比如着色、轨道和许多今天看来幼稚、但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道具和布景。
我们今天在教科书里看到的许多电影剧照,如儒那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记》,都是他的作品。
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艺术抵不过大工业的滚滚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产,继而战争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
珍贵的电影胶片被卖给了化学公司生产女士的高跟鞋跟,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也付之一炬。
战后,他在巴黎火车站开了一个玩具店,当了一个玩具商人,从此退出了电影的历史舞台。
很难想象电影史上的先驱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正如梅里耶先生在电影中所说:“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话,令多少人唏嘘。
电影的故事就是从巴黎的那个火车站开始的。
小男孩Hugo的双亲去世之后,成了栖身火车站大钟里的孤儿,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偷过,被打过,被抓过,但父亲教给他的对机械的热爱始终不改。
在那个父亲捡到的世界上最精妙的机械机器人里,他发现了电影的秘密。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无疑是用致敬的谦虚姿态拍成的电影。
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马丁就是电影中那个写教科书的教授,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参观了梅里耶的studio,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
七十年前,人们开始怀念电影,纪念梅里耶,而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电影。
电影是每个人的梦,那些会动的图像,那些书本中成真的镜头,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许多电影史早期的的镜头重现。
看着一百年前的人们对银幕上的火车进站镜头惊呼,还有几乎同一时期的工厂女工下班,稍后的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导演把当时披荆斩棘的行业先驱们如何拍电影、如何创新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马丁这次挑选的题材虽然奇特,但仍然是历史,而马丁最擅长的就是历史。
大气的态度和对大场面的驾驭使这部片子有种端正的气度,这是晚辈对前辈的献礼。
这部电影让我唯一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就是3d的使用,除非马丁是以告慰祖先的姿态在对梅里耶说,看,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事业。
看这部电影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个极地快车似的奇幻片,看到一半才发现这纯粹是个历史片。
www.wangxiaoxin.net
影片叙事手法几乎上是顺叙,仅有雨果父亲遇难前后是插叙,使得整部片子有人物传记的效果。
金色闪耀的齿轮和发条,从熠熠生辉的凯旋门、埃菲尔,到漫天大雪中缓缓进站的蒸汽火车,华丽丽的长镜头探索出小雨果那双美丽的湛蓝色瞳仁和略显呆滞的脸庞。
蒸汽、管道、齿轮、发条,小主角穿梭于零件迷宫之间,一边维护车站大大小小的机械钟表,一边修复着一具会写字画画的神奇机器人,他相信它连接着过去,会给他带来死去父亲的讯息。
甚至包括滑稽的车站警察左腿上的辅助金属,机械的魅力引人入胜,直到雨果仿佛赐予新生一般修复了机械老鼠,这一切达到最高。
这个剧本是十分成功的,节奏很快,令人目不暇给,总是让观影者处在兴奋之中。
在主体故事下,有次生情节,如:车站保安与买花女孩儿的爱情,两位老人和两只小狗的交汇,开书店的老爷爷赠书等等。
它们都同时指向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每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个目的,有的人很明确,有的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
而每个次生情节,都是一部完整的小电影,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每一个部分,使得整的影片更加的饱满,富有浪漫主义气质。
而这些小故事围绕着主情节好莱坞模式的发展,将之巧妙的调剂和增色。
很多的岁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里爱与他的默片时代却通过电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灯闪烁,一路照耀了电影历史最有创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 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顾的时侯,禁不住温暖了我们的心底。
画面非常精致,节奏太慢了。。
就是觉得没感觉,最多三颗星,除了3D效果,和那个小男孩,其他没有什么令人难忘,看见评分都很高,没觉得是有多好多好的作品。
总有一种宫崎骏动画的感觉!
这是一个巨大的坑,用华丽的外表坑住了我- -看宣传片的时候以为是奇幻片,最后发现是穿着奇幻马甲的纪录片- -,不得不佩服宣传片的剪辑人!- -当然如果对电影史有兴趣的话,看看到也觉得不错,一开始告诉我不是奇幻片也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哎~
仅仅只是对梦想、对电影的一种挚爱情怀而已。视觉效果很美丽很炫,情节竟然比不上看书来得精彩和紧抓人心。老马仍旧贯彻他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
@AMC Loews Lincoln Square/3D,裹了无数没用的糖粉,梅里爱都成廉价糖纸味了。有这个胡编硬凑的精力不如老老实实复原一下梅里爱,拍个纪录片。
3d效果很好,剧情一般
Warm!
与其说是致敬老电影,不如说是借老电影来填充故事,甚至连旧时电影用滥了的俗套桥段都拿过来拼贴。而且两个小孩多少有点一脸故作老成,半点童真找不到,哪怕很喜欢阿萨。
针对儿童观众群的华丽丽的电影史普及片
1颗星给小盆友
给一星,因为看不进去,另外看它的票房貌似是赔大了。
对于一个属于过去的电影人的缅怀与致敬吧。内容来说略显单薄,但彻头彻尾的英伦风与唯美的画面确实令人赏心悦目。用单纯的心态来看,不去想太多众人对电影所赋予的严肃意义,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来是致敬梅里爱的电影!蛮不错的~
屎一般的剧情,屎一般的电影,屎一般的高分影评
以為是個魔幻片兒的......
IMDB疯了!这样没什么说服力更没什么想象力的剧情配上电影情怀就把你们收买了,失望!
高清版下载了三个月一直忍着没看,今天去电影院看了3D国语版。3D效果没让我失望,开场纷飞在眼前的雪花就已让我惊喜了。故事方面全面向梅里爱致敬,老电影迷应该会感动。不过剧情俗套,表演造作,节奏拖沓,既无高潮起伏也无真情流露,很容易看不耐烦或走神,可惜。P.S.这片应该叫《乔治·梅里爱》才对
前半部分的铺垫中设置了各种可笑的故作玄虚让人昏睡,致敬情节开始浮现时好不容易让人精神一震,继续发展下去时却又因为前部分情节设置中的对主题的藏藏掩掩显得说服力不足,仿佛撕裂的两部电影的生硬结合,偏偏又露出一幅自作聪明‘你猜不到我这么有内涵吧’样。又造作又别扭的电影。
太梦幻, 又有太多致敬的意思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