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开看完开头就作罢,但剧情反复推向高潮以至于电影进行到后半段,每切换一次镜头我就哭湿一张纸巾。
简单看过影评没有写出我的想法,那就简单谈谈自己的观感。
如果用一句话点评,我会说,这部电影治愈了我内心崩坏的某个角落。
父亲把花音的手机扔下楼,父亲在家中反复暴躁回电话,父亲粗鲁打断花音怯生生的询问,那黑沉的气氛与我的少年记忆不谋而合,充斥着不能言说的畏怯,默默无语的迷茫,与异性间的细密的踌躇辗转,都在渔夫父亲的高嗓门和啤酒肚里化作低垂的眉。
苦。
直人在送别会上坦白最后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自己在打老虎机,心里盘算要赢多少才够明天的饭钱,笑着说:那个笨老头,有空给我打三个电话,都不知道叫救护车,真是笨的不清醒。
特别特别疼,他笑的嘴角像一把刀划开我的内心,鲜血淋漓。
添田在夜里一直跟随在直人身后,走过一段黑暗的路道,直人突然转身跪在添田脚下不断磕头,哭喊着我不知道如何向你弥补,只能不断道歉。
意外地,添田也跪下磕头,愤怒地说,要是磕头能让我的花音回来,我愿意一直磕头。
苦,命运之苦,将两个人链接。
年轻的女司机去世了,添田来到祭奠会上,面对丧女的母亲,他先发制人:我是不会向你道歉的。
可是母亲说:对不起,我养育了一个内心脆弱的女儿,她由于脆弱选择这种方式逃避责任,她的过失将由我来承担,希望您能原谅她,对不起。
我想,要是全世界都能把日本的道歉文化吸收哪怕一小部分,我们的世界一定能变得美好很多吧。
前妻表示要为肚中的女孩取名叫明花音,却遭到添田的嘲讽:你以为她是一只动物吗,你丈夫抱着这么轻慢的态度,终其一生不过是庸俗的刍狗罢了。
前妻愤而起身,阐述多年来的不易和努力,正准备离开,添田突然抬头,眼中满是泪水,开口第一次说出对不起,关于过去的一切,对不起,我希望明花音能幸福快乐地长大。
又一次落泪,他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他对生活的低头,对过错的低头,让我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一个男人在以其特有的傲慢和凶狠独善其身以后,将其奉为自己生存的第一法则,但失去女儿,前妻指责,事与愿违,让他低下高昂的头颅,收起狮子的爪牙,平静地软弱下去,一种苦痛攫住了我,因为我的父亲,正是这样软弱下去的。
热情阿姨的拥吻,直人漫不经心的符合,添田粗暴的挂掉电话,新闻媒体的断章取义,痛苦弥漫开来终于让人麻木。
可正是面对这样的痛苦,才让我原谅了自己经历的看似难以接受的不幸,因为人生就是关于如何面对失去,面对遗忘,面对努力而不得,面对平凡,面对迷失和自我,面对异样,尽管我没有从这两个小时中找到答案,但泪水之下,我依旧获得了一种力量,在面对未知的痛苦时,我依然能从泪水中寻求庇护。
以下分析出自公众号——独立鱼电影“江歌案的评论区和广场中,众多网友纷纷站队、互骂,完全是单极化的舆论战。
站在任何一边说话,都会被另一方围攻。
即使尽量中立地发表观点,表示双方都有发言的权利,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还是立刻被贴上「刘鑫粉丝」的标签。
这种舆论环境中,不符合预期立场的观点都会被淹没。
其中不乏专业角度的、有价值的讨论。
江歌案除了专业的司法问题外,还涉及了女性自卫、室友关系、亲密关系暴力等具有公共面向的议题。
但却完全没有展开的余地。
电影《空白》中,案件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家庭教育、超市安保等问题都是有警世意义的,也全都被情绪化的谩骂淹没了。
”以下是我的理解:1. 人是会被情绪控制的,当一件事刚爆出来,我们未知全貌时,以朴素的正义感去谴责违背人性的一方完全可以理解,这是人类的同理心,是对同类的同情和理解,这正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但是当了解了后续的发展后我们便不能一直以一个单一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比如唐山打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到两性关系,更要看到女性自卫、社会治安、打击黑恶势力等等,以此事件作为支点,撬开更深处的罪恶。
2.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法扶律师王赦一直顶着层层压力为无差别杀人案件中的犯罪者辩护,因此受到民众一致的唾弃和辱骂,但是就像他在剧中的自白:如果社会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出现一个杀一个,而不是去深究这些杀人犯们为什么会做出此类行为,然后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出现,那民众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何时自己就会成为受害者。
大多时候,只要我们不是受害者及家属,那我们对真相其实是漠不关心的,我们要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充满现实哲理的影片,能讲得那么透彻,不可多得。
现实社会产生很多矛盾:离婚、两代人隔阂、媒体曝光等等,死亡是矛盾激化的终点又是引发新矛盾的起点。
本片稍作铺垫就以一场车祸悲剧展开人物和剧情。
固执的渔民父亲不相信任何人,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伤害着身边的人,这种人我们似曾相识吧;小超市店长懦弱至极,我们都想冲上去踢他喊冤,刚好片中有一店员老姐出手了,刚开始我们以为小店长有所隐瞒,但看到最后也没爆出,原来就是个逃避现实的游戏男,只是因为父亲离世留给一个超市被迫经营着,对女性也没兴趣,彻头彻尾的LOOSER,对应看那位老姐,其实略有姿色,但为什么单着呢,电影给我们的信息是此女子太强太能干,引得其他男士躲开了吧。
最震撼的环节出现在女司机的母亲向渔民父亲道歉:“是母亲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内心软弱的女儿(选择自杀)......但是...她这么爱笑,带给人快乐...”这段话给坚称拒不道歉的渔民父亲猛然一击,使他意识到女儿的结果和他有关系,于是才回身去了解女儿的过往,这是本片的转折——与人和解、与自己和解,形式上通过画画涂鸦,到后来接纳年轻的徒弟,真心向前妻道歉,向小店长道歉——顽石被点化。
我们的社会进入现代化后,面临的矛盾何其相似啊,还有媒体的放大效应、断章取义,简直是帮凶。
两位男主角都演得非常到位,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影片。
导演想要抓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单亲,偷盗,家暴,性骚扰,霸凌,舆论施压等等。
可是各个视角只见一隅,张力尚欠。
更显得各位演员在用力诠释偏执和自我否定,更显得压抑的气氛有被刻意营造和扩大。
古田新太和村长的细腻演技,撑起了100分钟的叙事;各个配角的戏,恰好也凸显众生相——人性的刻画倒是可圈可点。
无法认同异己,无法原谅他人,无法承认失职,顽固父亲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是社会对于遗属的讽刺;患得患失,过度谢罪,逐渐否定自我的店长和女司机,也是被舆论和道德观驱使的受害者。
谁谓错谁谓对?
善恶皆是主观。
约20年前,日本导演吉田惠辅阅读了这样一则社会新闻:日本川崎市,一位15岁的中学生盗窃6本漫画书,店主报警后,学生逃跑,在路过铁路交道口时,这名学生被火车碾压,不幸身亡。
在学生死亡后,大量批判书店“不正当应对”“没必要报警”的传真纷至沓来,书店不堪如山而来的“杀人者”舆论骚扰,最终闭店,店长承认自己有思虑不周之处。
然而,在事件发生3天后,这名店主也收到了超过1000封鼓励邮件,认为书店并无过错。
日本《每日新闻》刊载了一些当时的受访者信息:“世道变了。
为什么注意到被偷了的店会被非难?
虽然少年之死很令人难过,但是发现了盗窃这件事并没什么错”。
在日本版“知乎”OKwave上也有网民表示,在过去的日本,书店100%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直至现在,仍有记得这起事件的观众为书店争个对错:书店在事件中也是受害者,却被舆论弄得停业。
男孩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恶果?
这起事件不过是小概率事件。
在中国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位车主忘记锁车门,财物被两名驾驶摩托车的小偷窃走,在追赶小偷的过程中,摩托突然转向,车主将小偷撞死。
法院最终宣判车主无罪。
商店抓小偷,失主追小偷,如果单看这两起事件责任很好判定。
但当“小偷”死亡,法与情的天平就会变得难以平衡。
哪一方是受害者,哪一方又是加害者?
20年后,吉田惠辅将日本川崎市发生的这起窃书悲剧改编为电影,它就是名列《电影旬报》2021年日本年度十佳电影第七位的电影《空白》。
吉田惠辅和知名日影《新闻记者》《从宫本到你》的知名制片人河村光庸合作,将一起意外,上升至社会派电影的高度。
一名受害者,多名加害者,还有从中嗅到“流量密码”的媒体将水搅浑。
多方在事件舆论中翻转,父亲的复仇之火将所有人卷至痛苦深渊……“我的女儿不是小偷!
”在川崎事件发生后,中学生的父亲因为书店闭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书店能够闭店真是太好了。
每次经过那里心情就会难受,想起自家的孩子在书店里经受怎样的责难。
一定是用尽全力在道歉吧,以那样悲惨的情形死去,真是令人难受的死法……”
为人父母,养育了15年的爱子死亡,就算儿子曾做错事,也罪不至死。
在综艺上,现在还能看到一些艺人吹嘘自己年轻时从偷窃中逃脱的经历。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描写的底层一家,甚至是以偷窃为生。
这件事的尺度,只要没有警方的案底,在现实中十分暧昧。
也许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唤起公众的共情,《空白》切入的角度选择了当年事件的父亲方。
这部电影描述了得知唯一一个孩子不幸身亡后,孤独又愤怒的父亲的旅程。
在电影中,日本演员古田新太时隔七年主演,扮演了暴躁阴郁、戾气十足的渔民添田。
一日,他被通知认领独生女花音的尸体,当他揭开尸体袋时,女儿没有了脸,头骨尽碎。
是谁杀死了女儿,还让她以这种惨状死去!
一向冰冷的添田被激发出复仇心,无论是谁,他发誓,要让肇事者付出和他一样痛苦的代价,绝不轻易原谅。
然而很快,他接到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女儿是一名小偷。
她偷了超市的一瓶透明指甲油。
女儿压根不化妆,怎么会是小偷?
添田斩钉截铁地否认,因为盗窃被撞身亡,这绝不是真相。
女儿肯定是收到了霸凌学生的胁迫。
添田来到学校问责,校长和老师明确表示,在调查了学生后,没有发现有人霸凌花音。
他们引导添田多关注超市的店长直人,有传言三年前他曾骚扰女学生。
在事发后,超市已经被大量的骚扰电话淹没。
店长直人、肇事司机反复向添田道歉,但是道歉在添田眼中什么都不是。
他要的是真相。
为什么女儿会被冤枉,她又为什么死在街上?
《空白》讲述了一个父亲的亡命之旅。
但这部电影又不仅仅是讲“复仇”,它还揭示了一些日本社会的痼疾。
日本媒体为了播放量恶意剪辑,给新闻中的受访者编造人设。
在新闻中,道歉的超市店长,成了抓小偷天经地义的“恶人”。
在取材过程中不慎摔倒的女记者,在新闻里摇身一变,成了被添田故意推倒受伤的受害者,考虑上诉。
学校对学生死亡的事件表面关心,内心只希望息事宁人。
孩子们对死亡的同学毫无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其孤立。
学校也希望老师不要乱说话。
曾对学生阴阳怪气的老师有了一丝忏悔之心,却迅速被其他老师扑灭。
道歉在电影中反复地发生,反复地提及,甚至到了令人生厌的程度。
现实生活中,每当日本企业发生了什么重大丑闻,一水的谢罪会让网民戏称日本是“躬匠大国”。
在声泪俱下的谢罪会后,如何防范,谁来负责,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的潜台词而消失不见。
这样的道歉表演、逃避责任,在日本社会可谓屡见不鲜。
添田花音真的是因为盗窃死亡的吗?
是车祸杀害了她,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恶意合力杀害了她?
从上帝视角,所有参与事故的人的“客套话”和“真心话”一览无余,舆论的漩涡就像一场不止息的飓风。
等风暴过后,一切都像是持续鸣声的忙音,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懊恼、空虚、原谅,最后汇集成一片空白。
吉田惠辅:“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电影《空白》推出后,被媒体誉为是吉田惠辅导演出道以来“最高的杰作”。
电影剧本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剧本奖。
吉田惠辅是日本知名导演,只是在日本之外名气不大。
他最新的作品是石原里美产后复出首作《消失的女儿》。
早在6年前,石原里美就因喜爱吉田惠辅的作品,向吉田惠辅发出合作邀请。
2021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Nippon Cinema Now单元中,吉田惠辅的三部作品《白昼之雨》《蓝色》《空白》进行了小规模的展映,将他推荐给海外观众。
吉田惠辅的作品早期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居多,比如《咖啡馆的故事》《三角》《麦子小姐》,自《亲爱的艾琳》后,吉田惠辅的作品逐渐偏向到日本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和自身经历相关的电影,比如喜爱拳击的吉田导演,就将这份热爱放在了《蓝色》中。
属实是一位多面的日本导演。
吉田惠辅的作品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出道后拍摄的十余部作品中,其合作的演员不乏松田龙平、松山研一、木村文乃、柄本时生、室毅、堀北真希、广濑爱丽丝、洼田正孝、仲里依纱、麻生久美子这样知名度高的演员。
尽管吉田惠辅很少参与海外电影节,但中国观众对他并非陌生。
《犬猿》《蓝色》都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吉田惠辅的《麦子小姐》作为描写母亲的一部经典电影,也曾在CCTV6电影频道放映。
说起来,吉田惠辅与中国还是有一份特殊的联系。
他因喜爱成龙的电影,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怀抱着这份电影梦,他先在东京视觉艺术学校学习自主电影制作,而后又进入憧憬的塚本晋也导演旗下,为其作品担任灯光师。
2008年,他拍摄了自己的小说《咖啡馆的故事》,而后,吉田惠辅多操刀自己的电影剧本,在日媒口中有“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之名。
对主人公心理极为细腻的挖掘,是吉田惠辅电影的特色之一。
跟随《空白》中主人公添田的“怒火”,相信你也可以充分体会到吉田惠辅剧本中的魅力世界。
《空白》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难道本片是去年日报旬报的十佳之一,我真没看出来好在哪里。
不幸身亡的女儿虽然可怜、但是她确实是拿了超市的指甲油、这在影片末尾也交待了。
至于女孩子的动机可能很复杂,有这么一个粗糙暴躁、不善于沟通、甚至手机也不允许拥有的父亲,并且父母也已经离婚,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心事细腻又难以捉摸。
本来小孩子是应该有犯错的权利的,如果父亲可以友善而善解人意、女孩子即使犯错也不会有太多的心里负担;另外,本片中的超市店长做法即在法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与人占理但是在宽处缓一缓可能结果更好。
然后就是周围一群站在各自立场解读的群众们,感觉大家都是在远远的叫嚷着喧嚣着、其实也没听见他们在嗡嗡的说着什么,我认为除了当事人之外的声音都是一种白噪音、也就是某种形式上的空白背景。
最后,每个主要角色的情绪都拉的很饱满,但是都是缺乏深度的表面化的宣泄和自我安慰,每个人觉得情绪调动到位就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影片反而是可以暗指着一种社会化的空洞化的浮躁和呆滞,这一种流行性的互动方式才真是可怕。
我们可以因为同一条抖音哈哈大笑,但却不能因为同一个故事产生同样的悲伤。
每个人的悲伤都是不相通的,一场车祸,父亲的悲伤来自于没有过多参与女儿的生活,肇事车主的悲伤来自于残害了一条幼小的生命,而便利店主的悲伤更多的是在孰是孰非中迷失自我。
好像每一个人都很悲伤,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救赎,得到专属于他们的救赎。
拔地而起的高楼、呼啸而过的汽车、飞速传播的互联网在便捷生活之下也为我们制造了许多悲伤,成为杀手,成为凶器。
在看《空白》的时候,我们已经将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里,是失职的父亲、意外车祸的车主、明明在抓小偷却成为罪人的超市店长、责骂了学生的班主任、为了被喜爱不断做公益的中年女人、明明是自己的离职晚宴却被别人抢了风头的收银员、为女儿的过错承担责任的车主母亲,还是仅仅是去舆论风口的超市买东西的顾客呢?
我们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悲伤,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痛苦,因为同一场车祸。
这可能就是“空白”的含义吧。
补记 写于2022.10.3在昏昏沉沉的周日早上开始看这样一部电影,直到花音狂奔出超市遭遇车祸,我才在巨大的音效和画面冲击下如梦方醒,起先我甚至没有看清楚她“偷”了什么。
在后来的剧情里才知道,一瓶指甲油。
透明的、不会被爸爸发现的指甲油,安静自卑的青春期少女不敢与离异父母开口的指甲油,小心翼翼藏在小熊肚子里却仍在死后被爸爸扔掉的指甲油。
观影过程中和思琪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痛苦”,花音的车祸让人痛苦,这场意外产生的连锁反应也让人痛苦,似乎所有人都有错但又没错——如果你非要找一个“责任方”,可以是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追赶的超市老板甚至没能及时刹车的司机。
可你又怎么去指责,幡然悔悟的父亲、当了交警用一生赎罪的老板和自杀的司机。
问题似乎无解了。
但电影的名字叫《空白》,也许我们本来就不是要去找到那个“解”。
答案的位置是空白的。
电影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剖开呈现了一些东西。
伴随整部电影的窒息感似乎就来自这种无解,但痛苦来自故事本身。
也许是因为电影里呈现的家庭模式实在太典型,一起看的小伙伴们在结束之后聚焦讨论的点也在于家庭。
我很容易能联想一些画面——比如家长面对小孩的尸体无力地重复:“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怎么不听我的呢。
”似乎东亚家长总是需要一次痛彻心扉的“失去”才能开始“反思”,而有的甚至在失去后仍在埋怨,就像故事一开始的父亲,固执地重复“我的女儿不会涂指甲油,一定是有人带坏她了”“我的女儿不会偷东西,一定是你对她做了什么”。
你说他想不明白吗?
也不尽然。
无非是需要一个宣泄恨意的理由,这时候他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否定自己的权威,仍然在用自己的想法来想象女儿。
于是发现东亚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真的只是父母和孩子,我们在爱与责任的要求下尽力地扮演那个角色,到头来朝夕相处的父亲连女儿涂不涂指甲油都不清楚,哪怕看过同样一片海豚云也没能一起画一幅画。
所以如果你问,原谅吗?
和解吗?
电影里,没有人能代替花音原谅什么和解什么,逝者已矣,生者需要找一个理由与自我和解,然后活下去。
电影外,原谅和和解也从来没有发生,如果家长不觉得自己有错,那么孩子能够原谅什么?
而什么又是真正的和解?
撕心裂肺后重复的伤害,说了又忘的喜好,到最后学会了沉默和妥协,不再去尝试说服,你也许从未和解,但他们说你终于长大懂事了。
我也许无数次恨过父亲,无数次想象没有他的生活——不必无端担惊受怕,不必害怕醉酒后大声说话的男人,不必害怕打来的陌生电话,不必半夜惊醒听见开门声会害怕妈妈再也回不来,多么好的生活,可是衣柜里还有第一只他在商场里为你买的玩偶熊,整个高中你都背着他顶着妈妈的责备“浪费钱”给你买的匡威书包,你的身高越来越逼近他,直到能够看见他的白发,于是恨意暂时消退,责问自己何以如此无情?
又在下一轮闹剧上演时恍惚,他是否有一丝愧疚?
可我们只是沉默着,不再看彼此的眼睛。
说恨吗,可我分明不忍心。
说爱吗,可我分明恨着。
人怎么可能原谅自己的骨头与自己的血,就像人怎么可能永远恨这自己的骨头与自己的血?
爱与痛苦永远共存。
父亲是大男子主义,对女儿不关心,女儿也很怕他,两个人几乎没有多少交流,父亲的职业导致他经常很长时间不在家,所以本来就少的交流更没有多少了。
母亲(和父亲离婚了)给女儿买了手机,父亲不仅斥责了女儿更是将手机给扔了不允许她用。
女儿偷了店里的指甲油,被店长追逐发生车祸死亡。
父亲不相信女儿会偷指甲油,因为他觉得自己女儿不会化妆。
他觉得女儿是在学校被霸凌了,是其他人让女儿去偷指甲油的,然后校长为了解决麻烦让父亲去找便利店店长,给了父亲错误的引导。
在错误的引导下父亲觉得女儿被便利店长猥亵了,店长在说谎。
为了给女儿伸像正义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便利店店长被bi的一直在zs。
电视台里的人为了博人眼球一直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前妻告诉她女儿一直有在化妆,只是你不知道。
男人很暴躁根本不相信,前妻告诉她女儿偷的是透明指甲油。
(前妻对女儿的关心也不到位,不知道女儿化妆,不知道女儿的心理问题。
)父亲依旧坚持不相信女儿会化妆。
撞女儿的司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的zs了。
在司机的葬礼上,失去女儿的父亲碰见了失去女儿的母亲,司机母亲的话让父亲开始审视自己。
她发现了女儿的化妆品,还发女儿还有心里问题,这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么的忽视。
看完以后还挺压抑。
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结局,撞人的司机在法律上没有错,但是因为受不了道德谴责良心的愧疚选择了自杀。
在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忽视以后父亲一直活在愧疚里,精神支撑也没了。
便利店老板的精神也几乎崩溃了,店也关门了,人一直想要自杀,余生全是愧疚自责。
媒体的的断章取义,火上浇油,学校的推脱责任,两面三刀都挺可怕的。
女儿贫瘠的心灵上没有人给她浇水,一个花季少女消亡在了世界上。
父亲贫瘠的心灵上被名为别扭、“理所当然”的土被填满了,所以他无法给女儿的心灵浇水,最后只能活在痛苦中。
今天下午又重温了一遍,看完以后很想问“死亡对女儿来说是解脱还是痛苦?
”
篇名《空白》暗示着本篇的二律悖反困境。
例如,片头花音是失声的,不是因为她不会发声,而是因为她不被听见。
然而,当她逝去之时,她却获得了从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意外之余的所有声音看起来拼凑出了花音的短暂人生,但是花音真实所经历的孤独、自卑困境,却永远无法被完整呈现。
其次,人物的身份也是悖论相对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亦都是施害者。
例如那个超市阿姨,看起来阿姨是在善或者爱的名义下在行动,但是阿姨的爱或者善却成为了他者的一种痛苦。
再例如女司机的自杀。
女司机是耻辱感很强的人,事发后她几次鼓起勇气向充叔道歉,但都被对方无视了。
对于施害者来说,受害者对于受害事实的否认或者回避意味着施害者彻底丧失了赎罪的可能,也正是这样的无望使得她走上自杀。
这点在鲁迅散文《风筝》中也有过类似的体会。
而女司机母亲的道歉则是故事扭转的关键。
日本有一种认罪逻辑是谁先道歉谁正义,故而虽然此时已是受害者的她本可以歇斯底里地发泄,但她的道歉却让充叔第一次陷入了自责。
这种“忍”的力量也是日本文化的力量。
而这样相对性的身份困惑,现代人、现代体制(例如媒体)之间的伦理困境,经由花音的死,在镜像中被一一呈现。
所以会看到两次的出海,这么宏伟的现代工业,捕捞出来的却都是垃圾,而人只有在经受了这些现代垃圾的毁坏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某种修复的可能。
因而,父亲也只可能在出海被玻璃划伤之后,才可能向他者伸出和解的手。
而这样的和解并不意味着原谅,毕竟究竟谁有权利充当上帝原谅他者?
因而父亲最后遇到超市老板的时候说“我对你心怀愧疚,但是我还是恨你。
”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
没有原则或者彻底的原谅才是伪善的,就像超市阿姨不问任何细节永远说“你做的是正确的”,这样取消标准的善良恰恰是伪善的。
在小说最后,父亲收到老师送来的画册,看到花音也画了奇奇怪怪的海鸥,才意识到自己曾和女儿有过心灵相通,在那个瞬间,父亲才得以暂时的释怀。
但创伤终究是无解的,也是空白的现代困境。
故事非常有社会话题性,但处理得仍限于话题。日本电影越来越沉溺于独有的一种文艺气质(包括影像上的审美),太不屑于渲染,太偏好留白,以至于故事讲的依然只停留在社会热点上,这是导演的问题,倒并非剧作的技巧。最好看的是片名出现之前,即核心事件的发生。事件对每个人的影响,导演选择了白描的方式,而这都在观众认知中,观感就会较为平淡。事件发生的刹那,两车撞人拍的确实惊心动魄,但其实最重要的是涉事人的视点与感受——不仅自己被无意间卷入其中,现场的血腥惨烈也使他们坠入梦魇。尤其女司机自杀,不仅是女孩父亲不接受她的道歉,更是那刹那间的地狱般景象让女司机让她无法回归正常生活。松坂桃李与寺岛忍的支线设想的有趣,但没做结实,最为遗憾。也是松坂的局限性,他缺一点肆无忌惮。结尾很喜欢,古田新太的海豚与女儿的海豚,泪目。
所有的悲剧都是父亲一个人引发的
每个情节设置都如此刻意过火,试图为痛苦找到宣泄的理由,但最终却都被“对不起”抵消,无处释放的痛苦肆意蔓延,善意真的能减轻痛苦吗?
2.5
濃墨重彩的愧疚委屈和雲淡風輕的平息和解很動人。
后半段全线崩盘,突然就大和解了,真的有些气与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自己所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不接受对方的立场,不考虑相对合理性,肆意地判断,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一个人孰好孰坏。每个人的正义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脱离自以为是的范畴,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空白》中很多毫无自觉的恶意与善意。
空白不是失去而是忽视。多线的各自发展及融合影响、人物的创伤及救赎的表现等等,都不够水准。
令人窒息的爹 和受折磨的觀眾(x 這部桃李和古田都在舒適區演戲,(甚至村長還更差)反倒是女性角色都演得不錯,伊東蒼和片岡禮子印象深刻。
电影《空白》突显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家庭羁绊与媒体的真实面目,什么是真的?谁是正义?思绪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朝着危险方向上被放大,反映了现代社会。登场角色们,在爱和恨的尽头呈现出全体受害者与加害者的样子,将乍看愤世嫉俗的题材混用讽刺的黑色幽默的手法来描绘。 这一切的开端始于一个商店盗窃未遂事件,一名女中学生在超市的化妆品柜台被店主看到偷东西而逃离现场,但一出国道就发生车祸事故身亡。女学生的渔夫父亲添田充坚信“女儿不可能偷东西”,让怀疑加剧,并追捕了事故的相关人员。另一方面,由于父亲的压力与媒体报导的加温下,让事故契机的超市店主青柳直人,开车的女驾驶陷入混乱与自我否定。
浪花,海岛,上学的伊东苍,笨笨的,慢慢的,弱弱的,怯怯的,老师的批评,父亲蛮横的摔碎手机,她完全不敢反抗。松坂桃李特别适合这类压抑但是压不住,有点扭曲有点怂,察言观色的角色。超市追逃是全片最棒的段落,这一段两个人都跑出了能量感,伊东苍的少女气息,有点过大的脚,松坂桃李明显的欲望,在追与逃中都大大展现。这一撞,再撞,把我移情于伊东苍的美好杀死了。古田新太哭起来,像一只蛤蟆。后面的剧情都不重要了,我只想惹人怜爱的伊东苍。美好被杀死了,其他人的磨难,都不足以抵消。
太好了,还是喜欢这种朴实不花哨的叙事方式,细腻流畅又稳健,连配乐都很克制,印象里只有开头和结尾一段清淡的钢琴曲。收尾见功力,其实命题很有挑战性,毕竟有些结是解不开的。
机械重复的道歉已是礼貌的鸿沟,传递信息的媒体成了蛊惑的魔鬼,各自利己的倾轧让悲剧成倍膨胀、伤害无尽蔓延。影片在事故后的执拗与绝望中剥开社会性表演的伪装,充分呈现了每个人自以为的善恶正邪;又不至于走向强行和解,在细微的自省与改变中保留了无可疗愈的创伤。受人挂念的烧鸟便当、共同记忆的海豚云,人与人相互理解的希望再渺茫也依旧闪闪发亮。
很压抑…搞垮一个有良知的人实在太容易了 反而像父亲这样的人才会把痛苦都转嫁给别人身上以此来逃避自己对女儿生前的刻薄冷漠
也不是日本才会发生的事情,媒体舆论,键盘侠的走向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独白,这是群像,社会事件,多米诺骨牌效应,角度复杂多变。古田新太厉害👍🏻
前半段困境描绘尤其给力,后半段解脱和解稍嫌不足。
花音的车祸,牵扯了父亲、超市店长、女司机以及与这些人相关的很多人,媒体是一个放大镜,放大了这些人的罪,准确说,没有人是绝对清白的,电影列出了无数次的道歉,到了最后,已经不知道该为了什么道歉,舆论搅合了是非观念,忘却了包容与理性。
把过错放到别人身上,可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全篇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女司机的母亲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的境界。
无论是女儿死前对女儿本人诉诸的暴力还是女儿死后对所有相关人员的不间断暴力,实际上都是片中“父亲”的自我实现与一己私欲,在他的眼里没有别人,自己就是绝对的正义与权威。该片一整个就是恶心人的菲勒斯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