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本就是一个细腻的男孩子:他能感受到父亲和弟弟的相似,理解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能感受到父母虽然在形式风格上很不一样,但细节处又处处透露着默契,表达着涌动的爱意。
而当一场意外发生后,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内敛,他首先将责任丢给了自己,所以压抑的情绪开始弥漫——坐在爸爸的车上,他察觉到爸爸更想要的,是弟弟会做出的或许愚蠢但可爱生动的回应。
可是他不是弟弟。
于是他认为,是自己让爸爸失去了弟弟。
看着妈妈忙碌地研究,他察觉到妈妈“把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而这转变是因为那场意外。
可弟弟回不来了,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父母不愿提及沉重的往事,但这些沉默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小男孩对“自己的错”的认知。
他一边继续追逐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一边不断地反思和忏悔。
日复一日,他似乎认为自己的离开才能让事情回归原点,所以他留下的那封信,总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寄居者对房主表达感谢。
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真的走了。
可是他其实很爱爸爸,会因为爸爸的车没有停而感到郁闷;他很爱妈妈,带走了妈妈的日记本;他也很爱弟弟,他每一次出门都会给弟弟带礼物,甚至面对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口,都会在脑海里分化出弟弟的形象,强迫自己承载并融合弟弟的思想和态度。
前往学院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同样在流浪的“船长”,遇到了帮忙掩护的售卖员姐姐,遇到了认真负责的警察叔叔,遇到了热心的司机叔叔……勇敢的小孩终于到了目的地,他带着他的热爱和回忆站上了演讲台,而他终于有机会,在“与他们无关”的陌生人面前提到弟弟,说出“被掩埋”故事。
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在话筒面前又一次强调了,这是自己的错。
可一个真诚的小孩在大人们面前又得到了什么呢?
副校长把他当做赚钱和宣传学院的宝贝,为在镜头前凹温柔形象,在明知他受伤的情况下冲上台大力拥抱;试图控制孩子的演讲内容;给孩子做智商测试,并直言不讳地表达利用之意。
而孩子呢?
一直在说谢谢,感谢她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取消荣誉;说要把支持他的人名字记下来,在演讲中特别感谢;对给自己做智商测试的女士说谢谢您帮我做测试……这么细腻的孩子早就看出了假笑的端倪,又怎么看不出副校长所作所为的本意呢。
我更伤心地看到,主人公作为逻辑派,在拍摄照片时说自己因为从来不用绿色的本子记东西而想要换一本时,副校长毫不在意。
而男孩呢?
他接受了一切。
这份不在意和利用在后面的采访中再次得到了体现:男主持只在意提词板,无数次打断主人公的阐述。
而男孩呢?
在一次又一次打断后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真诚地给答案——尽管再次被打断。
看到这些令人郁闷的片段时,不知为何,脑子里自动浮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一定会气疯”。
果不其然,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快乐,最初在演讲场地还是默默看着的她,这次站上了采访直播的舞台。
做的第一件事是:让男主持不要打断自己说话。
做的第二件事是:告诉男孩,不是他的错。
做的第三件事是:问男孩“你是想留在这还是走”。
做的第四件事是:得到肯定答复后,起身带走男孩。
做的第五件事是:扇了副校长一个巴掌。
第六件事情由穿着牛仔服的爸爸来完成:扇了主持人一个巴掌。
这时我终于感到了畅快,不仅是因为察觉了这个家庭丝丝缕缕间的默契,也是因为确认了他们互相爱着彼此。
1.斯坦帕先生,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在科学求知的面前保持开放态度,怎么你能那么冥顽不化?
如果科学家都像你这个样,世界上就不会有青霉素,没有相对论,没有污水渠,甚至连巧克力饼干都不会有!
2.为什么他没停下来?
因为我对他最爱的儿子之死负有责任,而我注定要被从牧场流放。
3.太阳多美啊,快要绽放的刹那间,惊现的光芒送来了问候!
一个人能深情地向日出敬礼 ,那快乐比梦更为耀眼!
4.一种抑郁笼罩着我,挥之不去。
房车面朝火车后面,所以让我有种反向行驶的压抑感觉。
5.这个故事很美,但是松叶的隔热性能,真的不足以创造一个足够温暖的小窝,对这么大的鸟儿来说。
你奶奶骗你的。
6.大自然消失了,视野中的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人造建造物替代,它们都服从几何原理。
人类创造出了这么多直角,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复杂有荒谬。
7.我也不笑你要去哪里,但你一定会找到你的栖木。
8.我只是把电子绕合子引力旋转的原理进行了变换,但你知道要想实现同样的永动过程就需要创造负值熵。
这却是办不到的,你同意吗?
9.像被蠢驴踢了一脚,要是我父亲就会这么说。
10.假笑和真笑的区别,假笑时不仅颧弓肌肉会收缩,眼睛周围的肌肉也会不自觉收缩。
今晚,笑容都是眼周—颧弓式的。
11.在座的的各位,有谁还没有博士学位吗?
有谁吗?
所以今晚我可能不能给各位教授传授些什么知识,但我想告诉各位三件事。
第一,谢谢,谢谢你们没有因为我的年纪而取消给我颁奖;12.第二,关于电磁轮。
大家能看到里面有部分零件是磁铁,你们一定知道,400年后磁铁将会消磁。
对于人类时间尺度而言,400年似乎很长,但对地质年代而言,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因此我们距离永动机还要走很长的路。
有问题吗?
是啊,第三……今年我弟弟死了……我想说非常荣幸我能得奖,我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继续为科学进步而努力。
我说完了,谢谢。
13.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14.就统计上来说,下一位新出生的斯比维特有很大可能会是一个面包机的转世。
同时,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我的新的永动机设计了。
-我是分割线(以下非出自少年)-15.谨防平庸,它是头脑中的霉菌,我们要时刻与之斗争,不然它将干扰我们做的没件事。
16.傻瓜的定义是一个将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转变成一个大笑话的人。
17.不能因为她自己身为一个小女孩并且活在一个对女性健康有极高要求,并且给予极大压力的社会中,她就有理由把她的错位的自我厌恶发泄在你这样一个善良男孩的身上。
18.只有两件事情是无穷的:宇宙和愚蠢的人类。
对于前者,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第三个无穷——人类的天才。
T.S的娘Helena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之一,觉得演技蛮赞,虽然会有时候觉得她沉淀在她自己的小世界里,甚至有点发呆有点走神。
不过这总感觉也正好符合了她在电影中作为博士研究甲虫痴迷的角色。
T.S的父母最惹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爱情、婚姻与各自的性格。
就连T.S自己也感觉到了疑问,为什么他的父母会相爱、结婚?
这一解答影片用了一组对比的镜头:“他们的区别就像白天和黑夜”。
父亲是个纯正牛仔,可惜晚生了一百年,一切都是硬汉风格。
母亲是个博士,研究甲虫入迷。
但是他们用在不同事情上的相同动作,感觉一种莫名的默契。
隐隐的,就好像本来就存在的但是潜在的联系。
不管看上去区别多么的大,明目张胆的意见不一、价值观互异,直白地反驳对抗。
但是,一切,“好几天后,我的父母,在后走廊,他们的手掌亲擦而过,就好像秘密交换了几粒种子一样”,那种彼此的联结得到了加强与显露。
我想爱情就该和T.S爹妈这样的。
不过分牵绊与干涉对方的生活、乐趣。
该干嘛干嘛,我不喜欢就不喜欢,我的这种不喜欢也不会干扰到我对你的爱。
也许T.S他妈会不喜欢他爸作为牛仔的粗鄙,他爸会不喜欢他妈作为博士的神经质,但是两个人还是可以愉快的相爱。
相爱不是一种疲惫的拖累,是一种心灵依靠。
这种爱的联系是彼此内心美好的依偎。
你可以去开拓自己的世界,并且是自由自在的开拓,然后还有一个人你可以爱,不用去担心,多好呀。
这种两人间的信任是多么珍贵。
也许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爱,隐隐地在心里,你说不出来对他有多爱,说不出,但是失去了又好难受,不管过了多久,都会记挂。
但是即使在身边互相陪伴,彼此又好似日常用品,不会过分重视。
这就是淡淡的,细水流长。
有些感情,或许需要相信,不是去相信对方,而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会一直对对方拥有的信念,然后才会发现,即使他在不在身边,心里都会存在这么一种爱的感觉,就会心安理得,十分踏实了。
当科学终结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想像么?
纽约爱宅男,宅男引领新潮流。
有些东西生来就是要灭绝的。
“傻瓜”的定义是:一个将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变成大笑话的人。
你在科学观察方面的天赋本可以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用在早上选双合适的袜子上。
似乎家里每个人最后都要离开这里。
从那天起,所有的树木都在冬天掉光叶子,除了松树,因为它救了麻雀。
我无法否认,我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漂泊者,我只是个离家出走的10岁小孩。
如果两人有了孩子,那就说明他们相爱了,不是么?
我也不晓得你要去哪里,但你一定会找到你的栖木的,伙计。
你真可笑。
你自个儿穿越半个美国,来到这里当小白鼠?
只有两件事是无穷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爱因斯坦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
但对人类来说,情况却完全相反。
人呀,就是爱看热闹。
这笔记本的颜色不对,我从不在绿色笔记本上记事。
你没事才是最重要的。
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我并不是在写李安的那部电影,名字虽然很像,但这部法国与加拿大2013年合拍的电影《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更为轻松,明亮,赏心悦目。
电影由法国导演Jean-Pierre Jeunet执导。
喜欢他的大作《天使爱美丽》的观众自然会喜欢,如同我一样并不特别钟爱Amelie的观众应该也会喜欢这部新片。
同样保持着Amelie的明亮色彩和奇幻想象,《奇异旅行》比起Amelie更为自然而真实,童趣无限,却少了几分Amelie因为想象力太过奇特而产生的荒诞伪装感。
电影的摄影相当出色,几乎每一个frame都可以单独成为摄影作品。
少年斯派维生活在美国大农村蒙大拿州。
电影开头寥寥数笔便勾画出少年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少年说,“如果我的父母生活在一百年前的美国,情况会比现在好得多。
”确实如此,这一家与时代完全错位。
这并不单单是性格问题,电影一开始就嘲讽了美国中部的闭塞,虽然这种闭塞可能是一种赐福。
整个电影最为出色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看一下电影是如何勾勒这一家的:少年的父亲是标准美国红脖牛仔,打猎放牧。
每天唯一的爱好就是坐在沙发上看老掉牙的西部片,每45秒钟准时喝一口威士忌。
少年的母亲是昆虫学博士,痴迷于研究昆虫,不知道怎么回事嫁给了半文盲的牛仔,从此没有了career。
家务做得一团糟,弄坏了十几个面包机。
少年的姐姐梦想着成为美国小姐,但是从来没有走出过蒙大拿州,只能每天剥玉米粒,煮玉米汤,顺便xmjdh她的弟弟。
少年的弟弟是个标准小牛仔,深得父亲欢心。
喜欢舞刀弄枪,结果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把枪不慎走火,成了悲剧人物。
虽然少年觉得弟弟夺走了家人对他的爱,但他还是很爱弟弟,他的奇异旅行中也一直幻想着复活的弟弟和他对话。
最后就是电影的主角少年。
一个天才的小科学家,脑子自然有些古怪,但很多时候也很机灵。
在自己得知拿到了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最高科学奖以后,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去DC。
人在旅途就是一个成长的故事,电影通过少年的视角让我们在欢笑中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很多虚伪和假象。
除了主角家庭以外,电影用幽默的手法勾勒了很多配角,有热心粗犷的美国劳动人民,也有虚伪狡诈的科学奖委员会成员,管理人员,媒体主持人,虽然稍有夸张,但形象相当鲜明。
少年拿了奖以后博物馆为了出名,媒体为了收视率,拼命地造故事,让少年成为“有故事的人”而撒谎(想起了好声音等诸多节目)。
影片以辛辣却又不过分的口吻讽刺了这些人员和其背后的商业运作系统。
直到故事最后,少年的父母从农村赶过来,给了这些主持人和造故事的人一人一拳,观众大呼过瘾。
影片最后还是回归到了家庭核心的传统主题。
少年回到了老家,最新的发明是给即将出生的小弟弟(妹妹)的hand-free 永动摇篮。
这个结局有些保守,但对于一部轻喜剧来说,也是皆大欢喜。
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应该会心满意足,特别是他们会很长一段时间地想起,那清澈的河水,无边的玉米田,和悬挂在蒙大拿碧蓝天空上的巧克力甜筒。
第一遍,大意。
第二遍,一些我喜欢的小片段。
第三遍,有些小细节。
第四步,梗概和如何关联在一起的。
我就想记下来我看到第四遍想的一些事情。
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为什么要穿越半个国家去领一个奖。
但是关注点一直在他的小碎碎念,自己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第四遍,有点想明白了。
从穿插中不难看出,小TS对对自己弟弟的死很内疚,他觉得他有责任。
家里人并没有怪他,没有指责他。
但是家里所有人都很伤心,虽没有指责他但是也没有去安慰他。
在TS口中,他爸爸失去了他最爱的一个儿子。
在她妈妈自己看来,她是一座空房子了。
她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职责。
他需要一个人来说出这些话,他需要一个窗口。
但是没有。
他坚持要自己写演讲稿。
在最后的第三点,他说出来了。
在说完的一瞬间,又回到了那个什么都懂的小知识分子。
他聪明绝顶,但是他也是一个小孩子。
他有着柔软的内心。
今天坐动车离家回杭了,站票,于是放倒自己的行李箱,坐在地上看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看累了就看看窗外,一开始是数不清的山洞,是阴天,后来是太阳,阳光很亮很亮,足以让我忽略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外面还有大片大片的绿,有一整面浮光跃金的大河……我偶尔抬头看看,这样的场景真实到不真实,就如同假期从未有过,而我那浓浓的不舍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点点隐去,又或者,留在了列车与空气交汇而成的风中。
列车快速行驶造成耳朵打结,风声仿佛还封存在耳中。
因为T.S拉着行李箱的这张海报,我随机挑选了这部影片,影片中T.S在夜晚的火车里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只是逃避一些事情,他脆弱的眼神让我想到了自己,我舍不得父母,我也不愿面对繁琐耗神的工作,我在灿烂的阳光中驶向未知的变数还有虚伪的世界。
无法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多大的情绪起伏,就像我迎着凉凉的秋风回到了房屋一样。
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和温暖的过客以及导演喜剧化的拍摄淡化了亲人去世的悲痛,哀而不伤,只要我们还是孩子,父母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What happened,just happened,一切归于平淡,生活仍将继续,偶有惊喜,偶有意外,偶有收获,偶有失去,就让一切随风而去吧,下一站的终点依旧是那个站台!
午夜看完片子,浑身冰冷。
丈夫已在卧室酣睡,我犹豫着是否要拉他再看一遍。
家庭成员的死亡,会极大改变家庭的气氛,乃至每个人的模样。
从情绪的功能来看,悲哀是人类对失去(loss)的反应。
对于亲人死亡这种人生重大失去,悲哀这件事简直是又自然又复杂。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Elisabeth Kübler-Ross)在死亡学巨著《生寄死归》(On Death and Dying)提出,人类对死亡的情绪反应分为五步,俗称悲哀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斯派维双胞胎兄弟的死亡,在一家人的心中,显然有个漫长的否认阶段,所有人都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这让斯派维愤怒却无法表达,于是引发了一系列异常行为,以及这个10岁少年在智力、身体和社会地位上的一场奇特旅行。
复杂的幻视幻听和幻想,是他与上帝的讨价还价。
而他的奇特遭遇,也迫使一家人正面死亡这件事,从否认迅速进展到之后的几个阶段。
此处省略1万字和整部电影。
Anyway,片子的结尾,斯派维在电视上说出了自己对兄弟之死的愧疚,母亲说出了对孩子的安慰,一家人从灾后的各种怪癖中解脱并重新凝聚在一起。
而母亲再次怀孕,则表达了他们对这次创伤的彻底接受和终于move on的积极态度。
电影里,这五步大约用了两年,地理上跨越了大半个美国。
而我家孩子的死亡,从2012到2014到2015,从北京到温哥华到渥太华,我们至今仍然live in denial,不知何时可以解脱。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十岁的天才少年在经历了失去双胞胎弟弟的变故后,因家庭阴影笼罩觉得缺乏温暖而独自踏上去华盛顿的列车领奖的故事。
电影节奏缓慢而又娓娓道来,让人激动,振奋,又让人感动、难过。
少年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他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朋友。
当他刚踏上列车的那段时光,旅途中的山川和河流美的然后让人窒息,但最让我震撼的是小男孩对着太阳热切的交流:【太阳 化学成分:氢 氦 氧 铁 氖 氮 硅 镁和硫太阳多美啊,快要绽放的刹那间,惊现的光芒送来了问候!
一个人能深情地向日出敬礼,那快乐比梦更耀眼】他拿着望远镜认真地观察飞鸟与鱼他幻想着一味带着牛仔帽的朋友和他激情交流沉在醉人的风景里面,更着迷于小男孩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但是小男孩每看到一件事情都会联想到家人生活的片段,这是他内心的映射,渴望家庭的温暖,这种思念家人的情感在旅途的后半段中越放越大,一是长久离开家人,二是看了母亲的日记。
因为事故整个家庭笼罩在哀伤之中,刻意不提不代表不存在,这是一根刺,刺伤了少年,也刺伤了其他成员。
缺乏沟通与心理疏导,小男孩埋下了巨大阴影,始终觉得对弟弟有愧,使他不顾艰难险阻跑到华盛顿的决心和勇气就是这种愧疚感以及无处诉说。
为小男孩点赞,不是他主动站出来,整个家庭也不会这么快走向和解。
电影拍摄的画面实在是美,山川与流水,太阳与云朵,蓝天与草地,真是想要立刻就踏上旅行的道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最近同时也在看旅游纪录片,主要是欧洲部分,不仅风景,还有文化、艺术、美食都让人向往,今年打算把欧洲相关知识都了解清楚,可以再给自己定个目标了:30岁之前完成欧洲条线旅游电影还让我感叹的一点是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是因为其突出的持续工作思考的能力。
小男孩如此出色除了继承母亲的强大基因还在于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探索和改进。
在车上的时候,小男孩还拿起笔记本写【日常观察】,思考【为什么你带着眼镜还会找不到眼镜】【为什么你一边缴税一边生气的说他们都拿着这笔钱干什么了】,这种【超能力】才是重要的,才是是大众可以学却懒得去学的。
最后,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文/鬼脚七另一段奇幻之旅2009年,让-皮埃尔•热内向与福克斯2000公司进行洽谈,有意指导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同名小说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却因为预算过高而被福克斯公司拒绝,四年之后,出自李安之手的《少年派》在奥斯卡大放异彩,更是为李安轻松拿下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想必错失良机的皮埃尔•热内是最“不服气”的了。
于是在2014年,这位曾经指导过《天使爱美丽》、风格古灵精怪的法国导演拍出了自己的“少年派”,讲述一个名叫T.S. 斯派维的天才儿童穿越美国的奇幻旅程。
当然,将《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与《少年派》放在一起,除了阴差阳错的关系以外,也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相比李安在《少年派》中对于善与恶、绝境与信仰的寓言式探讨,皮埃尔•热内的影片落回到了现实的家庭生活当中,斯派维是生活在落基山脉下的一个西部农场中的一个10岁小孩,父亲是一个性格暴躁的老式牛仔,母亲是一个痴迷于各种昆虫的植物学家,姐姐则整天梦想着参加美国小姐比赛脱离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早熟的斯派维除了沉迷在自己的科学世界当中以外,唯一的玩伴就是弟弟雷顿。
这一家人的生活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雷顿在仓库里因为步枪走火而去世,一家人都陷入到了悲痛之中。
对于敏感的斯派维来说,父亲“爱雷顿胜过一切”,而雷顿的死将这个家庭笼罩在深沉的阴霾当中,斯派维的科学热情似乎也被浇上了一瓢凉水,将会永远封冻在这个偏僻的农场当中。
正在这时,斯派维接到了史密森学院的电话,通知他设计的“永动机”获得了著名的“贝尔德奖”,惊诧之余,斯派维也担心对方会因为他只有10岁而不相信他,于是踏上了独自前往华盛顿领奖的路程。
斯派维的成长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少年斯派维》是一部公路片,并且通过一个孩子(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充满好奇求知欲的眼光观察着这一路的成人世界。
相比于对他的存在和想法忽略不顾的家人来说,横穿美国的途中斯派维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而且在这趟旅途当中,他几乎同时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美好与虚伪,一边是对这个世界满怀热情和梦想的普通人,斯派维和车站流浪汉分享童年的故事,在爱和搭便车的陌生人合照留念的司机大叔的车上安详睡着,甚至还挑战“禁忌”地吃了母亲一直禁止他吃的热狗,可以说,斯派维以最毫无防备的童真心去接纳和包容着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神奇,而同时也正是这种毫无戒备的纯洁,让他在见识到世界的功利之后不知所措。
有意思的是,正是他最为热爱的科学本身,他的发明所获得的“贝尔德奖”,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困扰,面对将他当做炒作对象的吉布森小姐,斯派维本来清澈的眼神在成人的注视下(也可以说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城市当中),逐渐变得迷茫,周围人们虚伪的假笑,夸张的奉承,让斯派维越发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家里的点点滴滴,自己和弟弟的跷跷板。
这对于斯派维,这个过于沉浸在科学世界的男孩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次成长,他甚至模模糊糊地开始意识到,那些来自家庭的或多或少的忽视,对他的兴趣的不理解,不断的吵架和拌嘴,以及最让他难以忘怀的,父母和姐姐永远最爱的是雷顿,他似乎始终是多余的。
所有这些困扰和小小的疙瘩,都被落基山下的蓝天碧草所淹没。
而斯派维为了解释自己为什么独自来领奖的谎言也越变越大,当影片的最后,斯派维在电视上宣称自己是个孤儿,但是为了制造效果的电视台却悄悄请来了斯派维的母亲的时候,惊慌的斯派维只好实话实说,“我以为不这么说他们就会送我回家”,在这一刻他身上的神童光环褪去,而只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
《少年斯派维》着眼的正是这样平常的琐事情感,皮埃尔•热内所擅长的梦幻色调和暖色调将这场历险变成了每个人的成长追忆,在影片最后斯派维的父亲一拳打倒装腔作势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并对儿子说到“你没事是最重要的”,父子之间最深的隔阂一笔勾销。
虽然回到农场之后,牛仔父亲仍然顽固,母亲仍然关心她的昆虫和蝴蝶,姐姐继续热衷于选美比赛,但是家总是温暖的,至少对斯派维来说,这就足够了。
原载《现代家庭·生活》2014年7月号
少年前途无可限量,只要有一颗热爱冒险敢于冒险的心。
3.5还蛮喜欢这样的家庭,觉得老爸很酷啊
我怎么看的是法语版的?btw, 小孩儿长得简直就是卷毛的少年时!
大概是早期观影过程中,《天使艾米丽》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总觉得这片有些生硬。《漫长的婚约》和《尽情游戏》也比这个好看。
很不错,不过看电影的时候我的重心大部分都在风景和火车上面,因为真的很美,好想一个人乘坐一列横穿加拿大直达美国的列车啊。其他的啊,倒是没什么太来电的地方,笑点很不错。
就。。实在是吃不下
其实吧,很无聊的电影。
结局很俗气 画面还是蛮美的
前半截怪咖小清新挺欢乐,然而后半截变成了亲情剧,而且热内怎么串味串到韦斯安德森去了。火车流浪大叔跟导演是真爱吧,每部都能见着他。
小清新,风景不错。永动与消磁。水滴的最小阻力。
小孩电影。天才得奖,弟弟死去,农场美丽,火车冒险,势利的干事和主持人,奇怪的老头和卡车司机,笨蛋警察,感动的颁奖典礼,最后和谐美满的一家人,还怀了三胎……套路化的故事,理想化的冒险
画面真美,配色真赞,小男孩真灵。
对这种小聪明电影已经彻底无感了,甚至有点恶心那个神童小男孩,导演何必再走《天使爱美丽》的老路。。沿途风景倒还挺美的。。
让热内把各种想法和暗示融入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完成了一部精致生动的电影。天才总会在少年时期就感受到孤独。他们放弃那些无谓的嬉戏,用最敏感的少年神经全身心感受和学习世界。这令他们不合群,也令他们忧愁。片尾演职人员表都被设计得很用心。后半段略显画蛇添足
天才的童年势必是备受冷落的 更何况又背负着误伤同胞兄弟的巨大愧疚 笑中有泪 感人却不矫情 卡司,剧本和台词都很赞 个人认为是近期发行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了...
热内异想天开的个人风格通过奇佳的3D效果更有效的表现出来,但可惜故事太平庸了。
三星半;前半段好,神神怪怪的一家人、少年说走就走的旅行、异想天开的动画设计,后半部分沦为平庸亲情鸡汤;色彩亮丽如油画,颇为养眼,整部影片都像行进在一个甜蜜夸张的童话里;天才少年的细节控,整齐划一的习惯,因为有了韦斯·安德森都不再惊艳。
??故事不是一般的烂
全程泪崩!
莫名其妙上来一个少年天才,10岁发明了永动机,只需要每400年充一次磁。然后就是美国乡间的景色,就再没有可看的情节了。从来都讨厌小大人的角色,尤其讨厌《人工智能》里的海利·乔·奥斯蒙,88年生的他后来长残了,欧耶。还讨厌《八月迷情》里的弗莱迪·海默,长得不奶气的小朋友我都不喜欢。想股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