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为亲子关系焦虑,为孩子的成绩担忧,为孩子的顽皮愁容满面时,可曾想过有一群孩子正独自在路上为活命而逃亡,他们来不及去学校学习,来不及体会亲情,甚至来不及过完自己的童年,因为他们身处战乱,不逃随时会有生命危机。
一袋弹子 (2017)8.32017 / 法国 加拿大 捷克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克里斯丁·杜瓦 / 多里安·勒·克利奇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出现的,不仅对于成年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电影一袋弹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根据法国当代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改编而成。
电影以孩子的角度讲述,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犹太人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
乔一家为了躲避德国士兵的追杀,全家分散逃走。
期间相聚,分开,最终再次相聚。
反战的影片很多,类型也都各式各样,以犹太人为题材的也层出不穷,《犹太人苏斯》、《钢琴家》以及《一袋弹子》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每一部都侧重不同。
一袋弹子是以孩童的视角,让我想起《西线无战事》同样是以青少年的视角看待战争,在儿童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否,他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不明白战争会带来死亡。
他们本该是要沉浸在美好时光的年纪,却被迫东奔西逃。
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年纪,在逃亡路上才没有沉重的心情,反而像是在旅途中,他们为了能早日跟亲人相聚,战胜了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困苦。
战争往往让人想到人性,也让人害怕人性。
整部影片也通过对比善恶对比,凸显了人性的两面。
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简单,没有正面拍摄战争的残酷,却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连孩子都要受到这样的影响,何况是身处整个社会的大人们?
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发生的,无论你是谁,以怎样的理由!
一袋弹子:少年的战时历程,不要因为苦难,放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平诚可贵,女孩的逃亡,一,一袋弹子。
一袋弹子:少年的战时历程,不要因为苦难,放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平诚可贵,女孩的逃亡,一,一袋弹子。
一袋弹子:少年的战时历程,不要因为苦难,放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平诚可贵,女孩的逃亡,一,一袋弹子。
一袋弹子:少年的战时历程,不要因为苦难,放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平诚可贵,女孩的逃亡,一,一袋弹子。
一袋弹子:少年的战时历程,不要因为苦难,放弃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平诚可贵,女孩的逃亡,一,一袋弹子。
勇敢向前,不要放弃——《一袋弹子》
今天介绍一部法国电影《一袋弹子》。
片名Un sac debilles / A Bag Of Marbles (2017),别名弹子袋。
这部法国电影改编自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
玩弹子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玩不玩,在我们小时候,玩弹子可是一项充满竞技性的游戏。
玩弹子就是弹玻璃球,各地游戏规则可能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结局都是赢的人可以拿走输的人的弹子。
能够拥有一袋弹子,绝对男孩儿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
在影片发生的年代,工业水准还没有那么高,弹子的材质并不是玻璃,而是磨得很圆的小石头。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被德军占领的法国。
年轻的犹太兄弟莫里斯·约弗和约瑟夫·约弗和父母一起生活,父亲罗曼·约弗经营一家理发店,一切都显得宁静祥和。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被占领国在战争期间就是一块鱼肉,占领国可以随意统治。
不久德国人就开始颁发歧视犹太人的法规,在政府主导下,犹太人瞬间成了劣等民族,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元凶。
罗曼见识过俄国人清洗犹太人的惨状,当机立断带领全家人开始逃亡。
为了避免一家人行动目标太大,让兄弟俩和父母分开行动,前往意大利占领区尼斯市避避风头。
兄弟俩历经磨难逃到尼斯市后,好景不长,墨索里尼挂了。
德军开进意大利占领区,做战争的最后挣扎。
和德军一同到来的还有歧视犹太人政策。
兄弟俩不得不再次开始逃亡。
在历经政府少年兵训练营艰苦求生、在吕米伊打工度日,熬了好几年,终于等到了德军投降、法国解放的消息。
作者通过约瑟夫的视角展现残酷战争下人性的光辉。
一袋弹子在和平年代是小男孩嬉戏玩耍的玩具,在战争年代则是小男孩赖以生存的信物。
兄弟俩一路遇到很多好心人,得到他们的收留、帮助,才能够活到战争结束。
或许迫于纳粹枪口的淫威,人民表面上表现得十分顺从,但骨子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
小小弹子不仅映射着人性光辉,还折射出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自由、平等是人类生来的权力。
法国人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就颁布了《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这是反抗组织一直坚持抗争的信条,也是兄弟俩活下去的旗帜。
多次大难不死的兄弟俩也渐渐认识到只有抗争才是唯一出路,于是他们秘密加入反抗组织,用自己的方式救亡图存。
力量虽小,但也有效果。
作者也通过约瑟夫的视角展现法国市井百态。
我们都知道人种论是谬论,可是当全社会都在盛行人种论时,除了受迫害人种,没有人觉得这种论调有问题。
相信人种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蠢的人简单粗暴的将复杂问题归结于简单的原因,似乎自己就可以从一系列复杂问题中脱身,仿佛社会出现严重问题也雨我无瓜。
坏的人则充分利用蠢人,煽动蠢人,从中牟利,甚至以此发动战争。
好在二战是以反法西斯战线获胜告终,如果法西斯们获胜,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得暗无天日。
坏人可以是被一时击败,但蠢人却一直存在。
影片也用一点镜头表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法国街头。
巴黎解放后,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表现的一样,普通民众开始肃清法奸。
当年这些二鬼子狗仗人势,欺压良民,解放后,受过压迫的民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报复的机会。
当年这两拨人在歧视犹太人政策下相互倾轧,这两拨人在解放后肃清运动中依旧相互倾轧。
蠢人依旧处于被坏人利用的位置,只不过局势变化后,蠢人双方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勇敢向前,追求自由平等,不要放弃,展现人性光辉。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勇敢向前,不要放弃——《一袋弹子》
处于战争期的人们,很难不苦难。
对童孩而言,他们原本可以嬉闹玩耍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他们上一秒或许还在天真烂漫地撒欢玩乐,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进了或颠沛流离或生离死别的境地,有的甚至对战争究竟是什么还懵懵懂懂之时,就失去了生命。
面对苦难,约瑟夫·若福的创作态度似乎是相对积极的,他在《弹子袋》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
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
可以说,这部影片拍得较踏实,用足实的细节表述,以孩子的视角看二战时的法国及彼时的各色人等,保留了童孩的内心活动和真情实感。
也和小说一样,影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法国战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亲德派的所作所为,再如抵抗组织的行动。
片中对亲德派的着墨不算多,但十分点睛,当乔终于喊出自己是犹太人时,他打工店的店主,那位亲德分子的面部表情堪称精彩,想必内心也是奔溃的,而片中饰演乔的小演员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表现也不错。
这部电影改编自名叫《弹子袋》的书,十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触很深,但是具体情节基本忘的差不多,发现这部书居然翻拍成了电影,闲暇时刻,找来一阅。
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名著经典。
感叹和平着实十分可贵,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战争带来的是妻离子散,是生离死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一袋弹子》根据法国作家约瑟夫·若福自传小说改编,电影讲述二战德国进行种族清扫时候,一对犹太小兄弟的逃亡之旅。
对于那段沉重的历史,每个导演切入点都不同,从孩童入手的电影通常都有一种束缚镣铐的轻盈感。
电影最精彩的互文是围绕主角约瑟夫身份的谎言而设计,他离家时被狂扇耳光也不肯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让人恻隐,最后他站在桌子上高喊自己是犹太人则令人慨然,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与其说是男孩约瑟夫的成长史,更不如说是犹太人的存亡史。
温暖又残酷的电影,以小搏大,值得一看。
每次看二战的电影,心情总是沉重的,这部也不例外。
但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看到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对人性善良的感动。
这是一个关于逃亡的故事。
在逃亡过程中,有冒着巨大风险保护兄弟俩的神父,有无私搭载他们的农夫,有为保护兄弟写上有利诊断但自己却被送往集中营的医生,在所有人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恐惧,透露着不确定,但面对生与死,面对未知的恐惧,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保护,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另一个生命,或许正是因为人性本真的善良,才让战争的胜利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年仅十岁,便不得不选择与家人分离,独自一人穿越几乎整个法国,从第一次分别时主人公满是恐惧的眼神,到电影中后期时,主人公眼神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坚定,从一个在父母怀里哭鼻子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个有能力保护他人的男子汉。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那一句“你是我弟弟,如果你愿意,我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哥哥对一个弟弟的宠爱。
把兄弟送进政府军少年训练营时,父亲那张扭曲着不让眼泪流下来的脸,兄弟俩从德军审讯地被释放后,靠在父亲肩上的那一幕,无一不透露着爱与被爱。
或许只有在父母身边,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安然入睡。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人都是救赎者与被救赎者。
主人公最后打工的书店老板是一位狂热的法西斯拥护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护了我们的主人公——一位犹太人,愿意接纳他参加家庭聚会。
影片最后,当小镇上所有人都在声讨书店一家人时,主人公站出来保护了他们,仇恨并没有蒙蔽主人公的内心,他还是完整的保留了人性的善良。
另外夸赞一下电影的构图、光影和色彩,虽然是二战的电影,但整体基调并不是灰蒙蒙的,特别是在南部尼斯那段,阳光、丰富的颜色都间接展现了一家人的短暂幸福。
同时多处采用广视角,将一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披上了一层文艺的面纱。
没想到法国儿童,同样是是玩弹珠,而且支撑了一个苦难的童年!
二战题材电影,刚刚看过“波斯语者”,又看了这部“一袋弹珠”,同样是儿童、青年人的视角,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同样令人回味反思。
一家人为了躲避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分批逃离巴黎,最小的哥俩一起,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回到巴黎,一家团圆(爸爸不在了)。
遇到很多好人,也最后回馈了帮助他们的人。
为什么选弹珠这个象征,一个是童心折射,另一个是代表星星,当一个人离去天上就回出现一个星星。
最终爸爸的离去,就好像那个弹珠,留在屏幕上,留在天上和儿子心中!
(芷宁写于2017年7月10日)2017年的影片《一袋弹子(Un sac de billes)》,大约是法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第二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改编版本于1975年公映,早先的这部还有一个译名,叫做《苦难的童年》,似乎有将原著气质带偏的嫌疑。
处于战争期的人们,很难不苦难。
对童孩而言,他们原本可以嬉闹玩耍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他们上一秒或许还在天真烂漫地撒欢玩乐,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进了或颠沛流离或生离死别的境地,有的甚至对战争究竟是什么还懵懵懂懂之时,就失去了生命。
面对苦难,约瑟夫·若福的创作态度似乎是相对积极的,他在《弹子袋》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
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看罢最新影版《一袋弹子》,观众似乎可以感受到这一版较忠实于原著,既有真实性,又有亲切感,诙谐和惊慌不时出现于影片各处,并充分而细致地再现了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在德占期的法国,生长于巴黎的两个年轻犹太兄弟莫里斯和乔,为躲避纳粹抓捕,和父母、哥哥们分开行动,穿越法国至尼斯会和,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甜蜜的团聚被德国人侵占的步伐扼杀,兄弟两人再次独立生活,遭遇种种艰险和磨难,等待着回巴黎一家人团聚的不凡经历……在逃亡的过程中,兄弟俩经历了诸多惊险考验,也渐渐表现出了机智敏感的一面,和家人重聚的美好愿望,令他们内心充满勇气。
当然,若没有沿途陌生的好心人的挺身相助,哥俩怕是早就遭遇不测。
在这部分,小说和影片均展现了在极端的境况下,人性的高贵之处,如替兄弟俩检查身体的医生,替他们保守了秘密,写下了有利于他们的检查结论,而医生自己却因犹太人的身份被送往集中营,临行前,他还在照顾生病的乔,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再如,火车上保护了兄弟俩的神父,拿着假出生证明冒险去纳粹军官处去“捞”兄弟俩的尼斯某区神父……在有些情形下,人类还是可以期许陌生人的善意的。
可以说,这部影片拍得较踏实,用足实的细节表述,以孩子的视角看二战时的法国及彼时的各色人等,保留了童孩的内心活动和真情实感。
也和小说一样,影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法国战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亲德派的所作所为,再如抵抗组织的行动。
片中对亲德派的着墨不算多,但十分点睛,当乔终于喊出自己是犹太人时,他打工店的店主,那位亲德分子的面部表情堪称精彩,想必内心也是奔溃的,而片中饰演乔的小演员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表现也不错。
影片的有些段落多少有些平铺直叙的嫌疑,但不时突发的状况起到了调节节奏的效果,某些节奏还带得不错,既有情绪的释放,也远没到煽情的地步,最终的团聚,也带着不小的遗憾。
片尾,现实中年事已高的老兄弟俩的出镜,令观众不胜唏嘘——回忆过去,当人们在反思战争时,还需要反思些什么?
(杂志约稿)
反犹的历史就是一部当代史,很多西方导演也在不断的以自己的方式再现这段令所有人都不堪回首的历史。两个孩子的颠沛流离的历险源自真实的故事,整个影片也主要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充满了童真和战争的邪恶。这些都以一路上广阔或者奇特的景色交错重叠。而寻找亲人的巨大信念时候驱动整部电影发展的动力也
还是比较儿童向,还行吧。那一袋弹子我以为能用上。。。
我们是阿尔及利亚人,所以我们有割包皮,不管你是不是犹太人,你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事。
很明显粉饰遮掩了了犹太人干了啥然后又模糊了他们干了什么
革命老區也有拍得很爛的電影。
一部法国好人传。犹太兄弟俩靠着不断出现的陌生人的慈悲有惊无险的、散漫的活到了解放。犹太人的故事拍的这样轻,总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电影的问题。
男主一家人生活在巴黎,父亲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二战爆发,反犹的声音日益高涨,父亲觉得风向不好,安排一家人分别逃离,男主与最小的哥哥一路逃走,路上险象环生,幸得贵人相助才化险为夷,最终一家人团聚,可德军的地盘不断扩张,对犹太人的迫害手段也日渐毒辣,重逢不久的一家人不得不再次分别踏上逃亡之路。这一次男主与哥哥最终落入德军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拷打与审问,但最终二人坚持下来,死里逃生。之后一段时间,兄弟俩在一个城市工作,弟弟为一个亲德派老板开设的书店打工,并爱上了老板的女儿。老板的儿子是德军走狗,四处抓反抗军,但弟弟凭借多年来的斗争经验,很好的掩藏了自己的身份,直到有一天空中飞过美国的战机,和平的曙光终于再次降临,人们走上街头,将当初迫害他们的书店老板一家暴打,男主站出来为这个曾经的雇主说话,故事结束
刻意煽情二战片免疫。(资料馆小红厅)
风暴来的时候,握紧你的小宇宙
第14届法国电影展西安站看的影片,意外非常优秀。叙事流畅、景色优美、镜头灵巧、细节足料、感情细腻。虽然剧情是简单的犹太家族坎坷逃难,配合战争创伤二战背景,纳粹的暴虐与刁难,与一路上热心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我是犹太人”一幕呼应全文,很能打动人心。
记住历史是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每一个国别的人都是如此。
每次看这种基于真人真事的战争背景电影都特别揪心 透过孩子的眼睛和心 总能在极度压抑残酷的冰冷氛围中感受到虽然微弱却执着不灭的人性光辉
前半段第一次逃亡还有点童话般历险记的影子,后半段再次逃亡就严峻残酷起来。战争片揭露人性的扭曲,同样也赞颂生命的坚韧。比如战争下的谎言这件事。想到《美丽人生》,后来不是很喜欢那片子,因为那谎言忽视险恶强行童话。而本片的谎言是基于生存不得不如此,它不回避冰冷的现实。我其实也很担心孩子长期生活在谎言下就迷失了,直到巴黎光复约瑟夫终于大喊出“我是犹太人”,原来并没有忘本。话说,当时第一个该审判的不应该是贝当嘛。小演员很有灵性。
犹太人受难的同类型题材过多,光儿童视角也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乔乔兔]等,同样儿童视角的探望题材类似于[希特勒偷走粉兔子]。题材同质化泛滥扼杀了电影的多样性。
蓝色的弹子,残破的地球。译成蓝色弹子感觉更贴切。犹太民族因此成为了地球上最团结的民族。无论何时都要警惕民族主义。
2020.3.9 You should look forward, not around.
战争中人物的真善美得到呈现,孩子因为这些人的帮助才活下来,又在结尾闪光。
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影片的色调温暖,颜色鲜艳。导演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残酷的战争。虽然没有大场面战斗,但也足矣让人感到二战给人带来的创伤。有两个地方让人动容:1是父亲扇儿子耳光,让他“承认”是犹太人。2是巴黎解放后,小儿子站在桌子上骄傲的喊出“我是一个犹太人”。煽情戏份很克制,恰当好处。
7+
看过太多讲犹太人的电影。。。大部分我都能触及我,通常打四五星,至少三星。。。这片也跟其他片一样优秀,然而不知道为啥看这片的时候突然疲劳了,让我讨厌起犹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