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个礼拜看《马戏之王》一直对Rebecca的颜难忘,于是找来《雪人》片段重看,再次叹息这部片本可以成为《漫长的告别》或者《性本恶》那样的风格片,结果想法太多,减法不够,造成风格上既不film noir,剧情上也不紧凑,惊险刺激场面更是太潦草。
以上这些也就算了,但我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这样一部片里再次消费法鲨的肉体。
仔细看看,法鲨在这部片里的人设就是一名酗酒且丧的警察(和《白日焰火》里廖凡角色颇为相似),结果肌肉线条这么结实,臀部明显下了苦功夫练过的好么,如图
虽然是继《鱼缸》以后露得最好看的一次,但明显反人设的场景为什么要加进去?
《鱼缸》好歹是女性视角,这里又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明白是导演的意思还是法鲨自己的意思,只能翻白眼了。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这个让影迷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如果不是今年的《雪人》,影迷几乎都要把他遗忘了。
九年前,他的风格凛冽的《生人勿进》横空出世,搞得好莱坞急不可待地出来翻拍,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
由于《生人勿进》的成功,导演才能网罗英伦一众大咖拍出来更加冷峻和复杂的冷战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前两部影片都不曾失手,所以对于今年的《雪人》,影迷就难免会以更挑剔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他,尤其这部《雪人》也是他六年磨一剑之作,想必质量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但似乎影片在北美口碑已然扑街。
说实话,之前我看到影片的预告片时,还觉得导演有库布里克遗风,甚是期待本片,不过看到网上口诛笔伐的,我也觉得看来导演这次是真的栽了。
今天看过影片后,虽然我也承认影片的确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但也不像媒体所说一无是处。
影片开场一段冰冻湖面和雪山的航拍冰冷而大气,还有开始不久在大西洋海滨公路的汽车追逐戏,车辆途径我一直向往但还未谋面的斯托尔桑德特桥,我承认这些画面的美源自挪威壮丽的自然风光,即使是普通的手机拍摄,估计也能得到美的画面,但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外景不可否认地会让我给了影片一些附加分。
作为一部侦破或者说惊悚的类型片,观众对于影片的评判更多的是考察其逻辑缜密性,像丝丝入扣,抽丝剥茧,扣人心弦,紧张刺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等这些变成了考量一部此类型影片的一套不成文的法则,画面、台词和音乐完全要为这个核心服务,具体是不是某些独居匠心的运镜或构图创新并不是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多被紧张刺激的剧情所消弥掉而处于次要地位。
本片其实将黑色影片、好莱坞经典的惊悚片和北欧特有的冷叙事做了有机融合,影片的警察如黑色影片一样,是有“残缺”人格的人,如本片的男主哈利•霍勒酗酒和吸毒,老婆带着孩子改嫁他人,他时而躺在街边长椅,时而醉卧雪堆旁,我们在一些黑色影片例如《马尔他之鹰》、《夜长梦多》、《历劫佳人》等中也会发现有相似人格的男主角,还有一个相似点是影片都架构了一个复杂的人物网络,释放大量冗余的信息来增加影片的复杂度,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观众比较容易地猜出结局或凶手。
影片的色调和配乐借鉴了好莱坞90年代的惊悚片,我们可以在多部影片中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像《本能》、《夜色》、《致命追缉令》、《盲女凶杀案》…… 我觉得这也可能是影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是指影片不够“新”,太过老派和传统,但我觉得继承和发扬也无可厚非,风格正如流行一样,循环往复所以也就不存在本质上的新旧之分。
开头男主哈利的邋遢形象和他也有一个叔叔的设置,误导观众他就是开头那个母亲自溺湖中的小男孩,这个设计也是好莱坞的经典程式,总体看,这个障眼法虽无太多新意,但也并无不妥。
受害人之一的碧特•贝克的死亡或失踪是通过邻居的叙述呈现的,这种手法实际有别于目前同类型的影片,因为视觉的直接呈现更容易让观众入戏,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北欧导演叙事的特质之一,同时导演也是为了吊一下观众的胃口,个人觉得导演的做法没错,但这个处理有些平淡了。
当然,影片后面比较正面地再现了另一个受害人西尔维亚被害的过程,估计导演也是为了避免表现手法的重复而故意淡化了碧特•贝克的受害过程。
影片精心地构建了两条主线,当前的几宗谋杀案和九年前一个被停职警探替朋友寻找失踪妻子一案,两条主线的设置本身没有缺点,新来的女主凯特琳的某些举动让观众好奇她的背景和意图,究竟她和几宗失踪案有何关联也是影片的一个关键的悬疑点。
她追踪的皮条客堕胎医生韦利森也是另一个烟雾弹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影片还加入一个好色的大亨 - 艾瑞•斯德,及九年前警探拉夫托在林中小屋中被定为的爆头自杀的劲爆戏码,整个人物网络的编织虽然不能说有条不紊,但结构还算完整,这也是一部好的悬疑片该有的特征。
唯一的问题是它们之间的衔接出了点问题,不够流畅和略显松散,应该是剪辑之故导致关联有些断裂而损失了紧迫感,但总体看,瑕不掩瑜。
哈利的前妻瑞格的现任丈夫马蒂亚斯,一位整形兼同激素医生,他第一次出场,听说哈利被失眠困扰时,当时就给他开了安眠药,这个过于主动的举动的确是个硬伤,因为它会让让观众马上把他列入嫌疑人的名单中,这对于以解谜或破案为主导的影片来讲,是犯了大忌(优秀的布局可参考《惊声尖叫》系列)。
还有一处处理不妥的是,一个穿着清洁工工装的人在哈利家中借着音乐起舞,之前还给了他摆弄安眠药的镜头,最后导演又画蛇添足般地让他经过那个真正的清洁工人身边,这个设置更加让观众怀疑马蒂亚斯就是那个凶手。
接着他和哈利在去卑尔根火车上的偶遇就已经完全交底了。
导演要如何深藏或者保护这个关键人物是他的首要任务,处理不好就会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这个败笔也可能是影片悲剧首要原因。
现今快节奏的侦破影片剔除细枝末节和任何其它微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只做经济有效叙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节奏更快,理解起来更容易。
而《雪人》偏于古典和传统,影片关注的重点不是破案的过程,它更侧重的是蝴蝶效应,是过程对于所涉人物的影响。
整体上讲,影片虽然缺点明显,但不应该归入烂片的行列。
不是还能看么?
可能原著太成功。
我知道影片有很多很多缺点。
先不一一论,负面评价太多,说点别的我,针对顶置贴说几句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真实的观点态度,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1。
个人不太赞同有人说雪人只是元素。
不,这就是赤裸裸的杀人标识,有雪人出没的地方就有类似凶杀,就是凶手的到来。
凶手童年父亲抛弃母子俩最糟糕的一天,他就推了一个似乎有邪恶笑脸笑得不友好的雪人。
往后,每次雪人的出现似乎都是为了向痛苦的这一天,缅怀与致敬。
痛苦若不能遗忘,恶魔就会时不时化作雪人探望雪世界。
所以说雪人是元素的人,只是自己想象,有认真,有想过嚒?
就是因为国外影评人说元素我们就跟着走嚒?
别傻了,雪人是影片、包括原著剧本一切的重心,是痛苦的一天代表,是抛弃的代表,是罪恶的季节,也是既人类童年经历的阴暗所演化出的心魔。
2 我也不觉得最后的凶手跌入破冰很蠢,你们应该看看当时也没多大能耐的探长在说什么。
可以说,说的话是全片真重要的真相了。
至少对于凶手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人生疑惑答案。
无论是谁告诉他,无论这些答案究竟是否正确。。。
至少有人给到了凶手,可能凶手从痛苦的那一天很想知道为什么,但被送进孤儿院能与谁述说,自认被父母抛弃逐渐由悲愤、懦弱、自卑、不见光的性格发展成了复仇者。
而过去几十年内从未有人对凶手说过所谓的真相,他也没地可说。
试问,如果是你,当你遇到有人说出“真相”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没有起伏,没有波动嚒?
别傻了,导演虽然拍摄风格选择言冷艳木讷的基调(请问桂纶镁廖凡冰天雪地那本你看到较多的心理起伏了么,这是导演一种手法,无需这么直接刻画)。
但你不能不懂得体会每个人的心理浮动,这就是反复琢磨观察的事了。
看低调的神秘刑侦片,似乎观众都要成为编者和演员才能读懂。
这个时候虽然凶手看上去还是这么淡定要灭口,事实上可能已经内心深处波涛澎湃了,具体脚步上都有细节,踏出的每一步不是告诉你马上要盐水了,而是让你看到凶手的心理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这样的话,谁还会这么仔细看脚下嚒?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也没有什么问题啊。
试问,你内心晴天霹雳了,被对手揭伤疤,想大声说闭嘴,开100枪的时刻,你还会留意脚下多少?
有时候人受打击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者排他,倒下,阵亡,杀害等心理出现。
观众们不带着感情和细节地去看影片,当然会质疑。
谁让影片风格定下得如此含蓄,甚至沉闷呢,包括最大的问题,不会用衔接,不懂衔接,感觉就是被要求剪掉这剪掉那,缩减到200分钟内。
直接导致了影片重心不稳,失策,最重要的形象、情感都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甚至连一半都没建立好。
导演可以自己拍4小时版的,不用剪看看。
为什么我说男主探长没什么能耐呢,运气破案偏多。
法大叔男演员本身没多大问题,整个表现调不出大缺点,但导演确实没刻画好,没给人家表现机会,时间短的连内容都没讲好,怎么表现人物?
这位大叔这里的魅力显然不够,但我们知道演员本身是被动的。
这也是很多之后编剧的通病,将探长智慧描画成只有一堆生活缺点、一事无成、家庭不合的市井无赖或者天煞孤星,可能就是大人物的宿命;也像之后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凶杀案题材影片都选择了在冰雪地国进行。
最后,你觉得凶手真的有错么?
是有错,错的是心理问题,激素医生你要吃药要看心理医生。
真正最错的可能是命运这种东西吧。
我也不喜欢那些出轨的女性,不负责生子和堕胎的女性,包括那些更冷漠绝情不负责的渣男。
TA们就没错嚒?
以错生错。
这就是命运,就是人间悲剧,人的罪恶,而国家法律的不完善、无制约和允许罪恶可以形成条件,难道没有错嚒?
错误从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有大有小,也有借刀杀人。
一部片子每个环节都草率,这很厉害。
连激情戏都极其草率,裤子都不脱坐身上蹭几下算怎么回事?!
我还以为法鲨要人压着腿做仰卧起坐呢!
非原著党会失望那原著党简直气的要去堆雪人。
欺负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吗,故事细节可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你这整段整段的动刀删改难道我还看不出来?
把张曼玉的脸都打肿成贾玲了,我怎么会看不出来她是安吉拉北鼻。
节奏慢是不是现在悬疑破案题材的标准玩法?
是为了扎实的叙事吗?
是为了把细节铺足吗?
是为了氤氲恐怖的气氛吗?
想多了,在这里就是为了慢而慢以展现大北欧性冷淡河山,你站在群山之巅,朝着九霄云外开一枪,结果就是群鸟乱飞,露出一截截像玉米肠的尸体。
这?
我还以为雪地里会站起来好多异鬼呢。
原著中每一次雪人的出现都预示一场谋杀已经发生,所以读者会形成自我暗示,看到雪人自觉就心里发毛。
这倒好,动不动就来个破雪人,吓唬谁呢,充其量就是拖慢节奏以显得这片很有逼格的道具;破案?
不存在的,原著里哈利是紧追不舍,抽丝剥茧,数次被误导,退三步进五步地逼近真相。
比如原著哈利找到农场女主人尸体那段是非常紧张刺激的,到这就改成个双胞胎梗,看起来挺诡异,其实全是虚张声势。
凶手直接报案,脑袋以下尸体直接扔地上,跟搞了一装置艺术一样,有没有点智商了?
天这么冷让不让法鲨稍微动下脑子?
一场戏直接正反派一起黑成智障。
人物弧线?
情感冲突?
抱歉,这些我听不懂,就连凶手的作案动机都没有搞清楚,凶手想杀谁就杀谁,全是从天而降完成华丽演出,动静极大却愣是毫无破绽得凭空消失,你说这不是前CIA特工跟谁说理去?
北欧治安好民风也不能这么迟钝啊。
最厉害的是,一条线都没有捋清楚还玩多线叙事,原著里的支线是为交代女主如此执着甚至痴狂于系列失踪案的真正原因并和主线中哈利找到老头的尸体产生关联,这一段也帮助哈利和女主产生更强的情感纽带。
可是电影里,Nothing,除了知道老头是个酒鬼。
也是,反正女主也是拿来献祭的。
论悬疑,它没有气氛;论推理,它没有逻辑;论犯罪,它没有动机;论情感,它没有碰撞。
真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没有留下。
真的有人猜不出凶手是长大后的小男孩???
开头的回忆里最后就是小男孩在堆雪人,然后雪人贯穿了每一个案件,这......以凶手视角展现犯罪过程的镜头实在太多了,大大降低了凶手的神秘感和整部剧的悬疑程度整部电影唠嗑的时间最长,本末倒置,感受不到办案的紧张感......女主居然真的被干掉了,好歹是主角,而且她并不符合受害者身份...居然把她骗老板睡觉以接近展现的那么直接...在床上躺着居然刚刚藏好的枪都找不到了...好歹她父亲也跟本案有直接关联,却显得可有可无...结尾想升华主题,然而就这...
雪人 评论乔纳森·罗姆尼 2017.10.19逛电影院和逛餐厅差不多,特别是逛乱花迷人眼的那种:菜单上食材列得越花哨的菜,越没必要品尝。
同样,演职员表上名人列得越显眼的那些电影,为保险起见,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执导的《雪人》改编自尤·奈斯博2007年的同名小说。
原作是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悬疑惊悚小说,主角为受困扰的警察哈利·霍勒。
卡司有迈克尔·法斯宾德、蕾贝卡·弗格森、夏洛特·甘斯布、JK·西蒙斯、方·基默、托比·琼斯还有科洛·塞维尼。
编剧为彼特·斯特劳恩 、霍辛·阿米尼 ,还有索伦·斯外斯特普,即杰出的丹麦剧《谋杀》的制作人。
2007年,《谋杀》在广大观众间,打响了“北欧黑色电影”的名声。
摄影师为迪昂·比比。
制片人包括马丁·斯科塞斯。
2位剪辑中,一位是塞尔玛•斯昆梅克。
瑞典导演阿尔弗莱德森则指导过技惊四座的吸血鬼艺术-惊悚片《生人勿进》(08),后来又指导了无懈可击的勒·卡雷小说改编作《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1)。
艺术指导玛利亚·久科维奇曾为《锅匠》贡献了出色的设计,同样参与本片。
我真想在每个名字后,都写上一个恭敬的感叹号。
这样的电影能差到哪里去?
答案是:《雪人》大概代表了“名”不副“实”的底线。
至于为何这么差,阿尔弗莱德森在采访中解释道:电影还没准备好就开拍了,拍摄时间过短,因此有些关键场景没有拍成。
“就像拼一个大拼图,”他说,“有几块不见了,也就拼不出全貌。
”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电影以隐晦为好的人来说,听上去的确挺让人信服。
哎,《雪人》的碎片太少了,也太大了、太粗了,还不能完全拼上。
不过,从与制作没太大关系的角度来看,电影就很可能扑街。
六年前,大卫·芬奇改编斯蒂格·拉森的《龙文身的女孩》,已经像是炒冷饭;戏剧冲突建立在阴郁、恒久不变的话题,还有触目惊心地对女性施暴上,之所以觉得新鲜,还是因为丽思贝丝•莎兰德比她的男同事要强硬、凌厉太多。
《雪人》呢,就是个老套的故事,将血淋淋的女性摆在美景上。
奈斯博的书中,奥斯陆的警官哈利·霍勒(法斯宾德)经常因痛苦的工作和破碎的私人生活几近崩溃,不过总是鼓起勇气,接下下一个案子。
阿尔弗莱德森的电影版开头,可以看到他跟着一个夜游者走进公交车站。
他是典型的电影醉汉:给个手部特写,可以看出他握伏特加酒瓶有一晚上,直到现在,才恰好松手。
哈利身处痛苦中这点,电影表现得并不令人信服。
他在寒冷的外边至少待了一晚,但是看着不够脏,而且法斯宾德脱下衬衫后,就像《男性健康》里的完美瑞典男性身材。
《雪人》开头就很笨拙。
序曲中,男青年看着母亲驾车冲入冰封的湖中,精神深受打击。
好——我们估计这孩子是真正的凶手。
书里还行,但在电影中,我们总想找谁演长大的小孩。
在阿尔弗莱德森的选角,也没什么选的。
你希望在北欧美食中找条红鲱鱼,但是《雪人》凌乱得像奥斯陆海鲜盛宴后的狼藉。
科洛·塞维尼饰演据称已死的女人,其实还活着;之后又透露塞维尼在演同卵双胞胎。
已发现一位身亡,另一位则摇摇头——此时姐妹只有一个还有头——嘟囔道:“她的灵魂是自由的。
”塞维尼这线能推出这些。
电影真是挥霍卡司。
安妮·雷德,代表作罗杰·米歇尔执导的《母亲的春天》,在《雪人》中扮演证人,贡献了的一小段表演,堪称全片最佳。
托比·琼斯,会意地瞥了几眼。
夏洛特·甘斯布,饰霍勒的前妻,四处游荡,低语声如丝绸般。
JK·西蒙斯戴着大胡子。
最怪异的角色是形容憔悴的基默,就像纸糊的大卫·约翰森,口音依稀像是北欧版约翰·赫斯顿;他看着就像从《油腻杀手》中走出来的。
不过的确有演员值得一看,即大卫·丹席克。
他也出演了《锅匠、裁缝》,凭借简·坎皮恩近作《谜湖之巅:中国女孩》中狡猾而浮夸的反派,足以成为新版克劳斯·金斯基,或者是新版丹·德亚。
《雪人》中,他出镜的每一秒都很活跃,就像一个穿着太短的裤子,脚趾甲涂上指甲油的妇科大夫和,兼职皮条客。
不过,演员的表演都毫无屈折变化,这种风格也许可以看做“北欧极简主义”风,但是感觉还是麻木。
特别是法斯宾德和弗格森,感觉像用挪威语拍戏,后来草草配音了事。
在上一部《碟中谍》中,弗格森表现出色,但在《雪人》中无所适从。
她饰演的警察卡特琳·布拉特在进行自己的秘密调查时,表现得好像勇敢而独立的莎兰德——直到她称赞过经验更丰富的霍勒以后(“你与传说同行。
”)。
不过,后来证明弗格森在电影里是秀黑丝袜的。
这就是电影的败笔之一。
布拉特以魅力诱惑西蒙斯饰演的有钱人阿维·斯托。
他是个好色之徒,穿成这样以吸引他注意吧。
无疑,老色鬼就想看这个。
但是,电影没有考虑这层心理,因为弗格森在会面前脱掉了丝袜,因此这仅是给观众的福利。
在处理机械设备上,也挺蠢。
有个小玩意叫EviSync,可以用来记录证词。
它挺管用,但是使用者要带着这个比iPad 还笨重的东西走。
凶手用来切割头颅的小设备装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从磨损痕迹来看,出乎意料地光亮。
(可以网上订购的,还是需要订做?
不管怎么说,看上去都很贵,因此我们要找一个兜里有不少克朗的人。
缩小了嫌犯的范围。
)《雪人》还有一大败笔:片头不幸的母亲由瑞典女性索菲亚·海林饰演。
她在《桥》中饰演的自闭女警萨加·诺伦那么出色。
《桥》与《谋杀》一道,打响了“北欧黑色”的名声。
《雪人》选她演这么个小角色,像是为了向这一出色类型靠拢而做的表面功夫。
奈斯博的小说很厚,情节错综复杂;天晓得怎么有人觉得能把一本书塞进2小时的电影里。
也许因此《雪人》列了3个编剧的名字,也许因此剪辑栏写了塞尔玛•斯昆梅克和克莱尔·辛普森:表明紧急抢救工作未能奏效。
《雪人》看上去像个非常立不住脚,有时还很可笑的仿制品,感觉我们在看个戏仿作了——也许是“欧北电影”吧。
阿尔弗莱德森在前作《生人勿近》中,加入了独特的瑞典风味,让单调的都市成为吸血鬼作案之地;《谋杀》和《桥》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引出了像马尔默、哥本哈根这样城市中的灰暗面。
而《雪人》的冬天有种狄更斯笔下的圣诞节的风味。
角色不能只是上火车,我们还要听到火车划过茫茫雪原的呼啸声;然而感觉这电影都要听到雪橇竞赛时,一路铃儿响叮当的声音了。
全片最好的镜头,是大雪茫茫的片头:不详的维格兰设计雕塑出镜,这是奥斯陆最为古怪的景点。
这部电影也许是北欧黑色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后一口气了:美国翻拍了《谋杀》和《桥》,瑞典人和肯尼斯·布拉纳各自拍了亨宁·曼凯尔的《维兰德》,北欧文化的这一部分,从新颖,到亦步亦趋的模仿,再到乏味的自我戏仿。
最后这部分还是由本该做得更好的斯堪的纳维亚导演写下的,真是羞耻。
不过,我还是对这一悬疑类型抱有信心。
我们看了丹麦、挪威和瑞典的侦探,一蟹不如一蟹。
我还想看看芬兰的警察故事,最好能得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神。
沉浸在伏特加的警察,在赫尔辛基一家50年代风格的酒吧,阴郁地盯着点唱机,听着其中传出的探戈曲和山区摇滚。
同时,他的狗出门破案。
原著小说是我买了kindle后买的第一本电子书,所以发现有电影后还是挺期待,事实证明,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给五点一分算是对北欧美丽风光的安慰。
剧情破碎,把小说中最精彩的几个部分,要么一带而过,要么粗暴地简化。
怎么形容呢,就像把一个精美无暇的鸡蛋壳打碎,然后用碎片拼接成一个鹌鹑蛋,丑陋又蹩脚。
难怪高晓松说,最适合改编为电影的是短篇小说,而中长篇小说改编电影鲜有成功的。
注水比雕刻容易多了。
与其名为“雪人”,不如译为“雪夜杀手”。
心理学能够解释几乎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否隐藏,行为的表达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影片的2/3部分都是沉闷,略有一些混乱。
神秘失踪的女性,颓废酗酒的警探,像拼图一样,故事的脉络通过creepy的雪人串了起来,连环命案的共性隐藏在一层层的线索之下。
正如世上没有能包住火的纸一样,真相解开的那一瞬间,就是男主角生死一线的时刻。
惊悚感不是通过跳跃镜头来表现,不少画面都充满了紧张的呼吸和心理的压迫感,除了女探员的死略有些匆忙,节奏处理得很好。
导演是执导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或许这样有助于理解影片的叙事节奏吧。
1、原著的精彩场面一点没留,比如哈利解救骑在一个雪人上的萝凯,比如马地亚从霍尔门科伦滑雪跳台一跃而下,哈利用两幅手铐把两人相连吊在栏杆上,比如雪人在黑夜中追杀希薇娅。
2、原著的布局、结构、血腥场面被删的一干二净,故事的复杂性完全删掉了,马地亚的动机变简单了,他没有遗传疾病,杀的人变少了,布局嫁祸也简单了,杀人的场面也没有那么血腥,找到马地亚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船戏被删没了,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好简单,哈利也没那么纠结、拧巴,奥列格的聪明自救也没了,原著里的哲学思辨、社会反思、黑暗揭露更是一点没体现。
整个影片就让导演删减得情节上对不起观众的智商,场面上对不起观众的票钱,人物塑造上对不起原著。
导演删减了原著全部的精华,留下一锅平淡无奇的汤,还肖想拍续集,真是痴心妄想?
很有感觉吧但是下一秒就让人哭笑不得《雪人》是本好小说,电影却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故事,以及法鲨的身材。
浪费呀无疑问,电影开头的小男孩从搞不清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母亲又是懦弱到只选择旁观和自杀,使得他憎恶出轨的女性。
电影一开始就很套路剧情,但是,往后一点一点就越来越零散、剧情线不连贯。
而且电影中明明那么多不着笔墨的暗示:家中墙背后诡异的霉菌,霉菌处理员微妙的态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凶案现场现场的雪人,剧情明明可以环环相扣,线索指向一处又可以进行反转……但是太早暴露了凶手是谁,仅仅有一个疑似凶手,还被一段聊天直接导向了凶手,完全不需要哈利进行更多操作,一切就结束了。
故事拖拉,到最后又急于进行大结局,实在是让人有点失望。
平平淡淡的90min,在最后10min故事开始紧张,开始掀开过往。
我都不知为何如此可以优秀的电影剧情就成为了这个样子。
更可笑的是大结局,以为是精英对决,结果。。。
展示了挪威风光,就平淡结束了,一部预告片8分的电影,正片却是4分收尾。
全当是看北欧风光了
ber,反派...就...这么死啦?
一个在下雪时杀人的连环杀手,因为自身遭遇报复社会。有些线看不很明白。有些镜头太惊悚
原著作者是怎么同意把小说改得这么差的?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拍续集,把小说的续篇《猎豹》开篇也改得体无完肤了...
尽管看完原著那么多年,记忆没那么深刻了,但仍感觉和原著差好多,缺少悬疑的紧张感。⛄和⛄差了好几条街
【40/100】
老实说,故事没讲明白,多一颗星给美丽的法鲨
单看片子的话其实还行,也算是把故事讲圆了,虽然结尾boss失败的实在是太“你特么在逗我”。里面一些废线索完全就是带着观众兜圈子,女搭档那一线的结局预料到了但是好替她不甘啊。达西也不知道是来干啥的。如果不是自己剧透自己,也许观感更好吧。没看过原著,还好感受不到原著粉那种捶胸顿足。
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卡翠娜,还在想,不会这么狗血吧。但是说屋子发霉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那本书!!!!这不是!!!!
冬天看雪景,看的我一阵阵的冷ಥ_ಥ
4-。闪回和现实巧妙融合,值得认真观看,虽然看到一半就大致猜到结局了。这样的际遇和谋杀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显得格外冷峻严酷,Oslo和Bergen啊。相信原著一定也很好看。/0109
感觉情节还是设置得可以啊!
咳!啐!
完全可以猜到的剧本,没办法就是喜欢MF,况且他演的挺好。
改编小说本身就不容易,把奈斯博四百多页的内容浓缩进两个小时就更难了。自己感觉改编的真的不错,把马蒂亚杀人的动机分析又递进了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杀害拉夫托和哈利。对于马蒂亚来说,杀死这些女性根本没有什么快感,而杀死那些抛弃出轨母子的、自大的、刚愎自用的男性,让他们痛苦一生才是他要做的。如果按小说所写只是对女性复仇,反倒简单了。5分的评分真的有点低,还是值得一看的。
三星半,作为一部凶杀悬疑片,节奏太慢了,导演什么都想杂糅的点又什么都没讲明白,导致人物刻画过于平淡,法鲨的演技根本没发挥,奥斯卡最佳男配基本属于友情客串。没看过原著,个别剧情漏洞感觉经不住推敲,但大爱北欧漫天白雪中透出的那股冷峻、残酷与肃杀,气氛加分,还有丽贝卡弗格森的颜。
结尾有点迷……
电影3+全明星卡斯1
前面很好,结尾好像着急下班一样,雪景真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