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科幻片吧,外星人就跟瞎了的猩猩差不多,也没嘛科幻;说是灾难片吧,整部片子就死了那么几个人,也不太灾难;说是动作片吧,都是小孩在打来打去的,动作也不精彩;说是B级片吧,血浆用得又不那么够。
一部有点四不像的电影,凑合看吧。
PS:女主角很有邻家女孩的感觉。
西蒙·佩吉的胖子搭档在这片里就是打酱油的……
一群伦敦街区黑人小混混放着烟花打败外形人的狗血故事 全身黑毛只有牙齿是钻石加亮型像狗又像猩猩的外星生物的确是小成本制作的科幻片该有的CG效果 从科幻片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来自英伦的劣等烂片 但是如果你只是冲着总给人热血沸腾感觉的地球人打外星人情节来看本片的话那你就输了 在狗血的打外星生物间歇用来舒缓剧情的小故事小情节小对话才是本片令人欣喜的地方 这部电影其实是科幻外衣包裹下的教育片黑人多少与犯罪联系在一起 本片利用外星生物再一次为这些饱受歧视的黑人小混混正名 就像最后人群的对待英雄般的欢呼声那样 被白人警察押解着的莫斯受到广大人民(呵呵 这个词…)的尊敬 这些黑人小混混有他们自己的街区生存哲学 比如看到一个打劫打到一半发现是自己街区的人就不打劫了 这些成天被警察追捕的小混混多少让人想起了今年夏天伦敦爆发的骚乱 骚乱时街头小混混可谓功不可没 而本片在展现这些小混混的混的一面 又将这种混回归到国家意识 莫斯放完烟花炸光所有外星生物后依靠一面英国国旗获救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我英勇红军接二连三牺牲也要扛起红旗的画面 这不过是新形式的展现罢了有一段关于朋友在非洲加纳做援助的时候的精彩对话 话中疑惑为什么要到遥远的非洲做援助 英国的小孩就不要援助吗?
这个话题让我们想到了郭美美和她的红十字会 慈善中透着腐败 不过这样的命题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怎么好意思也不能拿非洲跟英国相提并论吧 可能非洲的孩子需要的是救助生命的紧急援助 而英国的孩子需要的是关于如何合理支配零用钱的援助 这本来就有区别对于本片可能看科幻元素会让你沉闷 但是如果试着去思考片中镜头和对话的含义并且离开屏幕后还能在大脑中过一遍 那会发现很多趣味
可能是在动物园开晚会的时候,一只猴子强奸了一条鱼生下的。
闻起来就像一坨屎拉屎了。
世界这么大,什么样的外星人会专门袭击南伦敦这个破烂地方?
用刀子是为了快点抢完,其实我们也挺害怕的。
如果你继续像个娘们似的,没人会再叫你破坏王了。
一群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黑人,渴望拍一部英雄片改变自己。
于是就有了导演、编剧、主演。
马丁路德金曾说:“知道什么是正确却不去做,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了。
我无法在明显的邪恶中不采取任何立场。
肉体上受奴役的悲剧,就是逐渐导致对心灵上受努力的麻痹。
当我在多看看白人后,我的憎恨减轻了,一种与之合作的精神起而代之。
任何地方只要一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对正义的威胁。
我虽然十分反对暴力,但是有件事情比暴力更加罪过,那就是怯懦。
最终的胜利是由许多短期的会战所积累的。
如果你轻率地忽略一次成功,只因其并未完全预示出将获得正义的话,那你就未能了解达到最后胜利的过程。
”
依旧是Big Talk公司的英伦式喜剧,不同于之前的《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以及《保罗》的是,影片增添了许多惊悚元素,缺少了老搭档西蒙·佩吉的尼克·弗罗斯特虽是客串出场但也为影片赚回了不少笑点,片中小演员的演技也可圈可点,Big Talk所制作的几部电影都带有明显的“平民英雄”色彩,《街区大作战》也毫不例外。
从开场十分钟后剧情便很快进入正题,一个半小时的节奏控制的也十分紧凑,作为一部预算少于800万的小成本科幻片已经是上等作品了。
一直觉得英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在于一个含蓄一个直接,一个有内涵一个讲究刺激和视觉效果。
虽然这个【街区大作战】也隐喻了一些东西,但是总感觉应该比现在看到的期望值更多一些。
影片里孩子们从小就向往暴力,可能类似那时港片【古惑仔】系列那样,很多人都向往做黑社会。
或许这次英国暴乱也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很小的事件导致了全国多个城市暴乱,很值得反思的。
其实国内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们的矛盾最后总会撞击爆发的。
不过国内的事情不能多说,不然涯叔又把我封锁了。
影片推荐指数:二星,看小孩们拿把小刀就砍死外星怪兽很好玩,不过电影本身的特效和情节很一般。
首先,这片子要是没nick,估计观众就少一半儿,可见,现在nick也可以独当一面了,呵呵。
本片可以看到很多的英伦青少年文化,如果编剧没有胡乱写的话。
他们打xbox,玩儿fifa,看naruto,这些都和国内的90后们如此相似,本片描述的都是边缘90后,毕竟都是些缺少家庭关爱和疯狂的年龄,只不过,这一代的疯狂比较有资本,比较高级和更现代化。
其实,本片是一部出色的社会讽刺剧,里面很认真的讨论了英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也是这次英国闹事的原因之一。
借助外星生物的肆虐,本片让人们看到了,这些年轻人也是人,还没有丧失基本的道德标准,对那个东西,用和卖,可是两码事。
片子里的对话和剧情也时时的敲打着当今的社会,一两个人出事儿,是个人问题,而一个群体出事儿,就是社会问题了。
英伦年轻人闹事,似乎比美国还严重,广大留学生估计也没少吃过苦头。
英国,如果想再次强大起来的话,也需要开始反省反省了,就像现如今的中国。
希望将来,也能出一部描述中国90后遇到特殊事件时的片子,不需要大明星,但是需要洗练成熟的班底去制作。
这部被定义成科幻喜剧的影片,在英国的上映时间是2011年5月13日。
时隔不久,就是震惊世界的英国伦敦骚乱。
而影片中描述的故事,几乎就是那场骚乱的预言。
几个贫民社区的黑人孩子(仅有一个白人),抢劫了一个刚毕业的白人护士,又顺手宰了一个外星生物,他们将那怪物的尸体,留在了街区公寓的最顶层的大麻种植室内,结果引来更多的,黑毛,无眼,牙泛荧光的猩猩样的大怪物,故事由此展开。
黑人在英国人的眼里,往往意味着贫穷、暴力、毒品、野蛮和犯罪。
影片里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the Fucking Monster”就是这些人的代名词。
而《街区大作战》则是用将这种论断做了一点儿浅层次的推导。
黑人如此,白人呢,难道英国社会乱象的根源仅仅是由于肤色不同?
影片里面,原来那个白人护士,也住在贫民社区里,替黑人老大种植大麻的也是白人(《僵尸肖恩》里也有他啊),嗑药嗑的浑浑噩噩的生物学家也是白人。
可见黑人并不是犯罪的代名词,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如果知道你是这个街区的,我们就不打劫你了”。
从他们的言语我们发现,他们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仍然具有朴素的道德观念。
“今晚他为什么不来保护你?
”“他在加纳。
”“你和一个非洲男人约会?
”“不,他在帮助孩子,他是红十字的志愿者”“哦,是吗,他为什么不帮助英国的孩子们呢?
不够洋气,是吗?
晒得不够黑?
”这段对话直指问题的要害,(可以援助日本2万吨油,也TM不给老百姓降油价),不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而是社会阶层的矛盾,一种把持社会大部分资源的阶层,对另一个弱势阶层的放任自流和不闻不问。
(这点有些类似于法国的《暴力街区》)。
“他们等不及了,先是毒品和枪支,看我们自己毁灭的还不够快,政府放出了它们”。
而那些从天而降的怪物,让我想到了英国的警察(也许导演并无此意)。
怪物的颜色用了英国警察警服的两种配色,黑色和荧光绿。
而且没有长眼睛,见人就追,像极了警察这一“物种”。
笨重健硕、暴戾强势、头脑简单、战力低下这些形容怪物的词汇,完全可以不改一字的用在警察的身上。
故事的最后,当配角演员死干净了,主角将所有的怪物引到了充满煤气的房间,在英国国旗的庇佑下,顺利的解决掉了所有怪物,手法之干净,让续集的拍摄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
象征意味也颇浓厚,看到了嘛,在国旗的庇佑下,一切外星怪物、哥斯拉、丧尸、病毒统统都是纸老虎。
一个黑人混混拯救了那个阶层,而他的名字,竟然叫“摩西”。
很难界定导演的初衷到底是幸灾乐祸谐谑,还是严肃深刻的预言。
没有一贯的英式幽默,甚至有些演员的口音竟然是美式英语发音。
当同一社会结构下的人群,被经济、教育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阶层之后,矛盾就必然会出现。
而且,如果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近乎停滞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我们试图找到每个阶层的“摩西”,他们个人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遇事会有各种超凡的应对办法,既善恶分明又嫉恶如仇。
可是,如今的社会,如今的体制下还允许他们发展成为“摩西”吗?
影片中,摩西第一次被抓,如果不是自己的人舍命相救,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
任何社会都不会完美,所以是否会出现社会动荡并不能构成评判好坏高下的标准;然而一个社会在出现动荡之后如何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改进,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健康文明程度。
我们在叫骂着对方“低劣、贫穷”的同时,请先想想,身后是不是也有一只蠢蠢欲动的怪物要伺机飞扑过来呢?
街头混混大战外星人,想法其实不错,不过限于影片的小成本,外星怪兽的憨傻造型让人不敢恭维,在失去了恐怖氛围的基础后,混混们的逃杀反击战多少显得像办家家酒的小打小闹、自娱自乐,也因而在惊悚与搞笑间,显得成色不足、两头不靠。
影片真正的亮点,在于男主角在故事中段的一句台词:“我怀疑这些怪兽是政府豢养用来屠杀我们的,因为他们给我们枪、给我们毒品、不在乎我们的死活,却还嫌我们自相残杀的不够快。
” ――――――――――――――――――――――――――人生必看电影三千部,尽在我的电影收藏夹(dyscj.com)――――――――――――――――――――――――――
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幻想过拯救世界,或者来一次大冒险?
探险一条河,或者某片森林,发现点外星人、神秘洞穴什么的!
片子里青少年拿着烟花爆竹、棒球棒、装饰用的武士刀对抗外形生物!
就是我曾幻想过的那种造型,所以外星人长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变成这个社区的英雄,片子里没有其他人干预,这不是世界末日,就是一场曾经幻想过的游戏!
可能对于宗教的、仪式的、符号的东西就算不懂也接受良好,我观感还不错,虽然追究起情节连贯性来好像不是那么连贯,没对上导演的电波。注意到拍了两次花车神游路过center前,第一次是从center外向内看,仙女的表演很正常;抓了神棍后从center内向外又拍了一次,仙女跟着DJ版音乐跳女团舞,是想说什么呢,宗教人士道貌岸然?也好想问center房顶的人影有什么寓意的。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的很喜欢。Ivana唱的片尾曲很惊喜。#HKIFF49
演员演技都不错
是之前几乎完全没了解过的题材,马来西亚弃婴舱。比较震撼的一点是可以和covid-19联系起来,昨晚导演映后也提到影片里一处源自真实数据的细节:疫情让弃婴增多了(因为各种性质的性行为都发生得更轻易)。还蛮喜欢里面对丽心和小曼间关系的刻画,以及米南加保女人、印度女人和华人女性三者在结尾的交汇。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
没感觉,有点平淡,可能是我对这种类型的题材不感兴趣吧
还可以啊
也就比想飞的女孩的导演聪明点儿
HKIFF49-1// 前摇有点太长了,感觉有些镜头可以不用停留那么久。看得出导演很想表达一些文化习俗上的内容,但有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有点突兀和没有表达完整,看起来怪怪的🫥 一直在猜测小曼的故事,结尾的反转确实挺意外,但回想前面的铺垫又觉得挺合理。怀孕生子从来不是女性的义务,堕胎权也应该掌握在女性手中。男的只管爽爽,然后拍拍屁股走了,真贱啊。多一星给这个社会议题。
#HKIFF 三星半。弃婴舱是很好的题材,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种族国家和Post-COVID的时代背景下。张吉安选取一种女性视角切入,对性别和母职的探讨杂糅着种族和宗教问题,其招牌式的魔幻/超现实段落(比如蜗牛和戴胜)和民俗部分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但也未必很有效)。总之我总幻想如果让怀斯曼从机构角度来拍一个关于弃婴舱的纪录片会不会更精彩?
APR/2025HKIFF49 第二部fish的角色设定有点太理想化了,而另一个女孩(怀孕的小妹妹)的演技看起来也有点尴尬,关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部分也是看得一知半解,而多语言混搭的台词让我好出戏。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
TIFF37 马来社会的弃婴收容背景及在此基础上女性议题和大马社会的多元呈现令人眼前一亮,但缺乏剧情走向的连贯性导致不时会进入到脱戏状态。
节奏太慢 拖死电影 每个画面的出现都要有原因啊 能3s讲完干嘛要30s啊 拍电影之前有没有想过拍给谁 要拍给女性要拍给马来西亚华人要拍给少数族裔 这个加点那个加点小火慢炖 最后锅烧烂了
#HK BroadwayFilm Center# 43. 3.6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6.17 SIFF 映后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2024TIFF 看了地母发现我去年也看了张吉安导演的作品,补个分
马来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女性共享着相似的命运。但本片既想呈现这种议题,又非常迷恋于拍摄巫术等民俗的东西。看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拍什么。
宗教仪式的社会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