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重的题材却表现得如此轻松而又有爱,导演、编剧、演员都有很不错的努力,本片导演乔纳森·莱文继《古怪因子》之后又一比较成功的低成本(800W美元成本)独立电影作品。
影片里的亚当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本片的编剧威尔·里瑟尔,而他现实中陪伴的那位好友,也就是塞斯·罗根。。。
安娜·肯德里克小巧玲珑的娇俏表现得恰到好处,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在《女仆》之后又演了个不讨好的角色,其实她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也许一个讨喜的角色就可以让观众对她好感起来。。。
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女友,这就是人生梦寐以求的。。。
看标签说是励志,一直以为高潮会是男主人翁发现自己患癌之后励志活好每一天的故事。
没想到,却是这样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让我淡淡的感受。
随着电影选择的这些哼唱的音乐声中,和亚当一起经历了强装平静的阶段,崩溃的阶段,慢慢康复的阶段。
让我第一次飙泪的,居然是亚当一个人坐在来来回回的公车上。
是的,那种安静,那种孤单,让我都快窒息了。
嗯,还好,有只狗陪着。
有个基友,能陪着一起泡妞,一起在同一个房子里面xxoo,一起剃头,一起换药。
还能在发现好友被出轨的时候义正言辞的呛她一顿。
是的,我同意热门短评里面那句,电影的高潮其实是在基友卫生间发现那本做满标记的书里。
这样的一个大手术,相信会是人生的转折。
所以,那么安静的喂狗,那么故作轻松的送亚当去医院。
所以才会在打麻药期间焦躁的问这问那。
其实我懂,你是在担心你醒不过来。
还好。
你醒了。
不过,疤痕真的挺丑的。
其实我挺怕死的。
看了这片,其实变得没那么害怕了。
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都是我们自己的。
祝愿所有受着病痛折磨的人们,都能快乐
主人公是个循规蹈矩的平常人,甚至是个生活有点糟糕的平常人。
老爸生活不能自理,老妈唠叨堪比唐僧,好友三句不离女色,同时和女友携手共创瓶颈。
这就他得癌症前的生活状态。
应该说,这是他所看到的自己的生活状态。
然后癌症改变了这一切,-加速了断了他和他女友的无果情缘,送来了更好的offer。
-无意中发现,其实貌似重色轻友的至交,一直在努力默默地守护着受病魔困扰的他。
--而那个不胜其烦的老妈的唠叨,其实只是一个孤独的无私奉献的妻子和母亲,渴求爱的回应的压抑和诉求。
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到可以利用一次和死神的擦肩而过,来换取翻看另外一面的机会。
《抗癌的我》《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炮友》这三部电影都是去年出品。
除此之外,它们分属不同类型,也并非来自同一国家……然而,相同的是:男主角都有一个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这样一个角色的设置显然是编剧有意为之。
就像某些电影将“同志”这一身份作为情节“反转”之用,“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亦是这些电影关键性的转折,甚至是情节矛盾来源。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所起的作用最重要,几乎它是一切故事(或者说事故)的起源。
就是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纳德不愿意和老婆西敏移民国外,西敏赌气回了娘家,父亲无人照顾,纳德只能请来怀了孕的女看护,后来女看护流产了……《抗癌的我》中,囧瑟夫饰演的男主角得了癌症,她的妈妈要来照顾他被拒绝了,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妈妈还要照顾爸爸。
至于像《炮友》这样的爱情喜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则成为一个正面的力量,不但女主角以此走入了男主角内心,而且男主角也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以实际行动追回女主。
“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这一角色设置,基本上都遵循了电影“欲扬先抑”的原则。
刚开始男主人公对这样的父亲总是无能为力,特别是在家中发生大事的时候,他们因为不能帮忙反而添乱,往往成为第一个被责备的对象。
主人公长久累积的负面情绪在那一刻爆发。
《抗癌的我》中男主角万般艰难之下告诉母亲自己得了癌症,母亲情绪崩溃,走进厨房,泡茶,“电视上说这个茶有防癌功效。
”“妈,可是我已经得了癌症了。
”母子抱头痛哭。
而父亲却仍然在饭桌上微笑着吃他的晚餐和药。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里,女看护第一天来就遇上父亲尿在身上,她打电话(我不知道在信仰至上的伊朗原来还有这样的咨询服务)问:“我如果帮助他换裤子,神会因此降罪于我么?
”后来,父亲又在一个不错眼的情况下跑出了家门……《炮友》里的父亲情形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会主动把自己坐着的男主角身边的座位让给女主角,不好的时候,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并且要去找早已经离异多年的妻子。
可是他们又是无辜的,羸弱的,没有任何杀伤力的,让人不忍心责备的。
因此,到了后半部,他们往往又都是电影的泪点。
《抗癌的我》中当男主角化疗无效,只能进行手术,而他有可能在手术台上永远醒不过来。
在推进手术室前,生死关头,一直没有多少戏份的父亲(这部戏主要讲男主角和另一男主角的情意,所以港版译名《风雨同路两支公》深得精髓。
)突然对他说:“我今天穿了新西装,口袋里子是法兰绒的,你摸摸看。
”依然是那一副天真神情。
男主角摸了摸,然后说:“也许你听不懂,但我仍然要对你说,爸爸,我爱你。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纳德要在法庭控告女看护将父亲绑在床上擅自离家,导致父亲摔伤,于是带父亲去医生那里检查。
面对态度冰冷的医生,纳德将父亲抱上桌子,年迈而患病的父亲乖乖坐着任纳德一颗一颗解开钮扣,露出肥胖苍老的身体……纳德的手停下来,又将纽扣一颗一颗扣回去。
他突然间决定了不要做这项检查。
《炮友》中一直照顾父亲的姐姐临时有事,父亲被送往纽约男主角这边来。
男主角在机场接到他,带他去吃饭,餐馆里等位的人非常多,他一个不错眼,父亲不见了。
再找到时,父亲又脱了裤子,坐在一张桌子前……这时男主角也脱下自己的裤子,坦然坐到父亲对面,众目睽睽下,两人吃起饭来。
于是周围人也从震惊逐渐回复正常,去忙自己的事情。
而对于男主角来说,也是在这一次,他第一次真正走入生病的父亲内心,听他倾诉往事,从他的往事中得到正面的力量,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爱情,勇敢追回女主角。
生病,又是这样长久得令人绝望的病,往往成为身边人负面能量的来源。
可当亲人失去自主意识,变得弱小、无助,需要倚靠你,你又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有的责备都是发泄,其实都与对方无关。
都是自己的迁怒。
也许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正视他们,让自己强大而爱他们,也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爱,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得正面能量。
电影不过就是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也许,会有另一个柳暗花明的出路。
亚当这个男人,从来不开车。
他也没想过有一天要去考驾照或者学习开车。
在他看来,开车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了,没有之一。
可当他拿到自己的癌症诊断书时,那50%的存活几率闪闪发光,他才发现,什么开车什么车祸概率,面对癌症时简直他妈的弱爆了。
更别说,亚当所患上的,还是一种不知道什么的罕见的背部神经瘤之类的癌症。
生活果真是个笑话啊,上帝这个操盘手并没那么听话或者那么有爱心。
他丢给了亚当一块正反两面的硬币,硬币落地,就是结局。
饰演亚当的,是《盗梦空间》里绅士十足的约瑟夫,人称囧瑟夫,白净柔弱,出镜便能赢得一票女孩儿的母性大发。
卡尔是他的好友,雄性激素蓬勃的汉子,络腮胡、大块头,两人就像一对活色生香的好基友,也难怪香港译名为《风雨同舟两只公》,尽管有点粗俗,但总比什么《抗癌的我50/50》,这种励志片名要好太多了。
因为,影片本来就不是什么豪情万丈的励志片,没有哭天抢地我该怎么办,也没有想着这若是生命里最后一天我又该如何自处, 更没有什么日益悲惨的化疗场景和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
在医疗保护完备的美国,囧瑟夫按部就班地进去化疗室,遇见两个乐观的癌症患者,开始类似“嘿,你好,我是琼,淋巴癌三期”的对白;或者心事重重地敲开心理治疗师的门,和配给的年轻治疗师成为神交的好友,在夜半崩溃时可以打电话诉说衷肠。
可是,一样逛书店,一样遛狗,一样去夜店的生活中,只有亚当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状态只是在勉强避免一蹶不振,而自己的样子已经活生生地像个伏地魔,自己的体力也在好容易用“癌症”为噱头哄回家的妞儿面前委实地一蹶不振了。
妞儿遗憾地翻下身来,这场景,简直是尴尬加无语。
这,才是亚当一件一件需要面对并接受的事情。
50%的几率,几乎就是博弈和重生。
尽管博弈前,亚当的生活也并不好。
老年痴呆的爸爸,唠叨强势的老妈,关系走到瓶颈的前女友,还有呢,估计还有一份收听率并不好的电台节目。
而死亡呢,通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东西,独立的儿子看到了一个渴求倾诉渴求爱的妈妈,一个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的好朋友卡尔,还有,自己的错误和勇气。
心理治疗师说,“你不能改变你的家人,但你能改变你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对了,他还收获了一份送上门的爱情,这样说或许不太好,可对于一个50%的博弈者来说,这几乎就是重生了。
50%的几率,让他走过了世界的另一端,和他那条退役的老赛犬。
舒服的是,影片干净柔和,并无过于煽情的背景音乐和让人无助的不适感。
最后,上帝的硬币落地,那个神交已久的心理治疗师挺着大胸脯敲开亚当的门,故事不言自明。
只是,汉子卡尔被赶了出去,这真是让广大腐女们伤心。
从《看电影》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和图片时就很有兴趣了,想不到拖了这么久才得以一睹庐山真面目。
总之,这是一部真心好看,有诚意的片子。
我想生活就是一个大大的讽刺,一个有着良好生活习惯的,遵守交通规则,因为害怕出车祸连驾驶证都不考的年轻人居然得了一种恶性肿瘤。
这是什么意思?
这样无迹可寻,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生活还怎么活?
当然,这只是一种发泄,生活,该怎么活还得怎么活,就看你的运气如何,同样是无数里挑一,只不过有的人是中彩票,有的人是得癌症。
亚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国癌症患者的生活全景,没用的化疗和心理疏导,说来就来的死亡,我们并不陌生。
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太正经的最佳损友,那个让你有想揍他的冲动,却又离不开他的最佳损友。
厕所里发现的书是温暖的催泪弹,其实只要想想他一直陪在身边,就已经足够感动了。
疾病能试出各人的真心,女友不可靠,本来脆弱的人顶不住这样的压力可以理解,背叛后又想吃回头草,才暴露了她的可恶。
而母亲,那个没病时能不见就不见的人,原来才是最坚强最爱你的那个人。
我想,一个要死的人,他的悲痛和他母亲的相比,到底谁更深?
菜鸟心理医生很可爱,颠覆了我们心中的那种形象,无论如何,真情实感比任何技术都更有用,更温暖人心。
死亡,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尽管本片试图拍得泪中有笑,但还是难掩其中的哀伤,最后亚当痊愈了,可是,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一味安慰剂吗?
豆瓣一直给我推荐这个,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
Adam的肿瘤位置和姥姥当年的一样,医生说成功率不到50%,就算是手术成功了也会瘫痪。
姥姥做化疗的时候家人一直瞒着她,把药瓶上的标签全部撕掉。
那时候经常看到妈妈在姥姥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抹眼泪。
当时大人们都不告诉我姥姥到底得了什么病。
只知道她每周都要去医院,回来后经常半夜呕吐,饭量也减少了。
有一天我问姥姥,姥姥你到底怎么了啊?
她说,姥姥得了癌症,嘘,你妈妈舅舅们都以为我不知道呢,他们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装作不知道。
后来跟妈妈说起这事儿,妈妈当场就哭成了泪人。
知道真相后我一直要求陪姥姥去做化疗。
看到Adam第一次做化疗在医院回廊里笑的景象,脑海里止不住的想起小小的我站在医院的回廊里看着悲伤的人、憔悴的人、苍白的人,人来人往。
看着妈妈搀着姥姥走进一间屋子,我在外面双手握拳来抑制哭泣。
因为妈妈对我说,如果我们难过,姥姥会更难过。
大人们坚持让姥姥做手术。
姥姥说,我都一把年纪了,做了手术又能活几年呢,而且瘫痪了不净给你们增添负担。
当时爷爷过世没多久,爸爸一句“妈,不管怎样,活着终究是不一样的。
”说服了她。
手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完成了,很成功。
术后一年的时间里我对姥姥的印象都是卧床不起。
但是她却像换了个人一样,对我说,难过什么啊,你看我癌症都要不了我的命,我命好着呢。
转眼十年过去了,姥姥从卧床,到坐轮椅,到自己能滑着轮椅走,到现在扶着墙壁上的栏杆能走很远,连当初她的主治医生都说跟奇迹一样。
昨天打电话回去,询问身体状况,姥姥说,健康着呢,还等着后年去美国参加你的毕业典礼呢。
当亚当被医生告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他平静的透着玻璃窗看着路上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当亚当被女友背叛他也只是问了一句你背叛我当亚当告知在他身上运动的女人他背疼的时候他也只是安静的躺在那里当亚当看到病友忽然的去世的时候也只是和心理医生说才意识到自己会死掉知道就要面对手术的时候亚当在开车之后才发泄出来自己的情绪才肯让别人知道他的恐惧他的不满他的脆弱而我不晓得我如何去表述我在看这部电影或者说看过之后的感觉家里有亲人近期被检查出和癌症类似的病情本来还有手术的机会但是因为身体太差只能维持做透析一边等转好一边等手术而半年以上的等待真的来不及医生告知我们的4个月以上就是老天给的了父母感慨才34岁如此年轻人又那么好对啊你看 亚当何尝不是呢不抽烟不抽大麻甚至不开车我不清楚这个世界的游戏准则我也越来越清楚不是好人一定长命不是付出就有回报我是一个宿命的有悲观情绪的人我不在相信世界末日可是我会把一个时间作为一个结点而在此之前我要做一些对得起自己生命的事情例如我要更多爱自己去运动去健康饮食我要自己看话剧听演出我要带着父母去旅游我要拍写真我要写更多自己想写的东西我要工作赚钱但是不走心我要学习另外一个专业我要让孙钱钱更幸福一些我要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活在当下只是我不在拿很多年以后的事情去为难自己也不拿过往纠结自己今天是妈妈节妈妈出去喝酒看起来虽然没在她身边但是很开心祝福父母健康长寿而亲爱的你们的亲人也一样我希望我身边的亲人也可以有电影一样完美的结局哪怕50%也可以呢而我除了给予祝福也无能为力希望自己更多珍惜且行且珍惜
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
从9月看到海报开始,就非常期待(原来我也是海报控)。
Joseph Gordon-Levitt和Seth Rogen 都是我很喜欢的实力派演员。
电影讲述的故事真的不算新颖,但拍出了新意。
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Adam被告知自己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癌症。
医生告诉他时,他说“A tumor? Me? That doesn't make any sense though. I mean.... I don't smoke, I don't drink.... I recycle." 是的,有时候我们总会经历这样毫无准备的坏事,并狠狠的抱怨到“为什么是我啊!
真不公平啊”女友听到消息后,表现出了要与他共度难关的决心,当时看到的时候还让我小感动了一把,这年头没结婚时,哪儿有女的愿意照顾一得了准绝症的男友啊。
结了婚,也没准会跑。
结果后来证明这女的还不是那么高尚,女友Rachel承受不了这一切,在一个画展时被Seth Rogen演的Kyle(Adam的好朋友)看到与另一男子激吻。
Kyle告诉了Adam, Adam很伤心,他爱的女人也因为这个该死的癌症离他而去了。
Kyle是我最喜欢的角色,Seth Rogen在以前的电影里,都是以搞怪出名,他的声音就很有喜感,今年早些时候的《Paul》,他给Paul的配音给那部片子增色很多。
好的喜剧演员演这种比较沉重话题的电影反而有时会更出彩。
Kyle在剧中绝对是一“损友”,在Adam重新单身后,带他去书店酒吧泡妞找一夜情,各种花言巧语把两位无知小MM骗回家make love。
Kyle虽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一副天天不操心的样子,但其实他才是真朋友,Adam一次偶尔在厕所看到Kyle偷偷在看《Facing Cancer Together》并且把很多页码都做了标注。
绝对真朋友!
还有Anna Kendrick饰演的一位还未毕业的shrink叫Katherine,她也不断地给Adam鼓励,让Adam知道一定还有希望,当然她24岁的年龄和美貌肯定也让Adam想入非非了,这都是后话。
最让我感动的是Adam在送去手术的时候,他和Kyle在车里的对话。
Kyle说他要把车先停一下,然后进去医院再去见Adam,Adam回他说进去医院后可能就直接被推进手术室了,所以可能等手术结束后才能再见到。
我们都知道,这个手术有超大的风险,很可能手术之后就见不到了。
然后两人未多说话,神情一拥抱,看到这儿瞬间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最后手术也非常成功。
是真的,如果不放弃,有信心,事情的概率就不是50/50,还是100/0。
写在最前面,中文名字翻译得让人毫无兴趣。。。
kuso说起C' est La Vie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boston legal第二季里的情节,D小姐爱上了身患绝症的D先生,他海外求医答应无论结局如何都把结果告诉她。
圣诞节的清晨,D小姐收到墨西哥小乐队的现场表演,她听得兴致盎然,当其中一人对她唱道C' est La Vie C' est La Vie的时候,她知道D先生最终还是死了。
这是他送来最后的礼物。
这就是生活,电影没有说教,没有树立标杆榜样,没有教人养生养心对抗癌症。
这就是生活,没人知道下一秒什么会降临,,即使你得了癌症,也可能把到妹,可能被劈腿,但更多的时候你蜷缩在床的一侧形单影只,这就是生活,你最好的朋友可能是个混球可他爱你,这就是生活,因为家人不离不弃就永远拿他们当备胎,这就是生活,我们都有自己的烦恼,没人规定你是新手,菜鸟就应该被原谅。。。
这就是。。。
生活。
2012-88
我发现只要沾上Seth Rogen的电影都会有点烂。对不起囧瑟夫
要是没有塞斯·罗根的荤段子和粗口,这片子就弱爆了。但这世界已经不能阻挡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那迷死人不偿命的微笑了。
死胖子没心没肺一整部,最后那本书还是蛮有泪点。
囧瑟夫一直适合的清新小文艺路线,小温情,小感动
套路式小成本文艺片。第一次看男主的片子,角色诠释毫无亮点,演技平平
没意思
中规中矩,基调明亮,JGL内心戏表现力不足,整体依然感人。3.5星
大年下的,我说看个喜剧吧,50/50片名看着隐约有幽默感,内容讲的是某人年纪轻轻得了癌症,然后在朋友家人鼓励下发奋图强抗癌。生活化的片头3分钟亲切感后,电影开始堕入无聊地狱,无聊啊无聊,讲故事是专门技术,该片导演显然失职。邪恶地想,一个人的不幸在他自身是天大不幸,在不相干者,只是一场戏
温情有余,深度有限
印象很深的镜头是亚当化疗后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回家。。眼神无助而飘渺。。喜欢一个人坐公交车。。就是因为这个时候能够什么都不想的完全放空自己。。。
我真的好讨厌塞里罗根 还有 这个剧本真的是 毫无亮点。。。
坏在配乐乱来,搞得全程小清新。
勇敢的说Get the fuck out of my porch! 小囧太Q特~看到最后怎么有种在看grey's anatomy 的错觉。。。
尚可
很不幸,躺家发烧那几天看了这个丧片,据说是编剧自己的亲身经历(丫可真够祟的),囧瑟夫还那样,温柔苦逼,塞斯·罗根那张臭嘴太招人喜欢了,我要快挂了,身边能有个这样的朋友,也不错。……人要识生死,而后知轻重,知轻重,方懂所谓爱恨结。
找不到合适的标签,恐怕真是小清新
整体不知道想表达个啥意思。虽不想看那种中国式对抗癌症的宣传片,但也让人感觉太没个重点了,到底想讲个啥?感觉演员演的都不到位,而且片子气氛做的不好。
无法引起我的共鸣,可能还是因为片子选的角度问题吧
最讨厌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