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颠覆电视剧的垃圾电影 完全胡扯的剧情 完全乱找的演员 我甚至开始后半小时都没找到以前的角色性格 都什么呀 老王卖瓜 还给电视剧版的自主加个结局 试问导演 电视剧的呢看过没?
我其实是一个忠实的《奋斗》粉丝,虽然是在不久前看完这部电视剧,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对我生活各方面都有一些影响。
随着《武林外传》《将爱》电影片相继亮相,我喜爱的《奋斗》要放进荧幕,说明我支持的电视剧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之前影片还没有在互联网上有正式版本,在豆瓣上看到甚多的负面点评。
我并没有报有太高期望来观看这部影片,只是简单地为了我喜爱的故事表示支持,好比喜欢周杰伦,会不看它拍的电影吗?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版本的《奋斗》,里面的角色性格都非常,正因为年轻人有很多种性格,为了达到”缩影“效应,尽可能让粉丝们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达到共鸣。
该影片中各个角色性格方面演绎地基本到位,如我们在电视剧里所看到的陆涛的个性,大男子,聪明;夏琳的独立,好强,又有女人味;杨晓芸的蛮横、虚荣心、小女人;向南的孩子气、阳光、坚强。
我没看过原始剧本,没有对角色在脑中有什么形状。
大部分都是从电视剧里面所提炼出来,再加上演员的更换,所以对电影版的《奋斗》多多少少有些排斥感和抵触心理。
我们大部分都习惯了佟大为式陆涛的憨厚但很犀利,而李晨却带有一些斯文时尚;也习惯了文章式向南的坏脾气带也爷们气,而郑凯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乖乖男,很难塑造好向南的”臭德行“”爱捉弄人“模样。
例如有一个镜头拍摄向南在晓云和夏琳面前一个玩拖鞋,然后在游泳池里自娱自乐,虽然是在完成人物的性格塑造,但起来总感觉怪怪的,太过牵强与刻意去表现人物形象性格。
我想这也是电影在人物特征表现方面很难如电视剧自然简单。
也许将董璇和李媛分别所饰演的夏琳与杨晓云放到原电视剧中,在观众还没有接触到马伊琍和李小璐之前,说不一定还能接受她们所塑造出来的温柔长发夏琳和叱咤职场的短发杨晓云。
正因为我们先看电视剧,翻版出来的东西都在很多方面失去原汁原味,让观众看起来就感觉有那么不和谐。
剧情方面吧,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电影和电视剧的模式不一样。
再说这是一翻版电视剧的电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原本三十二集的电视剧各方面演绎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来说说”奋斗“这两个字吧,这片名也许在以前也就是电视剧开播的年代放出来还会有一定影响力,可现在随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于这二字已经逐渐泛滥了,听起来如同家常。
但是在我们这群粉丝党中,这二字并不只是代表一种行动、一种激情。
它还代表着一部电视剧、代表着年轻、代表着陆涛、代表着我们自己。
天上不会掉馅饼,抽了电影票,只得乖乖回来写影评。
想半天题目,最后还是遵从观影第一感觉吧,就是矫情,比电视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情节七拼八凑,还有抄袭嫌疑,演员估计也是被潜出来的。
前头看到有人说这导演大哥8年内拍的电影没有上6分的,真难为他了,这片儿估计还上不了。
最喜欢郑恺演的向南,嬉皮笑脸的混日子,没什么大作为,却是全心全意的爱着杨晓芸。
他表演的痕迹很轻,在之后的见面会上也不难看出,他很真实。
这个杨晓芸,呃,比李小璐差远了,她在很多细节动作上的刻意模仿,加深了我对这姐妹的厌恶,还自诩文艺范儿,一有她的镜头我就想出去上厕所。
个人觉得李晨演的一般,不及《士兵突击》里的吴哲那样生动,也许是剧本的问题吧。
“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就记住这句陆涛说的,因为我怎么读都觉得是病句。
不过陆涛和夏琳的制服诱惑那一段很搞笑,情到深处没套了,陆涛带着手铐出去买套被当逃犯被报警了,逗死。
董璇有当女优的潜质。
吴旭和豆豆,大概顶替了华子和露露,一开场这俩人的分手party有抄袭《非诚勿扰2》的嫌疑。
和电视剧一样,电影走的也是青春励志路线。
也许是心中不再有梦,我就是觉着矫情,我就纳了闷了,怎么我就没那份激情呢???
平常一般不冒泡,这次是真的被雷翻了。。。
首先演员的选择上就让我不能接受:陆涛——一绝对的理想主义青年硬是要个中年农民工去演;杨晓芸——一时而野蛮时而娇嗔的小姑娘硬是被弄成了男人婆,初一看我还以为是何超仪呢,呃,但仔细一看何超仪比那个演员漂亮得多,有气质得多;米莱——我最爱的王珞丹啊,一富家女硬生生要一长相市侩的女的演,真是让人吐血;夏琳和向南的选角还是相当相当合适的,我给影片打的一分just for 董璇。
其次,编剧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我个人认为硬伤颇多:对陆涛一往情深的米莱竟然在大庭广众下奚落陆涛,旁边还配以女伴的白眼,说实话,虽然后面追出去了,虽然米莱抱着陆涛露出了不知是哭还是笑的表情,(跟大S的演法一模一样,还有夏琳的那条紫裙,是不是个WS婚礼上被风吹得凌乱的裙子也一样?
)但是,真的,我只看到了假惺惺,丝毫看不到内心的纠结与心疼。
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陆涛居然在职场、情场都失意的情况下,去求他那老爸,还说“如果我叫你爸呢。。
”(好像是吧)这个,人物性格激变啊!
还有那说会尽一切努力补偿、没有教子经验的陆涛爸,为了弥补,送了一玩具东风车而不是BMW或法拉利我就不说了,在面对儿子求助时居然没正中下怀地出手,还惺惺作态地说要儿子靠自己,无语。。。
还有细节,开篇整个一“三俗”啊,有必要么?
还是《里约大冒险》好!
呃,还有,忘了,总之我被雷得外焦里嫩,整个故事就是一个中年市井男人的YY。
关于奋斗,我们哭过笑过,一路走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豆豆的去世,结束她奋斗的征程,可是其他人却仍在这条道路上拼命奔跑。
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徐志森也在为弥补父爱而奋斗。
更不用说拥有一身才华的陆涛、夏琳。
没有了华子和露露,新加入的吴旭和豆豆也一样奋斗。
杨晓芸变身女强人,向南成为老婆背后的五好男人。
陆涛不愿意依靠自己有钱的老爸,在工作单位得不到赏识,被排挤,创意被人抄袭。
夏琳,依旧在为自己的法国时装梦想努力。
很平淡的故事,很细碎的生活,被微小的事情感动着,被春天里无尽的幻想开心着,被生命的消逝悲伤着,被理想的实现鼓舞着。
这是一部充满小喜感和无厘头的电影,在最后的最后又充满着感动。
虽然主角是陆涛和夏琳,但是因为向南的出色表演,他与杨晓芸的爱情成为影片的亮点。
去掉对原著的幻想,去掉对电视剧版的怀念。
这部电影不失是一部好电影,这不是任何版本的奋斗,因为,石康大叔的本子已经被四位编剧改的毫无踪影了。
如果大家要看这部电影,不妨在观影之前默念三遍“ 佟大为 王珞丹 马伊琍 神马的通通都是浮云,安静观影,我心宁静。
”(PS:陆涛和米莱合唱的主题曲很好听,向南的舞蹈很有爱)++++++++++++++++++++++++++++++++++++++++++++++++++++华丽丽的分割线题外话:这部片子是期待很久的,看过李晨的专题报道,是一个很有才华勇敢奋斗但是星途并不平坦的男人。
喜欢董璇,从看见她的第一眼就非常喜欢。
因此,这部打着真实奋斗噱头的片子着实让我期待很久。
但是期待越大,失望就越大。
反而,最后的最后,喜欢上了扮演向南的这个演员。
这不仅仅是《奋斗》电影版,它是宝刚大叔N部电视剧的交叉感染物,另外又不幸的受到了《非诚勿扰2》的核辐射了吧。
见面会上原本很想问问导演,石康看完这部片子是神马感受。
我并不擅长犀利的批评,但是我仍然忍不住的想说,剧本被改编的好烂哇。
看这部电影,大概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电视剧给我们脑海留下的深深地印记,什么模样的米莱,什么样子的陆涛、夏琳。
大概是剧组启用许多年轻演员的缘故,有些对话显得生硬无力,杨晓芸你干嘛要捂着嘴巴趴在向南的怀里哭,虽然你说表演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带有本色意味,但是现实当中你也只有撅起嘴巴拧着眉头这一个表情么。
你知道当你在机场呼唤向南的时候,是多么美丽,可是除此之外永远看见你的都是一个拧巴的杨晓芸。
李晨和董璇应该一点儿也不相爱吧,我一直试图去寻找你们在电影中的爱情,可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你们是在因为演戏而演戏。
倒是那个一直认为有些小拧巴的杨晓芸,竟然觉得她是真爱向南的,至少,在电影里是这样。
导演创作的时候大概是受到婚姻保卫战的影响吧,向南简直就是黄磊的翻版。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购买婚姻保卫战的剧本版权,只不过是借用了陆涛向南他们的人物关系,应该压根儿不用购买石康大叔版权才对。
我没有看过石康大叔的奋斗原著,所以对吴旭和华子到底是谁应该出现或消失不敢妄做评论。
不过东方饰演的吴旭还是非常成功的,充满喜感的角色,又是很悲情的角色。
他可以高傲的说我上面有人,他可以写下去伊拉克排弹的理想,他可以笑着对朋友说看见你们长大了我很高兴,他可以在大家兴奋看着各自两年前写下的理想的时候安静的说:“还有一个人的。
”电影逻辑关系混乱无比,主角一会出现在自己家里,在没有时空切换的概念下又出现在朋友家里,或许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剪辑的生硬而混乱。
男女主角闹分手后,女主还辛苦的替男主洗车,和自己的闺蜜坐在车里安然的谈着理想和未来。
拍摄地点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可是操着一口北京话的米莱和杨晓芸依旧未变。
完全可以发现导演在与电视剧版的《奋斗》纠结。
似乎演员在表演上也力图向电视剧版靠拢,可是又完全不对味,似是非是,反而什么都不是。
关于米莱,真的是什么都不想说了,大家自己去看好了。
你们会哭的…….
其实这不是一部会怎样让人失望的电影。
因为之前有太多这样胡乱标榜粗制滥造的影像摆在那儿,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够自觉地调低自己的期待值。
就是冲着去玩儿玩儿的态度看的呗,时尚、励志、青春、欢乐一点就ok了。
植入广告做的很不错。
量多,但是不张扬。
至少在大多数观众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特别是vans的植入,没有明晃晃的广告牌儿,就直接产品植入。
那个翻杂志时的化妆品,在一个小特写和随便一个问题之后立马扯到剧情来;既使得谈话变得生动,也起到了植入的效果。
其实现在的国产片植入也渐渐的学得聪明了起来,想起1、2年前的那些视觉系广告大片,真是让人欣慰。
个人觉得陆涛设计的那个社区应该做成一个房地产的软广告。
搞房地产的人有钱。
拉到了房地产公司的赞助,就完全不用辛辛苦苦的去植入那个可怜的中华牙膏了。
完全的电视剧拍法。
也没有神马主线和顺畅的高潮。
特别是开场戏,剪辑,配乐做的实在很不实在。
虽然能够理解导演想把一切做的轻松活泼时尚。
相比之下,杜拉拉的那种mv剪辑都要做的比这个好。
后面真是有些被触动了。
什么【为什么你一定要赶我走,因为我不想失去你】、【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我,朋友永远在我身边】。
神马各式各样的最求梦想努力着的镜头。
神马满嘴的【奋斗】。。。
虽然明知烂俗的要死,可是真的会不知不觉的被触动。
真有种当初看电视剧时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也正是我最鄙视和感到恶心的。
从开始到结束,它就不断的在用【奋斗】来挑逗你,来感化你。
而且怕你从剧情里面感受不到,它要让演员们时不时的大声说出来。
直白的名字就是这个电影的一切。
除了【奋斗】,他什么都不是。
贩卖奋斗就和贩卖纯洁一样都他妈让人恶心顺便说一下,那个预告片里面也出现了的陆涛说的【奋斗、拼搏、努力】的剪辑做的给力,虽然只有3秒钟。。。。。
还有就是最后字幕时的奋斗vcr,赤果果的冲着【将爱】去啊。
虽然效果不错,但也真他妈让人恶心。
今年也许可以算作中国电影市场翻拍元年,翻拍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不但成为惯例,《武林外传》《将爱》票房的轻松过亿似乎预言了这一套路圈钱的轻快便捷,但恕我直言,我很悲观的预测电影版《奋斗》将成为第一部翻拍滑铁卢的典型。
其实将人气电视剧翻拍成电影,是成熟电影市场的一种比较惯常的套路。
不过,奇怪的是,好莱坞和欧洲电影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大概是电视台和电影公司泾渭分明,版权难以厘清的缘故,所以这么多年也就只看到《欲望都市》等少数几部热门剧集被翻拍成电影。
不过,在日本电影市场,这个就成了最热门的电影卖座要诀,只要不是拍得太糟糕,都能轻松登上年度票房十强榜,2005年之后,这样的趋势更是越演越烈:2005年票房十强中第三第五的《交渉人真下正义》《容疑者室井慎次》都是人气电视剧《跳跃大搜查线》的番外篇电影版;2006年票房十强中的真人电影冠军《海猿2》是人气电视剧《海猿》的电影版;2007年的《律政英雄》、《西游记》和《不公平》分别是当年票房十强的冠军季军和第九名;2008年真人电影票房冠军《花样男子》也是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2009年的票房冠军《菜鸟总动员》又是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到了2010年,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甚至包揽了票房十强的一半,《海猿3》拿下了真人电影的冠军,《跳跃大搜查线3》则拿到票房第三,还有《交响情人梦》分拆成上下两集上映,总票房达到了78亿日元(相当于6.3亿人民币),《要人警护官》的电影版因此也照样画葫芦分拆成两集,上集在去年上映一举拿下38亿日元,下集将在今年上映,两集总票房应该会超过至少70亿日元。
这样看来,从2006年到2010年,日本的真人电影票房冠军已经连续五年被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所垄断。
如此多的翻拍电影版,当然也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山下智久的《诈欺猎人》票房就不如预期,米仓凉子的《交涉人》,《求婚大作战》的剧场版也不算太成功,最典型的大概要算刚刚翻拍今年上映的《白夜行》电影版,在东野圭吾如此人气的名著加人气电视剧的铺垫下,翻拍成电影不但没有获得一次票房冠军,首周票房竟然未入五强,第二周更直跌到第九名,第三周就跌出十强之外,绝对让人跌破眼镜。
为何有些电影版能够大成功,有些却遭遇惨败呢?
不如总结一下这些翻拍电视剧电影的成功之道吧:1、原班人马主演是先决条件。
以上上榜的剧场版电影全部是电视剧的原班人马主演,保证了电视剧观众的不流失,想要在电影版中换人马需要超强的剧本与导演来控制,今年惨败的《白夜行》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马上就要上映将电视剧演员全盘换掉的电影版《奋斗》只怕就要自求多福了。
当然有人会提出2005年日本本土票房第六名的《电车男》了,《电车男》的演员与电视剧版的确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班子,不过那部作品的电视剧版反而比电影版迟一个月才播出,电影版更主要是借原著小说的人气而受瞩目。
2、利用电视剧的人气角色,重新演绎不同的故事。
《海猿2、3》、《跳跃大搜查线》、《不公平》都是沿用这样的套路。
从这点来说,系列剧更容易翻拍成电影,所以《武林外传》是典型,换言之《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炊事班的故事》翻拍成电影,成功几率比较高。
3、紧接电视剧末尾情节,发展出新的情节。
《要人警护官》的电影版是典型。
《要人警护官》是在电视剧拍摄时就考虑到要拍摄电影版,所以末尾埋下了深深的悬疑,勾引观众期待电影版。
这个阶段估计因为国内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模式,暂时还无法移用。
4、2+3的混合模式《花样男子》和《交响情人梦》都是根据电视剧结尾的设定发展新情节,电视剧的主角都是在电影中才完成从情侣到夫妻的转变,但其实质还是用原来的角色重新完成新任务。
5、不要试图用电影版来重新讲一遍电视剧故事。
《白夜行》的惨败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当然要是你拍《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就不在此例之中。
所以电影版《奋斗》就会很尴尬,你要是说新故事,观众还不认为电影主人公就是陆涛什么的,但你要重新演一遍电视剧故事,只怕观众又会挑剔“凭什么啊”6、剧场版的故事情节必须简单单一,但角色性格必须符合电视剧的设定。
正好前几天在小西天重看《花样男子》剧场版,发现故事非常简单单纯,但是角色性格牢牢跟随人气电视剧不做改变,故事模式俗套,但一样能给观众励志、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和看电视剧版保持了通感,所以觉得过瘾。
7、必须最大程度发挥电影的优势,将场景与视觉效果全面提升。
一定要让观众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值回票价,所以《海猿》《跳跃大搜查线》都在爆破打斗场面完全升级,务求给予电影观众在小荧屏上无法达到的震撼视觉效果。
或者设置豪华的场景,《花样男子》为何要将故事设定在香港、京都、南岛等四个完全不同景观的地区,就是这个道理;《交响情人梦》更是将法国美景来了一个打包贩卖。
相比之下,《将爱》、《武林外传》虽然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前者远赴西班牙取景,后者也升级了场景,但都不够下血本,无法令观众观影后产生强烈印象的影像效果,达到口碑相传的目的。
8、将人气电视剧的配角升级成电影主角发展新故事。
2005年的《交渉人真下正义》和《容疑者室井慎次》都是根据人气电视剧《跳跃大搜查线》中配角衍生出来的番外新故事,2009年的《鉴识米泽守事件簿》是人气电视剧《相棒》中配角衍生出来的番外新故事,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
国内的导演翻拍电视剧多了也可以考虑这种形式。
只是现阶段似乎还不太现实。
以上几点总结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实际操作时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具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写类型片套路剧本的编剧,而这点恰恰是华语电影所最匮乏的。
几年前,和某电影宣传公司老大聊电视剧翻拍,还被认为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到2011年,翻拍电视剧明显已经成为电影揽金的最快方式,2011年也堪称中国电影翻拍人气电视剧的元年,只是每部人气电视剧翻拍都会疯狂揽金吗?
且看哪一部会成为第一个杯具吧。
希望不会是这部电影版《奋斗》
想说几个事儿。
1. 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电影的英文名翻成Stand By Me,看完李晨的比赛演讲明白他说的是要年轻人回到“在一起”的状态互相支持,这样的奋斗才有动力,才有意义。
其实要车要房要钱都是手段,最后要达到的目的不就是和身边的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吃饱,穿暖,再时而满足一下我们小小的浪漫情怀么。
2. 电影结尾有个外国闺女说得挺好的,“我为家人朋友奋斗,为爱情奋斗,但永远不会为工作为事业奋斗”。
陪自己一辈子的,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永远不是工作,不是学习。
我们总是为了“正事儿”烦心而把怨气发到家人,恋人或是朋友身上,总是起早贪黑不顾身体得忙学业忙事业,总是把梦想摆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却不知道,在追梦的路上,我砍掉的不是荆棘,只是一个过分操心爱唠叨的妈妈,拼命地张开臂膀想要袒护我;我拔掉的不是杂草,他只是一个希望我比谁的都健康快乐的恋人,无处不在地出现只是因为喜欢我,我除掉的也不是害虫,它们只是些稀奇古怪的兴趣爱好,偶尔蹦出来想要给我紧绷的精神松松土。
3. 杨晓芸想当女强人就看不起向南的“不正当”创业点子,陆涛顾着他的事业希望夏琳支持他就忘记了夏琳在遇到他之前也有自己的梦想。
但所幸他们都在故事的结尾意识到两个人相处从来都不是围着一个人转的。
没有人生来就为谁而活,两个人在一起再简单不过就是互相扶持。
他们想明白了,我们想明白了吗?
找个老公养我吗?
算了吧,真拿自己当只狗啊?
找个老婆养着吗?
算了吧,真拿自己当上帝啊?
尊重,理解。
我们真的明白或是做到这几个常常挂在嘴边的字了吗?
4. 夏琳离开,陆涛奋斗,“两年后”大家都功成名就。
但生活中,两年不只是一行字,几个车水马龙的镜头,最艰难的过程电影从来都表达不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爱看电影,却永远更爱生活。
完,复习考试去。
虽然我是披星捧月的80后,但这顶大帽子也不能当饭吃不是。
其实看这样的的片子,更关心米莱一个人的奋斗。
至少我觉得在电视剧里,她可能是唯一一个以失败者出现的角色。
多少显的悲情。
而电影里,则被定位成了一个配角的配角。
两次出现,都是可有可无。
最后的背景,也给定位成一个老朋友。
也就彰显出陆涛他们感情的不自信,完全没有办法好好的处理和米莱的关系,只能以逃避的方式来表达。
片子里陆涛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到如此的地步。
我真不知道,是不是和同事的冲突都需要通过打架的方式来调节,和自己女朋友吵架需要买醉来解决。
如此,再怎么样也不算是成功吧?
就如同把米莱给边缘化一样,片子充满了一种纠结的感觉。
自我奋斗和他人的帮助之间,是否可以有个很好的平衡。
电影里没办法给出,现实亦是如此。
电影版《奋斗》和电视剧版的《奋斗》都有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住所。
这本身就是个梦,不用北京城,就是房价不那么离谱的烟台,你能随随便便就找到一个这样的住所?
而且,装修是不花钱还是怎么滴。
所以《奋斗》本身就是个梦。
相比奋斗,我更爱石康写过的《晃晃悠悠》、《一塌糊涂》(没记错名就是这个),更接近真实的青春,对于那些经历过青春的人会有同感,正在经历的人会有启迪。
《奋斗》本身为少男少女构筑了一个梦的乌托邦,说白了就是逃避现实,电影版比电视剧版还要稍好一点,陆涛也经历了在公司被人瞧不起的遭遇。
不论是哪一版,我最爱的都是向南,一是演员演的不错,电影版里最大的亮点我认为就是向南。
二是,向南多像我们的同学甲乙丙丁,他们可以对老婆好,可以挣一点点钱,可以下决心奋斗,嫁给向南和陆涛哪一个会更幸福。
其实电影还是比想象的要好一点,看完电影,同学看完感慨“电视剧版这样的经典无法超越”呵呵,从美国回来的徐志森送给陆涛哈尔滨银行的信用卡。
沉迷的孩子,都醒醒吧。
今天笑点特低。
这根本是部坑爹的片子嘛!剧本太烂不说,画面过渡的都好奇怪!演员表演也很水,三个男演员还好,女演员们都是来打酱油的是吧!尤其是演杨晓芸的,我们丫都欠你丫好多好多钱是吧!要不怎么说话都咬着牙根呢!最后想说一句,马导您不愧是烂片之王,敬佩之极!!!
我本来以为我给三星已经很昧着良心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给五星,这世界就是个浮云啊~~~
这种电影也好意思拍。。。。。。
个人觉得比电视好看~~~~陆涛那段即兴发挥很感人!!
必须给个五分平衡一下。良心话讲比电视版更发人深省。问题是全剧只看得上李晨的演技。。。别的几乎都不能看。还有那段床戏挺逗的。
有梦想 并不代表你可以任性 可以自私 可以放弃爱你的人
那是董璇
人跌倒了 就要自己爬起来
和电视版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却另有一番精彩。。。
演员不行 但是剧情还是可以低
冲着李晨去看的 以及这片里都是感情戏何来奋斗的桥段。。。一闪而过就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了╮(╯▽╰)╭
电影的好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今天。。哦 不对 昨天 昨天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为李晨最后的演讲,给它4星
到底不是电视剧...有点紧凑的...但还是可以的么...
就为了一句话必须5颗星啊,我老爸姓陆不姓徐。
话说,我是冲着李晨才来看的,没看过电视剧版的人,飘过。。。
没看过电视剧也没看过小说。只能说,作为电影真够次的。
【越被人嘲笑的梦想,越有实现的价值】
马伟豪!你老在拍个什么啊?确实难以相信这部电影是你老人家的手笔。你还是编剧?你让石康情何以堪啊。当然演员演出表演有点过猛的原因,让整部电影看上去有点舞台剧的感觉。到时候最后那些各行各业的采访算是接地气。植入广告太明显了。马老师,你用这部电影证明了还是当年《新扎师妹》的你帅。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