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贾法·帕纳西,坎布兹亚·帕托维
主演:坎布兹亚·帕托维,玛利亚姆·莫哈达,贾法·帕纳西,哈蒂·赛义迪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13
简介:在海边一所终日窗帘紧闭的隐秘房子里,一个隐居于此的剧作家终日与他的狗为伴。而这样的宁静突然在一个夜晚被一个逃到此处的年轻女子所打破。她想在此避难,不愿离开。然而黎明降至,另一不期而至的事情改变了一切。详细 >
作为一部自救电影,比<阿里郎>积极多了。创作状态也还行。加油!没有人能阻止任何人创作。
遮不住,就还是继续。3.5
片源有问题,只看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想要找到完整片源的决心。不确定全看懂,能够理解有隐喻和虚构设想,凭直觉觉得该打三星及以上,但真的有点闷,开始一个静止铁窗镜头就用了4分10秒,所以还是三星吧。
女人的角色好像比较暧昧,导演和作家直到最后一起离开,他们一直都不在同一层叙述空间内,而女人则能够在这两个彼此异构、想要互相吸纳的平行空间中游离,说明只有她是“纯虚构的”,所以她不能离开这个房子(创作的空间),最后一个镜头观众被指代于女人的视点中,观众成了一种“虚构”。
3.5//好像在伊朗电影的范畴里 形式高于内容而存在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 至少还存在创作//也惊叹于帕纳西在禁拍之后的创作欲望 或许禁止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在狭小空间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注意到电影除了空间外的其他方面
3人饰1角
来势汹汹,观众自开场就被关入牢笼。当窗帘被闯入者一一扯下,导演信步出场。十多年后的作品里也还是能听到导演反问“为什么我要离开”,他一直都有答案。当门被撞开,镜头开始晃动。总有闯入者不容抗拒,直直穿过他的房子,如同穿过他的摄影机。如果作者都不能控制自己的作品和其中的人物,谁能?
伊朗政治语境下的《被占据的住宅》;贾法·帕纳西惯用的虚实对接手法,虚构与现实的互补嵌合;结构精妙,首尾呼应,环形封闭内部的屡次打破障碍——拉上窗帘,强行闯入等;帕纳西创作力不减,但着实看得昏昏。
理解不了,现实与虚幻
不要“问”
导演被困在自己的国家,但所有人都通过他的电影看到了他的国家,这是特别奇妙的事。从前我们只能从国际赛事中看到发达国家以外的他国人,比如我们看朝鲜运动员看罗马尼亚运动员,就像很多年前别人看我们的运动员。终于他们在中国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正如我们在导演的电影中看到了他的人民。人民都是一样的智慧与良善,这是所有有人文追求的电影唯一想表达的中心。
虽然看片中途睡了好几觉,依然感觉形式很酷炫的样子!待重看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趣,是连贯的。但中间的叙述非常平淡,要很耐得下性子看
必须对导演的创作诉求达成认知,才能体会到它的奥妙。继承“虚实”衣钵-生活与影像合二为一。开篇(隔着栅栏的)固定长镜头(以拉窗帘作结)-封闭。狗在伊斯兰教中是不洁之物-引出导演与政府的对立性,包括房内的狗、女人、作家。
耐性啊,一百分鐘看戲的觀眾跟被禁二十年拍戲的導演相比,小巫見大巫啊。。。
挺实验性的电影。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与线索的再创作。前半段的故事性挺精彩,后半段绝对个人,实验性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电影生涯和创作环境,那就难以理解里面各种联系。独立空间的独立创作,哦!伟大的创作!
看完电影回味了两个小时,不止剧本得奖实至名归,也值得一个导演奖!故事呈现的简直太棒,走到铁门后窗帘拉上,观众即被幽闭,直接震撼我!故事的悬念和矛盾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变化,到导演出来,渐渐发现居然是一个嵌套的故事,转换的过于完美丝滑,以及一处在海边倒退的隐秘调皮的twist。幽闭的红,自由的绿,以及最让我迷惑的镜子效果ever,也许隐喻永远能造就意义,导演牛,实在是牛
半道看出点林奇的意思来。完全不是帕纳西以前电影的范儿,有标本意义。
是怪我不能完全懂
固定镜头开场四分钟就爱了,恍惚有种阿巴斯的影子。后面导演乱入打破纬度的确惊奇。看完是否可以理解为隐喻伊朗政治环境,画和电影海报是艺术,遮住和见光是导演创作和女性内心的外在表达,导演创作见不得光,女性想挣脱重见天日。最后女人和导演走入大海自杀也许就是政治环境最终的暗示。电影由开始的一人一狗一房二维模式进入女人闯入后的三维,当导演乱入后进入四维,创作意图才开始初露峥嵘。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作为一部自救电影,比<阿里郎>积极多了。创作状态也还行。加油!没有人能阻止任何人创作。
遮不住,就还是继续。3.5
片源有问题,只看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想要找到完整片源的决心。不确定全看懂,能够理解有隐喻和虚构设想,凭直觉觉得该打三星及以上,但真的有点闷,开始一个静止铁窗镜头就用了4分10秒,所以还是三星吧。
女人的角色好像比较暧昧,导演和作家直到最后一起离开,他们一直都不在同一层叙述空间内,而女人则能够在这两个彼此异构、想要互相吸纳的平行空间中游离,说明只有她是“纯虚构的”,所以她不能离开这个房子(创作的空间),最后一个镜头观众被指代于女人的视点中,观众成了一种“虚构”。
3.5//好像在伊朗电影的范畴里 形式高于内容而存在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 至少还存在创作//也惊叹于帕纳西在禁拍之后的创作欲望 或许禁止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在狭小空间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注意到电影除了空间外的其他方面
3人饰1角
来势汹汹,观众自开场就被关入牢笼。当窗帘被闯入者一一扯下,导演信步出场。十多年后的作品里也还是能听到导演反问“为什么我要离开”,他一直都有答案。当门被撞开,镜头开始晃动。总有闯入者不容抗拒,直直穿过他的房子,如同穿过他的摄影机。如果作者都不能控制自己的作品和其中的人物,谁能?
伊朗政治语境下的《被占据的住宅》;贾法·帕纳西惯用的虚实对接手法,虚构与现实的互补嵌合;结构精妙,首尾呼应,环形封闭内部的屡次打破障碍——拉上窗帘,强行闯入等;帕纳西创作力不减,但着实看得昏昏。
理解不了,现实与虚幻
不要“问”
导演被困在自己的国家,但所有人都通过他的电影看到了他的国家,这是特别奇妙的事。从前我们只能从国际赛事中看到发达国家以外的他国人,比如我们看朝鲜运动员看罗马尼亚运动员,就像很多年前别人看我们的运动员。终于他们在中国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正如我们在导演的电影中看到了他的人民。人民都是一样的智慧与良善,这是所有有人文追求的电影唯一想表达的中心。
虽然看片中途睡了好几觉,依然感觉形式很酷炫的样子!待重看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趣,是连贯的。但中间的叙述非常平淡,要很耐得下性子看
必须对导演的创作诉求达成认知,才能体会到它的奥妙。继承“虚实”衣钵-生活与影像合二为一。开篇(隔着栅栏的)固定长镜头(以拉窗帘作结)-封闭。狗在伊斯兰教中是不洁之物-引出导演与政府的对立性,包括房内的狗、女人、作家。
耐性啊,一百分鐘看戲的觀眾跟被禁二十年拍戲的導演相比,小巫見大巫啊。。。
挺实验性的电影。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与线索的再创作。前半段的故事性挺精彩,后半段绝对个人,实验性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电影生涯和创作环境,那就难以理解里面各种联系。独立空间的独立创作,哦!伟大的创作!
看完电影回味了两个小时,不止剧本得奖实至名归,也值得一个导演奖!故事呈现的简直太棒,走到铁门后窗帘拉上,观众即被幽闭,直接震撼我!故事的悬念和矛盾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变化,到导演出来,渐渐发现居然是一个嵌套的故事,转换的过于完美丝滑,以及一处在海边倒退的隐秘调皮的twist。幽闭的红,自由的绿,以及最让我迷惑的镜子效果ever,也许隐喻永远能造就意义,导演牛,实在是牛
半道看出点林奇的意思来。完全不是帕纳西以前电影的范儿,有标本意义。
是怪我不能完全懂
固定镜头开场四分钟就爱了,恍惚有种阿巴斯的影子。后面导演乱入打破纬度的确惊奇。看完是否可以理解为隐喻伊朗政治环境,画和电影海报是艺术,遮住和见光是导演创作和女性内心的外在表达,导演创作见不得光,女性想挣脱重见天日。最后女人和导演走入大海自杀也许就是政治环境最终的暗示。电影由开始的一人一狗一房二维模式进入女人闯入后的三维,当导演乱入后进入四维,创作意图才开始初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