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歌曲极多, 两位女主嗓音都很有唱功,风景配得上主题,极其美丽。
However,关于主题,为什么我不能认可他们的观点呢?
来我看来,本片完全证明了:男人和女人对ONS或者sex承受的风险和愉悦是完全不等对的。
影片看似塑造了一个坚强乐观受三个优秀男人喜爱的女孩,开了一辈子心爱的旅馆,到老了老了,三个老男人抢着认女儿。
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她一辈子的爱情在几天之内完全用光,孤独一生。
三个风流快活的男人尽管放弃了真爱,但他们仍继续追求创造自己辉煌至极的事业,而女主独自一人产子带大孩子,终生就做了个开小旅馆的,这三起风流对女人造成的代价太大太大了。
尽管有闺蜜尽管有个小旅店,但单亲妈妈养活自己孤独一生难道是件幸福的事儿?
在我看来,一个女孩儿在连续几天内分别和三个男人上床,只能用水性杨花来形容了。
而真正能幸福的女人一定是要找个能进入婚姻,经受住时光折磨而爱不褪色的爱人。
最后女主一辈子辛苦,自己先挂了,三个根本没有抚育孩子的爸爸却能看见女儿结婚,生子。
试问到底是谁更幸福?
这个改编自百老汇舞台剧的电影,我实在爱不起来,这完全是女人的意淫。
外婆的角色不太有用,而且年龄上甚至比女儿一辈的老太婆还年轻,真是匪夷所思呀!
终于把妈妈咪呀2看完了,就在这个周日下午。
08年初看妈妈咪呀时,快乐得难以自已,快乐的情节想跳舞,感动的情节就落泪,整整两个小时的情绪都紧密地被旋律带动。
因此爱上ABBA,加上之前因影视剧爱上的QUEEN,'N Sync,都让我愈发地对那个遥远的年代着迷。
很爱歌舞片,很爱音乐剧,从很小时就有迹可循,近两年才算固定爱好。
而妈妈咪呀尤其令我快乐,它并不是个现实的剧情,你很难在生活中看到如此牵强的剧情,可也恰是这样无中生有的点唱机式音乐,呈现出那样极致的勇敢,彩色的热情,大胆的样子和灿烂的日子。
还让我忍不住心怀感恩,感谢这世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努力地编剧本串歌曲让一切剧情化,他们认真地筛选出心中的曲目想要给观众呈现他们心中的快乐,他们不遗余力的编舞、取景、选角只为了让这些选出的曲目在听众心里最大化地共鸣。
你们做到了,我感受着影片传递的快乐,体会着歌曲传递的感动,隔着荧幕、隔着时空、隔着距离,在这个周日下午,和你们每个人的心、和ABBA,达成了共鸣。
Andante andante~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不曾了解也从不好奇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曾经历过什么很多年前和朋友看过《妈妈咪呀》中国版的歌舞剧,在去看《妈妈咪呀2》的电影点映前特地看了一遍第一部的电影版。
提到《妈妈咪呀》,不得不先介绍下ABBA乐队—— 《妈妈咪呀》改编自百老汇以瑞典乐队ABBA歌曲为基础写出的音乐剧,而ABBA是瑞典的经典流行组合,成立于1972年。
ABBA乐队的名称来自于四名成员的姓名前字母的缩写的组合,这两男两女在事业走上坡路时曾是两对夫妻,在事业开始下坡时又分别劳燕分飞,是流行音乐史上著名的夫妻组合也是著名的离婚组合。
ABBA虽于1982年解散,却留下了数十首经典歌曲,传唱至今。
《妈妈咪呀》1999年伦敦西区爱德华王子剧院首演,据说,首次上映就让伦敦交通为之瘫痪。
此后,这部经典的歌舞剧曾先后在40多个国家、超过240座城市演出,观看人数超过4200万,在百老汇演出时间超过了《音乐之声》,被称为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经典之作。
而《妈妈咪呀》便是根据这部经典的歌舞剧改编的电影版本。
《妈妈咪呀1》的故事并不复杂,女主人公Donna的女儿Sophie在结婚前想解开自己的心结——知道谁才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以妈妈的名义偷偷将妈妈当年的三个情人请来,在美丽的希腊小岛上,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充满温情的寻父记。
因为之前看过歌舞剧版本,可以说,《妈妈咪呀1》电影版对舞台剧中的场景和细节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不过,虽然第一部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皮尔斯・布鲁斯南、科林・菲尔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四大巨星加持,但说实话,看惯了成熟内敛的“梅姨”,再看片中她饰演的动不动就扭动腰肢、说跳就跳的中老年热血妇女,不但没有被感染,甚至觉得有点尴尬……写到这里的时候转念一想,或许再过二十年,等我到了片中Donna的那个年纪,再回看这部电影,或许又会是另一种心境。
《妈妈咪呀》这部电影,年轻人大概看的是热闹,而同样经历过年华逝去、岁月变迁的父母那代人看,可能又会有另一番感触吧?
横跨了大半个北京城赶到《妈妈咪呀2》提前点映的影院,因为路途遥远,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10分钟,错过了电影的开场。
落座时,正好赶上年轻时的Donna与Harry(年轻版的“脸叔”)在旅馆中相遇的一幕,随即展开的约会、歌舞场景一气呵成,非常具有观赏性。
与第一部“高龄”大牌撑场不同,《妈妈咪呀2》的故事结构以双轨推进——既是第一部的前传,也是前情的后续——在讲述身为母亲的Donna年轻时如何与Sophie的三位“父亲”相识相知的同时,也描写了在母亲去世后,女儿Sophie如何独自经营旅馆、迎接内心的成长。
个人认为,与第一部相比,《妈妈咪呀2》的情节更加丰富,歌舞的嵌入也更加自然,随着故事的深入,Donna这一人物也被展现得更加丰满。
在第一部中,对于母亲Donna与三位昔日恋人之间的情感经历没有过多陈述,只是通过女儿Sophie偷读母亲日记的段落简单交代——母亲曾在同一时期与三个男人先后发生过亲密关系,连她自己都不能判断到底谁是女儿的父亲。
而这个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的青春故事在十年后的第二部里被婉婉道来。
年轻貌美的Donna在旅途中先后与三位英俊的少年相识相知,随即展开三段或许不能全部称之为爱情的感情经历。
与 Harry的相遇是小旅馆的露水情缘,与Sam是在偏僻小岛的刻骨铭心,而与Bill则更多是失恋后的空虚与疗愈……
经过简单地估算便可知道,《妈妈咪呀》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性解放时期,Donna对待感情自由洒脱的态度正代表了那一代人对待感情的方式。
虽然,年轻人的冲动、激情在美景与歌舞的加持下,一切显得那么美好而又自然而然,但在与恋人分别后,Donna不得不独自面对生育、抚养孩子的重任。
在第一部中,女儿Sophie一心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与母亲发生意见冲突时,她会忍不住刻薄母亲:“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像我一样,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虽然在最后,她理解了母亲并接纳了三位“父亲”,但也仅仅是接受现实而已。
而在第二部的故事中,母亲Donna已经去世,女儿Sophie在帮助母亲圆梦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理解母亲——和爱人之间的不同理念,让她不得不开始思考或面对可能到来的“分别”;重建旅店过程中经历的风雨与波折,让她理解了母亲的坚强与坚持;即将迎来的新生命,让她体会到做母亲的忐忑与勇敢……而这一切,在十年前,对于20岁时的Sophie来说,都是她与母亲之间存在且为之苦恼的代沟。
影片最为催泪的片段,是Sophie怀抱女儿等待受洗的那一刻,已去世的Donna出现在教堂中。
原来,她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从未离开。
饰演老年Donna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动情演唱、与女儿告别,此情此景与当年她孤身一人为还是婴孩的Sophie受洗时情境重合,时空交错,她的女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幸福,没有重复母亲当年的磨难与不幸。
一曲唱罢,母亲Donna深情为女儿送上祝福,静静关上教堂的门,独自离去。
看到这一段,忍不住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这段母女之间并未真实发生的祝福与道别,或许会击中很多人,令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无法言说的温情与感伤。
或许是因为过于熟悉,或许是因为自我们懂事起,他们就已经是个大人了,我们常常忘记,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曾犯过错,也会有迷茫……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也从不好奇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什么。
作为儿女,父母对我们的守护似乎理所应当,而直到我们最终也为人父母、经历过相似的波折与考验后,我们才会真正地理解他们、想走近他们。
而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祝福,或许就是希望我们不必经历他们曾经遭遇的挫折,幸福一生。
影片的最后,延续了《妈妈咪呀》第一部时的Happy Ending,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老年版与青年版的扮演者同时出镜、热舞欢唱,精彩纷呈。
不但有“脸叔”的逗趣舞蹈,更有年逾70的传奇歌后雪儿作为神秘外婆与昔日“教父”的精彩献声。
整部影片欢声笑语、极具感染力,令人阴霾尽扫、忍不住嘴角上扬,可以说,即使只为看片尾的歌舞彩蛋,也足以值回票价。
影片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主持人问:“如果让你选择,你希望和谁一起来看这部电影?
”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希望能陪伴父母一起走进影院、重温这个故事…… 当他们老去时,别忘了,他们也曾年轻过。
年轻时的Donna——"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
年轻时的"Sam" ——007皮尔斯・布鲁斯南
年轻时的"Harry”——“脸叔”科林・菲尔斯
年轻时的"Bill”——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年轻时的"Fernando"——安迪・加西亚
年轻时的“外婆”——雪儿PS:1. 真的很喜欢影片中 Tanya的扮演者克里斯汀·芭伦斯基,对比十年前的第一部,她的身材与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把年纪了仍能面不改色地劈叉羡慕2. 据听说这部影片的排片不多,想看的同学要趁早,影片歌舞场景众多、希腊小岛拍摄地美景如画,建议选择巨幕影院观看也希望影院能多给这样一部歌舞俱佳的好电影多一些排片——生活有时太现实,与其皱眉思考人生,不如停下来,感受下欢声笑语
如今,市场上的歌舞片的确越来越少,歌舞片作为一种类型也越来越式微,但每年依旧有作品在不断地涌现。
比如年初引进的《马戏之王》,以及现在正上映的《妈妈咪呀2》。
浪漫轻快的情节、强大的歌舞编排,这些能被国外观众奉为看点的元素,在内地市场的表现却不那么尽如人意,票房一路低迷。
先抛一个问题:为何红遍全球、口碑品质都属优质的歌舞片《妈妈咪呀2》,会在中国遇冷?
第一部《妈妈咪呀!
》(2008年上映),票房几乎席卷欧美地区,以5200万美元成本获得6.2亿的总票房,堪称当年“市场转化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还创下了全球部分地区的票房年度冠军纪录。
十年后,由原版人马回归并打造的《妈妈咪呀2》,虽然未能如首部般狂赚,但其依旧靠阵容和良好的口碑,在国外市场表现不俗。
国内市场对这部歌舞片不够重视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差异所致,另外它在这个档期中的话题度也不够高。
歌舞片这一类型,在内地一直难以火爆,除了《爱乐之城》、《美女与野兽》等,其他作品大多是平平无奇。
正因此,一直有着“内地是歌舞片坟墓”、“内地观众有歌舞片魔咒”的说法。
拿音乐、舞蹈来叙事,即“一言不合就跳舞”,对部分中国观众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表达。
今年年初,休·杰克曼主演的高口碑歌舞片《马戏之王》,在内地的票房不高,就是与现在《妈妈咪呀2》最接近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观众是喜欢并热衷于观看歌舞片的,对这一类型也依旧抱有着期待。
歌舞电影的排片,不该如此之低。
从类型的角度上看待,《妈妈咪呀2》便是一部可以让观众获得传统歌舞片快感的佳作。
作为续集,其歌舞场面的编排与调度比起第一部来,显得更为精致,也给唱跳能力好的年轻演员们更多的表现余地。
《妈妈咪呀2》的故事设定在数年之后,开场,就告诉我们在上一部里光芒四射、梅气冲天的女主角,梅姨版的唐娜,在一年前就已经去世。
这部电影接下来会由双女主——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的苏菲和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年轻版唐娜,来撑起大梁。
当下,苏菲接替唐娜成了小岛旅馆的主人,她将旅馆重新装修并扩大规模,准备召开盛大的开业仪式,但同时,她也陷入了许多不良情绪中(母亲去世的打击、丈夫可能会远离自己的忧虑)。
而另一边,1979年,年轻版的唐娜从大学毕业,到四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相继碰到了第一部中的三位老爹,并与他们陷入恋情,在人生的旅程上兜兜转转。
如果说在上一部中,阿曼达的角色苏菲,还是一个配合梅姨的“古灵精怪的女儿”,即所谓的线索角色,常常发挥受限,难以在C位领舞。
那么在这一部中,阿曼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率领众人与比尔、哈里汇合这场的唱段,就完全展现出了她个人非凡的歌唱和舞蹈魅力。
这与她在百老汇训练了五年声乐和两年的古典音乐,是分不开的。
莉莉·詹姆斯的年轻版唐娜则更是一个惊喜,她很擅长于用歌声表达情感。
科班出身的她将自己的音色与角色性格中的热情洋溢和坚韧不拔紧密贴合,如同年轻版的梅姨上身。
在几个重要的歌舞唱段——比如在毕业演说时的突然唱跳、在失恋后酒馆中狂飙主题曲,都能激发出振奋人心的感觉。
“老年组歌舞团”仍旧是这部歌舞片的最大亮点。
上一部的金字组合——007皮尔斯·布鲁斯南、脸叔科林·费斯和瑞典演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继续出演苏菲的三位父亲,他们与梅姨的老年闺蜜团——朱丽·沃特斯饰演的罗茜、克里斯汀·芭伦斯基饰演的谭雅,以及由传奇歌手雪儿新加盟的角色“外婆”、安迪·加西亚饰演的酒店管家,引爆了电影一个接一个的亮点。
结尾彩蛋处,雪儿的镇场秀和梅姨的再度回归加入,带来了一阵又一阵的狂欢气氛,是留给观众们的最大惊喜。
同时,这部续集在构思上的一个成功之处,还在于三名年轻的男星(休·斯金纳、乔什·迪伦、杰瑞米·艾文)接连出场,来饰演青年时期的三位老爹。
这三位年轻演员虽然没有脸叔或布鲁斯南的名气与魅力,但说句老实话,他们的确在歌唱技巧、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上要专业很多,也让影片在场面上更具观赏性。
拎一场戏说,年轻版的哈利对唐娜在巴黎咖啡馆中的告白唱段,舞蹈动作的复杂设计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果是脸叔上阵,可能会直接把腰给扭了。
(话虽如此,但其实真的很想多看一点脸叔卖弄风骚的戏份....)
其次,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清新慢生活”与轻幽默的风格基调,其实挺适合暑期档观影。
上一部《妈妈咪呀!
》,由于是简单地舞台剧照搬模式,在创作思路上显得较为单一化。
单条主线平铺直叙地讲了一个稍显老套的寻父故事。
“谁是我爸”的悬念,其实是在找寻“自我是谁”。
这一部则显然不同。
《妈妈咪呀2》的叙事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是一个新的原创故事,而非脱胎于舞台剧。
它在线索的书写、主题元素的整合上更为工整圆融,更具“电影意识”,要丰满上许多。
编剧将母亲去世后继承酒店的苏菲所面临的挑战,和年轻版唐娜来小岛后的面临的机遇、碰到的感情这样的两条线索一同平行推进。
欧·帕克与他的剪辑团队则利用巧落其间的交叉剪辑,让两条叙事线索的交汇很自然。
在这样的双线叙事中,电影带出了母女二位各自在不同时空所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她们各自的心路历程。
处于同一座海岛、同一间屋舍,不同时空的母女的生活仿若一对照见彼此的镜像,支撑着对方的生活。
酒店在过去与现状的不同细节,常常会发生交叠与对应,从而渐渐生出了超越时间间隙的情感力量。
过去的故事,冥冥之中为现在的人带来出发向前看的精神动力;亲情的联结,冥冥之中为对方带来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故事在温馨、感人之余,也从未有过冷场。
它要似一场热闹的狂欢节庆,把一切烦恼忧虑抛之脑后。
希望更多喜爱看歌舞片的目标观众,不要错过它。
在排片不多的情况下,去支持一下这部难得引进的歌舞片吧。
在小教堂里,唐娜和苏菲隔空相见,其中唐娜唱的这一句“you do not blong with me, hope god bless you” 也许是我们把亲情想的太沉重,把爱情想的太轻浮,其实哪有孰轻孰重,只要尽情舞蹈,放声歌唱,用尽全力去爱,用尽全力去追逐自己的那片海,我们都能拥有人生中的无数快乐不离不弃爱你的朋友,敢爱敢恨动过心的人,即使独自面对悲伤,也要永远敞开自己的怀抱,去拥抱亲吻明天也许每个女孩都有唐娜的影子,只不过是唐娜让我们看见那该有的鲜活和灿烂真的不愿进度条推动着剧情,慢慢开始倒计时结尾;因为不想终结,虽然最后泪流满面LOVE
太喜欢剧里的色彩搭配了,要好好研究!
更多的是感动,双线叙事是一大亮点,讲述了前史也有了后续,除了Donna已不在😭也算是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每次看#妈妈咪呀,Abba的歌一响起,心是悸动的,嘴角是上扬的。
当然,每次都会不自觉将#音乐剧妈妈咪呀# 人设映射到影片中,也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短暂,要遵从内心,最美好的事情总会不期而至……剧中真谛提炼:Life is short; the world is wide, and I want to make some memories.生命短暂,世界广阔,我想制造些回忆。
——《妈妈咪呀2》
新的《妈妈咪呀》上映了。
听说是原班人马,很多老歌新编,还有我喜欢的希腊风光——熟悉的海报把我的记忆一下子就拉回多年前第一次在新买的DVD上看第一部《妈妈咪呀》的快乐假期。
于是我第一天就约上我妈,去电影院先睹为快。
跟第一部一样,新的《妈妈咪呀》是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现了母女两代人的生命历程,故事线也是承接了上一部的剧情。
这一部当中着重刻画了 Donna 年轻时的感情经历,把 Donna 如何与 Sophie 的三个爸爸相遇,相爱,用画面和歌舞充分展现了出来。
两代人物故事线交错进行相互呼应,在叙事上比第一部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影片的一开始,本片原本的女主角 Donna 在现在时的故事线当中就已经去世了(也许是斯特里普的片酬没谈拢)。
Donna 与三个男主的相遇,在时间线上与上一部稍有出入,与水手 Bill 的浪漫一夜调整到了在她与 Sam 的狼狈分手以后,使整个故事不至于陷入到一种低落的情绪当中。
如果说上一部的妈妈咪呀着重呈现的是故事中欢快、明亮、没心没肺的风格的话,那么这一部的《妈妈咪呀》添加了许多温情,又有些许伤感的元素。
虽然 Donna 作为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因为 Sophie 的意外怀孕而使得两人的心却贴的更近了。
Donna 一个人在小岛上怀孕生产的这一段落,感动了无数人,也包括已经做了妈妈的我。
我能体会到她的坚强、勇敢和坚持,这一切源于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无限感情。
而对于 Sophie 来说,当她自己怀孕后,她才真正的懂得、体会到了这份母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吧。
影片最后当 Sophie 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她母亲曾经给自己受洗的教堂,Donna 的灵魂又重新出现在这里,两个人共同演绎了一首歌,而这首歌也随着生命的延续,永远留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年轻版的 Donna 由莉莉詹姆斯饰演,莉莉虽然是英国人,但是她的形象非常美式,与设定中 Donna 活泼开朗生性自由的形象十分符合。
她金色的皮肤,圆圆的大脸盘子,和并不苗条的身材,最初看来也许并不那么符合现代美人的标准。
但放到故事当中,却使人物增加了许多朴实、善良、亲切的魅力。
新的三位爸爸的年轻版也表现很好,特别是斯卡斯加德饰演的水手,俏皮可爱,很吸引人。
而老一辈明星们的回归对于老粉丝们来说也是情怀满满,勾起多年前的回忆。
加上雪儿、安迪加西亚等大牌明星加盟,本片的阵容可以说是给足了大家去电影院的理由了。
作为一部歌舞片,音乐无疑是不得不提的。
对于喜欢第一部《妈妈咪呀》的观众来说,这部你们等待了多年的续作正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生的——再来一次别出心裁的 Abba 金曲大串烧!
如果说有不少 Abba 粉丝们喜欢的曲目没有在第一部中被选用是一种遗憾的话,在第二部中它们以更精彩的编排被呈现在观众们面前,还有比这更好的弥补吗?
而许多经典的曲目由好莱坞明星们重新演绎后,也焕发了新的魅力。
当一船的人唱着歌跳着舞来到联结着所有人的 Hotel Bella Donna 时,《妈妈咪呀》熟悉的欢乐氛围又回到了荧幕之上。
近几年不断有优秀的歌舞片涌现,多数都有不错的水准。
《妈妈咪呀2》作为经典作品的续作,保持了前作的特色,情怀,又升级了叙事手法,注入新的剧情,使影片的观赏性大大提升,是暑期档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8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当代欧洲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电影常常更打动不愁物质、追求精神享乐的文艺青年。
我想有部分原因是欧洲本土人(非灾难地区外来移民)的追求不同于我国普通人。
他们已经历过高物质文明带来的闲适,即便有生存压力,在高福利和充沛公共资源供应下,他们脱离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原始渴望,性爱焦虑也被更为开放的性关系释放了,他们及他们的创作者关心真实情感和生活意义之类精神维度的问题,房子车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婚姻孩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当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的《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或者《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时候,我国年轻人还在父辈思维的指导下,考虑娶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养得起娃,如果重组家庭,能否获得物质保障、社会认可,我们的情感选择跟物质需求挂钩太紧密,只有少数不管不顾或者至真至性的人才追求纯爱和纯爱带来的结合。
其实谁在内心深处不想肆意不羁地活一把呢?
《妈妈咪呀》系列就像释放人们这种“自由”需求的出口。
尽管它们是脱胎于同名音乐剧的两部电影,但其源头是瑞典阿巴合唱团(ABBA)的众多热门金曲,故事又发生在希腊海岛,本质上,这是个欧洲故事。
目前上映的续集,有部分对第一部的补充叙事,所谓前传。
第一部讲述女儿苏菲以自己的婚礼为契机,在母亲唐娜同一时期的三位恋人中寻找生父,结果母亲等来一生真爱,女儿收获三个爸爸,并放弃早婚,携手爱人闯世界,续集则今昔双线交叉剪辑苏菲完成母亲遗愿将民宿翻新为酒店、并完成初为人母之女性身份循环和唐娜从三段短暂恋情到怀孕生女的过程。
两部戏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唐娜和苏菲的婚恋选择,还是三位父亲和包括唐娜闺蜜在内的三位母亲,与苏菲建立的超越亲情的爱之关系,都是欧洲人早一步建立的多约会、少子女、不被承诺制婚姻关系束缚的新人际模式。
在中国,随着女性经济独立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更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唐娜这样不以身孕捆绑任何男人的女性,恋爱、婚姻、生养不再是一条龙程序,也会有越来越多苏菲这样不以婚姻束缚爱情、把自我实现放在婚姻之前的女性。
在这个意义上,《妈妈咪呀》系列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看到生育率、结婚率皆下降的欧洲人,在生活方式方面能提供什么选择性参考。
终于看完了《妈妈咪呀2》,终于圆了我的梦。
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才看?
因为当我听说第二部唐娜(梅姨饰演)死了,就没有想看的欲望了。
但是,相隔10年,这部电影能出续集,还能召集原班人马出演,已经十分不易了,看着那些熟悉的演员相继出现在电影里,虽然这十年的光阴在演员们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甚者在电影中都有来自官方的吐槽,但是,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揪了一下,非常感动。
电影主要讲了在唐娜去世一年后,她女儿修葺旅馆重新开张的故事,中间穿插着讲述了唐娜年轻时候的故事,两条平行故事线不断镜像,扮演年轻时代的演员们也非常传神的抓住了老一代演员们扮演角色的精髓,所以在场景不断转换中你也不会觉得很突兀。
虽然在剧情上并无太大的亮点,但是最后结尾处掀起了全片的高潮:1⃣️苏菲的外婆出现了,这是第一部就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而且最后还意外地找到了年轻时的真爱。
(虽然我觉得有点扯)2⃣️唐纳出现了,我原以为梅姨不会出现,毕竟这一部开头就说明了唐娜已经去世了,可当梅姨出现的时候,尤其是当苏菲刚为人母,更加明白了母亲的不容易,虽然两人隔空的对话只是为了艺术效果,但我确实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3⃣️最后,电影主题曲响起,所有的演员一起上台跳舞,尤其是那些扮演同一角色的两代演员们同台表演,就是集体对电影的一种致敬!
经典就是经典,这部由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再加上ABBA乐队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共同谱写了这样一部电影,给《妈妈咪呀》系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要不要再改编一下苏菲外婆的路线,哈哈哈)最后,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谈谈这部电影:也是凑巧,看这部电影之前刚和母亲大人闹矛盾了,发生了一些口角,两人正在冷战中,看完这部电影,尤其是最后,当苏菲为人母,电影闪回唐娜怀这苏菲即将生产的场景,我想我和苏菲的感受是一样的: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
也许,只有当一个孩子真正为人母,为人父以后,才是真正地长大了,因为那一刻他们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艰辛!
而我也非常欣赏唐娜的个性,年轻时的她,刚毕业,初出茅庐,向往自由和爱情,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即使不被自己的母亲关注,没能和爱人相守,却依旧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为人母后的她,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虽慢慢被生活的琐事磨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却依旧能在和好友相聚后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尽显魅力!
所以,充满自信的女人,一辈子都活得漂亮!
爱唐娜,爱梅姨!
没有体会到导演一开始就让Donna死掉的险恶用意,真的。
天真如我,以为是梅姨没档期或者片酬没谈拢又或者梅姨不满剧本不想狗尾续貂。
身为一个ABBA和《妈妈咪呀1》的双担粉,我忍受着比上一集凌乱的歌曲安排,为了圆故事硬来的剧本,演技莫名夸张(唱得是真的不怎么样……)的Lily James……没想到!
没想到哇!
婴儿洗礼的时候梅姨出现的那幕,眼泪就涌上来了。
很想给导演寄刀片啊!!!
真的是忽如其来捅观众心窝子一刀哇!
看在结局大家的欢乐舞蹈,我就自我安慰梅姨出现了一整集了。
我觉得青年版的Donna的故事,不作为2的主打更好。
在1里,大致留一个朦胧美就挺好的,没必要在2里解释得那么清楚。
这导致科林叔的角色人设有点滑稽却并不是很可爱。
Cher打的肉瘤杆菌这么多,几乎都做不了什么生动的表情了,看上去比饰演她女儿的梅姨脸还平滑,实在是有点违和。
最后,为什么豆瓣条目里演员名单,不能给我们Hound一个名字,厨师大叔和Head Girl都有啊!
全程担心几个老演员会不会扭到腰或者摔倒。Lily James的表演终于开窍了。另外,热评里那几个对女主行为品头论足的人好恶心啊!人家什么时候爱睡谁就睡谁,你觉得她不是“好女孩”,我倒觉得她一个人在无亲无故的岛上养大这么善良优秀的女儿是一个好母亲。
7,提前复习了遍第一部,发现10年后主演们(除了007)保养得跟冻龄了一样😀没有第一部诸如梅姨劈叉、集体跳海之类的经典片段,趣味性有所下降。美梅主要戏份都在彩蛋里,这个系列没了她还是不太行,看阿曼达和另外两位老妇捆绑总有种说不出的违和🌝
鉴于妈妈咪呀第一部在我舍友反复轮番播放的荼毒后,我对二的观感一如既往的不好。并且这就是拍了一部卖情怀的片子么,而且,女主,怀的,真的,是第一任的娃么?
High school musical 4
在英国看过上座率最高一次的电影,令人惊讶的是相当高的歌曲传唱度,好几次观众大合唱的国民度,感觉接触到了欧洲主流社会。
老年迪斯科,《Dancing Queen》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厉害。
好看又好听,适合夏日的轻松爱情喜剧,歌舞看的我直抖腿!三个鲜肉和脸叔好抢眼,女生估计会更爱吧,哈哈。冲着现在的排片量,多给一星力推!
编剧是不是没有复习过第一部,第二部有很多纰漏啊。比如在第一部里,Bill告诉Donna他有一条船,Donna很惊讶,但是第二部回忆的部分Bill当时已经有船了啊,这2位不是还在船上High吗? 还有第二部回忆部分Tanya和Rose已经见过Bill了,第一部里她们以前不认识Bill吧???第一部里Donna的母亲已经死了吧还是我理解错误了,我这里看到她母亲活蹦乱跳的出来吓了一跳( ╯□╰ )!还有Lily James这个有背景的村花电影里那个肤色配上服装然后那个粗壮的下半身omg,看不下去!但是现在哪儿哪儿都有她。
三星半。剧情基本在上部已画下蓝本,母亲和女儿的双线故事剪辑不错。但唐娜三段恋爱快餐的描绘不够,不足以说明为啥三个男人都无法忘怀。反倒罗西的心思很真切。Arrival这张专辑剩下的几首歌插进去了,但最好听拍得最顺畅的还是上部那几支歌,歌词真好。布鲁斯南鳏夫演得细,莉莉有把爵士嗓。字幕结束有彩蛋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要想老来第二春,还得身型俏;科叔是人群中最骚的 dancing queen, 不接受反驳;为 Baranski 紧实的手臂和小腿线条疯狂比心。讲爱和勇气的延续,最后一幕看到老中青站一起莫名感动,剧情无所谓了。歌舞迪士尼,看着图个开心和回忆
Lily James还是好生硬的感觉……配角们都很抢眼,戴安罗恩妈这就是天生属于舞台,科林叔别别扭扭的跳舞也是超好玩
第二部也不错看,没让我失望!
预算:7500万首周末票房:3495万北美票房:1亿2063万全球票房:3亿9504万上映日期:18.07.20-18.10.11上映周数:12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514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Universal
脸叔真是好腰好腿…这仨爹的青年演员选角有点跟不上,仨人年轻时候真是帅多了,大概是为了弥补歌喉不足吧
每个人都必须成对。6
比较欢快的音乐类电影,非常温馨感人。
拖完一整部。
大大超出预期,光看彩蛋就值回票价了
流水补完女主妈妈的爱情故事,要不是有ABBA的歌,真挺无聊的
这种类型电影院看欢乐多!@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