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的隐喻世界太过丰富以至于让我们封闭、绝望。
就像《漂流浴室》中的性爱和肉体,《弓》中婚礼上的弓,《呼吸》中男死囚犯最后的死亡,《空房间》中的空房间,一切不过是象征,象征着金基德对世界的透骨与决绝。
《圣殇》也有诸多象征,而笔者认为最大的象征有两个,第一是残废,第二是母子关系。
先说残废,这会让人想起早年张彻的影片《残废》,残废的隐喻性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的剥夺,这个追债者对他人所能造成的威胁只有一个,那就是剥夺对方的身体,这种剥夺会让人丧失技能,丧失生活的能力,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比如影片开始的那个自杀的男人,或者其他被损害了躯体的人,他们被剥夺,而可怜,而正是这种浅层的剥夺,才引申出后面更大的隐喻空间。
至于母子关系,我们最后虽然知道是假的,但正因为此,它形成了第二个剥夺,那就是伦理、心理、生殖,或者说生命本身的一种剥夺,追债者在影片中的心路历程是明显的,从孤独(缺少母亲和恋人)到惊讶(母亲的出现),又从惊讶到慢慢接受母亲,而正在他逐渐要接受生活给他的回馈,却发现这不过是更大的一次剥夺,母亲是假的,它不过是一个陷阱,一个圈套,母亲死了,追债者从一无所有回到了一无所有,从赤裸裸又回到赤裸裸,剥夺,如一张网,覆盖一切。
表面上,这是一次复仇,一次忏悔,而实际上,这是一次轮回,一次剥夺的轮回,追债者剥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他人又回过头来,以一种更精巧,更残忍,更本质,也更决绝的方式剥夺了追债者,这次剥夺是最彻底的,因为这等于抽去了他生命中唯一一根赖以求生的稻草,他只能溺毙在混乱而黑暗的世界中。
金基德的影片是封闭的,因为人心封闭,希望不再,而封闭的空间恰好印证了剥夺的母题,在一个隔绝的镜头中,人物才能与人物,人物才能与周围世界分开,它才能被这个世界剥。
(或者倒过来说,这个世界才能被人类剥夺,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总体上说,自慰、坠楼、鸡被拔毛,鳗鱼被圈养,兔子被撞死,这一切都是金基德影片中特有的隐喻,而这些东西最终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封闭的,却又如死亡阴影一般环绕的意群,这意群的内核是失去,永远的失去,永远的残疾,身体的,更是人心的。
最后提一句,影片中鳗鱼在鱼缸里的情景,很让人想到今村昌平的《鳗鱼》,在日韩电影中,虽然有美,但有更多的绝望。
因为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被剥夺。
被世界,更被我们自己。
熟悉金基德的人都对他的残酷和文艺司空见惯,所以哪怕片子早早就把复仇这个主题铺开,哪怕视觉上母亲和儿子一直在乱伦的边缘,哪怕放映的时时刻刻都冷不丁掉跳出些血腥和恶心的桥段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基德”。
这次的金基德把惊鸿一瞥给了结尾,这个结尾是母亲的内心戏,反映她负疚,仇恨和下沉的绝望,是一曲终了时最尖利、凄凉的尾音,这个尾音是“金基德”的,甚至太“金基德”,光这个结尾就配得上金狮。
结尾的妙处在哪?
结尾的妙处在原本一切可以不一样。
母亲可以不将亲儿子埋在树下,母亲可以不将毛衣套在亲儿子身上,母亲可以选择沉默的死去,把复仇这个秘密钉死在嘴唇。
母亲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的爱,母亲在计划之初从未想过自己会背叛自己,她无知觉的从因仇恨燃起的绝望出发走到了即便不舍也要舍得的绝望里,她傲慢的从自觉替天行道的上帝视角出发走到了自我否定的顶峰,母亲的心理变化像是被命运蒙住眼睛慢慢踏进无间地狱的的过程,命运不置一词的将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献身者推倒在她自己的倒影上,这不得不说是不忍直视的悲剧。
母亲通过倒影明了的看见自己内心水火不容的感情,深知无法原谅自己,她最后鼓起勇气选择将复仇这件事和盘托出是因为知道知与不知对江道而言绝不相同。
江道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复仇,母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并没有彻底的毁掉他和世界的关联,他赴死时将仍怀念母亲的气息和举止,将仍惭愧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是作为一个人去死,带着深刻的苦痛和爱意,他是用死来完成救赎。
但如果江道知道这是复仇的话,那一瞬间他和世界的联系是以轰然倒塌的方式结束的,当他内心活动进行到自我嘲笑自己怎以为自己配得上爱开始他将他辜负的全部洗净,他不欠世界的,世界反而欠他太多。
他赴死不是因为任何情感,只是因为这地方不是他家,这周遭与他没有真实的连接,他死去是类似果子熟了要落地的自然现象,他不害怕亦不悲伤,他因为被欺骗已经完成救赎。
江道切断与世界联系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考虑母亲的用意,他应该无法体会这种歇斯底里的母爱,正因为这种无法体会配合片子最后长长的血迹更显阴郁沉重,像是布满乌云的天里随时要发出的惊雷。
母亲是将最无可舍弃的解释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中投掷下来,只为它落在缺乏声音的角落里。
她不再求心安,她不再整治恶人,她不再与内心焦灼对抗,只因为她不舍,她动情,只能勇敢的承担起江道死前的哀默,她留给江道最珍贵的礼物是心死。
当然,在这个角落,除了母亲无声的呐喊外,地下也全是失势,卑微的故事,偶尔长出丝毫的倔强与自尊,像是帮助江道顺利死去的妇人,只让整个画面更显哀怨。
金基德没有给谁希望,他给希望着色只是希望绝望看起来更栩栩如生罢了。
終於看了《聖殤》。
上次很遺憾地錯過《阿里郎》,相隔了這麼久,終於再次在大螢幕上看到金基德的作品。
《聖殤》一反以往的傾向,使用大量對白,而且是赤條條地把問題暴露的對白。
不再單靠畫面說話,男女主角不再沉默,電影失去寧靜的理解。
老實說,喜歡金基德那獨特風格的人都會有點失望吧。
《聖殤》在鏡頭流暢度,長鏡頭的使用,畫面切割上的美感等技巧確是提升到另一個層面,卻失去了金基德那種獨有生澀的語言。
內容上依舊是人性的質問,男性在母性底下的角色對立。
在金基德的電影中,男性總顯得懦弱,令我想起《撒瑪利亞女孩》,兩者不同的是《聖殤》表達平等而對立間的衝突,《撒》則單單表達其差異。
但劇情上卻令人有所失望,落入俗套,失去了過往那種不受任何限制,無法猜測的驚喜。
第一個鏡頭的勾令我想起《漂流慾室》,或許象徵他對過去的一種洗禮吧,畢竟《聖殤》跟過去的作品有太多不同。
不過最後男主角贖罪的方式還是很有金基德的味道,充滿宗教儀式般的感覺。
三重山的尾shot也很有深意,保留他一貫風格。
《聖殤》大既是金基德他在跟自我妥協後的作品,明顯的轉變為他帶來了更高的榮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過往那個喃喃自語的他。
可是向主流妥協也非壞事,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他對世界的詢問亦是很重要的。
不過結尾那超長的拍手位實在有點兒那個,哈哈,金基德實在是個很可愛的男人。
金基德成了大業。
江道是討債男人, 他的帳簿記錄了很多欠債的人, 他每天在昏暗的工廠區往返, 他每到之處, 猶如惡鬼駕到, 依時把放入信封備好欠金的債務人一心以為清還欠款, 討債人點清鈔票後用力的把信封打在對方的臉, 聲調深沉的說還有利息呢? 債務人痛斥江道是大幅增加利息至債台高築的吸血鬼, 他利用強而有力的手掌逐次的摑打欠債人, 要他們打不還手, 罵難還口, 他明白怎樣羞辱人, 摧毀他們僅有的自信。
黑暗是恐懼絕望的溫床, 男人知道討債鬼快將到來, 他嘆息時日無多, 要女子在工作場地做愛, 女子起初不肯, 後來感到男子的絕望, 苦苦哀求, 她迎合男人擺了後進式體位姿勢, 男人把握不多時間, 不拉脫對手衣服, 寧願不要養眼及刺激性慾的奶白肌膚, 掏出性具, 對正溫熱地帶插入, 及時行樂, 朴贊郁導演主張的暴力美學電影《親切的金子》有同樣鏡頭; 金知雲執導的《我看見惡魔》 亦有同樣取材, 韓國導演似乎鍾愛拍攝這類壓抑題材, 朴、金導演電影男主角是英語教師及殺人狂魔, 一個是作育英才; 一個是姦殺女人的人面禽獸, 師、獸意味高高在上的男人慾火攻心, 不管酒暖菜熱, 或是亡命天涯, 女性都是狎玩之物; 金基德編撰的男性是欠債小人物, 女人是犧牲色相的奉獻聖母, 他擔心債主代理人是否容許欠款可否延期一周繳交? 他了解若不及時發洩, 日後不能健全成事, 所以他不在意於冰冷的工場行淫, 他要在討債鬼拍門前完成樂事, 精華未瀉, 他最不願碰面的人已經在玻璃門窺伺, 他匆忙推開性伴侶, 女子要男子出外, 她跪下, 利用女人最能動男人心脾的淚珠肉體泣求寬限, 惡鬼不要被迫的肉祭, 他搶了保護承托乳房, 也是拒絕男人色心大起的屏障 ― 乳罩, 以掌摑欠債人節奏抽撃女伴玉背, 惡魔鄙視出賣貞潔的女人, 江道經綺夢宣洩慾念, 肉體橫陳, 他憎恨棄了兒子三十年的母親, 陰道是生命誕生必經的管道, 因愛而有的麟兒不是必然的母子相依為命, 陰暗潤濕的性器官觸發了棄子恨, 他選了討債人工作是不用顧忌仇家連累親屬的尋仇, 他抽打女人背部格外用力, 炙紅烙印是他對要盡生兒育女天職女性母親不務其職, 今生不能再見, 把報仇凌辱加諸在女人身上, 他恨那個攆出了大門, 關了門鎖, 單獨對抗魔鬼, 利用肉體救愛郎的女人, 沒有血緣的女人可以履行大義, 母親呢? 她是生是死兒子不知道, 不知哪裡的母親埋葬了兒子正常求偶的功能, 江道沒有性伴侶, 他不看女人裸體書刊及色情網絡、視頻解決性慾, 他惡真實女色, 要在夢裡得到性滿足, 他利用抽打拉扯的血痕提醒金錢是萬物之神, 女人是罪惡之源。
一個自認是母親的女人現身, 江道不以為意, 女人握住活雞頸項, 神情嚴肅的凝視兒子, 交給他, 烹飪是為人母親的職份, 女人先把家禽還給江道宰殺待吃, 她不能貿然進入兒子居室取得主導權, 她首先不干預兒子, 其後女人踹了骨折殘廢欠債人患處數次, 大罵詛咒兒子必有報應, 不得好死的傷者, 兒子覺得莫非這個不明來歷的女人真是棄兒子不顧三十年的母親? 女人帶了鰻魚放在門檻, 江道不屠宰, 他把海產放入魚缸, 掛在海鮮身體以膠袋密封的紙張寫了女人電話聯絡號碼, 江道撥了號碼, 女人入室弄了鰻魚燒烤早飯, 片片魚肉在爐板熟透卷曲, 食具掀翻的熟食是女人算是成功登堂入室, 改變了江道執拗的仇怨, 女人的計劃是這樣的, 她先是哼唱兒歌, 勾起江道失落的母親記億, 接著帶食材, 留下聯絡方式, 給予女人準備入廚盡母親責任的提示, 她備妥食物, 雖然江道不下箸, 然而, 女人留了食物給江道歸家吃, 母親溫暖了兒子的心, 為得到保險金額把欠債人弄成殘廢的惡魔不能成為天使, 但魔可以是體諒人間冷暖的人, 江道在單獨居住的老嫗住房以兔子代替自殺兒子欠款, 動物還是逃不了被汽車輾斃的厄運, 金基德還是以血訴說改邪歸正不能力敵的果報; 江道因為有母親的愛, 魔可以淨化成為主針十字架的羔羊, 架上眼鏡的兒子彷彿年輕數年, 他陪同母親吃飯, 逛街, 母親把街頭表現者製作的可愛汽球送給兒子, 途人嘲笑孩子氣的大男孩, 母親為兒子出頭, 掌摑多嘴的人, 江道在陰霾的狹窄工廠區橫行無忌, 在光照的市集他只是受母親溺愛的兒子。
毛衣上半顏色是近似紅的橘色, 下半是白, 紅是血, 是江道背負未能清還債務自殺者的罪, 母親叮囑兒子澆灌樹苗, 要他承擔一生的罪; 白是母親給予贖罪, 兒子歷經哭泣、認罪、跪下, 探望曾經遭他欺壓殘廢的事主, 人面全非, 他穿上毛衣, 在柏油路奉獻生命, 直線血紅滲透罪與贖的抗戰, 往事如煙, 生命換來的救贖清洗了一切的罪。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12月1日
开始以为是暴力片,看到一半发现是悬疑,而且结局很好猜,情节让人汗毛倒立,但不怎么绝望,因为感情带入不会很深,虽然情节没有bug,但因为对人物心理实在不明白,从头到尾都在想怎么会这样。
画面和气氛渲染牛到极致,比如开头自杀,最后男主葬母时挖出红毛衣男尸,又给自己换上毛衣,最后的最后男主把自己挂在卡车下,车缓慢开出去,一路红色。。。
其实韩国动作片很好看,但情节和画面都太沉重,这部尤其是。
ps,玩音乐的帅哥实在让人念念不忘。
《圣殇》一个轮椅上的残疾人自杀(尚久)男主李江道自慰男主收到任务去催债欠债的人在破烂店铺里动物一样做爱男主拒绝1号欠债人老婆的身体并用胸罩殴打她男主废了1号欠债人一只手男主滑倒鸡跑了,母亲提着鸡出现母亲强行入室洗碗扫地男主让母亲刺他男主殴打一直跟着他的母亲母亲跟着男主来到儿子贴心照顾母亲的2号欠债人家母亲目睹男主逼2号欠债人2号欠债人诅咒男主后母亲也踹了他母亲给男主鳗鱼 鳗鱼掉下楼道被男主养在水池男主发现3号欠债人自杀了男主找到3号欠债人母亲她没有钱 带走了兔子男主喝酒看见鳗鱼上的号码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唱蛤蜊歌 让母亲进屋男主让母亲证明身份逼母亲吃屎男主强奸母亲母亲烤鳗鱼给男主吃去四号欠债人家因为他对孩子的爱而放过他男主回家开始关心母亲找到五号欠债人并和他一起去俯瞰清溪川五号欠债人自杀母子俩一起逛街喂对方吃烤肉步行街玩气球被路人嘲笑发生冲突被瘸脚讨债的二号欠债人看到二号欠债人劫持了母亲男主刺伤了他母子两人共勉男主梦遗母亲下床用手帮他母亲用力地洗手母亲独自对着冰箱里的尸体大哭 她的儿子是片头坐在轮椅上自杀的人男主找到此前卖命的社长 但母亲不在这里男主查询以前的欠债人号码 母亲回来了母亲给男主过生日说让男主给她种棵树男主来到上下床和母亲一起睡 母亲把他扇醒赶走 嘱咐他去给树浇水母亲制造有人报复的假象给男主打电话男主找到A欠债人 他尿裤子了男主继续找B欠债人李宗道 李母带他在李的牌坊前哭泣男主找到C欠债人 C的儿子用铅笔桶了他男主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 但他毫不知情 母亲在里头唱蛤蜊歌男主来到寺庙 搬起残疾的僧侣帮助他看风景来到一号欠债人的棚屋被他老婆打了一巴掌找到二号欠债人发现他母亲守护着熟睡的他又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发现冰箱里都是血和各种线索 翻看尚久的日记男主在轮椅上睡着流泪了 母亲低声审问他母亲找到社长并扇他 社长反击时她拨通了男主的电话母亲在废楼里自省说对不起尚久觉得江道也很可怜母亲演戏有人要推她下去 江道跪地忏悔二号欠债人的母亲想推母亲 结果母亲自己先跳下去了男主在树下挖坑埋母亲 发现了尚久穿着毛线衣的尸体 三个人睡在一起男主穿着母亲织的毛线衣给树浇水男主躺在一号欠债人妻子的卡车下被拖着走 一路的血迹欠债人的戏虽短但每个都非常精彩!
1.一号欠债人和老婆在破烂的店面中,面临着催债人的暴力威胁却想着先来一炮,老婆把败事有余的丈夫推出店面想肉偿,却被男主抽掉胸罩以此为工具殴打,懦弱的丈夫气急败坏之下被男主断臂。
(作用是直接塑造了男主人公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人设)2.二号欠债人与目前在老旧的修理店中,他在陪年迈有疾的母亲说话,他看见男主之后给了母亲一面镜子照不想让目前看见即将发生的事情,当男主扇他时他的母亲在一旁嚎叫流泪,与此同时,男主的母亲也在目睹着男主的暴行。
(两个母亲的对比具有巨大的反差,也体现着男主对母亲概念和感受的缓慢变化。
)3.男主发现三号欠债人自杀之后便去了他的母亲家,这次没有出现暴力,而是询问有没有珠宝之类的,最后只提走了老母亲家的一只兔子。
(说明男主的心因为母亲的出现逐渐变的柔软并有同理心)4.四号欠债人是一个积极配合的年轻父亲,为了孩子想借更多的钱哪怕变成残疾,男主没有像以前一样狂暴并羡慕他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信念,他自己把手放在绞架上并在口中塞布,男主把吉它给他,让他自己做选择。
(男主第一次“失职”,母亲的爱让他的“人性”发生了转变)
我之所以存活于世,是因为我的世界有个神。
他创造我,创造万物。
他的名字是金基德。
我的神,是一个残疾的神。
经他之手创造的,是如我一般残缺的生命。
神们都手握造物的工具。
如果林克莱特的工具是时间,纳博科夫的工具是阴郁,金基德的工具就是残忍。
他们用这些工具雕琢生命:——有足够耐心等待时间,就有足够积累温暖心情(林克莱特);要执着窥探内心阴影,就不能平衡欲望道德(纳博科夫);因为深挖人间疮疤,所以生命残缺不全(金基德)。
自然,你们的世界不同,是因为你们的神不同。
我的神给我一个灰扑扑冰冷冷的世界。
肮脏逼仄的角落,生硬冰冷的机械,苍白呆滞的灵魂。
我是他手中其中一分残缺,生来我便缺少感知。
就像您知道的,我没有爱。
我是人间孤独的游魂,一切人和物都是模糊冰冷的背景。
有个女人真是可笑可鄙。
我去要钱,她干什么脱掉衣服?
我讨厌肉体的温度,我恶心乳房的气味。
如果我的生活中要有一个女人,那也只能是我墙上那副标靶,我所做的,绝不会是俯就她们,我会鞭打她们,狠刺她们。
那个蠢货更荒唐了,欠债的人理当还钱,这么简单的道理,母亲的伤心无助就是宽限的理由么?
母亲,母亲是什么?
一角猩红的裙裾刺痛我的眼睛。
她说她是生我的母亲。
本来我纯粹如万物,吃,睡,工作,梦遗,如石如木如青苔。
裙角躲躲闪闪的猩红是魔鬼的晕染——我恨。
它来了,扩张成一片,似流血的快感,我的凶狠达到高潮。
我以自虐平复心情,割下自己的肉——让我的肉体重回你的腹中,也许我能原谅。
你吞下了,可我还是恨,我更恨。
让我的灵魂、感知再入你的子宫,与你亲近到负距离……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其实立刻就相信你了,我把自己交给你,用最直接的方式。
我还是恨你,在这之前,我连恨都没有。
我折磨你,是因为我想念你。
很久很久前,很多很多夜,想念都在吞噬我,长成一个巨大的怪兽。
它太令人恐惧了,我不得不用百倍凶残去面对它,我以为我早已打败它,如果你不出现的话,它应该死很久了。
你来了,带着执拗的爱和泪水,将我护于你的羽翼之下。
我原来这样渴望你,渴望到不愿意去认真分辨。
原来有爱的感觉是这样的,巨大的幸福让我无比眩晕。
午夜梦回我不敢相信我有你,我想牢牢占据你。
母亲,我不是想侵犯你,我只是想亲近你。
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色彩,有情感,有不同于白水鸡的味道。
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你为我织毛衣的样子。
你消失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我不想再回那个凛冽的世界,在那里我没有心。
我懂得了人们的母子之爱,夫妻之情。
你死去了,我重生了。
我拥有了灵魂,我原有的,单纯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恶,也消散了。
你真正的孩子得到你太多的爱,你能分一点点给我吗?
用你亲手一针一针织入的爱包裹我,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拥着我,我只要一个角落就好。
你的爱太多太多,多到包含了想念、宠溺、悲痛、仇恨、复仇、怜爱、迷茫、忏悔……,多到沉重,多到狂乱,多到毁灭。
我想问我的神,我的单纯的恶和母亲复杂的爱,是不是都能得到救赎。
你死去了,把你为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也带去了。
恢复灰暗冰冷的世界如此可憎,被我伤害过的人如此可悲。
我来增添一抹色彩可好?
用我的血,效仿你温暖的裙;用我的肉,换回灵魂的安宁。
一条猩红,像一条裂缝,划破这个世界。
我的标题其实是剽窃柏邦妮的。
因为我在看圣殇时想到几年前曾经读过她写的《为什么要这么疼》,为《爱情的牙齿》而写的那一篇。
圣殇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疼?
在我生命中让我感觉最疼最难受最歇斯底里的电影是莎莉兹塞隆获奥斯卡的那部《女魔头》,第二名就是《圣殇》。
看到女人吃下一块人肉时我想,金基德真爱弄这一套。
但看到女人受到“儿子”欺辱而大声号叫的时候,疼痛感穿透电脑屏幕感染了我,我很生气,感觉看了这么多年金基德电影终于触碰了我的观影底限。
为什么要这么疼?
我怀着怒气看完了圣殇,疼的感觉仍在。
我得说,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但它真的十分“金基德”。
尽管和《老男孩》一样是复仇的故事,但金基德的救赎总在残酷中生发着烟火气,而朴赞郁那家伙是真的冷冰冰。
为了金基德仍然在做他自己做到极致,我愿意忍痛给他四星。
这个电影显然是拍给白左看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可惜只是停留在在马恩初阶速读本阶段就慌忙转向宗教并未果:“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人力被视为生产要素:个体的人在生产过程中被异化,等同于机器、专利或者不动产等生产要素 ...... 人本身的情感和体会被剥夺了...”问题就在此处:同样作为生产要素存在的李江道显然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性的命运终结不应该落在他的身世(孤儿),而是应该落在他个人在身处社会阶层中的位置且不自知这一点上。
在这个电影中此问题指向宗教(开篇以及故事发展部分有多处镜头关照附近的教会,并且很多室内美术设计也颇有宗教隐喻,在此就不一一细表),就其所指而言,乏善可陈,且并不清晰准确,人物既没有通过宗教得到救赎,也没有践行某个显而易见的基督教悲剧,也非通过 “爱”、“人人平等” 等基本要义走向终结。
退一万步讲,就算影片是高逼格的:施虐--受虐--自虐。
那么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三者之间的转换,以及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完成心理变化,这才是影片的重点所在,逼格似乎是有的,但是情节推进做的很差。
形而下看起来好像是完整的(其实漏洞颇多),但形而上却相当不明确。
这样的电影居然在意大利能拿最高奖?
与之相比,白左泛滥的戛纳还是有一丝理智尚存。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不太适合以宗教、哲学和政治观念等作为主题,这类导演成功者寥寥,且大多数作品晦涩难懂。
苛责的看,其中成功者似乎唯有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的主题表达较倾向虚无、诗意化,他的电影诠释得非常漂亮)。
伯格曼(此人的主题和塔可夫斯基相近,但更为偏向宗教,但是和塔的电影相比,其形而下十分的笨拙,基本要借助舞台剧剧作和表演方式)和后期的戈达尔都不太算成功者,尤其是戈达尔,后期的政治电影几乎放弃了电影的观赏性。
本片意识形态不明确就不细说了(毕竟是属于文化比较范畴)。
就其剧作上而言,颇多硬伤:Ps:不太想从形而上来聊这个影片,首先:电影本身是形而下多于形而上的。
再者:讲到电影,很多人往往就影片主题本身穿凿附会,八股文风实在是无聊的紧。
1. 李江道何以相信江美善是他的母亲?
剧作上母子相认那里唱一首催眠曲就不能多给了?
接下来就母食子肉、母子交媾。
剧作上如此粗暴,也太藐视观众了吧,三四百年前,一首咏叹调(《诺玛》贝里尼)足以打动观众,但是电影不是舞台剧,不需要宣叙,不然你直接做舞台剧导演好了,拍你妈逼的电影啊?
电影导演应该拿出更让人信服的行动来展示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三个动作,而且还是在一个同一时间同一场所进行的,我就说成是一场戏也没太错吧。
结果一场戏就足以完成这个戏剧任务是不是太自信或者太藐视观众智商了,唱首歌打个炮就相信是自己的母亲,太敷衍了吧... 虽然母子相认不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动作,但是您好歹考究一点吧。
就算是宣叙,那首摇篮曲和《Casta Diva》的水准可是差了一万个华莱士有木有?
吃肉和强奸也不能构成百分百的说服力啊,李江道涂眼线是显得挺傻逼的,但是傻逼这么随便就相信江是他妈,这已经不止傻逼了,直接给人写成弱智了。
难道穿凿附会一个拉康式的故事就逼格高到不容置疑了?
在此之前,李江道打给江美善的那通电话,以及江美善在故事开端的那些叨逼叨,这些在剧作上叫补叙。
补叙在电影里这么用实在不是一个什么高招。
本片可以看作一个韩国当代版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就是补叙结构,金基徳应该是中了索福克勒斯的毒。
这里不是说“补叙”不对,一种叙事的方式只能适用于一种恰当的艺术再现形式,反过来说也是这样,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人物的动作而不是听你叨逼叨过去发生的事情。
像王家卫这种在剧作上打乖乖牌的导演想用补叙的时候都要拍出来放在影片最后,哪怕只是一个长镜头也好。
(《阿飞正传》结尾,潘迪华回忆多年前医院里收养旭仔的那个长镜头),不是说王家卫做得好,而是连王家卫这种导演都知道:关于故事主线的补叙是非常需要慎重处理的。
再不济,写坏了,剧作上必须用它救火的时候,好歹也是要拍出来的。
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听演员逼逼叨主要情节的来龙去脉不如去剧场看舞台剧。
讲小了这是一个剧作问题,讲大了这是电影观念的问题,电影是“所指的”,不是“能指的”。
华语电影圈常常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大陆电影尤其是重灾区。
假定把母子相认的音乐拿掉,这里的二人相认是干巴巴的,干瘪的像一个老太太。
因此延伸的另外一个问题,就剧作上看:母子情感不够分量,短短几天相处就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情感,也是不合情理的,导演也意识到这点,所以试图建立一些暧昧不清的性关系(江给李手淫和李跑去跟“母亲”睡),但是问题在于导演此时非常犹豫,搞不清楚这个性爱应该到什么地方截止,多了跑题,少了又不够。
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李对母亲说 “...如果你忽然消失,我会活不下去...” 这句话在人物情感上不太成立,观众都还在将信将疑,对这样的母子情感半推半就,李江道就深信不移了并深爱着母亲,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江美善消失的那几天李江道疯狂的找她也就显得有点作,毕竟两个人不是谈恋爱,30年如一日独自生活过来的李江道究竟依赖江美善什么?
是性爱还是早中晚三顿饭?
这个问题也影响到最后结局的处理。
2. 毫无疑问,老板的出现完全是一个败笔,他第一次出现时几乎所有的仇恨和罪孽都跑到老板身上(老板带走了观众期待),结果老板什么坏事都没做,也没被惩罚。
一方面讲,这削弱戏剧效果,老板出现了,观众就想看看老板是怎么坏的,但是故事里面没给。
或者换句话说,导演在叙事视点上总是犹豫不决,直到定剪都是这样。
另一方面讲,这也再次显得影片在主题的处理上总是犹豫不定或者投鼠忌器的,如果主题放在意识形态上,无疑是相当困难的,电影本身是难以通过激烈人物关系斗争进而讨论意识形态、政治等此类抽象主题的,假定主题放在爱情或者母子情上,那么显然就会好处理得多,但是影片就容易矮化成为一个极端人物关系下的爱情故事,显然导演是贪心了,两个都想要,都想关照,结果一个都没弄好。
3. 就电影中人物的动作而言,戏剧动作是不连贯的或者说是较为割裂的,收债(施虐)和复仇是两个较为独立的动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来缝合,在观影过程中会形成相当的跳跃感:影片用母子关系混搭乱伦来缝合,显然是没有到位的。
因为,江李二人的性爱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转变或者进展。
私以为导演在这个地方犹豫了,假定这个关系进一步发展,性爱本身就会成为影片的核心动作,会喧宾夺主;如果写的不够,整个情节会显得逻辑上有欠缺,人物动力不够,影响到悲剧性。
但导演在此处选择了后者,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是一个无奈之选。
但从另外一方面讲,毫无疑问,以性爱做为影片主要动作会极大程度上丰富人物内心,同时影片也会更好看一点,但是主题也会变。
4. 从剧作上看江美善的动作如同天罚,然而却是女一号的个人主动行为。
假如江美善不知情还好,要么是母子要么是情人或者兼有。
但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剧作上安排这样的复仇方式就显得非常刻意和做作(因为关照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那么此时上帝何在?
这样一个猛爆性的动作居然是江美善自己安排的),逻辑上不太合情理,当然这个问题有一半是由叙事视点不清的问题所导致。
这电影坏就坏在客观视点太多。
观众太早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好歹也要把反转放在观众完全接纳江美善这个人以后再做啊。
回到眼线男李江道的人物前提上:从影片中展示的几个借债人实际情况上讲,这属于保险欺诈,既然是欺诈,那么从整个事件(保险欺诈)最开始债务人就对其后果是有所了解的,实际上债务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因为彼此都有利益分成。
吉他小哥为了拿到3000万,在李江道放弃保单后,自己主动切掉手掌,这个事件里面,李江道不过是一个协从而已,撑死了是个从犯,小哥和老板才是共谋。
另外七楼跳楼的大叔的跳楼的动机是比较不合理的,显得毫无意义、该死不死。
假定拆了房子使得5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从而产生跳楼的想法,那么好死不死,借了高利贷才死是为什么?
要解决家庭财务问题?
没交代啊,而且早晚不跳,要在交数日死在李江道的面前,只是单纯为了在剧作上给李江道心里添堵么?
这场戏剧作目的太强烈,强烈到扯蛋,一场戏写成这样,也是无能到绝望了。
江美善的主观行为也导致了人物行动上的逻辑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一半由叙事视点(剧作)和人物视点(影片)造成的:江美善在复仇的过程中过处于全知(叙事视点问题),但她又不是故事的视点人物。
再直白一点说,影片的核心处的戏剧性并没有放在李江道不知情这一点上。
可能导演逼格太高,不屑于追求传统的style,结果掉自己刨的坑里去了。
另一半是剧作问题导致。
剧作上问题在于江美善的主观复仇行为,并由于模糊的性爱描写导致这个人显得人格分裂,但故事并非以江美善为视点人物去处理,所以这个分裂无法得到缝合。
只能取其一:要么讲乱伦性爱关系,要么就只是讲复仇,难以两全。
讲复仇的话,叙事对象是意识形态。
假如选择后者,按照布尔什维克的价值观来看,江美善应该去参加革命了,按白左价值观而言,她应该向上帝求告然后原谅坏人,再去非洲做半年义工,带着满满正能量回国后,和江道过着没羞没臊的甜蜜日子,妥妥的。
一个中老年女子爱了年轻小伙子跳楼殉子的意义何在?
妈逼的你那么确幸李江道爱你?
观众都没回过神来,您就跳了。
反正都这样了,你也只能信。
看来金导演的手段不比某国中宣部高明多少呀。
回过头来说,假如选择前者就难以关照意识形态,关照意识形态,金导演又讲不清楚。
剧作上的这个问题在江打老板嘴巴的时候最大化了。
想要通过电话制造自己被绑架的假象,自己扇自己也是可以的啊,为什么非要找老板打,为了关照意识形态主题么?
揭示资本注意是如何十恶不赦的?
就算放在意识形态主题上讲,金基徳也一定意识到了主题放在意识形态的上的话,李江道是资本主义系统中的一个不自知且悲剧性的生产要素,但影片的前提建立在一个所有人共谋并参与的保险欺诈事件。
矛盾就在这个地方:因为是共谋,从基督教或者任意宗教价值体系来看:这些罪孽是无法只落在体系中某一个人身上,这个故事里面没有首恶,人人都是共谋,都有获利。
不光是李江道,所有人都有罪。
所以真的让老板对张美善做些什么坏事其实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老板还了几个嘴巴就把她轰走了,你再往下写,就跑题了。
另一方面:所以江美善会说:” ...江道也是很可怜... “ 体现了导演在主题上贪心,都想讲又都没说清楚。
而且这一句话,也是很臭,这种重要情感应该转换成情节展现,而不是让江美善背台词。
这场戏上,江美善的人物性格才最大化了。
私以为金基徳或许有能力写一出很棒的戏展现这个情感。
但他犹豫的是,假如江美善在某一场戏中认同了李江道,会严重动摇她用自杀惩罚李江道的决心,故事就是另外一个主题和结局了。
剧作中让人最不舒服的一点在于高潮部分,李江道把自己拴在卡车底盘下面赎罪。
这个动作合理与否先不讨论,假定合理也应该是李的被动行为而非是主动,因为李江道和观众至少清楚一点,高利贷保险欺诈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共谋,都有收益,都是罪人。
所以故事结局部分,李死于卡车至少应该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否者他的动机是不合理的,要死应该死在跳楼现场或者树下面,否者有强行拔高主题的嫌疑。
假定他主动替所有人赎罪,那么李江道完全就是一个圣徒,他宗教觉悟太高了。
作为一个非基督徒(影片没有说他是基督徒)能有此作为,还缺关键的一场戏。
因为你总不能说是这个高利贷马仔天天听隔壁庙里的和尚吃斋念佛结果无师自通修得大自在。
他凭什么觉悟?
凭什么死于觉悟而不是杀兄的愧疚?
政治是具体行为准则,而宗教是价值观,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自杀赎罪是形而下,觉悟是形而上,全片没看到他觉悟然后决心赎罪的地方。
所以自杀这个行为是值得相当商榷的。
延展开看,关于债务人对李江道的恨意写得很刻意并牵强,签订契约是和高利贷公司机构签订。
李江道不过是老板的一个马仔。
懂得借高利贷的人都知道其中关系,再不济签订契约或者合同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这一点了,支付十倍本金的依据在于一纸残疾保险,这也是影片中刻意回避李江道具体工作细节的问题所在,是刻意回避,而非是艺术省略处理,金基徳的用意应该如此,假定要模糊此关系,那么一定做彻底,成为人物背景,不能写成具体的人物行动,老板就更别出现了,不然观众总是有疑问,既然是共谋,为什么债务人这么痛恨穆仁智,对黄世仁却显得无动于衷。
但同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李江道究竟是马仔还是独立高利贷债权人或者是债权人代理,假定是这样,李江道的生意那可是相当的大啊,几乎分分钟拥有上层社会身份,这和人物设定是不一致的。
回到刚才讨论的,李江道因为逼死自己的“兄弟”而愧疚致死是合理的,但不应该死在卡车上面,死于卡车需要加至少一场戏,不然李江道无以觉悟。
私以为金基徳想到卡车拖死马仔这场戏应该是兴奋得不得了。
这一场戏也拍得相对漂亮考究,但是牵强。
故事的开端,若干镜头都关照了窗外的基督教,然而最后落点和基督教没有显然的关系,也看不出李江道受此重罚的缘由。
假定从基督教价值观来看,确认此事人人有罪,都是共谋(其实众多借债者复仇决心不强也是默认了共谋这一事实),那么李江道应该是身死以替众人洗罪,就影片当前展现的信息量来看,这个主观行动是较为牵强的。
还有一点是江美善跳楼以后李江道马上就挖坟了,(私以为本片多少是在现实主义框架下的故事)现实主义电影不应该出现这么浪漫化的戏剧处理吧,从戏剧目的上看江李母子情深(假定金基徳完成了),难道李江道不想去看看是谁杀了阔别多年的母亲吗?
如果看了,那个老太婆又要死。
土里江美善的儿子是谁埋的?
江么?
从镜头和剪接上看:李江道有没有在车床店里发现江美善儿子的尸体导演应该是留有余地的(可能剧本上写了另一个方案,发现了自己的兄弟),金基徳肯定也想过要不要打开冰箱就发现那件毛衣,所以李江道才会在他“兄弟”的店里面睡上一觉,他那时候所有的戏剧动作都在寻找母亲,而不是忏悔,除非他看见毛衣穿在尸体身上,他看见以后还那么想死么...况且前文提到:江李母子情是不太经得起推敲的,这就是问题。
反正56789一堆毛病,懒得写了总之,非常拧巴的一个故事,游离在不合理于合理之间,勉为其难写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脑袋不太清醒的投资人花钱拍了这部片,结果得了一个金狮奖。
唉,遥想1945年以前,金狮也常常给轴心国颁奖,有的片子不错,有的片子一般,看来威尼斯政客也是不少。
最后再聊一下本片的视听吧,一般来说金基徳拍片资金不是太多。
摄影和美术就不苛责他了,毕竟文艺片导演中有能力把视听做到华莱士水平的只是凤毛麟角。
摄影给40分,焦段选择问题最大,运镜勉强及格,灯光就不说了,没啥灯光,不讲究,只有些必要的光效和勉为其难的场景气氛。
美术本来想说一般般,但是还是忍不住负分。
主要是扣在人物造型上面,李江道形象阴暗可以理解,但那种烟熏眼线不是干牛郎的就是时常出入公厕的干口活儿的Low B 跨性别(不要误会,不是歧视跨性别人士,个人有很多朋友都是跨性别,但一般来说画眼线还画的不好看的都不是什么好鸟)干的事儿,上点儿岁数的同学都知道韩国HOT,所以李江道在人物小传上是从小迷恋HOT的失足青年么,马仔画个眼线出门收债干活儿,这一看就是初中都没能毕业的傻逼,这样找人要钱很容易会被债务人打折腿的,光是这一点就要扣60分。
由于是在网上看的,声音就不过多评价了。
下1080的看了再说。
在此,简单做一个比较。
同样涉及宗教以及意识形态主题。
土国导演锡兰显然比金基徳要更成熟老练得多,更从容不迫。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此片对比《冬眠》、《小亚细亚往事》
(不专业,不犀利,只是个人感受)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这是金基德最浅显易懂的片子了吧,接近凡间了。
从这部电影有消息开始传出开始,就一直被关注。
之后获得了金狮奖,就更是将金基德推向顶峰。
他在领奖时唱的歌也是心酸的。
开头就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男人利用铁链将自己勒死,然后就是一声女人的呐喊,电影就开始了。
第一幕就是男一自慰的场景,那是他的欲望。
黑暗的女人裸像插着一把刀,那是他内心最深处的伤,来自一个女人,就是将自己抛弃的母亲。
接着就是男主开始收账的过程。
眼神凶狠麻木,行为残暴无迟疑,只知道一直收账,收不到钱就直接将对方弄残,女人的肉体对他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因为他对女人只有恨,人性的真善美被漠视到在最底处,外人无法窥视。
开头那个女人沾满灰尘的脸和白净的身体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我以为她只是个路人角色。
然后,就看到一个中年女人开始入侵他的生活,卷发,红唇,一身日系搭配,眼神愧疚又矛盾。
帮他打理家务,似乎和他一样不知道什么是肉体上的痛,然后一路跟着他,看着他收账的过程,不声不响,还会恶狠狠的踩受伤的欠钱人的双腿,并恶狠狠的说不准别人诅咒她的儿子。
面对儿子的打骂侮辱,却只是沉默,眼中含泪。
或者还会贴心的问着你今天想吃什么,彷佛只是道家常一样的自如。
其中让我看了比较心疼的地方是,他不顾及欠钱人的母亲在场,照打不误,看着似乎是冷漠凶残,实则就是因为被母亲抛弃的后遗症,这就是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吧。
然后看到他把那个女人送来的鳗鱼养在鱼缸里,盯着看了好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鳗鱼上还有那个女人的号码。
收账回来,喝了酒,他终于打过去。
看到这里就会猜到他的心已经开始变柔软了。
第一次打过去质问,那个女人不语,他很气愤。
就又打了个电话,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彻底沦陷了。
就像一块干枯很久的海绵遇上水一样,怎么可能还有多少理智可言,最后那个女人吃了他的肉,那个女人抱着他呢喃我可怜的江道,那个女人一阵嚎啕大哭已经完全俘虏了潜意识里渴望母爱的他。
男主开始默许这个中年女人在他生活里走来走去。
一步一步越陷越深,深到没有起码的求证过程,开始露出微笑,会对欠钱的人心软,倾听他的梦想,还叫他好好活着,唱歌给孩子听。
给这个他从小恨到大的母亲买衣服,想帮她做事情,会担心她因为自己被别人报复,带她去逛街,像普通母子一样的生活。
总之,都是他的真善美开始蹭蹭蹭的冒出来,和之前截然相反。
这些都是他突然出现的母亲带来的改变,爱恨也许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我不得不说,金基德的电影对人性的表现跟时代也毫不落伍。
在他们逛街的时候,有人嘲笑他们母子俩那么幼稚玩气球,母亲愤怒,儿子出面保护自己的妈妈。
然后我看到旁边的一个女生举着手机一边看热闹一边摄像,不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传播消息的方式吗?
很多闹大的事件都是路人的一张相片,一段视频,就这是现在这个社会的浮躁性。
以讹传讹,指鹿为马,断章取义。
之后还有很多细节和矛盾的体现,我不想再细写了,毕竟看电影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感都不同。
在里面儿子寻找母亲下落的过程,我看到很多被他伤害的借钱的人的情况。
有悬崖勒马,看破红尘的,有将自己的恨传播到下一代的,有他心软放过,却还是放弃梦想,放弃生命的。
都是来源于金钱。
关于金钱的探讨一直很纠结,俗话都是钱不是万能的,就像里面最贪婪的那个人,还向自己又怕又恨的人讨钱花。
她的老婆也骂他没志气,看似鄙视不已,可终究还是会静静地抱着他,不离去。
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他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却过得无比贫贱。
这就是金钱的两面性,人性的多面性。
金基德为什么会将人性看的这么透彻,我敬佩那些思考者,因为我知道自己也随着一些表象浮躁很久了。
男主的心其实是一张白纸,早已因为母亲的一首儿歌,几个微笑,几声嘘寒问暖和拥抱就被收服了,让他到死都念念不忘,甘愿被救赎。
所以母亲才会因为心软而矛盾,因为她也接触到他很美的那一面。
而如果是其他的狗血编剧导演,结局美化一下,就将是别样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啊。
可是结局看到的就是昏暗的凌晨公路上,一条血迹一路延伸,一如金基德以往的风格,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借用一个蜀黍的话总结就是,“金基德懂得了爱与怜悯,他却依旧信不过这个世界。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女人的坚韧性,特别是母亲,有妈的孩子都是宝。
金基德这“变态”终于走下云端拍了部比较“亲民”的片子,这片仍以他的方式拷问着人性,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通过对其躯体摧残毁灭,而是毁灭其对爱的渴望,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实在很喜欢结尾那一抹红,很有冲击力的一片子。
绿野仙踪是个黑童话,不该给铁皮人装上真心。
虐人而纠结的故事,让人产生生理抵触的表达,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也不是一个好看的故事,但是谁也不能在电影结束以后不去思考些什么,这就是这部电影成功之处。它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明显。
有点沉闷 还是讲复仇主题的
故事就是个大学二年级学生写的矫情装13短片
有关太多复杂情感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复仇。
想起了那首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复仇的路本可以搞得很正,但是这个理由有点站不住啊,结尾到是挺猛;海报骗了我!三星半
其实故事并不新颖,看了三分之一就能大致猜到结局,但还是不得不赞叹金基德对人性思考与挖掘的深度,一如既往。这片儿看得实在堵得慌。
金基德: 要传达的东西很简单, 电影也比以往简单, 但还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有做作感!
3.5。金基德当然配的上金狮,但不应该是这部电影。
远非金基德最好的作品,其中刻意出的残忍和无望的别扭感几乎出现在他的所有作品里。不过,那份黑暗与暴力所带来的触感,以及偶尔的无言,的确很动人。
嘛呀
冷漠与关爱,沉沦与救赎。金基德还是那个金基德,虽不似以往那般强烈,却依然可以看到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配不配金狮暂且不说,个人认为本片虽谈不上突破,却也足以称得上出色。PS:这电影跟乱伦神马的有一毛钱关系么?最烦的就是某些压根儿连看都没看就跑上来大放厥词的选手。
曾经,金基德拿着屠刀。后来,他放下了屠刀。刚看这片,我以为他又拿起了放下的屠刀。到最后,才发现他拿起了放下的屠刀之后,还是选择了放下。
哪个王八蛋写的那个一句话简介?被透的体无完肤!
韩版“孙楠”给别人耳光,别人给他耳光。韩版“孙楠”无限上当,因为他是好坏不分的猪
虽然难以匹得上金狮的期望,但毫无疑问金基德找回了令人沉重的尖锐感。
金基德也开始讲“女性救赎”了?末世色调,绕了一大圈的人性泯灭和复苏的故事,说起来,有点装了,在中段剧情转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不过,能看到金基德回来总算件好事,其实片子90%都是金基德在问“你们猜我变了没?”,最后结局告诉观众“哈哈,我没变”……三星半。
恶心
金基德導演在經歷了一系列低谷與瓶頸之後的實力回歸之作,說實話,影片其實存在一些令人挑剔的點,比如宗教元素運用不佳,但這畢竟不是一部李滄東導演的作品。影片故事不複雜,但通過導演一貫的寫意手法、人物的行為與情感而張力十足,也正因如此,極顯演員表演功力,最後半小時全面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