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

De uskyldige,De uskyldige(挪威),The Innocents(美国)

主演: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Sam Ashraf,Mina Yasmin Bremseth Asheim,艾伦·多丽特·彼得森,莫滕·斯瓦特维特,Kadra Yusuf,Lisa Tønne,Irina Eidsv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瑞典,丹麦,英国,法国,芬兰语言:挪威语年份:2021

《无辜者》剧照

无辜者 剧照 NO.1无辜者 剧照 NO.2无辜者 剧照 NO.3无辜者 剧照 NO.4无辜者 剧照 NO.5无辜者 剧照 NO.6无辜者 剧照 NO.13无辜者 剧照 NO.14无辜者 剧照 NO.15无辜者 剧照 NO.16无辜者 剧照 NO.17无辜者 剧照 NO.18无辜者 剧照 NO.19无辜者 剧照 NO.20

《无辜者》长篇影评

 1 )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

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

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

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

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

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

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

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

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

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

(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

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

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

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

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

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

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

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

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

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

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

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

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

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

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

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

母亲说:告诉大人。

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

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

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

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

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

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

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

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

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

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

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

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

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

《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

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

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2 ) 隐喻

隐喻 metaphor(仅代表个人观点)无辜者电影角色代表北欧难民涌入的社会背景下,政治正确可能让导演将大的社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所以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加密后的故事表达。

伊斯兰、非洲面孔的演员一正一邪,北非和阿拉伯同属伊斯兰文化,所以男撒旦和白癜风女可以彼此感知对方内心想法。

男孩通过某种“超能力”将自己的母亲杀死,影射伊斯兰文明下的民众将自己的祖国“杀死”,由此才引发了一系列难民问题。

妹妹代表移民接受国的精英阶层,无法发声看似发育异常的姐姐代表没有话语权的民众。

精英阶层掌握话语权,还会时不时利用这一点去测验民众对痛苦的容忍度,外人看来“妹妹”很关心“姐姐”,实则不然甚至相反。

大人指国际社会,看似关心又其实不在乎。

最后本国精英阶层在“异教徒”的威胁下才终于和无声的民众和解,达成了共识,最终赶跑了外来入侵种族,当然结果我认为也是导演团队的个人“美好愿望”,一个纯净的原本的北欧净土。

未来世界多元化程度的继续加深需要移民和原住民来共同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 无辜者|其实是科幻片

故事以为是在探讨小孩子的世界究竟是不是纯真。

类似的题材在《狩猎》里头,拔叔就被虐得不轻。

而且在故事的开始,小女孩就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姐姐下手了,智障的姐姐对此无法反抗,只能无辜承受,看得人毛骨悚然。

或者,“无辜”这两个字会落在这个上头。

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小女孩在社区遇到了一个男孩,两个人好像很谈得来。

小男孩带着小女孩去到了他的秘密基地,给他展示了一下“超能力”。

说实话,当时小男孩展示“超能力”的时候,还有点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小男孩究竟是如何用自然的方法呈现了非自然的现象。

随着故事的发展,才知道,这实实在在的就是超能力,物理定律对小男孩不起作用。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头,小男孩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开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做坏事儿了。

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把社区玩的小朋友的腿折断。

然后,这点小小的刺激好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了,很快他就把自己的老妈送去见了上帝。

然后,他又用意念控制别人替他杀人。

整个事件中,好像又太多无辜的人,因为他的“超能力”,无缘无故的就领了便当。

小男孩的超能力,唯一的压制,好像是小女孩智障的姐姐。

虽然姐姐生活不能自理,但她就有类似的超能力,而且小男孩偏偏被她压制得死死的。

这个不科学,所以小男孩就想着破局。

姐姐虽然有超能力,但无法和别人沟通。

好巧不巧,社区里头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就能感知姐姐的想法,于是成了姐姐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而且,这个女孩有类似“预知”的能力,每次小男孩想发表,这女孩就能感知。

这样逆天的技能,当然是小男孩非常忌讳的,最后终于被小男孩除之而后快。

故事的结尾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孩子的世界发生的事儿,大人无法理解,也就意味着这事儿无法通过常规方法破局。

妹妹想着自己一个人解决小男孩,不惜以身犯险,但收效甚微,甚至导致了小男孩的反扑。

关键时刻,姐姐必须挺身而出,而妹妹也发掘出了自己的超能力。

故事虽然是讲的超能力,但没有漫威的特效,不过,透露出诡异的恐怖气氛,还是有点值得品味的。

故事里头的小男孩,杀人不需要理由,这让人不可捉摸。

类似的人,没有了“超能力”,但有一种东西可以代替,那就是“权力”,事情就越发的不可捉摸,于是聪明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揣摩圣意。

 4 ) 超能力解读:理解&控制

昨天看完电影,非常喜欢,熬夜读了大家的影评,但总觉得有些我很在意的地方并没有人提到。

比如影评中常常读到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但是家庭之外的因素却没人提及。

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我读到的影评也更多地把“恶”的那一面解释成纯粹的为了好玩而作恶。

而孩子之间的关系则被解读成“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所以决定自己写。

首先影片里可以抽象出来的二元关系非常多,我们想的话也可以把每个概念映射到角色身上:善/恶,保护/破坏,理解/恐惧,家庭/社会。

但我还是想从孩子的超能力出发,在我看来三个孩子拥有的超能力可以二元的分成理解和控制。

最先出场的具有超能力的孩子是Benjamin,他给Ida展示了他改变瓶盖运动轨迹的能力。

一开始只能控制瓶盖,后来则让一块比拳头还大的石头飞了出去。

而Aisha则是具有读心的能力,能听到其他人的心中的想法。

但是直到Anna出现,Aisha读心的能力都是单方面的,即Aisha能够理解他人所想,但是没有人对她做出回应。

Anna和Aisha很快就成了朋友,她们能够穿越空间和物质,不依赖语言的媒介,自如地沟通。

这样的沟通一开始是依靠具体的图案去进行的,但到了后面,Aisha已经可以帮助Anna说话了。

但在Aisha死后,Anna再也没有开口说过话。

而Ida在车祸出院前都没有表现出拥有超能力的样子。

但在楼道门口玩的时候,Aisha说自己能读到Benjamin的内心,却读不到Ida的内心。

这让我想到《暮光之城》里贝拉的设定,就是超强的防御能力,可以防御读心和其他形式的攻击。

但是Benjamin向Ida展示自己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时,Ida很轻易就被控制了,也就是说Ida的防御体系只对Aisha的读心能力起作用。

看起来Aisha和Anna属于具有理解能力的孩子,benjamin的能力是改变(控制),而Ida暂时没办法被放进这个分类里。

但是如果仔细看影片的暗示的话,会发现这两种分类的能力,并不是互斥的,一个孩子完全可以同时拥有并使用这两种能力。

Benjamin首先是Benjamin,我并不赞同”他是一个纯粹的反派角色“,我觉得这是一个立体的角色。

从他在家里用沙子画画那段可以推测,在和Anna还有Aisha一起玩的过程中他迅速地学会了理解(读心)这一项能力,并在很短的时间变得很强大。

但是他的练习被妈妈粗暴地打断了,这当然不是妈妈第一次这样对待他。

也就是说,通过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他本来有机会学会他从自己的家庭生活里没有获得的理解的能力,这样的尝试被她妈妈粗暴地毁掉了,当天晚上他的意志开始侵入Aisha家。

第二天小伙伴们在树林里玩读心游戏,几个女孩子传达的信息是“Benjamin大笨蛋”,明明是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常常会说的并没有什么恶意的坏话,被Benjamin接收到之后却激怒了他,这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之前,Benjamin也是缺乏和其他小孩一起玩的经验的。

Aisha被他的超能力撞倒,Anna在两人的对峙中受伤,四人的关系出现明显的裂痕。

先是在家庭中被妈妈的粗暴对待打断理解他人的努力,然后又在读心游戏中听到了对他来说意味着冒犯/背叛/侮辱的声音。

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双重打击之下,当天晚上,Benjamin开始用他操控物体的能力伤害他的妈妈。

Anna除了Benjamin, Anna也是拥有两种超能力的孩子,从Anna玩水那里就可以看出来。

而在这之前Anna和Benjamin在树林里对峙,是Anna第一次表现出来可能拥有与Benjamin相同的改变和控制事物的能力。

第二天,Anna坐在地上玩锅盖,眼看着锅盖越转越凶,越转越高,导演还怕我们看不懂,给了这个玩水的镜头来表现安娜获得了新的超能力。

Anna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有自闭症,虽然有人会觉得给患有自闭症的anna最强的能力这种设置有点老套,但是在剧情上是make sense的。

Aisha死后,Anna跟外部世界的沟通渠道又一次被切断,妹妹想让她一起去对抗Benjamin,但是她无动于衷,拿着玩具车练习控制物体的能力。

直到到趁着妈妈买东西偷偷跑出去,被Benjamin唤醒,才重新获得和外部世界的连接,感到了愤怒。

AishaAisha改变与控制的能力体现在她帮Anna说话,从一开始面对面地帮助Anna说话,到后来可以隔开帮助Anna认卡片,叫爸爸。

不管是Anna说话时镜头切给Aisha,还是自从Aisha死后,Anna不再开口说话都可以看出来:并不是Anna的病情好转,是Aisha在帮助Anna控制她的身体,让Anna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也就是说Aisha的控制能力被用来帮助Anna获得更多人的理解。

Aisha个性和能力的形成从她和妈妈的互动就能看出来。

她妈问她跟谁说话,她说“跟一个不在场的人说话”,她妈“ok”(无奈微笑)。

这个女孩和妈妈的生活里,没有任何用自己的意志去干涉对方行为的痕迹,当事情发生了,她们便接受。

Aisha当然也是有成长的痕迹的,在一个男孩被杀死,Benjamin的妈妈被烫得半死不活,一个男孩无辜断了腿,Aisha自己也差点被杀死之后,Aisha站出来传话给姐妹俩,希望可以一起阻止Benjamin。

但是尝试失败了,Aisha的成长轨迹和她的生命一起停止了。

IdaIda的超能力是最晚出现的。

直到电影的最后十分钟,她才拥有了超能力,加入到Anna和Benjamin的决战。

而Ida的超能力打破的第一个东西,是石膏,象征保护与隔绝。

这个意向和Ida对Aisha的读心能力的防御是一致的,跟她在妈妈面前避免透露真实处境的说话方式是一致的。

但这个结论让我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Benjamin和Aisha的个性,都可以在他们的遭遇和跟妈妈的互动中找到答案。

而如果Ida的设定是自我隔绝,那么必然需要一个她想要隔绝的对象。

妈妈虽然对她疏于照料,但她的家庭生活并没有糟糕到需要一层那么强大的“防火墙”来隔绝。

直到我在AlloCiné上看到了这条影评才终于理解Ida的不幸是什么。

la plupart sont déjà poussés dans les retranchements d'une brutalité psychologique qu'aucun être de leur âge ne devrait connaître (l'héroïne Ida tente par exemple d'exister dans l'ombre hélas très envahissante de l'autisme de sa grande soeur)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被推入了他们这个年龄的人都不应该知道的心理残酷的战壕(例如,女主角艾达试图存在于她姐姐自闭症的非常侵入性的阴影中)再去看Anna脚被扎伤后的片段才发现,比起暗示Ida是没有缘由的纯粹的坏,这段更是在解释Ida的处境:锅盖连续转动产生刺耳的无法逃避的声音,不得不带姐姐出去玩面对陌生人的奇怪目光,被新朋友发现姐姐的存在不得不解释。

在自我不断被侵入的环境下,Ida发展出隔绝的策略也就再合理不过了。

但在电影的设定里,隔绝本身不算超能力,超能力的产生伴随着主动打破这层隔绝的石膏。

Ida的超能力到底是什么,她有没有获得理解或者控制的能力?

电影没有说,但是可以想象,Benjamin的心脏也许跟Ida的石膏殊途同归。

关于恐惧1, 这是Benjamin操控人的方式,Ida,Aisha的妈妈,都在Benjamin超能力的影响下出现恐怖的幻觉,被恐惧的情绪驱使着执行Benjamin的意志。

2, 恐惧是Ida角色成长的关键:刚搬过来的晚上,Ida不敢一个人睡觉,透过开着的门,怪兽形状的阴影落在姐姐Anna的门上(怪兽的形态甚至有点像姐姐总把手放在胸口的样子);期间经历了Ben虐杀猫的场景;然后是在Benjamin控制下看见蛇;Aisha死后,她害怕自己的父母也会在Ben的控制下杀了自己。

同伴的死让她意识到自己同样可能死在Ben的操纵下。

在把Benjamin推下桥之后,Ida的幻觉里再一次出现了蛇,追她的人是一个失去半条腿的阴影,阴影和Anna门上的影子呼应,少了半条腿的人自然是被Benjamin隔空折断膝盖骨的男孩——“恶有恶报”的道德观。

要知道Ida从一开始就出了她恶的特质,踩死蚯蚓/从桥上往下吐口水/掐不能说话的姐姐/往她的鞋子里放碎玻璃/把小猫从高空抛下,勿以恶小而不为。

但到了这里,她的幻觉中却出现了那个断腿的男孩,男孩的腿不是她弄断的,却是Ben为了给她展示自己的能力弄断的。

她开始害怕,因她受到伤害的人,对她的报复。

从医院回家后,妈妈拿着刀的样子再次让Ida再次陷入对死亡的恐惧。

面对死亡尽在咫尺的威胁,Ida迅速采取了保护自己的行动。

就像她在树林里被Ben的幻觉控制前,捡起了尖锐的玻璃保护自己,而那块玻璃最终真的保护了她。

关于Benjamin和Ida不同的选择选择是成长的关键,观众们第一次注意到Ida已经不是一开始那个“很坏”的小女孩时,应该是在Ida出门找Ben之前和妈妈的告别,她带着自己可能回不来的想法给了妈妈一个拥抱。

这里的Ida就已经彻底告别最初那个不在乎后果肆意“作恶”的小女孩,从因为懵懂无知而无所畏惧地去伤害,到懂得分辩善恶甚至以恶为敌,Ida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Ida的第一次选择是在Ben要踩死猫时。

把猫从高空抛下去的时候,Ida和Ben还没有什么区别,单纯因为好奇和有趣,就可以决定猫的生死。

但是当Ben的鞋子踩在小猫的头上,Ida选择了不要。

但是Ben踩下去了。

此后Ben留在原地,Ida离开。

意味着Ben仍停留在不辨善恶的阶段,而Ida因为做出了选择,从此和Ben有了隔阂。

影片从这之后,也不再有Ida欺负姐姐或者其他作恶的情节。

而Ida的另一次选择,是在Ben差点杀死Aisha的时候,她撞开Ben,救下Aisha直到Anna出现。

这一次的选择直接让Ida站在了Ben的反面。

Ben的选择则没有那么明显,当他第一次用超能力挪动那口煮沸的锅吓到他妈妈时,他是开心的,这和把猫从楼上丢下去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被妈妈责骂之后把妈妈打晕,又用热水泼在在她的腿上显然不是为了开心。

看着失去知觉的妈妈烫伤的皮肤,Ben一定是感知到了作恶的后果,他哭了。

这不他最后一次哭,差点杀死Aisha被Ida撞开之后,他回家几乎崩溃地大哭,也喊着妈妈。

眼泪证明Ben不是什么冷血的反社会人格,只是透过暴戾的母亲和抛弃他的社会(玩伴们),他可以看见唯一的选择就是暴力。

总结超能力在影片的设定里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影片自身的表达又是非常非常现实的,(不完美的)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善与恶的选择,乃至“以暴制暴”这种必要的恶。

叙事紧凑,没有拖沓多余的镜头,小演员表演也都在线,解读空间和政治隐喻也很多。

(oulala 一点分析居然写了一天,本来还想写Aisha和Anna之间理解&连结的关系,三位母亲的角色,以及色彩的暗示,太累了,就写到这吧。

 5 ) 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

《无辜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它通过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界限。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挪威社区,四个孩子因为拥有超能力而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他们原本是天真无邪的孩童,然而超能力的存在让他们陷入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是一种优势,而是一种负担。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能力,同时面对来自内心的道德考验。

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成功地展现了孩子们在面对超能力时的内心挣扎和道德抉择。

他们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威胁,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恶魔和诱惑。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超能力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力量,而是一种需要谨慎使用的工具。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

影片还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在面对困境时,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恶魔和外部的威胁。

这种友谊和互助的精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困境中我们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

《无辜者》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

它通过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界限。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困境中我们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

同时,《无辜者》也提醒我们,超能力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力量,而是一种需要谨慎使用的工具。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

 6 ) 慢节奏“惊悚”教育片

看到有人觉得电影太慢很无聊,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节奏的。

节奏慢慢推进,人物性格也有转变。

开头的时候,觉得益达这个孩子好坏啊,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姐姐安娜,她到底有多坏呢?

用力掐姐姐的大腿、把碎玻璃放到姐姐的鞋子里,看到这些我很震惊,以为她会一路坏到底。

但是当他看到本杰明踩死猫咪的时候(猫咪在现实里没有真的被弄死),她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伤害别人不管有没有危机他人的生命好像都不太好,她不太喜欢杀死猫咪的本杰明了,仓皇而逃。

其实益达是幸运的,爸爸妈妈恩爱,对孩子们很好,因为安娜脑瘫,很多精力和时间用来照顾安娜,益达心里肯定不平衡,但是从妈妈给益达道歉那里看得出来,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做的很好,有错误就要承认。

本杰明的家庭似乎没有那么幸福,没有爸爸出场,妈妈似乎也没有很疼他,打骂似乎也是常事,所以他暴躁易怒甚至偏激邪恶,他没什么善恶观,没什么同情心,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孩子们演技真的太好了,无可挑剔,难以想象主角就是几个孩子,能把一部恐怖片演的这么好,看起来平均年龄也就十岁吧。

还有电影以杀戮为结局总感觉怪怪的,虽然本杰明该死,但是两个孩子就这么用意念杀了一个人,这件事在她们以后的人生里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7 ) 一部适合成人观看的儿童主演的电影。

一部由四个儿童(6一12)岁演绎的惊悚片,适合成人观看,少儿不宜。

最近日子里看的比较过瘾的片子,四个孩子的演技太到位甚至被惊艳了,小小年纪是如何作到把控的呢,人物心理推拿揣摩可圈可点,关键由儿童主演的一部惊悚电影,却可以让人全程无尿点,剧情紧凑接连不断命案的发生,让人拍案叫绝!

电影讲述安娜先天智障无痛感与妹妹益达和父母四人搬到新住处,下楼玩耍中分别结识的12岁小男孩本杰明和患有白癜风6岁小女孩,谁知12岁本杰明和6岁小女孩都拥有不同超能力,本杰明用意念可操控一切,先后杀猫、杀自己母亲、操控成人去伤害曾经欺负他十六岁男孩,而他所做所为6岁女孩和智障安娜全部能感受到。

劝告无果下,本杰明再次动了杀机,发挥意念让女孩母亲用刀杀死6岁女孩,为了制止这个小恶魔,姐妹俩最后联手用超能力在无痕迹下杀死了小男孩本杰明。

第一次看小孩演的残忍血腥的片子,所做所为连真正的坏人都过犹不及,其实恶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坏人行凶,看后毛骨悚然,在缺少爱的单亲家庭氛围下,畸形的心理再加上自身的超能力,从骨子里的恶在小小年纪上体现,这一切的发生,大人全然不知。

 8 ) 个人影评

个人影评:1.一部每一帧都想快进却有每一帧都让你舍不得快进的爽片!

2.⼈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的现世版!

3.孩子不是不爱和大家交流,是交流不了!

所有的沟通不畅都是因为家长的不信任!

4.每个家长都是无私奉献的爱着孩子,可每个家长又都自私的希望孩子天资聪慧,生下来就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样样精通!

啥也不用管教,就傲世九重!

可能吗?

5.全世界的家长带孩子都是坐旁边玩手机,而不是陪在边上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

6.孩子的心理健康大于生理健康!

孩子遇到事情痛苦不说不代表她不难受!

不说的原因是说了之后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一个不一定公正,但倾向于她的结果!

7.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实就是两个字,就能让你心满意足!

孩子第一次叫你“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够了!

足够了!

 9 ) 小记

发现不管惊悚片或伦理片这类重故事情节的电影,看些北欧国家拍的之后你才会有点意识到老美那些片总是跳不出那些俗套,总是重复和无脑(无意贬低,只是词汇量不够,反正就是还行但一般看完就忘吧),这应该也和老美的粗犷文化以及ZZ因素有一定关系吧。

北欧就不管你那么多了,创作者大概有大把的自由空间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心底的东西,而且没那么多限制,啥都敢拍。

说回这电影,我是没想到这竟是一部“灵异”片,《午夜凶铃》这类经典恐怖片里的灵异是故事的核心和纠结所在,而本片中的灵异是一个服务于表现人性的故事的桥梁,这个桥梁很巧妙的把人和故事搭在了一起。

但老实说,我不确定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表现少年成长中的心态,还是映射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关注某些东西,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隐喻,也许都有,但它至少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少年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并非指特异功能,而是心的能量,不管出于尊重科学还是尊重人性,不要轻视小孩,也许我们对于小孩的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对于一个孩子应有的成长模式,快到了要推翻一切现有观念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10 ) 夏日暗影:探寻儿童超自然力量背后的黑暗

对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黑暗进行了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探索。

影片围绕一群孩子展开,他们在北欧明媚的夏天发现自己拥有神秘的超自然能力。

沃格特采用了一种克制的、近乎极简主义的风格,利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荒凉、阳光明媚的风景,在宁静的环境和日益黑暗的叙事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和谐,看似田园诗般的环境却成为道德模糊和邪恶蔓延的悲惨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年轻女孩艾达(拉克尔·莱诺拉·弗洛图姆饰),她和她患有自闭症的姐姐安娜(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饰)一起,与本(山姆·阿什拉夫饰)和艾莎(米娜·雅斯明·布雷塞斯·阿海姆饰)成为了朋友。

艾达与姐姐安娜的关系,最初因自闭症而显得冷漠,但后来却展现出与周围环境的深刻、几乎超凡脱俗的联系,构成了影片的情感核心。

本从一个被欺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恶意的传播者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它残酷地提醒我们,纯真会很快被玷污。

《无辜者》的首要主题是人性固有的二元性。

沃格特精心构建了一个叙述,将童年的纯真与残忍和恶意的能力并列在一起。

这部电影深入探讨了权力的概念及其腐败影响,质疑纯真是否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还是仅仅是缺乏腐败的机会。

孩子们脸上频繁使用的特写镜头捕捉到了他们情绪和意图的微妙变化,让观众成为了他们从纯真到腐败的过程中的同谋。

经常沐浴在阳光下的自然环境与正在展开的黑暗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隐藏的恶意的主题。

虽然《无辜者》主要关注心理恐怖,但它巧妙地解决了阶级和种族问题。

本是一个移民背景的孩子,经历了欺凌和边缘化,这在他走向黑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叙事选择批评了排斥和伤害弱势群体的社会结构。

与探索类似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例如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托马斯·阿尔弗雷德森的《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小说《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异同,《无辜者》讲述了一群孩子在发现自己拥有超自然能力后逐渐展现出的邪恶行为,而《水泥花园》则描绘了一群兄妹在父母去世后如何处理失去家庭结构的现实,并逐渐陷入道德和心理上的混乱。

故事中,四个兄妹在父母去世后决定隐瞒母亲的死亡,并将她的尸体藏在水泥中,以防被拆散。

《孤儿怨》则讲述了一个9岁女孩Esther被收养后,其真实身份和邪恶本质逐渐显露的故事。

Esther的邪恶行为逐渐揭示出她实际上是一个成年女性假扮成儿童,这增加了心理和情节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无辜者》更侧重于儿童群体的动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探索纯真与腐化之间的界限。

《无辜者》短评

新变种人

7分钟前
  • 惊悚克里斯
  • 较差

老镜头用得不错

10分钟前
  • Tuscano
  • 较差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立意是很创意,孩子们有特殊能力也很让人欣喜,但意念大战真的太恶搞了,最后其实主题已经变了,成了惩恶扬善了,不是关注儿童家庭问题了。本来三颗星的,太多神吹意淫了,两颗星真实一下。

17分钟前
  • 王小诗
  • 较差

主旨無聊了些,視聽卻玩得很過癮,最後一場隔著湖鬥法拍到像Sergio Leone;把張寶勝拍成作者電影可以照這路子搞了。

2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超能失控儿童版

23分钟前
  • Logan wayne
  • 还行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父母,不怕法律,不怕疼痛,只怕孤独……

24分钟前
  • Nemooo
  • 推荐

小魔仙斗法?

29分钟前
  • 𝙱𝚕𝚊𝚗𝚌𝚑𝚎
  • 较差

小孩的超能力不过是内心欲望的外在化,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坏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与好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孩子的对比(对决)。要论主题和立场依然是清晰且决断的,但在表现方式上呈现“奥特曼与怪兽”化还是挺有创意的。3.5

31分钟前
  • 7级残废
  • 还行

男孩这个就是垃圾,还提什么家庭环境

35分钟前
  • 但丁sama
  • 较差

后疫情时代,连恐怖片都如此无聊,自以为是的隐喻,自作多情的气氛渲染,被好评浪费的两小时

39分钟前
  • GoodWillHuntin
  • 较差

妹妹太坏了,玻璃碎片放姐姐鞋里。虐猫。伤害妈妈。小孩子发起狠来太可怕了,没底线,不考虑后果。滥用超能力,为所欲为,精神有问题?远程操控杀人,不需要自己动手,有人背锅。这些小孩没一个正常的,长得也不好看,实在喜欢不起来。

41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冗长disturbing还一点也不恐怖,这拍的什么玩意儿???

46分钟前
  • 爱吃鱿鱼的猫
  • 很差

对人类儿童不能容忍

48分钟前
  • ArenA
  • 较差

人之初,性本恶

50分钟前
  • 木头木头
  • 较差

超能力儿童,故事很小,甚至有点无聊。但氛围很绝,值得一刷。三星半吧。

53分钟前
  • null
  • 推荐

是挺惊悚的,开始觉得小女孩有点可怕,但后来发现她本质还是善良的,这小女孩演技不得了。但是杀猫情节真的受不了。

58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看了一会,以为有什么好看,结果看了半天,没啥恐怖有趣的发生,快速拖放到后面,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删除

59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奶牛猫家属看到一半想吐

1小时前
  • 不勤劳的小院长
  • 很差

北欧性冷淡风的

1小时前
  • ztlpopp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