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现实版宗教圣女传说,它试图营造一种以女性视角去探索体验“爱情真谛和意大利这片土地”的意识、氛围、感受。
本片导演在传递上面这种感受的时候,能看得出在极力使用更体现电影本质的影像艺术的方式,这种坚持贯穿全片大部分细节,这点非常好,而要做到这点其实颇具难度,这要求“运动视觉造型艺术天赋”、“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对人的理解”缺一不可。
本片内核与去年佳作《可怜的东西》高度一致,可称得上是意大利版《可怜的东西》。
下面是本片里一些“上镜头性”的例子:
女主对意大利贫民窟的感受被以充满艺术气息的绘画感的方式完全传递出来:
宗教感的视觉造型艺术:
一些巴洛克风的调度设计:
关于巴洛克风调度,可参考之前的长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63807。
关于“上镜头性”,可参考之前的长评(《克朗代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55538 《阴风阵阵》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09211 《在溪边》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70297 《壮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7411 《大都会》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253374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493840 《潮》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68124 )。
全文完。
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或许很难,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的战绩,开分6.0被称作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的满屏攻击。
于是,“美作为一种罪过”不仅是渗透在电影表达中,更是在这部电影的观者心态里了。
但除了帕特诺普的美貌,除了那不勒斯的盛景,我以为还有不少东西,我愿称之为美的感觉。
被帕特诺普的美貌深深折服了呀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在于情,具体就是哥哥跳海自杀事件。
影片对其的表现很有意思,哥哥总是头朝后入水耍酷,却在那一次泪流满面,然后彻底沉入水中。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自己的妹妹(帕特诺普)和她的情人腻歪。
影片设计的很妙,这竟使学人类学的她开始探索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曾经醉生梦死的三人影片也绝没有旅游宣传片那么简单,描绘了各色人物,作家,富豪,演员,教授,慈善家,教父等等,虽然都不细腻地描绘,却旁逸斜出,也共同构成了帕特诺普的独有的品格。
帕特诺普与作家保罗延续了他在《年轻气盛》(只看过这一部)里的思考,有关年轻与衰老,奢华与贫穷,以及折射出的各个人追索的人生意义。
帕特诺普这一生如何评价呢?
哥哥自杀的巨大冲击,让她曾经迷失;但人类学以及巨婴的“观察”似乎唤醒了她内心的一些部分,不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生生死死。
可“情”真的微不足道吗,情已逝,我相信她望向大海,总会怀念那“三人游”的时光。
巨婴,很有意思的构图另外有不少《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子,美构成一种罪过,成了男性凝视的产物,也意味着易逝与脆弱。
和西西里的玛莲娜一样,她不喜欢收敛自己的锋芒,却懂得节制自己的美貌。
那个经纪人和演员说她眼神空洞,我却认为是一种忧郁的迷人。
多次出现的物化象征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但或许她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因为她只要静静在那儿,无论沉思与否,都俨然是那不勒斯最迷人的风景。
美的感觉因为美的感觉,总是超越美的。
摄影机的镜头的对焦本就是一种凝视,不可避免的凝视。
不过作为技术手段的摄影机,我们更期待它是一个非性化的他者。
意即纯粹凝视而并非男凝女凝。
然而这种期盼也许正是要剥夺电影作为人类的艺术手段其中蕴藏的欲望和感情。
但这种期盼也想要尽力拉开电影沦为一种监控录像。
看吧,观众的期盼其实也是一团含糊不清的欲望。
绝望地讲,这些模糊的欲望也许就是人文绕不开的,甚至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个电影里用人类学作为引子,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也许这种观察,最理想的形式就是像一台非性化的摄影机一样,总是想要拍出最纯净的影像。
同样还是索伦蒂诺早就用过的福楼拜想写一本没有情节什么都不讲,全是辞藻的书,如同字典一样(其实字典也蕴藏着机构的官方解释,这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机器的欲望)。
但这种理想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人作为观察的主体和客体,总是会在所谓的观察中落入主体间性交错的鏖战(陷阱,状态,现象…愈发中性的词汇的选取也同样重要)。
人很难突破观察背后的立场,就像一定会有人在操作那台摄影机一样。
因此,人和人之间就算没有联系但也早就处在一种行动者之网中而相互影响了。
但就是因为预先已经有了一个立场,所以就正如Parthenope一样,没有办法跟人达成另一种理想的完全的联系之中。
终极孤独被揭露之后也许就是这样。
看完电影后还是希望人们就算在误读和失察之中也能够拼命地相互靠近。
企图用学术解读情感也是绝望之人才会做的事情了。
保羅索倫蒂諾的新作Partenope是一個(至少對我來說非常具有實驗性的作品。
所謂實驗性,正如普羅大眾的理解,是不同於「傳統」的。
當然,從敘事結構、畫面來說,這部作品延續了他過去的風格,甚至在這個層面是值得讚賞的。
索倫蒂諾對於靜物畫和長鏡頭的作用非常成功,可以在電影世界裡博得一席之地。
他拍片子,言之有物,勝過了擅長畫面調度的王家衛和打情懷牌的托納多雷。
但是,我還是會說,我不很欣賞該作品(相比之下,《絕美之城》給我留下了很多印象,令我有再觀賞之的想法)索倫蒂諾講了一個人的生平故事,通過冠名、諧音等等,大概也想反映一個地區(那不勒斯)的生命文化。
索倫蒂諾的聲音是呈示式的,這從電影藝術本身來說,因為沒有煽情的添油加醋,固然足以稱道(此處見功力 顯審美)。
但是對人物、人生的描寫,只談物事,而沒有深刻的看法(既已反映了問題,而放在螢幕上的是無力解決。
無力解決不等於消解問題)對那不勒斯的描寫(如果其意在此),也只對「現時的」那不勒斯,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去凝視,對於我這個「非本地的」「感通者」/「歸化者」而言,似乎缺了一些意思。
我的觀影體驗,在種種期待之後,終究歸於落空。
當費里尼在書寫世俗化的羅馬的時候,儘管他誇張地表達了反傳統的現象學,但是他的影片很清楚地傳達了一個意義,即生活本身就是意義,這是存在主義式的價值。
相反,索倫蒂諾放大了被觀察的現在性,但是他卻沒有說清楚其中的意義。
當然,也沒有解決方案。
這不是一部關於「生」的電影。
最後,聖依雅略絕不是用於羞辱的。
我這個觀眾不接受。
Il nuovo lavoro di Paolo Sorrentino Partenope è (almeno per me) un lavoro molto sperimentale. Il cosiddetto sperimentale, come lo intende il grande pubblico, vuol dire diverso dal "tradizionale". Ovviamente, in termini di struttura narrativa e immagini, continua il suo stile passato, ed sarebbe addirittura degno di apprezzamento a questo livello. L'effetto di Sorrentino sulle nature morte e sui campi lunghi ha molto successo, e può guadagnarsi un posto nel mondo del cinema. Raccontano le storie che “hanno un contenuto” (non vuote. Non intendo su una forma), potendo superare molto Wong Kar-Wai, che è bravo la programmazione delle immagini e Tornatore, che gioca la carta emotiva.Tuttavia dirò comunque che NON APPREZZO molto quest'opera (al contrario, "La Grande Bellezza" mi ha lasciato molte impressioni e mi ha fatto venire voglia di rivederlo). Sorrentino ha raccontato una cosa di una persona, con un po’ di collegamenti, probabilmente vuole riflettere anche la vita e la cultura di un posto (Napoli). La voce di Sorrentino è espositiva, il che è encomiabile dal punto di vista dell'arte cinematografica stessa, perché non c'è sensazionalismo (si vede il talento). Tuttavia la descrizione dei personaggi e della vita parla solo delle cose senza averne una visione profonda (il problema si è steso, ma ciò che viene messo sullo schermo è incapace di risolverlo. L'incapacità di risolverlo non significa che si decostruisce il problema). La descrizione di Napoli (se così intendesse), rivolge alla Napoli "attuale" dall’atteggiamento da "astanti". Per me, un "alieno che risono"/"convertito", sembra che manchi un significato. La mia esperienza di visione di film, dopo tutte le aspettative, alla fine è diventata un delusione.Quando Fellini scrisse la Roma “laica”, pur esprimendo esageratamente una fenomenologia antitradizionale, i suoi film trasmettevano chiaramente un significato, cioè la vita stessa è un significato, che è un valore esistenzialista. Al contrario, Sorrentino amplifica la situazione contemporanea dell'osservato (cioè nonostante quella cosa storica, ancora essenziale attualmente), ma non ne chiarisce il significato. Naturalmente non esiste una soluzione. Questo non è un film vivo (guidasse alla morte invece).Infine, San Gennaro non è da insultare. Io, personalmente, non lo accetto.
昨晚刚看完,延续了索伦蒂诺独有的风格,他总能精准捕捉一座城市的灵魂。
从《绝美之城》里罗马的浮华与颓败,到《Parthenope》中Napoli的混乱与诗意,他一次次将意大利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不勒斯杂乱无序、充满矛盾,但在他的镜头下,它成为了一座被时间浸润、回忆与欲望交织的诗意之城。
他不粉饰破败与喧嚣,而是在粗粝之中挖掘美感,让现实与幻象交错,构筑出迷人的电影语言。
如果说《绝美之城》的罗马是对昔日辉煌的哀叹,《Parthenope》里的那不勒斯则象征着更原始的生命力——青春、欲望、命运在此交汇,每一道光影都流淌着隐秘的情感,每一次海浪的拍打都是宿命的回响。
索伦蒂诺擅长用影像书写时间,让回忆在现实中游荡,过往与当下交错成一首无尽的诗篇。
Parthenope更像是一种意大利式的乡愁,对美的永恒追寻。
这种美脆弱而易逝,却真实动人,像电影中的女主角,像那不勒斯,像索伦蒂诺所有作品里流淌的灵魂。
什么是美好?
美好是放松?
是海岛绝美的风光,是逃离琐事的度假,是不被打扰的放空,是仰望后倾坠入水中迎接死亡的从容?
美好是放纵?
是肉体的优美,是年轻的健康与活力,是餐厅的美食、舞厅的华尔兹、酒吧的音乐与酒精的迷醉?
美好是爱情?
恋爱是无忧无虑的假象,性爱是欲望的坟墓,婚姻是毫无意义的承诺与枷锁。
美好是文艺?
是那不勒斯的表面优雅,还是那不勒斯的高傲与虚伪,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演技拙劣。
美好是奇观?
是无数凝视下的欲望,是无数期待下的神迹显灵,是无数珠宝华服下的诱惑?
美好是人性。
所有人都友善,尊重,理解,便能收获无尽的喜悦与幸福。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文化宗教艺术?
是历史语言演化?
是维基百科介绍的好几万字,还是参考文献里的几百篇著作,又或是deepseek的671B参数?
人类学是冲突反抗理想?
是追求自由的勇气,是团结一致的决心,是革命激情的昙花一现?
人类学是复杂深奥的理论?
是学术圈里黑话,是学生考试的门槛,是科学殿堂的虚伪。
人类学就只是观察,享受当下,融入生活,做个人类!
这部电影实在太独特了,画面太美以至于忘记剧情不知所云。
女主角这么美居然一部片都没演过。
真的像是广告片,索伦蒂诺看似什么都没表达,但又什么都包含了。
平淡真实又美好奇幻。
没有商业片扣人心弦的情节与特效,没有纪录片的无聊说教,没有国产动画的搞怪犯贱。
只可惜没有百亿票房,也没有获奖,没什么人看,太小众以至于豆瓣只有6条影评。
但我觉得实在经典,称得上帕特诺普的美好传说。
电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午后艳阳正好时,面对着陡然跳跃的剧情一边做饭一边懵。
第二遍是在黄昏时,配合着渐落的夕阳,斜倚在沙发上,细细看着每一处画面。
女主演的这张脸,搭配运镜和场景处理,说不出来的美。
在南意,风吹海浪和飘扬的裙角,带着滴落水珠的湿发,就有着如此别致的风情感在。
所以这也是Panthenope的故事,也是Naples的故事。
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一个人如何成长着也观察着自己,借由几场情事,试图解答着什么是人类学?
于是她顺由己心,把自己放到不同的环境里,再怎么感受,也保留一双在观察的眼睛,和世界形成互文。
这种疏离带来的神秘感为她的美丽增添一抹暗纱,更显迷人。
拥有爱,拥有性,拥有仰慕,也被占有。
同样迷人的还有女主的从容感,摇曳生姿的步伐,反问但肯定的语气,那双扫视众人但定睛的眼眸闪动感。
太迷人。
镜头同样转向那不勒斯人,床上如小兽般脆弱易碎的情人,同样填补父母子女之情的师生,直视且巧妙利用欲望的神父,以及如海浪般易碎的家人。
那些炽热的爱恋,夏天和青春。
最后都成为了嘴角一抹笑意。
一座山,一个人,一滩水。
保罗·索伦蒂诺的《帕特诺普》是一曲献给存在主义的安魂曲,用那不勒斯的咸涩海风与希腊神话的腐朽尸骸,熬煮出一锅辛辣的现代寓言。
影片不提供答案,只抛出锋利的诘问——正如女主角帕特诺普在论文答辩时被教授反问:“你们年轻人只想要答案,却不会提问。
”一、神话的倒影:塞壬的现代性困境“我们就叫她帕耳忒诺珀!
”——老船长以教父的身份为新生儿命名时,这句看似庄重的宣言,实则暗含权力的温柔暴力。
作为女主角父亲的老友,他用神话之名将帕特诺普锚定在家族与城市的命运中。
当他说出“这种事我最清楚”时,那不勒斯湾的浪涛正拍打着塞壬的古老尸骸——被命名的宿命与反抗的暗流在此交织。
帕特诺普的觉醒始于对命名的解构:“我叫帕耳忒诺珀,从不感到羞耻。
”这句自白撕开了权力者赋予的符号外衣,将神话从枷锁变为武器。
二、导演的天主教批判:圣血与堕胎钳的并置索伦蒂诺对天主教的嘲讽近乎亵渎:信仰的闹剧:圣杰纳罗血溶化仪式中,信徒高呼“圣徒显灵了!
”,镜头却切至实验室检测经血的仪器嗡鸣。
神父泰索罗内自嘲“我可是撒旦”,揭穿宗教权威的虚伪性。
身体的战场:当帕特诺普在非法堕胎诊所说出“我的子宫不属于这座城市”,隔壁教堂正举行“圣母怜子”弥撒。
导演用蒙太奇将宗教对女性的规训与身体的自主权暴力对撞。
神权的溃败:红衣主教宣称“我要成为教皇”的野心,与街头妓女“上帝不爱大海”的戏谑低语形成复调,信仰的崇高性在世俗欲望中土崩瓦解。
三、红色旅的幽灵:暴力记忆的当代显影尽管未直接提及“红色旅”,索伦蒂诺通过意象投射意大利1970年代的政治创伤:街头暴力编码:学生举着“团结就是一切”的红色标语与警察对峙,催泪瓦斯中飘扬的头巾令人想起莫罗事件中红色旅的标志性装束。
革命的异化:摩托车青年一夜情后消失的设定,暗喻革命理想从激情到虚无的畸变——正如红色旅从知识分子运动沦为恐怖主义。
代际沉默:教授对“自杀动因”研究的回避,映射意大利社会对“铅色年代”的集体失语。
帕特诺普的论文成为被压抑历史的替罪羊。
四、知识的困境:人类学的黑色幽默“人类学的真谛是观察。
”马洛塔教授的这句断言,在索伦蒂诺的镜头下成为辛辣讽刺。
当帕特诺普追问“什么是人类学”,得到的却是教授的反讽:“正确答案?
不,这只是你能够理解的答案。
”学术殿堂的虚伪在30分优等的评分制度中暴露无遗——学生因怀孕获赦免(“下次考试时她会有个年幼的孩子,她不会再回来了”),论文通过的标准竟是“具备发表价值”而非真理。
最荒诞的莫过于对圣杰纳罗血祭的学术解构:“现在连假月经都编出来了。
”信仰与科学在体液的红中媾和,知识分子的清醒沦为另一种疯癫。
五、那不勒斯:腐烂的永恒之城“我爱那不勒斯”的集体谎言,在葛丽泰·酷儿的咆哮中粉碎:“你们深陷抑郁却不自知!
与丑恶为伍却毫无察觉!
”索伦蒂诺借角色之口撕开城市的伤疤:“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还演技拙劣。
”但更残忍的是帕特诺普的清醒:“在世界最美之地无法获得幸福。
”这座城市的光影矛盾在台词中具象化:一边是“从凡尔赛宫直运而来”的镀金谎言,一边是“亲吻美丽双唇却舔到缺牙牙龈”的贫穷爱情。
当游客询问“为什么不做肉酱面”,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传统”——传统在此成为遮羞布,掩盖着腐烂的真相。
六、台词的炼金术:从戏谑到暴烈索伦蒂诺的台词设计充满戏剧张力:阶级的嘲讽:“真正的那不勒斯人不去卡普里,要么太穷要么太懒。
”这句看似轻佻的调侃,实则是南方经济衰败的残酷注脚。
艺术的幻灭:“美人总是不断被伤害。
”过气女演员芙罗拉·马尔瓦的叹息,道尽美貌作为商品的宿命。
存在的荒诞:“上帝是有限的,祂没给我们孩子足够的娱乐。
”老船长醉后的呓语,将神性解构为一场失败的育儿实验。
结语:观察者的墓志铭当帕特诺普最终说出“我鲜活地孤独着”,我们终于看清:这不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史诗,而是所有被困在“观察与被观察”悖论中的现代人的墓志铭。
索伦蒂诺用镜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正确答案,它只需要像帕特诺普的论文一样,“具备发表价值”的勇气。
正如那句被海风卷走的台词:“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答案,还是仅仅在观察中抵达存在的真实?
”
电影充满导演个人风格,相比《绝美之城》,迷人风景、镜头美学、美女、浮华、宗教、荒诞与隐喻、性元素的熟悉配方,一个不少,另外增加了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得电影可看性大大提升。
电影从叙事角度出发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片子。
女主的名字作为隐喻,既暗示女主的惊人美貌,也象征女主所在城市那不勒斯。
可以看出导演对影片立意上的野心,但看下来不能说肤浅,但也谈不上深刻。
女主作为美人,不走寻常路,始终坚持学业,将学霸人设一以贯之,这其中大部分是个性原因,也有个人命运使然。
她之所以与众不同,一方面是头脑聪慧爱思考的特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上的过于理性,使得她过于依赖从知识中获得人生中遇到困惑的答案。
她本科学习人类学,后又以优异成绩再随教授留校深造,这里面最深的动机是她无法解释和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现象,她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哥哥为她自杀。
学习人类学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疗愈,她无法从中真正得到什么答案,她的成长事实上是靠她尝试做演员,以及认识一名黑帮头目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所带来。
可以说女主一方面头脑绝顶聪明,一方面在情感上却非常弱智,她所无法解释的种种事情其实就是人性,哥哥的自杀也好,父母的不原谅也好,初恋情人后来不再重归于好也罢,很多发生的事情不能用理性来解释,也无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她只有躬身入局去真正尝试了解对方所想,才能得到答案。
就像有句话说,真正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女主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共情力、感受力,她太过于理性,以至于无法理解基本的人性。
或许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结果,再次安排一名类似观察者的主角来审视这座城市,审视人生,就像《绝美之城》》一样。
当然,女主没有听从教授的建议,一直留在那不勒斯任教至退休,且终身未婚,某种程度上说,是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女主对自身的救赎,对哥哥的怀念。
她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与哥哥的那张合照,她的人生自从那次悲剧发生后就定格了,她永远活在了昔日的时光里,活在了这座城市,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份心底的爱。
看的好好的,后面登味虽迟但到,类似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但之所以川端不会令人太不适是因为他着重描写的是老人面对年轻美女的对自己的不可挽回的厌恶绝望,但在这部电影中,却只能凸显女主角的肤浅,因为年老的主教几句稍微深刻一点的话,就坠入他们“你在想什么”对她作为一个有点头脑的美女的奉承直接和对方do了,这素在…?
这种抽象的事并不能得到答案,只能说感受到了导演的xp,现实喜欢有点反叛的文艺美女,和老丑人上床更加凸显本身的“反叛”,实在是非常俗气的文青品味,这部电影直接让索伦蒂诺不再是我心中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了,这部还可以和《花容月貌》进行对比,不同于《帕特诺普》因为“恶魔”主教的几句酸味十足的屁话而和对方发生性关系,成为一个充斥着男凝意味的不安分的文艺荡妇存在,《花容月貌》女主一直知道自己在干嘛也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是帕特诺普的行为没有什么建设性,仅仅是为了作为一个反叛的知识分子“妖妇”的景观存在。
看了电影的女生们千万不要去学!!!
现实里遇到要知道这个主教就是在pua你,而且这就是一种肤浅媚俗的小资情调!
不要为了“反叛”去做这种没有一丝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开篇对美貌这件事是虚妄的就非常优秀(所以我前面看的很认真结果后面又被男导演喂💩了),还有他人对帕特诺普外貌的亵渎,更加表现出时光飞逝下青春的虚妄,其实人对美貌有种太强的滤镜,很容易在美貌的人身上造神,有人说你很美可以去成为演员,结果最后还是走了学术的路子,空有好的条件,比如出生就有容貌、家世、地位,无论如何,找到自己是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灵魂面前众生平等,阿弥陀佛。
每一幕都渴望生成超验,但方法只有两种:造景,然后不断摆弄人物。充满权力味道的电影。你是你帝国的王,我戴上口罩连夜逃亡。
意语片原来想在2024年的第77届坎城电影节上角逐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却败给了俄罗斯题材的英语片「阿诺拉」
如果你不知道/了解什么是男凝,请看此片。2024年,竟然进了主竞赛。另外,女导演一定要学男导演,女人不是女人,是一座城市。ps:意大利…哎……
依旧是导演的“绝美”风格,带有哲学意味的表达,整体还是一般般了,那不勒斯有这样一位导演真是美好。
看过La Grande Bellezza就对Paolo Sorrentino完全祛魅了,几乎可以被列入和Wes Anderson齐名的我讨厌的导演名单,对这一部自然也没有任何信心和期待。能够想象这位一生爱拍老白男怀春的导演想要塑造一位异性恋男性心目中神圣化的完美女性的心态,打造了这样一部“伪大女主”电影,这是什么那不勒斯的美丽传说吗?导演作为HBO版My Brilliant Friend的制片人,好像只学到了“独立女性成长”这个时髦立意的皮毛,而内核依然是厌女式的男性凝视和意淫,实在不免令人作呕。刻奇广告片和旅游风景片的质感,配上恢宏如史诗般的BGM,充满了屎上雕花的矫揉造作。P.S. 片尾有人鼓掌,有人大喊“Malísimo”,不愧是坡。@ the projector
2.5/5 “他分不清细枝末节和人生大事,像这座城市所有人一样,除了我。” 为微不足道的事生生死死。不够那不勒斯也不够美。
气氛到位了,摄影依然绝美,虽然如同看的朋友说的每天都是大晴天也太不真实了,整部电影由对于女主的提问你(当下)在想什么分割成几个人生感悟的片段,三人共舞的片段很美,转瞬即逝的恣意年华,加里奥德曼与女主那段浴室对话反而最令人尴尬扶额,整体氛围特别像《年轻气盛》,是对青春对美对得不到的一种回望。
同样是拍那不勒斯,《上帝之手》显然更加导演私人向,这部则是献给那不勒斯城的乡愁。展现鲜活青春的浮华景观和时过境迁的衰败心境对于索伦蒂诺来说自然得心应手,然而将一座城市具象化为一个神秘妖女的手法还是太土太无聊了。
这部以希腊神话海妖命名的电影,再次用令人窒息的华美影像模糊了神圣与亵渎的界限,性爱恍若宗教仪式,而宗教体验充满情欲张力,这位53岁的意大利人此次尤为关注青春与绝色之间的共生关系,人类是否可能同时充分领略这两种转瞬即逝的恩赐?他试图揣度绝世美女的生命体验,这种自艺术诞生之初就困扰着男性创作者的永恒谜题,在2024年看来既荒诞又复古,不过有些执念,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亘古永恒。
说实话电影并没有看懂,看完之后只有一种空无感
除了美人美景总还得给些期待吧。
开头结尾各5分钟致敬费里尼,中间塞2小时那不勒斯限定广告大片,索伦蒂诺你就这么糊弄自己是吧。
有思想的美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画面很美但无用…刚看完the substance就接着看这部只觉得恶心与剥削…全程用一个“什么是人类学”的问题贯穿全程…最后来句Anthropology is seeing…无语了…导演一定没有人类学背景…
很迷人
Post-Fellinism
拍得看似很美,但却难以看下去,浮于表面,男凝至极,剪辑偷巧。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给我这么深刻的美学体验了,上一部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是和那个戛然而止的夏天不同的是,这是炽烈而灿烂夏天的开始,也是主角人生历程的开始。她遇见文学,遇见死亡与分崩离析,遇见世俗的欲望,遇见虚伪的神圣,遇见人类学的奇观。她因为太爱自己,所以从未真正的将自己交付给任何一个概念,更别提那些在身边来去匆匆的人。她的一生经历时间,经历那些真正的美与崇高,经历过她真正热爱的人类学事业。如同电影里所说:人类学的真谛是观察,透过她的眼眸之下,这个城市的命运悲欢,都呈现出独特的美学质地,让难以忘怀。
矫揉造作的欧洲人,一辈子暑假只去同一座小岛度假,只跟同一批人玩,当然困在自己的世界观里走出不来啊
YSL时尚广告大片 从景观 人到服装都无与伦比的美 整部电影流淌在Nostalgia之中 Aftersun与Carrie的碰撞 以及看别人投身学术的莫大安慰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