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是只听过歌,觉得太好听了,而且歌词非常温暖,特别是you will be found,有一段时间一直循环播放。
但我一直没看过剧和电影,剧的资源貌似更难找一些,就找了电影补下剧情。
当时看到豆瓣Dear Evan Hansen音乐剧9.2,而电影只有6.5的时候觉得有点奇怪,心想着不至于吧,但看完电影之后,发现确实不太冤。
对我来说,音乐剧更多是视听享受,大场面编排得是否有秩序,演员走位是否合理,歌曲演唱得是否好听、有情感,可能更为重要,而剧情是次要的,毕竟舞台空间有限,能表现的东西就很有限,作为观众,我对音乐剧剧情的包容度是很高的。
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虽然是二维的,但空间时间无限,剧情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部电影里,首先我觉得Connor这个人物的设定不清晰,到影片结尾我都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在影片大部分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不良少年,这减少了我对他自杀的痛心感;其次,在校长室里,Connor父母见到Evan,坚定地认为Evan写给自己的信是Connor留下的遗书,Evan不知道如何反驳,最后竟然顺着Connor父母的话说了下去,我看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的,但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他一开始可能是想作为缓兵之计,之后再解释,所以先答应了,但我转念一想又把自己否定了,我觉得正常情况下,还是会当场说清楚的,因为后面再解释就更难。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他来到Connor家,Connor的妈妈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而Zoe却对哥哥抱有很大的敌意,我揣测Evan一方面被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和类似母爱的关怀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不想让Zoe伤心,所以继续将计就计,于是上演了一出由善意的谎言引发的弥天大谎。
Evan仿佛在消费Connor,获得关注,让电影想表达关注身边人的主题(我自己的感觉)变得不那么纯粹和有感染力;第三,Evan作为极度社恐,平时说话都困难,在受到关注之后,怎么一下连说谎都能那么自如了?
第四,我最最不能理解的是Evan可以把他写给自己的信拿给Alana看,为什么要发给Alana,以及Evan已经明确和Alana说了不要给别人看,Alana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到网上,就为了筹款?
这不鬼迷心窍了嘛?
不过这部电影的后半段还是让我暴哭,是在世人误会Connor一家,Evan向Connor一家坦白,但Connor妈妈决定保护Evan,什么也不说的时候,太善良的妈妈了。
最后Evan应该算是在弥补自己撒下的谎言吧,疯狂寻找和Connor有关的人和事,并将收获寄给了Connor一家和两个同学。
总而言之,作为电影,剧情我觉得是有点站不住脚,其他各方面,拍摄手法啊、转场啊、演员啊,我个人感觉也都挺一般,换个方式和内容讲这个主题的故事可能好一点。
看完了电影版《致埃文·汉森》,再次哭成狗。
其实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表演和镜头设计不够细腻,太多场戏拍的流于表面(还基本都是重头戏),没细致刻画……所以个人还是更喜欢音乐剧版。
但我还是被打动了。
一是因为音乐真的太棒了,词曲创作是真的牛!
二是不俗的原作剧本也给电影加分不少,即便拍的有问题,文本的优秀也是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主角几乎没什么人物弧光,却依然打动我的故事。
网上总有人在诟病埃文汉森没有人物弧光这件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一点。
到今天,我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答案吧。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一直被「人物弧光」四个字影响着,仿佛这是一个故事必备的要素和真理。
但生活中,那些既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糟的时间和事件,也许反而占据着我们的大多数时光。
而那些时光,真的没有讲述的必要吗?
《致埃文·汉森》在这一点上做了个榜样,它拿奖拿到手软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常常说,看戏看的不是故事,是人。
那些观众误以为是“故事”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很多情况都是“人物”出现问题。
我想我们需要的人物弧光,不是刻板的人物转变,而是生动的人物经历;不是绝对商业化的脸谱面具,而是趋近于真实的生活点滴。
当做到这些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他们。
(站在创作者角度,甚至要在创作过程中“成为”他们)而当做到这些时,人物是否有明显发展和转变,也许都无所谓了。
这时我们只会说:“看呐,他(们)和我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啊!
”更何况,换个角度说,个人认为埃文汉森是有弧光的,只不过他的弧光更细腻柔软,没那么明显震撼罢了。
就像生活中,我们吃顿饭、打个哈欠,都会让我们自己和周边的环境有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我们很少注意。
而这种“微小”的变化到底能不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要看如何讲述,这是无论什么地位的创作者,都要求索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人物弧光,它是人物和故事成功的要素之一,但个人觉得不是唯一标准。
我们到底要塑造怎样的人,讲述怎样的故事,不取决于作者的独特审美,也不取决于观众的爱好习惯,而是取决于相对静止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
而这,才是我们热爱艺术的原因啊。
只要找到根,并找准培育方式,总会开花结果。
这个果实,一定有人喜欢吃有人不喜欢,但只要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之后稳稳成长,就好。
最后,致敬所有像《致埃文·汉森》的创作者一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
谢谢你们,影响和帮助这个社会向好,谢谢你们,让艺术变得更有意义。
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机缘巧合,谁能想到故事会这样发展?
对于康纳的自杀,男主承受的实在是太多了。
因为善良和怯懦,比起他人隐瞒伤害制造谎言,这个选择更为艰巨。
不过冲突带来的戏剧性恰恰值得品味。
尽管造化弄人,当你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继而脱胎换骨,创造奇迹的时刻,一定比那些歌词美好万分。
石膏上的签名,口袋里的信件,还有那个跌落的灵魂,正是这些让一个写作尤佳的人释放出最大的可能,想要挽救康纳的父母以及借他之名,说我爱你……并无交集的人,是否值得这些?
或者说怎样做才能让良心可安?
他什么都不知道,唯有鼓起勇气发言纪念、编辑聊天记录、重建果园……对于思慕已久的女孩,那句“你让我的哥哥又回来了”该是多么快乐的感觉。
他也害怕真相,害怕失去,不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你的心足够澄澈,就能看清用意。
整体不错,当然借了剧的光,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确实一般。
早早就想看DEH,直到这次出了电影版才好好坐下看完整部剧作。
先说歌曲。
有几首非常抓耳,这几天时不时会哼起来Waving through a window和 If I Could tell her。
歌词和旋律都很不错,歌曲都非常贴剧情,情感抒发也很细腻,在讲堂演讲唱起You Will Be Found真的要感动到落泪。
但是感觉整体都差一点点,达不到特别牛的名曲级别。
接着说唱段的表现方式。
既然是电影,自然要利用媒体优势,利用一些蒙太奇的方法,展现剧场无法呈现的内容,电影版继承了这些优秀的表现手法,但是也只是很一般性得用了而已,并不出彩。
至于利用网络和电脑界面,从电影角度来看就非常一般了。
相信对于一般的普通电影观众来说,在荧幕上看着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确实不好接受。
演唱中的眼神交流,特写都很好得传达出了歌曲的情感动机,但电影的镜头切换替代了剧场的走位、打光等,与网络和电脑界面同理,相对普通。
有几个唱段,我能在脑子里构建出剧场的场景,还能给演员安排走位,想到灯光的位置,同时还有我作为观众的聚焦点,可能这就是剧场和现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我很能理解看过音乐剧尤其是现场看了表演的观众们给电影版打较低分,据说还删掉了剧版的歌舞,这一点上电影确实比不过剧场演出,就像许多名著的原著粉永远看不上影视剧改编一样,哪怕剧情推动没改,也少了许多乐趣。
下面说说演员和表演。
Ben的表演非常不错,把有心理障碍的男生演得非常好,在我心里有心理障碍的人就真的是那个样子,眼神的惊恐和小心翼翼的步法拿捏得很好,身处陌生环境时是会和Evan产生共情的,谁又不曾从心底里恐惧但又期盼得到关注和爱慕呢,喊出幻想听到的“You Will Be Found”又怎能不泪流满面?
再说下Alana,演员很好看,发型也很棒,不出所料果然出柜了(好看的很难不出柜,呵呵)从另一种pretend的社恐人角度展现,据说这首“无名之辈”是新加的,多给加点戏也没问题,最后也撑起来了。
再就是两位妈妈,比较典型的富婆顾家型和普通工薪阶层,演得很到位,Amy Adams很美啊,把老母亲对叛逆儿子的爱表现得很好。
在这个部分,联想到了前段时间汪海林的一段视频,说为什么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再难看到穷人,其中的重要观点,永远按照地位分配颜值,高者恒高,穷者天生原罪。
从现实情况来说,颜值高确实在婚配中优先,经济背景好自然有钱有闲有爱,但这也并不是普遍的,强化这样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不好的,在儿子受伤后才唱出so big/so small并不能改变无意或有意加给观众心底的暗示和直观印象。
当然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毛病,但这是当代电影的普遍问题。
最后说下故事和结构。
故事引用社恐题材,并让大众关注到这类人群是非常好的,重点表扬下。
叙事结构,前面的生活被打断,将错就错,冲突和变化都有,但在谎言说破,回到现实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动机,故事无法再前进了,不知道剧版是不是如此,后续会尽快看下剧版。
全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以及观影体验,不公正,不客观,若有未能照顾到诸位感受的地方,提前抱歉。
就算是卓博斯基这样的青春片行家,遇上《埃文汉森》这样的烫手山芋,也还是把事情搞砸了。
我承认,当我发现是卓博斯基接手了《埃文汉森》的电影改编时,我一度以为这是天作之合。
卓博斯基书信体写作形式的小说和其后改编的电影《壁花少年》让其名声大噪,而《埃文汉森》中的关键要素恰恰是一封封书信;以卓博斯基对于校园类剧本的掌控力,对nerd类人物的刻画纯熟程度,在我想来,改编《埃文汉森》定会是十拿九稳。
1.如何改编是门学问但卓博斯基做了件最不该做的事——他把音乐剧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荧幕上。
请不要误会,人类并不厌恶炒冷饭,从Whitney Houston炒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到Capcom炒的《生化危机2》,只要冷饭炒好了,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齐刷刷的“真香”。
但如果冷饭连炒都不炒一下,直接换个碗盛冷饭,那自然是免不了挨骂了。
把音乐剧的改编成一部真人电影,灾难收场的结局为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剧不适合电影荧幕,大家对于音乐剧电影并不陌生,中国的80、90后几乎都是伴着音乐剧长大的。
对,迪斯尼动画电影,从狮子王到冰雪奇缘,都是血统纯正的音乐剧。
音乐剧歌词中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对观众做出及时反馈(唱到什么都可以呈现什么),自然妙趣横生。
当然音乐剧动画电影也有逆向输出到百老汇的例子,16年的《Anastasia》的百老汇改编版本就做得还算不错。
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趣味十足音乐剧形式的真人电影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便是:观众凭什么来看你拍的MV?
先行者《芝加哥》用风格鲜明的色彩布置和舞蹈编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芝加哥》故事背景就给予了电影改编时可以在场景布置上大开大合的优势,但如《埃文汉森》、《waitress》一类的生活情景音乐剧,本身并不适合做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电影的形式又没收了音乐剧在台词间的诸多幽默、俏皮话。
直白点说,用音乐剧形式改编《埃文汉森》,本身就是个馊主意,音乐剧形式的《埃文汉森》应该在百老汇呈现。
从电影中的呈现来看,电影版《埃文汉森》在几首广受好评的歌曲MV的处理上,只能说是令人大失所望。
不知是不是疫情原因造成的预算缩减,不少歌甚至就是没有任何剪辑处理的干唱,不过就是调整了机位,还用了非专业演员来唱,请问这样我凭什么不去看官摄的音乐剧,要来受这个罪。
2.天作之合还是命数相冲卓博斯基选择音乐剧的形式来改编的另一个大问题便是几乎完全丧失了对于电影配乐的掌控,卓博斯基和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配乐品味一直称得上上乘,卓博斯基的作品,尤其是《壁花少年》,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导演个人献给观众的半张mixtape。
卓博斯基的mixtape但这回偏偏遇上了音乐剧形式改编的电影,好听的导演mixtape,没有了。
《埃文汉森》里的歌难听吗?
一点也不。
但这回偏偏需要一堆非专业百老汇演员来进行演绎,Ben Plat和Laura Dreyfuss合唱的《Only Us》好听到能让人单曲循环, 但电影版里换成Kaitlyn Dever的版本,听得我只想快进。
何况我并不会因为是Julianne Moore或是Amy Adams在唱歌,就感到情绪振奋。
唱得不好就是唱得不好,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要拍音乐剧形式的电影,找有专业经历的Emmy Rossum一类演员来唱不好么。
如果能让喜爱音乐的导演去选他的mixtape,让专业演员做分内的事,事情也许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3.满脑子都是赢麻了最后都得输麻笔者算是半个音乐剧爱好者,《埃文汉森》的几乎每首歌曲都谙熟于心,结果电影版就是加了真实场景的劣质的音乐剧重现。
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本片不值得一看。
如果是对音乐剧鲜有涉猎或毫无兴趣的观众呢,本身就不算高明的剧本加上low-fi版本的曲目重现,当个温吞校园片也能凑合看吧。
当然歌肯定是好听的,尤其是Ben Platt演唱的部分,只能说两个字专业。
以卓博斯基的实力呈现一部剔除音乐剧元素的《埃文汉森》一定不会差到哪去,可既想讨好音乐剧迷,又想利用音乐剧的大名造势俘获蓝海市场,最后的下场就是竹篮打水。
从19年的《猫》的花枝招展,到今年的《埃文汉森》的换皮冷饭(《身在高地》电影版加入了不少朱伟浩的少数族裔观点表达,表现要稍好那么一点)。
想要百老汇、好莱坞通吃之前,还需三思。
短评写不下了,整理整理放在这儿吧。
《致埃文·汉森》是我高中闺蜜最喜欢的音乐剧,从宽街首轮到后来托尼奖横扫都有关注,她时不时会给我发一些相关动态,所以我也跟着关注了。
这电影要上的时候我还很期待,因为一直很想看现场所以没有看录像版,这次有了电影版本来觉得效果会不错,但这成片真是不行……作为歌舞片,歌舞段落都太差了,导演有点放不开手脚,调度做得很小家子气,歌舞片的气势没有出来。
中间写假信的段落稍微有点芝加哥那种前后台的感觉,演讲的部分结合桌面电影的点做得还不错,其他的真的一无是处。
校园几场solo的分镜感觉像是复制粘贴下来的,体育馆本该可以做的形式感再强一点,但没有;在Connor家的两次面对Connor家人的solo简直是灾难,第一次感受到说着说着唱起来的尴尬感,我好歹也算是个歌舞片爱好者吧……其实能看出来原剧在这里的设计,但你不能完全照搬啊,音乐剧有它的氛围和场,但电影照搬真的傻死了,还很尴尬。
当然故事和文戏部分还是不错的,看出来是壁花的导演了,我最开始以为是烂大街的那种YA ip改编,不过故事还是很流畅,而且我发现这导演有个特点,就是歌舞段落特别糟糕,但是一进入文戏马上氛围感就出来了,既然如此不如删掉歌舞段落就做一个校园文艺片也行啊,比爱你西蒙和什么幸运里的错都有深度(当然该有的套路部分还是有譬如家长孩子谈心这样的歌都挺好听的,听说Alana的solo是原创?
应该能冲一下奖,和没空去死争一下。
其他音乐没啥可说的,托尼奖说明了一切。
Platt的造型还好吧,我觉得剧版的三七分有点儿太好看了,还是卷毛显得屌丝一点。
Alana这个人物蛮有共鸣的,就是过着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
AA和摩尔一对上戏就知道AA为什么拿不到奖了,差口气。
最后再说两句,下半年四部重头歌舞片目前折了俩,其实西区故事我也有点忐忑,主要不知道老斯打算怎么挖出新点来,加菲+林妙的那部我倒不担心,期待就得了。
然后就是,虽然好莱坞缺原创了,但麻烦改编舞台剧能不能走点心,十年前话剧改编有《虐童疑云》和《杀戮》,音乐剧有《芝加哥》,十年后话剧改编成了《藩篱》和《蓝调天后》这个德性,音乐剧就是DEH这样,不是什么拿来照搬都好看的啊喂,歌舞片有它自己的审美,这么喜欢照搬直接出官摄啊,拍啥电影,还费钱,气死我了。
——《致埃文汉森》 很遗憾的是我看的是原版音乐剧,b站上的枪版,所以我的评论主要针对于这部优秀音乐剧的主题探索。
《人类自然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而它周围没有一个人听到倒下的声音,这棵树真的存在吗?
严苛的说,如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去世时没有人知道,他真的活过吗?
在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埃文,他爬上了一棵大树,他松开了他握住树的手,他摔了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朋友向他跑来,甚至没有人来问他“你还好吗?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理解,他遥遥无期地期待与人交往,和朋友在阳光下奔跑。
埃文没有朋友,只有两个处心积虑、功利主义的同学,和一个遥不可及的暗恋女神佐伊。
还有长期社恐的他,平时和母亲交谈都有些许困难与不知所措。
于是,他选择了在打工时爬上树,松开手,他主动追逐过阳光,却沦落在树的阴影之下。
有时候很喜欢失败这个词,尤其当它和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便爱它。
它有一种独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独特作用。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现实中,亲爱的们,有多少人和埃文一样呢?
没有朋友、没有关怀、没有温暖,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你,有暗恋的人却因为自卑渐渐郁闷。
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尽管阳光灿烂,但阳光越大阴影便越深,而似乎自己就是悲伤地活在阴影下的人。
《致埃文汉森》的埃文,那个主动松手的埃文也是这么想的。
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亲爱的埃文汉森,今天会是不错的一天“,只是,主动打招呼却被忽视时怯生生缩回来的手,难得和人交谈担心说错话时紧张揉皱的衣角,无数次周全的”对不起“”谢谢“,他的遭遇像是肃杀的风,冲出舞台,摧枯拉朽地吹倒了和他有相同经历的我们。
他忍着不哭,台下的我们却哭了。
这不就是自己?
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渴望阳光普照,却徒劳。
这太正常了,这世上,有人喜有人悲,有人独自行走有人成群结队。
大多数的我们习惯了冷漠,不懂得乃至天真地认为独行者一定有什么性格缺陷,但是,他也许仅仅不擅长和他人交谈。
“没有人应该被遗忘,没有人应该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消失”。
埃文最后,和母亲相拥而泣终于和解,和暗恋了许久的女孩成为了朋友,进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我不知道他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谢幕的时候他唱到:“你的声音会被听见,你会被找到”,他说,他看到了树顶的阳光,他向上爬啊爬,只是这次,他没有松手。
结局了,我擦干了眼泪,埃文有了他自己的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打招呼肯定有人回应,他摔倒了肯定有人向他伸出手。
噢,他熬过了他最黑暗的岁月,终于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跟他说:“hey,gay,要一起去打棒球吗?
“埃文以前磕磕绊绊地行走,现在却能蓬蓬勃勃地跑向远方。
埃文在舞台上修成正果,舞台下的我们却还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旅途中彳亍。
亲爱的,你是否曾经感觉没有人在你身旁?
你是否曾经感觉被人遗忘在人山人海中?
你是否曾经感觉你随时可能消失?
就像你的摔倒无人知晓。
但,就让那种孤独随风逝去。
即使当你的世界被黑暗吞没,当你需要朋友携手前行,当你摔落在地面,你也终究会被发现。
即使你认为自己身处阴影,你也能有仰望阳光璀璨微笑的权力。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夜不能寐,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想让世界消失在你的眼前,请你,请你一定要挺住,唱喜欢的歌、追喜欢的剧、看无脑的综艺,一定要看到曙光看到明天的阳光。
佛教中,有芥子与须弥之分。
我们都是芥子,是须弥世界中微小的存在,但尽管是芥子,也有喜怒哀乐,在尘世中不断碰撞,终会在某时某刻遇到另一个自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米兰昆德拉曾说“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你不是人间惆怅客,你无需知君何事泪纵横,更不要断肠声里忆平生,只要像朵向日葵朝着太阳追逐阳光,只要你愿意熬过当下的严寒,和煦的阳光总会降临。
愿你我都花满枝桠,在温暖中绽放。
以上。
埃文是一个内向的少年,他有社交恐惧症,不善言辞,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同学们都当他是透明的,他感到十分孤独,想要打破隔阂却苦无良策。
康纳则有抑郁躁狂症,每当感到失望便会暴怒,被同学们疏远,包括他的妹妹祖儿,谁也不理解他其实有一颗赤子之心。
那一天,康纳尝试要跟埃文交朋友,但两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康纳发怒离去。
第二天,康纳的父母来学校找埃文,原来康纳自杀了,他们误会埃文是儿子唯一的朋友,想要从埃文那里获得安慰。
埃文不忍拒绝他们,于是编织了善意的谎言。
学生领袖阿拉娜为康纳举办追悼会,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埃文顿时成为全校的关注中心,包括他暗恋的祖儿。
于是谎言接谎言,人们都在谎言之网中,纷纷投注他们同情的目光。
可笑的是,事情因康纳的自杀而起,却没有一个人尝试去了解康纳自杀的原因。
毕竟这世界真的没几个人会关注其他人的内心,人人都是一座孤岛。
后来埃文的谎言被揭穿了,之前亲近埃文的同学们纷纷跟他保持了距离,包括祖儿。
不错,埃文是自作自受,但他只是太渴望人们的关注。
不过,埃文之后却做了大家都不曾做的事,他开始搜寻关于康纳的资讯比如康纳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所唱的歌、爱看的书,他开始尝试去了解康纳的内心世界。
这一段最温暖,感动了我。
我在想,如果康纳没自杀,两人会不会成为知己呢?
不过我心里也清楚,人与人之间肯定会有摩擦,磨合的结果其实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契合,而是妥协。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因稀罕而珍贵。
本来想给四星,因为歌都非常好听,而且这个题材也很不错,但是从埃文汉森坦白的那段开始让我怀疑这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探讨人与人相互连结、面对真实自我的戏,抑或者只是又一个nerd白男的谎话难圆、自作自受最后自我救赎的旧把戏却时兴地套上了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皮。
在那段的歌词里,他说自己没有像这样讲着冷笑话可以玩接发球的父亲,没有一个把成为母亲这件事当做人生全部事物的母亲。
听到这两句歌词我当时就觉得父权制在此刻亮出了他吃(女)人的獠牙,歌词中埃文汉森对父亲的理想要求是如此之低,并且剧情中即使父亲抛弃他对他如此冷漠他依旧不放弃主动和父亲交流,但是对于不离不弃的母亲呢,母亲努力挣钱支撑家庭,关心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表达交流与倾听的欲望,但是比起抛下自己的父亲埃文汉森却仿佛对母亲有着更多的怨言,对母亲加班缺少陪伴不满,对母亲难以提供大学学费不满,而他理想的母亲竟然是要求一个人把全部身心献祭给母亲这个角色。
多么恐怖的对比,一个笑话一场游戏可以造就一个完美父亲,而且完美母亲则需要把一个女人吃干抹净还要求她为此而感到满足。
其实从Zoe莫名其妙喜欢上埃文汉森开始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这种对女性角色的极其工具化安排就是无比老套的父权叙事,但看到那里我只是觉得瑕不掩瑜,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部剧不仅讲述了一个谎言的故事,其本身也不过是一个谎言,在主角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包装下不过只是又一个nerd白男当主角干烂事再补救最后给观众整点心灵鸡汤的老故事,心理疾病、动听的歌曲都不过是这瓶旧酒的时髦点缀罢了。
Dear Evan Hanson ★★★☆音乐给5星,剧情3星,画面语言只想给2星……音乐剧改编,我没看过原作,据说音乐剧本身很好看。
看完电影其实不难想象音乐剧的样子。
也就是说,导演有点把电影拍的太像音乐剧了……(让我想起蓝调天后,也是有种直接把话剧拍成电影的感觉,会让人很明显感觉到表现形式的不同)先说说主角Ben platt,唱演都很专业,就是造型有点太不像高中生了(音乐剧舞台的话可能还没这么突兀)。
最后一段一边哭一边唱,感情完全冲到顶,真的很牛。
然后讲讲剧情。
立意其实很好,呼吁关注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抑郁和社交障碍。
但是吧,导演故事没讲好。
有一点没铺开就草草收场的潦草感,看完回想一下感觉剧情实在是单薄。
关于亲情,友情,社交网络,课题实在太多,最后没一个理清楚的。
如果是音乐剧倒是还能理解,从一个个体讲述群体故事总是需要一定技巧才能讲好,而这部片子没抓住主次关系,最后流于形式上的过场,算是有些遗憾。
再其次说说画面。
且不说同一个镜头反复出现,并且不是那种有明显意义的画面,普通的转场也做的没什么圈点之处。
校园场景永远是衣柜和走廊……也难怪很多人说是MV。
本来,对歌舞片剧情一般都没什么期待,但至少在画面上也会做的更华丽或者色彩浓郁一点。
可能是受校园剧情限制,画面有些琐碎和寡淡……明明有些地方换种剪辑方式会明显好很多。
但是,就算剧情节奏画面都不算出彩,这部的音乐还是非常非常值得听一听。
就,看完好想去剧场看音乐剧……
电影除了歌比较无感
tacky
音乐剧改编新地板出现了
因为和现实走得太近,总觉得DEH是最不适合改电影的那类音乐剧,加上破除假定性后灵气全无,在电影层面又实在是故事&技巧都显得太一般。好在小本依然出色,摩尔阿姨也很抢眼,对于音乐剧的粉丝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歌词比台词戳人这个题材其实蛮适合改编成电影剧本,但落到这个剧转影的成片,实在是不太行。力度没有处理好,节奏也没有把控好,整个情绪是点状的呈现而非线性流淌。包括角色塑造,除了Evan都几乎工具人一样,Evan也没看到角色的成长,就挺离谱。然后小本说真的,唱挺好,但影片整个服化道似乎与他无关,反正片中的形象就挺不高中生的了。摩尔和AA着实力挽狂澜了,要不是她俩铆足了劲演,影片整个怕是会更平。
其实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我依然哭得泪流成河,是哭到眼泪把口罩淹没,走出电影院时一言不发的程度。电影尚且如此,不敢想象如果去年音乐剧巡演没有因为疫情取消的话(毕竟当时连downtown剧院装修都已经进入DEH模式了),我会在剧院哭成怎样一种无法言述的惨状。希望早日能进剧场痛痛快快再哭一次。
真的不好看
看剧前先看电影了@@首先感谢编剧是个正常人,剧情没有越走越奇怪,其次故事真的很感人,为那些挣扎着的人们感到难过,希望他们被听到被看到被帮助。
看剧还是17年,当时就从头哭到尾,现在仍然。它确实很多瑕疵,比如小本的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很差,明明他在《政客》里也演的高中生,看起来年轻又富有魅力。比如电影明星们再好看,在我心里也比不上原卡。比如删了好几首的歌……但是,Sincerely, me里让Connor和Evan一起玩乐,把Evan摔倒Connor给他一只手真的做了影像化的呈现,就让我别无所求了。以及,DEH的剧作我的天,我永远要夸它的剧作。电影里改得甚至更好了,Connor的家人受到攻击那里真是神来之笔,它合理化了Evan之后的所有行为。而且,我对所有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都心怀感恩和偏爱。【Connor的书单要挨个读过去!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到《头号玩家》的电影?
就……睡着啊
為了Amy Adams來的,從頭笑到尾哈哈哈哈,找大叔演高中生真的笑死,油死我算了哈哈哈哈,歌舞片的地板我找到了!
要不是看过原剧 根本看不下去 这音乐剧不适合改成电影
不明白埃文为什么有意愿将一个性情喜怒无常、易怒、吸毒的人塑造成一个大大的好人,即使他在康纳的身上看到了一部分的自己,这种行为还是太糟糕了。
不是什么剧都适合改电影啊,DEH尤其是……既然要做电影,不如直接按原著来把Connor的暗线全部拍出来,丰富得多。Murphy父母演得跟玩儿似的,看起来就真的不像死了儿子,真像把Evan当儿子了。作为这类题材的电影,歌舞形式和主题本身就是相冲突的,强行结合起来就只能出这种畸形产物。新歌挺好听的,Connor好帅。
幸好我先看过音乐剧版,不然肯定会想这拍的什么虚伪的东西……(ben虽然外形上已经不合适了但演Evan还是很信手拈来啊)
强烈推荐给家有青春期娃的家庭看,一家人一起看。
音乐剧改编 飞得是音乐电影吗 如果好好说话观感会更舒服一些
意外得改编得还不错,原作歌曲删减了不少,不过在剧情方面有所弥补,相较音乐剧(尤其是下半场)顺畅了很多,结尾部分尤其。再次在剧院听到You Will Be Found还是非常地感动,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多年前在宽街看DEH的夏天。有这份感动加成,对于电影也多爱了几分。
受限于题材的特长发挥-10/01/21 at AMC Garden State 16
摩尔唱歌是怎么在煽情和有点好笑中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