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进驻别人心脏只需要一个眼神,而有些电影打动人心只需要一个瞬间。
那苍白的少女怯怯的抬起眼眸的刹那,整个世界似乎都寂静了下来。
背景是喧闹幽暗的长廊,高大而表情淡漠凌厉的老夫人站在她的对面长久的沉默,眼神冰冷,愈发显得那少女的无措。
导演这样耐心的捕捉着她的表情,她弱小纤细,又多么敏感洁净,好象一株缺乏阳光的孱弱植物,与周围热闹的一切界限分明。
喜欢那些颜色,它们很英国,浓郁却又安静典雅,仿佛流动的油画。
与男主角便是那位善于运用光线的画家有相通的感觉。
知道自己会喜欢那些光和影的搭配,它们非常美丽。
当少女忍着穿耳的痛苦戴上女主人那只珍珠耳环,她的美突然被点亮了。
那光芒和她一样洁白温润,一样带着一丝不安和怯弱,盈满了整间沉闷的画室。
画面里一直浮动着温靡暧昧的情绪,却又不动声色的结束,淡淡的忧伤定格在少女回眸复杂的表情,那混杂着痛苦,渴望,不安和战栗的快乐。
直到娇纵的女主人大发脾气,我们才有机会看见那幅画。
漆黑的背景中少女的光芒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画家的笔触温柔细腻,带着他的所有爱惜和尊重。
它和她,对他来说都是完美的艺术品。
而少女,默默的回到自己昏暗的生活中,收起所有梦想。
他是爱她的,足够了。
电影中的对白很少,音乐也始终若有若无。
但是柔软的感情填充在每个角落,使这部电影像只饱满的桃子,多汁而气味甜美,让人心生欢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画家Johannes Vermeer的代表作,这位生前潦倒身后功的巨匠大半辈子靠卖画为生,笔下充斥着各色假扮厨娘女佣,附庸风雅做模特的资产阶级先生小姐,这些名作中的“模特”在电影中成了好色庸俗的画商、忙碌鬼祟的仆妇和心事重重的妻子。
电影在浓郁的色彩和繁复的细节中展开,少女柔软但略显粗糙的双手擎着厨刀,细致的将各色蔬菜切成小块,有异色的光晕滑过她柔滑的脖颈,那吹弹欲破的肌肤,光彩流溢的妙目,微微泛红的面颊和饱满柔软的嘴唇,都是如假包换,新鲜可亲的青春。
镜头慢慢推过来,饱含着暧昧的情愫,贪婪的追溯少女的一吸一呼。
每名女子,无论姿色如何平凡,情智何其有限,都或长或短的拥有这样光彩夺目的岁月——跌跌撞撞都动人心魄,一窍不通仍我见犹怜。
尚在青春的人总遑论日子无味而漫长,却不知自己蓬勃的身体和明亮的双眼在灰颓的世界中显得多么亮眼。
在这段日子里,每个人面临人生最初也是最后彻头彻尾改变命运的机会,邂逅与之纠葛厮守的人,吐纳人类最精华的生命芬芳,创造并被创造着。
片中的少女身世寻常,却拥有不寻常的得体气度和出色美貌。
在这个命运的三岔路口,她也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苦恼。
富商、画家和肉铺少东家,代表着一个女人最常面对的三条路——是抓住平步青云哪怕身败名裂的机会,是选择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成为一个平凡而安定的良家妇女。
浪子当然可以掉头无数回,然而对于少女一期一会的青春来讲,彻头彻尾只有一次选择机会。
对于富商来讲,他们虚伪无聊的中产生活使得寻找新鲜刺激的猎物成为闲暇的娱乐,然而历史上不乏智勇双全的美女利用心怀叵测的男人不断上位,最终攀上权力巅峰或被载入史册,却更不乏筑成这神圣高台的累累白骨。
对于画家而言,艺术的灵感来自对美的追求,完美的作品出自极致的美好和热烈的爱情,艺术家的爱往往深入灵魂,撅住性命,稍不坚定的人总被烧的骨头不剩,而后,他们的柔情蜜意又向别处茂盛的草木燎原而去,你只是抛在原地随风而逝的一滩灰烬。
而对于在街角我们必定会遇到的那个他,与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但每个人都有一份平安的幸福在等,哪怕羞与人提及,哪怕等你回家的是那个憨头呆脑的二师兄,也总有这样一回事情。
很多妙龄少女,不屑于想象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而为抓住各种奇妙的机会努力不懈,但更多的人,在青春的拐点到来前后,惶惶不安或安分守己地,捡定一份唾手可得的生活过将下去,只留风花雪月休提。
在通往这三种命运的道路上,各自遍布鲜花和荆棘,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有人误打误撞一夜成名,有人诚心嫁汉却遭抛弃,一桩桩一幕幕,道不清说不明的悲喜剧。
片中少女在戴上耳环以前,从来随份从时,不卑不亢,不妄想一步登天,也小心失足摔进地狱,她有条不紊的经营着自己的命运,哪怕画家刻意垂怜,倾心教导,少女也从不曾给偷了心去。
直到少女在画家惊世的画作前迷蒙了双眼,献祭上自己的一切,她才跌入了爱情的陷坑泥足不前。
此枚软饭画家正直端然的不像话,跟我们耳闻目睹的任何放浪不羁的艺术家都靠不上边。
当少女微皱着眉,把穿孔的锥子抵到画家手上,将自己的心也交了出去,哪知画家英雄气短,只能在痛楚中与少女片刻依偎。
这种君子行为一点都不令人感动,因为他成功的俘获了少女的心,挑动了处女圣洁娇羞的情欲,却被迫在妻子岳母的阴影下藏头露尾。
被刺穿的耳垂,圆润的珍珠,圣洁的处女血,带血的“纺锤”,少女呼吸不闻的呻吟、划过脸颊的清泪,都是无比含蓄却昭然的情欲隐晦。
少女在纯黑的布景中回过头,樱唇微启,举止娇媚,珍珠的光泽朦胧暧昧,双眸中流淌着千山万水,一切因缘际会都在此刻呼之欲出。
少女在画作完成以后,理智的将情欲宣泄给能将她的命运引向坦途的男友,他能给予的,他们都不可能给。
短暂的交汇后两个注定分道扬镳的人老死不再往来,坚韧的少女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从艺术家身边全身而退,结局平淡和合缓,只余英国式的理智与隐忍,不存美国式的激烈与催泪。
画面外的观众哪怕唏嘘故事不够精彩,但当那副瑰宝一出,千言万语只化作颔首默默。
时光静静流淌,画家与少女终会成灰,他们的爱情更加不见天日,只留下这旖旎的一瞬,就已是爱的极致。
少女本就无处可逃,但她成全自己同时,“一不小心”却播艳名于世。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绘画史上如蒙娜丽莎一般神秘莫测的人物。
这部电影拍摄了荷兰代尔夫特地区的市井风情,蓝瓷与油画两种当地盛名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很多风俗画卷。
而女主正是从家道中落的蓝陶匠人家庭来到维米尔神秘的油画画室,成为他的助手和模特,这一虚构故事被油画般的色调和风俗画面构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斯嘉丽的演技不如面容那般绝佳,但也表现出其小心翼翼,美而不自知,或是骚动不安的情欲。
《第二性》中说社会中教授,艺术家似乎总是被男性占据的角色,家庭将男性视为神灵一般的存在,感谢其赐予。
男主人的画室在家庭中是神秘的中心,收入之源,不破产全仰赖其产出。
他又极任性,不管家人饱暖地追求极致。
他移向女仆的关注激起女儿和妻子的嫉妒不满。
荷兰因鲁本斯让我看到粗鲁情欲的市井,而维米尔展现的全都是年轻漂亮的人物。
这种对美的要求免不了一种时常的替换。
妻子为保持其身份的压力所困,格蕾特为逾越阶级道德的爱情所困,小姑娘为失去父母关心所困。
格蕾特对维米尔感情多少来自对父亲的依恋,期盼被拯救;女主人渴望丈夫的钟情,难懂“理解”的奥义;小姑娘偏向母亲,渴望占有,是母亲的眼睛与行为外化。
关于片中表现的爱情。
完全能理解红粉佳人灿然一笑的心动,导演也困于不逾矩的枷锁,加上对画家私生活的美化,用卸头巾和刺耳洞表现情色意味,却也树立了艺术家的理念:美是生活本身的样子,体现在珍珠反光光影与血充盈嘴唇的红度的追求上。
不强求占有,也不辜负太太。
然而女性的命运真如那般美好?
在收藏家图谋不轨的时候,在画家不顾女孩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强行扎耳洞的时候,女孩作为他者被占有,消费,观看,而她之后的命运也只是攥紧了蓝头巾中的白珍珠(关于男主生死我并不知情)。
父亲蓝陶的蓝与画家妻子珍珠之白,都证明不了她的身份,她是漂泊无依的,而且与屠夫儿子的爱情在片中也没得到明确的许诺。
在自由与爱情的光环之中,疼痛是耳垂上不起眼的小洞,我看到的是她为艺术所做的献身,和一种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圣母之爱,她造就了画面的纯真之欲。
然而在艺术家身后的女人们,为他争吵吃醋牺牲。
所以正如我朋友说女生想做家庭主妇的不切实际,他愤青地说凭什么是你,我觉得凭什么为你……相比于性与爱和艺术的关系,我更喜欢《黑天鹅》那部,女性虽为男性所指导,最终却是为了自己眼中的完美。
这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视听美学上的确是美的(台词不喜欢),但展现的是一种目前想要挑刺的男性视角。
它更像是一幅社会写实的风俗画,在立意上并不值得称道。
公元1665年,荷兰,这个源于低地国家“联省共和”的海外殖民大国依然繁荣,但衰落却已经不可避免。
此时的荷兰画界,伦勃朗已垂垂老矣,而杨•维梅尔(Jan Vermeer)却正当盛年。
与伦勃朗的高产不同,维梅尔毕生所绘作品也只不过区区40幅而已,且画风炯异,两人此时唯一的共同之处恐怕就是,他们的手头都不宽裕。
一段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感情就在家长里短中如水般铺陈开来,是的,如水,宛如金秋时节,最为平淡最为慵懒的午后,在树荫间,斑驳的阳光下缓缓流淌的溪水那样,静静的不起一点波澜。
维梅尔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不喜交际,甚至有点孤僻,这一点从他作品题材的狭窄就可以判断出来,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拿水罐的少女》,《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拿酒杯的少女》几幅作品几乎就是在同一地点同一环境的同一视角下完成的,当然,这丝毫不能掩盖他对色彩与光线敏妙而天才的把握,《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无疑就是其最富魅力的作品之一。
影片中,这位少女是斯嘉丽•约翰逊,她拥有,嗯,全世界最美丽的胸部、男人最想亲吻的双唇……哦,天哪,我也想雇这么个女佣!
爱意渐渐的在屏幕弥漫开来,我变得聚精会神。
他们互相凝视,却又慌乱的躲避对方的视线;他们默契地一起分享天边云朵的颜色,细心的研磨,把它们还原至画布,却又吝啬地不肯让彼此的手有多一刻的紧握。
爱意如溪水般清澈而透明,只是那么的沉默,每一次彼此短暂的交汇,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会如小石子般,让人在心中荡起一片涟漪,他的,她的,我们的……这是黄金时代才有的美丽与忧伤,已经与我们离得太远,现在,我们直接说:“我要”。
故事中,画家最后用一支细细的尖锥刺破了女孩的耳垂,衬着那缕淡淡的殷红为她戴上了珍珠耳环……我们都知道这象征了什么,但,我想,在现实中,他不会,一个如此敏感而内敛的人不会对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做出任何伤害的行为……不过,嗯,还是算了吧,毕竟,这只是个故事。
得感谢特蕾西•雪佛兰(Tracy Chevalier),正是这个美国女子对维梅尔的喜爱我们才能读到这个故事。
同时还得感谢英国人,导演彼得•韦柏(Peter Webber),很难相信,如此绚丽流畅,充满油画般质感的画面居然是他的处女作。
顺便提一下,故事发生四年后,1669年,大师伦勃朗去世,五年后,1670年,阿姆斯特丹的欧洲中心地位被伦敦彻底取代,荷兰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另外,本片导演彼得•韦柏之在此之后居然拍摄了,喔,《少年汉尼拔》,?!!
#¥%…※%
——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
——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
他在画我了……她的灵魂,是一束临风照耀的锦绣花茎,经不起一丝动荡。
他的目光会像一把慢热的火焰,引燃这层叠繁花,陨落,枯败,熄灭,成灰。
十七世纪的荷兰代尔夫特。
少女葛丽叶出身贫寒,经历着平静小镇上混乱喧扰的俗世气息。
她沉默孤独的天性敏感,常常显出戒备的神情。
粗麻长裙掩映下的白皙肤色象征着她的纯洁,略过市井的喧嚣,隐藏一隅。
她给画家维梅尔家当女佣。
维梅尔在画室窗前问她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云朵层光相叠,色彩斑斓,她第一次知道了原来“白”不足以概括她对云的色感。
维梅尔强烈地感觉到了葛里叶的天赋。
维梅尔不再当她是粗俗的女仆,他打开了葛里叶生命中以艺术照耀的独特世间。
阁楼的画室是维梅尔举家都不能走进的禁区,却是葛里叶和维梅尔在现实中隔离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维梅尔对她欣赏,怜爱,在这里,专属于两个人的静谧和理解,完成了葛里叶从女孩向女人的蜕变。
她解开如同禁忌的头巾露出秀发,维梅尔握住她的手,当他们的手碰到一起,葛里叶却又慌忙甩开。
他们的头依偎在一起看照片,她惊惶失措。
维梅尔擦去她嘴唇上的泪水,她将翕张的嘴唇转向维梅尔的脸……敏感矛盾如葛里叶,点点滴滴激起了她甜美挣扎的焦灼。
维梅尔用针刺破葛里叶的耳垂。
痛感、羞耻、眼泪和鲜血无力招架。
在艰涩的爱与罪中,她唯一一次温柔地靠在维梅尔的胸怀,唯一一次敢于流露出一点点冀盼。
这个她敬畏而深爱的男人,把从妻子那里偷来的珍珠耳环戴在她的耳垂。
他认真做画,目光坦然。
他穿越门第为葛里叶绽放出命运超然的层面,却终究无法填埋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伦理鸿沟。
影片末尾,葛丽叶终于周旋不过嫉妒多疑的画家夫人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她走出了维梅尔永远走不出的那间画室。
隔着画室的门,她和他互相依恋而终于没有道别。
随着离开的脚步,她的世界从云端降落,重回市井,最后与一个屠户结婚。
维梅尔和葛丽叶被俗世判刑的爱情,肉身已经消亡,精魂却在一副万世流芳的名画里流传,在一枚珍珠耳环的光泽中流转。
我爱你,是不期而遇的相对,是生死度外的挂牵,是自说自话的坚持,是暗自悲喜的记录,是沉默封印的誓言,是无始无终的别离。
这样才能令现实退让,仿佛置身透明的世间,用纯致的初衷,幻化一条浅黛色的丝路,探入命中的蜃景。
我们从不说爱,从不。
没有欲望纠缠的厮磨,没有欲生欲死的纵情。
它清若晨曦,浅若薄暮,这一段清浅之爱,比深海还深,比生死更重。
Griet在离开Vermeer家中之后,应该是继续在别的地方做着女仆的工作。
继续包裹的头巾样式,可以判断她并没有嫁给屠夫的儿子。
而画面左侧楼梯上悬挂的较为复杂的连衣裙样式可以判断并不属于其自己,所以应该还是在做女仆,而不是在自己家中。
厨娘的来访,台词是:“终于没找错地方。
“ 可见Griet应该已经换过许多人家了。
关于珍珠耳环。
谁寄来的?
Vermeer? 岳母?
Vermeer的妻子?
我个人的判断是女主人的赠送。
原因或许很多。
首先,片头不久,影片就展示了邻居家破产被清算的情景。
固然有展现当时荷兰社会整体经济衰退的情景,其实也是暗示着Vermeer本身的命运。
而当时的戴尔福特确为荷兰画派的某种艺术中心,来自各地的新锐艺术家再此汇聚,有冉冉的新星,也有失意的画家。
历史上的Vermeer也的确在画完Girl with Pearl Ring之后不久在病痛中突然死去,妻子和他们的八个孩子不得不破产。
因而,我在这里判断,耳环应该是Vermeer夫人在丈夫身故后,将其委托已经解除雇佣关系的厨娘转赠的。
其次,得出上处揣测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耳环的盒子。
Griet戳耳洞戴耳环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然而送到Griet手里的时候,却是用当年的头巾包裹。
也许应当是破产清算时匆忙处置的一种现象。
当然也有tricky的地方。
首先,根据目前的历史研究(之所以要强调历史也就,是因为原版小说的作者也是根据当前的历史研究来半真半假的写出这部小说的),这幅画作距离Vermeer的死毕竟还有大概四五年的时间,电影中的情节是夫妻二人生了第七个孩子,而到Vermeer死的时候他们的第八个孩子刚出生不久。
其次,送来的耳环,用那块头巾包裹,封印用的是Vermeer委托Griet购买的天青色颜料,或许影片其实也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让观众猜测的结局。
总之,我比较偏向于耳环来自于妻子。
Vermeer倾注全身心精力的画作没有得到画商和当时戴尔福特上流社会的认同(这从其妻子看到画的那句“淫荡”,画商Raven看到画的一声叹息,以及历史事实可以得出结论),在郁郁寡欢的画了几年模式作品之后,依然无法获得认可,加之整体经济状况不佳,家中孩子太多,身体不好,没过几年就突然去世。
妻子在伤心之下,将耳环送出。
另外,揣测一下女主人的心态,一个你心爱的珠宝,被你所嫉妒的女人,一个比你更能接近你丈夫的女人戴过的耳环,你还会保留吗?
关于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窃以为是Vermeer毕生的巅峰作品。
其实纵观Vermeer一声,真的很潦倒。
他几乎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幅画都要花上好几年才能出手。
但可惜的是,也许是由于市场的环境所致,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是模式画。
如果看过他的画作,应该不难发现,很多幅画作都是完成于他的那间画室,光线由左侧的窗户进入。
之所以称这些画作为模式画,有几个原因:采用基本一致的透视结构:左侧的光线,相同的房间场景。
不使用真人模特,全部的构件体完成写生,直接按上脑袋即可。
这种画作风气其实来自于当时的米兰,所谓的欧洲艺术中心,而恰恰却是被后来的鲁本斯、伦勃朗、Vermeer等佛兰德思画派以及荷兰画派所坚决反对的。
但这种模式画,却恰好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艺术诉求:不用整天摆在那边一动不动,找点儿乐子,画一些热闹的场面。
画商Raven在餐会时的无心之语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当时风气的真实写照。
影片结尾Raven的叹息,到底是惊叹于画作的美,还是一种表现对画作毫无理解感,对于Vermeer穷困命运的叹息?
我想是后者。
理由一,在于这幅画作的确最后没卖出去,直到一个世纪之后才从某个画廊的仓库里找到,找到的时候差不多基本要毁掉了。
最重要的一点:这幅画和当时的上流社会胃口完全不符。
当时的戴尔福特上流社会,是异常保守的。
想象一下,当时的欧洲社会,整个德意志和荷兰大部分,比利时大部分都是新教的天下,而这些天主教分子们,异常的保守!
从女子未婚必须严格包裹的头巾即可看出这一点。
根据原版小说作者的描述,画中人张开的双唇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现象。
因为在当时的荷兰社会,张开的双唇,代表的是对性比较开放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Vermeer的妻子在第一眼看到这张画的时候,用了一句“淫荡”来形容。
其次,非模式化:这幅画,和Vermeer其他的画作,非常的不同。
首先,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空间透视,实际上,这幅画的“消失点”是那颗耳环,这种处理手法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激进的。
从Vermeer其他的模式类画作和当时米兰的画作中都很难看到这种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是到后来的荷兰画派兴起的人物肖像画才流行起来的。
这幅画也并没有很着力的去描写背景中的工作室。
后人看到的只是一幅纯黑的背景(其实本色是墨绿色的,但是颜料的化学反映在漫长的岁月中变成黑色的了)。
这反而异常凸显了画中人的眼神。
原版小说作者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她的表情,到底是欣喜的,还是惶恐的?
她看到的是谁?
是什么?
她对于Vermeer,到底是有爱情的吗?
正因为这种非模式化的,非常激进的画作手法,使得这样一幅作品很难被当时的市场所接受。
卖不出去是理所当然的。
这幅画,无论是Vermeer的妻子(只认为画作是淫荡的),Vermeer的岳母(画作只是拿来换钱的),亦或是画商Raven,都看不到画作所想表达的意思,而Griet看懂了,她在看到草图的瞬间就决定同意戴上耳环来画,因为在那一瞬间,她并不是被一幅颜色尚未配齐的草图所迷倒,而是在这草图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那种内心的惶恐和欣喜同时存在。
电影其实留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给我,Peter,到底代表了什么?
我想Peter并不是什么好小伙子,从Griet去找他结果是从妓院里拎出来可见一斑,但是这位屠夫的儿子到底在Griet心目中占了多少的位置?
还真的很难揣测。
以上是对电影的各种不靠谱揣测。
有计划要把原版的小说再拜读一遍,很多疑惑应该就能够理解了。
不过看电影,各人有各人的感受,有些细节或许也不必过分深究,能有些感悟就不错了。
多插一句,Vermeer真的是标准的宅男啊,多出去写写生,画画真实的市井和自然,说不定画作好卖许多啊!!!
~~~
豆瓣存档最初是来荷兰之前看的同名电影,当初只是想找与荷兰有关的英语电影,于是就看了这个还有梵高传,看了之后非常喜欢,萌生了一定要去海牙看看这幅画的念头。
于是,是在三月份吧,去了海牙的皇家莫里茨美术馆。
我在这幅画前站了很久,要离开那个展厅的时候还折回去又看,总想彻底捕捉画中女孩的表情,那神情像是静静微笑又像是淡淡哀愁,还像是欲说还休,她眼中流露的像是懵懂的爱欲又像是放弃的无奈…或许是因为看过电影的关系想得有些多了,但是你只要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红唇、她的珍珠耳环,你看着那流转的光彩,便会觉得,画家对她/她对画家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愫(Jane轻描淡写却又认真的对我说,“是有故事的”)。
后来四月在卢浮宫,我在著名的蒙娜丽莎前也停留了很久,也同样折回去看了第二遍,但那并不是因为我对这幅画有多么着迷,而是因为我想知道蒙娜丽莎究竟好在哪里,但无论怎么看,我都不懂Leonado da Vinci (2011-6-19佛罗伦萨碰到的导游说不能只叫达芬奇),看着蒙娜丽莎我觉得自己是面对着一个纠结的线团、层层的迷雾或者是让人头大的数学题,这幅画在我看来是一个文艺复兴天才的理性闪光仅此而已(当然了是很美的闪光),但看着Vermeer的少女,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美丽而又忧伤的传说,这是一幅你可以用心灵去体会的画作。
然后从卢浮宫回来后不久我就又读到了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的原著小说,同名电影即是由此书改编而来。
我是在格大library of arts 里找上课要用的Heart of Darkness 的 Norton edition时邂逅此书的。
前者没有找到最后在课上问同学借了,但遇见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欣喜要远远大于没找到Heart of Darkness的郁闷。
看了电影,看了画,看了小说,5月再去一次代尔伏特,这一切就完整了,我第一次在一片陌生的土地追寻一个莫须有的传说,有点大条但是还挺罗曼蒂克。
我希望我能在代尔伏特的广场找到书中描写的那个八角形岔路(后来证明虽然没有那个八角星但是情况还是很像,因为有个四角星,然后我数了一下Griet的确有八个方向可去)。
当Griet的肖像被Vermeer的妻子Catharina发现之后,Griet从众人拥挤的画室里逃了出来:I ran down the Oude Langendijck and across the bridge into Market Square… I stopped in the circle of tiles with the eight-pointed star in the middle. Each point indicated a direction I could take.I could go back to my parents.I could find Pieter at the Meat Hall and agree to marry him.I could go to van Ruijven’s house – he would take me in with a smile.I could go to van Leeuwenhook and ask him to take pity on me.I could go to Rotterdam and search for Frans.I could go off on my own somewhere far away.I could go back to Papists’ Corner.I could go into the New Church and pray to God for guidance.I stood in the circle, turning round and round as I thought.然而最终,Griet还是选择了Pieter, 她选择了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Griet应该不那么爱Pieter,她爱的是Vermeer,然而这个画家能给她什么呢?
画家已婚,有一堆孩子,还是她的master,而且似乎也完全无意为她冒犯自己的妻子;而Pieter却爱她,和她般配,最重要的是,他是屠夫的儿子,嫁给他就意味着她的家人能够吃饱吃好,这是她Griet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Pieter, 尽管她和Pieter一次次在小巷里“谈情说爱”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尽管他才是打开她情欲之门的男人(因为被画家看到了被她视作禁忌的头发,她才从此对Pieter无所顾忌),尽管当那个夜晚她去找Pieter以便失去处女之身时想的是他,尽管让她一次次忍受痛楚用针尖去刺穿自己红肿耳垂的是她,尽管那为她戴上象征着情欲、地位以及遥不可及的幸福的珍珠耳环的仍然是他,尽管那个将她的美丽定格让她成为传奇的人还是他……我特别喜欢Griet在内心里反驳Catharina的话,尽管她从来不曾将这些话说出口。
I might say, “What about the way he looked at me for so many hours while he painted this painting?”I might say, “What about your mother and your husband, who have gone behind your back and deceive you?”Or I might simply say, “Your husband touched me, here, in this room.”然而一切都只是曾经拥有。
画家爱过Griet吗?
爱过,或许没爱过。
不过我还是喜欢这种“曾经拥有”的故事,温暖清丽又不落俗套,比如Once, 比如《封锁》,因为浪漫往往经不起现实的推敲,于是只能偶尔与它擦身而过,将温柔留在心底,继续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
就好像Griet把画家死后留给她的珍珠耳环当了20个guider(当时货币),其中15个交给丈夫抵了Vermeer的债务,剩下5个则成了她永远的秘密。
I would never spend them.5个硬币,远没有一对珍珠耳环来得美丽张扬,但却包含了更多,不但有曾经的心动,更有现实的无奈,毕竟,Griet不就是为了那几枚钱币而成了画家家的女仆,最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尽管不是唯一的原因)而离开画家嫁给了Pieter么。
然而在她的心底,这些硬币将胜过任何珠宝首饰玉衣锦缎。
相信有一天,当Griet已经成为了标准的荷兰老太时,她还会用粗糙的手打开层层包裹的手绢,细细抚摸那五枚硬币,脸上浮起画一般的笑意,仿佛再次回到少女时代。
她会想起他问她为什么要把切好的蔬菜特地摆成那样,想起自己为他打扫画室,想起他给她展示照相机暗箱,想起他教她研磨调配颜料,想起他为她画像,想起画像时他们相互凝望的眼神,想起他为她戴上珍珠耳环时耳垂上灼热的痛楚,想起他用手指抚过她的脸颊拂去她的泪水。。。
尽管她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她在他眼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助手,知己,情人,还是仅仅是一个作品。
Now that the painting was finished he no longer wanted me.这是一部和爱情相关的小说,但绝对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包含了更多。
比如当时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比如一个艺术家是选择物质金钱还是原则和追求,比如当时的仆人帮佣的生存状况,比如女性的地位、她们如何看待贞洁和情欲,比如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选择生活、如何放弃一种生活而选择另一种尽管是出于不情愿。
所有的故事都是因为生活。
临近学业终期,是校园情侣们最为忙碌疯狂的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似乎谁都不愿猜到劳燕分飞的抒情结局,这一刻他们需要多角度不辞辛苦地尽兴到精疲力竭。
可是有那么一位,在打点好行李准备走人的前一天,不分青红皂白将相恋三年的女友狠狠痛打了一顿。
那一天,是这个夏季刚刚开始闷热的烦躁下午,走廊上丢满了零乱的弃物,他蹲在地上嘤嘤抽泣。
他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少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说的也是一场空余情恨,可是去留皆非当事人的意愿,也许多年以后某一天某一方的心底仍隐隐作痛,这种销赃匿迹连普通告白都未曾有过的爱情,除了一幅画,谁又能证明它的发生与存在。
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绘画大师维梅尔倒是被证实确有其人,三十多幅真迹中,也还真有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位默默回头承应画家目光的女孩葛丽叶,需要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来解释她的欲言又止。
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是值得大力挖掘的,第一他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一个卖点,第二,在人们的想象中,艺术家总是擅长经营浪漫的,这一生如果太过平乏无味,简直就是浪费了这个珍贵头衔。
浪漫是有很多种的,有轻松周旋得心应手的,也有四处落败灰头土脑的。
电影中的名人维梅尔似乎更家常一些,除了偶尔爆发一两场小脾气,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自我修饰的刻意与作派。
一个被家庭捆绑身心的艺术家看上去有点像不得志的办公室小科员,掌控最高权力的岳母是当然的大领导,满腹狐疑猜忌的妻子是非敌非友的同事,她坐在你的对面,一脸深情微笑地怒目而视。
六个孩子,是那些乐衷于奔走各个科室的蜚短流长,他们全无心肝地四下议论,暧昧的眼神随时出现在各个角落。
他们借故倒茶路过你的身边,那种漫不经心的窥探让人防不胜防。
葛丽叶则是个谦卑的临时工,就算签了不成文的合同,可是还在试用期,谁都可以来挑她的错,嫌弃她的一身毛病。
她变得话更少了,更小心了。
有时候这样一种效果极为明显的反差,也是无意间引人注目的方式之一。
我无法计算维梅尔对葛丽叶的动情指数到达了何种程度,这个连一场露点激情戏也没有的电影,除了暧昧,还是暧昧。
众人的关注力度过于强大,只能用穿刺耳洞的细微动作隐喻破处,就连葛丽叶本人也觉得忍无可忍,急急忙忙投送到屠夫男友的怀里。
有时候慌乱与焦急就是这样,需要毁坏与破灭的失常,才能安抚片刻的平静。
等待一幅油画新作晾干的过程是让葛丽叶异常痛苦的,她摆好了姿势,调好了颜料,当然也预料了最终的结局。
现在我需要了解的是维梅尔对这场感情的投入与真实程度,火热奔放到处留情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欲擒故纵也是不适合他的。
他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以被动的放任占据了上风,他鲜少谈及绘画之外的事情,也不愿碰触到葛丽叶的女仆生活。
在密闭的画室里,不必行进到身体纠缠,维梅尔需要享受的是中国文人式红袖添香的乐趣,惟一落下的口实,只是那对搭配画面明暗的珍珠耳环。
据说最受女人欢迎怜惜的男人无非就是这么两种,一种走的是落拓的浪子路线,另一种就是傲视一切的才华类型,如果幸运地同时拥有了外貌,那更是会引来一片尖叫,厮杀抢砸。
维梅尔游走在这两大阵营中间,零乱的长发让他看上去多少有些不羁的流浪风格,而他的才气又是待价可估的,与猪肉铺的打杂青年屠夫相比,维梅尔轻而易举就攻破了葛丽叶的心理防线。
电影宣传中强调的是两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悬殊,我觉得另一种可能就是儿女成群带来的身心疲倦,对家庭与婚姻同样不抱美好希望。
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帝在位的时期,康熙育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二十四子七女活到了成年。
维梅尔当然不能与康熙相提并论,但从电影中婴儿降生时女仆们的窃窃私语可以得出一些端倪,这个家庭也一直在不断地添置吵闹的人口。
十七世纪的欧洲,避孕术还是一项尚在摸索阶段的新发明,维格尔显然还没有享用到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利用小羊盲肠制造保险套的福利,那时候在欧洲流行的节育方式有毒药水、嗅麝香、勒腰带、踢小腹、刺破子宫、烟熏、服用催吐剂、放血、洗热水澡,或者干脆溺杀婴儿。
这些匪夷所思的方法手段,一定会让维梅尔心惊肉跳,他没有色情画商的胆大包天,只能柔弱地借助一幅画的距离释放多余的爱情。
他从不期待这段感情能够走到多远,也不关心这个戴过珍珠耳环的女孩又将去向何方。
葛丽叶走的这一天的天气很好,画家维梅尔在想,这样的光线角度,这样的温热湿度,也许更适合用来构想一个新作品。
整部影片,就像浓浓的奶,在发酵,处在牛奶与酸奶的边缘。
葛丽叶慢慢地切着菜,甚至是富有感情地切着。
画面很精细,灰黑的色调反衬出她的娇艳,如同手下新鲜的胡萝卜,甘蓝,圆生菜。
她是个淳朴的女孩,热爱着生活中的一切,享受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直到父亲送她到一个画家杨那里做女佣。
葛丽叶进入了另一个圈,神秘的圈,别人的圈子。
杨终日将自己关在画室,女主人始终是冷冰冰的态度,不多说一句话,不微笑一下,小孩子对她充满了敌意,女仆们也是小心翼翼,她只能从对话的旁枝末节推测出这个家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高傲的家族如今已走到末路,家中已有众多女儿,可女主人还在生。
杨年年作画,以出售画作来勉强维持这个大家庭的生计。
卖画的对象则是个贪财好色的画商,总以杨家付出一位女佣来作为卖画的条件。
这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圈子中,他们受着他人的束缚,慢慢妥协直到屈服,最后丧失了摆脱这个圈生活在自己圈子里的能力。
杨又要着手准备新一年的作品了,此时,葛丽叶闯入了他的圈子。
与其说是闯入,不如说是不经意的迈入。
女主人不敢进入杨的画室,这对她来说是个禁忌,她不敢再破坏他的一切,画是他的生命,画也是她和家庭的生计。
她完全被他的圈子掌控了,为他言笑,为他活着,她看着高贵,然而却是生活在这个圈子最底层的人,无力抬头仔细去看看丈夫,丈夫所爱的圈子。
而葛丽叶,却看到了。
女主人派她去打扫画室,派她去窥探那个密室,胆战地。
葛丽叶不了解这所谓的束缚,不明白女主人在怕什么,她擦净了窗上的积土,改变了室内光线的颜色,改变了室内的摆设,她在改变着杨的圈子,同时也是在他的圈中建立一个自己的圈子,两者交融。
杨也逐渐接受,融入了他的圈子,慢慢接受她的意见。
杨以葛丽叶为新作品的主人公,开始用心画她。
她既是画中人,她又是画的冷眼观察者,她按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让他逃开那个固有的圈子,死板的灵魂,却不知自己已被他深深俘虏。
杨领她进入自己的世界,向他介绍密室中的一切,涉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模型,镜子,各种色彩,颜料的研磨,他都一一教她。
而她也用自己对绘画色彩与生俱来的灵感,带他进入一个好不拘泥,清新自然柔和的油画世界。
两者的圈子正慢慢走向重合。
为了他,为了艺术,她妥协了。
取下头巾,散开头巾包裹住的头发,张开粉嫩的唇,甚至带上珍珠耳环。
可是,杨对葛丽叶的关注与喜爱引起了女主人的妒忌与怨恨,她爆发了,她意识到自己在他圈中地位受到威胁,已几乎无力取悦他,她只能用歇斯底里来讨回自己的位置。
然而,他也生活在妻子的圈子里。
他在妻子身边,岳母身边已生活了数十年,即使心已不在那里,身体却牢牢地钉在圈的中心。
没错,他在她们圈的中心,万分重要,却逃也逃不掉。
最终,每个人还是活在相互的圈子里,唯有她,妥协无奈地离开。
走过画室的黑暗,重新回到原来灰色的城市,脚下灰色的地砖围成一个圈,她再次站在只属于她自己的圈中,想着那永远消逝的画中少女。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被彼此束缚着,成为一个链。
葛丽叶默默欣赏着爱着杨,为他破除当时的禁忌,让他看到连男友都不能看到的头巾下的头发,冒着危险用针刺穿耳朵;杨被妻子束缚着,放弃一生中难求的知己回到了责任与礼法身边;妻子的母亲被家庭束缚着,忍受着矛盾,眼巴巴看着女儿为爱痛苦,却要为了家庭帮助杨含泪偷出女儿的珍珠耳环;整个家庭被画商束缚着,为了卖出画费心款待,说昧心的话强颜欢笑。
影片到后来,每个人都变老了,每个人都被这链子,这圈子束缚得变老而却无法逃出去,只能在其中爆发或灭亡。
整个影片的颜色是灰色的,灰色的地板,灰色的城市,灰色的衣服,甚至连阳光都是灰色的,然而影片的调子却是混着一丝无奈的鲜明,研磨地很均匀柔和的暖色。
葛丽叶牛奶般的肌肤,淡淡的眉,粉嫩的双唇,灰绿色的眼睛,凹凸有致的五官,棕红色的头发,她就像油画般的少女一样。
她的淳朴,自然,聪慧,脱俗不仅吸引了那个家庭,那个卖肉的小伙,那个画商,甚至吸引了看电影的人。
她的吸引是无形的,如牛奶般习惯舒服的吸引;她的吸引是一束柔和的光,另灰色的影片充满阳光。
葛丽叶的吸引在何处?
画商说葛丽叶打开了杨的灵魂,而杨用画笔打开她心灵之门。
他不是爱画,而是要画,画出一份理解,这份理解就是葛丽叶。
影片感人的是最后葛丽叶收到了杨送的那对珍珠耳环,曾经偷来挂在耳上的耳环如今切切实实握在手中,却比曾经更加虚无和感伤。
影片最终定格在戴珍珠耳环少女的画像,眼神中是期待与逃避,似乎她早就知道自己将会回到自己的圈子,死死握着一份缅怀。
终于看完了。
断断续续看了小两个月。
之前是在c楼地下陪我老对学习的时候,他一边听郭德纲一边学习,我在旁边拿他iPad用他会员看这个片子。
结果当时超市人齁多,乱闹闹的,我虽然带着蓝牙耳机也没啥效果,片子看了个一知半解,看来果然我还是没有伟人风骨,无法在闹市中学习/wink 再加上我老对坐会儿要回屋睡觉坐会儿要起来买酸奶,给我闹得基本等于没看进去。
今天拿起重看,还算看了个差不离。
(说起我老对,我答应他要发的那个朋友圈一直没倒开空发,十分地sorry。
今晚一定争取发哈!
今天不去洗澡了,看看书看看片嗯嗯嗯嗯嗯!
)太能废话了,说回片子!
老实讲这类片子我并不感冒,同理还有海边的曼彻斯特,我都一律无法体会其中的艺术美学奥妙。
若不是它实在是big name已久,我真的不会看,因此全程也都是只关注了剧作,没有太看视听。
斯佳丽约翰逊把眉毛染黄了之后真的一点也不好看了哈哈哈哈哈哈!
然后维米尔丈母娘的人物造型也真可以称得上是十分可怖了…维米尔妻子在和丈夫相处索取片刻温存的那几场戏中表演功力还是到位的,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妻子形象表现得挺丰满。
至于柯叔叔,也就中规中矩吧。
看片子是发现有很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果不出我所料,看完一翻豆瓣长评,友邻们纷纷反馈说原著细节交代更丰富些,逻辑更严密,情绪推进得也更流畅。
仔细一看原著好像也不长,我目测我可以用一个晚上读完。
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打算这两天把原著给看了,到时候再回头来看片子中的很多场戏应该就make sense了。
ip原著改影视就这点不好昂,前两天皮老师看九州也是犯这个病。
screenplay writing还真是一门需要锤炼的功课。
没有一个情色镜头却充满情色啊!
画面太美了...每个画面定格都是油画.气氛却让人窒息.小说跟电影最棒的,就是每个人的个性去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跟命运.看完之后查了一下维梅尔,那个画家的资料.'在奢华风气弥漫的年代,他坚持简单,生活的 风格'捕捉柔和的光线.我想导演真的是理解了画家.虽然画面是浓墨重彩的美丽,故事情节却是十分内敛.情感全都在剧情的留白里.很多东西没有说明,却全在不言中.极棒的电影,.
糟糕,简直就是shit!!以为改编的沉闷单调就是叼了么。斯嘉丽和赫本简直就是一样的花瓶,毫无演技可言。整部电影就是像油画一样沉重
光把場景y好了有什麽用╮(╯▽╰)╭
耳间流转的欲言又止的情欲。
这种很纠结的片子总是很轻易的赚取别人的眼泪...才发现Scarlett Johansson的电影看得差不多了~~这个女人,我喜欢!!
这部片子的精髓在于在欲望的压抑与放纵中无奈地把持不可能获得的平衡,导演读出了这副画作的精髓。
尿点太多,Scarlett还是不适合古装
没看过原著,也没查过维梅尔的资料,仅仅只是被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打动了。之前就看过一些片段和一个结尾,今天终于算是补完了。斯嘉丽•约翰逊在里面美的令人屏息,最迷人的是属那个时代的窘迫和无奈。有空要去翻翻原著小说。
苍白而柔和的化妆配上来回切换的滤镜,让每个镜头都带了十七世纪油画的质感。这幅名画从小看惯的,由于偏爱伦勃朗而并不觉得维米尔在光影上把握得多出色,然而他的画总是惊人的柔和沉静。斯嘉丽约翰逊将那个少女怯生生又充满邀请的姿态演绎的很好,柯林佛斯眼神流转间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压抑的禁忌情欲。
连续看画家传记电影,享受,视觉制作真都是一流的!不过这部电影却不是真正的传记片,是根据后世作家演绎出的小说改编,不知情节里有多少史实真实度,感觉演绎、想象的部分过多,失去了传记片史实的感染力。只能当作个了解、欣赏那个时代视觉氛围的作品看看吧。
寡姐这演技,简直巅峰。少女与画家,没有任何男欢女爱的镜头,并肩站在一起调颜料便是爱,烛光中画家替少女穿耳孔便是激情,少女的感情藏在她默默的劳作中,画家的感情藏在每一次凝望中,这甚至算不上一场爱情,却依旧难忘,美得惊心.就像热评说的:Nothing happened and everything happened
一幅画的由来,斯佳丽约翰逊真的是非常有可塑性的演员呀,男主居然是柯林菲尔斯。。。。。。。。
没怎么抓到点。噢噢噢噢ColinFirth!!斯嘉丽以前那么好看啊我操身上一层淡淡的光芒诶,嘴唇抿的我都看湿了……其他的话,剧情有点儿小慢小拖沓,他们家女儿到后面的特写给太多了吧。然后。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亲一下也好啊!调颜料的时候握个手也好啊!!还害得她欲火焚身找屠夫去!!
懂,不在乎那个人读过多少书,里面的人门外汉不懂···艺术,就是那执着隐忍嵇狂顽固折磨出来的···影片沉闷的基调确实衬托不出艺术的高雅,一个个要么端着要么浪荡的门外人也不如悄悄地烟波流传压抑出来的无声的火花···PS我对斯嘉丽确实不感冒···
油画一般的画面和流水一样的配乐 可是一个所谓纯真女子与一个可景仰的老男人的暧昧故事最近实在反感
电影太无聊太沉闷,作为脑补的画里的故事要圆起来不难,但维米尔当年的生活状况并不是这样,剧本写得真不怎么样。斯嘉丽演得太呆滞了,一直嘟着嘴一脸置身事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样子,科林的角色刻画也不够深刻,反而老太太的角色演绎得最好。
Tracy Chevalier 很会YY,被Scarlett Johansson电得不轻
斯嘉丽约翰逊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她有一种质朴又充满生命力的气质,好像篱笆墙上攀援向上蓬勃开放的野玫瑰。这是一部含蓄温婉的片子,暧昧的隐喻替代了露骨的刻画,却能更轻易的直达人心,就好像男主人为女仆扎耳洞淌出的一滴鲜红胜过处子之血带来的战栗。节奏舒缓,画面饱满华丽,光影色调都充满暧昧
导演和剧本的把控能力都非常精致,令制约简朴的场景显得高雅大气非凡。Scarlett Johansson和Colin Firth两位主演也绝对功不可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