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简爱》是在13岁,那个夏天,上海译文出版,妈妈的书。
萧瑟的古堡,独特的简爱,英国的气息都扑面而来。
认真做了笔记,尤其喜欢海伦临死前的那段祈祷和那位表弟关于姜糖的故事。
海伦的信仰也变成了我少年的启蒙。
看过1943年的版本,主角的脸竟然和我小时候的想象一摸一样。
黑白,有力,坚强。
不像这个版本,女主角太美了。
记得书的译者前序说的话,19世纪的作品,只有夏洛蒂·勃朗特愿意脱离上层社会的千篇一律来描写一个相貌平凡,出身贫寒的女子故事。
我理解13岁的那个我从作品中反应出来的共鸣,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对待生活坚强的勇气。
十多年过去了,我坚信自己曾经的信仰所引导我走过的路。
也相信信仰可以带领我继续走以后的路。
她太重要了。
阿门。
只看过06BBC版和11电影版两版《简爱》,但是我对两个版本都不甚满意,06剧版的评价在豆瓣网的评论高些,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四集剧情足以撑起整个故事脉络,包括简爱的悲惨童年,她乏味的家庭教师生活,她与罗切斯特的相处与相爱,她的出走生涯,情节连贯不会让人像看电影版一样摸不着头脑,而且有足够的篇幅去描述桑菲尔德庄园因循守旧的生活,这样罗切斯特的出现简直如同一道强光劈开简爱躲在暗处的生活。
露丝·威尔森和托比·斯蒂芬森的表演也算可圈可点,互动很有火花,可是我就是没法喜欢啊仰天,托比的罗切斯特造型实在狂野,一头艺术家的乱发和神经质的气质和我心目中的罗切斯特高大粗犷的形象相差甚远。
这点就完全不如电影版演员的挑选来的到位,有些人指责法鲨太过俊美,小说里通过简爱的目光观察罗切斯特先生,“浓密的宽眉,方正的额头,上面横流着的一片黑发,使额头显得更加方正”,“脸庞黝黑,面容严厉、眉毛浓密,中等身材,胸膛很宽”,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是鹰一样锐利的眼睛,这这这难道不是法鲨吗?
最关键的是法鲨确实标标准准硬汉形象,这才是最符合十九世纪新兴阶级崇尚的勇敢坚毅的男性美学,你们不要因为法鲨长得太过好看就歧视他!
缺点就是一上来就上演情深似海的戏码,罗切斯特的郁躁和古怪表现不足,我和简爱都还没来得及对你俊美的外表下有所探究不要自顾自就热情似火了好吗?
两个简爱都很一般,露丝版简爱确实相貌平平,一双铁钩眉锐利刚毅得很看不出有简爱自卑谨慎的影子,她和托比有几幕对峙的戏,我简直怕她把罗切斯特生吞活剥了。
米娅的简爱完全是小女生的感觉,小而苍白的形象都有了,“神气活现的小巧东西,像只红雀跳到我的脚边”,可惜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和法鲨的恋爱戏明明就是深情多金怪叔叔诱拐纯情个性小萝莉,电影版又拍得十分小清新,时不时打个柔光什么的,简直太过明媚浪漫了嘛!
两个版本共同的缺憾是作为男二号的圣约翰都太!
丑!
说好的雕塑般完美的希腊面孔呢?
说好的金发碧眼禁欲气质呢?
导演你们和简爱她表哥什么仇什么怨?
我是不介意一美来法鲨电影里客串一把圣约翰啊(快住口)!
单纯地来说说夏洛蒂原著里的简爱为何会受到无数女性的钟爱,在以男性作家主导的文学作品里女性历来的形象就是附属于男性的,不是父亲就是丈夫,在爱情里往往是被动的一方,软弱容易被诱惑动摇,一受到爱情的激励便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反过来那些冲破世俗偏见崇尚自由的女性被塑造得几如荡妇,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婚内出轨的名单可以拉一大串,我们现在觉得稀松平常,可在当时许多上层阶级男性看来这样的女性就是可以轻易玩弄的对象,何谈佩服与尊敬?
但是简爱不同,她身世平凡相貌普通,从小在清教徒严苛禁欲的生活中受教育,虽然一定程度上这造就了她惯于压抑自卑的个性,但是也塑造了她恪守道德的良好修养。
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自由女性不同,简爱纯洁正派,有着坚定纯正的价值观,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她动机单纯自尊自爱,她不慕钱财始终保持了自己朴素的天性,她有不囿于男人为她提供的保障的开阔眼界,在得知罗切斯特已婚后毅然离开哪怕知道自己会死在半路(看到名著的都知道罗切斯特的好对她意味着什么),在获得了叔叔的遗产后将财产一分为四与表兄妹们共享,知道桑菲尔德被毁罗切斯特变得又瘸又瞎后决然回到爱人身边,这里面有完全不逊于男人的果敢正直,实在是给那些轻看女人的男人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原来也会有女人在爱情与理智中选择后者,原来也有女人能做到男人那样的恪守信义,这让人不得不想到中国二十年代的才女林徽因,我实在觉得林徽因在当今仍然那样受到尊崇,不是因为她的诗才和对中国建筑学的贡献,而是她对婚姻理智的选择,如果她选择了徐志摩,这个世界不过多了另一个陆小曼柳如是琼瑶,很快就会泯然众人,历史上从来不缺为爱情委身有妇之夫的女子,可是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她遵循了自己的道德,更尊重了自己的理智。
同样的,简爱所做的多平凡啊,可是越平凡越理所当然的事许多男人都做不到,这是简爱的可贵之处。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简爱,而不是更多的包法利夫人。
如果说一位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用光影进行创作的话,那么毋庸置疑,导演凯瑞·福永在2011年的这版简爱中是成功的。
第一张照片是开头简爱倒在一片夜色中的田野,导演用近景拉向远景的这样一个大俯视的拍摄手法,演员本身也融于整体的空间之中,同时也证明了在一个大的空间面前演员本身也只是一件道具而已,从远处看,像极了一张拥有丰富色彩的素描,以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关系,用光影效果营造出与简爱内心相适应的环境关系。
第二张照片是简爱穿上婚纱站在镜子面前,白色的婚纱遮掩着简爱的面庞,有一种说不出的朦胧感。
镜子也同样代表着所有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暗示着谎言即将被戳破。
我觉得在简爱心中始终是有顾虑的——楼阁上的疯女人,所以简爱是不是同样在正视自己的内心。
第三张照片是简爱在知道谎言之后与罗切斯特在走廊之间的一场对话,画面如同西方古典油画大师笔下的创作——富力与细腻,中世纪的美学和历史感油然而生,浮现于眼前,栩栩如生。
跳动的烛火映射着内心的不安与悸动。
看到第四张图片我想起了郑愁予的《赋别》天空的颜色是:“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的多美丽。
”风景是:“是风,是雨,是夜晚。
”像一张延绵起伏的水粉画在展开,同时也体现了简爱的心情:“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留我们未完的一切。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中,简爱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之后,依旧选择回到他的身边,这一选择总是让我动容,也许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与无情,也许是书中有太多的美好与感动。
爱是否能超越一切这一哲学命题总是被人们泛泛而谈,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权衡利弊是人之本性,但是我能在权衡之后,依旧选择涌你入怀,这便超越了人性,世界上任何一种爱只有超越人之本性之后才是伟大的爱,这也正是爱的伟大之处。
作为一个一直标榜“《简·爱》是我最爱的小说没有之一”的人,一直对这部片子心存期待。
原来准备等八月份出DVD版后再找下载,结果手痒没忍住。
于是不得不吐槽一下渣画质和渣音效= =这版在众多的名著翻拍里好歹也算做到了中规中矩。
没有特别让人无语的情节改编,原著的主要情节也都齐全,让人至少对着书还是能找到原文出处的。
下面开始进入正文花痴及吐槽部分:书中的罗切斯特先生并不帅,中等身材,胸膛宽阔,五官严厉……但是!
但是!
新版的简爱找来了法叔演Mr. Rochester……那身材,那腰肢!
导演啊,你到底拍的是罗切斯特先生还是达西先生啊那性感的眼神!
法叔问那么一句do you think me handsom的时候Mia得挣扎半天才能说出一句no sir。
帅到天荒地老的Mr Rochester让人怎么忍心说那么一句no哟尤其是最后那一幕,哪里是被烧伤的罗切斯特先生,远看明明就是英俊帅气的俄国老爷.个人感觉吧,法叔的Rochester并不很严厉也不很狂躁,一直很柔情啊(阳光柔情版罗切斯特= =|||)这样柔情的主家论哪个小姑娘都扛不住啊。
卧室起火这一幕必须吐槽!
怎么可以不把水浇在罗切斯特先生身上!!!!
怎么可以没有湿淋淋的法叔的呢!
Mia姑娘的Jane一直很没有表情好么?
Jane是看起来有点孤独的那种女孩子,但也不是没有表情的面瘫姑娘啊。
唯一展现出表情的一段就是Jane知道Rochester有个老婆后的痛苦表情。
一直没有表情的Jane到底怎么才能让罗切斯特先生觉得她是“孩子气的小巧家伙!
仿佛一只红雀跳到我脚跟前”。
没有生气没有愤怒没有欢乐没有悲伤,Mia的脸上只有一种表情,那就是没有表情(她一直都是这样的→=_=)这个版本里的伯莎真的好漂亮,哪有书里写的那么可怕,而且瞧着一点都不暴戾。
攻击罗切斯特先生啥的完全可以理解为女人的嫉妒与愤怒英格拉姆小姐的气场好小,完全没有书里那种御姐感,个人感觉就是牵了个酱油瓶片场路过了一下。
私心认为,让唐家屯里的大表妹去演这个角色应该会不错,尤其书里描写她骑装的时候很有风采小韦赛这回又酱油了,长发帅气的小韦赛又酱油了。
其实我觉得梅森的戏份不应该太少,怎么也就是闪了那么几个镜头呢。
导演你太对不起我这颗花痴Harry的心了【导演说我的目的就是要你们专情HC法叔,揍!
没有猜谜表演,没有化装成吉普赛老太太算命,没有里德舅舅“还魂”,没有了白茜,没有了芬丁庄园,没有了热闹的聚会,没有Mr. Rochester拉着Jane买新衣服和首饰,没有那条小小的珍珠项链,没有了我想要它有的一切细节,尤其是个人最喜欢的Jane回到Mr. Rochester先生身边时那一系列俏皮可爱的对话,完完全全给删光了T T不得不说真是特别遗憾片子的倒叙个人感觉这完全多余,没有什么需要倒叙的,倒叙也没有使电影增色。
如果是我,倒序的时间点大概会是放在结婚前夜(如果按书里那样还有伯莎来撕面纱那一段)原著控的表示在本人心目中大概这片子也就能打个及格分吧
“我关心我自己,愈是孤单,愈是没有朋友,愈是无助,那我就愈是自尊。
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由人批准的法规,我会坚持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服从的准则。
法规和准则不光是为了没有诱惑的时刻,而是针对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起来抗拒它的严厉和苛刻的时候。
它们再严厉也是不可破坏的。
要是出于我个人的方便而加以违背,那它们还有什么价值?
”
简爱,应该说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外文学之一,当时看过也就看过罢了。
记得印象很深的是一位长辈问我,你觉得罗切斯特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好人还是坏人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因为那时的我,根本对罗切斯特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想过对他进行判断,觉得这只不过是出现在简身边的一个人罢了,和她小时候的表兄一样,和她之后遇到的人都一样,只是这次牵动的是爱情这根神经。
简,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自己的个性和底线,哪怕在遇到喜欢的人面前,都能够做到这点(虽然最后她选择了回到城堡)。
而反观自己,因为爱情蒙蔽了双眼,觉得爱着的人哪儿哪儿都好,太爱对方,就会忘了爱自己。
所以当看到罗切斯特这样颐气指使的人跪在简面前,恳求她留下,而简即使心痛即使流泪,却说了句I must respect myself时,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她的底线,也应该是每个人的底线。
包装精美的韩剧里,提倡一种爱情超过自尊心的理念,曾经为此质问过自己,这到底对不对,自尊心到底值不值得去维护,成功面前自尊心算得了什么。
其实回头想想,简的答案是正确的。
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相信对方超过相信自己,爱对方忘记了自己,还有谁会来爱一个低着头的你呢。
爱情不是卑微到尘埃开出的花,互相尊重和包容是爱情的前提。
简,虽然受雇于罗切斯特,但说话时,从未露出胆怯,永远和他直直的对视,因为她尊重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这样的女子怎能让人不钦佩,不敬重。
生日快到了,无论我的感情将走向何处,都要像简一样昂着头,露出漂亮的锁骨,做更好的自己,才能在下一站遇到更好的人,欣赏更好的风景。
经典之所谓经典,其原因是故事情节以及哲理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失去它的警醒与实用性。
从《傲慢与偏见》里开头的那句旷世箴言“再有钱的男人也必定需要一个妻子”,到《简·爱》里女猪脚对待男主人公劈头盖脸那一顿人文教育“我的灵魂与你平等”,我们果然只能鼓着掌感叹纵使再过几个世纪,两性关系或是由此展现出的人性深浅的核心价值体系永远都不会变。
简爱这个故事放到如今用天涯体来描述描述,也无非就是个傲骄文艺个性小萝莉PK忧郁多金悲情已婚叔。
爱情貌似是一瞬间发生的,闪婚也随即进行,只可惜最后发现,即使你的老婆是很傻很暴力,也不能改变你就是个已婚男的事实。
于是,小清新挥泪斩情丝,一手拽掉手工蕾丝婚纱,怀着一份纯洁的爱,朝着自由的天地含泪狂奔而去。
直到最后,大叔一无所有,包括那个又傻又暴力的老婆也挂掉了,小清新这才坦然回归,稳坐大婆之位,一展贞烈之英姿。
当然,话说回来,不以娱乐精神来评断,这当然是一个舒心而且纯洁的故事。
怀着一颗久违的纯爱之心,心无旁骛地来享受这两个小时,你会看到纯英国式的庄园美景,夹杂着永远灰暗的天气里纯正的口音,火炉旁安静的日子里迸发出的爱情,以及那些传统的,稳固的,单纯的价值观。
离开或者不离开,能或者不能,爱或者不爱,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里,都展现了一个旧时代女子铿锵的现代灵魂。
她想要爱,想要关怀,想要自由,却又不屑于乞讨,哀求,或者以此自怜。
她的世界界限分明,爱恨果敢干脆,深爱或者逃跑都是那样一气呵成,重塑了我们现代的很多女子都无法找到的自我。
影片的最后,他抱着她:你终于获得了自由。
电影里更多展现的是对爱的抉择,但是,我依然热爱它这样圆满的结局。
我们常常说道,爱是所向披靡的,但这毕竟只是人类的幻想。
爱在现实世界里,难免受到尊严与自由的阻碍。
当简离开那座黑色学校的时候,她选择了自由;当她全身心付出对男主人公的时候她选择了爱;当她忍痛离开的时候她选择了尊严;最后她却依然因爱而回头。
因为那时候,她找到爱与尊严的平衡,她在爱情里寻找到了自由。
而如今的女性很幸运,高喊了很多年的平等凑效,大都是不再需要为尊严而讨好爱了,更多的是因为自由而离开爱人。
我们的觉醒让我们就像简站在庄园的窗边说“天际不是我们世界的尽头”。
我们的尽头,当然也不会止于一个男人的怀抱。
端庄与温润的女人们,往往有一颗狂野而不羁的心。
不要小看,更不要轻蔑,因为总有一天,它让人为之惊叹。
我们有多久没有全身心地去追求什么东西了?
不论是爱也好,尊严也好,自由也好。
信息时代的世俗空气总让我们觉得,探讨一些过于精神化的东西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但是,当物质充斥着我们的毛孔的时候,你却不得不承认:人,的确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那是睡前醒来那一秒呆滞时候你下意识的思索,是你活着的一点勇气与一点刺激。
读经典给我们的感觉更多是返璞归真,它让我们觉得有些精神化的东西,是就是,非就非,黑就黑,白就白,比如我们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比如已婚的男人就是不能嫁哪怕爱得再伟大,比如若爱他所以必须要回去又不论他有多穷又瞎。
这些最最基本的坚守其实很难做到,而身为现代人,我们聪明的,便用无数虚幻的借口来原谅我们的这些堕落,而经典里的那些传统价值观——那是一种净化的感觉。
吸进肺里是一些千百年来最原始的情感,吐出去的,是一些现代社会里打着旗号的,千丝万缕理不清的纠结。
她们不把出轨叫做真爱,他们不把真爱叫做犯贱。
这是只属于我们的词语。
其实,爱情果真美好。
从来都是。
我想起前段日子看到周国平的一本书,题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写道: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非常讽刺的是,在我完完全全想借用这段话,来借用简爱这样一部经典,来重申我们需要一些全身心以及“专注”的东西的时候,他却美其名曰为他的在我看来也不过就是出轨事件美文了一篇。
我其实是最最不擅长也最最不喜欢使用“道德”这两个字的女人,因为总让自己显得有些正襟危坐,甚至像个性生活不满足的卫道士。
只是如今,我果然还听说,某著名作家、某著名音乐人都大张旗鼓以人权以及真爱的字眼,毫不遮掩身为已婚人士对其他女人的渴望以及对出轨的容忍,甚至“亲自用身体和姑娘们进行艺术探讨”——他们真把出轨当纯爱,管垂涎叫艺术了。
坏事以这样美好的名义被原谅的太久,我们便果然不记得他们其实做的是不正确的事啊。
他们其实有更好的选择——自由!
有时候,人们真的可以自己选一选,爱,或者自由。
如果你可以平衡,请爱;如果你无法平衡,你还是爱自由好了。
这样,才会给爱情最后一点尊严。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它果然可以荡涤灵魂,明辨善恶。
让我们重温那段话:“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
”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
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
——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
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
——你不是想错了吗?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
这无疑是最美的一版《简·爱》,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这个名字我将牢牢记住,她的气质形象高度吻合我对简·爱的想象,几个经典桥段,从场景到表演,深入我心,再一次被打动。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是女作家的杰作,都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它们都有女性特有的现实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也正是受此影响,上世纪50年代的拉美开始盛行浪漫现实主义。
是的,我坚信浪漫现实主义是这么来的。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想起来很有意思,动念去看这部电影,是出于一个学生的推荐。
学生毕业以后,就不再对着他们道貌岸然,性子相投的几个学生渐渐知道原来老师喜欢的男生是怎样的。
有时还会谈谈共同的爱好。
小女生聊起这个来自然活力十足,比我猛多了。
有个学生热爱跳舞,在facebook上聊天时会兴奋地告诉我最近又练成了什么动作,妈妈同意她去参加跳舞班什么的。
因为喜欢跳舞,所以她对《Billy Elliot》很有共鸣,所以喜欢Jamie Bell,所以那天她告诉我有部片子,Jane什么的,里面有Jamie Bell,但是片子看起来很深奥:老师,你去看一下吧。
于是我就去看了。
一来去看Jamie。
二来因为《简爱》这本书,小时候算是读过印象比较深的,但是它的无数影视版,一个也没看过,好奇心起,再也克制不住。
十几岁读《简爱》的时候,其实不懂爱情,也不懂女权,更不懂宗教。
就那么懵懵懂懂地读,被当时的所谓文学评论牵着鼻子走,找寻书中的“女性觉醒论” 和“阶级斗争论”,“对资产阶级的控诉”,“对虚伪的宗教桎梏的控诉”。
等等等等。
不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寄宿学校的非人环境,以及后来简和罗彻斯特先生一次次的对话。
也记得闪过一个念头:尽管简在乎的是精神平等,但是作者最后毕竟还是给了她一笔财产,也把罗先生的声势地位拉下了一截。
也就是说,作者潜意识里还是重视财产和地位的平等的。
那之后的几十年,我把这本书完全抛在了脑后。
这个充满激情的热烈的爱情故事,其实与我的性子不太合。
咳,差点忘了,本来是要说电影的。
最新版的《简爱》,女主角选得好。
Mia Wasikowska其实是个漂亮姑娘,但是在片子里她借助化妆,塑造了一个外形相对平凡的简。
淡眉毛完全没有画,方正的下颌骨很突出,这使她看上去不美艳,但是气质高雅,正符合书中的描写。
简是不能美艳的。
她身材瘦削,纤腰一握,显得柔弱;但又总是昂头挺身,体态端庄。
Mia的表演内敛,用眼睛和细微的表情展示外表娴静安然的简,心里正在经历的愤怒激动和挣扎。
这个才20岁的女孩,的确有才华。
罗彻斯特先生是Michael Fassbender演的。
这个演员我了解很少。
他的罗彻斯特先生跟我的想象有距离。
他不应该这么帅,这么随和,这么温柔。
我心目中的罗先生比较粗暴。
Jamie Bell演的居然是牧师Mr River。
他已经完全长成了一条汉子,很硬朗的风格。
看着还是很舒服,但是不知道怎么评价他在本片的表现,因为Mr River的面目本来就很模糊。
Judi Dench演的Fairfax太太,是这部调子清冷的影片里一道温暖的阳光。
Sally Hawkins这次演反角,是简小时候虐待她的舅母。
演员之外,片子的场景精致肃穆,无论内景外景都极优美地再现了书中的风物。
采光清淡,很沉静。
我很享受里面的古堡和大片的荒原景致,是靠了那些斑驳的墙壁、泥泞的道路、高远的天空、微扬的窗帘、昏暗的烛光,这片子才得以慢慢地奢侈地展露简的内心。
叙事采用不完全倒叙,从简仓皇离开Thornfield Hall开始,是比较新鲜的处理手法,效果不错。
但是简和罗先生的爱情,我不确定,我觉得刻画得不够饱满充分。
两个人的碰撞不够。
本片不适合所有人,只适合对《简爱》这故事有兴趣的人,花痴Michael Fassbender的人。
以及有耐心看两个小时慢片的人。
我终于有钱自己买房子了,我们结婚吧!PS:而且你也不用担心丈母娘。
这就是名著的高度,什么时候看都那么与时俱进
这个简爱是不是有点木啊,为嘛觉得表哥其实还蛮帅的
虽然篡改名著结尾有点让人不满,但是要拍18次一模一样的谁都会做,敢于尝试是好事,再加上这个版本的简爱相比别的版本的稍微长相正常一点点,小萝莉也很可爱,三星。P.S.庄园很想阿伦德尔城堡~
活生生糟蹋了中学时代最爱的一本小说,有法鲨也么用。难看屎了。
拍得好烂……
摄影 音乐不错 罗切斯特先生好帅
Alice版的Jane Eyre 古典 优雅
不喜欢新版
法叔太帅了吧,演的不是罗切斯特,是达西好么。Mia怎么还是这么面瘫。尼玛达西和爱丽丝一直在乱入。19世纪暗黑英格兰的氛围还是有的,第二次见面对话也很精彩,但是细节不给力啊,作为原著控,还欠火候。不过哪个版本的都不靠谱。哥特式的小清新~海伦娜乃看见了么~妹子可以萌回过去而且依然哥特着啊!
Cary Fukunaga不会讲故事是事实,但Jane Eyre的音乐、取景、色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点。120分钟,每一秒都感觉在看画。
这货不是《简爱》,明显制作经费紧张不得做删改(缺失的还是关键转折点!)。烂番茄评分83%,7.4/10,头条评论为:如果电影1847年诞生,拍摄勃朗特的原著,可能就是如此。好坏都不是,小清新恋爱倒是真的。
http://t.cn/auJgil 莫名其妙啊……感情细腻的东西很难理解啊。。。他莫名其妙爱上她,她又莫名其妙爱他,那之前搞什么party干嘛,这一版是完整的看完了却没有之前看的一版有感触,那声 简 一点不触动,就配乐还行了,最后见面也没感触,那段经典对白也看不明白,就是不明不白的好了
女猪个面瘫!
1.名著不是你想插叙就能插叙,想删就能删的,硬生生切掉了尾巴。2.简爱的扮演者从小到大都没有灵气,女主完全没有庄重典雅的气质,有的只是木讷呆滞,如同仆人一般没有存在感,那张苍白毫无生气的大脸,太丑。89年的孩子敢演简爱真有勇气。3.男女主丝毫不来电,并且铺垫不够就发展了感情。勉强三星
女家庭教师和男主人的爱情捏他Get!留作脑补用....其他的都是渣渣好么其实小时候看过一点小说,那时我就一直搞不懂这种狗血小说到底哪里精彩了=L=(挖鼻孔)勃朗特三姐妹无感
失望 很不喜欢这版 很没有味道
没看过《简爱》的小说,等图书证下来了,借来看一看,电影还不错,只是觉得少了点火花
小清新mv有没有?
跟BBC的比烂很多也,男女主角一点化学反应都木有!
还是爱奥逊威尔斯主演的那一版。
画面好美,男女主没火花,不如BBC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