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心里总是各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于是都在藏,有的人藏娇,有的人藏酒,有的人藏私房钱,而整个故事的开局正是源自女儿的一次逃避追杀的躲藏,最终丧命于继母处于嫉妒心的一次关键报信的藏匿。
所有藏的人,最终都结局不好——回到故事开始时的境遇甚至更糟,而且都是被欲望支配,经历短暂的高光后结束,就像摩天轮转一圈又回到原点。
摩天轮英语一般叫Ferris wheel,而本片采用Wonder Wheel的片名,是否也暗示摩天轮虽然美妙,但人们出于一己私利且损人利己地追求美好,最终还是会一场空?
与之形成对照的,小孩子总是讲真话,最有名的或许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位。
片中的小孩,对继父不爱自己心知肚明,进而也知道妈妈不爱继父。
点火象征着揭开真相,正如中国那句俗语:纸包不住火。
肯定有人问,为什么片中小孩老是放火,大概就是这个隐喻吧。
尽管玩火在很多孩子尤其男孩子中是常见的,但这里编剧肯定是有意这样选择的。
向老伍迪致敬,又是一个精心的剧本构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有的看过三遍,大多至少看过一遍,昨天突然翻到这部,或,居然没看过。
赶紧安排上。
金色的梦幻般的光束打在中年ROSE金黄色、乱糟糟的头发上,像极了她的人生。
乱七八糟的生活:过气的演员,如今在不起眼的餐厅端盘子,找了一个肥猪一般的平庸的丈夫,还有一个跟前夫生的不省事的儿子。
这样的日子,确实不算特别体面,但是放在中年ROSE跟前,尤其“一地鸡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曾经是演员。
这就是人,人为什么会痛苦?
因为人有欲望,人会比较。
如果是一个从小父母就是端盘子的女孩,她可能会发现生活还挺有意思的: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端盘子的工作虽然地位低钱少但是相对轻松,家就在旁边。
真正的事少离家近。
还有一个虽然有着奇怪习惯,但是有潜藏才华的儿子(那么精准放火也算是一种能力吧)。
你会发现,思维变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中年ROSE并不,她仍然幻想自己是一个女演员。
那么这样的属于普通人的幸福在她看来,简直是地狱般的人生。
于是她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出轨,她的意图,好像观众特别能理解——纯粹为了逃离。
但是她逃离了吗?
当她自认为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小情夫遇到了比她更年轻漂亮的人,一切又崩塌了 。
这多像她乱糟糟的头发上的梦幻的金色。
全是光影,皆为虚幻。
所以症结在哪?
不如回家,好好洗个头发,梳理自己的人生,再去正视那一抹阳光,而不是光管陆离的影子。
本片coney island 的设定是非常有趣的 coney island 以及amusement park 的发展和规划对于纽约客来说是有connection 的 所以对伍迪艾伦这样的纽约客来说 本片的讽刺意味更容易被捕捉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更多的是探讨两性关系了。
伍迪艾伦一直以为都是女性主义者,在他的电影里男人都有着缺陷非常明显的人性 甚至包括电影中的他自己 而女性则大多善良单纯敏感美好。
我们都在等待伍迪艾伦的下一个缪斯,或许就是这部片里的女儿
导演可能预料到风波要来袭,直接在电影里address了“不正常的父女关系”这一主题。
导演照着O'Neill的写法悲观了一下human conditions 尤其是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 如果前作小K演的小秘书和Cate演的拜金女还有运势和选择改变自己命运的话 让kate飙演技演个酗酒深入不幸婚姻泥潭又无从自己拽着自己头发拉上来的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剧角色对她来说简直太容易出彩了 但她又不是第一次犯错了还会陷入summer fling中当作真的lifeline一般就不近情理了 而另一个thriller seeker是如何挣着无辜的大眼睛赢得了二流文科研究生的心 那也只能说导演有意无意揭示了年龄歧视的内核:对于年过35岁的女性来说 一切皆输。
出轨当然是没救且可悲的,但是如果硬着头皮说女性其实是可以上夜校离开无趣的婚姻找到真爱并永远幸福下去的话 那恐怕也没必要拍电影了 要把握女权主义和人类悲剧之间的适度且不陷入cliche 各位扪心自问一下在自己生活中看到了希望吗?
精神出逃者的人生—— 看电影《摩天轮》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度假胜地康尼岛,正在经历衰落前最后的繁华。
在康尼岛的地标建筑摩天轮下,住着一个重组家庭:丈夫经营旋转木马,前妻已去世,有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女儿,喜欢钓鱼;做服务员的妻子刚满40岁,曾做过话剧演员,因为她的出轨上一段婚姻破裂,平常什么都不喜欢;小儿子是妻子和前夫的孩子,不接受现在的父亲,不喜欢上学,喜欢看电影,和放火烧东西。
在一个夏天,丈夫的女儿忽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向警察泄密,背叛了她的黑帮丈夫,不得已跑来向父亲寻求庇护。
由此,吵吵闹闹的发生了一些故事。
看起来满载欢乐的摩天轮这部片子是Woody Allen在2017年拍的,依然是他自己写剧本,那一年他82岁了。
在电影中,故事是由妻子的情夫,立志做一个作家的海滩救生员讲述出来的。
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无必要,反显视角混乱,只是延续了伍导一贯的风格,作为他不能舍弃的自己而存在。
讲述者的角色是由前歌手,超级男孩乐队成员Justin Timberlake出演的,他的表演毫无存在感,让人过目就忘。
但是依然,不能影响这是一部技术纯熟、风格鲜明的好片儿。
整部电影用光鲜艳、色彩浓重,刻意营造的戏剧效果给故事奠定了逃离现实跳进幻想的基调,也借以表达出女主角的情绪。
有时候光线显得很不诚实,比如橙红色的斜阳给人笼上的华丽感;有时候灯光又近乎歇斯底里,比如游乐园的霓虹灯照进卧室的红蓝光,让人感到窒息。
同时不断游走的摄像机也带来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影片中有好几个多人物场景都是连贯的一镜拍摄,摄像机好像旁观的另一个人,穿梭在人物之间,离远或走近,迟迟不剪断的长镜头,又积累出一种屏住呼吸般的憋闷感。
橙红色的斜阳笼罩下的女主角伍导写的剧本一定话多。
在他年轻时的一些片子里,这种多话会让观众觉得卖弄以致烦躁,但到了后期,他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说而说,多话变成了一种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生厌,反而会激发出同情。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有一幕台词据说有14页之长,说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但人物精神上的痛苦、撕裂和失控感,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Kate Winslet饰演了女主角:妻子这个角色。
她不满于现状,对自己服务员的工作、对儿子及身边人都表现烦躁,不停抱怨自己的偏头痛;她沉溺于过去,一遍遍重温当演员时的“辉煌”;她逃避在幻想里,寄希望于新的爱情可以拯救自己。
比起几年前伍导拍的《蓝色茉莉》,这个人物更让我感到共鸣。
Kate Winslet把这个人物被生活困住的不满、焦灼、悲伤甚至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人物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甚至我自己。
女主角刚满40岁的人生,已经积攒了满满的悔恨。
她用两次出轨来破坏自己的两段婚姻,用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给她自己,也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包括她的前夫、儿子和现在丈夫的女儿。
在影片中她对她的情夫说,现在做服务员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在扮演。
部分来说确实如此,她是带着厚重的人格面具活着的人,但她不是在扮演服务员,她是因为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在想象中扮演一个自己并不是的人。
这让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毁模式,一次次将人生带进同样的处境,卡进现实和幻想的缝隙里,哪怕上不去,但也不致掉下来。
就好像摩天轮,周而复始,不能前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格面具,这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成功”的生活,但方法不是通过伪装或表演,更不是逃避。
如果不能先接受真实的自己,那梦想和希望只能是精神的出逃,是空中楼阁,反而给现实投下更暗淡的阴影。
最后还想说说Kate Winslet本人,她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其他女演员近乎全体掩藏在玻尿酸脸的时代里,她让她的皱纹成了财富,得以在不同的年龄里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阅历过人生后才有的状态。
显然,真实的做自己,带给她的是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临近结尾时Ginny的一段长镜头、一气呵成的台词与灯光的追加,直击内心。
那个时候装扮好自己仿佛要迎来一段醉醺状态下的美好憧憬,却被人质疑,而自己意图遮掩犯下的错,故意逃避却似乎习惯于此从容不迫,想要给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个人形象,让他人认识到自己是善良的、无辜的、坦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直到最后以一种毁灭式的“宣誓”来证明自己,其实是赤裸裸的逃避,不敢直面自己的懦弱。
看到这一幕觉得像极了有时候声嘶力竭吵架或者意欲选择逃避的方式做事时的自己,但自己毫无察觉,像是一种情绪的习惯,习惯于找借口逃避、找依赖/物/人去试图拯救自己,从而去达到自己梦想的那个状态,但其实都是自己在原地打转。
以为找到那种借口和依赖时是看到了希望,摆脱了以前不想要的一切,其实只是像在摩天轮顶端看到的那一秒的壮阔风景,而后转瞬即逝,又要回到原点,并一直轮回。
如果没有找到事情的本质,自己将永远陷在自己的苦恼和情绪中,还是会软弱,还是会逃避,还是会幻想,还是得不到。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学时给自己起的网名:没人会来拯救你。
这像是一种讨好型人格,从小的教育中要自己保持优秀,让大人们称赞说这是个听话的孩子、努力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在遇到问题时总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逃避、为自己开脱,以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不是去解决问题。
可长大后虽然想逃离这种思维模式,可思维惯式使自己仍然处在逃避的状态。
随着近几年的成长,越来越敢于认识自己、直面问题,好像能欣喜地看到自己在跳出那个摩天轮一样的怪圈,也算是一种警醒和惊喜。
所以我那个网名的后半句以前只留在自己心里:没人会来拯救你,只有靠自己。
放心,我的影评从来没有剧透。
我在北京经历的最后一个BIFF就是以Woody Allen的老黑白片《曼哈顿》作为我最后一个北影节的ending。
我到曼哈顿的第一个NYFF,闭幕影片还是Woody Allen,是他的新片《摩天轮》。
看,人生就是一个wonder wheel,慢慢地转啊转。
故事发生在康尼岛。
康尼岛我还没有去,据说就是纽约人的北戴河--从电影里看,确实是浮夸肤浅的美国版北戴河,熙熙攘攘,游客如织,沙滩上白花花的身体没有美感,只像是待下锅的饺子。
看来有必要在盛夏去闻一闻绝望又挣扎的海风是什么味道。
一句话总结,这话我说过很多次,老Woody从来不让人失望:他一如既往地戏谑着诗人,剧作家,演员,导演,自以为是的,神经质的,与爱情相关的一切,以及轻易击碎屏幕对面的我自己,every time。
因为并没有看过Woody所有电影,我只能狭隘地解读下去--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他的片子里我特别喜欢两类(应该还有更多类型我懒得去查了):A.狗血喷头荒谬绝伦的片; B.极致自恋无情无义谈恋爱的话痨片(他自己和黛安基顿);还有又狗血又话痨的A+B。
《摩天轮》属于A。
Kate还真不适合去演B类的,Kate一看就不是那种内心成熟到可以轻轻浮浮去耍嘴皮子的(Diane Keaton就是),她从来不是谈恋爱,她是以命换命地爱,从Titanic就是。
所以这样的故事(狗血程度满格),选Kate超棒,我很希望我是看片子之前就能分析出这是部狗血片,但是我一般看电影前要清空大脑的。
老Woody这次很贪心,他几乎把所有年龄段的状态都讽刺了一遍:15岁女人,25岁的女人,39岁女人,20岁男人,以及各种中老年男女……所以请不要担心在片中看不到曾经或现在的自己。
只说Kate那个角色吧,显然她是演39岁的那一个。
75年生,Kate一点不怕岁月肆意钻进身体爬上脸庞,因为她的目光仍然如20岁般燃烧着。
她的角色也是一样,几十年来做着梦,悔恨着背叛,忘不掉旧爱,不甘,妥协,想爱,再背叛,再爱,再被背叛,再受伤害。
故事是怎样的根本不重要,因为老Woody在嘲笑整个人生。
你我的人生。
可是为什么还会热泪盈眶,是因为在最不妥当的地方听到非常遥远的《You belong to me》,还是他的嘲笑穿过屏幕再次击碎了骄傲的人。
我反省了一下,观影过程中我竟然好几次觉得Kate会不会崩溃会不会想不开会不会跳海,我真是被狗血冲昏了理智!
Woody啥时候给过这样的结局,怎么可能,当然是狼狈地活下去,或者狼狈为奸地活下去,哪怕再残破,再颓废,再无济于事。
There is no wonder ever。
她毁了她的前半生,但她仍然过不好后半生。
那个和自己过不去的原因,其实才是永远目光如炬的理由。
P.S. 音乐加十分的话,灯光加一百分。
我太爱这片子的灯光了,头一次爱一个片子的灯光……片子结束了,我多坐了一会儿,老Woody并没有忽然出现,我迅速走进了曼哈顿的秋夜。
P.P.S. 我那么爱摩天轮,感觉自己的爱好也被戏谑了一把。
讨厌。
原来是狮子座怪不得如此压抑不住自己的嫉妒想起来了像是那谁The devil音乐响起那段拍的还挺有味道的哲学家的设定也还算不错,但应该有更加坚定的立场,或者更加玄乎,不然就像心理学家了。
狮子座似乎也很喜欢给人买礼物,很real后半程的节奏把控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问题,最后那个防火结尾也不黑色幽默,很是牵强。
伍迪·艾伦老了。
09/06/2018My head is throbbing because the goddam three-buck bargain radio is singing “April Showers” along with those fishing idiots while my mind is all over breaking away and playing a role in Hamlet revived by my beloved playwright. (While he was dropping his “Hamlet” onto the girl who just happened to pass by and be my stepdaughter) Period.
如果在这部电影之前,看过伍迪艾伦的另一部《赛末点》,可能就会更加理解其中的剧情。
同样是在剧情末尾,加入了犯罪剧情。
赛末点里,一心想维系上流关系的男主,却被性感的女演员斯嘉丽吸引。
他既想在偷情中释放生活的压抑,又不愿意跟出身富豪家庭的妻子离婚。
最后,怀孕的情人斯嘉丽逼迫她选择,于是他决定置她于死地。
摩天轮里,以为可以摆脱婚姻,想跟小鲜肉共度余生的凯特姨,发现鲜肉喜欢上了丈夫和前妻生的女儿,因妒生恨,让自己的继女消失,被人抓走。
他们的行为都逃过了法律审判,电影就此落下帷幕。
但这两个剧情,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告诫女人:情欲,只是情欲,不要想太多。
斯嘉丽无疑是绝美的,性感至极,有她在的地方,满满的荷尔蒙味道。
但里面被她深深吸引的两个男人,贪她的身子,却都没有娶她的诚意。
原因很简单,当女人过于情绪化,就会以至于显得无脑。
激情一旦退去,无脑就会显得可怕。
凯特姨饰演的角色更加,年轻时候是舞台剧演员,却因出轨,毁了事业家庭。
中年后无奈做起了餐馆服务员,找了一个胖子依靠,靠着咒骂与阿斯匹林的镇痛过日子。
遇见一个学戏剧的小鲜肉,以为找到了知己。
百般讨好,甚至偷了丈夫全部的私房钱给他买了一块表,以为他会高兴,结果对方避之不及。
因为,对方不过只是把她当成生命体验的素材罢了,绝无半点想要担负她生活的意愿。
所以,女人啊,你最大的敌人不是爱情,而是情绪。
一旦在情绪中,就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是谁,世界是怎样的,以为全凭那一点情感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继而得到一切。
而男人就算在情欲之中,也不大会忘记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忘记现实。
所有的狡黠与漫不经心,都只是因为不怎么爱而已。
因为他们真正在心里盘算的,是自己的前程。
说到底,惟有能掌控自己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爱情。
舞台剧版狗血故事,话唠撕逼一堆,无非是说女人指望爱情拯救自己这件事,是靠不住的
太真实了,伍迪·艾伦用浪漫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多个长镜头配合着光影,让我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梦,凯特演绎得太棒了!那个神经质又歇斯底里的金妮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她渴望成为闪耀之星,却躲不过命运的轮盘设定,希望米奇拯救自己,却被移情别恋,她总是忘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最后,丈夫重复要不要一起去钓鱼,她安静回答no,故事谢幕……
这一部也太不给力了吧,结尾泄气泄的那么狠,况且从一开始的选角就没让人喜欢……
延续《蓝色茉莉》的神经质焦虑,一个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家庭在经历戏剧化转折后是否能回归日常轨迹(恰似处处着火),台词不无精彩(尤其是对欧尼尔的致敬),温丝莱特的演绎也相当游刃有余,但整体仍流于浅白腻味,翻来覆去的欲求不满与神神叨叨合格水准;愈发鲜亮的滤镜刻意凸显非现实感。
频繁提到尤金奥尼尔的名字,按照这个思路,演员舞台化的表演调度,甚至是舞台化的布景摄影,都在为一个奥尼尔式的家庭剧制造外观。但是编剧就真差,这个全赖伍迪艾伦,如果说成本所限没有更丰富的外景也做不出更有质感的画面,角色零挖掘,剧情零转折,因果零逻辑这不赖编剧?凯特作为主角发挥空间远不如《蓝色茉莉》中的凯特,其他角色父亲女儿救生员哪个不是一根筋到底?剧情结构伍迪艾伦大约是想做一个当改变生活的好机会来临时所有人齐心协力搞砸的故事,折射出所有人的虚伪弱点,但效果是所有角色都很蠢,女人都很贱,真正虚伪的两个男人反倒成了比较可爱的人。但是比《魔力月光》还是好一点,那个是不走心,这个是有心却失败。
一开始有些沉闷,感觉絮絮叨叨的焦虑紧张的女版伍迪·艾伦开始了表演。后来越来越有意思,1是人物的互相影响以及大量的对话实际上是非常难写的,你得让角色表演出来自然,还得蕴含你的意思。他老人家写对话真是太厉害。2一开始觉得比较单纯的剧情,走向那么低沉、痛苦,不知道谁应该负责人,不知道生活怎样会一直向下走。3光线随着对话、心情等变化,黄色、蓝色很突兀的交替,真是非常好玩的设想。并不蕴含特别高超的技巧,但却是是一个电影行业老法师的游戏。她家里的几个镜头是长镜头,很厉害,也很有舞台感,也极考验演技。温斯莱特演得真好!贾老板还行。
【YVR-Cineplex】不论如何欣赏一年一部的念头和始终如一的风格内容坚守,本片实在是一部令人头疼却又同时昏昏欲睡的作品,加之戏剧化的灯光(好吧 的确自己都提到说夸张drama了)和眼酸的表演(还是唱歌吧),着实同意灾难一说。如果在与以往作品纵向对比,本片更是悬崖版溃败
怀念基恩·凯利 戏剧结构 人物 尤金·奥尼尔 玩火的小孩 Tennessee Williams 费雯丽 夸张的打光
伍迪艾伦电影很少趁热看的或者看碟或者细嚼慢咽,这次自编自导……终于没有『自演』出镜,但是伍迪電影神神道道的故事还是没有改变这次伍迪自己不叨唠了,换成♂男主角自己对着镜头自言自语插科打诨,拆解剧情。据说现在导演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知道这是不是伍迪的告别影坛的作品,如果真的八卦也是灵验
一地鸡毛令人崩溃的生活,虽是老生常谈,拍得也很好。不要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爱情救自己,没用的。音乐不错。
一出小短剧 小巧完整又不失激烈。如果今年没有《三块广告牌》的女主表演,kate winslate的演出绝对可以拿奖,比梅姨在the post里好太多。演技炸裂。
凯特温斯莱特演的太好了。被戴绿帽子的男真心太可怜,整个关心真的是一团糟。
你以为耳鬓厮磨的盛夏就是爱情,情话荡漾的园林就有喜欢。你以为男人是神祇拯救无望的爱情,感情是涟漪激荡命运的喜欢。生活的耳光还是不能把女人打醒,男人只要旁观朋友提点就能顿悟。以为爬升到摩天轮顶端,其实是追不到的旋转木马。穿上最美的白裙,却把刀指向自己;烧了最旺的营火,终把自己焚尽。
这部太歇斯底里了,打光magic
也许生活并不如意,你还得靠它来托底,所以,该钓鱼钓鱼,该杀人杀人,至少生活还能继续
伍迪艾伦比较平庸的一部,不过有凯特温斯莱特撑住整部影片。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女人,尤其是中年女人,不要把生活的困境寄托于另一个男人的拯救,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他人排解寂寞的一个点心而已。或接受现状忠于平凡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或努力靠自己的能力摆脱困境,靠他人不如靠自己靠谱啊。
伍迪艾伦后期的电影每一部都像同一部
看到片尾才想起来男主是贾老板…这也真的有可能是我看的最后一部Woody Allen了。因为每部戏里哪个演员说话我都感觉就是老爷子颤颤巍巍跟神经病一样自说自话。人物都蛮有趣,但故事总是很简单。话超多。
真的不行。
如此优雅的运镜,如此寓意丰富的色彩运用,如此戏剧化的打光,如此精彩的表演。如此平庸乏味老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