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尼科尔森饰演不那么aggressive的角色。
这是一位和《飞越疯人院》中的McMurphy有着太多不同的角色,人格无重合,但前者带给我的感动不亚于后者。
在影片开头就展示了退休危机,三段式叙事,第一个节点是妻子海伦的去世,第二个节点则是与女儿产生冲突,结尾5分钟处才出现“心心念念”的转折。
完美的视角统一,全片以Mr. Schmidt视角展示信息与故事发展,不曾偏离,人物弧光逐渐完成的同时,电影前的我也逐渐带入人物情绪。
最后五分钟时尼科尔森的哭戏,完美、自然的表演一下子句触动情绪了——褪去名为“疯狂”亦“强势”的外衣,他在“无奈”与“无助”设定下的表演照样有说服力且动人。
在妻子的意外去世的戏中,镜头运用上的“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在发现妻子尸体后,最后将镜头留在了吸尘器头的特写,一方面是展现这场死亡的突如其来,另寓意着日后生活的空洞与寂寞。
类似的特写表达寓意,在这场戏前后都有出现,尤其是在退休后焦虑时。
妻子过世这一情节,文本上来看,是大部分电影会采用的情节转折,情绪急转直下,”妻子死去“这件事在电影中被宣告,正想着“又是这”之类的话,表演与紧凑、贴近日常的后事竟然让我产生难过。
葬礼后的戏也是亮点,邻居等人简单出现,其行为、语言贴合现实,他人的问候与Schmidt独自一人(尤其是调侃”单身汉生活“的情节设定,即”批发“速冻食品等行为)形成对照,人生孤独随之传达。
中产阶级伪善被讽刺,体现在主角本人之上。
一方面是写下的信件,旁白(即信件内容)与事件的不符,带着冷幽默,比如”遇fraternity故交“对应现实中Schmidt面对年轻人,被女儿拒绝却在信件中炫耀似的讲诉与女儿之间的联系。
更直接展现伪善的情节是女儿的婚礼致辞,苦笑般的平铺直叙,传达对片中其他人物的感谢、欣赏。
剩下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77分钟处出现、79分钟处重复的配乐旋律,竟然出现二胡,喜剧感出现,也带出郁闷之感。
这是第二次看亚历山大·佩恩讲人生晚年(之前看过他的《内布拉斯加》),影片最初展现”老年“设定之时,就想到了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那是与这部完全不同的视角,只有人物人生阶段设定比较相似。
而《老爷车》中的”老当益壮”让我更加关注本片所展现的消极,主要体现于未能改变女儿的婚礼(也算得上是对类型片的突破吧)。
本片想探讨的主题在Schmidt在片中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中直接传达出来:“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have I mad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在对自己的质问中,展现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却在最后5分钟收到回信——至少,收信人的生命是“我”改变他人生活的一次实践,尽管历经种种以失败告终尝试。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
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
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
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
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
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
为什么上大学?
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
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
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
为了逃避这种威胁。
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
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
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
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
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
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
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这个起床像极了sheldon的“big boy”哈哈后生的“下楼开会”,拒客经验丰富啊!
片子内容太冗节奏太缓,找好理由是表现老年人的世界,找不好理由是好莱坞生产线痕迹过重。
一旦被世界上最大规模最自动化/无脑化电影生产线的制作痕迹喧宾夺主,电影也就失去了它很大的风味,变得像“加工食品”。
编剧很水,没有同类影片《孤独的人》好一些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亚力山大.佩恩,凭着我过去浮光掠影的印象,他最有名的电影,除了《内布拉斯加》以外,大概要算《关于施密特》了。
看完第一遍的印象,不太好。
不过我注意到片尾有提及该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那么就不能轻易下结论了。
当然谈感受,最新鲜和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需要经过思考和推敲的断语,哪怕和以后的认识不同,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这部影片的结尾,我没有水到渠成之感,甚至觉得牵强。
这与看诸如契科夫的小说《古塞夫》是不同的,虽然很长时间内不明瞭其结尾想表达什么,觉得仍然与全篇相贴切,不可或缺,只是自己还没有切实把握住而已。
我并不怀疑在看到来自非洲贫困小男孩寄来的画片时施密特流下深有感触的眼泪的真实和自然,但是相比全篇的情节内容而言,这一次感动,有多大意义?
从中对主角和对观众能有什么深层感受?
由尼科尔森扮演的施密特,一个从保险业刚退休还没适应新生活的老头,他不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也不是感觉敏锐的人,通过这样一种平常人的视角,按理可能会有更普遍的意义在里面。
反映了退休老人的生活和心态?
展现了人情冷暖?
体现了生命和生活的无意义?
这些都未免太老套,或者缺乏该有的新意和深度。
还有待第二遍看和第二遍感受。
很喜欢。
一直cynical地吊着想什么时候他最后发现救助非洲男孩是个骗局或者这是不是编剧对这个角色的终极打击:自我陶醉在22刀一个月买来的简笔画、看不到真人的快乐里,很喜欢这样模糊的处理。
自我叙事的旁白让这个人物自私的刻画到极致,可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可是我还是会为他停缓心跳,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对人性的接纳。
始终绷着这根弦,但是到最后真假难分了。
他66岁才好像刚刚从梦中醒来,他对生活的了解好像太少了,他能对女儿说的最好的话也许是this is a really good sandwich,真心话伤人而且女儿已经放不下对他的恨了。
在一些熟悉的环境里能拍出异样感,很少见,可能要拉片看看镜头处理,没有特别在意但是细节都做的很好,比如丈人家墙上挂的都是裸女;在婚礼上的致辞当然是hard to watch让我有种看笠智众削苹果的感觉。
montage有点老但是讽刺意味到点。
另,为了下垂的乳房和新郎秃头也可以列为喜欢的电影。
也许会20年后死,也可能明天死,这么黑暗的信息也可以传递ei 演的真好 让我想到groundhog day里不寒而栗的一种meta的冷漠和黑暗。
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也许是他在漏出破绽,泄露自己在演戏,的那种孤独,在土拔鼠之日里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短短的一瞥。
在这里是什么呢?
也许是最后感动的特写镜头。
应该说,华伦·施密特先生是个没有多少内涵的人。
他缺乏精神上的追求,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读完过一本仅供消遣的书。
当他退休的一天终于到来,他才发现,除了未来大把的时间之外,他什么都没有真正拥有过。
施密特是木头人保险公司的职员,兢兢业业,辛苦一生,但当他来到办公室想看看后生之辈有没有什么向他请教时,却突然发觉:自己的工作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他被无声无息地取代,与以前并无丝毫差别。
梭罗说过:“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施密特正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而施密特的扮演者杰克·尼科尔森恰恰不是这样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出了名的。
现在,他要将自己的棱角和技巧统统掩藏起来,他不是要给角色增加什么,而是要试着减去什么。
他把丰沛的热情转化为广漠的悲哀,演活了这个乏善可陈的施密特。
影片开始的一幕表现施密特参加完毫无意义的退休告别晚宴,回到家里,却发现跟自己共同生活了42年的老妻似乎是个陌生人。
“在我家里的这个太太是什么人?
”也许,他太太也会这样发问。
他们一直过着恪尽职守、循规蹈矩的生活,突然之间,他们都不晓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该扮演什么角色了。
《关于施密特》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如果观众只将目光局限在施密特一人身上,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恐怕会把人闷死。
好在施密特开上了车,前往女儿家里,他要为女儿跟自己看不上的女婿主持婚礼。
这部被视为喜剧的影片,所有的笑料都来自女儿和她的婆婆。
施密特的女婿是个水床推销员,施密特来到这里,不得不开始跟水床搏斗,在洗热水澡的时候又赫然发现自己的亲家母一丝不挂地站在跟前。
跟凯茜·贝茨主演的这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婆婆比起来,施密特显得灰暗多了。
对方的自私反过来衬托出施密特的宽宏大量,但这是怎样一种宽宏呢?
是否因为他无欲无求、没有什么真正在乎的东西呢?
女儿,施密特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没有给他带来慰藉和亲情,相反,却令他畏惧和不满。
偶然的机缘下,他通过世界慈善组织资助了一个6岁的坦桑尼亚儿童。
他把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统统倾注到给这个孩子的信里,虽然对方未必读得懂他写下的所有东西,然而施密特只剩下这一个心灵的窗口了。
这部影片很多人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看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也许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
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关于施密特》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平凡人的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生命的最终意义都是悲剧。
最近总傻乎乎地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28天》里,女主角的酒鬼男朋友言之凿凿地跟她说:“没有一个成年人是快乐的!
人们来到这世上,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真美好,然后,不可避免地,悲剧降临,他们明白了原来人生就等于不断失去。
我们走这一遭不过是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痛苦!
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人生小孩,有些人拼命赚钱,有些人开始收集硬币,还有些人只能靠把自己灌醉。
”人生就是失去。
听见自己的想法被一个浑身酒气,整天拎不清的男人说出口,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其实有点窃喜,不但有人跟我一样消极悲观,而且还消极得这么理直气壮。
我知道这样想从逻辑上既说不通,对身心也不健康。
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种念头似乎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般无法躲避。
再来看看施密特先生:退休、丧偶、嫁女。
人生越迈向终点,似乎越发孤独。
更何况事情又不只于此。
退休,是从自己并不热爱的岗位上退休。
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登上《时代》的封面,最终只得在公司小报上露一脸。
而且人走茶凉,新来的后一任对自己辛苦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根本不屑一顾。
丧偶,失去的是并不深爱的老伴。
在一起几十年,对方的一些习惯,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
人活着的时候每天也就那么过,人走了,却还是难抑悲伤。
还要深夜爬到房车顶上,把老伴喜欢的磁娃娃一字排开,对着天上的星星哭。
嫁女,嫁的是自己看不上的二流子。
那小子留着如此难看的发型,参加足球比赛只能得参与奖,去上两周的培训班只能拿到“优秀出勤”证书,凭什么娶我的宝贝女儿?
可是女儿毅然决然地嫁了,留给父亲的是一句:“怎么?
你*现在*突然想到来关心我的生活了?
”施密特先生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家。
电影简介上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施密特先生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可是我觉得在杰克·尼科尔森演绎下的施密特,早已不是一个寻找者。
因为他虽有可能失落过,痛苦过,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脸,是一张颓废的脸。
就像影片中一个很幽默的小段落向我们展示的,两周前他躺在沙发椅上看着电视昏昏欲睡,两周后,他以同样的姿势醒来。
可以想象,在长长的这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他放弃了梦想,放弃了挣扎,老婆让自己坐下小便,那就…坐下吧。
女儿的婚礼给了施密特突然而至的爆发力。
他为了制止女儿出嫁,兴冲冲地开车上路。
结果呢?
却依然走回人生命定的下坡路上来了——等待死亡,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当然影片并没有这样结束,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这样结束。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施密特写给一个叫Ndugu的非洲小朋友的信。
他看到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以后,以每天72美分的价钱资助了这个小朋友,并被要求给小朋友写信。
有了这个缘由,我们便有机会听到很多施密特先生的内心独白,也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影片最后的一幕:施密特先生收到了小朋友的回信!
当一个成年女性的声音开始朗读这封信时,我脑海中划过了一个十分阴暗的念头:小朋友因为疟疾死了,施密特先生的捐助毫无用处,影片结束。
可我们的编导显然没有这么残酷。
成年女性只是在向施密特报告小朋友的近况。
信中还附上了小朋友的画:蓝天、骄阳、大人牵着小人的手。
老施密特无法抑制地哭了。
我也哭了。
我不知道他的眼泪是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到自己仍然可以在这世界上make a difference. 可我知道,我哭了,是因为我看到童年是多么单纯,多么美好。
那时的你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将一去不返。
就算Ndugu的生活因为施密特变好了又怎么样呢?
假如他得以活到施密特这个年龄,他难道就不会变成另一个施密特先生?
所以啊,我们是应该找乐子,还是继续寻找some kind of meaning?
不能想象等我年老的时候,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失眠中清醒,闹钟还要再过一个半小时才跳过那一格数字。
厌倦了公园,厌倦了电视,厌倦了炸薯片,厌倦了耳边的唠叨。
沙发上有一个深陷的坐印,那双新买的皮鞋,只沾了薄薄一层灰。
尽管活着真的只是两次长眠之间一次短暂的醒来,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醒着的时候不去做梦的。
我老了,我和大多数老去的人一起在等死,我清楚地知道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渐渐地离我远去,精确地计算,会有78%的概率将在以后的九年内告别这个世界。
《关于施密特》是一个老人的生命总结,幸运的是他被拍成电影,而我,数十年之后的那一番恳诚长谈,很可能会被误认为一个孤独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自言自语。
所以我打算提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在最值得关注的生命段落里,插播一部分也许谁也没有耐心听下去的个人告白。
我可以借用一下施密特先生的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借用他刚刚给一个坦桑尼亚孤儿写过一封信的纸笺簿。
再过一些时间,这个办公室就不再属于施密特先生了,他退休了。
如果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一定没有施密特先生那样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也不会像他的同事那样,在最后的酒会上慷慨评述一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
我绝对没有主动追求过年轻时的施密特夫人,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圣诞节贺卡,我看到了施密特先生在信笺上留下的愤怒笔痕。
有谁能猜到一个老人会对一个陌生的六岁非洲孩子说些什么吗?
他抱怨他的家庭,抱怨他的妻子,抱怨他的女儿,抱怨女儿的未婚夫,抱怨顶替他的位置的年轻人。
人老了,连情绪的发泄都要控制得小心翼翼。
评价一个人,只有悼词是最完美的,评价一个好演员,无非是对角色的理解深度,情绪释放的节奏把握,或者还有得奖的多少。
六十六岁的施密特先生与三届奥斯卡影帝杰克·尼科尔森之间,最多的相似之处便是年龄上的相近,不是人物传记,神似上不必多作考虑,一个老人的多疑繁琐烦躁不安,一个突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一个似类于单相思的父亲的关怀,在施密特先生的脸上都可以细节捕捉。
演员的情绪在我的理解中是属于银行分期付款的方式,时间的长度与涌动的次数都在精打细算,埋怨中带着亲昵,疼爱中带着责备,委屈中带着期待。
最大的限度就是让人忘掉这中间的设计过程,所谓的自然表达流露,便是最正确的误解与读懂。
从1974年的《最后的细节》,到1976年的《飞越疯人院》,从1984年的《母女情深》,到1998年的《尽善尽美》,杰克·尼科尔森的情感得奖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我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与这个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个副标题,“惟一的问题是谁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对一部电影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授予的,仅仅就资格二字而言,这种自我预设的语境已经让人兴味索然。
我从前的戏剧史课老师常常在早上八点半匆匆赶进教室,脸颊上永远是两坨兴奋的烟酒红,他掏出笔记本电脑,掏出一摞光碟,嘴里已经含糊其辞地开始了这门始终没有开始与结束的课程。
他喜欢学生们的讨论,喜欢一个教室里各自站立的两个对垒的山头,那些被善意挑动的激情与互辩。
这时候,我们的老师,站在一幅翠绿色的丝绒窗帘前面,双手插袋或者抱胸,我总觉得他对这场争论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只是找个让嗓子休息的机会。
他对戏剧冲突的偏爱,使得所有以镜头说话的电影对他来说,都是劣等的,他的李尔王他的玩偶之家他的野鸭他的海鸥,他要睡在带着英式诗意的莎士比亚的怀里,摇动一管洁白的鹅毛笔。
相形之下,施密特先生得到的恐吓只是一个房车女主人惊恐的拒绝,她击中了他心底最不愿意被人看到的软弱与无助,这是最容易让人败坏的一场戏。
如果把施密特先生闻嗅死去妻子的香水的动作,视作情感略略变异的细腻,把施密特先生重又站着撒尿视作未泯的童真,那么这一次的狼狈逃离,也是一个老人在得到陌生女人心灵慰藉的同时,瞬间产生的身体冲动。
所有的剧情背景交代到此结束,施密特先生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
故地重游是这次旅行的重要一站,罗格斯大街12号,少年施密特的无忧之家,现在换作了一家汽车配件商行。
站在店主的角度,看到一个头发花白身形肥胖的老人精神恍惚地站在那里,一定会把他错认作是来自异地的观光客。
我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无法将身处的城市客观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尽管我和这里的居民说着同样的方言,拥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可我还是会在履历表的籍贯一栏填上一个气息陌生的地名。
我想象我的故乡一定早已经和罗格斯大街12号一样,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了。
可是它的发音,它的气味,它的夜晚,都将与我存在血亲般的仇深似海。
当我年老的时候,未必能像施密特先生那样开着一辆大房车,启动一次短暂的生命回顾。
也许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也许我正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一次性探访,也许我会在某一次弯腰的时候突然死去。
如果我什么也没有留下,包括我的孩子,一个注定与我同姓的陌生人,那么一场非我所愿的婚礼也就在一秒钟之内消失无踪。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您好,我又重新观赏了这部影片。
那是自我从高中,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直至现在到大学二年级的暑假,这段时间已经足足有四年多了。
我也如电影里面的你所想的那样,是的,我原本以为我会是个特别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做一些特别的事,当然没有华特·迪士尼那样了不起,但会建立一家大公司,会在财富排行榜的钱500名,会在杂志上读到我的事迹。
然而,我却在一家保险公司的高层工作了50年。
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有一个平淡无奇的妻子。。。
好吧,我不该重复电影里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是的,我也以为我会因为我的才华,我懂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我可以成为一个演员,我懂音乐,弹得一手不错的钢琴,会拉小提琴,写了几出伟大的音乐剧,我懂戏剧,就算我不能饰演莎士比亚剧本里的人物,但我也是一个伟大的经纪人,把所有被人遗忘的经典作品从新搬到舞台上,同时我也是一名作家,翻译了不少作品,而且这个对我很重要,我唯一认可的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作家,能写出像卡夫卡那样的伟大作品,是的,我以为这个世界应该爱恨分明,不满就要讲出来,以为自己能够代表一下什么,就算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能代表一点什么,比如一些人的心声,我会很幸运,所有东西都不需要自己去找机会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而最后,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完成了我的工作,赚到足够的钱去做我想做的事,去我想去的国家度过余生,或者会在英国的一个小乡村,又或者会在日本的北海道,一个县里头。
是的,上面的一切都是我幻想而已,我以为,我的人生不会平庸,因为我以为,我就是上帝选中的人物。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现在每天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没有多余的钱能让我搭个便车去我想去的地方时,我的生活就像没有了支架的木偶,昏昏欲倒,我的心压抑着乌黑的死血水,却没有一个孔,随便一个小孔把这些死血水释放出来。
我找不到工作,像无业游民一样,每天晚上打开电脑找一部已经下载了,看过的电影,但很可惜,那么久了,没有一部我会安静的把他看完,我的心一直都安静不下来,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但又说不出是什么,我知道有一天,如果我一直呆在这间屋子里的话,我知道我会疯掉的,这间屋子总让我感觉潮湿,阴阴暗暗,幻觉里总是让我感觉到不好的东西在附近,尽管别人不认为是这样,或者实际上就不是这样。
我每天打开电脑,总要想想有什么可以搜索的,因为我不打游戏,能做的也就是打开网站,不知道,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我上网是做什么的。
我没有什么朋友,实际上找我聊天的人几乎没有,我是说,我交的大多数都是点头之交,在热闹的场合附和几句。
我想我应该去远方,你知道么?
我很难忘那次的踩单车之旅,那次旅行让我充实,我和十多个同学,从早上到晚上12点一共踩了1300公里,别人都说我们疯了,但回想起来,我很开心,很难忘,这几年,这是让我其中觉得难忘的一件事,这是多么珍贵。
现在我每天都生活在沮丧之中,虽然我从来不觉得我需要人在乎,这个世界少了我根本就不影响什么,就算我不说话,也没有人会注意到,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学着能不说就尽量不说,因为就算我的知识多渊博,也不会认为我说了一句多么有哲理和深刻的话,他们就会围着我转,你就会成为一名诗人,突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会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会突然有很多钱,让你可以去你自己喜欢的国家的大学留学......不是的,我还是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人会因为一句话改变,我没有那么幸运。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写这几段话的时候,我的眼睛里不时的流出眼泪,就好像您最好看到你养子给你画的画一样,或许我不会用一些睿智的词语去形容那种心情,只能做一些比喻,那些比喻也就是大概这样的,就像我上面说写的。
愿您一切安好,您真挚的Sullivan·X
Jack Nicholson! My all-time favorite! Never disappoint me.
被尼克尔森的演技所感动
好悲凉,暮年之时忽然发现一切都那么没有意义,除了一把年纪两手空空。简直欲哭无泪,这导演要杀人啊。
看不懂
你不得不从容,但也能快乐,尼克尔森迄今为止最收敛的表演
人生之事,大部分都是无能为力,去承认就好。
完全就是老年版的人在旅途嘛,没想到二胡在电影配乐中还能起到诙谐的作用,影片出彩的就是杰克老头写的贯穿整部电影的信的内容。
生活重新变得充满无限可能,但他只盯着那些失去的。
这个莫名其妙就感慨起来的老人啊,果然被床车里的女人言中,是个内里很悲伤,看着很乐观的家伙。演的很好,特别是和女儿的几场戏,从聊天时的神采飞扬、眉飞色舞;到不被回应的失落(孩童般);以及回忆做梦那段的神经质。
水床有意思,中间开始上路的时候感觉太绝望了,很想哭。节奏很慢,很朴实。以及日常恐婚。
真喜欢老jack
笑中带泪
虽然一直也就是大爷的独角戏,但大爷真是有戏啊~~~看惯了他那些张牙舞爪的演出,平淡起来也能很出彩。剧本节奏慢慢的,但不拖沓,并且囧点设计的也还挺囧的,嘿
非常空虚,没意思,但是还得扮演一个角色,太心酸了,孤独的生活在世界上。
老年危机,透着悲凉的暖意浓浓,亚历山大佩恩和杰克尼克尔森都很对我的路
亚历山大佩恩式的孤独永远教人鼻子发酸,与新千年初的几部作品相比《后裔》确实不够出彩。
又一部欧·亨利式的佩恩电影,过程虽然有点惨,最后一定会有一条光明或感人的尾巴。
Jack Nicholson演技太绝了,给资助的孤儿写信吐槽发疯那一刻穿越了闪灵。把一个退休丧偶老人的孤独和对生活产生的无意义感演绎得很到位。这种状态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欧维类似。定场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从冰冷高耸的保险公司大楼切到办公室里已经打包完成,望着钟等下班的Nicholson,孤独感快要溢出屏幕。简洁经济的镜头定下了人物和片子的基调。
看了一半有点看不下去了,抽个空把最后十五分钟补上吧。
平淡叙事的生活片,有时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其实并无绝对的对错,怎么过都是一种活法,活着就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