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金像奖双双入围的关于音乐梦想的故事。
从高中就将成为填词人作为梦想的罗颖诗一直在尝试走上填词人这条路,尝试练习发表,无人问津,参加补习班,去打工,也遇到过作曲人,也曾经填下过还不错的词,但却好像老天不公一次次的和成功失之交臂。
版权被卖于是失去了冠名权,太想拥有机会私下联系歌手违背了行规错失了成为街歌填词人的机会,入职创业公司给公司写广告曲,却面临公司倒闭……在梦想面前,好像我们总是不够有天分,也缺点运气,最终无奈似乎要和梦想说再见。
这是一个普通人追梦的故事,没有主角光环的罗颖诗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
在时间的洪流里经历着属于她的一次次来自梦想的打击,就像制作人说的,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你并不适合呢,而罗颖诗却只能说,还是我不够努力。
努力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否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呢,大约不是的。
在成功面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都没有的时候努力或许是最没用甚至最打击人的过程了。
影片讲的很质朴,加入了很多可爱的元素去塑造一个普通却天真的女生,她拥有想象,也踏实肯学,但未见的她拥有成功的潜力。
前半段有多可爱,后半段被现实击倒的她就有多真实。
我们也许都走过这样的阶段,充满幻想信心满满,然后发现真实的生活和想象中大相径庭。
时间不等人,父母老去金钱压力都会让我们无法和想象中一样去全身心的追求一个所谓的梦,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接纳的,我们就是很普通吧。
影片的原创音乐实在是好,每一首歌都带着梦想的轻快味道,能看到一场音乐梦想里的过程,这也是影片最让人触动和喜欢的部分。
我能感同身受过程里的一切,因为我也曾是追梦里的一员。
梦想实现的过程是祛魅的过程,慢慢意识到工作行业甚至回报都和理想中大相径庭。
梦想也许应该更脚踏实地也应更量身定制,如果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发掘我普通有闪光的一面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成就。
我想这也是她最后落泪的原因吧,那一首歌,她就是填词人呀。
一齊發夢 一世發夢🆕喜歡聽粵語歌、廣東歌的,直接看這部《填詞L》電影🎞️陳伯啊、小機場啊、軒仔啊、鄧麗欣啊⋯very good 裡面還有一段配樂是我最喜歡的香港樂隊mla《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感觸1️⃣女主填了六年的歌詞到今年24和我一樣,我也寫日記📔寫了六年多有人問我不怕受潮嗎燒毀嗎,說實在我是怕的。
但我依舊喜歡紙筆這種方式讓我舒服的表達天馬行空。
無論是影片裡填詞向外輸出,還是自己筆記向內自留,都感覺在做夢💭感觸2️⃣這是導演出資拍攝的關於自己的夢想和經歷改編的電影🎬在香港和台灣取景。
幕後她說為此做了很多憨jiu事(弱智的事情)我覺得其實人都在做憨jiu事的路上。
也許你沒有那麼熱血,不是填詞撚而是其他L,反正一齊做L友啦~感觸3️⃣粵語歌是語種分類裡我聽的時間佔比最多部分,歌詞更是靈魂和精髓所在。
承載的東西由melody帶出,變成了memory一部分。
我自己平時也愛從多方面如作詞人作曲人歌曲取名等研究、解讀歌詞,非常精巧好玩!!!
《填词L》作为一部追梦电影,虽然女主角阿诗一直在失败、一直在失败,观影过程中会让人为她担心、惋惜,但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很轻盈的,并不沉重。
我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是,阿诗从头到尾似乎都是素颜,这使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素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觉得她有的角度还挺像汤唯的)。
尽管如此,她的造型也明显体现出了她年龄的变化与心智上成熟。
《填词L》讲述了香港女生阿诗努力成为填词人的故事,电影的时间跨度从她高中时期演到大学毕业后的几年。
电影里有一个段落:一个制作总监问她,“你努力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自己是走错了路”。
阿诗哭着说自己没有努力。
怎么会没有努力呢?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讲阿诗付出的努力,从草创时期自发地研究填词,到系统地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精进填词文笔,再到一个人自己摸索成为填词人的路径。
阿诗尽了她能做到的成为填词人的所有努力。
但我不也不认为阿诗是选错了路,她只是运气不太好。
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前面的表演者的拖延而错过了精心准备的校园演出。
之后类似的情况也总在关键时刻发生。
影片最后,阿诗改了行,但电影结束了,阿诗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相信只要她继续坚持,她就一定能成功。
就像阿诗的人物原型——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黄绮琳本人,不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填词人了吗?
谁会不为她为影片歌曲填的词所触动?
“曾经有你的执拗故事才有我,成功太热血,小挫折没人说破”“集结几多支持,任你怎么禁播”“梦里当天我有快乐过”其实,一个女孩高中时期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个人尽自己可能的付出了所有努力,这本身就够励志了。
世上大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
从最早看见“我没有努力”这句台词就已经知道我一定会爱上这部电影。
阿诗苦苦追求的事情,我有同样的懂得,cash场我像想象自己梦想成真一样想象阿诗能够获得冠军。
(虽然这似乎并没有促成合约或者说大热的合约,梦想还在搁浅)从最早业余填词班那里,把(兴趣、爱好、擅长做的事情)妄图当作事业梦想,其实就搞错了。
工作要生活,意味着要钱,要把自己的天赋、灵感、时间、精力作为对价去换求他人承认的报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有价纸张。
一旦你的梦想涉足难说客观标准的创意工作,没有人际关系、声誉名望、时也运也的牵线搭桥,主观标准的大门永远不会向你打开。
在戴着微笑的情景剧里,社交成为了先于作品的存在,作者产生于作品之前,无关你写了什么,而关乎你是谁。
拒绝、放低、愚弄、敷衍、淘汰,即便这样,你还是要写吗?
不光是你的作品,甚至你脑袋里那些忽明忽暗的灵光,都和你的人格一起折损再放入那个永远不会再被联系的垃圾清单里,即便如此,你还是要写吗?
阿诗顿住了一刻,定定地说“我以前想做填词人”,以前的时间副词钉在十字架上,被嘲弄也没有关系,什么都得不到也没有关系,我种下的是梦想,别管我会栽出什么。
崔恩荣在《对我无害之人》里有这样一段,“梦,只是斑斓的外衣,掩盖了虚荣心、功名心、人情欲望和复仇心等肮脏的心思。
我在咬着舌头说什么“没有电影就活不下去”“电影真的很重要”的人群中嗅到了难以消散的欲望腥味。
我的欲望只会比他们大,绝对不会比他们小,我只是假装对这件事并不渴望。
纯洁的梦想只属于那些有足够的才华去享受工作本身的人,光荣也应该属于他们。
电影、艺术不存在于普通人的努力之中,只在有天分者的努力中才能露出真面孔。
我掩面哭泣,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没有才华的人捕捉梦想外衣的瞬间,那件外衣就开始慢慢侵蚀他们的人生”。
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东西,我不能说我比谁都懂得,我只能说我十分懂得。
所以追求是痛苦的,失败是轻易的,过程是不知所以然的,意义是自我惩罚的。
但是只想去追。
(话说回来,果然是25岁左右喜欢mla喜欢中文理想主义过度天真不怎么上班的人会爱的故事啊。
好高兴导演作为填词人完成了本篇的所有填词。
希望所有理想主义愿望成真。
)
混合了台日泰风格的香港青春片,比较有趣的地方是把创作作为主线,而不是励志。
女主写了大量邮件,或是无回复或是被婉拒,当收到第一个demo时,歌声在年轻的房间哼起,电影此时点亮了。
导演也有意识不落俗套地去处理故事,只可惜细节太过粗糙,加上后半段的冲突太公式化,很难将电影继续提升。
导演不想拍得太甜,也不想拍得太苦。
但剧本和镜头语言能力的平庸无法完成导演的预期,好在电影是真诚的,可信的。
关于结尾的处理,我能明白导演的意思,但很显然不够干脆,对比近几年类似的故事,如《蓝色》《惠子,凝视》,就稍显稚嫩。
但这也是剧本细节太过松散,无法凝聚情绪,需要导演手动闪回,带一下情绪。
而好的电影,只需主角站在那里,和观众一起听着歌,观众会在脑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自动闪回。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导演也没那么多预算和画面满足观众的意淫,最后推到这个结尾,如《白日梦想家》。
好在,电影是真诚的。
整体上,这是一部不愿落入俗套,有些粗糙、稍显稚嫩的关于青春与理想的真诚的华语电影,远比狡猾的关于中年人励志的虚伪生意电影,值得观看。
年轻的理想,或许很轻,但大多是真诚的。
中年的理想,或许很重,但大多是虚伪的。
此外,片名也很有趣,不是填词人,而是填词L。
自嘲中带着坚持。
故事讲得很真诚,电影里的豪言壮语在现实中也有了延续,谢雅儿真的在红馆唱了这首歌。
如果 要问女主有没有才华,剧中不是每首歌都那么惊艳,很贴地气地用词表达生活。
有种童真在。
就算被人问努力这么久没有成果是不是应该放弃,她的回答是我没努力,允许自己失败的话不如说是我未努力所以我得不到。
让一切变得更加有余地一些。
看到一些心酸和很多回忆在我的脑子里翻涌,可能都经历过这种时刻,一下子感同身受。
最初,对这部港片并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看到主演是个熟人,看着她从电台去了电视台然后上大银幕,从配角到主演。
好奇她的演技到底如何,正好前段时间上了资源,就看看吧...简单点评:1. 说说主演钟雪莹,给我的印象是很有理想并且认真勤奋的行动派,而的确她目前也正是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着理想中。
有趣的是,电影里面她所饰演的角色,仿佛就是平行时空的另一个她。
2. 回到电影,讲的也是一个不断努力实现理想的少女,在实现理想的路上尝尽酸甜苦辣的故事。
但有别于常规的青春电影,这里没有天才热血,也没有天道酬勤,只有平凡人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的生存故事。
3. 电影里面大部分都是工具人和工具剧情,也有一些刻意点题的台词,围绕的只有一个中心,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生活必须继续。
发现最近开始多了很多这种现实鸡汤,来告诉大家,现实就是这样不如意,自己就是这么不优秀,请和自己和解,请和现实和解,快乐的生活其实还有很多实现的方式。
4. 感谢香港乐坛,给我们丰沃的土壤,让我们有从改歌词到填词的共同回忆,初学填词的那段实在有共鸣,同时怀勉一首没发布过的《No more chance no more time》。
其实这部电影看完了之后,就一直想写影评来详细的讲一讲,因为这个确实是一部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电影,因为一来的填词主题也是比较新颖的,二来这部电影非常有趣的是它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明显,它有非常多的剧作结构,当中的巧思也存在着明显的剪辑缺陷,让人更加感觉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一样,还有他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
而在我去看这部片子之前的话,其实嗯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对这部片子并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我也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去看这个片子,但是去看完了之后确实别有一番感触,尤其是他在片头用作串场的那一些动画,确实非常有趣,而且嗯,这个女主角的演员长得特别像我儿时的一个玩伴。
嗯,确实让人非常的惊讶于一个接近30的女演员能够恰到好处的演出一个高中生的感觉,而且是相当的令人幸福,至少对于我来说他是非常可爱的。
而如果我们想到这部片子的剧本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是一部非常常见的追逐梦想的片子,或者我们更加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追逐梦想但求而不得的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我们刨开整部电影最开头那些关于粤语填词的专业名词的话,因为我是普通话使用者,所以说对于粤语的九音和韵律不是特别了解,这一段看的有点一头雾水,但是等到故事慢慢的往后发展了之后,我们懂了那个数字填词法等等等等的慢慢的进入了故事,了解了这样一个背景之后,确实我们可以看到整部故事当中的浪漫之处。
尤其是当他学会了数字填词法之后,看见所有的广告牌都变成了数字,爸爸,妈妈吵架也变成了数字,这就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幽默。
然后等到他慢慢的小有名气,或者说即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之后,这一个故事也如同所有公式化的故事一样走向了一个小低谷,也就是他跟他的男友分手,但是事实上这一方面对于我来说的话,我没有特别的能够接受,因为好像这一段吵架是编剧为了吵架而吵架的,因为前续也没有太多的铺垫,只是说他接到了电话,然后改了行程,但是再往前没有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铺垫,然后忽然一下子跳到他们吵架,然后男友指责他说你什么事情永远只想着自己啊,等等等等的,但是这个在我一个观众看来的话,事实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前面并没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这次吵架,那天在之前的铺垫,也许确实是剧作方面的缺失,确实导演没有意识到需要这样一个草蛇灰线的暗示,但是在这一个吵架,最初也就是他早上在电话亭那边决定改行程的时候,这一段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有合适的铺垫的,而且这个应该是大部分的编剧都应该想到的,所以我更加倾向于认为这一段,情节的缺失是源于一个剪辑上的失误,或者说可能由于呃商业的要求,而让导演不得不去剪掉一部分的情节,当然这一部分情节也导致了整个剧情逻辑链的缺失。
同样的剪辑上的错误,在后续也可以看到,就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女主后来就职的这样一个顺风车公司,忽然一下子就遭遇了这样一个危机,这个理论上来说前面应该也是有铺垫的,甚至包括他最后呃怎么样忽然一下子去台湾种草莓了呢,然后这一段的前面也是缺乏了很多必要的铺垫,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应该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剧作上的错误,或者说任何一个合格的编剧都应该能够想到去进行合理的铺垫,尤其是那一段草莓地里面的那段,所以说我更加倾向于这应该是一个剪辑上的失误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
而我们回到这个故事里面,另外一个令人感觉眼前一亮的点,就是当他在公司里面被那个所谓的女明星给套路了之后,他的老板问了他一句这样的话,说你这么努力还没有结果,那是不是因为你不适合这行?
然后女主非常有趣的脱口而出说我没有努力啊,这个我看到在豆瓣上也有很多的讨论。
我当然同意,可能会有其他方向理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更加倾向于是他为了为自己挽尊,为了给自己留上那么一点点的体面,证明我还是有天赋的,我还是能够走这条路的,只是我努力的还不够,他希望整个世界能够真的像热血漫画一样,我是有天赋的我是能行的,只是我还不够努力而已。
这也就使得整个人物慢慢的蒙上了一层被命运捉弄的悲凉的色彩,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次一次看到希望又破灭很大程度上都是剧作或者说命运对它的捉弄。
而当他最后即使他已经努力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但是他到头来没有成功的时候,他宁愿承认自己没有努力,也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天赋,不愿意承认自己不适合做这个,这我想就是很多追梦人,求而不得的,最终无奈之举吧。
所以这个点对于我来说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也是让我认为这个编剧事实上是很有水平,能够写出一些比较亮眼的情节的。
而最后他去台湾种草莓那一段,虽然说感觉上有点突兀,但是他在便利店里面听到了那一首主题曲的时候,确实他忽然一下子正愣住的那种感觉,确实触及到了我的心里。
这大概也就是,我亲手把自己的梦想埋葬进了草莓之下。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存在着明显的瑕疵,但是也非常用心制作的一部题材新颖的追梦片,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值得去电影院里划上两个小时,慢慢的看一看呢。
尤其是女主角的演技,这里面摄像头大量的把镜头怼在女主角的脸上去拍特写,确实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温暖。
一部很清新很可爱的少女追梦电影。
读教会学校的主角罗颖诗,一开始只是觉得那些填词对不上粤语正音的教会圣诗圣歌很好笑,想填一个对音的版本,逐渐对填词产生了热爱,从大学到毕业,一门心思扑在填词出唱片的事业上,饱经挫折,最后的胜利也只是出了一首歌,便能用不标准的国语自豪地说“我是填词len!
”很真挚真诚的小故事,没有各种阻挠梦想的人,最多只有因为想要的东西不同而分手的前男友。
而对于我来说,我和颖诗最能共情的一点是,我们吸收着,见证着粤语乐坛(影视)最辉煌的那个年代而长大,长大后自己也想投身其中,但它却已经衰落了。
颖诗按照歌手要求填好词,但唱片公司觉得还是唱国语主攻内地市场更好;本地大咖歌手基本半退休,新生代都是词曲唱包揽,没人专门请填词人;好不容易把demo送到了监制面前,别人要曲不要词,哪怕你为此行政,选曲,文案,填词一手包办才求到了这个填词机会……但最难受的不是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而是前辈真心诚意为你好地劝告着“你努力了那么多年都没红,是不是因为你不适合这个行业呢?
”,你咬着牙红着脸梗着脖子说出“我没有努力过”地那个时刻。
电影总是会有一个好结尾的,听着片尾曲唱“就算伤心也算尽情活过”,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颖诗一样,能有一个小小的作品播放到观众面前,那也算一个happy ending吧
【主观评分:7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一个梦想成为作词家的女孩从学生时代排演表演节目,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坚持追逐自己的词能被唱遍大街小巷的人生梦想的小故事。
【评价感受】🤨未曾想过和无法想象的写词逐梦人的世界,十年时间从学生到职场,无时不刻再选择离成就梦想更近的那个方向奔跑,但终究不是每个努力都会有完美的回报。
幸亏最后在便利店打工时候的女主还能听到一首自己填过的词被播放,也算一种小小慰藉,不过能一直连续十年一直追逐和享受自己作词,和努力成为填词人的过程中也是一种难忘的生命旅程。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把自己的作词作品上网找所有的唱片公司的邮箱,挨个发送过去自荐,结果有一多半的邮箱都是废的,无法送达的,这种确实得有实际付出努力,拼命追梦的人才能有的体验。
《填词L》中,字母“L”有多重含义。
首先,它代表“Lyricist”(填词人),强调电影围绕歌词创作的主题。
同时,电影的宣传中提到,“L”与“学牌”相似,学牌是学习驾驶时车辆上挂的标识,通常为黄色或橙色的“L”,提醒其他驾驶者注意该车由学习者操控。
这种联系暗示了角色在填词领域的学习和成长,体现了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努力与挑战【印象深刻】💾女主角被男朋友分手,第一时间想的是有更多时间可以投入到填词比赛中,并且这种悲伤的情绪值得被记忆和深挖,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有内涵和意义的歌词,这种是真的努力和热爱的领域的天才,可惜赛道确实比其他的坎坷太多。
好棒的家庭氛围和不扫兴的父母,女主可以尽情不出去工作专心在家琢磨想办法实现自己写的词被看到
一次很现实的职场小白经历,本来是碍于情面帮不知名小艺人出片,女主非常想借这个机会推销自己,然后套近乎说自己的词都可以不要钱赠送给她只要能出品专辑就行,结果背后就被炒了,免费赠送的说明价值不高,然后还挑了一堆毛病,千万不能舔着自己廉价付出,人性还是稀罕贵物的
扎心的音乐总监,其实从一开始四个人去报名写词班就知道了整个音乐行业词人都是饿死的节奏,很少有人会当做核心主业来做,有名的方文山,林夕这种始终是少数,而且这些作词人本身也是很棒的作家有其他的营生,并不是只追着写词这一条出路过活。
「罗颖诗!023?」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片的梗简直太本土了就算不贴mla海报也不可能大陆上吧?都说诗是不能译的,这居然拍出来一部讲中文但是无法国语配音的电影…最后借gogovan翻版和落脚台湾把追梦的苦痛拔高到了对这城的爱恨,跳出了顾影自怜的局限(但要说这片不自溺的话导演又上哪找了这么一个靓版自己而且长发造型简直改得9分似😂)
前辈监制对想成为填词人的女主人公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了你这么努力却一直没有成功,是因为你不适合。女主人公黯淡着眼神,无意识地摇了摇头,“不是的,是因为我没有努力。”看得令人心酸又心疼,宁愿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全力以赴,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没有天赋的那批人。现实的催促、梦想的代价和梦想本身真是沉重无比。
好真诚的电影,好可爱
‘feel sorry for the kids who didn't grew up on this era of music' 都把人看出ptsd了,backin 00s,可是真的世界变了样😭adventure唔需要终点以示the end,你经历过D何尝不系我念住D
小驴生的调调,黄金台词迫不及待地分给男的
太多曲意奉承的欢呼到头来只会剥夺自己的声音;当年一起砸坏圣母鼻子的朋友也会在病床前帮你0243;胶瓶初恋结束于甲方会议之后;词曲配合的暧昧发乎情止于礼;想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听到被剽窃的歌词被唱出街感动了自己已足够……开头很欢乐以为是纯喜剧,中间发展成了颇为严肃和现实的冷门职业剧,然后以人生梦想悲欢离合之唏嘘来结尾,挺悲凉。PS:感觉最好听的还是开头那首“吖笨”结尾的《家常便饭》
期待太高了…
大银幕。好在一种普世之美,所以大部分观众还是能感同身受。不过有一说一啊,最后的闪回序列还真不是蒙太奇思维,而是短视频思维,无关剪辑,只是拼接。
是一个逐步放弃理想的故事……幸好导演没拍成一个热血追梦的故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第一次见导演真人,和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现实是一个好真诚大气的女孩儿。Special thanks to 黄伟文先生。遗憾的是,香港填词界离不开的两个名字在正片里没有出现过,不过不出现也好,导演拍的只是自己的故事。
黃綺琳第二部劇情長片,沒想到自傳色彩如此濃厚,從金都的傳統制約下追尋自由轉換為血淋淋現實當中追尋夢想,既是勵志片也是社會寫實片,以高中視角為開篇道出對填詞的熱愛,7個章節層層遞進講述填詞的規則、創作的難、追夢多年的持之以恆,最後也講述了放棄夢想的心酸,光陰似箭,現實擺在眼前,終究得在適當的時機放下掙扎多年的夢想,活成一個普通人,但是在心中自己永遠都會是個「填詞人」。看了片尾名單才知道片中每首歌曲填詞人都是導演自己,查了導演的背景才知在拍片之前,導演的夢想是做個填詞人,鍾雪瑩飾演的阿詩便是過往的自己本身,那份對填詞的熱愛過往可能難以訴說,一般人可能也難以理解,但透過這部半自傳電影,觀眾終於懂導演對填詞的熱情為何了。那份對填詞的執著,即便最後放棄了,但至少在有愛的家庭支持下逐夢,過程是不孤單的。
颇为真挚简单的励志小品。
成长故事搬上银幕
4.6@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很感动,梦想到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可能也就二十出头那几年的路吧,作为上帝视角我担心电影会给一个成功的结尾,因为作为普通人我知道那个不真实太过于梦幻了,会显得矫情,但最终的结局是一个理想破灭、彻底放弃时又让我无限的失落而感动不已。很青春、轻盈、俏皮的展现方式,聚焦填词又勾起了港乐的怀念,从开篇的粤语梗开始就定位了这一部地域性很强的电影,极其纯粹的港式文化的有别于传统的香港电影,甚至它都是不好翻译成国语版的,港女的形象再次浮现,却是一个更青春和成长的过程,这个趣味而又细腻的光影时光呈现会让扔在荧幕前想起很多。前半段的青春烂漫到逐梦的热血,以及现实的一次次冲击,这个情感的波折也做的十分自然,穿插的友情和家庭亲情也都点缀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真是一部十分好的电影,十分喜欢。
剧情平淡,转折生硬,一眼到头流水账,偶有笑点但瑜不掩瑕,不敢相信和《金都》是同一个导演,最好的就是宣传了填词大招0243,当然插曲也是好听的。
9唔搭8
后半段是哭着看完的,油麻地百老汇。
用清新可爱的小趣味和幽默感,以一种略显笨拙的执拗和倔强去对抗和消解生活的挫败,没有苦大仇深,不怨天哀悼也不故作高深,实在是太值得珍惜了。不容易呀,祝福票房大卖!
前半部分一直带着老母亲的笑容。可现实真残忍啊,在哪里梦想不会破灭呢。看片尾的credits,电影中所有歌曲除了《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之外全是导演黄绮琳自己填词的,她再做了一个梦,挺好的不是吗。
黄绮琳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又不拘一格,请多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