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的愿望,“要是那个孩子是我儿女就好了”,他们的眼里找不见我的影子,我站在黑暗的海底,只有天才的光芒才能照亮他们的人生。
这部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如冰冷的镜面,映射出在不可抵挡的现实中逐渐消亡的自己。
他们同样深处海底,早已明白路的尽头还在遥远的前方,但另一个尽头已在身后。
那声遁入黑暗的“I have a poem”,终敲响了最后一位诗人的丧钟。
Anna那首自然是第一次惊艳。
It gets so dark那首是我第二喜欢的。
It gets so dark,It stays dark,Even when I turn on the light. It get so bright,The flowers bow to the Sun.Do you remember the lion?So quick and so strong.He had no master when his master is sleeping,And how his master does is sleep.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奇妙的影像。
找到了Jimmy的诗的集合:
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
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
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Sadness never ends.”
尤夫的诗好美,人也很聪明5岁知道绑架并懂得自救。
喜欢其中两首。
其一:这些是由一个智者秦常说的话有人说爱之花是从金钱中衍生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由双手打拼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从武力中拼杀出来的但他知道其实爱是虚无缥缈的一阵风因为这些风都是因为那一个人它曾被粗鲁而毫不犹豫地扔进心中没有思想 所有的已失去没有思想 大海由此成了紫色没有思想 天空变成了黑色没有思想 就不能跨过任何山峰险阻第二首:两个生命间贯穿这一生的时光在这之中一段奇特的时光到来当你自前事中习得某事时它就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你需要忘却离别之日即为死亡降临之时离别就像是酷暑里的寒冬这是毫无疑问的塔仍矗立平庸依旧就像相隔万里死去的手足如这一般离别不是常态其亦有迷人之处他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离别
但是没想到文青汇聚的豆瓣上也这么多。
甚至把这电影看成了“情节曲折”的“犯罪/社会”作品。
开始声讨女主保护“天才”的方式不对,质疑“剧情”“转折”过于生硬;妈呀,你们是“中国式家长”吗?
这个世界可能真的不需要诗和诗人吧,说到女主,其实大多数尝试创造/创作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令自己神驰目眩的巅峰吧,距离那震撼心灵的奥妙是如此的切近,以至于不能分辨它是否真的属于自己,以至于想要不顾一切的擭取它,乃至自我毁灭,仅仅为了能在它傍边多逗留片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把这电影看成今日说法的豆瓣诸君,我只能说,服片子里,除了女主,拍的都是你们!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
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
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
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
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
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
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
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
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
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
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
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
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
影片的问题核心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
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
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
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
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
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
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
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
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
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
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
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
这才是最后的重击。
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
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
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
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
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
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
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
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
有毛病吗?
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
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
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
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
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
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
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
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许多评论都在讨论女老师如此培养一个天才儿童是否合理。
我想说这个问题虽然很值得讨论,但根本不是本片的重点。
Jimmy的天才是很耀眼,但他在片中只是一个道具而已。
这个片子不是关于天才。
正如片名所言,这个片子只是关于一个“幼儿园教师”。
在影片的结尾,女老师Lisa隔着浴室门哭着对Jimmy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这句话泄露了Lisa对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Lisa认为,自己是个有诗歌天赋的人,只是被社会扼杀而没能让天赋之花绽放而已。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客观来看,Lisa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是一个人到中年,写的诗连在成人教育这种水平的课堂上都无法获得老师认可的人。
若她真是自己定位中的那种天才,至于如此吗?
Lisa的女儿说:我不用怎么学习成绩都是全A,妈妈你呢,你拼了命成绩都不怎样。
虽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文学天赋,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中看到的真相就是:Lisa大概率是个智力及天赋都极其平庸的人。
她写不出好诗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Lisa的生活虽普通,但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物质环境,非常支持她创作的丈夫,两个挺优秀的孩子,也有闲暇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但在平静生活的外表下,是她的不甘。
她不曾实现的自我,她希望在子女身上实现。
然而第二轮的希望又破灭了,子女也没按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她慢慢相信都是物质社会的错。
总之这些东西多年来在她心底的角落里越堆越高,像一堆等着被点燃的柴火。
有一天,毁灭的火种终于来了,她看到了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诗歌,她找到了一个天才儿童诗人。
在那道火光的衬托下,平凡幸福的生活瞬间变得庸俗可憎,肥胖普通的丈夫、平庸不合作的子女突然之间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朗诵着美妙的诗歌。
被重视、被仰望、被爱慕。
第一次有人那样望着她,倾诉如何被她的才华迷倒。
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庸俗生活的非凡意义,诗歌、美、那种飘飘欲仙的狂喜她怎能拒绝。
就算自己做不到,她也要借着一个天才儿童,拼尽全力把这个美丽的幻想延续下去。
哪怕再延续一秒也好——因为那一秒钟的满足,远超过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生活。
所以她铤而走险,做的事情越来越疯狂。
与其说Lisa是想好好培养一个天才,不如说她发现了一个道具,一个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的道具。
她后来做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根本不是为了那个孩子,她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美梦能拖长一秒是一秒。
Lisa就像包法利无人。
包法利夫人因为读过浪漫的骑士小说,能画几笔美惠三女神,知道巴黎最时髦的衣服和最动人的歌剧,就再也无法忍受小镇医生夫人的平庸生活。
世界上明明有那么有意义的人生,有那么多美妙非凡的东西,有那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凭什么我就不能拥有?
难道因为我没有天赋,我就不配追求那些东西吗?
在知道了那些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以后,她们如何能再忍受平庸而毫无意义的生活?
所以她们宁愿一把火毁掉自己的人生,也要借着那火光再看一眼梦中的美丽世界。
Lisa和包法利夫人错了吗?
我也不知道。
假如我们平庸到永远爬不出阴沟,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坚持仰望星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沟里呆着呢?
影片围绕一位从教20几年的幼儿园女教师发现一位五岁半的小男孩是个天才,从而为了保护他的天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
也许该影片就是想从这位疯狂的女教师身上去唤醒那些在现实中忙碌赚钱却忘记好奇心,创造力,忘记人的诗性的那一群人。
人人应该都具有诗性,不知你有没有被文中男孩作出的诗打动,至少我是被打动了的。
电影中有一段话是女教师说吉米不该被当成一个愚蠢的小孩那样对待。
而我们成年人似乎本能地就把小孩子当成小猫小狗一样对待。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我觉得小孩值得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尤其是吉米被警察抱到车上,女警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事后回味发现居然有另一层意味。
女警察对吉米说等一会就给你买一个冰激凌,这句话显然也是把吉米当成一般的小男孩来对待,用冰激凌来哄他高兴,但坐在车里的吉米却说I have a poem.然而那位一听他有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拿起笔的女教师已经跟他无缘了。
最后只是在黑暗中,小男孩说I have a poem.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唏嘘,一位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
莫扎特是否是国王和王后培养的呢,不管如何,艺术家的确是需要鼓励的。
现代社会太过物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没装抖音,至少我身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好像人人都有抖音,没事刷刷抖音呗。
大众审美,大众趣味,大众在做什么呢?
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只是活过。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他可以夸张可以编造,人物角色可以疯狂可以失去理性,但观众从中吸取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却是每个人的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时刻都是活着的状态,打开心识,去看待每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如何保护,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年人上心。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01中年危机遇上天才儿童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揠苗助长心态不攻自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而[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又一个孤身迎战沉沦全世界的故事,并且视角上极其特别,并非是主角自己成了那只孤傲开屏的孔雀,而是伯乐痛惜世人不再需要良驹、亲爹不希望孩子成为莫扎特的悲剧。我们可以像Lisa的女儿那样,毫无才华的老妈不过是被成人夜校诗歌班滋长的浪漫主义所害,对天才儿童进行一番诱导式的揠苗助长,也可以艰难地设身处地,与惜才的她一起去对抗这个平庸的世纪。
三星吧,很喜欢这个立意和剧情,但是故事节奏真的太差,好多scene太文艺太无聊,前20分钟和后20分钟聚精会神,中途昏昏欲睡
一星半 一厢情愿
看前半以为是幼儿园版的《心灵捕手》,后半渐渐开始以一种微妙的切入点,来讲述“天才”对与女老师和小男孩之间的相互杀伤力。
居然拍的很欲!低回的情绪里全是自我认识的投射,走向给人一枪,自以为的乌托邦还是要跌回妥协。
当老师发现自己写诗的天资与热望无法适配,甚而对保护天才的执迷/卑躬屈膝也终将被坚硬的庸常吹入冷焰且无情碾碎,伯乐之死反照的既是不公的现实,又像是“影”的告别。从《钢琴之神》辗转看完这部,心中不免为一丧,自己何尝又不是与才华横溢无缘的芸芸众生呢?但又不免以知堂的句子自勉:野和尚登高座妄谈般若,还不如在僧房里译述几章法句,更为有益。
完全被主题接近的《立春》比下去了。Lisa的生活和能力到底庸常在哪里,她究竟对自我的不满在哪里?完全停留在“上课时小声诅咒自己的工作”、“被女儿嘲笑”、“诗歌班的遭遇”这些似乎是在编剧室凭空想出来、流于表面、缺失细节的刻画,人物行为动机很激进,完全无法被理解。“不能悦纳自我的普通人,试图靠艺术超越自我”的主题表现得很生硬,难有共鸣。小男孩对老师的态度,从他喜欢助教、自称思念Lisa到锁门报警,推进地非常莫名其妙、缺乏铺垫,没有这种电影该有的冲击力。这部电影理论上要靠女演员的微表情的,Maggie Gyllenhaal表演完全不到位,男孩的表演也很呆木,没有演出天才儿童的感觉。电影里用的诗歌也没有让人觉得惊艳。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女主角一样,自以为艺术、实则无聊得不自知 @2021-08-08 19:40:58
Anna is beautiful,beautiful enough for me.单薄的故事,文艺到死的叙事手法。然而最文艺的反而是最疯狂的,当女主角绝望的喊出,这个世界没有你的容身之地;而小男孩在警车里喃喃自语,我有一首诗...真是文艺到死的感觉,呵呵,肯定豆瓣高分。
飞机影片 | 起先也以为她是要将孩子的才华据为己有 幸而她只是爱惜这天资 想要保护它 接近它 甚至滋养它 栽培它 不无私心但毫无坏心 只是她渴望得太昭彰 且既无法成为孩子诗中的安娜 又注定是毫无才华的业余爱好者 Ей не дано быть поэтом.(另 看了剧照才发现飞机版本删除了所有包含乳头的画面 笑了)
又是网飞原创。很遗憾不喜欢这种拍法。
女主心理有点扭曲
控制欲让人疯狂。
我只知道,在我们这里是不会有这样的老师的。
这是个追求美的理想主义者,试图保护其火苗不被物质化的现实主义者们所磨灭的故事。结果自然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若不被平庸折磨,哪有勇气去失控
很好的女导演作品,描绘女性心理好细腻...不知道为什么MG的表演总给我creepy的感觉。有点Amadeus的添堵感,还好有点导演的温柔做抵消。窝们Gael好性感的啦嘿嘿~
最后的最后女教师也只能是个引述者,天才被发掘也被逼进不复的形态,男孩有诗却没有了自由生长的空间。为什么从来不觉得Maggie Gyllenhal好看还是愿意看她
尺度的拿捏非常巧妙,太多複雜的情感交雜,只要再多一點就會歪掉。將自身的缺憾加之在一個天才兒童身上,最後天才和她一起被消音。
不漏奶这片子看着还可以,干嘛非得漏呢,服了
成长和命运···一切都很美,可是看起来很悲伤,因为悲伤永远不会结束。题材挺好,但是结局吉米的突然报警有点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