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战火旗迹(港),硫磺岛的英雄们(台)

主演:瑞安·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父辈的旗帜》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父辈的旗帜》剧情介绍

父辈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执事寄宿学校篇顶级阴谋米芽米咕人卢斯塔姆餐厅超能落榜生我在胡同当片警人狗情未了笑到最后别流淌呀,河水今天也是招人嫌的便当女人四十正芬芳神秘博士第一季不许抢劫这个男人来自地狱黑拳大风歌翼·年代记第二季非洲吸血鬼阿兹至高之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下坂本,有何贵干?博很恐惧生存主义者天伦少女的异想日记三方国界狂鳄爱之咬痕给你一千万熙德第一季

《父辈的旗帜》长篇影评

 1 ) "作秀"的力量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

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

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

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

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

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

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2 ) 《父辈的旗帜》:还其本色

(芷宁写于2007年2月12日)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影片伊始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照片上的旗手英雄之一、战时医护兵、老年的约翰·布莱德利的话外音:每个傻瓜都以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们喜爱美好而简单的事物,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很多人两者兼具……我所认识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谈过去的事,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忘掉,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英雄……的确,一群不满二十岁的、年轻单纯的美国大男孩们原本想得并不复杂,然而历史和战争让他们在硫磺岛上经历了生命中的炼狱,打了36天的血战,他们中的多数尸骨不存或已成为零部件,然而当他们在山顶竖起美国国旗的那一刹那,嗅觉灵敏的政客们便立刻知道该做些什么,“我得找到他们。

”“这年头,一张照片就能影响战局。

”那时,这个位于北美的国家面临破产,甚至连生产拉链的工厂都停产,“……没汽油,我们的朋友阿拉伯人只认黄金,而我们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冷嘲热讽,厌倦战争。

”于是,在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一个需要铭记和值得“炒作”的时刻诞生了。

几个陆战队队员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上,场景也被拍摄了,不过此照因胶卷损坏而没能洗出来。

某高级领导看到山上飘扬的旗帜,一时兴起,打算收藏此面旗帜——有了它,我敢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能存在500年。

于是,通讯兵瑞尼捧着一面替代旗帜,和另一拨人爬上去,放下了第一面,再次竖起了另一面,美联社记者及时按下了快门,于是这张有背部没面部、貌似造型过的照片便诞生了,进而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据说有近300家报纸刊竞相登了这张照片。

“每个看过照片的人都以为插旗就意味着胜利。

”几个星期后,照片上一半的人都死了,六人中的麦克、富兰克林、哈伦战死,约翰(医护兵)、瑞尼(通讯兵)、艾拉(印第安人)被接到了美国本土做宣传以便替政府募捐。

瑞尼将插旗的哈伦说成了汉克,引起了艾拉的不满,然而第一面旗的升旗手中有汉克。

汉克而非哈伦的母亲被邀请参加了“金星母亲”(死去旗手的母亲)见面活动,面对汉克母亲的泪水和疑问,“我是他妈妈,可我认不出哪个是汉克。

”好心的医护兵只能指着哈伦说这是汉克。

这出“张冠李戴”,给两个家庭平添了一些多余的不幸。

因为“成为照片中的一员颇有意义,看着它,就会相信所有的牺牲并非白费。

”配合此话外音的镜头是汉克母亲的哭泣,接下来的画面是认出儿子哈伦背影的母亲,因为报纸上的名字不符,而和哈伦父亲争执。

杜鲁门总统对幸存旗手说:“你们曾经拿下太平洋上的一座山,现在需要你们去拿下钱山。

”于是三人在全美巡回,效果很好,双倍完成了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

然而天生实在憨直的艾拉受不了做作,面对做成六个战士竖旗造型的冰淇淋被浇上鲜红的草莓汁,他受不了;看到善于做秀的通讯兵瑞尼仿佛职业偶像般的表演,他感到恶心。

不仅瑞尼·盖格南本人善于演戏,他那个无时不刻地都要表现自己的未婚妻也十分受媒体追捧,债券卖得很好。

艾拉·海因斯最先离开了“巡展”阵容,临走时,他对上司说:“……我知道我们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他们叫我英雄,我所作的不过是让自己没被打中而已……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麦克才是英雄,他是最好的海军陆战队员,你见过麦克吗?

”上司回答:“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战后,艾拉在田间劳作,有一家人开车路过,认出了他,要求合影,“他可是个英雄”,临了塞给艾拉几个零钱作小费……若干年后,艾拉步行1300多英里,找到哈伦·布劳克的父亲,告诉他升旗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哈伦,“虽然艾拉已看淡了这些,但这对哈伦的家人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媒体知道了此事,告诉汉克·汉森的母亲,她的孩子不是升旗手。

于是,在海军陆战队的雕像揭幕仪式上,汉克的父母没被邀请。

始终被英雄之名所累的艾拉最终暴死在阳光下,善于作秀的瑞尼最后看大门了此一生。

退役后的医护兵约翰·布莱德利不愿和妻儿提及自己的过去,他经营着殡仪馆,或许和活人打交道太累,更或者他所关心着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宁可和死人接触。

在影片快结束时,观众通过约翰·布莱德利的儿子,即原著作者对父亲遗物(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国会荣誉勋章)的好奇和对父亲健在战友的采访,得知了作为医护兵的父亲的人生——他给大伙儿理发,不在乎人们说他什么;他不愿拒绝他人,即便他的刀已磨了三次,在伊基提出磨刀遭大家拒绝时,他递出了自己的刀;虽然他不喜欢爱出风头的瑞尼,但在瑞尼提出要求时,依然担当了瑞尼的婚礼伴郎;在战场上,他忙碌而勇敢,只要听到或看到受伤战友的召唤,他就奋不顾身地在炮火中前往救护,甚至在自己受重伤的情况下,依然爬着去救助他人,自己却差点因流血过量而死……“不放弃任何人”对医护兵约翰而言不是口号,而是准则。

医护兵之子在寻访探究的过程中、在父亲的行为中逐渐明白了一点: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

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或许这才是通过此片人们应该获得的思考,不可否认,这也是作者、编剧、导演的共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12266_d.html)

 3 ) 普通人的选择

真实的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枪林弹雨?

血肉横飞?

哀嚎、麻木?

是拖着断肢在泥泞中爬行,还是腹中鲜血涌上喉头,腥甜过后就是溺水般的窒息?

…能有这种残酷的认知也是在自己成年之后,通过阅读史料和观看影像后得到的。

战争离现在的我们太过遥远,以至于忘记如今的和平是经过人类之间单调的杀戮得来。

就像每个年少无知或自以为是的蠢蛋一样,在荷尔蒙催熟的过程中,总会在一种对战争的憧憬中渡过一段时间,想象着自己被国家授予勋章,发表讲话,指点江山改变世界。

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深究战术的兴趣和参军入伍的志气,所以也就发现小一点的自己只不过是憧憬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雄姿英发,一捋胡子,蛋逼间,樯橹灰飞。

再后来,就被学习、考试、恋爱、失恋、生存、生活、家庭、事业打得鼻青脸肿,乃至长跪不起,从而也就抛弃了成为英雄的梦想,认为英雄存在于过去的空间或现在的图画、文字中,儿时心中立起的那个图腾,也渐行渐远。

再再后来,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英雄,大部分人只是像自己一样普通,摩肩接踵地穿行在上下班的地铁中。

“英雄”,都是根据我们的内心需要构建出来的,因为我们不这么去想、去认为,我们就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他们不可能见到的人,为了十几,甚至几十、几百、几千年之后的人出生入死。

而这出生入死的动机,也不都是为了理想。

这些人最初或许是为祖国而聚在一起,但在战场上,他们是靠着最本能的反应进行战斗,靠着人性去拉住身边的战友,他们只是做了普通人的都会做的选择。

他们从不自诩为英雄。

 4 ) 父辈的旗帜

战争画面和巡回演讲回忆不断交替制造大反差,突出硫磺岛战役的残酷与血腥,反而作为英雄巡回演讲变得无力而可笑,以至于在和平年代,这些所谓的英雄已被遗忘,仅仅只能出现在一张照片里,最后风餐露宿而亡。

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明白,战场上的人就像等待宰杀的牲口,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愿世界和平!

 5 ) 永远做正确的事

Clint Eastwood的[flags of our fathers]和[letters form iwo jima]是连着看完的。

两部一共4个多小时,从头到尾却没有一点是让人感到乏味的。

历史题材的影片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谨慎的回顾,我只是想说,在看到有些片段的时候,也禁不住想要流泪。

[flages of our fathers]中于折钵山顶举起国旗的六名美国士兵,在他们举旗的瞬间被拍下的照片传回国内后激励全国的消息传来之前,就已经只剩下三人,而这剩下的三名士兵,却在政客们的需求下被带回国内借hero之名宣传军债。

Ira,三位英雄之一的印第安人,无法忍受狂轰滥炸般的仪式宴会,开始酗酒。

而在街上和警察动手的原因,则是因为酒吧不招待印第安人。

就像他说的,我所做的不过是努力不被打中,没什么好自豪的。

他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着Mike才是真的英雄,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

而Mike,却在之后行动中因自己方的炮火牺牲。

战后的生活,John Bradley收购了一家殡葬馆,悄无声息地生活着,在家人面前对自己曾经备受崇拜的所谓英雄事迹只字不提;Rene Gagnanon找工作四处面壁,最后以工厂看门员的身份终此一生;Ira Hays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在乡间农舍外暴晒身亡。

所谓的heros终究不过他们一直以来战战兢兢所的渴望的普通人。

正如其中的一个片段:Ira Hays退役务农,马路上开来一辆轿车停在他身边,下车的一家白人,孩子蹦蹦跳跳,父亲拿着相机问Ira,你就是那个英雄?

Ira从裤兜里拿出一面小国旗,然后他们合影,父亲拿出一摞硬币交到Ira手上,之后上车离开。

旁边的农夫叉着腰说,英雄,过来帮我搬这个筐,太重了。

英雄主义被嘲讽得体无完肤,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这名英雄是一个印第安人。

[letters form iwo jima]中,渡边谦所饰演的将军有着让人无比敬仰的人格魅力,在美国被问到如果美日开战的话会怎么做时,微笑着回答我将为祖国尽忠职守,我会遵守我的信念。

又问,是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回答: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吗?

对方说:你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Eastwood从两个对立的角度拍摄了同一历史事件,当然这所谓的对立只是针对战争本身而言。

无论日本人,美国人,或是中国人,在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之后,都会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所不同的只是立场,结论而已。

我们并不歌颂或是赞美战争,纪念阵亡者是为了使历史的苦痛不被忘却。

真正的hero并不存在。

即使是殉难的粟林忠道将军,franklin或是仍然生存的John Bradley三人,在内心深处都会对hero一词极其避讳。

他们所向往的,只不过是竹一所念的那名美国战俘的家信上描绘的那样,永远要做正确的事,因为这样做才对。

而那片刻的温情,被紧接而来的一枚炮弹轰得粉碎。

最后,一切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日本投降,盟军胜利。

两部影片在让人有无限感悟之外,能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剥离个人感情用完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系列问题。

何谓正义?

何谓信念?

何谓忠诚?

狭隘爱国主义的愤青们应该去看一看这两部电影,当然我不否认有着粉饰军国主义的意图。

但是在看过之后,会让你们对日本,对战争和罪恶有更清醒的认识。

当下一味骂猪骂狗的普遍行为何以容忍了你们扭曲的世界观。

要知道,绝望的人心中,家是能够让他们比你们现在更加平静的。

历史摆在眼前,无法抹灭,无法忘却,逝者永逝,没有对错。

 6 ) 比一般戰爭片好看

看戰爭片一向都沒有什麼推動力, 哪管是什麼奧斯卡呼聲高的電影又或影評人揀選的06年十大. 最後都走到戲院看也是因為人家想看.不過一早已知道電影大獲好評, 也有些少期望, 最後亦覺得比一般戰爭片好看. 其實戰爭片段沒有想像中多, 亦不太暴戾, 可以接受.Clint Eastwood導演, 加Steven Spielberg的監製, 劇本出自William Broyles Jr.("Jarhead", "Unfaithful", "Cast Away"及"Apollo 13"等劇本)及Paul Haggis(電影"Crash"導演及劇本), 根據James Bradley及Ron Powers合寫的同名原著小說, 還有好些有經驗的演員, 加上電影節奏頗緊湊, 雖然時空交錯的剪接手法不少, 但亦不致太混亂.位於美國華盛頓(D.C.)隔鄰維珍尼亞州(Virginia)Arlington的Iwo Jima statue (US Marine Corps War Memorial)多年前到訪過兩次, 但對這場戰役, 紀念碑上多個軍人的一切及來龍去脈卻認識不深. 這齣電影清楚紀錄了歷史及這個紀念碑背後的故事.作為支持共和黨的導演, Clint Eastwood這套電影一向被視作支持戰爭, 但看畢電影卻不覺得他站在pro-war那邊. 且劇中加插了不少戰爭背後令人討厭的政治把戲片段, 尤其是政客為了那面國旗令軍人要再插第二面, 於是帶來"誰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的尷尬爭辯; 還有政客為了籌得更多war bonds而強迫軍人繼續那個沒完沒了的fundraising show.正如電影中的旁白(軍人兒子)所說, 世上其實沒有英雄, "英雄"是我們所創造, 我們所需要的.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飾演男主角之一John "Doc" Bradley的Ryan Phillippe(剛與太太Reese Witherspoon離婚)終於有一齣較多戲份的電影可以參與, 或許終有一天可以擺脫"夫憑妻貴"的惡評(不過都已分開了). 飾演Ralph "Iggy" Ignatowski的果然是多年前飾演"Billy Elliot"男主角的Jamie Bell. 飾演Mike Strank的是面善的Barry Pepper, 多次參與戰爭片如"Saving Private Ryan", 另外還有"Enemy of the State"及"The Green Mile".此外, 畫面方面, 戰爭部份刻意有點近乎黑白片的灰, 想電影是希望給人真實及二次大戰時的感覺, 但個人認為那灰暗的顏色可以造得更好.即使不太喜歡看戰爭片的也可以考慮一看.

 7 ) 父辈的旗帜

当打开《Flags of Our Fathers》时,并未对该片抱有多大希望,感觉会是一部和《珍珠港》差不多的影片。

尤其贯穿全片的血腥镜头差点没让我关掉电脑,直呼:战争太残忍了,太残忍了。

一个个被剖开的肚膛,大肠、小肠、盲肠,还有不知名的器官,顺着血一起流出来,前一分钟还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这一刻只剩脑袋和那双圆睁的眼睛--身体已经不知在何处,更别提那一排排的尸体,犹如那几乎望不到尽头的大海,悲伤却也无能为力。

庆幸自己坚持下来,看完了这个二战时期的故事。

由于战地记者的照相机问题,登上高地插上胜利旗杆的那一瞬间未能拍下来。

于是,另外四个士兵接受了再次插上旗杆的任务,这一刻,被相机记住,也被历史记住。

也因这一刻,他们成为美国的战争英雄。

他们提前从战场上退下来,回到祖国,在军方、在政府的策划下,他们成为插旗英雄。

掌声雷动的演讲、五光十色的宴会,人们为之欢呼,美女为之倾倒,一瞬间,财富、荣誉接踵而至。

对于这几个“插旗英雄”,有人欣然接受这一切突入而来的荣誉,自如地面对各路记者,带着漂亮女友出席各种聚会、演讲;有人为此感到战战兢兢,将这所有一切活动当作军令,虽然也会为自己并非真正的插旗英雄感到难过,却也无奈地接受政府的一切安排,包括名利!

也有人为此不安,每当他站在演讲台上讲述着战争中的一切见闻感受时,便如同重新回到了战场,他看到了战争,更看到了战争中死去的兄弟。

他为自己所得的荣誉感到不安,仿佛欺骗了奉其为英雄的国民,更因为,每一杯美酒都让他想起战场上兄弟们留下的血,每一次掌声都让他想起不断的枪炮声和兄弟痛苦的哀嚎。

他觉得自己这个英雄如此卑劣,而那些真正的英雄却被人们所遗忘。

于是,他选择重新回战场,回到那个让他成为英雄也让他不安的血腥之地,向真正的英雄致敬,也希望成为真正的英雄......影片的镜头在美国国内各种聚会和前方战场之间切换,歌舞升平的后方和炮火连天的血肉模糊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心情也随着主角一起沉浮,或许和他一起隐隐作痛。

也许有人要为军队和政府如此卑劣的造假行为而愤怒,为第二次插旗的幼稚行为感到荒唐。

可是,当看到成千上万国民因为这四个人而欢呼,而骄傲,甚至为他们而重拾生活勇气时,政府的行为真的错了吗?

事实上,他们四个也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英雄,虽然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

大众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偶像,无论对象是谁,只要能给大家勇气,便已足够。

只是,这么巧,他们四人拥有一张可以成为英雄的照片,于是,政府便策划了这起对民众善意的欺骗。

也许,对和错真的没有界限,历史没有真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就如同影片结局所言:hero is something we create, and hero is something we need.P.S. 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传统能教会我们接受、歌颂,美国电影告诉我们思考,战争不是像地道战一样,只有勇敢的八路、人民群众,和残忍的日本兵和汉奸。

战争有太多让人无能为力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如果你还小,看国内红色片,小孩子怎能承受这么多,如果你已成人,学着像美国电影一样思考,当所有事情都变成历史的尘埃,一切都将成为事件,而非历史。

因为,历史没有真相!

 8 ) 一部难得的佳作

看过很多的战争片,这是最好的一部吧.想想看过的国内战争片,心里觉得十分好笑.我在想,到底什么是战争的真面目,为什么在中国永远看不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民族喜欢活在假象里,不愿意去面对事实,他们害怕什么呢?想想大的方面,或许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差异.我们害怕真相不是我们想想的样子,于是我们伪造真相.宁愿将英雄的真面目修改的面目全非,也决不让真相出现.日本的民族性里有这样相同的东方优良传统,思考一下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会发现这是真的.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呢,呵呵.

 9 )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英雄主义几乎是美国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父辈的旗帜》中,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一幅图片背后的故事摧毁了它。

就如同这部学院派电影注定不会像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热卖全球一样,硫磺岛战役也没有诺曼底登陆那样广为人知,但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后者。

就在美军登上了硫磺岛第一座山头时,他们升起了一面国旗,由于一位官员想要收藏那面国旗,于是又有一拨士兵第二次升起了国旗,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升旗被胶片永久定格了下来。

于是第二拨升旗手们成了美国人的英雄,成了慰籍那些开始对这场战争(二战)怀疑和厌烦的人们的心灵鸡汤。

他们得以提前回国,他们受到万众瞩目,他们要为接下来的战争筹集军费,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在矛盾中挣扎......与其说战争造就英雄,还不如说是战争太需要英雄了。

它需要英雄鼓舞人心,需要英雄树立官方所需要的榜样,需要英雄来筹集军费,需要英雄的光芒能使战争继续下去。

可是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在面对死去的战友时怎么解释自己头上的英雄光环呢?

很喜欢电影最后一句所说的,“英雄,只是我们创造的,我们所需要的而已。

”电影中那些被誉为英雄的士兵在战后过着并不精彩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还很落魄潦倒,Of Course,当“我们”不需要英雄的时候,比如和平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给“英雄”们鲜花和掌声?

我想起了我国1980S自卫反击站中的“英雄”徐良,在鲜花和掌声过后是大量关于他是伪英雄的传言,诸如他其实是逃兵、他的伤是自己开枪射的等等,而在去年我还看到《鲁豫有约》对他的采访,和这部电影中的“英雄”一样,他的后英雄时代过的并不如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非常学院派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的疑问,也使得电影真正的看点不是爆炸,不是明星,不是飞机和军舰,而是更深层次的主题,当然这并不妨碍N夺奥斯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在把主题深化的同时也把战争的细节完美重现。

电影以回忆和叙述两条线铺展剧情,交叉展现战争带给“英雄”们的创伤,15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秒会让人感到无聊,只会在电影结束时陷入沉思并会产生一定要说点什么的欲望。

很多影评人对该片给出了高分,但几乎他们都定论该片不会在奥斯卡的主要奖项上有所斩获。

的确,这部很学院派的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学院派不喜欢的主题,但我想对于7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来讲,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要比那尊和他家里橱柜上的那一排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要重要的多。

这是我自从5年前看过《黑鹰降落》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战争片,它们不像《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那般主流,但它们诠释的战争也许是最真实的。

 10 ) 观后感

真的是文化差异啊,在我们国家,我想没有多少编剧或者导演会把这样的念头搬上屏幕吧。

没有人会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人会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似乎对于我们而言,为国、为民族、为大义、为XX,只要是“为了”啥的,牺牲算个什么大的事 回想以下从小到大被教育的经历,似乎我们国家的英雄特别高尚。

基本上都是没啥人性缺点的“完人”。

想想雷大叔、黄大哥、邱大哥、董大哥...我们被灌输的就是他们特别光辉的那一面。

每次提到他们的时候,都是和他们最伟大的时刻联系在一起。

的确,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些是“典型案例”嘛。

可是从实际作用的角度呢?

反正就我而言,我坦白我一直没从他们的光辉事迹总学到点啥东西...并且我很不厚道的交代一下,以前每次什么去烈士陵园啥的,最后都变成开心的户外活动了,同学们也几乎都没有把心思放在“感受烈士的气息,学习烈士的精神,传承烈士的灵魂”这种高尚的事上。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居然还会有人拿这些人的事迹开些轻佻的玩笑了。

什么董大叔英勇地举起炸药包,大喊“我KAO,那个混蛋把两面都粘上胶水的?!

”...什么“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兢兢业业,死不悔该的做坏事”...这些,也是正因为大家并没有从那些空洞的教育中体会到一些东西,没有对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吧。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 country, but they dead for their friends. 所有的烈士、英雄,其实都是人。

他们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

但是,他们在他们所处的情景中,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是别人没有做、不敢做,而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加出色的事。

这就是英雄。

什么“为了XX”的都是平时闲下来的时候喊的号子,战场上以命换命的时候哪想得到这么多。

只有战友的生命,才是这些伟人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换的东西。

所以,"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nber them the way the really were"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尊敬并瞻仰他们,就应该铭记他们真实的一面。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royblog.blogbus.com/logs/15691482.html

《父辈的旗帜》短评

本想和硫磺岛来信连着看,可惜这部看了4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7分钟前
  • 昨天你说今天
  • 很差

战争场面不多,感觉巡回筹款场面太多,而又枯燥

8分钟前
  • 無痕
  • 较差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12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美国

15分钟前
  • 蛮吉
  • 很差

他们之所以出生入死,是为了战友,他们或许是为了国家而战,但献出生命是为了朋友,为了他们同甘共苦的人,如果想真心纪念这些人,应该记住他们真实的面貌

16分钟前
  • 太空超人
  • 推荐

为了看ryan,真的是帅,但是演的不匝地

19分钟前
  • 小鱼@苏樱
  • 还行

如此看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两部2006年导演作品《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还挺适合搭配在一起前后观影的。—— 时势造英雄,媒体造名人。有些英雄可有可无,没了他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他?没了他们时间照样走、地球照样转,只不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命运可能因此有所不同,可能变坏也有可能更好?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人讲述英雄名人事迹,时常直言那些正面,却忽略了平常面乃至反面的存在。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境界终究有限,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做事难免出错,再怎么夸大其词的鼓吹正面,其平常面和反面还是不会消失不见。……哎,说这些有的没的,等到人类灭绝乃至地球、太阳、宇宙都毁灭了,就没人Care了。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26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There is no hero in the world, but man need it, if not, they wouldn't understand why they fight for them.

28分钟前
  • 沙耶
  • 推荐

重温前几年老电影。克林特老爷子套拍的硫磺弹战役,视角换到日军方面,就是《硫磺岛家书》,做得很好。又一次欣赏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英勇。前不久我在《最寒冷的冬天》里看到朝鲜战场上的陆战一师。说来奇怪,我看了很多美国的战争电影,二战、越战、索马里战争、伊战,却从未看过他们拍的朝战。很期待。

30分钟前
  • 克长安
  • 推荐

还原历史真实背后的一面,英雄被人需要而铸造。英雄不是生而为之,那些目睹残酷牺牲的战士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东木老头发挥一般,挑了好多小鲜肉来演,保罗沃克打也酱油了。

3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叙事切换的太琐碎了,影响感情铺展。总体立意不错,拍摄一般。还是觉得表达浅白了点,总之人物感情都太显了,旁述繁多,很累赘。做旧的画面颜色处理得很不好。

33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看过很多年了吧,20231127重看,怀疑之前根本没认真看,都是追求战争剧情了,其实哪是什么战争片?是批着重金属外壳的反战片,更是社会伦理片,以及反应美国在二战时期经济萧条的历史片,主要是伦理,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继而触动观众的反思,以及对父辈在战争期间行为选择的反思!

36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好惨烈啊,又有情怀,只是有点支离破碎,连音乐都是伊斯特伍德诶

3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2015年3月29日美国国防部发推:硫磺岛战役中美日两国士兵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 https://x.com/deptofdefense/status/1905832039237988565?s=46

38分钟前
  • 梦中的陀螺
  • 还行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战争的残酷,当他们的容貌被岁月所侵蚀,但我相信他们仍然会梦见兄弟们的血肉横飞,依旧可以听见炮火贯穿耳膜,子弹在耳边划过,硝烟弥漫的上空,受伤的士兵在一声声呼喊着看护兵。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幸存者,折钵山的旗帜不属于受战争之创的士兵,它只属于媒体与资本运作的产物。看完有难以言喻的悲情在心中囤积,佩服导演的功力。

40分钟前
  • 眼眶有点屎。
  • 力荐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The risks they took, the wounds they suffered, they did that for their buddies.

45分钟前
  • FroGSPeed
  • 推荐

好无聊。种族指涉够阴的。

47分钟前
  • 吴志贞
  • 较差

看了很久,都忘了大半了,我觉得我还是支持人文主义精神,这部电影相比硫磺岛的家书,实在是渣了许多啊,向形式主义竖中指!二战题材的电影太多了,拍得出彩的也太多了,这部电影也许太平常了。战争很残酷,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这部电影算是对死者致敬的一部作品吧。认清真相是对的

52分钟前
  • 修得胡言
  • 还行

3.7分。伊斯特伍德用一个战争的图腾,串联起整部电影,让三位“幸存者”经历着看似荣幸,实则愧疚的国民性赞誉。在此期间,他们不断闪回到那一幕幕悲壮场景里,战友的牺牲,敌人的反扑,生与死的转瞬变化,命运的无常驱使,都催逼着他们展示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光谱。荣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宏大谱图里的某个拼图真的很重要吗?伊斯特伍德用那些荒诞、纸迷金醉的筹募大会,试图解答这一问题。影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印第安士兵不顾一切,徒步前行,将真相告知战友的家人。也只有看到这一幕时,我们才能明白荣誉真正的沉重和意义。它不该是宏大理念的砖块,而应该是渺小个体的冠冕。

57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