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红姐的演技,加上宣传物料不遗余力的以此为卖点,所以我当即购票去看了点映,甚至特地带了纸巾准备大哭一场。
结果我全程面无表情直到电影结束。
先说说优点1.电影的立意我很喜欢,可能是年纪大了,我更喜欢一些表现孝顺、理解、关心的情节,同样,电影里角色之间展示有爱互助的情节节奏把控的不错2.各个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挺好,包括女儿的角色,和红姐搭戏没有让我出戏的感觉,红姐的演技更没的说,演的很好,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很棒,情绪传染的很到位。
接下来就是缺点1.很多戏剧冲突在我眼里都充满了刻意,比如传呼机恰好在吵架的时候响了,比如女儿面试恰好妈妈流鼻血,比如说女儿离家出走刚好听到了有人溺水的广播,再比如说恰好妈妈唱歌的时候爸爸肠癌了,这些桥段极大的削弱了情节的真实性,感觉剧情真的很努力想去让观众去哭去感动,每一个重要剧情都通过这些来推动的话就很难让我有代入感,仿佛在看一部努力煽情的春晚小品2.配角工具人化严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的男同学,在剧情需要女儿叛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剧情需要女儿回头是岸的时候他就光速消失...编剧似乎在写一篇命题作文,每一个点都在努力的扣题,每一个角色的作用都分工明确,的确,电影很扣题,但是角色塑造很干瘪,观影过程很无趣。
3.结尾部分节奏很奇怪。
爸爸的肠癌部分我真的看的一头雾水,一个收入不高的家庭出现这个噩耗,我当时想着这家子日子怎么过啊,女儿没钱念大学妈妈没工作。
结果他们努力共渡难关的过程被一笔带过,着重演绎了他们三口在医院啃鸡腿,我作为观众实在是很难共情到他们的境况,我甚至觉得他们比我还开心。
4.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好无聊...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通过节奏剧情甚至镜头语言让观众产生情绪的递进,对后续剧情产生兴趣。
但是很可惜,这部电影全程平铺直叙,甚至是中间离家出走的情节也没有让我产生啥情绪波动。
唯一的情绪波动似乎是妈妈中期真的让我感觉到窒息,不得不说红姐的演技真没的说
影片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女儿间的故事,带着几分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很亲和地展现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以及抚育健全女儿过程中的艰辛。
这是导演自己的人生,送给盲人父母的特别礼物,许是知道这一点,令我对影片充满了包容。
芷欣从小就是父母的眼,她要给父母念点菜单,要收拾家务整理父母的衣物,要陪母亲去做义工,要陪父亲出摊......她很乖巧也很懂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旁观者异样的眼神,直到青春期,在同学面前掩饰了父母是盲人这个事实。
她知道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她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她自己,除去家庭中固定的帮忙之外,她还有随时被父母召唤的可能,毕竟意外没法百分百避开,而她需要在那一刻放弃所有,义无反顾地去奔赴。
当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时,芷欣对于现状其实是排斥的,她渴望像同学那样去恣意青春,又不能拒绝父母的请求。
她的内心善良愿意照顾父母以及像父母这样的弱势群体,但又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年轻的女孩儿被无形中的两股力量拉扯着,滋生出要逃离的欲望,想要出国学画,第一动机是从当下的环境中跳开,其次才是为了爱好与专长。
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芷欣始终顾念着父母,她生活里的重心从来都是父母优先。
只是,当那两股力量日渐均衡,芷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导演用芷欣一次情绪失控将问题精准挑明,她与母亲间的矛盾白热化到离家出走,以此掀起故事的高潮,解决那些汹涌的暗流,让一家三口轻装前行。
这个桥段其实很套路,对于全片来说是既定的高潮时段,但完全没能吸引观众跟着去进入,只让我认真巡视了一番演员们的演技。
惠英红饰演的母亲一角,在这场戏的情感爆发平复了些许情节上的尴尬,给足了芷欣转变的台阶。
不过,真正让人看到老戏骨表演功底的,是母亲在校门口等待女儿那场。
母亲感觉到女儿在向自己走来,满脸扬起了幸福的笑容,可是,女儿按住了书包上的挂饰,不发出声音地像是陌生人从她身边经过,惠英红的表情从喜悦到困惑到迟疑到醒悟到难堪到难过,再到收起所有的情绪默默地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离开。
把一个残疾母亲隐忍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见一颗心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碎了开来。
也是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母亲一直以来所展现的坚强、热心、阳光、善良,都旨在作为一个榜样,引领没法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她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去依孩子成为负担。
还有个细节,芷欣每天出门前,母亲都要叫住她,摸一下她的穿着是否得体。
这是一个盲人母亲对孩子最细腻的保护。
芷欣在时间里顺从了这母女间的仪式,但内心里早已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她只见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掌控,全然不曾往深里去思考母亲这样做的用意。
对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说,这一点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爱让她不会迷路。
拉着父母的手抚摸过自己的画作,用盲文告诉父母自己对他们的真感情;与母亲并肩,去完成父亲的愿望,为盲人群体积极发声争取利益。
我们见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芷欣,坦然接受命运所有的安排。
她的父母双目失明,她,就是父母的眼。
影片较为琐碎,导演想要呈现的方面太多,使得重点欠缺。
内容过于生活化,整体显得平淡,没有足够打动观众、让观众记忆深刻的细节。
但还是得感谢导演的分享,让我见到一对非凡的盲人夫妇,以及他们优秀的女儿。
2023.3.29. 于福州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明的人做父母就是难上加难。
生育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单行道,婚姻起码还有离婚这一个补救的选项,但生孩子这件事,不管有多少次质疑自己该不该生有没有资格生,生了是不是自私,只要孩子出生了,就得迎难而上绝无退路。
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承受的“爱的压力”往往被隐藏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你生命,除了感谢,你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有压力?
尤其是例如残障人士或者单亲或贫困的特殊家庭,父母更加辛苦,孩子承担的压力也就更大。
这种压力的爆发点往往集中在青春期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时“做自己”与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
像电影中这样鼓励孩子不要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理想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声音在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尤其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子,有很多”远嫁不能尽孝“这样的文章占领道德制高点。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因为翻到烟盒去接女儿,女儿却因为怕被同学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而狠心装作不认识她。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都有这种“被抛弃感”,明明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我插手?
小时候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怀里,长大了的孩子把父母留在身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但很多家长都迟迟不愿意退出孩子的世界,强势的父母退出的步伐就更加不情愿。
也许是因为不放心,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
电影借男朋友的口问出:你为什么那么想出国呢?
女主回答:“自由”。
因为是失明人士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依赖会更多,她当然也会觉得“父母管得很烦”。
当孩子长大父母却迟迟不愿意退出时,逃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出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离开父母的管控和依赖。
这种逃离有时会带着内疚,但不逃离又会感到窒息。
好在父亲很好的缓冲了这种矛盾,他很好的缓冲母女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的母女冲突往往会更加尖锐。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抓得越紧,女儿就逃得越远。
就算勉强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断控制又不断反控制的互相折磨。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也有过非常依赖女儿的阶段,比如女儿会放弃重要的面试去陪她看医生,比如会牺牲自己的社交陪母亲去看望病友。
但好在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在丈夫的提醒和女儿的反抗下,她还是做出了改变,真心支持女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中,导演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父母和治愈自己的过程。
她才明白并不是远走高飞抛下一切才能前行,陪伴家人反而会给她更深的支持和力量。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非凡”父母,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歌颂失明人士家庭的辛苦。
失明父母并没有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尽管她有着比普通家庭更加理直气壮的捆绑借口,她仍然尊重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父母而活的人,不是她“口袋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的盲人拐杖”。
尊重孩子的独立,这才是这对父母真正的非凡之处。
父亲善良温和,经常帮忙工友,母亲开朗乐观,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
她的身体虽然有所不便,但精神内核稳定完整,不用自己的辛苦当作牺牲绑架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养孩子这件事,哪有什么“等长大了就好了”,把小婴儿抚养长大,其实只是漫漫育儿路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与长大后的孩子相处,才是对父母修为的真正考验。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失去自我,但要时时警醒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一点点找回自我。
父母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丰富,才能有力量尊重孩子的独立。
为人父母,是一场育儿即育己的修行。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最大的心愿不是想你有多少钱或者有多出名我只是想你可以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也许有着先天的不足,但他们把最好的一切给了我们。
立柜里满满的录音带是成长的见证,更是那份沉甸甸的爱。
即使生活再难,也不苦了孩子 正如片中插曲的一段唱词,“大家要睇透睇透,成败得失莫追究”。
一家人面对苦难,乐观豁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生活。
不仅如此,还回报着社会。
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榜样 香蕉船上,仰望星空,你我眼中的星星,是父母眼中最闪耀的光
阳光 星光
我的非凡父母 (2022)6.92022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朱凤娴 / 惠英红 吴岱融
相当一般的电影!😓😓😓😓😓😓😓😓😓😓😓😓😓😓😓😓😓😓😓😓😓😓😓😓😓😓😓😓😓😓😓😓😓😓😓😓😓😓😓😓😓😓😓😓😓😓😓😓😓😓😓😓😓😓😓😓😓😓😓😓😓😓😓😓😓😓😓😓😓😓😓😓😓😓😓😓😓😓😓😒😒😒😒😒😒😒😒😒😒😒😒😒😒😒😒😒😒😒😒😒😒😒😒😒😒😒😒😒😒😒😒😒😒😒😒😒😒😒😒😒😒😒😒😒😒😒😒😒😒😒😒😒😒😒😒😒😒😒😒😒😒😒😒😒😒😒😒😒
真实改编的一部感人巨作好好看!!!
很动容,好故事,真实反应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刚刚好,很动情!
生活真好 需要的是坚韧的勇气去活着教会我们要有勇气生活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穷无尽的 这次与朋友一起看过的最感人的一部电影 从很早就开始期盼 真的演绎的淋漓尽致 非常到
好久没时间静下来看一部文艺片了,认真地看完这部片,喜欢他的前100分钟,交织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可惜这个矛盾就很突兀的结束了,可能是导演想说的太多,只能草草结束。
后30分钟想说的是关爱盲人,但时间太少,故事太平,以至于不出彩。
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加上盲人父母的因素显得更为突出,看完此片的感想主要有:一,孩子来到这世上也有他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终有一天他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而父母只有支持,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二,大家都常说不生小孩的父母是自私的,但其实生小孩的父母才是“自私”的;三,红姐的演技是本片的灵魂,试想没有红姐,如此平淡的故事还看得下去吗。
btw好耐没看到千语,演学生一点都不违和。
生活中最真理的一部分就隐藏在普通的生活中,日子由特别琐碎、特别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
一个决定的产生是很难的,因为它是由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琐碎的事情组成的,作为身在其中的人没有办法瞬间做出一个决定。
今天是9月2日,北京阳光明媚,这几年电影院的片源不多,那种几分钟就能解压的大片少了,演绎平凡日子的小成本片子多了些,这类温情题材得静下心来看,一点点感受。
香港导演的风格始终是简约明快直接的,《我的非凡父母》情节简单,充满了真诚善良的传统价值观。
一对平凡的盲人夫妇慢慢带大自己的女儿,整个片子没有回避看不见这点,大大方方把看不见的麻烦用坦荡的语气在合适的情境里说得明明白白,不方便是肯定的,日子是能过下去的,盲人不仅要夫妻和睦同心,还能生儿育女,把生活过好,把孩子健健康康扶养大,不卖惨,就是日常生活。
也可以看到香港这个地方对残疾人士周到地照顾:影片中的爸爸长年一个人上下班,走的还是上下坡,有专门提示的车站杆,司机看到盲人手里举着大写车牌号码的硬纸就知道停下来,社会福利机构对残障人士的照顾,残障人士自己有互助团体。。。。。。
一家人遇到的问题和普通家庭很接近,一日三餐,家里窗明几净,出门干干净净和体面,爸爸工作努力养家,妈妈管理整个家,女儿长大成了父母的帮手,正常上学交朋友考虑未来。。。。。。
挺长时间没看这类柔软的电影了,感觉生活里充满了暖意,值得等待,身在其中有滋味。
这个简单的家庭里满满的爱让人想起很多几乎被忘却的幸福,和内心的安静。
散场后心情有点好。
今天是非常意外和惊喜并且有点心酸的一天。
意外的是,我居然刷到了一部这么棒的电影,事实上,港名《与你瞳行》,和英文名Sunshine of My Life,都远比大陆的《我的非凡父母》好得多。
惊喜的是,我居然在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包揽了全场,在广州保利中环影院4号厅,并且来了一次奇妙二刷;
心酸的是,那么有深度、真挚、正能量的电影,居然只得到那么短暂的排期和惨淡的票房。
开头知道这部片子,纯属意外,因为公司之前发的福利电影票快过期了,就随手打开豆瓣电影看看近期档期,有粤语情怀的我看到红姐出现在主角名单,连内容我都没细看,就义不容辞地马上出票了,当时离选座关闭只有不到2小时,却只有我一个下了单。
但大头虾如我,居然记错了影片的排期,原来13:15上影,我看成了13:50,快赶慢赶在13:30感到了影院,才发现,整个影厅只落寞地坐了一个迟到的我!!!
(15:00,我征得院线方默许二刷开头,场内来了7位观众)我深深地愧疚自己的迟到,错过了精彩的开头。
影片的珍贵之处,就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情感浓烈又细致,作为双鱼座的我,一直在位置上泪流满面不已。
从牙牙学语开始,第一声叫“妈妈”,到青春期与母亲的激烈冲突,那颗一直追求自由的心,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彷如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了过去,一切熟悉又亲切。
至今,我的左手手臂内侧也留着一个不太明显的长伤疤。
那年,我只三岁,同样是顽皮的我不小心打翻了热水瓶,开水瞬间扑在我的身上,炮烙般炙烫,让妈妈痛彻心扉。
每每望及那道长长的疤,惨叫声就自动地在我脑海萦绕,哭得撕心裂肺地承诺:“妈妈,我发誓我会乖了,我保证我以后都不会顽皮了!
”即使三十多年后和母亲提及此童年往事,母亲仍泪水盈盈,后悔不已。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1幸而,当年烧伤科医生断然我这辈子只能穿长袖,会长满手臂肉芽的可怕预言并没有成真。
妈妈,用自己独特的土办法成就了一个奇迹,在第三次带我去换药医生连皮带肉地把旧伤口粗暴撕破血肉模糊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正确而冒险的决定,不再上医院,曾经是赤脚医生的她决定自己上阵给女儿换药。
最终,伤口愈合得很好很平滑,皮肤肌理竟然没有出现常见深度烧伤患者疙疙瘩瘩的肉芽,只是留下一道浅浅又长长的印记。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中那个小宝被滚烫热粥泼洒下来的瞬间,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尤其是母亲的忏悔,也写在了她自己的日记。
那无日无夜的陪伴和强烈自责,也正是妈妈的真实写照。
后面发烧时候无微不至的照料,乃至小女孩的各种天马行空天真烂漫聪明活泼,大抵是每个童年心灵被充分滋养过的孩童都会留下的美好回忆。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2:那些在妈妈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珍宝的童年回忆我们家小时候也并不富裕,但妈妈的自信、坚强、乐观、善良,活出了那个时代的精彩,赢得了大家敬佩和尊重。
认识妈妈的人,都会惊讶于她的胆量和胸襟,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她,却活得比一般的大学学者还通透、睿智、大度。
中学时代的我,比影片中的芷欣更加离经叛道,也常常跟妈妈吵架,甚至摔门而出。
但每次争执过去,无论对错,妈妈都会给我留好饭菜和纸条,等我回去,纸条上永远都会写着一句话:“妈妈的大门永远为你打开,只要你愿意回来。
”那一只只憨憨的不锈钢碟子下面,都蕴藏了的一碗无穷爱意。
当影片重现这个镜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泪流不已。
片中,当芷欣遇到困惑,想一走了之逃避的时候,Miss Chen:“走,不能解决问题。
”芷欣:“有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影片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有些事情,真的大概就是自己想多了,自己对别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必不可少,相反,自己跟自己和解,听从内心,用实际行动爱你所爱更为重要。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3: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把我带来这个世界?
这大概是最好的答案。
此外,影片的BGM也相当匠心,对小情绪的拿捏相当到位,尤其是临结尾神来之笔《杯酒当歌》,吴岱融和惠英红演绎得相当淋漓尽致,纵使一辈子艰难困苦,却相互守望,那种精神富有,胜过了世上太多所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世上常说,曲终人散,观影之后,我偏说不。
人世皆苦,温情却历久弥新。
致敬朱凤娴,更致敬母亲,也致敬自己,以上。
ps:《香蕉船》也是我童年特别喜欢的一首儿歌,现在我传承了我的孩子,教会了他们唱这首歌。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4:香蕉变成香蕉船,船上面有一排欢笑面^_^
没看之前会认为这是催泪片 看过之后这部片让我觉得有点烦躁。
有点感同身受在成长过程中作为孩子,所以必须帮父母做事或者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他们。
影片过程会忘记这个妈妈是个盲人,会觉得这种妈妈很厌烦。
但事后回想到他们与平常人的不同,又会收回自己那些自私的想法。
过分高分了,(昨天豆瓣9.2分……真的不该赶早看,早知道多等几天等影评了5555)不是个可以让我去影院看的片。
很普通的叙事片,结尾也能猜到,故事发展的会让我想快进影片。
但不得不说,惠英红和吴岱融两位老师的演技是很好的。
怕什么 我们又看不见TA们
故事围绕了亲情爱情还有人际关系,很共情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的顺心与和解,扒开人生过往,多的是误会与逃避。电影切入点很小—盲人父母与女儿—小到如生活细琐,隔壁临房,但看的是银幕上的戏,想的是现实里的家。外漂许久的人,在插入演职表时,是多想回家看看,有得吵总好过没得吵。电影的最后没有结束,略微开放,但镜头的细细声光里,流满溢出的是导演对父母的表达,是抓得住的一缕希望。
粤语原版,感动推荐。一天之内连看两场母爱有关的亲情片,杨荔钠的《妈妈!》搭配港味的《我的非凡父母》,都是惹人泪奔的真情好片。虽然他们平凡贫穷又看不见,但是他们还有爱,这是很有爱的一家人。本片导演朱凤娴就是根据自己盲人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这部自传体的电影,所以一点一滴的真情都实实在在,大银幕上分明能够感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羁绊,盲人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女儿对盲人父母的深情,从开始的不理解叛逆到后来的终于理解父母……尽管有新人导演的生涩感,但拍的还是很棒,细腻动人关键是很真诚,耿直的爸爸操心的妈妈,红姨的神演技让人动容,而且芷欣的艺术老师人真的好好哦,她总是在芷欣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指点迷津——父母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做你喜欢的事,追求你的梦,这份爱一直都在身边。
红姐贡献超牛表演!
港片是不是真的越拍越差了?能烂成这样是我没想到的
这个盲人母亲之所以这么惹人厌惠英红有很大的功劳,这样吱哇乱叫的演技居然拿出来吹吗?不知道感动的点在哪里,这样的人干嘛要生孩子,拖累了女孩子一辈子。吴千语挺漂亮
3星半
5.5
剧情很“糟糕”,盲人妈妈很不容易,但是对女儿的爱太窒息,惠英红演的真好,一下子就能把观众带入情境,盲人真的太难了。
1.5倍速看完,我觉得没有很差,也没有很惊艳,虽然努力拍出张力的感觉但还是受生活题材限制只能平平淡淡。担心是女儿遇害,跟警察说她手臂有疤或者说身高等等其他的特征让警察比对一下就行了,还用摸尸。
惠英红真的女神,从年轻时的功夫女星到如今年过花甲,非常励志的香港女星,本片走的很温情的路线,没有大起大落,可以类比刘德华的桃姐,还是很感人心脾的。
惠英红又在飚演技了……话说老看到她演这种人物,比如李克勤的《一个都不能少》mv
比起这么好的故事,这么好的演员,导演都能搞砸这个奇迹,我更关心的是,如此正能量的东西,在国内线上播还要删掉几分钟是为什么?
看完以后想到了另一部香港电影《桃姐》,一样日常的市井生活和日常琐事,平淡却触动人心。惠英红的演技无懈可击,对盲人的拿捏很细致,尤其是女儿假装没有看到她的一幕从期待到失望的神情。对于亲情的刻画也很真实,女儿的叛逆来的顺理成章,而控制欲过强让人窒息的母亲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困境,放在这一故事背景下又让人更难去以对错简单评判……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观众看到了视障人群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普通三口之家一样的天伦之乐。虽然还有许多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总体来说算是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片子里不错的了,支持新人导演和文艺片。
模版套路化太严重
难看 不感动
惠英红稳定输出,戏剧冲突太满且稍显刻意,但是不耽误落泪,最后一场戏一下子很想老爸老妈。
其实父母相爱,家人有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5星。 1、让我想到《李焕英》和前两年那部妈妈辅助残疾孩子夺取跑步冠军的香港电影。 2、拍出了残疾家庭的相濡以沫与相互扶持的真情,也拍出了家长与叛逆少女的家庭冲突。(这能打动我) 3、老戏骨的演技非常棒。 4、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与保障体现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