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电影语言冲昏头脑的我觉得技术没有多了不起,但电影是门艺术,我能听到这部电影的诉说,并且为之动容,那么就够了第一次觉得i love you不是一句肉麻的话,无法表达的话,当男朋友对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妈妈和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有些奇怪,妈妈和儿子前面的吵架很好笑,包括后面妈妈吵着吵着自己也笑了,我就是经常吵着吵着就笑场了,不同的是这些吵架我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我知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当然是在我没有回家的时候这好像不是我杀了我妈妈,是每个人的妈妈
一个人在凌晨吹着空调看了Xavier Dolan的《j'ai tue ma mere》,89年出生的少年16岁时写下的剧本,喜欢电影里慢摇的镜头和非常非常王家卫的配乐,看完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魁北克的法语真TM难听,以及,如果一个人成了诗人,那他一定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
好吧,我承认,我无法理智地观影。
我总是在Hubert忧郁的眼睛中瞥见自己的少年时光。
“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在他对着摄像机说到这句话时我感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的青春如此相似。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父母没有离婚,他们为我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取暖的刺猬,既彼此需要,又无法彼此和解。
每个男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都是极其痛苦的。
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生活便一路火花带闪电地惊心动魄。
我想起了我和母亲的争吵,无数次的争吵,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从未为自己的言行向母亲道歉。
而母亲总有办法让我闭嘴,她会在众人面前毫不顾忌地给我一个耳光,就像她把我生下并抚养长大一样天经地义。
我是一个迟钝的人,几乎从不掉泪,唯一能让我哭的,只有我的母亲,那不是感动之泪,而是恨的泪水。
我几乎可以将母亲的恶行倒背如流,不管母亲在外界的形象多么优雅多么精致,她在我眼里都是一个自私,虚荣,狭隘,脾气暴躁,肤浅毫无内涵的女人,她在我的少年时代做出的种种事情,让我一度认为,我和她将是一生的敌人。
她偷看我的日记,跟踪我,给我喜欢的女生家里打电话,摔坏我父亲给我买的随身听,控制我的自由,用别人孩子的所谓优秀嘲讽挖苦我,屡次未经允许收拾我的屋子随意扔掉她认为不重要其实对我很重要的东西,不准我自己布置房间,把我的书全部堆放在书柜里但我读书时她会因为我弄乱了书柜而生气暴跳如雷。
我曾以为我对母亲的爱,是道义之爱,不是精神之爱,也就是说,因为她未经我允许而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并自作多情地抚养我长大,所以在道义上,我应该用我的爱作为她辛苦的回报。
母亲的恶行罄竹难书,但我的少年时代终究还是匆匆过去,我离开了出生的小城市,去北京上大学,后来我终于要决定离开我出生的国家,去到另一个国家,而更可悲的是,我发现我爱着那个女人,我的母亲,那个我一直认为我对她的爱仅仅是出于道义而不是出于情感的女人。
当我一个人在北京发高烧时我想到了她,想到那个整晚不睡只为了起床给我喂药喂水换额头上冷敷的毛巾的女人,那个在我高考前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我做早饭的女人,我的母亲。
我突然理解了她,男人无法理解女人对自己孩子的爱,就像任何男人也无法替代孩子在女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因为孩子来自于女人的身体内部,一个任何其他男人都没有居住过的地方。
所以女人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个永远永远不会长大的部分,甚而她对自己身体这部分的爱,超越了爱自己本身。
于是我在大学三年级第一次给我的父母发短信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第一次因为自己和母亲的争吵而向她道歉,第一次拥抱了哭着的母亲,第一次静下心聆听了她讲述我小时候的事,她的母亲,以及小时候她是如何整晚整晚不睡觉照顾生病的我,我从未想到那些在我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竟会带给我那么多感动。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使我恨不得杀了她,使我甚至希望自己是个孤儿,使我怀疑婚姻乃至决定一生都不要结婚,使我疯狂使我哀伤,使我写下那么多文字都是为了表述我对于爱和生活的幻想与恐惧,使我迟钝和麻木,使我想要逃离想要去远方永远不回来。
然而,我还是爱着她,我的母亲,就像她爱着我一样。
十六岁少年写下的剧本,正和我年龄相仿(刚十七岁不久),而本片中的主人公也正是我的年龄。
尽管颇有感触,但依旧对于本片保持了一个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观影体验,片中的母子关系,我已然经历过,而如今再看,更多的是感到怀念。
想先稍微理性的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多兰的文本其实是存在着许多刻意为之的戏剧张力,这种戏剧张力减弱了我本应有的代入感。
但美轮美奂的镜头和导演真挚的情感令我动容。
期待《妈咪》。
(2022.2.11看完《妈咪》后一并升为五星,喜欢克制的多兰,但也同时喜欢这样情绪浓稠、灵气袭人的多兰)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恨自己的母亲很罪恶。
但他们一定也恨过自己的母亲,有可能一秒,也有可能一年,搞不好更久,搞不好他们都忘了。
确实,在我正值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也一度恨我的母亲,恨她的管教、她的自私、她的习惯……她的一切。
而当时的我也是一个想要自由,想要安静,想要离开母亲的一个孩子。
父亲忙于工作,并不特别上心于管教我,而那个时候与母亲的争吵是时常的。
最频繁的争吵是从初二到高二这三年,这三年来我一度想要逃离母亲的管控,不喜欢她管控我打游戏,不喜欢她管控我什么时候起床,不喜欢干什么都要和她报备,更不喜欢被拿去和其他的孩子比较,她也会监控我的去向,翻阅我的日记,还会偷看我的手机……我的母亲骂人很厉害,也很难听,之前和她吵架的时候,动不动就说出“不懂人事”、“做个人”、“孽种”之类的词语。
而记忆犹新地是她在每次吵架有时我们都急了,我也会用一些类似于片中主人公的那些话语,在这之后,母亲或许会给我一巴掌。
尽管在争吵结束后,母亲会来关心我她打我的疼不疼,但我一直觉着母亲只是在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一度恨她,但也一度爱她。
那三年,我一度也有这种“杀”了我妈妈的冲动。
但时过境迁,我不敢说我长大了,也不敢说我懂事了,但就在某一天,当我回溯过去的时候,我在那一瞬间开始慢慢放下了对母亲之前的恨,而转变成另一种恨,另一种难以言表的恨。
不记得之前在哪里看见过的一句话:“当你哪一天可以试着去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时,你就正在慢慢变得成熟,变得懂事。
”是在自己十六岁末尾的时候,也就是片中主人公和母亲在结尾握手的那时刻,我记不清究竟是什么时候了,涌上心头的是之前母亲为我做的一切。
自己还在小学的时候,父亲生意赔了,破产,而父亲也出了些状况(不方便透露)。
那时全家只剩下母亲和我还有弟弟,弟弟当时才五岁左右,母亲一个从来没有工作过的家庭主妇为了养活我们,出去工作。
因为她的学历不高,只能从最底层的工厂做起。
那个时候我们家连上网的费用都交不起,而我也一度无聊,也并未感受到母亲的不容易,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说逃出伤痛的氛围,开始写些东西。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那个时候的我不太懂事,因为没有网络,自己的手机玩不了游戏,但别的孩子都在玩,于是母亲就把自己的手机给我留在家里玩游戏,而她一个人工作到凌晨才回家。
她回来时会亲吻一下我和弟弟的额头,因为我玩游戏玩到很晚,但害怕被母亲骂,就会装睡。
我记不清已经多少次在夜晚听到母亲在外面哭泣,也记不清多少次问母亲“妈,我爸呢”的时候,母亲表面上装出开心的样子回答着我和弟弟的问题,而那个时候我也知道事实,便不再过问。
那个时候,我哪有想那么多。
在自己即将迈入初中的时候,父亲回来了。
母亲也找了份好工作,父亲也慢慢地继续着自己之前的生意,虽然干不出之前的红红火火,但生活也算是不错,那个时候的我也正好步入了青春期。
好在初中的三年虽然与母亲争吵过多,但还是上了一个市内的公办高中。
片中的于贝尔听到要去寄宿学校的时候已经即将步入成年了,而我去寄宿学校的时候是14岁。
国家的教育方式不同,环境不同,造成了我观看本片时并没有过于感性的代入其中,而是多兰真挚的情感使我动容。
高中的寄宿生活是我第一次离家,充满着期待,也并未频繁想念父母。
回家后还是会因为母亲不允许打游戏,过多干涉私人生活而感到对母亲的厌恶。
之前的她会侵犯我的隐私,会做很多的时候监视我,这是一种让我极不舒服的表现,我很厌恶。
以及她时常唠叨,大事小事都不停地啰哩巴嗦,骂我爸骂我和我弟,每当她只要和家中任何一个人发生了争吵,都会是她强势地占据上风,从而导致全屋子的人都心情不好。
伴随着我的叛逆,我的自大,与母亲的强势一直作斗争,有着源源不断的争吵,每周末最讨厌的就是回家生活。
但随着慢慢地成长,自己经历的事和看过的东西,也就是阅历在不断地提升,我似乎开始慢慢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那天晚上,父母吵架,父亲将我叫到房间里去,他喝醉了酒。
那天晚上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这个家一大部分资金都是靠母亲在撑着,尽管父亲很努力的工作,但不尽人意,他回不到之前了。
但父亲想,他怀才不遇,我很理解他,而母亲的压力,也使得我很理解。
我很少哭,但那天晚上我哭了。
不是因为我第一次认识到父母亲的不容易,也不是第一次开始理解父母亲,而是那天晚上我将之前的一切都发泄了出来。
我不再去恨我的母亲,而是开始恨我自己。
因为当我开始去理解我的母亲时,我没有办法再去恨她,在她做了那么多之后,她从未言表,这些都是我观察出来的。
我很敏感,对这也是。
而现在的我与母亲不再是那种大吵的发泄,而是沉默。
很多话我不愿意再与母亲交流,我们还是会有发生争吵,但更多的是她无意义的关心与焦虑。
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管是从金钱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我变得愈发的孤独。
正因为我开始理解了她,也就开始慢慢地变得所谓的“懂事”了起来。
我不敢过多的要她给我的零花钱,不敢过多指责她,在她对我发脾气的时候也少了许多无谓的争吵而是斩钉截铁地结束。
而因为我也开始变得懂事,她也没有之前对我施加的那些东西,我们看似比之前放松了很多,她也比之前更加顺从我的想法,听从我的意见,给了我足够的自由与天地,但这是另外一种潜在的约束,不是她带给我的,而是我带给我自己的,这种无形的牢笼般的束缚更加痛苦。
如果我让她失望了,偌大的负罪感就会随之而来。
我不喜欢她开始看我脸色说话而时常小心翼翼,不喜欢她省吃俭用供我生活而不肯给自己买一些奢侈品,不喜欢她经常焦虑我的心情是否好坏而影响她的工作……我不喜欢。
这不是她想要的,也不是我想要的,但,这无法避免。
我不希望长大,不希望变得懂事。
我并不是选择坚强,而是坚强找上了我。
无时无刻的责任与压力是母亲,也是我给我自己的,就像片中的那句话“人最大的敌人是内心的敌人”,一点也没错。
我并没有变得和同龄人多么不一样,我也依旧有着家庭矛盾,豆瓣上时常可以看见豆友们对家庭的不满与宣泄,而我也是,只是我们方式不同,但归根结底,我们恨的都不是母亲,而是自己。
我们迷茫、矛盾、看不见希望,于是将这些转嫁给了自己最亲的人——母亲。
但更加令人心寒的是,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却找不到答案。
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安东尼对于贝尔说道:“你从来都是自私的,你根本不关心别人为你做了什么。
”是啊,尽管安东尼与母亲的关心在于贝尔看来无比融洽,就和我和母亲现在的关系一般,但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斗争究竟有些什么。
看着安东尼成熟般地对于贝尔说道那些话,看着安东尼乖巧的于于贝尔母亲见面,我感到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释怀,一个抽象的、模糊的答案。
或许,直到现在,我也想“杀”了我妈妈。
但,我却彻底丢失了以前的那份勇气……母亲,我多么恨你我不会允许别人伤害你但白昼的光不会照进我们彼此的心里你是我的心魔也是我的新娘我爱你但我不会告诉你至少现在不会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
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
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
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
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
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
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
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
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
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
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
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难以想象多兰20岁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主角所说每个人都恨过自己的母亲,不敢承认自己恨过的很虚伪……一下击中了我。
我母亲也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没教过我做饭洗衣,也不喜欢带我出去玩。
爱小题大做,永远认为我没出息。
影片里面母亲和儿子的战争,小到开车听的广播,大到出柜、转学。
在恨与爱之间来来回回。
剧中说的恨自己的母亲,却又没办法不爱她、如果有人欺负母亲,恨不得一刀宰了他、爱她,可是随便都能找出更爱的一百个人……这些句子简单,但是真的是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最痛的爱,因为爱到极致,便成了痛。
另外让我感到分外惊喜的是,我看到了王家卫的影子。
复古慢谈的背景音乐,扭动身子母亲,不禁联想到《花样年华》。
还有歇斯底里,故意放慢的镜头,背景音乐掩盖摔盘子、争执声的处理,都好像王导哎!
难道多兰也是王导的粉吗!压抑的男孩,压抑的母亲。
一切都好压抑……竟然也笑着流出了眼泪,心里却像压着块石头。
很好的电影!还有,多兰也是同志哦!
最近我喜欢的导演作家画家都是gay,也真是巧了😂
还以为是惊悚片。
是大惊喜!
景框不错,期盼另一个的回应。
男主什么都憋在心里!好难受
我喜欢这样的Hubert他又敏感又脆弱他情绪化 又没什么耐心他有梦想 又常常发脾气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他也想当一个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做饭洗衣服但矛盾却是一直都在到最后他还是忍不住竖起中指 嘴里说出脏话他和别人不一样 但他深知 这种‘特别’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每次他和妈妈吵架 到最后都会和好如初因为他也清楚 只有这个怀抱 会永远都在无论任何你需要的时候 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爱是永远都在的正因如此 就算相互之间有多少矛盾他还是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我爱你妈妈剧本是男主角十六岁时写的这难道不是天才之作吗要刻画出最贴近作者原型的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要揣摩好他妈妈的心理活动和无奈晦涩的心情然后站在另一个高度说出故事全片 尽管是在诠释孩子和母亲之间的问题 但并非让人感觉冰冷 相反却感到很温暖里面很多桥段都让我印象深刻Hubert淘碟和妈妈大吵一架 独自坐在公交车上老师从美国寄来的信 信上的内容Hubert和男友Anthony那段快镜头 粉刷墙壁Hubert把Anthony送他的泥塑妈妈的眼泪弄掉以及Hubert转身 母亲留在原地 说的那句 那我明天也会死等等无论是配乐 灯光 色彩 剪辑 镜头掌控配合都很好角色演绎的很到位 平和自然就算是有些其他导演的影子 但无疑是一部佳片作为一个八九年 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儿我想说 Xavier Dolan 见过你的美 我TM还能爱谁啊我!!!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20岁出柜小帅哥自编自演自导,不禁让人看之前就心生钦佩。
从一个普通观影者角度觉得他拍摄手法略显幼稚,但确实潜力无穷。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背景音乐,大块音乐烘托渲染,直感非常好,虽然有几处个人认为禁不起琢磨。
比如他妈妈从便利店买完东西回来后发现他已不见,而他去找安东尼未果的场景,背景曲子本身很好听,但是在这样摇晃有节奏的曲子下,他还分别较为完整地放下两段故事情节。
音乐和剧情两者的节奏并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还不如将这两个镜头再切小打散并穿插。
再大胆揣测一下,如此大面积的背景音乐其实有点在暗示他对自己导演技术和剪片审美还欠缺足够的自信。
另外不得不提里面的性爱场景,似曾相识,回去翻才想起来是《发条橙》。
用快进剪切的画面来冲淡性爱的赤裸挑衅,处理之后给观影者带来的心理扭曲胜过生理冲击,有点库布里克。
很好看呐。
多兰真的好好看。
法语骂人也很好听啊。
镜头语言很有特点,很多慢动作镜头和定格镜头,慢镜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定格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但说实话,好像没什么用处。
配乐有特点,Hubert爆发的镜头与配乐配合出色。
Hubert和Channel闹矛盾然后跑去公交上的一小段落处理的非常出色,连续的镜头抖动和失焦把Hubert内心的矛盾和迷惘表达的特别准确。
影片叙事相对流畅,不时穿插有Hubert的内心独白,这条线索埋得巧妙,不但是Hubert的内心独白,还直接推动了剧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还有几个Hubert的想象的镜头,很难说这样的镜头是好是坏,虽然确实对人物塑造有帮助,但插进叙事中难免有些违和,尤其是Hubert对Channel日光浴场景的想象的那个镜头,显得很奇怪。
关于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主要是对特殊家庭母子关系的讨论,影片主要刻画了一个困顿与迷惘的叛逆少年与一个脆弱而平庸的单亲母亲的形象。
母子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矛盾必然会出现,这也导致了二人之间的冲突与爆发。
两个人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心灵没有交流,这份爱难以维持,Hubert这样说:“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
”结尾算是开放式的,个人觉得偏消极一点。
多兰为结尾做了许多铺垫,女老师的信、快结束时候蓝盆友的说教等等。
和《妈咪》相比,我更喜欢《我杀了我妈妈》,稍显青涩,但是很有特点,相比较之下《妈咪》虽然看起来精致一些,但是仿佛用力过猛了。
最后,影片很多台词都非常好。
摘一句记录下今日观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
你恨你媽媽嗎?
我當然也恨。
誰人生裡沒有個和媽媽吵得天翻地覆的回憶,都是在這樣殘缺不全的感情裏面痛哭流涕愛著那一個把你生養的女人。
我有過不下百次“為什麼我的媽媽是她”,“為什麼我不是一個孤兒”的想法。
Xavier Dolan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把這樣的想法用影像的形式表達了出來。
他是我見過最帥的天才。
『他鏡頭下的男性比女性要立體十倍。
』影片自始自終都不是為了表現真正的殺人,在Hubert的念想中他無數次用意念殺了這個他摯愛的女人。
他鏡頭下的母親很不美麗,除了母親,你也難以喜歡上他鏡頭下的每一個女性角色,大概在Xavier Dolan的眼裏,女人遠沒有男人豐富和立體。
但他利害之處就在於這裡,當天平了偏向一邊,就會看見他電影中的男性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
而他拍的東西又都是帶有微微病態的,無論是母親的歇斯底里還是兒子的歇斯底里,甚至連影片中甚少鏡頭的父親都是歇斯底里的。
哪怕是他幾次奔潰以後所逃向的老師,她雖然給了他精神的暫緩和延續,但她本身也是帶著和父親的裂痕來過著人生的。
這些病態我想並不是Dolan有意呈現出來的,因為那些憤怒和偏執,不滿和厭惡,都是出自于初次接觸詭譎人生的自然反應。
『是的 我恨過我媽媽』我相信Hubert是80%的Xavier Dolan,他是藝術家,也是天生的詩人。
故事裡的色調,構圖,絲毫不隨意而全都到位,一個年紀輕輕的少年拍出這樣細緻的電影,所以一上映就驚豔了法國。
電影的銜接稍帶瑕疵,但我們當然可以原諒年輕而帥氣的天才。
太多人都看出了王家衛的影子,因為有些細節的處理太相似了,但Dolan也拍出自己的美感和風格。
Dolan自導自演也是再合適不過,微微上翹的眉頭和挺拔的鼻梁,立體的面孔和捲曲的髮型,他長的精緻又完美。
太難有人可以拒絕他這樣的相貌,討喜得令人挪不開眼睛。
偏偏他的心靈還帶著女性那種細膩和脆弱。
他拍這電影的時候二十歲,電影也是完完全全的二十歲視角,並不有多深刻和震撼,但就是真實到可以讓人看見自己:還學不會恨就拼命說恨,鎧甲還沒有長全又想要保護自己,於是刻意用惡毒的言語中傷父母,明知道他們會因此心碎但也分不清輕重,發洩的出口其實幼稚的有些可笑,無非對著樹洞胡言亂語或者清晰寫成日記,簡直人畜無害但硬要擺出一副“我已經長大了,誰不承認都要殺光哪怕是我最愛的人”的面孔。
這些,偏執到在多年以後回頭看看都會覺得可笑的行為,偏偏就是看著電影的每一個人。
所以我非常喜歡影片裡Hubert對著鏡頭錄下來的獨白:“我知道在別人看來 我恨媽媽是一種罪惡 但他們只是偽善 他們也會恨自己的媽媽 也許只恨一秒鐘 也許是一年 不管他們記不記得 這我不管 但是 他們一定也恨”如果有人要指責Hubert的人格有缺陷,當看見他把這些話念念叨叨出來,一定會被硬生生堵回去。
因為你無法承認自己從來沒有恨過自己的媽媽,而且我相信那種恨是不可能被忘記的。
對於最愛的人,起了敵意,起了恨意,那種敏感會錐心刺骨。
好似你從來認為自己對於母親的愛是一塵不染,但當你快要長成大人,內心每天都會升起波濤洶湧的變化,她卻橫手過來斥責你誤會你不在乎你的微小變化,只因她早已忘記自己青春時期的敏感,所以你就會希望這個不能懂你青春變化的人,趕快在那一瞬間消失就好。
這不是人性的陰暗面更不是誰的錯誤。
而是故事本該就有的樣子。
『含蓄而不造作的愛』Xavier Dolan對於感情的表達總恰到好處,連對於母愛這樣千人頌萬人唱的偉大感情,他雖然也是輕描淡寫,帶著二十歲那種刻意的不屑卻又愛面子的珍惜。
但只兩句話,表達的母愛,都勝過太多影片。
“如果我今天死了 你會怎麼辦”“那我明天也會去死”在Hubert轉身離開的時候,媽媽看著那個叛逆而張狂的背影,輕輕吐出了這句話。
絲毫不加渲染,前一分鐘還是傷透心的痛楚,後一秒就是深無底的無奈和包容。
再一畫面就是Hubert在紅色瓦牆前將老師說的那一頁書唸出來,他由內而外都透出一股不可一世卻又極具魅力的氣質,那就是任性裡藏著的憂鬱,那憂鬱已經從靈魂裏面跳出來,跳到軀殼之外,跳到電影螢幕裡,最後跳到看電影的人眼裏。
他日記裡描寫母親為“險惡的女人”,說她那喋喋不休的嘮叨,成為時常縈繞在他耳邊的可怕聲音,“於是我逃到了一片綠油油的恐怖草地上”。
但他念完書後的沈默,恰恰也是對於那些話的認同。
母親無論再令他感到恐懼和無助,但他也承認:“媽媽 我在這個虛偽的世界裡這個險惡世界到處都是駭人巨浪 傾覆我脆弱的小舟我只有在你哪裡尋求母性的溫暖和快樂”Dolan演繹的同性戀,只能說本色出演讓人覺得真實到可愛,很多人依然無法理解這種群體。
而同性戀在電影中也不是首要表達要素,所以Dolan只是給了簡單的畫面,沒有激烈的衝突,淡然處理到只有曖昧和只能意會的浪漫。
讓人真想擁抱同性之戀的他。
所以我說,《J'ai tué ma mère》歸根結底是關於溫馨和愛,大概源於Xavier Dolan本身的善。
他不想要恨,因為他心裏有很多的愛,哪怕他對於母親的做法簡直看起來恨之入骨,但總在戰火停熄以後,他還是帶著稚嫩的臉走到媽媽激動的面前說媽媽我愛你,雖然我有時不聽你的話...Dalan表達的不是恨,是不夠理解和不夠寬容。
孩子的肉身是在母親孱弱的身軀裡掉下來的,她們沒有問過我們是不是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她們本身掌握著控制我們的欲望,而在我們青春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卻自己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欲望,所以欲望不同,力量不想當,矛盾和裂痕就噴湧而出。
在少年時代中,我们有大概五分之二的痛苦來源於自身,另外五分之三都來源於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代溝。
其实一个89年的孩子能拍出这么有内涵有张力的片子这是我没想到的。据说是16岁就写好的剧本,半自传。画面美!演技很棒,长得又美,发型很帅,衣着有范儿。编导演于一身。。哎没挑儿了简直。。大哥你什么变的啊!
自恋的演员,自负的导演,难听的原声,只有他妈妈给校长打电话那段还能看
这片这么高分是因为太多人想杀自己的老妈吗???
我不能再爱男主角。
so
长镜头/亲情,难以想象这厮与我同岁
Anne Dorval 和Suzanne Clément 这两位是好演员。
画面很带感的。。。男主也很帅。就是剧情,无休止的争吵加上重复啰嗦有点受不了。。。
「如果今天我死了 你會怎麼辦?」「那我明天也會死。」覺得應該昰一部很有張力的片子 可惜天生對法語沒有感覺 說再普通不過的話 也覺得像在吵架。自編自導自演也就算了!! 89年生的也就算了!! 最他媽牛逼的昰人家16歲就把劇本寫好了!! 這不就是我的榜樣嗎!! 有一天 我也要像他這樣。
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電影是值得一看的,看完以後心好難受,這種不斷吵架卻無法擺脫和癒合的關係對我來說是種災難。
丫真自恋
有点像学生作业
有点矫情
两个孩子一直吵架,最后他们和好了。
镜头感很强烈,但太流于意识
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没说什么,永远抓不到重点
生猛的九零后
【A系】歇斯底里让人心烦。MV拍法明明是王家卫风格。故事烂,没情感,全淹没在暴怒的情绪里。戛纳亲儿子此后不断重复自己,难看到世界尽头。感觉多兰现实里是自恋又作又矫情又爱撕逼的那种gay。
就是很吵有木有。。。
很多桥段用到《花样年华》里的弦乐加慢镜,因此风格很王家卫。鉴于是20岁的青年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除节奏有点缓慢外,整体上算上乘作品。结尾处母亲的爆发可以拿个小演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