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柏林电影节颁奖礼后的红毯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象征着最高荣誉的金熊奖杯孤单地立于红毯上,而理应捧起它的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正在国内受到政府当局监管,无法出国。
导演拍出了这样一部有趣的、反叛的、充满自反意识的杰作,却无法见证自己的荣誉,实在太过遗憾。
帕纳西最早跟随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工作,这部影片的设定和叙事结构也是借鉴了阿巴斯的电影《十段生命的律动》。
与其他伊朗导演一样,为了躲避严苛的审查制度,他早期的作品以孩童为主体,但逐渐转向更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如女性在伊斯兰社会下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些充满社会指向性的影像引起了当局的不满,帕纳西的影片被指控带有政治宣传目的,意图反抗伊斯兰政府。
导演本人被禁止拍摄电影20年。
本片是他在被禁后拍摄的第三部电影,这部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贴近现实的美学运用,但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出租车》多了一份经历过风雨后的自嘲和轻松的苦涩却不失力量。
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所有的画面都是由车内的DV拍摄,影片故事非常简单,由导演本人扮演的出租车司机在德黑兰市内游荡并和上来的各式乘客对话。
出租车在片中是一种观察社会的媒介,开场的透过前挡风玻璃的长镜头寓意着导演将透过窗户进入到生活之中,帕纳西坐在司机的位置上,也表明自己将会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进入这部影片,不过,随着剧情推进,帕纳西在屏幕上显得更为强势并通过对话开始渐渐地传递他的观点。
作为观众,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两种现实,一种是关于伊朗社会的现实,我们和导演处在相同的视点,还有第二层现实就是当导演开始占据主导并和他的侄女哈娜直接地讨论审查制度时,我们看到的是帕纳西自己的现实处境。
哈娜在上车后一直在讲关于学校里的一个作业,她要拍一个小短片,不过老师给了她诸多限制,许多画面是不宜出现的,她必须得拍一部可被发行的影片,通过侄女之口导演影射了自己被限制住的处境。
如前文所说,《出租车》是一部具有反抗性的影片并充满质疑精神。
在电影中段,哈娜用摄像机纪录到一个新郎掉落了钱包,而在边上的小男孩把钱包占为己有,哈娜要求男孩把钱包还回去,不然她的电影就不能发行了,哈娜恳求男孩改变他的现实行为来配合她在片子里宣扬好的品德。
在这里导演利用这一荒诞的情境讽刺了审查制度的荒谬不合理。
让我们退一步,先来思考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
电影虽然不是完全的真实,但是电影具有很强的模拟重塑现实的能力。
所谓现实主义就是通过精心安排后呈现出来的拟现实的场景,它还是脱胎于对于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而在审查的干扰下,电影失去了这种模仿现实的能力,在政治体制的管控下,创作者只能呈现所谓可被接受的,符合政府当局意识形态的现实,而这是与电影本身刻画现实的潜力所相悖的。
帕纳西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引导观众质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如果哈娜成功改变了男孩的行为,呈现在屏幕上的就会是被更改过的,符合要求的现实。
在后面导演与侄女的对话中,他又多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哈娜抱怨说老师告诉她你们要呈现真实,但如果现实是不好的,就不要拍,那到底要拍什么呀?
帕纳西质问了政府的审查制度,也邀请观众质疑所看到影像的可信度并积极地从被改头换面的影像中寻求真实,如果电影只能展现被更改的现实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电影末段,导演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朵玫瑰并表示这是献给所有爱电影之人的。
然后,镜头又透过前挡风玻璃对准了窗外的街道,这和开头的镜头呼应,只是在前景中增添了一朵玫瑰。
影片最后,导演和侄女下车,几个应该是政府派来的男子撬开车试图销毁录像,其暴力的作为与鲜艳美丽的玫瑰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朵花是对电影的热爱与激情的象征,也承载了帕纳西继续创作的决心。
当权者也许拥有权力控制电影创作,有办法监管那些不肯服从的电影工作者,但无法掠夺人们对电影的爱和想要自由表达,揭露现实的欲望。
最终,帕纳西宣示了自己还要继续拍摄的决心并以一种美丽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宣告。
想起刘瑜写的一篇有关贫富分化的随笔。
穷人偷富人的钱,去解决家庭生计问题甚至帮助更多穷人,是应该被理解还是应被惩罚。
电影中两个讽刺的情节对比:小偷行业也有所谓的底线——不偷穷人或笨人的钱,小偷A本身也是愤愤有词认为这种没有底线的小偷应该被抓然后暴毙,杀一儆百。
相反,被称为善良的教师却认为这些小偷也有苦衷,应保留人道主义。
被盗的富人因为怕犯罪者被抓后会被绞刑而死而没有告发他,但每次遇见心中都有着无可宣泄的怒意;犯罪者却反而肆无忌惮地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被看起来‘善良’的角色。
帕纳西多次提到,想看看这个犯罪者长什么样子,“跟你我没有什么不一样”——大概穷人富人之所以行为不一样,不在于天生长什么样子,而是政府机制决定了他们怎么做吧。
业余-影像业余-影像无非是在消解专业-影像的权威性。
帕纳西首先作为出租车司机,其次作为曾经拍过电影的导演(而不是正在拍)放置了那四个摄像机:分别是置于仪表盘上对着车厢的偏左、偏右各一,后座前,置于后窗正对前窗。
虽然对于前两个,他尚能做方位调节,但他放弃了将机器拿在手里自主拍摄的权利,那些镜头就好像是出租车这个机器拍摄下来的。
另外,是来自于盗版碟商用帕纳西手机记录下的车祸男子的遗嘱,侄女用卡片机记录下的车外场景,还要一处观众未曾看到的影像:朋友用楼道摄影机记录下来、转存在ipad上的那段打人影像。
整部电影全部由上面这些业余-影像构成。
里面的人既是被拍摄者,也是拍摄者。
甚至充当了导演,比如侄女在拍摄叔叔的同时,讲述的关于邻居的精彩故事无疑已经具备了一部电影的雏形,而她对捡垃圾男孩的发现更成为她完成电影作业的素材。
她被拍摄,她拍摄,并引导拍摄的发展——她让男孩去还钱就是一点。
虚实-影像小女孩让男孩去还钱的目的,不仅是出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更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她要拍一部可以上映的电影,拾钱不还这一镜头就不能出现,因为老师这样教育过。
(帕纳西用这样简单的一笔无情地嘲讽了伊朗的教育制度、电影人的拍片环境,以及部分电影人迎合权力、市场、名利的犬儒姿态。
)小女孩将现实等同进电影,让电影有了改变现实的强大能力。
同样地,在她拍摄同时,仪表盘上放置的摄影机将这一行为记录了下来,而在她手上机器的影像里,则是远处婚礼拍摄的一次次重演。
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看似无意,实则有意。
当其他国家的电影人仍然在捕捉真实的同时,伊朗电影人已经在暴露虚假。
全民-影像伊朗导演生产的一种全民影像,正基于对电影工业的瓦解。
一个小学女生的作业将是一个电影短片,并且会进行评比、放映;这个女孩本打算把邻居女儿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却又无意中被捡垃圾的男孩所吸引;一个女人需要一段录制于手机的丈夫遗言来做见证,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个盗版碟商侃侃而谈,忽悠著名导演当他卖碟合伙人;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在自己被抢之后,所做的不是去报警,而是告诉导演朋友,让他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而这位不能拍电影的导演,仍然执着地用影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难道不是一个所有视觉信息都可以转化成影像的国度,难道这些影像是电影的同时更加是现实?
我想,当今世界,不会有第二个国家的人民对电影艺术这般忠实和真诚。
<图片1>顯然很多人顯然沒有看懂這部片,這些人看見了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冒著正被伊朗政府軟禁的風險拍片,稱讚他多麼骨氣傲然多麼勇氣可嘉多麼值得同情......云云,卻沒看出潘納希之所以選擇在仿紀錄拍成的《計程人生》( تاکسی)中質疑仿紀錄的可信,就是為了否定現實中太容易博人同情的自己。
這份自嘲嘲人的自覺比骨頭更珍貴,也是這部囉唆電影唯一的亮點。
全片模仿導演阿巴斯(Abbas)拍過的寡言司機與百變乘客攀談的敘事開展,直到司機的姪女上車。
這個想拍片的女孩趁著空擋打開車窗,拿著鏡頭對準一個在巷弄正在偷竊的扒手,她指使他不要偷,否則拍起來不像電影,「老師說,電影裡不會有罪犯」她說,扒手當然沒聽女孩的。
女孩的老師要女孩,或著該說導演,對拍攝什麼的選擇做出道德的審查,女孩則以為電影只能虛構,於是她必須選擇造假才能拍出電影。
其實不然,在那一刻,女孩可以選擇實拍出一部討伐街頭犯罪的紀錄片,也可以說服扒手拍成一部勸人改過的劇情片,沒有觀眾能在電影上映時質難影像的真實與否,因為無人知曉女孩是否與扒手談妥了什麼,更不提剪接與調度無比的粉飾技巧。
電影沒有現實,只有看似現實的寫實,我們只能姑且聽導演的一面之辭估信其真,即使是紀錄片也一樣。
這段論證同樣能指涉回《計程人生》己身。
眾所皆知,本片本來真要拍成紀錄片,潘納希也真的要當司機,無奈演員與調度太困難,故事保留,改以專業演員唸劇本拍完。
司機是真的,街景是真的,對白中種種對伊朗政府的謾罵也是真的,但這是一部真實,或著說現實的電影嗎?
恐怕不是。
正如女孩能在車窗上指使扒手「演」出她要的電影,司機車內車外的伊朗之一切都是他所選擇給觀眾呈現的寫實,而我們並不清楚這位沈默寡言的司機有沒有屬於他的老師,與他老師教他的自我審查標準。
既然如此,當《計程人生》選擇以仿紀錄而非紀錄呈現時,即使它風格再寫實,導演批判的意圖再明確,我們都不該以同樣相信現實的心態,去信任這份只存在於車窗與銀幕框內的,不確定又曖昧的所見所聞。
「我很誠實,但我拍的仍舊只是電影,別太相信電影!
」這,才是潘納希的本意。
當然啦,這種自嘲嘲人也可能一種欲拒還迎的手段,正如潘納希在片中不願說破自己到底是扮演潘納希本人還是虛構的司機,持續混淆片內片外的認知。
他心知肚明,柏林金熊獎這座太大的酬賞,值得他如此作態。
实验性质很强,不过我好像没有很喜欢呢,节奏怪怪的。。
这种迂腐与自卑同在的现代社会怪相看多了,大篇幅是在说盗版和伊朗的电影制度,对于天朝影迷来着这都不是个事啊。
其实让一个小女孩唠唠叨叨来报制度我觉得略做作,有劲的点是女孩让男孩子去还钱的初衷是否则我的电影就废了,就跟我们捡了五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初衷是歌是这么唱的差不多,所以花儿们也就这么废了。
我个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这些点不用帕纳西冒着再次坐牢的风险告诉我们听,其实我们应该都知道的吧,我倒是期待一些跟我印象中不一样的中东。
抢劫犯与老师谈道德;车祸中的女人要轻伤丈夫的遗书;靠贩卖盗版光碟为“电影传播做贡献”的矮人;看遍电影小说却仍不知道怎样为短片选题的学生;坚持不在中午到阿里泉放生金鱼就有生命之忧的老年姐妹;上小学鬼灵精怪的侄女要拍短片却选了个不错的主题,却是不能公开放映的;敲车窗推销盗版CD唱片的年轻人;被打却因政府刚刚吊死两个伤害罪的罪犯而不敢不忍心报案的邻居向导演分享自己的故事;被明令禁止拍片的导演用出租车司机继续着自己的文化事业;侄女让捡钱未还的拾荒小男孩将钱归还给有钱新郎,以保证自己拍摄到的影片能公开放映;因观看排球比赛而被捕的女孩选择绝食抗议,而警方还要诱导没有绝食的证据;为公众说话的可爱律师被律师公会威胁吊销执照;小女孩最后的拍摄,摇晃幼稚的镜头,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下,像真实的现状压的人喘不过气。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反应了思想的禁锢下人民在文化活动方面的反抗,心理诉求急需表达出口的强烈,社会问题急需揭露的紧迫。
车窗前的玫瑰花,车停在栏杆前的定格画面,像是在给思想的禁锢举行简单的葬礼,又像在说,善良正直的人民会把鲜艳带刺的玫瑰带去每一个角落,就像导演的精彩电影终将传播世界!
出租车司机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国家的人吧!
虽然用伪纪录片的方式,但是真真假假又没有那么重要,电影剧本都是取材于生活,只是把这些冲突压缩在一个空间,一天的时间里,电影反复服提到政府,法律。
从一位男士谈起他的车被偷开始辩论,到底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里,都应该保有起来的道德,不做伤害同样是弱者的人,还是人为起码得温饱去偷东西,无论对方贫穷富贵?
小偷该怎么量刑呢?
处死?
在这个死刑最多的国家,死刑真的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吗?
如同电影里说的一样,小偷的样子很普通,他可以是任何人,那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为什么这个国家会有这么混乱的人,难道是因为人民道德败坏?
一个国家保持秩序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过去也有一个阶段很混乱,现在手机随便放口袋,桌子上,都不怕被偷,难道是我们品格高尚?
可是说到底人都是一样的,会被欲望驱使,在资源匮乏的时候,偷什么的都会有,那就是钱,就是生存必备技能。
第二个单元丈夫出车祸,紧急送往医院的途中,丈夫担心自己会死,要求立马写下遗嘱,车上没有纸笔,就用手机录像,必须在死前留下证据表明将所有遗产留给妻女,不然就会被兄弟抢走,而妻女将一无所有。
这也侧面让我们看到在伊朗女性的处境,被物化,是男性的从属,还没有欲望,没有遗嘱就无法继承丈夫的遗产。
妻子到医院一方面担心丈夫的生死,一方面又要回头找司机留下联系方式,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
见丈夫昏迷过去,从原本的涕泣到止不住的悲嚎,那声音是从身体里出来的,这一刻我相信那真实发生过,只有见过这样无地绝望的悲痛,从能演得出这份情绪。
人在悲痛之余还要保持一点理智,正确的回答医生的问题,找司机留下联系方式,重复确认司机会给她录像,这真是一件悲伤的事,谁不想在哭的时候专心的哭,可是这个时候她不做这些,又有谁?
她必须担起未来可能会有的绝地。
电影让我们成了这个司机,只是在熙攘的街道上路过,这些故事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但是他们谈论的正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比被禁锢身体更可怕的是禁锢思想,导演真的很厉害,这些东西在伊朗都不被允许拍摄,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创作。
这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了。
关于出租车这个名字的电影,第一美国的,久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我一直没提起勇气看。
第二是韩国宋康昊的,跟这个一起下载的,早就看完了。
伊朗这个,今天终于看完了……很奇怪,最近看的电影都过于现实,观影过程有时候就会很痛苦。
这部电影视角独特,通过一个出租车上观察到的世界来反映伊朗的社会现状。
教师和小偷的辩论;遭遇车祸的人挣扎着留下遗嘱保证妻子的继承权;贩卖盗版电影碟片的人承担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愚昧的老妇人想要延长生命;他的老朋友向他倾诉一个心底秘密;律师去探望一个因为想看球赛而被囚禁的女孩以及想拍一个电影的小侄女。
让我感动的是那个老朋友的故事里体现出来的温暖和善意,遭遇毒打和抢劫,却选择原谅,因为“他们很艰难,有可能走投无路了”。
我不知道这种温暖在他们的社会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假如换成华语电影有这样的桥段,我只会奉上我的白眼珠——太做作。
小侄女说“老师让我们拍电影要求实事求是,但是又不能把真相拍出来,因为真相是负面的,破坏和谐的”,哈哈,这一刻我甚至感觉我们的语言是想通的。
社会有阴暗面,可以有,但是你说出来就是你的不对了。
最后的女律师的一段话,“他们惯用的伎俩,先捏造一件事实来污蔑你,说你是美国间谍,再给你扣个道德败坏的帽子,把你的生活变成监狱”,天啊,又立刻想起了方方。
最近看伊朗电影,看到这部所谓的难得好片,简单来说,就是伊朗的老司机借着国家特点(战乱也好,思想控制也罢,自行资料)大肆的意淫自慰,之后一群自以为优越的高级人群,追捧着让他射在自己脸上,好之后马上拿去炫耀,什么开始的自由职业者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引申到人民意识形态云云,之后的卖盘老胖儿又是对思想控制的折射,还有关于中国同类情况的比较,还有小女孩对话之间关于这,关于那的,借题探讨,给我滚好吗!?
就因为人家战乱了,啊,这样情况下的电影是多么的真实,就因为人家带头巾,啊,这个国家思想控制如此严格,这样的电影多么不易,从头到尾,就是这胖司机(对,司机,不是导演)的自慰,他很爽,他也知道拍出来给所谓的艺术追捧者看,他们也会很爽,他也知道,这些人会像百年前,发现新大陆的那些东西一样,怀揣着好奇还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去围观,之后给予高度的评价,就像殖民者发现殖民地的人竟然也不全是奴隶一样,来,我不想射你一脸,只想艹哭你
戏如人生。
在镜头里乘客就是演员,他们讨论着自己看到的一切,甚至就是我们的照面,是某地的一面镜子,有一句台词是说🇮🇷死刑人数仅次于某地,伊朗从过去一流到今天这种面貌,真是一个历史的教训。
有人结婚有人捡废品,有人偷东西打人又正常上班是小女孩眼里的好人,有人被打却因为担心小偷被吊死而不敢报警,有人要拍电影却这样不行那样不准,有人捡了钱却因为小女孩的电影被要求还回去甚至女孩还愿意花钱补偿这一行为,有人律师执照被吊销有人被禁止拍电影。
借由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嘴和镜头却说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而这些残酷本可以消失却因为这样那样依旧存在才是社会的悲剧,太像了,和某地太像了,尤其🤭不准出声这方面。
从回转两个字的字幕可以看出这都是对岸翻译来的资源,很多海外影视基本都是对岸做盗版然后流传到简中的,不敢想象如果以后真的搞5桶对岸,我们是不是连外国电影都没法看了,哪怕是盗版...虽然已经很没自由了,但还是不希望对岸和我们一样惨。
刚开始的时候,那股真诚的热爱电影的赤子之心真的让人好感动。故意模糊现实与电影的边界,让人分不清。有点像《小亚细亚往事》,不仅在拍电影,而且在说想说的伊朗社会。
剧情2星,背后的故事和引发的思考加一星。小姑娘是什么时候知道“可以公映screenable”和“不可以公映unscreenable”的区别的?老师的教育(不能拍摄国家的阴暗面、正面人物不准打领带、不能有波斯名字)比某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姑娘代叔叔去柏林领奖,回国又要面对被禁止拍片的叔叔和被判入狱的温柔漂亮阿姨,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跟《一次别离》一样,坐牢好像在这个国度是一件近乎“稀松平常”的事情,无论是法官不公正判罚还是叛国这样的意识形态问题——当然了,谁又有资格评价谁呢?律师阿姨一路都在浅笑,说到关乎性命的事情也是如此,为什么看上去柔弱的女子会有如此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被律师什么协会禁止从事相关工作和被电影什么协会禁止拍片,真是讽刺。说到绝食抗议的看球女生,想到一个两难问题,用他人的生命来推动进步,心里会不会不安
献给所有热爱电影和自由的人。
厉害的小侄女
特别的片 但客观的说比较无聊 只是对伊朗现实社会 政治 文化的一个简单展现吧
果然是金熊口味。伪纪录片的形式中处处雕琢,轻松满不在乎的表象中满满的政治控诉,太刻意,不喜欢。
沒看到多少伊朗的社會特色,沿路景物也沒有值得留意的,更失望是不但沒故事性,人情的描寫也很平淡,評分那麼高是不是先入為主,我覺得觀眾沒睡着已經很好。
形式挺新颖的~用戏谑的手法反映的电影形式审查,女性社会权益(家庭财产权、看球权现已解封),社会法律、经济等问题都很严肃…用律师从业限制直射电影协会对自己的限制,这是电影的意义之一吧…喜欢那句“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
看进去了,自己天天打车,出租车的视角太真实了,即使导演表达的可能只是片面突出的“真实”。这其中有单方面的信念表达和怨恨,不妨碍这是一部精巧的电影,其中摄影机有限的调度和剪辑就很妙了。但我对它的情感总归是矛盾的,用真实的框架精巧地安排事件和台词来抒发政治,不还是一种反向说教吗?拍得越真实,实际再看就越不真实了。
不太懂,除了题材比较新颖,其他就没了。
给,这朵玫瑰献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
典型角色安排,代表性的生活对话。。。导演喜欢锡兰和伍迪,口味赞!技术上不难,难得是拍摄这样一部片子的社会环境吧。
欣赏不了
导演报平安:我很好,别担心,电影会继续拍,不用挂念。
伪纪录片,导演当出租车司机观察后座乘客人生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的时候,帕纳西用一个超现实的设置把希冀传达出来了:真实的记录是不需要记忆卡作为媒介的。
流水账
众生相。似乎想寻求白开水的陈述效果无奈表演痕迹还是略重了。
#片子又名《的士看人生》,确实,的士是个微缩的社会舞台,短短片子要表达的太多,无法深入只能呈现;#手持摄影+车载录像,晃动的较厉害,晕!#小侄女伶牙俐齿,可是导演心曲的代言人?怪可爱的。
它可以是一切,唯独不能是一部伪纪录片。又回到和清晰老师讨论的问题,你究竟是被真实打动,还是被艺术品的暧昧性打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