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之际,男孩决定回去取小提琴为女孩演奏最后一曲,女孩则奔向码头。
离别其实并不伤感,少年们那时还不会预见这会是多年后的遗憾,于是音乐也是轻快的,钢琴渐入,同样是奔跑,一个向画右,一个向画左,本是背道却跳出空间局限在画面上形成相向而行的蒙太奇,其实早已不是客观距离的展现,而是人物主观情感的外化。
画面在飞奔,耳边却响起了二人之前的几段对话,回忆感愈浓,二人奔跑的对切也更多。
通过以前的声音而非画面表达二人的回忆,含蓄却更有力量。
欢快的背景音,焦急的奔跑,音乐有时其实不必完全符合画面的情绪,这一点反差的模糊感其实更能凸显焦急而不刻意,张弛有度。
男孩能否赶到码头演奏最后一曲?
这一俗套的观众疑问因为音乐的欢快带上了不确定性,反而增添了趣味。
随着最后一句回忆对白“等我”结束,音乐戛然而止。
声音的切换也表明画面从主观情感重回现实。
但也不是完全客观,人头攒动的码头本该有喧闹的背景音,导演却只留下一阵风声吹散男孩送女孩的五线谱,诺大的码头只剩纸张被风吹动的声音,于女孩而言其余人张口说了什么她听不到也不必听。
码头到点的钟声响起,画面却切回仍在奔跑的男孩,二人共享一片钟声,还是决定遵守无言的承诺。
浪花声、风声再次响起,空无一人的码头只留下猫叫,她走了。
轮船已经远航,男孩面对着航行的方向还是拉完了那首专为女孩而做的曲子。
虽然是他第一次拉,但其实之前的画面配乐里也出现过相同旋律的变奏版本,不会让观众对曲子过于陌生,可以很快地进入情绪。
悠扬的小提琴声渐起,画面又变为黑白的往事回忆,小提琴声混合颗粒感重的白噪音更有回忆的质感,也不会太单调。
本片段最后,女孩在船舱里看向窗外,男孩拉的小提琴声仍在继续。
她听不到,但其实已经听到。
浓浓的少年少女情怀,两小无猜。
看完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她把那个调皮劲演的超级到位,就比如在黑板上写男主角的名字的时候,很讨厌但是让人恨不起来,如果我是男主角我会无奈死的,女主一开始就对男主有好感吧,就想跟他一起玩,但他俩的两小无猜又被别人误会,说在谈恋爱,其实这样会很尴尬,而且会破坏俩人感情。
电影里面他们就很勇敢,女主很倔强,剪掉自己头发,捍卫自己和男主。
世上无聊的人就是这么多。
这部电影节奏感特别好,刚开始会觉得跳脱,一件事情一个镜头,但习惯了之后,就觉得不必要的事情就不需要拍了,现在的电影啊,就必须要交代的清清楚楚的。
其实,跳脱的事情还蛮多的,比如女主说要好好读书,下一个镜头就在那个学校了。
能表现女主坚定的心又能推进电影进度。
男主的教养真的好好,是他爸爸教他的,说不能作弊,做个诚实的人。
但他爸爸又反对他学小提琴,说是不挣钱的行当,我觉得他爸爸是个自由的人又有点自私,怎么会赌博呢?
有点想不通…好矛盾,他爸爸又说,真的想学就找弹的最好的人去学。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遵守诺言,女主留下信息取回小提琴,男主晚到了,男主竟然按照女主说的不来就是🐍,男主真的照做了!
我觉得电影里好多品质,现代人都没有了。
好像都存在于遥远的以前。
如果搁在现代,我会怀疑。
有年代感。
小乌龟,有点坏坏的小男孩,竟然对女主说我爱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是爱啦,就冲这句话,一下子刷新了我的好感,还蛮可爱的,这就解释了他的合理性。
不过后半段感觉是架空女主妈妈和她的家庭写的,女主离家出走,只写了男主和同学对她的支持,我只想说一句好前卫,卖车让她出国并且都没有回国,而且小小年纪的,我这脑洞真的会很大。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形式吧。
后半段,女主离家出走这段真的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反抗的也太厉害了吧,完全可以和她妈妈好好聊聊啊!
难道我又以大人的眼光看待了?
小女孩就是以这么激烈的方式去反抗。
还有一点,父母的教导很重要。
女主的爸爸,阔达有见识,妈妈虽然叫她做这做那但又包容她;男主的爸爸虽然限制他但最后还是支持他。
电影里还蛮接地气的,哪像现在就是撒狗血。
还有一件事觉得蛮有意思的,男主乞讨的时候装瞎子,偏偏那个医生还跟他说,我会治眼睛。
吓得男主直接跑路了,那医生肯定知道他在装,但竟然不气愤,这样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给我感觉还蛮好玩的。
你说,我们现实生活中,能这样嘛!!!
我发现这部电影里面的。
大人都很包容,比如那个外国人校长、那个眼科医生、孩子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什么是谈恋爱的女老师、同意玩最后一次的买车人、告诉他年轻时候爱情故事的著名小提琴家、放唱片的老板娘。
我本以为本片是音乐版《恋之风景》,所以当结局到来时我有理由严重不满,直到那两个白衣小孩没心没肺蹦蹦跳跳地奔跑于那条我曾经多次流连的码头,我释怀了许多——我突然悟到不会有比这更纯粹的爱了。
“我不要做女孩子!
我不要!
”说着,方忆琳就拿起不知道什么时候揣在身上的剪刀利落地剪掉了一边长辫。
尧永诺站在她身后望着她,既惊讶又心痛。
那时候性别不是一件令方忆琳太在意的事情,对于男女间的暧昧,她甚至会很自然地产生排斥感,后来母亲决定要她订婚的消息令她立即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
年少的他们对爱情几乎没有概念,却比成年男女之间更懂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条件地支持对方。
就如方忆琳鼓励尧永诺的音乐之路,而尧永诺也支持方忆琳走遍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换作10年后的他们,如果换作你我,倘若天分并不出众的他要学习小提琴,你会不会觉得他是在浪费生命?
倘若她决心离开这片国土离开你,只为了去欧洲转转,你会不会卖掉所有,仅仅为她换得一张船票?
难道说这并不是爱情,只是少年间真挚的友情?
可是这又怎么解释尧永诺和方忆琳离别时候反复多次的回眸?
怎么解释她忐忑着从熟睡的他身上摘去了一粒纽扣?
怎么解释他一定坚持拿回提琴为她演奏最后一曲?
可能恰恰是因为年少吧,所以方忆琳说要走,大家伙全部兴高采烈地支持她,尽全力为她筹钱买票,却直到离别时候才发觉是那么不舍,连小乌龟也拼命地喊着:“你走了我和谁打架阿!
”没有自私,没有欲望。
这是很像友情的爱情,或者是,很像爱情的友情。
小时候的事,说不清,只是很美好,很快乐。
这片拍得很美,虽然间或会很囧地看到塑钢窗或者人行道上的白色标记,但是作为一个从小长在这里城的青岛人,我已然被片中异常浓厚的上世纪初期的欧式风情给迷惑了。
我依然很怨念那结尾,因为这结尾让我想起杜拉斯的《情人》,一个是欲望纠缠,一个是少年心事。
洛丽塔杜拉斯被岁月摧残至臃肿老妪,正太尧永诺有朝一日也逃脱不了变为面目沧桑的老头的命运,多年后想起彼此,也只是轻轻一叹罢了,我们都知道不会再有那样的纯粹了,只有回忆是永恒的。
方忆琳调皮到连老虎胡须都敢拔的地步,整天和男生混在一起,一点都没有女生矜持含蓄的自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忆琳捡到了尧永诺的小提琴,两人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再加上其他小伙伴的支持,方忆琳转到了培理中学。
可是平静而快乐的日子被一个消息打破,方忆琳得知母亲要让她和青梅竹马小乌龟订亲。
感到害怕的方忆琳离家出走,和尧永诺一起住在了海边的破船里。
“你知道吗?
总有一天,我会走遍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恩,我也要去维也纳拉小提琴。
”两个少年在海边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后来方忆琳被小乌龟发现,害怕被家人抓回去,她做出了去欧洲的决定。
几个小伙伴为了给忆琳凑钱,当乞丐不成决定卖掉一直珍惜的老爷车。
大概是感受到了分别,从来没能真正启动过的老爷车居然动了,几人坐着老爷车,唱着青春舞曲翻山越岭。
小乌龟骑着自行车追上去,他看着老爷车逐渐远去的背影,大声嚎着:“方忆琳,你不要走,你走了就没人陪我打架了。
”最后几人在海边唱着《友谊天长地久》做着最后的分别,忆琳试图碰一碰尧永诺的脸,又缩了回去,并且取走了尧永诺外套上的第二颗扣子。
“天快亮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一个人去欧洲没有人照顾你,可能会凄凉,又会碰见坏人。
”“是对是错,是我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忆琳用了永诺回答她为什么要拉小提琴的那句“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至此一别,相见无期。
最后方忆琳在校园七金刚的目送下离开,尧永诺追上去,“等等我,好吗?
”尧永诺转身飞奔去取小提琴。
“好。
”我以为,方忆琳会决定留下来。
也永远都只是我以为。
我以为,方忆琳在很多年之后回来;我以为,至少尧永诺,会去欧洲找她,两个人兜兜转转在维也纳邂逅,就像《星空》里的那样。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青岛无处不在的绿,无论是方忆琳和尧永诺一起骑车回家穿过的羊肠小道,还是校园七金刚的据点,无处不在的绿色铺满在你的整个视野里,阳关灿烂,风景秀丽。
有人吐槽这部影片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按照影片中的年代来说,此时的青岛应该是内战和日本侵略不断,纷争的年代。
可你能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影片中的外力作用很小,基本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想法来走,就像是一个乌托邦,隐去了现实和历史。
不过,这就是电影的特性不是吗?
与其他艺术形式所区分开来的。
始于自然,却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个性,和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一切。
不过不太喜欢影片中的剪辑手法,过度使用了透视和叠加,让人感觉生硬和重复。
但我还是喜欢,虽然对结局耿耿于怀。
男主不在自带主角光环,不温柔体贴也不盛气凌人。
女主不咄咄逼人,自以为是,像是一个tomboy。
两人没有爱恨纠缠,刚好在友谊那里戛然而止。
就像那句谁说的话来着,“让事物变美的,是永恒。
”
少女最终还是登上了去往欧洲的船,从此风骤路遥,天各一方。
不知少女在海上漂泊时会想些什么,初见时冒昧砸碎的小提琴;画着鬼脸高昂着头颅遇见他,笑着说又是你;满世界写上你的名字,然后看着你无措的擦掉;蹦跳着跨过沙滩上的欧洲大陆,说会在日记里写上你的名字。
青岛的天是那么蓝,就像无忧的少年,只有梦想,只有自由,只有未名的友情。
手掌中那第二颗纽扣已经没有了他的余温,海风吹过少女的发梢,也吹干了眼角的泪。
少女剪去长发,褪去身上的枷锁,向妈妈宣战祝英台是不会嫁给马文才的!
少年将她带到了诺亚方舟,现在也是她的方公馆了!
沙滩上破旧的小船真的成了少女的诺亚方舟,就算海牛如何嘶鸣,少年也能保她平安。
望远镜看到的轮船驶往何方,少女坚定的说是欧洲,是自由的欧洲,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是终究要去的地方。
少年说你会去的,她肯定的点头是我会去的!
年少时的梦想坚定而又鲜活,不曾被世事所烦忧,所以豪情满怀。
可是真的要分别时,眼泪却是止不住的,毕竟还年少,还没有学会内敛。
不需要什么十八里相送,只想背道而送,不再难过。
怎么会舍得,还没有理清那未名的情愫,还没有夸你的曲子谱的好,还没有想要分离。
就回头看一眼,却看到了同样偷看的你,这一眼好似什么东西要冲破牢笼,肆意而来。
你知道不能等他,一鼓作气跑上轮船,不想再一次说分离。
少年拉起了自己做的曲,青涩的音符飘飘荡荡,不知去往何方。
少年往事戛然而止。
此间少年,相遇何必分离,分离不可相忘!
“方忆琳,你不要走!
你走了,就没人和我打架了!
方忆琳,我爱你!
”“烦死了!
”这是多少男孩的青春啊或许很狼狈 很卑微 可能也没有可能 但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我过的特别开心现在回想起来 仍然觉得无比感动 热泪盈眶少年的青春里有个女孩,就算最后分开,还是感谢你陪我走过这最好的时光
相较于中国现在的青春片,这部电影多了一丝纯真,少了一丝浮华。
故事发生在一九二几年的青岛,是一个热爱小提琴的男孩和一个想去欧洲旅行的故事。
一开始觉得这片子很像两小无猜,但实际上它是2000年拍的,时间比两小无猜要早。
在你的岁月中是否有一个人,那时候不懂爱情,甚至没有男女之分,那时候他(她)笑容明媚,但却会为了你两肋插刀,甚至倾尽全力。
不能说是友情,也不算是爱情。
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一如你我的少年时代。
方:“你都会什么?
” 小刚:“我什么都会!
你又会什么?
” 方:“我什么都不会!
(摊手)” 老板娘:“这是你妹妹吗?
” 小诺:“不是……”方:“啊,他是我弟弟。
(作怪的表情)” 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被方忆琳的潇洒回答吸引住了,蛮喜欢方忆琳这样的女孩子,想玩就立马去玩,想做什么都会努力去做,为了上喜欢的学校也会一头扎进作业里努力奋斗,开心就绽开大大的笑容。
被朋友误会后不想当女孩子就立刻剪掉自己的长发,想和河对面的同学一起玩直接跳进水里游过去,我真的佩服她的勇气和行动力!
配乐很美。
尤其是男女主角坐旋转木马、在森林里奔跑的快镜头,配上那音乐,真有青春年少、两小无猜的感觉。
他们与另一帮孩子打斗起来时,背景音乐也十分活泼调皮,这才是初中生打闹的样子,没有大是大非,不过是发泄一下精力罢了。
而且,用水波的形式来处理梦境,有诗意。
这个片段前后都交待得很清楚。
先是小女主方忆琳站在海边跟小男主说,她以后的梦想就是环游欧洲,接下来画面就切换到水波粼粼中的欧洲风光,建筑,教堂,还有背景音乐中的小提琴声。
等这部分画面过了,又切换到两人的谈话,都梦见去了欧洲,还听到了小提琴声,暗示着两人的心意越来越相通了。
除了这三个部分,他们一起追猫的片段也十分有趣。
但由此也不得不说,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情节十分生硬,简直不知道男主的爸爸为什么不让他学琴,只因为自己拉的不好?
这理由也太生硬了。
还有本片的大“反派”小乌龟向男女主他们扔炮仗,反而把自己炸了,看的我尴尬癌都要犯了。
别说小乌龟那圆乎乎的样子,炸得一脸黑,倒是有点像郝邵文,但根本就营造不出那种爆笑的效果啊,导演还是安安心心地文艺好了。
女主小眼睛,但活泼可爱,男主演技虽然青涩了点,但也算养眼。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冲配乐和青岛美丽的风光,也是值得一看的。
偶然在豆瓣刷帖,看到有人推荐,看到海报就感觉很喜欢,于是就去看了。
主角们的年龄设定在13岁左右,培理中学读初一。
男主角尧永诺内敛沉静,虽然父亲阻扰,但还是梦想着成为一个小提琴家。
翟天临在外形方面还是很契合的,虽然演技有点。。。
一言难尽。
女主角方忆琳活泼可爱男孩子气,她在初识培理中学“七金刚”时果断地跳下水去对面要求加入,她勇敢地反抗家里的订婚,她梦想着走遍欧洲每一个角落。
女主的扮演者马晓倩眼睛小小的,却无比的有生气,眼神里有着希望的光,大概这就是年轻人所特有的无畏带来的光芒吧。
这部电影其实看得我有点尴尬。
首先,03年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种90年代的电影的感觉,总是会闪现莫名其妙的雪花,年代似乎极其久远了;其次小演员的演技也是个问题,男主翟天临,虽然现在演技甚好,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他操着青普演着一个在香港出生的男孩说着一段段生硬的完全是像背书的台词。
(这也充分证明演技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小鲜肉们你们还有救!
)相比尴尬的男主,女主角的演技虽然也不是很自然,但对比产生美,台词表情小动作等等看着就还算是不出戏。
还有几个外国小演员,说着不熟练的中文,真的让人很尴尬。
感觉演技最好的小演员是影片中那个个子最小的西瓜头男孩——小刚了,台词自然,演技自然,可惜出场不多,算是小演员中的亮点。
再说说剧情,逻辑性比较弱,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感,剧情也是相当不接地气(比如女主的梦想是走遍欧洲,男主要做音乐家),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十几年前的青春片,拍的还是显得有些虚妄的1928年的上层阶级的青春,也就能原谅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画面和配乐了,影片全程都是在青岛拍摄的,每一个画面都完全展现了青岛的美。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海景,浪漫且美丽,青岛的建筑也都是民国风貌,甚是复古华美。
小演员的校服现在看来也是很好看,不知道为什么民国时期那么美的校服如何会演变成现在这种丑兮兮的样子。
配乐契合电影的主题,使用的都是钢琴小提琴曲做配乐,轻快活泼,配合着培理中学的男孩女孩们的打打闹闹和生机盎然的青岛风景竟是万分合适。
小姑娘边跳边吹起口哨和着悠扬的小提琴声是真少年情怀。
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场虚妄的梦,上层阶级的少男少女读着由外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学着钢琴小提琴,在课堂上说着不知道是法语意大利语的语言,出行靠十八世纪英国的那种马车,主角们梦想着做音乐家去欧洲游历。
这算是什么呢,1928年的时候中国是这样的吗,有点难以想象吧,找了一段1928年的大事件记录,真实的中国的情况。
1月,方志敏等发动弋阳、横峰起义。
4月28日,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军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4月底,刘志丹等发动渭华起义。
5月3日,日军悍然发动“济南惨案”,外交官蔡公时以下五千中国民众被杀。
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6月3日,张作霖下令奉军退出关外。
6月4日,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后身亡。
6月18日,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
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7月22日,彭德怀等发动平江起义。
10月5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易帜。
相比真实的历史,电影所讲述的故事真的就是一场虚妄的梦了,和平美好天真而富有生气。
虽然不能否认也许28年的时候青岛的上层阶级真的会发生这样美好的少年往事,但贫穷的我还是缺乏这个想象力了画面配乐少男少女的脸庞,美则美矣,可惜虚妄。
最后想说,导演一定是非常适合拍文艺片的!!!
超级美啊!!!
青岛一定要去啊!!!
青岛
。。。矫情和刻意。演员表演也不自然。小提琴为什么要从楼上扔下来?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对我说什么?”“去死吧!”
正太长大了都磕碜
“假如今天是世界末日的话,你最想对我说什么?”“去死吧。”小小年纪就有如大人一般的果断坚定,这父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小女孩的演技最自然,其他人只能给予宽容理解。
除了摄影极佳、男女主选角符合外,其他都矫揉造作得过分。就不能好好讲一个故事吗?
瘦不鸟,全程在做,小演员演技太生硬。在青岛拍出了香港的感觉,呵呵
小朋友们的满嘴青普,演技稚嫩。
想看部不费脑配乐好听的匹配到这部,纯真的有点太无聊了,翟天临看起来真是一点都没有天分啊。一星给少年时懵懂的喜欢,一星给少年时出走的心。
五星。给少年情怀,给美好的音乐和青岛。
少年啊!往事……
什么破玩意啊,还能更假吗?这片子在豆瓣能上7分简直不可思议!
这个片子最大的功绩就是记录了当时美丽的青岛。
童梦奇缘之青岛,故事设定在1928年,但有着不食烟火的架空感,无法接受。小女主的表演倒是古灵精怪,天真可爱。
有种被坑爹的感觉,比起两小无猜差远了,表演生硬台词老套,只一个那时的青岛,洋气得特别舒服。
做作
女孩短发有点像杜鹃
一睹翟博士的光荣履历,然而风头还是全被马晓倩抢光了,什么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啊!极度割裂的是,一边影片拥有极好的视觉系统(杨占家的美术,灵巧调用空间来盛装少年的意气风发),一边情节走向极其顺拐无趣乃至高潮竟出现港式无厘头灾难;而最糟糕的是导演几乎无力调教小演员们的表演,滑到哪儿算哪儿,完全依靠会否天降灵光。由此我想到是否一些外语片也存在类似情况,只是文化语境差异的滤镜掩盖了这一点。
奇怪的时空背景 看的人只觉得尴尬
还是很美好的,原来我们也有这样纯真的儿童电影。欧式的学堂,西装短裤的校服,无际的大海,青绿的树林,这梦幻一般的青岛让人迷醉;片中的对话更让人仿佛嗅到了旧日那谦逊有礼,平阔坦荡的民国味道。少时嬉笑声犹在,无奈往事渐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