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1.公安基层浸淫多年才能写出来的自嘲幽默,从只会下发待报废车的警保处、到你为什么不规范化使用执法记录仪、“什么队长我稀罕过吗”…2.主旋律的铁框架下有一定的思辨性,尤其是三人被自己人因违规办案被单独问话时的辩词。
公安改革越激进就代表从前有多瞎搞。
本质是公检法三家权利的分配和制衡。
3.国产剧较为少见的“老甲鱼”三男主配置,主题是中年危机,反复出现的“老爷车”的意象,想起高凌风的歌:喀喀咔咔嘭嘭其其飞过高山飞过平地老爷车一日奔行几万里喀喀咔咔嘭嘭其其又会唱歌又会叹气老爷车有情有义又有趣喀喀咔咔嘭嘭其其任重负远旅程如意老爷车勇往直前不犹豫~~4.盲猜年过半百的老戏骨们显然对台词不太满意,努力去优化原剧本里较为书面化的用语,以至于一些“尬味”文戏看得出很努力向“自然派”靠。
高光时刻是巫刚跑去“城南旧事”说服三人重新出山的桥段。
不好:1.关羽、刘备、张飞最讨喜的竟是刘备,关羽放不开,张飞还是脸谱化了些。
2.女性角色全部沦为工具人和恋爱脑,作者直男癌相当严重。
3.最后两集水准拉垮,人物行动相当不合理,对不起作为第一季的大结局。
4.公安部主旋律讲词时不时强行插入,提醒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三叉戟》的“大喷子”和《平凡的荣耀》中的曲忠辉竟然是同一个人!
这个能想象得到吗?
如果不是因为两部剧都看了,很难想象这竟然是同一个人扮演的,而扮演者名字叫郝平。
郝平老师给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平易近人,在微博上经常点赞网友的评论,几乎每一条关于自己的评论都会看,甚至还会有趣地回复网友。
很有幸,Miss 麻能给郝平老师通了一个电话,他一点架子没有,和“大喷子”一样能白话,跟我畅聊了一个多小时。
谈话结束后他还意犹未尽地说“时间过得真快”,这次谈话真的受益匪浅,我也想把谈话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郝平,也能够更加支持这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他其实还跟Miss 麻透露了一些体验生活的事情,有些内容比较私密和敏感,可能在此就不多透露了Q1 《三叉戟》中您饰演的“大喷子”让观众印象深刻,当时您决定接演这部戏是因为剧本中的哪些地方比较打动您?
郝平:首先《三叉戟》这个剧本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它写的是人,而不是案件,我最早看《三叉戟》小说的时候,也是无意中在机场买到的,结果一口气看完了。
那个时候还没开拍,是在开拍前大概两年前看的。
这三个男主角是有缺点的老警察,这一点是我最激动的。
这部剧写的不是各种刑侦案件,而是三个即将退休、混吃等死的老警察,再共同一展雄风的故事。
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后来我们开拍的时候我和导演聊,他也说是先有的人物再有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些鲜明的人物标签,就不可能发生这些事情。
还有最可遇不可求的就是三位演员经验丰富,能够碰撞出一些火花,这个是最珍贵的。
Q2 审讯的戏份是如何找到灵感的呢?
郝平:大喷子需要大量的审讯经验,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我就到了天津的一个看守所里体验生活。
待了十五天,从这些警察身上找到了一些灵感。
我拍三叉戟的时候,中间有6-9场审讯的戏都不同,有些是敲山震虎,有些是完全智取,包括酸菜馅饺子那场戏也都是真实事情发生的。
后来我们也交代了,酸菜馅饺子谁包都一个味儿,但罪犯在看守所里关押四五个月的时候,他求生的本能和对亲情的渴望,他就会本能地说出一些可能跟案情有关的东西。
Q3 您觉得饰演警察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而且这部戏中还是三位中年警察的故事,和以往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都不一样。
郝平:我很多年前演过一个民警,二三十岁的样子,但这回是完完全全饰演了一个公安刑侦的警察。
严格意义上说,大喷子是个预审官,现在北京、上海都已经没有这个职位了,但是天津还有,北京、上海的公安系统都合并了。
公安大学里是有专门这个专业的,叫预审科,这里面有大量的犯罪心理学、痕迹学的学习,我后来去体验生活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警察都可以审讯犯人的。
行话就是说,预审官是用“一颗子弹炸毁一整座碉堡”,一个人身上就能牵扯出几十号人,这是预审官的贡献。
Q4 《三叉戟》火了之后,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郝平:(笑)其实没什么影响,我是个演员有不是明星,可能就是认识我的人多了吧,大老远就有人叫我大喷子,会给我竖大拇指。
人到中年,总是会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时刻,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体力或脑力劳作来说,身体机能的退步是最让人无力的打击。
就像剧里这老三位,跟不上科技时代,老一套的刑侦办法总被小年轻嘲笑落后又老土;追击犯人,几步路就犯喘,能吊在犯人身后全凭一口不服气。
但恰恰是这样老土的办法,才能作为高科技出现纰漏时最灵活的“保底”、恰恰是这样的不服气,不甘心,让他们不肯停歇,不愿放弃,不想这辈子在庸碌中结束。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曾经是领域中的佼佼者,过往有多意气风发,如今就有多抗拒顺应天命。
对于他们来说,人生从来都是“我想干什么”,而非“我该干什么”。
你不服老,谁也无法说你老。
最后有一点缺憾:编剧好像不太会塑造女性角色。
本着有始有终的心态,还是熬夜在网上看完了《三叉戟》的最后一集。
事实证明,“有始有终”往往就是给自己立FLAG,就像秉持“他对我还好啦”而死守着渣男不肯分手,都未必有什么好结果。
随着最后一集在快进(过掉夏静怡女士的戏份)中结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穿越回过去,收回我对周围人的所有安利。
《三叉戟》的好是分阶段的。
从老夏牺牲,到老三位加入专案组,从审问邱远强,到抓捕汤阿祥,从兴隆钢架场发现遗留的微量毒品,到全面收网抓捕皮铮的上线,都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
虽然也存在着不符合现实情景的部分,但依然瑕不掩瑜。
前提是夏女士在其中并没有占据过多的戏份,并且守着一个配角的本分。
而自从夏女士就任D融宝CEO,剧情就开始逐渐魔幻了起来。
伴随着其他角色的匆忙下线和前半部伏笔的终止消失,夏女士的戏份一路飙升。
虚情假意且对剧情几乎毫无意义的同学会居然占据了一集的半壁江山。
也许编剧是想描写夏女士对自己自信走向自负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为赵凯企图X侵夏女士这个“大美女”制造条件,但毫无疑问——非常失败。
夏女士这个角色从回国之后就塑造的非常失败。
这其中,锅有编剧的一半,另一半,自然是要鸣锣打鼓颁给HDJ女士了。
在这里需要插播一下小雪。
作为在剧的中段也同样和夏女士在戏份和人设脑残程度上平分秋色的女性角色,在吸毒卖Y被抓之后,基本只剩下了几分钟的戏份,还没什么台词。
按照剧中的设定,小雪只是一个小城市来的,念过中专的小女孩,去中医按摩馆打过工,和妈妈一起经营米线店,对二十年从未接触过的父亲有着戒备甚至怨恨。
虽然她身上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你觉得你爸是黑社会可你居然爱上了你爸手下的马仔即使后来这个马仔跟着另一个大哥为非作歹也无怨无悔中途为救他裸贷也在所不惜”,但由于虎哥的光速下线和小雪线的匆忙收尾,倒是为她前面明明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展开的多余戏份刷上了一丢丢点到为止的色彩。
显得不是那么矛盾和讨厌了。
(这个被爸爸好心报了夜大学金融自己还任性放弃的妹子终究还是没有刚过身为海龟还学过金融的夏女士。
)同样是脑残,“被成功冲昏了头脑”的夏女士则残出了自己的特色。
最后一集,戏份占半。
从三叉戟荣获集体二等功之后,这部剧的主线就逐渐被歪掉,成为了《夏静怡女士传奇第一部》,或者《夏静怡女士和她的书叔们》(没错我没打错字。
书记得念重音,才能还原HDJ女士的神韵),又或者《夏静怡女士和守护她的三叉戟》。
(她是不是以为这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除了她是光鲜亮丽光芒万丈的女主角别人都是工具人?
)最让人头脑轰鸣的不是纪委调查大喷子和大棍子而不是最有嫌疑的大背头,也不是郭局“举贤不避亲”为了剧情需要让老三位牵头调查D融宝,更不是夏女士“举贤不避亲”让崔斌投资三百万都富余的小作坊一举拿了一千万(不管到不到账),而是夏女士被捕回国之后,老三位没有走正常的审讯流程就走进审讯室对着夏女士排排坐。
就为了突出剧情?
就为了制造高潮?
看到这一幕,脑中有无数个冯小刚在咆哮——还有王法吗?
还有法律吗?!!!!!!!
名震江湖的三叉戟,终于彻底沦为夏女士自我救赎的工具人。
判决结果下来了。
夏女士被免于起诉。
这个情节我甚至在一开始就想到了。
虽然我夏女士被“冲昏了头脑”,但毕竟是一个学过金融的美丽的高精尖人士,即使涉嫌犯罪,但怎么能坐牢呢?
于是她被未知的力量、各种说不过去的理由以及三叉戟共同解救,走进婚姻,走进未来,走进了一锅原本美味的汤。
冯小刚们,你们别喊了。
头疼。
不得不说前十集是吸引我看这剧的理由。
但是最后几集真的是夸得一塌糊涂,我不知道是因为原本32集强行被拉到42集的结果还是本来编剧就功力不够,最后出现了三个巨大的垮点:1、小青突然反水!
这会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前期铺垫不足,小青的反水显得特别刻意,你可以认为小青歹毒,可是按照编剧的设定人黄有发这种BOSS级的也不会是省油的灯,居然没料到这一手?!
最后只能强行绑架崔斌来制造矛盾点,说难听一点,反正几个青年演员都这么招人厌,还不如一刀下去结果了崔斌,至少让人出乎意料!
至少比小青突然反水好!
2、警队内部的叛徒。
这个要详细说说,大家都猜呱嗒和刘局(就是暗黑者里演局长的那个),要是呱嗒那这剧也就平平常常,一部普通的警匪剧,但是你给我来个刘局是什么鬼?!
记得没错他总共就出现了两次,一次还是给三叉戟颁奖。
和第一条一样的问题,前期没有任何铺垫。
这就要说到这类作品的创作上了,一般反派都是两种写法,一是隐藏式的,观众和侦探或者警察一起解密,但是这种必须交代足够的线索给观众,也就是剧内剧外必须公平,警察做找到的线索你必须呈献给观众,观众是随着警察的步调逐步在一起互动解密的;另一种是公开式的,也就是一开始就告诉你反派是谁,这种更侧重于过程和最后的结果,三叉戟应该算是这种,但是这种需要前期铺垫各种动机最好是还有埋设草蛇灰线,这样到最后大家看对决的时候会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可是这部剧啥都没!
你说刘局是内应,那之前的线索的伏笔呢?
我想编剧当初是想估计写呱嗒这种看起来亦正亦邪的人物来隐藏背后的刘局,可惜啊,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觉得国内的编剧,特别是编这类犯罪题材的真的应该静下心好好去读读传统的侦探小说,把每条线,节奏、铺垫都认真写,而不是这种强行给我来个反转,你打谁脸呢?
观众也不是傻子,最后的吐槽和评分只会啪啪打你编剧的脸!
3、结局过于仓促!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个有关D融宝突然暴雷可能是给第二部开个头,没想到只剩下没几集了,这就必须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往里塞,这样会导致每个人物分到的剧情相应减少,剧情逻辑漏洞百出,配角的很多结尾可能会一塌糊涂。
我觉得第二部还是不要以警匪题材为卖点了吧,把这哥仨、花姐、柳爷等聚到一起拍个情景喜剧也比这烂尾了强。
这类题材其实一直是国内的短板,再加上对这块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我想短时间内想出好剧应该是难上加难。
真的可惜了这三位主演,特别我本人还特别喜欢董勇!
补:刚看了浙江卫视抖音的下集预告,还TM更好笑的来了,大背头居然利用俩混混玩反间计,利用黄有发梳大背头,栽赃他是大背头,是不是最后编剧不知道怎么结尾,干脆直接放弃和放飞了?!
还有最后小青和徐国柱对决他说自己是二东子的儿子的地方真的想冲进去甩他俩耳光!
反正小青这人物是彻底垮了,就不回了,比黄有发还垮,看来目前就郑律师还算马马虎虎,至少描写地有前有后!
编剧,编完以后好好捋一捋前后吧,真的,这毕竟不是网文!
【6月23日大结局更】在一个十八线小网站看完了42集。
果然和昨天预计的一样,很多东西都没有交代清楚,都是一笔或者用旁白交代过去。
虽然没有黑警的情节,但是突然来了个副省长和他的儿子是背后黑手,我只能说好吧,编剧你开心就行!
另外就是因为之前剧透地太多(浙江、江苏卫视的抖音和下集预告),所以棍子和小青对决以及棍子在医院抢救等等并没有让我很感动。
但是花姐发现棍子的警服里藏着的求婚戒指倒是让我感动了,但是很可惜,这段过后给了夏静怡和崔斌一段非常长的情节,居然还有回忆,我只想说要是他俩结合了,大背头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再加个张华,这一家人谁吃得消和他们住!
最可惜的是没有给棍子和花姐一个婚礼,哪怕是很简单的,在城南旧事里请大家吃个饭都没有。
还有就是人物的反转或者经历的处理真的和很多网友说的一样,太“工具人”了,人物根本一个个都立不起来,缺少动机和身世经历,导致除了三叉戟以外,人物崩坏得一塌糊涂。
再就是配乐,夏静怡和崔斌的那段突然来了段民谣风格的三拍子口水歌,本来他们俩就遭人恨的,这下好了,更恶心了,这歌估计是作者吕铮自己写的吧,求专业的人还是做专业的事吧,与其自我感动写了这么多口水歌,还不如好好参与编剧,把三叉戟后续的故事写好!
最后想说,昨天还是留情打了3星,要是评分的话我觉得6分可能已经是最好了,其中5.7分给老三位的表演和三人之间可爱的互动,其余0.3给部分配角,比如郭局他们,别的我实在打不下手。
说真的与其这样的质量,那还是不要继续出这个题材了,不然真的是到时影响小说IP的口碑。
很久没有从头到尾地看完一部国产剧了,没想到这么真情实感追剧的后果就是化身成大喷子,太多的意难平了。
从十几集的时候开始追,每天守到12点看两集更新再睡,看到小雪和夏静怡这么脑子不清醒的角色,也没有弃剧。
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可能是最初对于老三位的期待太高,总觉得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三叉戟最后都还活着,确实是HE。
可一部剧不能只看结局,过程之中有太多遗憾,之前那些塑造得十分优秀的角色,比如铁锹、小青,后面连个镜头都没有了,小青和黄有发的成长之路也三言两语带过,完全没有起承转合的感受。
这么多坑都不解释,仓促完结,不要扯什么都是为了给第二部做铺垫,没拍好就是没拍好。
本来我的预计是给大背头、大喷子、大棍子一个人一星,然后再加一星给剧中人民警察带来的感动,可是!
昨晚的结局太失望了,本来都没多少时长,还要让观众看夏静怡,明明剪掉这二十集夏静怡的戏份,这部剧可以到9分的高度,然而她还不被起诉。
只能履行夏静怡不坐牢,直接给1星的承诺了。
《三叉戟》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功成名就的老演员了,他们也不指望着这部剧做跳板,就是可惜小吕、林楠的演技了,不过这种凭实力说话的演员,总会有新的好作品等着他们。
最后,何女士,江湖不再见,以后看到你出演什么作品,我绝对绕道走。
亲们,豆瓣打分开启了,觉得好的都去支持下,没事的在小组里多发帖子,顶帖子,让小鲜肉们看看老戏骨也可以撑起收视率!
现在的影视圈病了,赚钱全靠流量明星,打榜全靠粉丝,遇到同期的热剧相互掐,粉丝互撕成为常态,难得遇到这么个清流,大家都珍惜吧!
这个剧有些地方是处理的轻率了点,但是整体流畅,剧情不俗套,关键是演员演技好啊,小吕这个角色在一帮老戏骨的映衬下竟然立住了,而且开头的回忆和后面的剧情竟然能照应起来,厉害了!
读于美国名校金融系的高材生夏静怡(何杜鹃饰)毕业前得知,其父在退休当天执行公务时因公殉职,原本打算在美国发展的静怡决定回国发展。
在其父亲的三个好兄弟,崔铁军、潘江海和徐国柱三位熟素的陪伴下,静怡逐渐走出了悲伤并开始了求职之旅。
一开始的职场道路并不好走,被第一家公司开除后,静怡万分沮丧。
幸好还有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玩伴崔斌(宿丹饰)鼓励,还有三位熟素的仗义相助,静怡得到了xx集团董事长黄有发的青睐,黄决定资助静怡创建D能宝公司,这个项目与静怡在美国学习到的项目相似。
于是,在副总裁赵凯的帮助下,静怡暗暗发誓,必将D能宝发扬光大,让之前看不上她的人都瞧瞧自己的本事。
事业逐渐起步,在静怡的不断鼓励下,一项谨慎胆小的崔斌也向静怡告白了。。。。。。
爱情事业双丰收的静怡并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踏入了一场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
而在三个叔叔的调查下,向来器重自己的董事长好像也与父亲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在崔斌、崔铁军等人的帮助下,静怡机智的逃脱了敌人的软禁,并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制裁违法犯罪之人,保护国家与人民的财产,完成自我救赎。
敬请收看三叉戟之女总裁的救赎之路。
哦,对了,听说还有第二部,叫三叉戟之女总裁浴火重生。
我看很多朋友吐槽这剧进展慢、没有特别激烈的矛盾冲突。
但这就是它的真实之处。
现实中的警察就是这么办案的,虽然剧情需要会有夸张,但整体架构是真实的。
三个警察才能摁住一个犯罪分子。
这太正常了,现实中哪有警察和对方单打独斗的,飞檐走壁的功夫高手在警队里凤毛麟角,都是些平时吃着药顶着疲惫的身体夜以继日工作的汉子罢了。
人到中年,腰酸背痛,谁都不是超人,跑个300米就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
还想身手矫健瞬间制敌?
做梦吧。
还有,实际探案,就是这么一点点地去摸排线索,利用自己十几年内建立的社会关系,打探消息、寻找蛛丝马迹。
不然你以为线索从哪里来?
莫非你问对方就会乖乖告诉你吗?
预审就是这么斗智斗勇。
犯罪嫌疑人都是人精,会轻易吐露实情?
一问三不知或者插科打诨或者胡言乱语或者装死充傻或者口吐芬芳太正常了。
不然他们是犯罪嫌疑人?
预审完全就是技术活。
让一个狡猾的犯罪分子吐露心声和实情,太难了。
警察也是人。
混得不好的会吐槽、埋怨,但很多中年警察,有了案子仍然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往上冲。
除了职责所在,还有就是心里憋着一口气,凭什么让你们触犯刑律为所欲为?
看到年轻干警做错了不会安慰,嘴上狠心里疼,就是怕对方吃亏。
但都是直男,又不好意思,所以都是以批评的口气说出来的。
别看他们抓贼的时候气喘吁吁,但这帮老东西站在你背后的时候,像是一道钢铁长城,让人放心。
年轻干警办案的时候旁边站着这么一个胖乎乎的师父,心里马上就有了底。
因为你说错了话、办错了程序或者没领会到眼神,他会冲你狠狠地戳一指头,点醒你,让你不会犯错误、耽误事、倒大霉。
这就是真实,也是这部电视剧的诚意。
当然了,也有不真实的地方。
比如那个破无人机,整天耀武扬威的在天上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当警察吃干饭的?
分分钟搞定操控者好吗?
出现第一次就给摁在那了。
还有,预审其实非常枯燥冗长。
不可能讲讲人情世故、打打感情牌嫌疑人就热泪盈眶地招供,这个的确夸张了。
还有,最终集大棍子是打不过一个年轻壮年男子的,现实中这种情况大背头也不会弃他而去,否则以后在警队别混了。
该回避的时候,就得回避。
郭局出面,也不能违反纪律,所以违规让三人介入夏静怡的案子这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刻意制造的车祸物证鉴定人员会发现不了?
尸体烧焦了外伤骨折可是掩盖不了的,肺部的烧伤烟尘含量位置都不同好吗?
不过为了剧情推进需要,可以理解。
我个人希望这剧能够大火——它也有这个质量——让普通群众也知道警察到底是怎么办案的。
没有美女警官相随、更没有胡子拉碴的颓废造型,不是说是个帅哥就能让犯罪分子束手就擒的,更不是到哪里都一身笔挺的警服戴个警帽一脸正气的。
你见过这剧里三个老警察外出办案的时候穿过警服吗?
没有吧。
动不动穿警服外出办案那不叫警匪剧,那叫披着警匪剧外衣的偶像剧。
犯罪分子也不是什么逻辑高手,动不动就跟东野圭吾培训出来的一样搞个烧脑大案,更不是警察到什么地方亮一下证件就可以畅通无阻。
正相反,一个小保安都可以拦住你。
人家不让你进,你能怎么样?
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不敢在家人面前说出实情。
想要办个案子有时得赌上前程、得罪上司,还得防备来抢功劳的同事,也有明枪暗箭的办公室政治和溜须拍马的曲意逢迎,以及中年恍惚的初心自问。
这不是矫情。
因为要是想当个合格的警察,尤其是业务能力强的警察,面对社会其他职业抛出的橄榄枝,没有点初心,还真是坚持不下去。
这剧已经非常贴近现实了。
可以说从剧情的精彩和与现实贴合的平衡点上完爆所有的警匪剧,包括近几年呼声非常高的几部。
比如,那部都在等着拍续集的。
因为都脱离现实太远,而这部剧,简直就是复刻了很多现实中的工作现状。
随便举几个例子:第一,剧中警察喝酒得报备。
没错,纪律要求,只要是喝酒、不管是不是下班了,就得报备。
剧中只要是三个人喝酒就有人不停地问是不是报备了,这都是常态。
因为这是纪律,现实就是如此。
不报备,发现了要处理的。
有人可能说我碰见的警察都随便喝,但纪律要求,就是要报备。
你碰见的警察,不合格。
而且现在的警队纪律,也没人敢随便喝。
见过哪部警匪剧里出现过这个?
没有吧。
但这就是现实,现在的警队就是这么严格。
爱信不信,纪律要求,得报备。
第二个例子,小吕的发型。
小吕的发型很还原现实这就是警校生的常见发型,圆寸头,在学校更短。
小吕刚从学校毕业,留这个发型非常符合实际,因为习惯了,留了好几年,所以一般毕业之后都会留一段时间。
即便是老警察,也不会留那些大刘海、披肩的夸张发型,就像其他警匪剧里经常出现的那些浪子发型,分分钟被督查处理好吗。
第三个例子。
禁毒队的田队单打独斗没打过贩毒分子,一起坠楼了,有人质疑禁毒队的队长打不过毒贩。
谁规定禁毒队的队长就得是武林高手的?
别说对方的人设是个泰拳高手,就是普通青壮年毒贩,打不过也正常。
有人说禁毒队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一看就是外行。
特警队才有体能和擒敌训练,禁毒队就是专职禁毒的警察而已,受过训练不假,但都是关于毒品知识和禁毒工作要求等内容,和格斗没关系。
禁毒靠的是情报、胆识、智慧和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论体能和擒敌技巧,和刑警队的没什么区别,因为事务繁忙和生活不规律,可能还略低。
以为禁毒警是散打队吗?
每天几个小时的格斗训练?
单单搞情报一项就累死你,哪有功夫去训练体能和格斗?
这都是影视作品看多了的弊病,以为警察都是成龙一样身手敏捷、所向无敌,谈笑风生就把对方打得跪地求饶。
想多了。
他们不过是一些职责所在的普通人而已。
只不过,穿上警服,就是有着义不容辞的正义感和拼搏的原动力,但要说身体素质和精力,可能比普通人还不如。
毕竟当警察熬夜、蹲守、日以继夜不规律的工作消耗了太多精力,还有文字工作,都不能少。
这种情况下,你指望这些人能够虎虎生风、体能充沛、力大无穷、武功盖世?哪个不是兜里揣着药片、拖着疲惫的身躯咬着牙工作的?
但就是这样,他们仍然能在最危险的时候站出来,在生死关头冲上去。
这段话就是专门说给那些口口声声“警察牺牲是应该的,他们就拿的这份钱”的键盘侠们听的。
说的太好了。
不是没有办法规避危险、更不是怕追责才面对死亡冲上去,事实上,只要愿意,他们有无数种方法在危险面前退却。
但他们就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了,就因为自己是警察。
是警察,就不能玷污了这身警服。
没有人天生应该为别人牺牲,没有哪次牺牲是当事人避免不了的,除非他主动选择牺牲。
所以,能这样做的,都是英雄。
我衷心地希望这部电视剧火。
因为只有这样,才知道现实中的警察是怎么办案的,是怎么辛苦劳累地战斗在第一线,为社会安定、人民安全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
强烈安利。
不管烂不烂尾,都值得所有人看一遍。
陈建斌、董永、郝平等主演的《三叉戟》高开低走,已迎来收官。
相较于崔铁军、徐国柱和潘江海三个办案能手在开篇给人带来的中年人的尴尬逆袭惊喜,仓促的大结局显然平淡无味。
《三叉戟》这部电视剧的主线很明确,就是以曾经在平安市叱咤风云的办案能手崔铁军、徐国柱及潘江海三个人重返一线办案现场的经历为主线,穿插接连破获的几起经侦大案,最后将黄有发及其背后保护伞钱副省长及其儿子一举擒获的故事。
开篇最大的亮点在于,《三叉戟》摒弃了严肃讲警察故事的套路,以大背头、大喷子和大棍子三个功绩卓著的老警察重返办案一线的窘迫为重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和共鸣。
中年人在职场上的最大悲剧在哪?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年人在职场上最大的通病在哪?
枕在过去的功绩薄上不肯下来但又不愿踏实从头再来。
这些问题在“三叉戟“身上同时并存,既有对过去战绩的沾沾自喜也有”廉颇老矣“的自怜,在没有老夏遇害事件之前,这三个人就是一盘散沙,活儿没干多少,谱儿却不小。
好在他们和老夏的情分足够深,在为老夏报仇这个强大的动力下,三个人很快扭成一股绳,求同存异,一起克服了自身的问题。
如果顺着这条线将所涉及的案件以及三个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和兄弟情谊说透,《三叉戟》不失为一部有水准的好剧。
但问题在于,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三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家庭和自我实现矛盾都没解决,就着急给配角们搭感情线,结果导致多个人物前期铺垫很足,后期被浪费。
剧中最明显的人物是夏静怡。
作为老夏的遗孤,学成归国的夏静怡是三个叔叔的宝贝,因而对她的就业和情感问题格外上心。
但夏静怡的感情线很早就铺垫到位了,那就是和大背头的儿子崔斌牵手,但在事业线的铺陈上却有点四不像。
在幕后大boss黄有发的棋局里,夏静怡是他很重要的“保命符”。
因此在电视上看见夏静怡的表现后,他果断重金聘请并豪华配置地支持她走马上任D融宝的CEO并高调出任形象代言人和发言人。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一步棋,到最后竟然根本没发挥作用,前脚夏静怡在网上求助“长老”,后脚海外猎狐行动组就火速将其解救,快得让人不可思议又不真实。
关于夏静怡这个人设本身也有待商榷,明明是海归金融高材生,而且也有想法要做融资创业平台,但就是这么个有想法有干劲又有头脑的事业女性到了黄有发旗下的公司秒变“傻白甜”,公司大小事务一概不管,除了发言和代言几乎毫无作用。
就算对方给她空白合同心里存疑,也乖乖照签。
在男朋友拿到了实锤证据后,依然无脑的现场质问而毫不作为,如果不是被控制住了,夏静怡的种种做法实在让人想不通。
其次,崔斌的戏份也多的让人费解。
很显然在这部剧中,崔斌的作用体现在两处:一是作为主角大背头的儿子丰富其家庭线,中年顽固老爸遇上叛逆儿子的戏剧冲突没问题;另外一点是,作为夏静怡的男友以及D融宝的投资对象,为犯罪分子的反扑提供机会。
但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他和夏静怡的感情线几乎没起什么作用,把两个人的关系换成朋友或发小对剧情本身没什么影响,而作为d融宝的投资对象他的作用更微乎其微,除了站了一次台,后期他并没有为对方所用牵制父亲,反而害的编剧因此还特意加了被绑架的戏份。
如此看来,即使删掉崔斌的这条事业线似乎差别也不大,那么为什么要再塑造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退赃家属呢?
董虎的亲闺女小雪虽然主要意义在于“坑爹”,但她和男友常彪的戏份也是前松后紧,没起到预期的效果。
小雪的叛逆和出走是直接导致董虎被小青设计的原因,但常彪到了小青队伍后,既没坚持对老丈人的保护,也没体现出太多“反面”作用,换成其他身手利索的马仔其实也可以达到同款效果。
后期小雪身上最大的冲突点“裸贷”没了下文,董虎谨慎半辈子最后想救闺女却被莫名打死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浪费了渲染了这么久父子情以及分寸感的这个人物。
再反过来看三个主角的破案经历,你就会发现漏洞也无处不在。
大喷子潘江海审讯嫌疑人在业界很牛,但细看其实也就“两板斧”,要么靠威慑乘胜追击,要么打感情牌让嫌疑人受不了招认。
和亲师弟认识了这么久,结果最后的策反居然用录音威胁这种常规手段,实在有点低估了郑律师的造诣。
作为常年游走于警察和公司之间的“老油条”,师哥稍微几句软话就让他透了底,这怎么看也不像当初替黄有发去公安局要人的那个强势又三缄其口的名律作风。
黄有发的战斗力也是这部剧的一个硬伤,作为在幕后策划了这么久,关系都疏通到了副省长级别的“狡猾狐狸”,黄有发在明知手底下的人陆续被盯上而不外逃,还只把赌注都押在不安分的小青身上,实在不算是个高明的人。
《三叉戟》中特意突出了崔斌退还了融资带来的1000万,但却对一向有正义感且恩怨分明的花姐餐馆收到的100万不闻不问不解释,这说得通么?
当然这部剧中最惨的还当属钱家父子,明明他们才是黄有发最重要的保护伞,但是这两个人从头到尾都没露过面,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这样的反派有点太可怜了吧,难道是剧组缺经费,舍不得多请两个群演?
“三叉戟”最后报仇心切险些走漏风声,让大鱼逃脱,但这些失误在最后因靠着孤勇取胜后而被一笔勾销,显然也不符合现实。
加上给大喷子女儿捐款和大棍子从昏迷中醒来的设置太俗套,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这部剧的档次,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表达但其实什么都没说透的贪心之感。
更适合长辈观看,不是我的菜
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比如你害怕一个好剧烂尾,它就果然要烂尾……这个剧的编剧对年轻(尤其是女性)是不是有什么恶意和误会,剧里的女性角色,除了花姐,全都是低IQ低EQ美貌但无脑,尤其是何杜鹃是带资进组么,也太差了。可惜了一众老戏骨。
真的挺好看的,就是千万千万别看第一集,弱智尴尬煽情的让人用脚趾抠出个两室一厅的地步,差点就没勇气打开第二集。我看了一下80%的低分都是第一集给闹的。所以千万从第二集看起,知道他们仨老炮儿是为了给老友报仇重新集结就可以了。三个人凑一块儿全是戏,随便唠嗑都跟说相声似的,太可乐了。三个人怕是都是葫芦娃的爷爷,无论什么小案子都能顺着藤摸出一溜大瓜来,剧情环环相扣节奏挺快的了。(只要看到两个年轻的女儿的剧情快进就是完美观影体验了,不过女装大佬儿子被爹妈轮番暗示鼓励出柜的剧情还是可以一看的哈哈哈。)
这才对嘛,陈建斌这种老戏骨作为实力主演,加上一群老戏骨吞云吐雾的仙境质感,这剧就稳了,只要后期编剧不搞事情,不出意外八分以上了
前面节奏还行,一集破一个案子,后面20多集都是拍静怡是什么鬼?加戏精
题材还是有点意思,就是太平了,没啥起伏。
刑侦剧情有些单薄,真实度还行,广告植入倒是不招人讨厌。重案六组起码有个女主角,这剧确实对女性有偏见,女性角色都啥啊无脑傻白甜
看完大结局,觉得有点遗憾为什么不直接做成夏静怡跳海自杀? 留封遗书就说对不起亲戚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广大观众朋友。
请删掉小雪和夏静怡戏份
情节方面不会给你什么惊喜的电视
后半段心有余而力不足,越来越像个普法节目系列故事
剧里的女性角色能把人气炸 不会写女性角色就别写
值得四颗星,老三位演技都很高!五星鼓励!
后半段太垮了,前面埋的线索完全没连起来,匆匆就结尾了。
前面15级特别好,每集之间有关联能推动剧情,16级以后感情戏咋这么多???我们是探案剧,不要这么多狗血。小崔和静怡,还有老虎小弟和姑娘,对推动剧情有什么作用呢?2017年的剧注水很正常,但是2020年了,不知道放点精简删节版吗?我只想看三个老人家。
没有小鲜肉小鲜花的电视剧竟然出人意料地吸引住我的视线啦😄
这特么捧得呦,哪里神了?真没看出来,哎呦这帮子人臭屁的哦,真特么尴尬,看到外市刑侦队长给他们吃饭卖唱实在是忍不了了,弃!
看国产剧离不开快进键。
何杜娟女士的演技真是一如既往的糟糕。外科风云的时候就非常烦她,这部更烦了。
23集弃,静怡和小雪塑造的太差了,工具人罢了,完全能猜到这俩人会干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