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托词

永い言い訳,不道德的丈夫(港),漫长的借口(港/台),The Long Excuse

主演:本木雅弘,竹原皮斯托,藤田健心,白鸟玉季,堀内敬子,池松壮亮,黑木华,山田真步,深津绘里,松冈依都美,岩井秀人,康巢恩,户次重幸,渊上泰史,布吉吉,小林胜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永远的托词》剧照

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2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3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4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5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6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3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4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5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6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7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8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19永远的托词 剧照 NO.20

《永远的托词》剧情介绍

永远的托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衣笠幸夫(本木雅弘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和妻子夏子(深津绘里 饰)结婚多年,感情早已经由最初的炙热走向了平淡。尽管夏子一直以自己的温柔和坦诚包容着幸夫,但幸夫不仅不为所动,甚至以冷漠和粗暴回应,只因为幸夫的心里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女人福永(黑木华 饰)。 某日,夏子和 好友(堀内敬子 饰)结伴出游,哪知道乘坐的大巴半路上遭遇了车祸,两人不幸遇难。得知了妻子死去的消息,幸夫虽然内心里没有一丝波动,却还是在表面上装作悲痛的模样。之后,幸夫的生活陷入了混乱之中,负责他的编辑唾弃他,福永也离开了他,直到有一天,夏子好友的丈夫找到了幸夫,拜托他帮忙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此过程中,幸夫渐渐学会了正视自己的软弱和不堪,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对隐私蝎子王3:救赎之战捉妖战记你不是犯人天真男人红气球之旅未来机器城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录精英部队绝密孝金干物妹!小埋R致命皮卡游戏王ARC-V翼·年代记平原枪声女人进城一个普通人疯魔神丐苏乞儿基和皮尔第三季血的控诉英勇赞曲如梦妄想改造人改藏熊猫大侠暖暖遇见你情迷画色一个人的城市我的极品女神她不是我的妻子闯入者

《永远的托词》长篇影评

 1 ) 不要悬浮于生活

(文/杨时旸)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某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者某种强大的外力迫使,他们会终其一生处于一种自我营造出的假象之中,并且安之若素,甚至乐此不疲。

那种假象像是一种惯性,维系着这些人的虚荣,也铸就着他们逃避现实的通道。

就如同《永远的托词》中的幸夫,作为一个三流小说家,已经多年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他变得势利又油滑,只依靠着曾经残留的名声,在电视台以嘉宾的身份插科打诨,卖弄小聪明为生。

他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和名气重于其他任何一切东西,终日周旋于温柔宽容的太太和年轻的秘密情人之间,自鸣得意。

妻子和闺蜜在外出旅行期间,死于一场交通事故。

幸夫生活的惯性被彻底打破了,而这却让他意外发现了自我救赎的方向。

妻子的亡故,对于幸夫来说是一次难以名状的变化,或许,他都未曾料想到这件事会给自己的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在葬礼上,这个男人更在意如何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镜头,如何扮演出一副真诚又标准的鳏夫的悲痛样子,致悼词之后,他在车上,下意识地对着后视镜整理着发梢,导演安排出的这个举重若轻的小动作渗透出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残忍,妻子尸骨未寒,他却更加在意自己在镜头中的妆发是否整齐。

从这个意义上说,幸夫一直处于一种空心化的状态里,他对妻子毫无感情,对情人也毫无感情,至于和后者的关系,与其说是肉欲不如说是逃离,用一具鲜嫩的肉体和对方眼神里的无限崇拜,摆脱自己空洞内心中的可怕回响。

他一旦不纵情声色,不注重名声,就不得不与自己的内心对视,然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逼仄,他拼命打磨外表,重视虚名,不过是为了掩盖内里的腐烂。

当妻子闺蜜的丈夫大宫前来和幸夫打招呼的时候,幸夫不会知道,不久之后,自己和眼前这个粗糙的男人会成为朋友。

但这个单身父亲和那个年幼懂事的孩子,却让幸夫一点点感受到内心的变化。

幸夫和大宫像一对尖锐的反义词。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底层劳工,一个在妻子在世时就长久地欺骗对方,一个在对方过世后仍然念念不忘,一个像悉心打磨的瓷器,一个如同从未雕琢过的粗陶,他们的存在,彼此映射和对照,也彼此反讽和矫正。

大宫投入人间烟火的蒸腾,所有生活里的小确幸和小困境,他乐在其中也挣扎扑腾,而幸夫和真实生活的关系更像是磁悬浮,既无法投入生活丰沛的细部又无法真的超越一切琐碎。

换句话说,他的生活虚假又充满矫饰,与现实关系脆弱。

而他与大宫父子俩的交往,成为了他重新进入真实生活的过程。

最初是旁观者,后来是参与者,再之后,一点点变化,变成了大宫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开始投入了感情,和孩子之间产生情谊,和男人之间也会争吵,这种争吵也是一种真实,相较于他当初在妻子尸骨未寒时整理发梢的自己相比,此时在路边发泄感情的幸夫更加可爱。

这个过程,更像是慢慢剥开了一颗外壳坚硬的竹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柔嫩的内核。

那些世俗声名、自负与矫情的包装都在真切的人间烟火熏蒸之下,一点点剥离殆尽,这犹如一次意外地提纯,一次代价昂贵地返璞归真,一场未曾预见的精神涤荡。

幸夫其实经受了两次外力的刺激,一次是发现亡妻手机中未曾来得及发出的短信,“我不爱你了,一点也不爱了”,那句话让他明白,看起来没有存在感的妻子对自己的一切其实洞若观火,第二次,则是大宫和儿子面对生活时的努力。

前者是刺痛,后者是治愈,这个过程让他得以重整旗鼓。

最后,幸夫把这一切写成了一本书。

书写和创作,在《永远的托词》中更像是一桩隐喻,它意味着心灵和现实的接通,意味着精神的灵敏度。

他曾经陷入虚妄和虚伪,犹如行尸走肉,创作就一度暂停,什么都写不出来,而如今,却变得文思泉涌。

与其说它重新获得了灵感,不如说他重新拥有了真实的生活。

 2 ) 20240721 西川美和电影展 Day3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王笑楠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从小说到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先写小说再拍电影的作品。

关于小说构思~我当初想拍一部电影,写一个故事,但电影是有时长限制,一般是两个小时以内,故事要考虑时长,而且电影还要考虑预算。

所以之前写故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考虑,这样的话可能时间上是不行的,或者预算上是不行的,想写的故事都不写,这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都会想人物的背景啊,过去的历史啊。

先写小说,再挑一些故事拍电影,这是我这次的想法。

关于片名~这个是主人公对去世的妻子的一种后悔,那个时候我应该做那样的或者更好、不应该那样。

永和长的区别,英文用的是long,我想用永远的永,因为这个后悔是永远的。

关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主角的成长,电影是想表达对男性的期待吗~我对男性没有那么期待。

我想这个故事的启发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来有海啸啊、核电站的事故啊,这些问题,中国朋友也帮助了我们。

我们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时候死了很多人,他们身边的人,比如说早上出门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吧。

媒体报道的都是他们失去了最爱的人啊,他们悲伤啊,这样的故事,报道的很多。

我想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保持好的关系到了节温器,最后很多人应该是没有好的关系到达分别。

可能对他们的家人也好,或者男女关系也好,早上他们吵架了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这样的关系吧。

这样的话呢他们一直都有后悔的,就这样消失了,自己身边的人。

但媒体不会报道这样的新闻,不会有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们是说不出这样的感觉的。

我想把这样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你。

关于幸夫在镜头前的失态,关于妻子在手机里的短信,真实想法和表面上的差距,欺骗和谎言~这种笔记啊,日记啊,这种写下来的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她的东西,也不好说。

有时候很生气的时候写了这样的短信,这可能是一瞬间的吧。

但这样留下来的话这样的文字有了真实性。

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但是日本的话为了保持夫妻良好的关系,很多人是戴着面具的。

观众交流~ 关于男主角的心理历程,是真的和自己和解、救赎,还是继续表演型人格~你是怎么看的?

(观众)我是觉得他的这个转变太快了,前面他看到孩子父亲和幼儿园老师关系不错的时候,觉得不爽,后面车祸后转变太快了,不是特别信服这个转变。

我不知道是否能回答你。

我觉得他对这一家人的感情是真的。

就是跟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投入到这里面,可能能逃避他对妻子离开的罪恶感。

我觉得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所以有时候从后悔啊悲伤啊要逃避的话可能要利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让自己很忙或投入一种爱。

那他的幸福,他发生了各种事情之后,他也发现了自己不能依赖这一家人,他就发现了自己要走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虽然没有讲最后他和那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他应该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还是看着他们,从远远的地方爱着他们,他是可以这样成长吧。

关于男主从一开始没有愧疚感,到见到两个孩子后心态的转变~回头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这个男人真的没用吗?

”他这个人物一定程度上是有我的影子的。

我不能说他是完全像我的一个人,但我也有像他的地方。

比如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保护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爱比对他人的爱更重要,有时候需要保护别人但保护自己是更重要的。

我觉得这是人很难看的地方,他的人物是浓缩这种很难看的地方的一个人,比如说妻子葬礼后的这场戏是表现他这样的一面吧。

人受到伤的时候是很敏感的,自己很伤心的时候很敏感。

我觉得越长大越难回首自己的伤害。

幸夫是他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的。

他见到了大宫一家人,他发现这个男孩虽然是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接受这种伤心的感觉,这是他心理上都伤害。

他见到这样的男孩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面对失去妻子这样的苦难,见到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心里黑暗都地方。

人自己发现自己黑暗的地方是很难的,是通过别人才可以发现、可以面对的。

跟小说的不同~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对,小说里面老师的眼睛不好,她是斜视,斗鸡眼,这个可能在电影里拍出来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她的虽然有一点障碍吧,这个障碍在电影里表达我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说话口吃。

我找这样的演员,她是去这样的人群学习了口吃。

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因为拍电影的话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的问题,我觉得如果阳一去警察局的话可能时间上的关系放不了那么多,所以我删掉了一些。

头发的话我觉得他的头发可以表达时间的长度,比较容易让观众了解过了比较长的时间吧。

我们从4月份开始拍,春夏冬三个季节,12月29号杀青的。

关于“人生是非己”,男主在浏览器反复搜关键词,摄像头面前的表演~这个主人公一开始是非常自私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自我,这个妻子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吧。

但是后来他遇到大宫一家后就开始意识到他家了。

我一开始也说一个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是通过跟别人接触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的。

他通过这家人发现可以改变自己,自己的人生可以变得更丰富、更有意思。

导演和男主的关系,文字/影像/公众人物的虚假性,是否有对于自己/行业的剖析~为什么把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做成作家,我也想把这个人物和自己放得比较近吧。

我有时候对我的工作感到无力感。

比如说做食物的,或者教育的,或者帮别人的,这样的工作的话呢,就是非常有用,比如说发生很大的灾难的时候,我这样的工作是完全帮不了别人的,我这个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呢,有时候我感到不安。

就在桌子上写作,这个可能跟办公室的人工作看起来是差不多。

但是,有时候站在大家面前说话,看起来是很厉害的样子,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吧。

像小说那样创作的人,应该是被别人尊重的,但他也是普通的一个人。

他是不是真的被别人尊重啊,他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这是我想通过主人公表达的。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了很多的问题,也告诉我很多你们的感想。

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是我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可能你们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

 3 ) 2024.7.21 CFA映后

Q:本片是先有小说,再有电影的对吧,能不能介绍下当时为什么构思了这部小说呢?

A:这是我第一部先写小说,再拍电影的作品。

我当时要为电影写一个故事。

电影一般是要考虑时间,限制在两小时之内,考虑预算的。

所以之前写故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考虑,想写的故事都不写,这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也会想很多关于人物的背景,这些都可以写小说的。

所以这一次我想试试先写小说,再拍电影。

Q:片名“永远的托词”中“托词”指的是什么呢?

A:这是主人公对过世的妻子的一种悔恨。

我是用“托词”这个词来表达的。

“永”和“长”的区别,英文片名里“long”是长的意思,但日语里用“永”这个汉字,我想表达的是永远。

Q:男主幸夫的成长是以妻子的死亡为代价的。

您是想要通过这部影片表达某种对男性的期待吗?

A:我对男性没有那么期待(笑,观众鼓掌),我想这个故事的缘起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当时很多中国人也帮助了日本,我是从地震的感想开始的。

那时候死了很多人,比如早上出门晚上就他们身边的人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媒体报道会讲人们多么悲伤啊之类的,但我也想有些人可能与他们身边的人生前没有很好的关系,也没有很好的分别。

可能对他们的家人也好,男女关系也好,其中有很多人会后悔:就这样,自己身边的人消失了。

但是没有这样的纪录片,所以我想拍这部电影。

妻子留下了我不再爱你了的留言,但她离家之前还对丈夫百依百顺。

夫妻之间似乎是充满谎言的。

“欺骗”和“谎言”是您一直想要关注的主题吗?

A:笔记、短信,留下来的文字是不是ta的真心话并不还说,也许当时只是气话,也许是真心的吧。

但被留下来之后成为了某种真实。

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日本的话为了保持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很多人是带着面具的。

Q:我对男主的心理历程没有想明白。

主要是阳一出车祸之后他对真平的一通输出。

导演是真的跟自己和解,救赎了嘛,还是他在继续自己的表演。

A:你是怎么看的?

Q:我觉得这个转变有点太快了。

他看到孩子父亲和幼儿园老师亲近的关系之后表现出很不爽的情绪,他似乎并不理解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阳一车祸之后,他似乎忽然理解了这一切,我不是很信服这一点。

A:我不知道能不能很好回答你。

我觉得他对那一家人的爱是真的。

跟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可以逃避妻子离开时候的罪恶感。

我觉得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有时候从后悔、悲伤中脱出的话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让自己很忙,或者投入一种爱。

幸夫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他发现了自己不能依赖这一家人,他要继续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虽然没有讲最后他和那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我觉得他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看着他们,从远远的地方爱着他们。

Q:影片开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男主抱着妻子骨灰进入车中后他整理了一下头发,包括之后还跟第三者做爱。

那时候他对妻子的死毫无负疚感,但开始照顾孩子之后,他似乎忽然转变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A:男主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是有我的影子的。

比如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保护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爱比对他人的更重要。

我觉得这是身为人类很难看的地方。

而男主是表现出了这一面的人。

就比如葬礼之后这场戏就是这样。

人受伤的时候是很敏感的,但是我觉得越长大越艰难,会受自己的伤害。

幸夫也是需要这样的过程的,他见到了大宫一家人,男孩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男孩不知道怎样去接受这种失去母亲的伤害,幸夫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面对自己失去妻子的痛苦。

他由此注意到自己内心的黑暗。

人发现自己内心的黑暗是很难的,必须要借助一些事物。

Q:电影跟小说之间有很多情节的增减和调整,好像也不只是预算的调整。

有怎样的考虑呢?

第二个问题,拍摄幸夫的头发是分段拍摄还是用了假发?

A: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小说里面老师的眼睛不好,有一点斗鸡眼,这个在电影里拍出来有点难度,就改成了口吃这种障碍。

演员是专门找了这样的人群学习了口吃。

另外阳一去警察局的故事拍出来时间不允许,就省掉了一些。

头发的话,我是四月份开始拍的,春、夏、冬三个季节,杀青是12月29号,期间演员都没有剪头发。

Q:男主写下的“人生是非己”,导演您是怎样理解的?

A:男主开始是非常自私的人,他认为人生就是自我,妻子也没能改变,但遇到大宫一家后,他意识到了他者。

刚才我也说到了人是需要跟别人接触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通过跟这家人的交往,他认识到人生可以改变,变得更丰富。

Q:您和男主有着相似的职业,您在片中是否有本身的自我剖析呢?

A:把男主的职业设定为作家也是想让人物跟我自己比较近。

我有时候对工作感到无力。

比如说做饭、教育、帮助他人的工作,都很有意义,就像发生灾难的时候,我这样的职业是帮不了别人的。

我经常困惑,我这样的职业有什么用呢?

伏案写作跟办公室工作其实差不多,参加活动在人前说话也只是看起来厉害而已。

作家应该是被别人尊重的职业,但他也是凡人,他值得被人尊重吗,他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

我想表达这样的事情。

 4 ) 別讓懂得來得太晚

2016.10.24.HKAFF;百老匯電影中心;位置在第二排,仰頭看天的造型兩小時。

映后見到了西川美和,對她的了解始源與這一次的電影節。

相信看過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是枝裕和的氣味十分濃重。

算不是十足的是枝迷,那光和影、鏡頭的切換、以及說故事的速度、最重要是幾個典型意向的表達,都有著是枝的標籤感(以上解讀是個人對是枝裕和的理解,勿噴,多謝!

)劇情方面似乎可以歸檔為:他的改變。

男主角是一名知名的作家,生活體面。

牛逼哄哄的樣子。

20年的婚姻下兩人之間的感情已入千呎冰封,沒了過往的羈絆。

只是妻子的驟然離世,生活秩序被打亂。

髒亂的房子。

不得不應對的外人。

無處安放的孤單。

老婆尸骨未寒時還想著和情人纏磨。

根本不懂什麼是愛。

根本失去的愛的能力。

此時為了有素材而寫。

進入了同樣喪妻的大宮家中。

這兩位喪妻的男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作為知名作家,參與可笑的祭奠儀式電視拍攝,像個木偶一樣被拍攝內容牽扯著。

悼念亡妻=工作,這可笑的定論。

在看完妻子那條未發送的簡訊「我已經一點也不愛你了」。

加上拍攝需要說句對妻子留下的信息。

男主角直接暴走,被助理拖去河邊引發全場大笑。

和失去妻子的大宮只是簡短一句話「希望她回家」相比。

男主角幸夫在露出自己的不堪。

人的心有一天也會突然奔潰 ,這就是人。

人會瘋狂大笑,人會突感悲傷。

人無法完完全全明白自己的情感。

他在混亂中,在與大宮一家三口的相處中,抽絲剝繭得理出了自己該面對的事情。

自己很喜歡的意向是1).男主變長變亂的髮型 。

2)很討厭的名字_ 幸夫在場外我向西川美和提問有關這兩個問題中,男主角的改變。

答案中透露著一個關鍵詞語:接受。

全篇最耐人尋味的場景便是最後男主角選擇走進妻子生前經營的理髮店,剪下自己一年多未剪的頭髮。

他開始接受了別人的觸碰,與最初不願意他人的接觸到後來,自己主動去改變。

正如他自己寫的不知有多少百分比是真話的稿件:我對我妻子的懷念將持續在我這一生之中。

也是正是印證那句話「逃避越久越痛苦」。

這漫長歲月之後,只有自己獨身一人去贖罪,去面對。

他開始去面對。

當然也包括他非常討厭自己的名字幸夫,但是與他朝夕相處的大宮一家始終以此稱呼他,他也未作解釋也未顯得生氣。

到影片最後他說「別推開給予你愛的人,如果你失去,了也許終一生都不會有人再來愛你了」這段台詞來此我笨拙的記憶。

是男主角講給大宮的長子聽的。

因為幾句較勁的話,兒子差點會失去爸爸。

這一句教導是要你明白;母親的離去是不可逆的,對父親的傷害尚可修補。

從這點開始,他已經改變了。

--家的意義 -最近一次進影院看是枝裕和的影片是「比海還深」阿部寬與本木雅弘同是飾演的作家。

前者頹廢找不到出路,以做偵探為生,卻似乎也存不下什麼錢,後者沉浸在名利的快感中,失去了對生命價值的把控。

同所謂喪失,喪失的是生活的快樂。

而這個載體同樣來自于一個中心,那邊是:家。

家被拆分了。

前者是離婚。

後者是喪偶。

在本片中,男主角是吃著便利店的飯,蠢得去問便利店員忌廉麵包里是否有蝦和蟹。

卡車司機大宮,把二氧化碳和異味搞錯的八嘎,早熟的讀六年級的哥哥,完全不明世事也許還意識不到母親已離世的妹妹。

兩個鰥夫,和一對兄妹。

組成的家庭樣式。

而回歸,而明白,而成長,全從家庭里來。

帶著孩子騎單車走過的路,陪著孩子從淘米開始做咖喱飯。

雖然對於這個形式的家已經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但是互相建立的羈絆,在幫助男主角找尋和找回自己內心低生活的態度,是一個最強大的力量。

生活總是在日復一日中找到陪伴和愛的意義。

--西川美和 -

這是個非常值得收藏的細膩女導演。

女人說著一個男人的故事,認定會存在視角上的偏差。

敘事上有女性的柔潤和細膩,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再加上男主角的很多心理活動的窺探。

不難得出導演在男主轉變這塊花下的巨大功夫。

導演的回答都很耐心,喜歡她說話慢吞吞的語速,邊思考邊陳述的模樣,很具有魅力。

在現場回答的問題,分別來自演員選角、劇中著一對兄妹的拍攝、自己的拍攝契機和創作動機。

不出意外聽到了關於311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

還有對自己新作的底氣和信心。

女導演會格外在意現場的氣氛,這點似乎與以前見過的男性日本導演有所不同。

-- 寫在最後 -想起自己在念中學時候對媽媽發了脾氣衝出家門,連早餐都不願意吃,去到學校覺得完蛋了,老媽一定會大發脾氣。

結果媽媽把早餐打包好送到學校,待我回家之後也再也沒提這件事情。

記憶中自己和媽媽道了歉,但這愧疚卻始終藏在心裡。

那樣被女兒衝著發脾氣的媽媽是怎麼樣原諒我的,始終無法明白。

但是媽媽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其實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懂事了,都會覺得錯誤已經造成了。

因為愧疚你才懂得,因為懂得你才疼痛。

可是如果可以的話,聽一句過來人的勸:別讓懂得來得太晚。

回到影片最後男主角帶著男孩子去找受傷的父親,其實便要教會他「說重話了,馬上想起來,趕緊道個歉,那也好。

起碼你還有這個機會。

」生命的不可逆轉,離去的不可挽回,生的人有著持續一生的痛,離去的人帶有無法挽回的憾。

我們害怕,故而說珍惜。

學不會離去的意義,起碼學會如何生,那便已是足夠了。

以上些許片段,個人不完全的感想,文筆拙劣,作分享和交流。

 5 ) 永远的托词

尽管有帅大叔的倾情演绎,还有温和美好的生活画面,但从情感接纳和人性反思的角度来看,更喜欢西川美和另一部作品《摇摆》。

本木雅弘将一个丧妻后被混乱生活裹挟的“残废”丈夫演绎得丝丝入扣逼真至极,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临时男“阿姨”,有耐心有爱心,精通沟通术,完美跨越代沟,即便这样还是无法掩盖这个对发妻不知恩图报婚内出轨的渣男散发的恶臭。

“妻子沉入冰冷的湖水那晚,丈夫正在她的床上睡别的女人……” 当这位对妻子冷漠至极的成功作家成为孤身寡人濒临崩溃之时吼出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女性作者本人自己的嘶喊吧。

“千万不要轻易推开那些重视你的人。

不能轻视或瞧不起对方,不然,会变得和我一样,人生已无人可珍惜。

你以为不会轻易失去,结果崩毁只在一瞬间。

” 没几个出轨者事后会有这样痛彻的觉悟,那些压抑和不舍不过是再没人帮你收拾衣服准备晚饭放洗澡水。

西川美和美好的臆想和祈愿让人觉得太过卑微和绝望,再温柔也无法治愈。

片名所含“永久懊悔”及“终生赎罪”的奥义,亦如芒在刺如鲠在喉。

“没有演出经历”的两个小盆友的神演技十分瞩目,没了妈的孩子独立自强的幼小身影,可以说是影片里唯一看得抚慰舒心的亮色了。

 6 ) 横亘在谎言与真实之间的暧昧矛盾

作为是枝裕和的嫡传弟子,西川美和不仅从风格上一手继承其师细腻风格,在题材方面也是无限接近,比如今年师徒俩心有灵犀地将男主角定位于“作家”,只不过师傅聚焦于失意落魄的作家,而徒弟则将镜头对准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

有趣的是,两位作家在自己笔下的文本真实与当下眼前的现时真实都不约而同地陷入迷失。

《比海更深》和《永远的托词》两部影片均获得第29届日刊体育电影大奖四项提名,西川美和这部根据自己直木奖候选小说所改编而成的电影,亦得到是枝企画协助,更烙上浓浓是枝裕和的痕迹。

序幕卡司映现时,深津绘里的名字出现得挺晚,心里还奇怪这么一位大牌怎么卡司位排得那么后面,毕竟这次她与本木雅弘的合作,是继1995年《最高的单恋》之后时隔21年的再度共演,加上本木雅弘也是继《入殓师》后,暌违七年后重返大银幕,相当令人期待。

剧情推进一刻钟后,心里大约有数了,如同西川美和酷爱的以死亡、葬礼、失踪或意外为正片引子一样,此番又是将死亡阴影先行笼罩全片。

从处女作《蛇草莓》爷爷的葬礼开始,西川美和的惯用手法就是以死亡为分界点,倒叙回忆,贯通未来;《摇摆》以真木阳子不明真相的失足摔下吊桥,引发兄弟间看似牢固的情谊摇晃震荡;《亲爱的医生》则以笑福亭鹤瓶饰演的庸医伊野治失踪为悬疑倒置,众人记忆闪回拼凑出的往事拼图;《卖梦的两人》稍有变奏,不过也是一出异于日常的变故——一场将家产烧为乌有的大火,铺展开故事。

深津绘里在平静甚至颇为冷淡地帮作家丈夫津村启剪完发后,就与闺蜜出发旅游了,关于她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摄影机慢慢贴近她的视线,变为主观镜头,望向白茫茫的车窗外,从深津绘里冷而麻木的眼神里,观众很容易被移情,为下文的悲剧有了一点点心理铺垫,甚至我会得出这样一个类似幻想的结论:夏子是否预感到了悲剧?

镜头切到正在偷情的丈夫那边,在凸显衣笠幸夫的行为于性格的目的功能上,能轻而易举达成,但这种大反差的偷懒方法和后面流于说教的桥段一样,往往不能满足观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也让某些资深影迷对套路化的发展失去期待,可能这是西川美和与其师的差异所在。

不过是枝裕和近年来也越来越温情化,越来越四平八稳,大波动大幅度的情节走向渐渐少了,《永远的托词》剧本反而有是枝裕和早中期的影子。

从拒绝夏子当众唤他“幸夫”开始,我们心里大约对这个人有了初步定位——虚荣自大,自以为是,无视妻子,忽略过往,功利性强。

因此当出轨对象也讨厌起他时,性格的树立及发展已经完成大半,衣笠幸夫被年轻女孩指责“谁都不爱”时,茫然及麻木的神情十分到位,他其实就是一个躲在壳里的可悲自大狂,沉湎于光荣历史的人气作家,已然走上下坡路,编辑诘问他的话令他恼羞成怒,不过他依然十分享受扮演一个“沉浸于失妻之痛”的名人,葬礼上得体的致辞和诚恳的悲伤表情,内心不由对自己万分满意,竟忍不住在网上搜索起评价来。

这些虚张声势,到底也抵不过内心发虚,搜索词的逐渐变化体现了幸夫色厉内荏的本质,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些细节铺设都是典型的西川美和风格。

与其完美公众形象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夏子闺蜜的丈夫——大宫,一个大大咧咧、动辄痛哭的粗鲁男人,性格简单直爽,感情充沛浓烈,阳一代表着衣笠幸夫不远回首的平淡过去,因此幸夫一度拒绝阳一的存在以及单方面闯入其生活的意愿。

不过,当幸夫目睹阳一一家乱糟糟的生活时,或许是出于心底残存的一丝温柔,或许是怀着找寻素材的目的,也或许是想打破目前固步自封的状态,更或许是全因连他自己也无法察觉的某种优越感(两处住所的对比),他开始进入大宫阳一和两个孩子的生活。

西川美和在拍摄《摇摆》时曾表示:“兄弟,这仅仅是靠血缘,被连结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关系,是多么的稀薄和危险。

这就是我想要描写的。

当然,这种关系也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个人的希望,是通过这部影片,能够发现人和人之间心的相连。

”这番关于接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宣言可视作她所有作品的宗旨,也是她所有作品的素材灵感源泉。

幸夫与男孩真平与女孩小灯之间的关系从不无对立到慢慢融合,通过几组有意思的镜头表现——深夜等候公交车、看动画片、吃饭、骑车上坡等。

这个阶段的幸夫在外部行为上似乎有所改观,甚至在和大宫阳一一家去海滩时,幻觉中出现夏子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故意误导观众,仿佛幸夫内心的冰山有所融化,影片基调往“治愈”方向越靠越近,可是观众心里仍有疙瘩,毕竟幸夫至此一滴泪都未流过,即使他已不再爱妻子,无论如何也是一个非正常的举动。

这个奇怪的细节被两个人捕捉到——一个是夏子生前的理发店同事,质问幸夫“你想过她的生活吗”;另一个是幸夫的助手,池松壮亮的戏份不多,但对剧情有助推力,他不动声色地问幸夫:“老师你还没哭过吧?

”。

幸夫当然很尴尬,是的,尴尬混合着麻木,以“套中人”的乐观无畏扮演着保姆的新角色,并享受着与“失妻名作家”同样本质的虚荣角色。

如果这么拍下去,影片很快就要滑向平庸的深渊。

西川美和抛出了戏剧转折,首先是破坏幸夫和大宫阳一一家以及小灯的老师共处的和睦氛围,西川美和再度运用其剥离生活真相的拿手好戏,在剥掉第一层“功成名就,岁月静好”的皮之后,继续剥第二层“互助即救赎” 的皮,这大概就是平庸导演与好导演之间的区别吧。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不提伤心往事、无视伤疤并未痊愈,而变得温馨美好,心病依然是心病,梗结依然是梗结,小灯生日会上无心的几句话,揭露了每个人其实仍停留在原地,问题不会因为沉默而消失。

其次是破坏大宫阳一与真平之间貌似相互谅解的父子关系(之前几乎未正面提到),父亲独自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之中,却未意识到孩子承受的巨大压力,也折射了妻子还活着时,他作为父亲缺席的事实。

再次是继续破坏观众从影片第一幕获得的观感,幸夫从夏子手机里找到了最后一条未发出的信息:“我再也不爱你了,一点也不。

”他的壳终于全碎了,所有的假装和扮演像是一出丑陋的滑稽戏,他照见了自己的丑陋和自私,他的无奈和绝望,他的无能和冷酷,以为站在世界巅峰,其实早已跌落谷底;以为可以装作和死亡共生,其实早已行尸走肉;以为人生很长,其实往往来不及告别,而最让他痛苦的是,他无法和死亡较量,已经无法说声“对不起”,这也是他终于撕碎温情面具的决心临界点,也就是他和大宫一家暂时断交的契机。

幸夫也终于发现关乎妻子的记忆不仅单薄,而且充满疑窦,关于记忆的自我篡改及不确定性这一特质也是西川美和在历年作品中反复呈现的,如《蛇草莓》中哥哥十分确定找到的蛇草莓,妹妹却从未找到过,如《摇摆》中弟弟对哥哥是否故意杀人的判定,如《亲爱的医生》中村民回溯医生从医经历。

你所看到的生活远非生活,你所听说的人生远非人生,记忆会说谎,记忆会欺骗,记忆交织着秘密与谎言,谎言与真实之间存在着暧昧的矛盾。

幸夫在回忆的迷宫里再次丧失生活的动力(如果说之前担任保姆,让他至少在表象上拥有“治愈”的可能。

),重新堕入毫无意义的生活。

这三个破坏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并逐渐引发影片的高潮,让分崩离析的人物角色们再一次聚拢,彰显剧本的扎实与打磨功夫。

大宫阳一由于和儿子争吵心烦意乱,开卡车出了车祸,剧情并未滑向进一步狗血,克制止步于轻伤,重点给到幸夫重新联络上真平,两人一起赶往车祸当地医院,一路上一大一小心结的逐渐解开,让影片的情感逐渐趋于高潮,而阳一和真平的相互谅解,让独自乘新干线回来的幸夫遁入光明,灵感突降,久违的文字重新落于笔端,他写道:“人生,就是他人。

”我得承认,这句话非常说教,非常心灵鸡汤。

可是我也要承认,真的被结结实实感到了。

失去亲人的悲痛容易理解,但如果是一个将自己隔阂于心灵之外、放逐自己于人伦之外的局外人,他的悲伤,可能要等许久许久才能软化、稀释成触手可及的温度,这种老生常谈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救赎」。

那些曾放弃生活的人们,终于在历经误解与释然、落魄与奋起后,拐入意料之外,珍视生的每一刻与死的另一边。

影片的结尾,你尽可以贬之为可预测的鸡汤套路,但又有什么关系?

纯净如冬日阳光的手嶌葵版《绿树成荫》,像远处春日汩汩流淌的山泉,将身心涤荡一清。

以剪发开场,以剪发收尾,结构合拢,时光走了一圈,即使物是人非,即使谎言与真实继续暧昧继续矛盾,即使我们只能做远望的平行线,我们依然相爱。

 7 ) 渣男这个属性,养养娃就能治愈?

幸夫是个自私自利、小人得志的渣男;妻子看电视发出的笑声,他讨厌;妻子叫他的小名,他讨厌;同学约出来叙旧,他轻蔑;他注重自己的形象,爱上电视,爱讲虚伪的话;妻子出车祸的当天,他在家里密会小三;妻子去世,他写给妻子的悼词像小说,在新闻镜头前装作一副悲苦的样子;前一秒在媒体面前悲痛欲绝,后一秒捧着妻子的骨灰盒,关心的是自己头发乱不乱,关心的是网上有没有自己的负面新闻;人害怕失去据有,可以害怕到无耻的程度;幸夫以为没有了妻子,生活就会变得快活似神仙,此时,小三的觉醒,同事的吐槽,家里乱成狗窝,用微波炉热顿饭也会搞砸;原来,浮华表面下的幸夫就是个废物,人红不能红一辈子,小三易撩不能撩一辈子,小有成就不能吃一辈子;随之而来的是人沉淀后的归处,惆怅有失也会袭上心头,冷漠的人生就是座孤岛;失去妻子的某天,幸夫遥望自己的人生,就像只泄了气的皮球;直到遇到大宫一家,大宫的妻子跟幸夫的妻子同时出的车祸,留下两个孩子;幸夫无力面对自己的无处安放的人生,选择介入大宫一家的生活;两个鳏夫,两个孩子,让幸夫照顾孩子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生命变得饱满,最后,重回生命的温度;曾经漠视妻子、藐视他人、嘲笑一切的幸夫,在一无所有后,终于觉悟,落笔写下“人生即他人”。

这部「永远的托词」的导演西川美和,作为是枝裕和的弟子,从海报到内容,都充满着枝裕和的味道;他们都是通过精妙的风景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的素描,直击每个人最柔弱的内心,抑或最伤感的一面;比起故事,她们更关注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倾向形成了日本电影最具野心的一个流派。

西川美和在片中藉由幸夫的口,告诉世人:“生活,是安于人的内心,虽然很坚强,但也是很脆弱,也会一碰就碎;即便长大成人,即便是为人父母;不过,那些心疼我们的人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不要贬低他们,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我这样,就会像我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变成没有爱的一生;本以为分开没那么的容易,其实分开就是一瞬间的事。

”人生,就是他人,能与人缔结关系者,能逾越人之间的距离,逾越人心的距离,因误会而生的恨,也会随时溶解。

 8 ) 所谓忙碌,不过是逃避的借口而已

在《永远的托词》里有这么一幕,学业跟不上的小男孩流下了眼泪,然后他和幸夫说:不要告诉我爸爸。

后来,幸夫和小男孩说:哭,不代表着软弱,有时候,哭也是一种坚强。

说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提到了自己的逃避,提到了自己的不敢面对。

那一刻,我几近奔溃,我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坚强不过是软弱。

我父亲是2017年1月份去世的,或者你们有察觉,或者无察觉,这两个月我的状态总是起伏不定。

电影里想起去世的亲人总是浮现出音容笑貌,而我,一闭上眼睛,总记起父亲去世时的挣扎,那最后一口气的咽不下去。

但我不敢哭,有时候泪流满面,却还强装坚强。

我怕,怕感情的缺口一打开就补不回来,怕一泻千里,怕赤裸相对。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愧疚,或者无助,以至于你不敢去面对它,你压抑着自己的情感,花天酒地四处逃避。

《永远的托词》说的就是这样的逃避,小说家男主角该算是渣男吧,在他出轨的时候,老婆出车祸身亡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他在公众面前表演,借口照顾小孩来逃避,直至看见老婆没发出的消息,彻底崩溃。

“我已经不爱你了。

”这句话把他拉回了现实,不得不正视起自己,那张“让人恶心的脸”。

老实说,电影并没有那么出彩,导演西川美和是是枝裕和的女弟子,所以在电影的前半段你很容易能感受到是枝裕和的神韵,不一样的是,后面西川美和在寻找情感的宣泄,而是枝似乎并不看重这些。

电影其实分了三层意思,逃避自己,对话自己,认识自己。

第一层是常态,是表演,第二层是照顾兄妹时的感悟,或者是自言自语,第三层,则是西川美和真正想表达的:珍惜身边的美好。

只是对于这第三层,我始终报以疑义,有些事情,并不能如电影里那么简单。

这恐怕就是导演们的“圣母心”了,他们以解救天下为己任,想把我等堕落民众从深海中拉上来。

事实上,我们无法解救,鸡汤再浓,也不过是鸡汤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海边的曼彻斯特》才是常态。

但是我喜欢《曼彻斯特》,也喜欢《永远的托词》,电影嘛,有人沉沦于现实,便总有人要创造些出口,不管这个出口是不是妄想。

不过《永远的托词》有一点说的很有道理,那就是,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感。

污浊的、肮脏的、懦弱的、邪恶的、各种好或者坏的。

当我们尾随着大众,表演着大众喜欢的样子,也就等于了放弃自我,活在了面具里。

这种感觉,真的能让人麻木。

 9 ) 幸夫的

幸夫刚开始真的很渣,对妻子的包容反应冷漠,然后对于妻子的死也是无动于衷,直到他开始照顾竹原的孩子,哥哥是惊人的早熟,几乎没有哭过,倒是嘲笑软弱的父亲,妹妹是萌萌的小萝莉。

从幸夫开始照顾孩子,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可能对于孩子,我们都会展现出最柔软的一面吧,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像是幸夫的一个避难所,但同时也是逃避现实的地方。

在海边与孩子与竹原一起玩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发现自己还是爱她的,但其实妻子,在幸夫出轨之后就不爱他了,幸夫看到简讯后的生气是一种不成熟吗?

明明自己已经出轨还期望妻子继续爱他?

然后在一次次的鼓励竹原与反省自己的过程中,终于面对了自己的问题,好好地走了出来,也算是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吧。

 10 ) 《永远的托词》西川美和中国电影资料馆映后交流

这是第一次先写小说再写电影 以前写故事的时候 会先想这个预算够不够 好不好拍 这次就想改变一下 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 永远的托词英文是the long excuse excuse是指什么呢指主人公对去世的妻子的后悔 当时不应该这样 永远的后悔我对男性没啥期待(育儿和家务) 大地震发生后 很多人突然失去家人 媒体一般会报道他们失去亲人有多伤心 但是不是所有人失去亲人的时候 都处于一段良好的关系 也许有人关系并不好 失去亲人的感觉不一定那么伤心 但是媒体不会报道这样的事情 那些人也没法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写了这样的小说妻子发的那条短信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情绪 不一定是真实的想法 可是变成了文字 好像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在日本 很多人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男主通过和这家人建立关系 可以逃避妻子离开后的空虚感 人很脆弱 为了逃避悲伤 可以通过忙碌 爱别人 他后来也发现不能太依赖这家人 要有自己的人生 电影最后没有讲他和那家人的关系 但是相信可以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一直关注他们 远远的爱他们 这个人物有我本人的影子 比如遇到困难时 要保护自己 爱自己多过爱别人 我觉得这是人难看的一面 妻子离开后 男主对自己外形的在意 是想表达这个方面 人受伤时是很敏感的 越长大越敏感 幸福需要过程 男主通过遇见大宫一家人 发现自己没有面对悲伤的能力 一个人靠自己很难发现这些 通过和别人的交互才能发现 问 男主头发变化很明显 是假发吗答 通过头发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我四月开始拍 经历了春夏秋三季 男主一直没剪头发 问 对“人生是非己”的看法答 主人公是非常自私的人,然后他很自我 妻子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后来他遇到了大宫一家人,刚刚我也说了,一个人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还是需要跟别人接触,通过别人接触,所以才能理解自己的问题 他也知道通过这一家人,他也发现可以改变自己,然后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变得更丰富,更有意思为什么把主人公的职业做成作家 想离自己更近 我有时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无力 这个职业对别人有什么用呢 有时会觉得无力 这个工作看起来和一般的办公室工作一样 我现在在大家面前演讲 看起来很厉害 只是看起来而已 像小说中那样主人公这样的作家 应该是被很多人尊重的 但是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被人尊重呢 是值得表达的

《永远的托词》短评

拍的什么鬼,剧情虎头蛇尾的,而且特长,特臃肿。

6分钟前
  • 溪边的人
  • 还行

人物太刻板了。不喜欢这种设置,你疼爱的烈女小三嗲妹妹唤不醒你的人性,别人家的俩孩子能救赎你?

9分钟前
  • 香蛋🌈
  • 较差

一度看不下去……本木雅弘演技可以

11分钟前
  • 摩鱼
  • 还行

本木雅弘从《入殓师》一转眼到这部《永远的托词》就是七年,明显地感觉到电影里打磨得更细腻的演技和更加有故事有经历的眼神、表情,这些时间赋予演员的成长对于角色塑造的成功也真的是微妙。看过之后可能要取代《比海更深》成为我目前最爱的年度日影之一,原本觉得会很衰的渣男故事,越看越被击中内心

12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一个原本生活不能自理的作家试图成为暖男来完成自我救赎

15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将遗属的愧悔和惶惑刻画得富有层次,还算可信。最后的新书发布会狗尾续貂,令人不适。到火车上的对话结束更好一些。

18分钟前
  • 胡小猴
  • 还行

1. 其实给你担负一些责任,你是会不得不成长的。

2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评分还可以再更高点。典型日式剧情和推进。演员很棒

25分钟前
  • 暴走君
  • 推荐

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 每场戏都拍得很好 但是组合起来的效果真的跟shi一样

27分钟前
  • Rumpleteazer
  • 较差

波澜不惊,我开始对日本这一系列生活流腻味了,拍来拍去也就那么点故事,越来越电视剧风

32分钟前
  • 橙子
  • 较差

过于虚假自恋了

33分钟前
  • 新团员
  • 较差

主人公丧失妻子,一是生活层面,二是情感层面。他的沉痛是后知后觉的,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被唤醒的。以“妻子”的角色加入其他家庭是逃避,同时暗含家庭角色转型的诉求:爱是一种能力,可以习得,家庭角色的分工并非既定。与伤痛记忆和解,疗愈的方式仍是渡人渡己。感情往往是无中见有。

36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導演改編自己小說,劇本很棒。小說應該很好看。但電影處理可以更好。像教小孩戲就比較弱。故事是一個...難聽點說渣男吧,從情感乾涸的狀態,繼而滿懷罪惡感,逃避,到自己都曾遺忘的情感復甦。要珍惜愛你的人,推開了,可能再也不會有了。本木雅弘好演! 深津演的妻子很美

39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因为死亡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留下来的人。”明明知道很多事无法改变,有时还自暴自弃,伤害周遭的人而毫不自知。人心如此脆弱,却又意外的坚强。去年的寄居蟹或许换了一片海,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抓紧那些珍视的人,绝不松手,付出更多的爱来纠正错误,弥补遗憾。

44分钟前
  • 颜落寒
  • 力荐

7.6 教育孩子关于“深度”的定义,在叙述作为小说创作者自身的一段体验,将逃避作为一种转换或寻找灵感的选择,家庭重建太适合作为日本人集体灾害伤痛重建的常见方式:当感觉失调后,人们如何选择,而感受和被需要与创作也息息相关。这部小说电影的写作方向是一定程度上反常规的,比起《摇摆》更能代入这部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包袱。池松壮亮这个角色很神奇,仿佛看透一切一般,黑木华这个角色亦是如此,他们的感觉似乎都很强烈,而他们都是这位老师的学生。

45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基耶《蓝》的变奏曲。

49分钟前
  • 蝉影
  • 推荐

剧情仍是套路,渣男的醒悟,中间和孩子们太过温馨以至于结局那种托尼瀑谷式样的爱之永绝的绝望有点突兀。但是如此细腻的剧本,再加上本木雅弘,便也让人怜爱。

50分钟前
  • Jane
  • 还行

同样是遇到重大事件后提出了人生问题 有些小感悟 却没有让我信服的答案

55分钟前
  • 梦鹿
  • 较差

“孩子是男人的万能免死金牌。带孩子能把你做过的坏事都忘了,忘记自己是个人渣”

56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日本宣传二胎普及片

60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