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是16世纪的日本茶道大师,是像神一样的存在。
他本名叫千宗易,“利休”这个名字是天皇在一次皇宫茶会中赐予的。
他是当时的“茶头”,可以说茶道第一人,天皇赐名显示了他的身份地位,且其服务于最高的权臣丰臣秀吉,名声一时无二。
对于我而言,茶道比生命更重要千利休对传统日本茶道进行改革。
原先茶道是贵族的专属活动,精致华美的茶室,使用昂贵的茶具。
千利休做出了改变,在小茶屋中品茶,房间布置极简,茶具出自本地工匠之手,拙朴简单。
他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鼻祖,他提出的“和 清 敬 寂”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形成日本独有的侘寂美学,延传至今,在世界独具一格。
电影的主线是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交织。
开篇是丰臣秀吉敕令利休切腹的前夕,大雨中3000士兵围住府邸,危机迫近。
然后倒叙,十几年前,在织田信长处,千利休展露头角,认识丰臣秀吉。
在秀吉低谷时,千利休给予帮助,在他关键决战时,提供重要的建议助他获胜,然而最后他步步紧逼,虽然可能道歉并交出香炉可免一死,但是利休宁愿切腹自杀。
当利休身着白衣,泰然赴死,倒在鲜血中,成就了神一般的自己。
日本茶道的产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思想。
茶道体现了禅宗的“无常观”,一切皆无常、无自性。
在战火动荡的岁月,人们朝不保夕,政权更替频繁,世事无常更令人感叹。
在这无常的世间,来进行一次茶会,可能真的是“一期一会”。
这不仅指,人可能只有一生一次机会相遇,广泛来讲,季节、天气、今日的花、茶叶、茶器、茶果子、诗画,更重要的人和此时的心情,都是“一期一会”。
一生只有一次,不会再来!
利休说,茶人至诚的心是最可贵的。
为了这“一期一会”,茶会的一切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诚挚的心意让人感动,引起共鸣,心意相通,美,让茶道进一步升华为艺术,传达出精神内涵,直击人心!
露地门口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待合)、连接门廊与茶室的露地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纳5人。
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
门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连接门廊与茶室,意味着禅定的第一阶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蕴含的审美情趣。
庭院深深,树影婆娑,卵石铺路,杂然有序,小径蜿蜒,松针遍地。
石灯笼上苔痕斑驳,四下里寂然无声。
漫步其中,往往不觉抛开俗世,怡然忘忧。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处闹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这些营造出的宁静与纯粹背后,是煞费苦心的匠意。
宾客穿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会因为茶人的风格不同有所差别。
千利休,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
他主张铺设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谣里:远望秋浦,枯木干枝。
海屋独自,暮色沉沉。
茶室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
如此设计,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弯下身子,匍匐进入,无论尊卑,无一例外。
目的是使来者领悟平和谦逊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压力,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壁龛:冈仓天心曾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
壁龛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
却在清贫简朴中处处流露着精致与优雅。
结合佛家的无常观,和心外无物的训诫,禅宗将房屋视做肉体暂时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柔弱易逝。
以纤细的柱梁,喻指虚亏不坚。
以细竹作为支撑,暗示难禁风雨的单薄。
其选材皆为常见,表明心随自然,而非刻意。
矮小的茶室,简朴无华,身处其中,正如电影中所说,好像回到童年做错事后担心被父亲责备的状态。
回到童年的单纯,面对本心,没有大人的省时度势,深谋远虑。
茶室内没有奢华昂贵,只有简单的朴素,正如人的本心,奢华富贵都是后天习得,慢慢掩盖了本来的心性,但一切荣华富贵,终也是会烟消云散。
花蕾千利休创造了侘茶,“侘”(わび,读WABI),原意为 外表粗糙,内在完美。
寂び(读SABI),原意是“旧化,生锈”,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在能乐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
侘寂是一种日本美学意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
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尤其是无常。
电影中展现的美:在狭小简朴的茶室,一朵花的蓓蕾,代表着生命的萌芽,连土墙也因此熠熠生辉。
千利休千利休的简朴茶室和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正如这两个人物,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茶道的美,摄人心魄,他只用了一杯茶,就赢得了世人的推崇,让当权者感到如芒在背。
崇尚侘寂简素的自由灵魂,是不会屈从于黄金和武器的。
电影中,两人的形象也塑造的“爱恨分明”。
利休是茶道精神的高贵代表,是朴素又充满生命力的美的化身,丰臣秀吉是骗子、小人、是弄权者,是世俗物欲的象征。
虽然世俗的武器可以杀死利休的身体,但是他卓绝的茶道精神和独特的美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放射光芒。
黄金茶屋电影充满了诗意的美感,演员也很棒,饰演千利休的歌舞伎市川宗家的公子,市川海老藏高大俊朗,饰演千利休夫人的中谷美纪也很有韵味,表现出优雅的仪态和克制的热情。
剧情的安排衔接自然,交代的很清爽,但又有小惊喜。
在千利休切腹自杀,沉重悲怆的气氛中,正以为要进入尾声时,却意外的开始了千利休青年时代的新段落。
看着那流连在风月场所的风流倜傥的少年郎,心情一下子明朗了,这部分也把千利休的成长和美学理念的形成补充的更加完整。
写在最后:日本茶道,融合了精神和艺术之美,是世界的宝物。
千利休创造了这种非凡之美,现代的人们却连体会这种美,都很难。
要深深理解、体味欣赏朴实无华的美,需要一颗单纯和沉静的心。
#影# 2013《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8/10第一次去京都的時候,坐車路過待庵,沒有察覺,後來在金閣寺茶室大紅傘下吃著利休饅頭就著茶翻著旅遊介紹才發現錯過了如此一寶。
兩年後路過京都,欲上門拜訪,才知道只接受提前預約。
從此記掛在心,也從此發現利休無處不在,利休扇子,利休柵欄,利休豆腐,利休木屐等等等等。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利休把茶道發揚光大,滲入到日本文化的骨子裡,他已經超越了了“朽”和“榮”。
這部電影通過時空剪影重點記錄了利休一生幾大轉折點,但分割跳躍過大,故事前後調換的手法處理不佳,對利休一生完全不了解的觀眾,很容易困惑故事發生的時間和邏輯。
另外電影畢竟需要戲劇性,和茶道禪意無法融合,經常在心剛剛要沉下來的時候突然跳開,很是不適。
雖然如此,導演在藝術上的表現力把握很好,傳奇的“水中月”,場景設置和茶具細節都美得讓人窒息。
男主角海老藏側身微推茶杯的姿勢和力度不緊不慢不卑不亢,配上“利休灰”的服飾和簡樸的茶室,意境完美再現。
但是豐臣秀吉太過呱噪,醜化得過頭了,沒有他的推廣,茶道和利休都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這樣粗暴處理他的角色實在不公。
另外對利休的刻畫也過於不食人間煙火,削弱了人物的飽滿性。
想通過儘看這部電影了解茶聖一生的,還是算了。
先去了解時代背景,特別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各自的豐功偉績,讀讀介紹利休的故事,再來看這部電影,才會不受敘事跳躍的干擾,完完全全投入享受茶道的“和敬静寂”。
“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利休對“茶道”最高的領悟。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人生能過得如一張白紙,才是最炫彩啊……
其实不是很好看的片子,却让我很震动。
这部电影试图解释了千利休美学思想的缘起,其逻辑的严谨,看到最后才豁然开朗。
一直藏在怀里的绿色小罐,藏着他无法释怀的,深感遗憾的一段人生。
诚然,利休是个对美很有灵性的人,但年轻的时候,也是穿红的蓝的各种鲜艳的衣服。
因为被朝鲜公主的美折服,要带她私奔却让她被追捕者逼死。
和公主约好了共赴黄泉,却在公主服药死后怯懦了,不敢喝下毒药。
毕竟,被逼到绝境的是朝鲜公主而不是她。
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
而最让他后来受到震动的是,追上来的朝鲜厨子,给他翻译,公主最后对他说的那句韩语,竟然是,请你好好活下去吧。
说明姑娘心里,早就明白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不至于让他跟着她去死,也更反映出她的善良,觉得自己是可以牺牲的,只是单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活下去就行。
这种美好的品行更进一步让利休对自己当时纨绔子弟的心态感到羞耻,他喜欢公主,是因为她很美,特别纯洁的那种美。
他约她私奔,可能并没有想到后面会重重困难,更没想到要出了人命。
这轻率的出发点和沉重的结局对比,让利休深深深深为自己感到羞耻,看到自己精神境界既软弱,又龌龊。
拿出那个小香囊,里面还装着自己取下来的想要留个念想的朝鲜公主的小手指的指甲,对比公主的纯净,这种念想是多么轻浮而不够真诚,所以他在大雨中突然撕心裂肺地崩溃了。
后来,他用了一生对美的解读,反复祭祀这段经历。
(1)那个狭小的,要弓下腰才能进入的小茶室,狭小,拥挤,低矮,却要有柱子,墙上糊着粗糙的泥巴,其实是重建了当时和公主逃亡在充满绝境体验的最后几个小时所呆的渔夫的小屋。
利休的妻子第一次来到茶室,说感觉像小时候做了错事在一个幽暗的小房间躲起来的感觉。
对利休来说,却是他对穷途末路下那种没有明天只剩美好的体验。
他在这个小茶室,可以一次又一次重温那个让他一生遗憾的晚上,把每一次泡茶,都当作对那晚的重温与忏悔。
最后赴死之前,他把一直贴身珍藏的公主的指甲烧了(罐子其实反而是身外之物),泡了一碗茶,递给对面不存在的人,然后自己喝了(这碗想象的毒药),还一寸一寸擦净茶室的席子(可以洁净赴死了),袍子也换了白色的,这些仪式完成后,最后那一刀,再无犹豫,干净利落。
为什么利休主动提出为犯了错即将被砍头的丰臣秀吉求情,因为他看到他那种仓皇的穷途末路的状态,想起了曾经那个当下的自己。
(2)在那晚经历后,利休的美学思想开始定型:残缺的美才是最永恒的。
因为缺憾会让你反复去琢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就像他那段残缺的感情,那晚朝鲜公主赴死后无法圆满的结局,可以让他一辈子反复怀念,反复琢磨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的细节之美:踩过沙子的赤脚,隔了汗水模糊的姑娘的脸,那朵干了又活过来只绽放一日的木槿花,种种粗砺的美好细节的反复雕琢,成就了利休独有审美的理解与坚持。
(3)利休的茶碗。
他找了一个心无旁骛的瓦匠来制作他的茶碗。
瓦匠做了很多个版本利休也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了利休用手握着一个绿色小罐,他说,给我看看,然后恍然大悟,问,这个是女人用的吧?
利休理想的茶碗状态,是重现朝鲜公主握着这个绿色粗陶小罐,而他合上手握住了她的手那一瞬的温润,所以,无论是大小,质感,是有特定情景的。
瓦匠明白后,在利休女儿自杀那天,利休也拿到了自己能够认可的独特茶碗。
至于绿色小罐,丰臣秀吉在他绝望去找利休那天,也许他的状态打动了利休,利休居然把小罐取出来,并且让秀吉看到了,也知道了这个是他最珍重的物件。
因此秀吉要利休臣服的时候,是要他交出小罐。
其实,利休只是珍重那段指甲所代表的美好的感情与品行,他只把指甲给瓦匠看过,并且告诉瓦匠,希望能够做出替代小罐保存代表了美好的茶碗。
利休妻子在他死后,收起从他怀里滚落的香囊,看到小罐,心情激动,想毁掉又不忍,其实罐子不是利休在意的,他始终没让妻子走进他心里,女儿死了,他对妻子说的,是:委屈/辛苦你了。
他确实也不想对妻子无情,在朝鲜公主死后,他已经爱无能了,只为美的信念继续活下去。
(4)那晚过后,利休出了家,只穿黑衣,内涵是为那晚带孝,以那晚浓重的绝望的颜色为美。
直到决定赴死那天,才换上白色,无牵无挂地走。
(5)有一幕,利休妻子在家插了不同的花,利休和她一起穿过不同的房间,他也留意到了,但是不为所动,直到看到水池上的一朵木槿花,才伸出手取下来,包到纸里藏在怀中最里面。
利休妻子在整理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细节,就知道了他心里藏了一个人。
(6)后期利休有在怀里藏着白纸的习惯,因为在渔夫小屋那晚,他慌乱从行李中翻出纸币墨,和公主书写交流。
那晚以后,他在怀里总有白纸,进行各种表达,取出藏入再无慌乱。
比如秀吉绝望那天他从怀里取出白纸,打开白纸,裹着一个小封,递给秀吉。
秀吉打开,是一小粒茶。
各种后来,都从那一晚里找到对应的缘由。
这个对利休美学进行合理化溯源的逻辑,确实挺有意思的。
而利休居然因为这晚所形成的对特定美学的执念,产生比权力更大的影响,他有如此多的追随者,让大权在握的丰臣秀吉也嫉妒了。
人们都在乎他的看法,希望看着他的指引行动,从他为茶室起名为“待庵”,到改名为“利休”,他不同意进攻朝鲜竟然让秀吉左右为难,一个为美学修行的茶人,有影响了政治动向的能量,这美学执念的能量不可谓不大。
最后,想用剧中老主持的一句话结束此文:贪婪,愤怒,和愚蠢是扰乱世道的三种情绪,而大人您大概正是被贪婪左右了。
1、1989年日本拍攝了兩部千利休傳記以作為四百年逝世紀念,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避開了以往的人物關係,並杜撰利休年輕時的情感體驗,以為創作新角度。
雖利用了一些鏡頭與事件表現人世的鏡花水月,不過,對於佛學無常觀並沒有非常好的連貫性表達,換句話說,對於利休所持茶道缺乏琢磨。
2、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視野狹窄,基本上是一個女人的敘述和想像,把侘寂的思想歸結於一場豔遇造成的缺憾與寂寞感;接著,將山上宗二的死降格成衝動個性所致;最後,窄化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視野,讓他追求一只香爐中的祕方。
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導演!
如果千利休只會把一個完好的東西打破,他難以堪稱君子,不過是形式主義之流了。
尤其他說出「美,我說了算」這種傲慢的話,完全與侘背道而馳。
3、美的終極是體會生命的完滿,覺得活得真好,可這部電影看完只感受到可憐、悲慘與無奈。
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獎項九項提名,只拿到最佳美術指導是有原由的。
4、當時流行建造茶室,或許就像今日家裡弄一個家庭劇院、擺上撞球檯那樣的雅興,在做這些的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消費,還是道呢?
5、一代茶聖千利休與熊井啟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相比實在不如啊,前者只是悲劇的敘述,而後者見出人的真象。
辛意雲老師屈原列傳講稿中談史:作為歷史學家本身該具備史識、史德、史才,總合稱之為史心……屈原列傳這篇文章是夾敘也夾議,主要是因為有關屈原的事件與史料不多。
在談事件上,通常談的是外在的形或形勢,在談議論中,則是談思想、談心理;如此兩端,然後言情,特別是講出這個人的那一分情。
情,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或親情等等,而是人對整體自身人生最深刻的生命感懷,而非表現出悲哀或情緒。
情,包括了表現出「這就是我」,進而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就這樣活著」,然後「我就這樣開展出或大或小的生態」。
情,指的是這種生命之情。
史記談人物就是展現這種生態和情態,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人之真象。
歷史的真象要求客觀,而這個就是構成客觀的重要元素,離開了這個,反而成為一種主觀,或說一種科學的主觀,或說一種客觀的主觀。
【引入】这是一本很美的电影。
一直以来我习惯用“本”来作为电影的量词。
或许是因为在我心中,电影如书。
电影是运用声光色的艺术,哪怕演员也是如此,所有的演技绽放也是形成此三者与观众交流。
我爱电影,正是喜欢这声光色交织而成的物态迷蒙与因果幻变,如心梦之写影,境限之别立。
若其中若稍有不谐,便是不美,即不足为观,因而此道弥远。
我对日本历史所知不多,看了电影之后,也去寻访了一些千利休以及日本茶事的事迹。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师。
所谓安土桃山,是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之名。
以城池之名命名时代,足见二者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强人,影响深远。
而千利休正处其间,以茶为事,先后过侍奉两人。
据闻日本茶道肇端自村田珠光,曾拜会日本禅宗著名人物一休宗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学禅有得后将参禅与茶事相糅,爱在茶室悬挂宋僧圆悟克勤禅师的墨迹,创草庵茶,而日本遂有茶禅之说。
唐朝宋朝都影响日人至深,日人取名也是类似宋朝高僧的法名。
受珠光影响的茶人之中,有一位名叫武野绍鸥,便是千利休的老师。
说明这样的传承关系,可以了解禅事对于千利休的影响,也更能理解日人之茶道师的精神内涵。
千利休出身商人之家,幼年便开始学习茶道,拜师武野绍鸥。
日本茶道内容既为珠光开创、绍鸥完善,而利休则可以说是完成日本茶道之人,最终形成“和、敬、清、寂”日本茶道,对日本实在有着莫大的影响。
如果夸张一点,几可以说今天其他国家的人所感受的日本人的形象,都可以从中寻摸精神源头。
利休因擅茶汤而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头,举办茶会,成为当时日本第一茶匠,声名之盛,一时无两。
但是最后之结局,却是被丰臣秀吉下令切腹自杀,而原因却不甚分明,杂议纷纷,难以定论。
其中值得玩味的一种说法,是遭到了丰臣秀吉的嫉妒。
疑问就是在此?
察当时丰臣秀吉已经弥平战火,君临岛国,何至于嫉妒区区一位茶师?
日本人以武士道自诩,切腹的传统,剖开肚腹,挑出内脏,有表露肝胆的意思。
为什么丰臣秀吉会让一位茶人以切腹的方式自决?
回头来看,影片名叫《寻访千利休》,或许也意味着导演本身在面对这样一个对时代产生过巨大影响并依旧在影响时代的人物的时候,也怀抱着探究的心理。
去探索千利休的内心世界,去寻访他留下的点点足迹,一切的美好!
影片开始,即为丰臣秀吉以三千武士逼迫千利休切腹。
大雨倾盆,混蒙天地,利休之妻宗恩手持灯火行于廊下,小心翼翼。
狂风暴雨,灯火飘摇而不灭,宗恩身形柔顺弯曲,如有所受。
来到跪坐的千利休身旁,第一句话便是“好猛烈的暴风雨啊!
”是风雨猛烈,也是利休要面对的三千武士。
“春日多伴暴雨”,利休淡然以应。
好的电影,台词往往精妙而意味深长。
三千武士围逼,所以宗恩说风雨猛烈,是从风雨猛烈说三千武士猛烈。
但利休之言出口,“春日多伴暴雨”,一句话顿时从困境显出超拔之感,风雨消却兵甲之气,还原成为风雨,纵使再猛烈,不过春日常态,可见其心不为三千兵甲所动。
处困之际可以见心,因为此时一切无所隐遁,人为的克制被揭去,看见真实的修养。
利休说完这句之后,又让宗恩灭去灯火。
灯火是外光,能照人而不能自照。
利休心中分明,便不需借助外光,因为他已洞然。
内心不动,守住的是自己,但并不意味着境遇会因之改变。
因为境遇的改变只会是因为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内心。
所以灯灭之后,利休谈起了眼前的兵甲。
对付一个茶人,竟用三千武士,这是他眼前的境遇。
三千武士,对付一个终日操弄茶具的茶人。
不得不说其中大有让人思量之处,丰臣秀吉如此安排,岂不是可笑吗?
以他的地位权势,不论他想要完成怎样的目的,哪怕只派一人,千利休也应该只有俯首切腹一途,还会有别的可能吗?
三千一夫,悬殊之下,丰臣秀吉是为了成全利休传奇之名吗?
世人见此,诧异惊奇,往往模糊以为是丰臣秀吉之狂悖,心中更趋向认定一代茶人之美,让丰臣秀吉嫉妒成狂,由此对利休更心生向往之心。
而此时,影片之中的利休则说了一段颇值得玩味的自白:“我将这一生,都献给了那杯茶,一生只为精益求精。
这尽头竟是……”尽头是什么?
是门外的三千兵甲吗?
利休骤然停顿之后,突然语气一转,说道:“驱动天下的,不仅仅是武力和金钱。
”一生只做一件事,将至于何等精纯之境。
想来夫子赞叹文王,说文王之德之纯。
纯字是很难体会的,错会了便是僵化。
尽头是什么,利休不曾明言,但他眼前所遇的再是明白不过。
一生奉茶,精益求精,尽头何以致刀兵之劫?
两者之间,因果难说,不如不说。
或许是利休出口发觉了,似乎不能将自己奉茶和眼前的刀兵联系成为因果,所以半途住口,转而说出了下面一句。
驱动天下的,不仅仅是武力和金钱。
这句话,就是让他住口的原因,因为致刀兵的的确不是茶道,而是因为,他用一杯茶,驱动了天下!
世间事大多庸俗,细小啰嗦而不值一看,因为不能震惊耳目。
街头的斗殴不会载入史册,但匹夫和天子的抗争却会。
利休以杯茶驱动天下,而丰臣秀吉正是他口中那个,用武力和金钱驱动天下的人。
丰臣秀吉出场之后,众人才发现,原来他并不一定要利休死,而是要他低头,甚至只需献上一物即可挽回性命。
但利休神情夷然,平静回应,能够让他低头的,只有美好的事物。
可见在利休眼中,丰臣秀吉并非什么美好事物。
那么利休眼中的美好事物是什么?
在匹夫和天子的传奇对立之中,宗恩的一个问题,恰恰给出了答案:“您的心中,一直都想着那个人!
”惊雷响动,如心起念,才知往事历历在目。
【世间美物】影片是倒叙的手法,引首已经交代结局。
倒叙有时候并不讨巧,或者说增加了叙述故事的难度,因为结局已露。
众生畏果却又贪执结果,在一切结果发生的时候,便会兴味索然。
但世无绝对,高明者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在结果之中构建悬疑,让人想要探询这一切为什么会演变至此。
能让利休低头的只有美好的事物。
影片正式的开始就是织田信长快马闹市,寻求美好的事物。
挎刀骑马的自信强干之人,号称日本战国三英杰,一生传奇。
贵族出身的他不仅有着超卓的远见,同时也有着对与生俱来的对于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所谓与生俱来,很多人会觉得是上天给予的天赋,但往往更实际的意义是来自一个家族世代累积的风气对于后代的影响。
织田信长打破了日本战国乱世僵持的局面,将战国的日本带向了统一和近代化的道路。
但这样一位时代之英,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带着家族所赋予的气质和见识,让他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超越常人的鉴赏能力。
有一句话是,世上从来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我深以为然,好比我们随意向着窗外放眼,即能看见天地所生的万物与造化之美。
大多人只是习而不察,更是缺乏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在儒家而言,便是格物的道理。
格物,便是能够与物发生感应,便是亲近事物,是一物栩栩,直入心中。
格物的难处,不在如何去格,而是在什么样的人去格。
按照儒家《大学》的义理,格物之人必须是明明德之人,不能明明德,是谈不到格物的。
只有做到格物,才能真正的亲近万物,发现万物,懂得万物,最终领悟蕴藏在万物之中的美好。
这不是粗鄙之心可以领会的,其基础是人全部的灵性和真纯的内心,和高超的理解力。
但凡能够驱动时代的人,往往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织田信长如是,观他面对众商人收集的珍品的态度即可见其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件珍品,分别是北宋赵昌的工笔画、唐产的花饰茶罐以及足利家的传家之宝。
对于北宋故物,织田趋近欣赏,离开之后仍露流连眼神,抓出一把金子之后,又再抓了一把,这是他的认可。
至于唐产的花饰茶罐,唐产并不一定是说唐朝之物,日本人仰慕大唐,早年习惯以唐称呼中国。
近代自大之后,则称中国为支那。
支那一词,源自印度,据说是秦的音译。
后世的china等发音,皆系从此。
支那是否蔑称,也有纷纭之说,但是可以看见的是从称汉唐到改称支那的转变。
唐产,就是中国之物。
织田信长执之而端详,最后表示赞许而留下了金子。
前后两物,无论是画还是茶罐,都是中国之物,存宋代备极精简之感,自有美态。
信长为日被驻足一代之人,对异国之物有如许赞赏,可见无夜郎自大的盲目而有欣赏他人美好的胸襟。
等他来到第三件物品之前询问,持物商人称一个白底黑身的大碗为足利家的传家宝,表情倨傲,语气刻板,有刻意自抬身价之感。
但信长随意端起看了一眼,便弃如弊履一般迅速走开了。
略读日本战国历史便知,足利家正是建立了室町幕府的家族,而足利幕府的结束,正是因为最后一代将军足利义昭被信长驱逐。
是手下败家,所以无足观取吗?
从来胜利者对败于己手的对象会展露十足的轻蔑,信长也是如此吗?
如果是这样信长就不会端起来看了,大可冷笑一声直接走过。
但如果是这样,信长也就不是信长了。
轻蔑对手是自信,但岂能因此侮辱珍品美物?
因为别的缘故,故意轻视美物,那样的话信长真是粗俗可鄙了。
看了一眼,走开了。
证明足利家的传家宝,真是无足观取之处。
将无足观取之物作为传家宝,可见足利家只是因循旧好,并无眼光。
美物不同古物,不是传之越久就越好。
美物除了自身之特质,更需是时代之英,能够凝结一个时代的气息,犹如精华。
抱着古物,是为抱残守缺,难怪足利家败于信长。
传家宝流出却不入信长的法眼。
因为古物已成俗物,一时代当有一个时代的造形,一时代当有一个时代的风物。
中国人讲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就是创造之力,是时代的文明。
若时代无挺立之物,区别不同,就是个庸俗的时代。
看古代器物,每代皆有造形,唯独清代富艳乏味,便知文明已衰。
没有对时代的敏锐地感知,是无格物之能,自然会时代之英所替代。
中国人讲时势造英雄,但为何英雄是他?
因为他能亲近时代,具足法眼,看见前途。
观物之后,织田信长手执马鞭,质问在场众人,已经没有了吗?
这表示虽然在场有他所认可之物,但并无他所倾心之物。
欣赏是认可对方,但倾心是需要满足自己。
赵昌的画不是很好吗,唐产的茶罐不也是美物吗?
只是其中有两个要命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这两件东西都是古物,属于另一个时代。
第二个问题更严重,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造形,不是日本所创造。
站在时代前沿的英明之人,本身便是所处土地之上的美物,信长所需要的是能够匹配与他一起,引领和创造时代的,属于日本自身的价值!
浅白来说,他人的东西再好也终究是他人的,有自立意识的骨气人格,需要创立的是自己的时代,挺立天地。
宋物唐产再好,也只是欣赏的角度,信长想要创立日本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属于日本的文明,能够创造新的造形的文明,这是他的热望。
征服天下,不是震慑天下,而是让天下心悦而诚服,是为王道。
这就是利休的价值,当然这时候他的名字还是宗易。
漆盒不是名贵之物,所以被前面的持物商人嗤笑,说是雕虫小技。
但宗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举止安稳轻灵,开窗置盒,注水为引;随后太虚一顾,借来天上明月一轮,令漆盒形成潮起生澜、夜月飞鸟之景。
这等造形自然具足美感,信长蹲下细看,一言不发,然后拿过所有的金子倾泻与地,引来哗然一片。
信长肯定的是这一造形之美吗?
如若只是如此,未免太过单薄。
漆盒已是易得,明月更是不需一钱之买,一时灵感相合形成眼前美景,真的能比得过前面耗费心血人工的器物吗?
信长重酬如此,未免让人觉得有怂恿机心、贬低心血的嫌疑。
信长所赞叹的是什么?
黄金掷地,所买究竟是什么呢?
借月之后,影片再出的情节是借来春意。
在春花烂漫的季节,宗易将樱花绑在屋内顶部的格子架上,饮茶之人不觉。
只有等到宗易的弟子开门送风,花瓣飘落茶碗,才让人回神惊觉,顿生赞叹。
这一情节出现是导演的高明,是为了补充说明上一个情节,信长所赞叹的究竟是什么。
不是夜月生辉的机心,而是在造出此等美形背后的宗易,那能够抓住时机的能耐!
无论是天上的明月,还是山间的樱花,都能被宗易借来为其所用。
弟子说,如果是他来说,定会用诗歌八重樱,做成型的八重垣。
这样的思量就是普通人的想法,充满规矩意味,在常识之中,顺遂人情,让人觉得合理,但是却永远不会有意外之感,得到更大的惊喜。
所以宗易说这是知识。
知识,就是确定的事,了无新意。
人心都是喜新厌旧的,熟悉就会失味,所以总需要新鲜感。
儒家的传统,都会强调圣王的自新。
比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今天所见的一切,都是知识中事,合情合理却不能让人兴起,产生意外。
儒家有诗教,就是要让人兴起,人心兴起才不会沦落俗气之中。
所以宗易说,茶,要合乎人的心意。
什么是人的心意?
人不同,心意也会不同,怎么能合乎那么多不同的心意?
其实意,就是感觉。
所以合乎心意,就是要让人起兴,人起兴才会有感觉。
意中人,是那个让人不断产生感觉的人。
合乎心意,是让人起意,而不是去寻找对方本的意在哪儿,然后去迎合。
世间但凡是迎合,便不能引领。
宗易的茶,能够让人起意。
这才是他合乎人意的地方。
他的茶,让饮茶的人满意。
而他的人,却能让信长满意。
黄金掷地,岂为俗物,自然是为了世上的英才。
信长看中的就是宗易能够把握时机之处,能够合乎人意之处。
历史上,宗易就是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茶头。
茶头知道什么时候该组织茶席,知道如何用一杯茶让人兴起,活泼于意,是信长的配合无间。
所以在宗易说出合乎心意之后,出现了一个镜头,他路过两个房间,看见插在瓶中的花,但没有任何举动,最后却选取了蓄水石臼边的一枝茶花,藏之于怀!
这就是他的选择!
只是信长所选是宗易,但宗易所选就是信长吗?
这一点从下一个情节便可看出。
一张白纸,剪出两只飞鸟,烛火照形,熠熠生辉,跳跃枝头之际。
观者想必都心生赞叹与模仿的心思,而此时宗易身旁的宗恩却在问是否能成为他的妻子。
女子求偶,宗易却面色深沉而无欢喜,没有男女之色的愉悦表情,正当我不解,以为其中有变故,没想到宗易忽然说道:“为吾妻者,非您莫属!
”随即是凝重转身。
琴瑟和谐是美事,为什么如此凝重?
按影片交代,当时情节在切腹前二十一年,宗易当时应差不多有五十岁了,宗恩应早已就是他的妻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情节呢?
这是一段隐喻,历史上,信长面目秀美,是被误认为女人般的美男子,爱作女子装扮跳舞。
曾有一次打了胜仗,众将庆功之时却不见信长。
等到喝了一半,忽有一位盛装美妇,绝色倾城,令人纷纷侧目却不知是谁。
等到女子落座信长位置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
以男女比喻君臣关系,不是奇事。
所以女子求偶,事实上是信长欲求宗易。
宗易能够处处呈现美好,才是织田信长所求的真正美物。
世间最美之物是什么,是人,尤其是能创造美物之人。
但怀藏茶花,却让人知道宗易心有别属。
日本历史上,爱茶花者是丰臣秀吉!
(这不算是观后,而应该属于解读。
暂时设定会有五篇,但具体视情况而定。
一本电影,需要五篇文字来解读,是我智慧不足吧。
)
①按照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原始规定,僧衣应为“不正色”,即不净不美的浑浊色调,寓意为出家人不当过于留恋这世间的美。
据考证,释迦摩尼留下的僧衣就是一种黄赤色。
日本文化受佛教影响至深,其传统色之一的“利休茶”,是一种略带灰褐的绿色,也符合“不正色”的标准。
可“利休茶”的源头,茶道的一代宗师千利休所定义的“侘寂”(Wabi-sabi),却是要求外表粗燥沉寂,内心又如此沉溺于美。
电影《寻访千利休》在展现千利修的茶道之美上,纤毫毕露,每看一帧都像饮一口冰凉的酒,表面冷淡,内心沉醉。
五色令人迷。
小小茶室不过五叠,必须弯腰进入,方寸挪移。
苦求雕怪兽的师傅,重做百八十款茶器,只求一个看似随手一捏,粗糙灰涩的茶碗。
一碗稀饭珍而重之配一粒酸梅,足以让乡人出身的丰田秀吉嚎啕痛苦。
因为清寂冷淡,所以专心致志于每一处看似无用的细节,会把时光的密度变得无限高。
井边一朵木槿花。
白纸刻花的飞鸟借烛光映戏于墙上的梅枝间。
为莹润玉手所握的茶碗。
粗糙到暗无天日,美得如此寂寞又傲慢。
②提到侘び茶(佗茶),世人多以千利休为代表。
其实之前茶人村田珠光已提出“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替代了“谨”,所谓“和敬清寂”,更简洁,而内涵延展更广。
于是他设计的茶室,面积不超过4.5片榻榻米,入口狭窄到只容一人,卸甲、除刀,低头弯腰才能进入,全无身外物。
有意思的是,千利休自身趣味最回归寂静的时刻,恰好也是他最荣华的时刻。
千利休声势最盛时,一度大众是何等热衷于观摩茶道,如痴如醉,用来衬托丰臣秀吉的黄金屋审美的庸俗。
可他弟子和妻子闲谈,却说,师傅对于美,心存畏惧。
畏从何来?
千利休还不叫千利休,甚至没有继承祖名为“千宗易”前,不过一个名为“与四郎”的商家少爷。
日日花街柳巷吊儿郎当,直至有一天,他被他的初恋女孩击中。
这位被贩卖为奴的高丽王女,就是那种标准的初恋女孩的长相:鹅蛋脸清水发,眼睛圆而曼妙,笑起来有鼓鼓的卧蚕,侧影备齐了天鹅颈和削薄肩背,神色沉静仙气飘飘。
两人私奔,末路时相约殉情。
王女喝下了掺了毒药的茶死去,少爷捧起了有毒的茶碗,却反复了两三次都不敢喝下去。
他失魂落魄走在街上,被人安慰“她也想你活下去”后自我谅解,还是回到了老师身边,开启了一代茶宗的封神路,怀中永远温着一只旧茶罐,里头盛放着他曾握过的手。
或许,这也是千利休对于“美”的敬畏及捍卫之始。
也正是这一只茶罐,成为了千利休和丰臣秀吉最终决裂的导火索:千利休拒绝向主君奉献这只旧茶罐,丰臣秀吉最终赐他以剖腹。
③千利休往大了说,也不过是茶道的君王,何以令霸主丰臣秀吉必须杀之而后快?
桑田忠亲所著的《茶道六百年》一书提及的原因有二:首先,千利休的等身木像被安放在大德寺山门上,关白丰臣秀吉都必须从下过,份属“僭越”,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是重头笔墨。
另一个要因是电影中非常隐晦提及的:由千利休开创的“有乐烧”茶器。
片中千利休委托老陶匠(应该是长次郎)千锤百炼烧制的茶器,当时称“今烧茶碗”,完全不用陶轮,突出了手作品的朴素清贫,虽然是新物,经由千利休的品味和鉴赏也是身价百倍。
当时很多人甚至愿意以更华贵的“唐物”古董茶器进行交换。
这一点也被指责为“欺诈”恶行。
归根到底,木像和茶器事件的背后,都是千利休敢以布衣傲王侯的态度,赌的不过是上位者的胸径和审美取向。
同为战国霸主,织田信长有容忍不同审美标准的器量与胸襟:“又多了一个要和我争夺天下的人”后继者丰臣秀吉又是另一派:金屋为贺,唯我独尊。
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根本冲突,还是审美取向上的大是大非——对美的品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支配世界的运转?
传闻,千利休庭院外的牵牛花开得极美,丰臣秀吉派人打了招呼,要来赏花。
第二天他前呼后拥进入庭院,发现一朵花也无,正在气恼,进入茶室后,发现唯有一朵牵牛花被珍而重之供奉其中。
千利休毁尽千花独留一味,潜台词其实也是告诉秀吉:赏花,你不行。
谈美?
你更不行。
丰臣秀吉以武力治世,千利休就企图以美来治世——狂妄吗?
太狂了。
美吗?
太美了。
④“这世间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的事物”。
而那也是他惧怕,敬畏,追寻终身之物。
总归难逃。
昔年,信长重金求宝,千利休怀揣一只黑漆描金海波盘而来,布水、推窗、引一汪明月入方寸间。
侍臣丰臣秀吉目瞪口呆,信长大笑,洒金于地,扬长而去。
织田信长陨身本能寺,未及留下遗言。
九年后,千利休切腹,绝命词“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這寶剣 祖佛共殺”。
千利休死后七年,丰臣秀吉去世。
辞世之句“吾生如朝露之梦幻,逝如飘渺之风;忆大阪十数载风云,宛如梦中之梦。
”不过数十年,大梦方醒,水波月影长存,美得如露如电。
“没有眼里所无法看见的花朵,更无心中所不愿思慕的明月。
”美,真的可以杀人。
文 | 公号:我总对自己太好
4.5分寥寥几个汉字可以让两个异国人心意相通,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大同世界”。
相对于有的国家想努力和中华文化划清界限而又没办法完全自创出一套文化体系的行为,肯拍出这样的桥段我觉得导演的格局是够的。
其次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叙事方式我都很喜欢。
评判起来简单,比比划划可以千人千面,创作到受到相关专业人的认同是难得。
爱情最美的样子,有时会想,对于爱情,肯为一个人付出生命,是爱到什么程度。
相必心底的幸福感是不可描述的。
很可惜,至今没体验过。
接下来这段话和电影里的人物无关,我承认任何民族都有很优秀的人,只是看到这个题材引申出了一点碎碎念。
坦白说,日本是真的把中国式或者说东方式的美玩得很极致,可惜美则美矣,更多的学的是表面,或许可以说我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但至少在很多方面来说,形式大于内容。
说肤浅这个词有点不合适,毕竟美学的深度可以用一辈子时间去研究深入。
但是单纯的美多少寡淡或者浮华了些,就像日式礼仪,在中国的基础上形成他们的,流于表面,懂小礼无大义,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来说,小气了些。
如果日本人把中国的思想也深入到极致,那我真的会害怕,同时也会觉得可惜。
多年以来,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美学修养混饭吃,到目前来说应该是中止?
嗯,毕竟闲了一两年,因为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以前我只追求美,各种美,而且要深入深刻,要培养锻炼高级审美。
可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有点厌倦,厌倦去审视一个茶壶的美,一朵花的美,拘泥于一草一木带来的欣喜,用拘泥这个词明显是贬义。
后边我想学国学,我想进入那些圣贤的世界里看一看,可是走马观花一圈下来,我浅薄的思想告诉我,欣赏一草一木并不妨碍人生高度。
这其实会引申出更深奥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有高度的。
这样写下去一晚上也写不完。
但结论就是我可以继续以前的习惯,去认真观察一滴露水,一只蚂蚁,月亮的轨迹,一颗星星。
这是内观的过程,也是自我清理的过程。
#五色电影#20211222第27期云观影《寻访千利休》(总第46期)这部影片在很久之前被特爱茶的一位朋友推荐过,选片也是考虑到12月的主题,想着茶道嘛是很好的修身养性自我体察的方式。
但看完却越琢磨越不对味儿,更大程度上是一部爱情、茶艺不分伯仲的半虚构传记电影。
在其间可体味茶道的结果,感叹千利休极简的美,却很难溯源茶道的过程,要想对茶道切身体味不如去看另一部日本电影《日日是好日》。
或许是电影呈现和故事结构的问题,观影过程中可以看到茶道的美,但美的又有些距离和寥落,会让观者敬而远之,不像《日日是好日》的亲切日常和自然而然的代入。
查了某度百科,千利休开创了日本茶道的侘寂之美,而且其身后子孙和徒弟又各立不同的茶道流派。
而电影中,千利休只有一个女儿还自缢了;妻子很忠诚地陪伴和服侍他,他心中一直恋恋不忘和唯一所爱的却是年轻浪荡时偶遇的一位高丽女子,对他重要的原因也是千利休由花花公子的富二代转性为潜修茶艺的茶道大师。
影片虽节奏流畅地展现了千利休刚直的性格、茶道的极致美,但显然在人物刻画上狭窄了不少。
就像读过《白鹿原》原著的书友对改编电影《白鹿原》的感叹,原著小说对千利休的刻画也丰满得多,既不像电影中对逝去的触不到恋人的痴情守一(书中妻妾成群)也不像执茶中的冷落疏离(书中对茶充满了肉眼可见的热情)。
毕竟电影不同于小说,2个小时的时间能够表达的内容有限,再加上还得主题突出,吸引观众,改编到不合原著也可以理解吧。
就电影来看,千利休的确有骨气,对茶道抱持守一,对美极度追求,他对美很笃定,有天赋,吸引人又给人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也很“危险”,危险到当政者对自己的政权产生了不安全感,丰臣秀吉和千利休的人物刻画对比是很好的戏剧冲突点,也支撑起了电影故事的主轴。
电影在情感的刻画上,很压抑,唯一有热情的点是利休年轻时对高丽女子的深情,女子服毒自尽后,千利休的心就死了,看似寄托茶道其实是内心的孤寂冷落,妻子对他照顾再周到再爱他又怎样,他本人并没多少爱的回应,就像女儿小时候说他欺骗竹笋的映照。
所以千利休切腹后,妻子万般痛忍,却是悲凉的意难平,多年陪伴她习得了他的茶道,却完全没有走进他的心,得人易,得心难。
如果再对等下现实生活,做千利休的妻子和女儿简直不要太悲惨。
好在,电影是编剧和导演的作品而已,而生活,要丰盛得多。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千利休因“美”结识了高丽,在最后告别之时,高丽写下了白居易的诗,意在表达瑾花虽仅有一日之命,但仍能感受到活在当下的喜悦。
随即写下“何须恋世带忧死”。
千利休解释道“我们太过珍惜生命,因而害怕死亡”。
随即,高丽死。
茶道大师—千利休尚存。
从千利休将丑陋的竹节化为“美”的存在,暗示了他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片头才能说出“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高丽死后,千利休以茶道载物载人。
在电影开篇中,他将明月与水与盘相映成趣,博得了大人的欢心,也奠定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并从一而终。
可以与之呼应的是,他随后在妻子面前将灯影、鸟、画相映,博得了她的欢心。
这些细节中,体现了千利休对万物之美的充分觉知。
他曾言“美让万物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是危险的。
”,仿佛隐喻了自己的结局,同时也为高丽的出现有所铺垫。
千利休曾对弟子言“要说茶道的知识没有人比得上你,但至诚的心意才是茶道最可贵的地方。
”他怀揣着一颗至诚的心去面对世间的冰霜,当刀刃笔直地穿过他的身体,最终完成了对“美”的承诺。
电影上映于2013年,画面中大量出现了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篇中提到的赵昌之作以及带肩茶罐,大人为此可投掷“千金”。
为此不难以联想到“它们”在国内的遭遇,反问自己我们做了什么?
电影中所展示的茶道文化,其中不乏对物的尊重、赞美以及传承。
让我想到柳宗悦所写的《物与美》,文中写道:“人工追求复杂,自然崇尚单纯。
作为是对自然的怀疑,无心是对自然的信仰。
单纯并非匮乏,而是一种深度、一种力度。
繁杂也并非丰茂,只是一种贫瘠、一种羸弱。
”。
后文又言:“就如同水随着器皿之形的变化而变化一样,器皿之形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
”。
从对电影的观看以及产生的知识联结,都会让人联想到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种不自觉体现了老庄学说对东方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而日本在传承中注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四者相融合,相制约,电影中对茶碗的执着是一显影。
因有售卖日本中古器物的经历,在接触中发现它们的形制虽各有不一,却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统一,它的魅力会让你能很快的区别器物的产地。
在电影的后半段,另一茶道大师解释了何谓“利休”。
利,锋利尖锐之刀,休,休养生息。
即所谓“韬光养晦”。
并且预判了利休的命运。
他言“人生在世会遇到三种邪恶之火的炙烤,欲望、愤怒、傲慢,也就是贪婪、狭隘和愚钝。
”,利休最终被它们所吞噬。
或许像他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寻找你内心的宁静,将你的重重负担一并放下吧。
”,他的死亡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利休一生尚未踏足污泥之地,却深陷泥沼,“无为而有所为”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电影最后,秀吉听闻千利休的死讯,放声大笑后眼里闪着泪光,于他不知是解决利休后独占高位的喜悦还是想起在茶室时所引起的悲伤。
公元1591年,完成日本统一的重要人物——丰臣秀吉,派兵三千多人包围了天下第一茶匠——千利休的住宅,随即下达切腹赐死的命令。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留下“人生七十力圄希。
咄!
吾之宝剑,祖佛共杀,劈开去路”的临终偈语后,切腹自尽,享年70 岁。
千利休最后的茶,将永远占据悲剧的最高点,只有与美同生的人,才能与美同死。
电影「寻访千利休」,从被赐死到青春的流传,用倒叙的手法,还原了山本兼一的小说《寻访千利休》,增加了爱情、亲情、夫妻情、师徒情等系列的情感,丰富了一个茶水师傅的一生。
影片中千利休被织田信长召见表演点茶之技,千利休带来一个盒子。
在众人对此表现出认为这是雕虫小技持不屑态度时候,他打开盒盖,注入一杯清水于盒盖上,天上一轮圆月映照在水面上,风起时,吹皱水面,利休的“映月于水”胜于意境。
樱花盛开,千利休的茶会,剪下一枝干樱花的挂在屋顶上,点茶过后,客人们手捧着茶碗正欲品茶。
弟子推开木门,一阵风吹进来,吹落片片花瓣,花瓣轻轻飘在茶碗的茶汤上。
秉烛夜游,白纸上剪出飞鸟,让摇曳的烛火照在飞鸟上,飞鸟映在墙上一幅画着桃花枝的卷轴上,光影中飞鸟灵动。
千利休创建茶室的窄,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匍匐进入低矮的茶室,客人无论尊卑,无一例外,皆要低下头去,以谦虚的心情吃茶。
窄,才能心静,窄才能敞开肚皮说话。
茶器需要的质朴,除了洁白、簇新的竹制茶席和麻布茶巾,其余的用的皆是旧物,茶具褪色甚至残破,但一概一尘不染。
就连身上穿的也是素雅的色调,以至于出现“千利灰”的色调。
利休对于美的追求到极致,一件逸事:利休儿子打扫庭院,利休看了后觉得不够干净,命令儿子接着打扫,当儿子把庭院打扫的一尘不染时,利休责备儿子,庭院不应该这么打扫的,说着他走入庭院中,摇动树木,金色和深红色的叶子散落地上,利休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洁,还有美和自然。
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这样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审美境界达到一致。
他建立的茶道审美风格,一面学习中国文化,一面又抛弃这个榜样,目的为了寻找日本茶道自己的答案,从修草庵的简朴,到用器的原始,再到修茶行为的禅意,不断内心质感的变化,茶道确立之时,已然是日本侘寂美学的确立: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接受无常,一个事物,在我们内心带来“宁静的伤感”和“精神向往”的感觉。
作为丰臣秀吉茶头的千利休,已经侍奉了其十几年的时间,并在丰臣秀吉的资助下,创立了日本茶道礼仪,丰臣秀吉爱茶,收集一切跟茶道相关的唐物,千利休侍奉秀吉的时期,是其茶道艺术的形成独特美学风格的时期。
可是,一代名人为什么会跟一位茶水师傅过不去?
非得将他赐死?
关于千利休真正被处死的历史原因,实在难以探寻,但是可以想见的是,丰臣秀吉作为手握权力的人,秉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器以载道”的思想,即通过器物的使用,确立和传承其统治的思想和社会秩序,跟千利休所追求的朴素就是南辕北辙。
两人艺术追求上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在丰臣秀吉在京都举办茶会上爆发,丰臣秀吉用一座真金贴满内部的黄金茶室和黄金茶具,将奢靡庸俗的茶风表露到了极致。
天地之间存在的绝对美,淡光悄移,人生的孤独与寂寥会蓦然浮上心头,是秀吉这等蠢物绝对体味不到的。
千利休的时代、人生,宛如一片无涯苦海,喧嚣骚动着,充满着愚昧,千利休之死,篇章的流转,是日本美学的确定,是融于他们血液中的禅宗美学。
千利休喜欢的引用的一首古诗:“世人只盼着花儿,我在大雪深山的枝头,看到了春意盎然的希望。
”他是「侘寂」茶道的开创者,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只有自美,才有权利接近他美。
才能在干枯的草庵中,创造出孕育生命力的美。
千利休脱下茶服,漏出洁白的和服,决绝凝望,利落下的短刀,通向“寂”的异世界。
回望历史,不是万众狂欢,是一个人有没有勇气义无反顾的去踏上那条未知的道路,千利休不管是面对死亡的从容,还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的美,从小我的决绝,到大我的伫立,也许也只有千利休这样的文化大师,才能行为的如此利落。
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想让文化服从于强权,但是文化却只服从于美和内心的善念。利休之死的历史真相也许并不那么高尚,但我宁愿相信这个高尚的解读。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设想很美妙,实际上却很难真正做到。太阁秀吉总归还是差了那么点气度。
略浮夸
去过日式茶会回来看这部电影,加深了对日本茶道的认识,那种哀伤而俭朴的美,于细微处见真情,品茶之外更多的是意境,就像枯山水一样。而且关键时刻日韩有情人要靠汉字交流,还写了白居易的诗来表明心意,很是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面子哇。
不太懂历史和内涵,但看得到美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市川海老藏没问题,问题出在对秀吉的诠释太浅,以及少年时恋慕异国公主的桥段略嫌俗。还是得看纪录片。
美术刻意了点,没有山田洋次自然。
吾这宝剣 祖佛共杀
辰光只开一刻钟,但比千年松,并无甚不同。一代茶圣,毕生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对山河社稷来说,他的茶盏杯具只是尘埃,但对他来说却是整个世界。禅境一般的画面美学。
节奏拖沓,三观不正
市川只有脸能看,演技真是不忍直视。一星给摄影。看完只想大吼一声“千利休你到底在装什么X?!”
人物脸谱化肤浅化,情节是廉价电视剧之感,演技让人尴尬。但对于草庵茶室之侘寂所蕴含的生死观稍作讨论。喜欢小鸟灯。
白居易的诗拉近了一个日本男人和朝鲜少女的心。感人至深~
中谷美纪和李成敏都好美啊~
除了收藏指甲不能忍,其他皆是美
解惑了很多对美学的疑问,也明晰了一些方向,很赞
美才是人最本能的需求。美才是人光辉的体现。
整部电影的画面和台词都太美了,宁静而富有禅意。认识了多一点丰臣秀吉...
利休反对攻打朝鲜的原因竟是一个朝鲜女人......对比89年的《利休》,这一版实在是太浪漫化了。结尾妻子面对迫害自己丈夫的执行者说出“您工作辛苦了”,这可能只有日本人能这样。
牛逼乙方代表千利休桑,整个篇幅前面有点挤了,原来故事重点是在日韩友好这个桥段。鄙人觉得要是能再精简一些深入一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