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制度,以及群体的劣性导致最后的结果。
我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察的自我独白吧,或许有无数次可以回头的机会,但总是在要坦白的那一刻,给他人打断自己误解,然后自我逃避与欺骗,最后越推越深,剩下的就只能是心灵上的折磨了。
其实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真会去努力寻找真相吗?
其实还想问,真正的12个妇女杀人犯到底是谁?
是那个精神病患者吗?
其实或许也不是,但为什么抓了沃尔克以及患者自杀后,就不再出现杀人事件了呢?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
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
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
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
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
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
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
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全片冷峻,唯有四处刺耳的笑声,让人忘记不得。
第一次是领导与民同乐,男主的上司们围着领导,是谄媚的笑,此时的男主,在欢笑的圈外,连谄媚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男主和同事们围着疑犯哄堂大笑,是得意的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三次是法庭上证人的胡言乱语,引发旁听席大笑,是荒唐的笑,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证词是怎么回事。
第四次是审判前夜,男主说出真相,法官和他的朋友们的笑,如此荒诞,这个笑和后面男主上司说帮了他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才显得更加讽刺。
此后就是一个疑犯被匆匆处决的悲伤,一种“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悲伤。
李斗石的原型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杀人自传成为畅销小说家。
片中有一场戏是“李斗石”出席自己新书的签售会,现场云集着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而这些群众演员由朴施厚本人的百余粉丝担纲演出。
尽管是熬夜拍摄,且当天的气温也很低,但是粉丝们还不离不弃地陪着偶像一遍遍拍摄,直至OK。
为了完成第一场动作戏,剧组动用了包括人工降雨、照明等在内的四台起重机。
拍摄时曾有明确的镜头表现“李斗石”即是凶手,但影片在剪辑时删去了这个场面。
影片中的追车场面是在安山湖水公园旁的公路上拍摄的。
影片拍摄期间在高阳市赶上了罕见的暴雪。
朴施厚在发布会上透露,一度因为片场使用冰水,而想放弃拍摄。
朴施厚语带委屈地“控诉”自己为拍摄片中一场裸上身游泳的戏份,“连水都没敢喝”的惨状。
马切伊·佩普日察,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我是杀人犯》
豆瓣评分7.4,IMDB7.1,不算太高。
片名乍一听让人以为是杀人犯的自白,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个“制造杀人犯”的前因后果。
影片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雅努什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个残害女性的连环凶手展开。
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破案悬疑片。
看过影片的通常会提起《杀人回忆》,与之不同的是,《杀人回忆》的着重点在于侦破和寻找真凶,而《我是杀人犯》则把精力放在了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嫌疑犯变为杀人犯的过程,这其实是一部“制造杀人犯”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场连环杀人案,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在任命男主前已经发现了十具尸体。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这一身份,带给办案人员莫大的压力,急于破案的警方高层把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男主——中尉雅努什。
我们的男主,被上司称为有雄心工作很努力、房子紧挨着铁道,火车每次经过屋内都很不得震出高潮、妻子不明说却总是期望他升职加薪、拿着上司丢给的烫手山芋却毫无线索,说白了就是:一个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挣扎扑腾的中年男子。
为了尽快破案,雅努什动用了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然而犯罪还在继续。
案件毫无进展又面对高层的施压,雅努什提出百万悬赏以获得有用线索,
然而这一举动得到的是成堆的虚假举报信。
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雅努什面临崩溃的边缘,于是他下令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手下男扮女装充当诱饵。
讽刺的是,第12条人命竟然在警察眼皮底下遇害。
故事再这样发展下去就要陷入死胡同,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人给雅努什带来了希望——沃尔克·卡拉斯基。
卡拉斯基,一个寡言的警卫,有一个放荡的妻子,疼爱的孩子。
案发时卡拉斯基就在公园现场,邻居称他有“暴力倾向”。
雅努什在和卡拉斯基第一次见面后,就迫不及待的抓捕了他。
卡拉斯基否认自己是凶手,但是那又这么样呢,谁让他的鞋子是42码,谁让他在家中曾焚烧过鞋子,巧的是他还是个球迷,也曾对放荡的妻子试图动用暴力,所有人都认定了你是凶手,如果你不是,那就制造伪证让你成为凶手。
卡拉斯基入狱,雅努什仿佛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了抓住“吸血鬼”的英雄。
得到警局的嘉奖,全家搬进了大房子,
儿子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
开始接触上流社会,参加聚会,甚至还和漂亮的理发师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权力、金钱、地位、美色,这些从卡拉斯基身上敲诈来的东西总归不是那么安稳,一封寄来的挑衅信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平静,
此时的雅努什面对是比之前更艰难的困境:是遵从自己的良知为其翻案,得罪上司失去现有的一切,还是隐藏信件听从内心的欲望,伪造证据让卡拉斯基冤死。
男主在良知与欲望之间挣扎,最后用良知换了彩色电视机。
法院最终判卡拉斯基绞刑,不悲壮不激烈,也没有大场面,只是在简陋的警局车库中死在男主角的面前。
片尾已经升为少校的雅努什独自和卡拉斯基的脸模做成的塑像对视,所谓“吸血鬼”的眼神中恐怕有的只是冤屈。
身为男主,雅努什的行为让很多人都觉得自私卑鄙,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个人物真实的地方。
他并非从始至终就是一副自私卑鄙、懦弱逐利的嘴脸,他有人性,但这人性柔软且脆弱;他想破案,但他也是利益的仆人,甚至禁不起一台电视机的诱惑。
他有良知,所以在警局高层面前坦露抓错了人,但雅努什需要升职,上司需要政绩,工党第一书记需要安抚民心,大家都要各自保全自己,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人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打垮。
于是谁是真正凶手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结案需要一个凶手,那就得有一个凶手,没有,就造一个。
聂树斌,1994年因涉嫌强奸杀人被捕,1995年被执行死刑。
2005年警察通缉到一名身上被有多条命案的王书金,他向警方供述当年奸杀案是他所犯,聂树斌在他离去的21年后得到清白。
但当时聂树斌案的多名办案人员因此立功升迁。
呼格吉勒图,1996年因被定为一起奸杀案的嫌犯而被处于死刑,2005年真正案犯赵志红落网,而去世时年仅18岁的呼格吉勒图却在2014年才得以清白。
佘祥林,1994年因妻子失踪,成为杀害妻子的嫌犯被抓捕,直到2005年被佘祥林“杀害”11年之久的妻子突然现身,他才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冤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此骇人却又真实存在,面对诸如此类沉痛的事实,我们该怪罪于什么呢?
影片中,卡拉斯基是众人心中的杀人犯,而雅努什却是将无辜的卡拉斯基送向死亡的凶手。
可是,凶手又岂止一个,那些宁愿放过连环杀手也要选择政绩的人民守护者不都是凶手吗。
导演高明在,影片并未将事件的沉痛完全归于时代和体制,也未将雅努什的挣扎全权归于他所受的来自权力的压迫,而是指向身为一个人,他内心的私欲和懦弱。
怨了时代,怪了体制,却终究不过是因为人性罢了。
愿每一个案件都清清白白,不再有冤案。
愿人性和良知不再如此脆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来撩
一开始以为是和《杀人回忆》一样,紧张、刺激、恐怖的破案片,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
本来期待会有什么凶残的杀人画面,缜密的推理过程,结果却发现,最恐怖的其实是人心!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想要看结构严密、无限煽情的韩国破案片的朋友们,可以退了,这是一部拷问人心的沉重的片子,给我们展现的,是如同鲁迅先生文章里的那个吃人的社会!
某地发生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性,虽然都被扒光了衣服,却并没有被侵犯。
受害者已经达到了十二人,其中一个受害者还是某个议员的侄女。
案子不光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还让各级领导都备受压力。
男主被临时委派负责这起连环杀人案,开始以为是自己倒了八辈子霉,踩到了狗屎,结果却发现是狗屎运。
一开始男主的确想破案,在前面连续两个被委派的人都没有破案之后,他一上来就大刀阔斧,采取各种措施。
先是利用在当时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着又广发消息,悬赏一百万让市民都提供有用信息,接着又让警官假扮女人当诱饵,引诱凶手上钩。
他连续熬夜加班,研究各种案例,还想要请外国专家,不眠不休地破案。
后来偶然在一次喝酒找破案灵感时灵光一闪,在计算机分析出来的名单,和让警察假扮女人诱捕凶手的公园在场人员名单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片中的嫌疑人。
发现嫌疑人之后,对他进行调查,发现他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十分可疑,每次案件发生时他的行踪都不定,没有不在场证明,唯一的一次在酒吧的不在场证明被证实是假的!
而且邻居还经常听到他家里有打闹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家暴施暴者,妻子也说看见他在烧鞋,似乎是在毁灭证据,在他家还搜出了一个很像凶器的铁棍……一切的证据似乎都指名他是凶手,可是这些虽然说是证据,又几乎不算是什么证据。
他的行踪不定,是因为他和一个有夫之妇有奸情,每次都是和她在约会;他的邻居听到家里有打闹,从后面他妻子口误说出的证词里可以得知,他才是那个被施暴者,而且他的性格沉闷,不太会反抗;妻子看到他在烧鞋,不过也是随口说说,烧的其实是橡胶鞋,她后来却说是一般的工作鞋,他的鞋码是多少也没说,到了后来应该是听了警察的交代,才说是42码;而那个凶器上,并没有他的指纹,也没有受害者的什么信息,似乎也并不能说明就是凶器。
是的,不能说明他是凶手,但是也不能证明他不是凶手。
但是外面的人,都已经认定了,他就是凶手。
因为他被外面的媒体和所有市民都认定为凶手,所以男主也收到了相应的荣誉和财富。
买了彩色电视机,换了新房,包养了小蜜,花钱大手大脚……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凶手他也不确定,甚至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并不是凶手!
他已经被抓到了,真凶还给警局写了信,嫌疑人的情妇也过来跟他说,嫌疑人是个好人……但是他走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无法回头了。
他也挣扎过,想要向别人坦白,结果被人误以为他是想要彩色电视机,在坦白真相让一切荣誉烟消云散和一台千金难买的彩色电视机之间,他选择了电视机;他向上司坦诚,打算要告诉所有人真相,上司却威胁他,让他不要拖自己下水;他向所有的领导们说,嫌疑人并不是凶手,一切的证据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可是那些领导们都以为他是在说笑话……他在挣扎,甚至可以说,他一直在挣扎,每一次的荣誉,他都不是拿得那么心安理得。
没有谁就是天生的坏人,做坏事好不眨眼,做违背良心的事时,每一次都会不安!
他几个月来一直坚持和嫌疑人联络感情,和他一起看球赛,拿蛋糕和嫌疑人一起吃,维护嫌疑人的孩子斥责看守的警察……为的就是要让他招认!
让嫌疑人承认自己是凶手!
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也明白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他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他那么的知道感恩,他一直温文尔雅,连脏话都不怎么说……但是在荣誉、金钱的诱惑下,在外界和领导的压力下,他选择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
骗他说,只要他认罪,就会把他当成精神病人,可以不用死,还能见到自己的孩子……最终在男主的努力下,嫌疑人真的被判处绞刑。
是男主,让嫌疑人的妻子说他是家暴施暴者,虽然真正的施暴者可能是妻子;也是他,让妻子说看到他在烧鞋,鞋是42码的普通工作鞋;还是他,让妻子教自己的两个孩子说一些谎话证明父亲是犯人;依然是他,让那个在下大雨的晚上看到凶案的近视老太太指认凶手就是嫌疑人……这些证据简直就是可笑的讽刺!
妻子无意间口误,说出打人的其实是她,但是施暴者是丈夫;妻子看到他烧鞋,却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鞋;孩子说起谎来支支吾吾的,还是妻子威逼着说完的;那个老太太不光近视,当时还下着大暴雨,而且是晚上,偏偏就能看到凶手长什么样……到最后真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男主和那些所有的警局领导们,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
那些媒体和整天提心吊胆的市民们,也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
最重要的是,抓到嫌疑人后,凶案没有继续发生,那些领导们收获了群众的称颂和赞扬,那些芸芸大众们收获了心安。
嫌疑人不是杀害十二名女人的凶手,但是所有人都是杀害嫌疑人的凶手!
不光男主,还有警局的那些领导,以及媒体和全社会!
真凶是那个杀完家人又自杀的变态吗?
并不一定!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那个人是真正的凶手。
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也只是男主的推测,而且凶手写的那封信里说住院,更大可能是身体有毛病,而不可能是精神有毛病!
而那个变态可能是因为警察过去找他调查,所以一时紧张,病情又发作了,所以把一家人都杀了。
如果他是真凶,他没有必要杀了自己的家人,更没有必要自杀啊,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替罪羊!
而且警察调查完他之后,并没有发现一丝疑点!
很有可能的是,真凶直到现在还逍遥法外,知道有人替自己顶罪,所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当然那个变态也可能真的就是凶手。
真的就像片中的男主推测的那样,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看到警察调查自己,以为自己暴露了,所以杀了自己一家,又自杀了!
毕竟嫌疑犯被抓之后,凶手还写了一封信示威,而变态死了之后,就没人写信了。
但是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影片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凶手是谁上,而是在探讨人性!
我相信,最后男主跟嫌疑人说,他不用死时是真心的,毕竟最后宣判嫌疑人死刑的时候,他一脸诧异,而且领导还跟他说,帮他摆平了,似乎在暗示,是他在向法官施压,想要赶紧杀掉嫌疑人灭口。
所以男主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做起坏事来心不惊肉不跳的,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
虽然在全世界人心里,嫌疑犯都已经是凶手了,可是嫌疑人自己根本不在乎,他自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凶手,但是当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亲口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时,他的心彻底崩溃了,一向在被告席上不动声色的他,在那一瞬间红了眼,之后就在牢房里自杀,万念俱灰。
反问警察,自己到底是不是杀害了12名女人的吸血鬼。
在全世界人,包括他的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到最后他自己也疑惑了,既然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凶手,那么自己还可以那么坚定地说自己不是凶手吗?
嫌疑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控诉,没有大声咆哮着呼喊,我不是凶手,我是冤枉的,也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临死之前,既然他不是凶手,为什么他不抗争呢?
我推测,一开始他是不想让自己和有夫之妇在一起的事情被人知道,特别是妻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坚信自己没有杀人,被警察关押几天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放自己出去的,结果后面掉进了男主给他挖的坑里。
后面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做伪证,在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不管他杀没杀人,他都是凶手,所以他已经绝望了,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便不再抗争了。
在真相和荣誉之间,男主选择了荣誉。
也许从影片来看,男主也是迫不得已的,就算他想要说出真相,也不会有人相信的,毕竟没有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更没有证据能证明他是无辜的。
嫌疑人是一个假凶手,男主却是一个真骗子!
他骗了所有人。
最后男主的妻子、朋友、下属,全都离开他了。
原先扳手腕轻松扳倒儿子的他,最后终于被腐蚀,被儿子扳倒。
这是一个什么样吃人的社会啊?
因为案子太过经典,还专门设立一个博物馆,陈列所有与案情相关的信息,嫌疑人的雕像、照片,就在全世界人们的一次次唾骂和痛恨中,过了十几年!
一想到这里,内心就觉得波涛汹涌,这可谓是千古奇冤了!
最后嫌疑人倒模的雕像瘆人吗?
我觉得并不瘆人,甚至眼睛里似乎有泪水,写满了冤屈!
真正瘆人的,是男主的内心,是这个社会,是男主操纵了一切!
是整个社会杀了他!
你们欠他一句道歉!!!
我是杀人犯,说的不光是嫌疑人,也是男主!
嫌疑人从根本不是杀人犯,到最后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杀人犯,所以连他自己也疑惑了,也接受了自己是杀人犯!
男主虽然是警察,却操纵了一切,制造了各种伪证,一步步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他也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真正的吸血鬼不是凶手,而是那些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警察和市民!
他们才是鲁迅先生文章中那些沾着血吃馒头的人!
影片中的几个玩笑话很有意思,什么男人20岁的时候,爱全世界的人,30岁时只爱一个人,40岁时除了一个人其他全都爱。
说的不就是男主嘛!
还有那个什么什么三个警察,一个只会写,一个只会读,一个确定他们还没闹革命!
说的其实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很盲目,只掌握一部分真相,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只要么闹革命,只要社会安定,真相是什么都无所谓了。
另外三个人,是否有三人成虎的意思?
影片的两个海报也让人十分玩味,撕裂的照片,一半是警察,一半是嫌疑人,上面写着我是杀人犯,证明两个人都是杀人犯,嫌疑人是所有人心中的杀人犯,警察是代表所有人将嫌疑人送上绞刑架的杀人犯!
另一张用红色遮挡住眼睛,也说明他们明知道真相,却选择避而不见。
也许你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啊!
但更让你毛骨悚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故事曾经真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
这让人更加不寒而栗!
能拍、敢拍这样深刻剖析国家丑恶的影片,勇气可嘉!
我国深刻反省文革的片子什么时候才能不被禁?
日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反省到对我国做的那些丑恶行径?
哎,难啊!
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因为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没有人在乎真相,只有人在乎利益。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3星,虽说改编真实事件,但剧情都是编撰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前朝,所以漏洞百出。
一开始杀人犯扬言要杀30个人来跟某30年纪念对应,但抓了这个嫌疑人后他就突然收手了。
这个默契配合确实戏剧化的让人无语, 冤假错案真是说不清了。
中间还有个神经病举家自焚,但这神经病的脑子也跟某30年纪念对着干搭不上关系啊。
所以被冤枉的人活该倒霉吗?
只能说平时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还是很重要的。
看在本片反映了很多 腐败、黑暗、急功近利等问题,给个3星好评。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
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
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
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
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电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
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
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
谁是杀人犯?
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所谓的杀人犯,并非是吸血鬼,而是那帮把他推向死刑的警察。
这种为了结案而结案的警察,为了颜面而定罪的长官,为了赏金而撒谎的妻子,当然是杀人犯,一个都逃不掉。
“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万恶的资本主义又在批判着自己40年前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的丑恶的历史,以至于揭露当时的体制腐败和强权意识,以及人民的思想形态的堕落,没有用任何情感比如喜剧来刻意讽刺什么,是一种平淡的叙事,更多描述从开始到最后的所发生的一切,来反思那一种社会制度的意义,貌似就是我们已经定义的当代相同社会体制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追求权力和虚荣需要一个成就,可以是卑鄙自私的,甚至是违背道德的,然后还要树个典型让大家学习。
杀人犯也许不是在于你是否真杀了人,是是否被定义为杀人犯了…而片名『我是杀人犯』就是所说的定义别人为罪犯的那些人。
剪辑好
和《杀人回忆》有些类似的故事。但更注重展现人物的挣扎。虽然不如《杀人回忆》拍的那样“好看”。但更深刻。稍微体会到了《杀人短片》的韵味。或许是波兰忧郁的民族性格导致吧。但影片对喊冤的卡利奇被迫认罪的过程和真凶的消失欠缺交代,缺少足够的烘托,导致情节完整性有些损失,个别细节有些突兀。所以虽然此片在立意和人性的展现和探讨更深刻,但从成片质量来讲还是难以支撑其成为经典。
有点波兰版《杀人回忆》的味道,重点不是追凶的过程,也不是真凶是谁,而是用这个案件映射出政府的腐朽和国民的愚昧。真凶是谁大家并不关心,有人被绞死了泄了愤保了身就行。男主时正时恶,可怕的是身边的人让他不得不恶,更可怕的是就算他选择了正也改变不了结果,很多时候,不光警察,你我都是杀人犯
所有的错误根本上都源于体制的弊端或人性的弱点。
make A murdeR!
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我是杀人犯?我是杀人犯。
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舆论需要一个凶手,于是,凶手就出现了。
怎么能拍出这种垃圾电影。
看着男主一步步走向堕落,阴暗异常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片子不是展现破案推理的过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权力下的人性的扭曲。男主警察利用职务的公权力将嫌疑人“做成了杀人犯,嫌疑犯是不是真凶不确定,但警察是杀人犯无疑了。男主也有过挣扎,只不过抵不过现实利益的诱惑,彻底丧失掉了作为人作为警察的正义心。这样的冤假错案让人心痛,如此官僚体制下的人,都成了刽子手。
making a murder
除了摄影调度,全是渣啊,尤其是剧作,跟电脑写的一样。
苛政猛于杀人。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你国的冤假错案也是层出不穷吧
一个可耻灵魂的诞生,
非常写实的叙事方式,即使最为“惊险刺激”的抓捕过程也显得格外平淡。正是这样的平淡真实,让年轻警探的恶显得更加令人震撼。这样的恶,正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当中的,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漠视他人的生命。而这样的漠视,是个体完全无法反抗的。许多反映人物心理的细节也处理得挺好。
每次渲染自己的破案功绩就是对自己制造冤案的提醒,其实也蛮讽刺的。